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布鲁斯往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布鲁斯往事》读后感10篇

2018-05-27 20:2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布鲁斯往事》读后感10篇

  《布鲁斯往事》是一本由巴迪·盖伊 / 大卫·瑞兹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5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布鲁斯往事》读后感(一):布鲁斯下士

  布鲁斯音乐黄金时代早已成为往事,那些曾被马迪•沃特斯的强势野性震慑过的继承者们,被小沃尔特的狂躁与灼热攻击过的幸存者们,想把灵魂卖给魔鬼却最终被酒精药物收编的失败者们,统统被封存在历史辞典里。一代人顶着炎热气候,紧握尖刀和吉他,从阳光白云种植园里杀将出来,他们精壮、强悍并且凶狠,不分白天黑夜地酗酒、挑衅、嘶吼、争斗,他们把药瓶套在手指上演奏,用沧桑丰满嗓音讲述着爱与恨。肤色是他们的语言,而吉他则是他们永恒的农具,所有的痛苦快乐皆由此创造

  布鲁斯也像是一个诅咒,它带来富足同时,也将厄运附着其身。几乎没人能够逃脱,他们的眼睛树枝戳瞎,脑袋被反目的兄弟用枪抵着,身后永远有带着匕首的昔日爱人紧紧跟随;他们的命若琴弦,柔韧却紧绷,要么散出一个美妙的泛音,要么干脆被无情折断;所以他们唱起的每一首歌,或欣喜悲伤,听起来都像是自己的挽歌。

  但年近八旬的巴迪·盖伊是个例外上帝似乎还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他狡黠地穿越整个世纪烈日巨浪,并且毫发无伤,始终笑脸相迎,直到如今,他还能写歌弹琴,能把踏板踩得毒辣和热烈,今年甚至还发表一张新专辑《生来只为弹吉他(Born To Play Guitar)》。他所做的一切似乎试图都在告诉人们:那些你认为已经消亡或者即将终结的,仍然栩栩如生

  称巴迪·盖伊为“芝加哥布鲁斯”的活化石一点不为过,至少从他所著的《布鲁斯往事》这本书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那些布鲁斯音乐人所不为人知故事作为亲历者,巴迪•盖伊对于那些往事信手拈来,他的讲述精湛紧凑,文风与其音乐有相似之处,同样的乐观热情真挚强劲又准确,动情时落泪,开起玩笑时又毫无忌惮。他把整个人奉献给他爱的朋友和音乐里,从未懈怠,也从未后悔过。

  《布鲁斯往事》曾被评为“史上最佳20本音乐家自传之一”,但作为一本传记,它显得似乎过于轻松,整部书几乎都是由各种各样段子组成,他历数自己一路上遇到的所有伟大音乐家:“闪电苗条”、“苗条吉他”、“嚎狼”、“闪电”霍普金斯、马迪•沃特斯、比比•金、约翰•李•胡克、厄尔•胡克、威利•迪克森、小沃尔特……并且将他们最为闪亮、真实一面呈现出来。他认为马迪•沃特斯是所有人的水源父亲,用三角洲的阳光温暖了一整座冰冷的城;认为桑·豪斯是传奇中的传奇,他那翻飞自如的手指和深沉醇美的嗓音代表着布鲁斯的最高境界;而在他讲起自己挑唆小沃尔特、小威尔斯、桑尼男孩等人进行口琴对战时,情绪激动万分,认为那是“这个星球上最慑人心魄的口琴对决”。

  在蓝调风靡的时代里,切斯唱片大行其道,跟切斯旗下的马迪•沃特斯、“嚎狼”、比比•金等人相比,巴迪·盖伊大概只能算是学徒级别的二线乐手,为了糊口,白天里他不得不没精打采地开拖车,而在晚上,他则生龙活虎地穿梭于各个阴暗酒吧之间,成为所谓的“布鲁斯下士”,勉强维持生计,他在舞台上虽然也能令人冲动、振奋,却始终得不到一纸好合约,也没有更好的录音机会。不可否认,当时他已经足够优秀,但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里,他的光芒却被更光鲜耀眼的传奇人物所覆盖,从而只得韬光养晦磨练心性技巧,却由此发展出一套独有的演奏哲学与技巧。他的电声布鲁斯吉他演奏如雷鸣闪电般,瞬间连通天与地,进而搅动整个宇宙,他手里的吉他始终燃烧着,那些犀利炽烈的音符如同毒蛇喷出的火焰,他是花衣魔笛手,时刻引领着观众们奔向光荣

  巴迪·盖伊的演奏启发了吉米•亨德里克斯、埃里克•克莱普顿、吉米•佩奇等多位大师,对于这种长在他骨子里的音乐,他自有非凡见解,无论是后来摩城唱片的入侵或者欧洲乐迷的非议,巴迪·盖伊的理念不为所动,他说道:“乐迷是一伙头脑不清的混蛋。他们想听纯粹的布鲁斯,可纯粹的布鲁斯实际上并不存在。布鲁斯是一锅秋葵汤,随便什么都可以朝锅里扔。布鲁斯不是纯种狗,而是杂种狗。在我看来,杂种狗更美。”

  之所以这么说,也许因为他自己从小便是一条“杂种狗”,他从认识的每个人身上汲取营养:从自己的母亲那里学会勤奋宽容,从“苗条吉他”那里习得夸张的表演方式,从爱人那里学会伪装承受,从合作伙伴小威尔斯那里习得如何拒绝与切断血脉。马迪•沃特斯对他说过:“我们得铭记布鲁斯。这个世界也许会忘记它,但我们不能。我们都欠布鲁斯一条命,没有它,我们还在闻骡屎的臭味。”巴迪·盖伊始终记着这句话,他的演奏也是他最后的救赎,作为一位“布鲁士下士”,他的燃烧往往太过充分,以至于每次在舞台上,人们都觉得他已经做好了把这条命还回去的准备

  在《布鲁斯往事》里,巴迪·盖伊还提及不少自己的家庭恩爱父母是他毕生的榜样,虽然他的几段感情经历都算不上顺利,但他对于温馨的家庭生活、对于爱情信任始终有一种强烈而真挚的向往,这方面他显然比较传统,将家庭视为一切的根基

  布鲁斯诞生在冲积平原上,扎根于真实的生活里,以底层人民的经验智慧技能根本,但又摒弃了其中的模糊混乱;它的生命力无比顽强粗糙且真实,并且足够漂亮,那些直接、生猛、纯粹的感情表达,令这片生活在低洼之地的人们无比着迷。巴迪·盖伊曾是其中一员,他用两根弦的吉他学歌,听着电台模仿着前辈,之后告别家人深入风暴中心,再将整个生命义无反顾地奉献给这片在棉花田上腾空而起信仰。他目睹过布鲁斯的极盛与衰微,如今已视之若平常,他自豪坚定后辈布道:“布鲁斯像野草深深地扎根在土地里,疯狂蔓延,飞速生长,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有那么一两年,你以为布鲁斯已死,以为它已被其他类型的音乐淹没。但有一天你打开窗,会看到整个后院都布满了布鲁斯,还有你邻居家的后院,整个街坊,整个街道,全都是布鲁斯,漫山遍野的布鲁斯。”

  漫山遍野早已开满细密坚韧的布鲁斯之花,但巴迪·盖伊似乎仍愿意充当最初的传承人。他有过积极鲜明的开拓,加大电流和音量,煽动火焰,掀翻世界,还为布鲁斯音乐专门打造出一间无与伦比俱乐部。而回到家里之后,他只想坐在门廊上静静地演奏,弹些老歌给自己的妻子儿女听,与壁炉前的嬉闹之声融在一起,那些老歌所讲述的故事陈旧乏味,但所有人都听不厌,那是劳作结束之后的片刻休憩,也是节日来临之时的欢乐福音,那是布鲁斯,蓝色的、不断重生的布鲁斯,他可以一直唱下去,直到太阳躲到金色玉米地和白色的棉花田后面,而星星燃起灯火,那是漫天的星星,漫天的布鲁斯。

  媒体稿件,原载于《新京报》书评周刊

  《布鲁斯往事》读后感(二):当布鲁斯离家时

  http://v.qq.com/boke/page/u/0/v/u0167yafd9v.html

  当Buddy Guy在1957年带着一把Gibson Les Paul型吉他从路易斯安那州的首府巴吞鲁日前往芝加哥的时候,他怎么也想不到视频中的情景。这是2012年的肯尼迪中心授勋仪式,该仪式用来表彰对美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艺术家,由总统亲自颁发勋章,每年五个。我查了下历年名单,主要都是演员摇滚明星电视人这些。这一年,跟Buddy Guy一同获得表彰的,大家熟知的有大卫·莱特曼、达斯汀·霍夫曼,然后还有俄裔舞蹈家Natalia Makarova,以及“史上最伟大的摇滚乐队,比披头士和滚石都伟大”的Led Zeppelin.是的,你没看错,这是美国官方评选的最高荣誉的“人民艺术家”,里面还有一个搞恶魔崇拜的英国重金属乐队。一个健全而有活力的文化体系,必须能在主流层面吸纳各种亚文化和反文化,这个道理简单,但在某些连一篇膜蛤文都容纳不了的国度,听上去就像天方夜谭

  uddy Guy 1957年来到芝加哥,住在一个朋友家里。朋友晚上睡觉,他只能在外面待一宿,等朋友起床了回去睡一会。四个月后,他花完了身上的每一分盘缠,工作也找不到,实在撑不下去了准备回家,Muddy Waters给了他一个热狗,他才重新待了下去。四五十年代是Chess唱片的黄金时代,蓝调英雄辈出,并直接催生了摇滚乐。(相关情况我以前写过一篇《摇滚成金》,可回复022查看。)但并不是每一个芝加哥的蓝调乐手都能名利双收,Buddy Guy就是其中一直很穷的一个。那个年代完全没有版税意识民间乐手地位也不高,他后来虽然获得了很多演出和录音的机会,但一直没挣到什么钱。六十年代在英国乐队入侵的推波助澜下,Buddy Guy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但整个六十年代,他都还一直在开拖车维持生计,白天开拖车,芝加哥哪儿有车子坏了,他就过去,晚上在布鲁斯俱乐部演出。真的很难想象想想他们如今的名声和地位,想想被他们影响过的人,披头士,滚石,全部的知名摇滚乐手和乐队,里面该有多少大富豪啊!Buddy Guy却开拖车差不多开到了七十年代。

  不过也不奇怪,音乐行业扬名立万的人多了,被埋没的更多。想想《醉乡民谣》的原型Dave Van Ronk,想想《寻找小糖人》的主角,在民谣领域,鲍勃·迪伦身后,又淹没了多少同样才华横溢的人。况且又是在那样一个音乐产业已经起来,但民间歌手(又是黑人)的权益完全得不到保障的年代。更何况对于那帮布鲁斯乐手来说,狂嫖烂饮,处境粗野暴力,能活下来都是人生赢家了。书中提了多少英年早逝或者处境凄凉的乐手啊。

  但这是布鲁斯,即使在最悲伤的时候,也能把你的悲伤变成欢乐。布鲁斯音乐是直接用生命,用身体滚出来的音乐,不是想出来,研究出来的。包括Guy在内的很多布鲁斯乐手,一辈子都不识谱,也没必要,那是直接用生命弹的东西,不用照着谱子弹。所以所有的布鲁斯乐手,都过着醉生梦死的狂欢生活,不如此,哪有那样的音乐。那是恶魔的音乐。摇滚乐承继自布鲁斯的精神核心,也在于此。另一点是形式简约中的创新,这是民间、流行和摇滚音乐的核心,所以布鲁斯是摇滚乐的基础,爵士就不是。爵士乐是同时吸纳了欧洲精英和美国黑人音乐文化的产物,所以Miles Davis对B. B. King说,我一生都在不断上音乐课程,作各种学习,你就是瞎玩,但你赚的钱比我多多了!爵士乐是繁复而带有省思、研究性质的音乐,古典乐迷会更亲近爵士乐,因为布鲁斯和摇滚在他们看来太简单了。《爆裂鼓手》中不说了么,少壮不努力老大玩摇滚,爵士乐手大多看不起布鲁斯和摇滚乐手。那么布鲁斯乐手呢,多半理都懒得理这些,都忙着操呢,谁有时间去跟你争辩音乐谁好谁坏。布鲁斯乐手私下很少聊音乐,他们聊的是女人,聊自己各种稀奇古怪的操女人的经历,这就是摇滚乐。所以我本人一直反对总把布鲁斯跟爵士放在一起,这两个在文化上有各自的方向,布鲁斯更适合跟摇滚放一起,而不是爵士。布鲁斯、摇滚是直接用身体操的音乐,其他都是娘娘腔的无聊自慰音乐(语出艾伦·帕克的电影《The Commitments》)。至于创造,布鲁斯是有基本音乐规则基础上的伟大创造,像某位乐人所说,不会搞乱你的头脑,让你迷失方向。其他省思和研究型音乐很多就是瞎鸡巴弹,反正最后好坏你也分辨不出来。最终,如the E Street Band的吉他手Steve Van Zant所说,简单的【Louie,Louie】比复杂的Pink Floyd牛逼多了!就是这样的,布鲁斯比爵士这些有时要简单一百倍,有时要难一百倍,但最终要牛逼一万倍!

  但其实,在音乐形式上,也没有纯粹的布鲁斯。Buddy Guy去欧洲演出的时候,总有欧洲听众要听原始、纯粹的布鲁斯,他觉得他们脑子秀逗了,音乐,哪里有“纯粹”的?!Buddy Guy本人的现场表演风格,是极度狂野和摇滚的,他会拖一根150英尺长的连接线,从酒吧外很远的地方开始弹起,一路弹过来,同时喜欢各种失真和不规则电声音效,也难怪那么受摇滚乐手推崇。有一点遗憾的是,很少有Buddy Guy的录音室专辑能体现出这一特点制作人总还是想要金曲,要收住,不能太放。后期有一两张要好一点,在他签约了别的厂牌之后。这也是布鲁斯和摇滚的特点,最好的永远在现场,在某一时刻的即兴对飚,在对待某位故去友人纪念演出。最精彩的此刻生命,永远无法复制。说到对飚,书中有一件事很传奇。Buddy Guy有次在酒吧鼓动在座的顶级布鲁斯口琴手飚琴,没有人飚得过小沃尔特,最后大家一起上厕所,又互相吹嘘自己鸡巴长,就齐刷刷一起亮出了鸡巴比较。这就是布鲁斯,是立刻亮鸡巴的音乐,其他的都是躲在屋子里的自慰音乐。

  形式上没有绝对纯粹的布鲁斯,但在相对的概念上,布鲁斯永远作为现代摇滚音乐的骨架存在。《蓝调百年之旅》中某篇文章的一段话我经常想起,每次读都很感动,这次看《布鲁斯往事》,看到Buddy Guy说到布鲁斯总能跨越低谷生机勃勃的时候又翻出来读了一遍:

  聆听蓝调帮助我们回忆美国——不是她从前的样子,而是她应该的样子。文化评论家艾伯特·默里(Albert Murray)在他的书《英雄与蓝调》(The Hero and Blues)中点出,这个国家最具英雄气概的特质就在音乐里。“即兴演出是最根本(亦即英雄式的)的人类天赋,”他写道,并进而申论,“演奏摇摆乐(或者在压力下优雅地演奏)就是鼓舞英雄发挥自立自强之特殊领袖能力的关键因素……”换句话说,蓝调永远生机勃勃,它能找到跨越障碍、困境甚至荒芜的出路。即便它的形式是新的,蓝调音乐也终归是古老且备受争战的;创造这种音乐的英雄们,例如那些“贝西”与“比莉”,所有人,几乎都在无人问津的状况中贫苦地死去。那就是蓝调。那就是一种从外面看里面的音乐。要爱这种音乐,就像是将你的双臂圈住外面这一层,与广大的潮流背道而驰。因为蓝调永远不赶流行,所以爱这种音乐总是不合时宜的,就好像意味着去爱一个永远不可能爱你的东西。那就是爱。那就是生命。是蓝调。

  传记多半是不值得读的,因为艺术家都是靠作品说话,不是靠自身经历,小说家的作品知道的应该比小说家本人多。但是摇滚乐人除外,因为对于蓝调和摇滚乐人来说,他们的身体和经历是他们伟大艺术必不可分的一部分。这是当代社会唯一一种真正浸润着生命活出来的艺术,唯一,小说不是,电影不是,造型艺术类的不是,统统不是,都只是反映了文化和生命,只有摇滚乐,是完全成为了文化和生命。所以,这类音乐人的传记,是值得看的。他们的自传都一如他们的音乐,各自风格明显,迪伦的是文采飞扬的诗人风范,这本Buddy Guy的,语言简练,直接,一点拐弯抹角的地方都没有,但饱含生命力,处处让人惊叹,又处处把悲伤变为欢乐,一如他的音乐。

  在布鲁斯音乐带着自身醉生梦死的乡愁离家之时,没有一个乐手会想到这种音乐会成为一切近代伟大音乐的根源,他们只是听凭美国黑人的狂野生命本能出发、歌唱、创造、往死里活。在Buddy Guy 1957年带着一把Gibson Les Paul型吉他从路易斯安那州的首府巴吞鲁日前往芝加哥的时候,他当时最大的期望就是有一天能有一首歌可以在巴吞鲁日的电台播放,好让爸妈听到。相对来说,Buddy Guy也是当时蓝调乐手中少有的生活作风正规、健康和重视家庭的人。不知道是不是拜此所赐,这家伙也活得够久的,活到了全世界为他起立鼓掌的一天。奥巴马和Led Zeppelin在他身边向他鼓掌致意的时候,他脑海里一定闪过了他那些英年早逝和在困苦中乏人问津的同伴,此时他代表的就是一整个伟大而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是生命,是布鲁斯。

  《布鲁斯往事》读后感(三):喜欢听buddy guy讲段子

  “犟得跟骡子似的真不是瞎话。骡子喜欢对着你的脸放屁,迎着风撒尿。它们拉的屎比地球上所有动物拉的都臭。”

  “stratocaster坚硬结实,经得起跌落滚打,经得起”苗条吉他“像甩一袋土豆一样绕着他的胯甩。我喜欢他粗暴地对待吉他,这契合他们奏出的强力音符。我仿佛听到st在说:”来甩我啊,来揍我啊,我扛得住,我还是那个会发出动人尖叫的天使。“和buddy一样,我最喜欢的吉他也是st。

  有次在”挤压“演出,一个家伙跑来冲我嚷到:”黑鬼,信不信我阉了你,我女人你盯够了没有,“

  我知道我自己有了麻烦了。问题是我根本不知道谁是他的女人。

  ”你认错人了。“我说,“我没有盯着你女人看。”

  “别跟我撒谎,黑鬼。你在上面弹吉他的时候一直盯着我女人看。我今天一定要阉了你。”

  我灵机一动,说道:“我不但不要你的女人,连我的女人也归你,这样你就有两个女人。”

  “你说什么?”

  “我再说一遍,我的女人归你了。”

  他糊涂了,沉思一下,接着笑了起来。

  “头一回有人把自己的女人拱手送我呢,”他说,“好样的,我请你喝杯啤酒。”

  他放过了我,还给我买了啤酒。我松了口气,因为他忘了问我拿我的女人------我哪有女人给他。

  就是喜欢听buddy扯得段子,真的很有趣。

  《布鲁斯往事》读后感(四):就是爱弹就是享受弹就是不得不弹就是在弹中才能纾解

  书名《当我离开家》,以1957年9月25日为分界,分为三部分,这天巴迪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以北的哈蒙德站坐上北上芝加哥的列车。这一件事情在他人生中足够重要,以致于独立成为第二部分。 在此之前,是他美好的成长时光,路易斯安那州莱茨沃斯摘棉花的小黑奴。父母融洽的感情,父母温和恰当对待他的过程,这些决定性地影响了他后来的生活轨迹。作为一个布鲁斯演奏者,并没有陷入毒品、酒精和滥交。反之,他更希望,也一直有漫长的婚姻,还有两个手掌的指头才能数过来的子女。 到芝加哥后,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阶段,第一个分界,观众由芝加哥南边和西边的黑人聚居区的黑人听众转向白人青年,这跟摇滚兴起,白人乐队追根溯源推荐有关。演出场所也由之前的黑人酒吧转到面向年轻人的音乐节上。不过这两个阶段过得都没挣到大钱,苦哈哈演出,白天还的修车开车挣钱。平时给切斯唱片当伴奏乐手,挣点小钱。俱乐部的演出,各种花活,伺候观众。第二个分界是德州奥斯汀的克利福德·安通,一个俱乐部老板,邀请巴迪给马迪一个生日惊喜,之后结识沃恩兄弟,和克莱普顿相熟,演出多了演出价码起来了,出名了,和大唱片公司合作录专辑了。挣钱了终于,各种奖都得了。就像巴迪说的,他是代替没有名利双收的布鲁斯乐手做这些。 后来,给滚石乐队暖场,给 AC / DC 暖场,都被嘘,老头子提了两次,想来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也预示着他和芝加哥西南两区酒吧里的黑人工人的关系不再了。巴迪和早他一辈的布鲁斯乐手,都是南方苦出身,跟南边的土地有血水乳汁关系。新的乐迷,听摇滚乐长大的,虽说乐队有意交代师承,乐迷不买账。 当然,这本书的基调是侃大山,鉴于巴迪这么丰富的经历,从棉花田弹到了大都市芝加哥弹到了东海岸的纽约弹到大西洋对岸的伦敦,并且还会谝打,所以好看。在巴吞鲁日上中学,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这是种植园到州首府到转变,之后芝加哥代替巴吞鲁日。 还有不少感想,比这些内容梗概式的东西更重要,没写出来。差很多意思。先这些吧。相同的生活轨迹,相同的转换历程。就像韩东《温柔的部分》 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 它形成了我生活中温柔的部分 每当厌倦的情绪来临 就会有一阵风为我解脱 至少我不那么无知 我知道粮食的由来 你看我怎样把清贫的日子过到底 并能从中体会到快乐

  《布鲁斯往事》读后感(五):找到音乐的根

  古人说“歌以咏志”,其实音乐最大的功能还是为了唱出心中的喜怒哀乐与经历的生活,从布鲁斯音乐中我们找到了更多这样的痕迹。

  布鲁斯发源于20世纪初密西西比河的三角洲地带,是由黑人在劳动中创造的,或许就是因为这种音乐植根于自然中,来源于人类情感的最深处,表现的是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所以才能涌现出如此多有才华的歌者,才能有这样蓬勃的生命力,并且不断滋养了更多的音乐形式。就像巴迪•盖伊一家一样,他们生活在艰苦的棉花田旁,从事着最繁重的工作,却依然会邀请弹着只有两根弦吉他的库特来家里演奏,这给辛苦工作的一家人带来了安慰,也改变了巴迪•盖伊的命运,对于吉他与布鲁斯的爱从此贯穿了他的一生。作者在文中不厌其烦的讲述了自己幼年时如何想要用一切东西模拟出吉他的音色,又怎样得到了自己第一把吉他,并最终走上了艰难却又光芒万丈的音乐之路。看完之后,除了再一次感叹布鲁斯简直是流淌在黑人血液中一般自然贴近,也看到了巴迪•盖伊一生的传奇历程的源头,就是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贫困却充满尊严快乐与爱的家庭中,才能让他学会坚毅与忍耐,让他愿意寻找家庭的爱与依赖,让他学会自律向上,也才造就了布鲁斯历史上最伟大的演奏者,至今依然活跃于乐坛中的“布鲁斯之王”。

  这本书除了讲述了作者的一生,也同时展现了那个狂热的布鲁斯时代以及那个年代最伟大的布鲁斯先驱,应该感谢作者简洁却生动的语言,译者深厚的文学功力,让那个距离我们十分遥远的时代就这样如在眼前,并且感到一丝温暖亲切,一个个天才的涌现,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幽默风趣的行事语言,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鲜活而独特的视角。难怪巴迪•盖伊被称作“芝加哥布鲁斯”的活化石,这本书中,他就为我们还原了最全面的“布鲁斯往事”。

  终其一书,作者其实最想要表达的依然是布鲁斯,不论是讲述好友们的往事,还是自己的一生,无不饱含着对于布鲁斯的热爱,就像他在75岁的年龄,依然还在演奏传播这热爱了一生的音乐,就像他与老友马迪谈论的那样“只是不希望布鲁斯死掉”,我想那些种植园里带出来的音乐永远不会死掉,只会忽隐忽现,它们流淌在河水中,飘散在空气里,传唱着人们的灵魂、爱与悲伤,只要有人与自然,就会有那些音乐存在。

  《布鲁斯往事》读后感(六):如果你爱布鲁斯,就会爱上这本书

  《布鲁斯传奇》和巴迪•盖伊的吉他乐句一样美妙动人。(Kirkus)

  “史上最佳20本音乐家自传之一”。叙事语言真挚动人、鲜活诙谐,让人不忍释卷,想要一口气读完。(Paste Magazine)

  盖伊是个充满活力、幽默至极的段子手。带着天生的自在和诚实,他捕捉到了他那个时代的精神特质,音乐场景的暴力文化,音乐伙伴的性格特征……强烈推荐给他的粉丝和对布鲁斯史感兴趣的乐迷。(Library Journal)

  《布鲁斯往事》的广度十分惊人……它完美地记录了多位奇怪又有趣的布鲁斯大神的人生乐章,使之成为布鲁斯乐迷的必读之书……本书不只是巴迪的故事,在许多方面,它还是布鲁斯的往事。(BluesPowR blog)

  一本必读的自传……轻松愉快、真情流露、给人启迪,把盖伊的成长史及“芝加哥布鲁斯”的历史讲述得栩栩如生。(Chicago Magazine)

  透过这本书,我们终于得以真正了解盖伊,这位深深影响了埃里克•克莱普顿、杰夫•贝克、吉米•亨德里克斯、史蒂维•雷•沃恩、“滚石”等(太多了,仅举数例)摇滚巨星的吉他大神。盖伊的文字就像他的音乐。他在书中娓娓道来多位同辈及前辈布鲁斯大师的精彩故事,1950到1980年代间“芝加哥布鲁斯”的生猛场景……它是观察布鲁斯和布鲁斯音乐家的一个珍贵视角。(Internet Review of Books)

  巴迪独特的风格和语言贯穿于全书。与其说它是一本书,倒不如说它是一首讲述了多个故事的布鲁斯歌曲。它就和布鲁斯一样生动有趣、多姿多彩,你在里面能找到一个原原本本、丝毫不去掩饰的布鲁斯人生。它风趣、忧伤、强壮、诚实、有爱、有见地,一如布鲁斯,一如巴迪•盖伊。如果你爱布鲁斯,就会爱上这本书。(Pittsburgh Post-Gazette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