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画之国》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画之国》经典观后感集

2018-06-06 20: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画之国》经典观后感集

  《画之国》是一部由让-弗朗索瓦·拉吉奥执导,让-弗朗索瓦·拉吉奥 / JB·布兰科 / 史蒂夫·布卢姆主演的一部动画 / 奇幻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画之国》观后感(一):To be different

  Actually,I didn't have ideas about the movie when i finished the movie.But when i saw the judgement from doubai internet,suddently,one thought came to my mind.So i decide to write something about the movie.

  The begining of the movie shows that even though in one painting,people are not equal in one way.Some people despite others for their own reasons and impose their absurd and wrong ideas to other people.

  Unfortunately,the oppressed people do nothing but hide or escape.Why?Because the timid people accept the idea that they are born to be inferior.They never think whether it's true or not.Most of them desire to become one of so-called the upper ten thousand,but still do nothing.

  Circumstances produce heroes.The leading actors found one way to go out of the painting and bring oil paints and pen back to people that are 'not' finished by painter. They rushed to paint themselves and became the finished people finally. At last,they almost got their wishes and attained the castle.

  ut they are not different any more,they are just copies.

  There is a girl called lara sticking to being herself. She has her own ideas and follow her own thoughts,she is truly free.As a result,she keep on exploring the world.

  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

  This is my first time to comment on film.Please forgive me for any unintended mistake.

  《画之国》观后感(二):由内而外;由外而内

  不同的画框、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标准。每个社会都在由一些外在的标准来维持着秩序,标准源自何方?亦或无人知晓。每个社会都会有人碰巧符合其标准。人,在这标准下会被分成三六九等。每个人都在通过是否符合标准来判断问题,每个人也在努力的成为标准中的“上层”。但这是否真的就能高人一等

  每个社会都会有其内在的快乐不幸,“上层”也会有同样的问题。因为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来自外在的标准。

  如果哪天标准突然发生变化,整个社会的三六九等又会重新归类。

  在这由外而内的世界,也许我们需要的是由内而外的自我评价。不同的社会会有一个共同的东西,也就是作为人共同点人性自己内心强大应该是外在标准之上的追求

  以此勉励自己。

  《画之国》观后感(三):美!

  法国老导演Jean-François Laguionie凭空创造出一个臆想中的国度,一个如同梦幻般的去处

  这个70多岁的老人在这部动画电影中无情的嘲讽着我们这些愚蠢世人,用锦衣华服掩饰内心的空虚,对于战争与残害他人如同病态般的迷恋,对权力疯狂追求……。

  当然,他也像每一个法国人一样永远不会忘记,赞美爱情

  《画之国》观后感(四):畫中國 (HKFFF 2012) (寫於2012年12月1日)

  Jean-François Laguionie 花五年時間精心打造的【畫中國】(Le Tableau/The Painting),堪稱年度傑作。喜歡透過電影感悟人生朋友,這齣萬勿錯過。

  話說某位畫家在畫室遺下一張未完的畫,內裡的人物分成三派:Toupin (已上色)、Pafini (部分未上色) 和 Reuf (草圖)。Toupin 以為自己得天獨厚,看不起 Pafini,更殘害 Reuf。其中一位 Toupin 人 Ramo 想糾正這種錯誤的階級觀念,於是聯同女主人翁 Lola (Pafini 人),還有 Reuf 人 Plume,一起尋找畫家,希望他完成畫作,藉此消除歧視。

  別以為這是一齣普通的歷險動畫,其故事之豐富、寓意之深長、餘韻之無窮,實在遠超栗的想像。不說美術風格 (懂油畫的人一定會喜歡!),單是影片在短短 76 分鐘內所發放的訊息 (友情、愛情、成長、自我反省、種族主義、死亡......),已經教觀眾目不暇給,回味無窮。簡單來說,【畫中國】是一幅藝術品,雖然不同人會看到不同的寓意,但所有人都一定會有共鳴的。

  還有兩場,希望大家能趕得上:

  12月2日下午三時 (大會堂)

  12月8日下午六時十五分 (AMC Pacific Place)

  FCP介紹:http://www.frenchcinepanorama.com/#!the-painting/c1j4h

  豆瓣: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6877520/

  -------------------------------------------------

  感想:很為 Lola 一角著迷,但願自己可以像她那樣聰慧勇敢,不隨波逐流。

  《画之国》观后感(五):属于法国人的典雅想象

  非凡想象力作为艺术家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在任何艺术门类中都是相通的,正是这一点的欠缺创造了批量生产垃圾中国动画产业。相比较于《大闹天宫》、《葫芦娃》这样想象力丰富作品,近年来上映的国产动画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不思进取只知道吃老本,这一点真是叫我们这些爱动画爱国产的人痛心!纵然国家大力扶持,投入资金技术,然而想象力这种东西是拿钱也买不到的,因为这源自开放健康文化环境和个人自由教育经历,好比李白,两千年一个,只属于盛唐这个时代一样。

  抱怨也没有用,还是言归正传,来谈谈这部法国动画电影。

  法国人的自由浪漫天性使得他们的动画电影风格独特鲜明,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绘画风格,就拿这部《画之国》来说,鲜明的油画风格,画风比《疯狂约会美丽都》要细致得多,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会讨厌《疯狂约会美丽都》成团的线条,恰恰相反,我正是因为这种有些夸张和变形的线条才喜欢这部电影,因为绘画作为一种艺术,绝不是对于模仿现实工艺,它需要反映创作主体感受。这一点是日本动画批量生产的高个儿眼睛几乎一模一样的美少女无法理解的。画风独特这些都是表面上的东西,法国人骨子里的典雅浪漫是旁人没办法学的,这就像是英剧的细致,容不得模仿。

  可曾想过笔下的绘画拥有自己独立情感灵魂?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的。《聊斋志异》里面就有一篇《画壁》,平面的画,却是立体丰富的另一空间。这部电影巧妙之处就在于这个空间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相通的,一幅画之中藏有一个世界,画外面也是一个世界,画与画之间的世界如同阡陌交驰,可以从一幅半裸肖像画的窗户窥测到美丽的威尼斯,又可从威尼斯的水上到一处城堡经过死神的历险游戏之后,却发现自己到了另一副画家画像中,更妙的是,并不是直接出现在自画像之中,处于和自画像中的画家同等的地位,而是从这个伪画家的画作中出来的。

  这种发挥淋漓尽致的想象力真是令人叹服,而影片中多种艺术元素融合体现了这种浪漫之中厚重典雅的文化积淀。在追逐过程中,流畅钢琴乐曲急急地流出来,如同珠玉洒落。当红色的小士兵踩在钢琴上,颤笃笃溅出零星的音符,将黑夜寂静衬得更加寂静,而环境的陌生和那个小士兵的好奇也全得到了极好的表现,最后当所有的人都变成了图全人之后,原本富丽的室内乐变得轻松欢快。这种将电影、绘画和音乐结合得如此得体巧妙的作品实在是很少见的。

  法国人的平等、自由和爱在电影中都有体现,但千万别以为爱是全部,爱情故事在其中只是作为贯穿其中的线索,真正的主体精神则是画中人不断地探索,真正的主人公不是那对情侣,而恰恰是那个叙事者,因为她在影片中不断行进,追求,渴望找到画家,渴望体验不同,并拥有着智慧和洞察力,就在影片的最后,她向我们指明了真相:那个画家也不过是画中的人物。深入分析,这部电影带有着强烈寓言色彩(关于这个语言详细阐释我另外撰写了一篇评论来分析),导演用这个故事来表现了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困惑与探索,这种思辨的内核使得浪漫的精神更为厚重,完全不是平常容易想到的罗曼蒂克。

  当然,和《疯狂约会美丽都》比起来,这部电影在故事安排情节节奏方面把握要差一些,故事的矛盾设置本可以更为精彩,也可更为凶险,不过导演似乎把他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探险小组上面,而忽视了蜡烛匠这股势力,还记得蜡烛匠对灰先生说:“我想你应该知道怎么做了。”通常境况下灰先生应该会比较快地采取措施,弄个阴谋诡计之类,不过直到影片快结束,我们才看到这个貌似很厉害其实非常无能的灰先生弄了个黑色颜料。而城堡之中的图全人倒戈速度也过分之快,那个蜡烛匠得到的下场也并不能和他的所作所为相对等,要知道法国人可是闹革命把路易十六处死的主儿。

  《画之国》观后感(六):人生如画--自我追寻的无尽之路

  说真的,头十分钟要不是因为这新颖设定,我早就退出了。

  开头烛台大人和那些完人在城堡的宣言态度还有拉莫站出来说的那些话,只能说都是很套路化的感觉,包括他和半成品人克莱尔的相爱,都是俗套剧情...

  但怎么说呢,法国人的电影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越往后看就越觉得导演的脑洞很大,想法简直太赞。首先别的不说,用画的完成度来把画中人分为三六九等的设定就令人眼前一亮,感觉简介就让广大画手中了一枪呢OJZZZZZZZZZZZ

  影片以拉莫、罗拉和布吕姆在画内外寻找画家的历险为主线,画中完人和半成品人,线稿人的矛盾为辅线,两者交汇在完人拉莫和半成品人克莱尔的爱情上,以此为矛盾点推动情节。

  但虽说如此,女主角却不说克莱尔,而是她的朋友罗拉。每次拉莫和克莱尔的见面都由罗拉牵线,她冷眼旁观着这对爱人也旁观着这世界。在一次对话中她终于表示无法理解,而脸部并没有颜色的克莱尔沉醉在爱人对自己面容善意的赞美中

  “那是因为你没经历爱情”

  “啊,我是没有喜欢过一个人,或者到时就知道了吧”

  看到这,我就想,难道又是一个最后找到真爱打破阶级矛盾的故事?

  而完人中的反叛分子拉莫则一直想找到画师,让他来完成画作,让所有的人平等生活,当然主要是他和克莱尔。而另一边,线稿人布卢姆被完人追杀,误打误撞逃上了罗拉接拉莫的船,三个人被洪流冲进了画之世界的禁区,森林

  拉莫觉得这是让他寻找画师的机缘,于是三个人结伴去寻找画师。而我惊喜地发现,画中人物可以突破障碍走出自己所在的画作,还可以走进其他的画作,于是几种画风交叉混合,色彩斑斓,脑洞太赞了啊!!!!!!!!画面真的好漂亮!!!!!

  他们掉出过画框,看到了真实的世界,他们进入过另外的画作收获了一只小伙伴,他们看到了画师的自画像,画中的他愤愤不平了几百年,他们也看到了画中画师的情人,她妩媚成熟遥望窗外色彩斑斓的威尼斯....2D,3D的场景切换毫不生硬。

  寻找画家的目的是为了让他把未完成的画作补完,让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权利。故事起源于对差异性的消除,但随着情节发展,逐渐变成了寻找自我,果故事结尾是所有人都画完整了,那么主题就仅仅是如何把自己变得和别人一样。而且最后并没有出现我所预料的阶级革命行为,没有说什么推翻和解放,大家拿到颜料把自己化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所有人都是色彩斑斓的完人,所以找画家也变得不重要了。

  当大家都欢天喜地地秀恩爱和互相泼颜料时,罗拉再一次离开了画作去寻找画家。

  她终于在屋外的海边见到了画家本人,替画中所有的人问了那个问题,画家说:“我并没有抛弃他们,我给了他们最基本的东西。一副简单的图画通常比一副精雕细琢的油画美。“

  罗拉静静地听着,然后表示要在海边走走。

  画家问她:”小人儿,现在你想做什么?“

  ”我很想知道是谁画的您“

  镜头忽然拉远,那是一幅写实派的风景油画。

  结尾无比的惊艳,并没有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罗拉最后当然也没有寻找什么爱情,她选择在寻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开启了一个又一个的新世界大门。我忽然想起开头罗拉那句

  “这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

  言尽于此,但这部影片还有很多隐藏的东西可以说。

  这是一部包含了很多意义的艺术电影,到底说了什么端看你自己的理解。

  强烈推荐!

  《画之国》观后感(七):一部象征寓意极强的作品,我来抛砖引玉

  这部作品描述了很多,比如阶级,斗争,神灵, 求知欲,自我改造,财富&贪婪

  阶级:

  很简单,3个阶级,草图阶级、未完成阶级、完成版阶级。

  草图阶级是最底层的人物,就好比人类社会中的底层,受教育(被改造)程度差,无法表达自己的呼声,甚至连说句完整的话都困难。

  未完成阶级是社会的中层,虽然有一定地位,但是理性使他们懦弱、不断的屈服。

  完成版阶级是整个社会的顶层,掌握了资源、拥有好的出身、拥有话语权。

  斗争:

  有阶级就有斗争,不赘述。

  神灵:

  影片中,画家被赋予了演神灵的角色,造物主般的象征寓意。

  求知欲:

  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拥有渴求探索的性格,就好比人类研究自然科学,发现问题》无法解释》归因于上帝》得到真相》否定上帝》发现问题。。。。。。循环往复。影片中的画家最初被发现在画室的画儿上,被否定》又被发现在威尼斯城里,被否定》又被发现在画室外的草地上。。。。。。。

  自我改造:

  很好理解,前两个阶级努力跻身完成版阶级

  财富&贪婪:

  这点我认为处理的很精妙,影片中的财富就是颜料,当第二阶级的人们发现颜料以后,疯狂的挥霍、涂抹着、甚至争抢起了画笔,以至于场面失控。导演把人性的贪欲和不满足刻画的恰到好处。以至于那些曾经还是第二阶级如今已是第一阶级的人反过头来嘲笑起女主人公的裙子。

  这的确是一部很精彩的动画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思考,抛砖引玉而已。

  此外,影片的最后一幕我没有太明白导演的意思,或许是想表达【求知欲:】中的那个循环还在继续,主人公将继续探寻画出人类世界的“画家”,即人类世界的上帝

  《画之国》观后感(八):美术是万物的缩影

  《画之国》的开篇利落而程式化,通过几派势力的对白和冲突,勾勒出一个等级森严、矛盾尖锐的油画世界。着色丰富完整的上等人住在城堡里,锦衣玉食,莺歌燕舞,而未被画师完善的半成品遭驱逐在外,即使只是裙子边上少了几笔,也要受到讥笑和侮辱,而那些压根没被上色的线稿人群地位最为地下,连半成品也不愿与他们为伍。故事的建置部分,一个上等人小伙与一个半成品姑娘展开炽热而禁忌的恋情,遭到来自两个族群的阻挠,一个线稿孩子偷偷混进上等人聚居的城堡,被发现后遭到惨无人道的凌虐,一切冒险由此展开。

  我看了太多国外动画,受思维定势所限,起先误解了影片,以为是下等居民争取自由平等的老套寓言。因为在常规观念看来,朴素简洁的素描也和浓墨重彩的油画成品一样,是高下不分的艺术作品;至于半成品,我不久前参观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其中就有不少半成品,展览馆并没有将它们与其他作品区别对待。但影片最终化解矛盾,并非设想中的“思想教育方式”,那太老土了,而色彩的寓意也与种族无关。容易引起误导的是处罚犯禁者的“黑色刑罚”,丧失色彩即丧失了生存权利,难免叫人产生种族主义的联想,但换个角度看,纯白色的素描人尚不及有色人种地位高,又开脱了种族歧视的罪名。我想了想,比较恰当的现实类比是,有一部分人生来具有身体缺陷,被人瞧不起,但他们发现了改造身体的技术(原本只有造物主才拥有),从而进化成了更好的族群,“正常人”反而羡慕并效仿起他们来。

  影片最别致的设定是,画中人可以进入画外的世界,并且层层突破,但他们不能逆向进入自己世界的画中。这种高低纬度大乱跳的法则,不难联想到《盗梦空间》,该片中人可以一层层深入梦境,而守卫者不能跳出梦境钻进现实。但《盗梦空间》每层的区别只在地貌,而《画之国》用多种画面风格来区分维度,从油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到真人场景,并在最后一幕暗示了真人之外仍有洞天。女主角初次坠入三维世界的慢镜头十分惊艳,有《攻壳机动队》范儿,三维动画呈现的画室,细节一丝不苟,但镜头调度比较机械呆板,也许是为了节省制作费用。

  画室中“群像乱舞”的一场戏,触及了美术艺术中的规则和真谛。美妇人是爱的产物,被画师视为爱恋甚至是性幻想的对象。画家的自画像和本人一样具有艺术天赋,但他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因为他是特定情绪下的产物,正如威尼斯的嘉年华派对,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战争画中的两派士兵征战不休,却无人知晓为何而战,直到主角用恶作剧把他们变成同一颜色,这才面面相觑,此处挺有现实意义,交战双方同为大地子女,唯一兵戈相见的原因差不多就是“军服不同”,直陈战争之荒谬。

  影片的大部分旅程可以归结为“寻找画家”,画家一直是个造物主式的存在,神龙见首不见尾,学得他的一招半式,就能改变世界。影片最后安排主角与画家相遇,暗示画家也是更高层艺术家的创造品。类似的情节在《13层凶间》里演出来,有叫人倒吸一口冷气的惊悚,本片却是童话故事美好辽阔的意境,相同的幻想,经过不同的演绎手法,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感染力。(文/方聿南)

  《画之国》观后感(九):『飞跃画框。』

  法国手绘动画一直都兼顾着讲好故事和优良的品质,这部由法国73岁导演Jean-François Laguionie编导的作品《画之国》(Le tableau)也不例外,导演作品不多,但都属精品,生于1939年,是剪纸动画的代表作者,我只看过他以往的三部动画短片,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他的长片。

  电影用很特别的视角影片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一群人从一位法国艺术家未完成的画作中跑出来,历经艰辛去寻找他们的创造者故事。整部作品充满了欧洲油画的艺术感觉,而情节的设计也让观影者仿佛在画中人与观画人之间穿越...尤其是画中人和画家之间的交流,让人有一种时空的对话的感觉。试想一下,不管你是文学家也好、画家也好、电影人也好,假如自己塑造的人物可以来和自己交流,那会是怎么样的场景呢?那个人物本身喜欢你给定位的角色么?这是一部如同庄周梦蝶般的故事,也正是由浪漫的法国人创作的。

  之前看了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年轻作家在巴黎穿越回黄金时代,和众多文人、画家能够近距离的交流,这也是一种超现实的表现,因为我们并不能准确的揣测出当时那个年代那些作者的心理和想法,当然,伍迪艾伦也不行,但这部电影的视角却很新鲜,让它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编剧。《画之国》也有这样的意境在里面,一副未完成的画作,画中人按照是否被画完整分成了三六九等,而来自这悬殊的两个族群的一对男女相爱了,所以,他们决定要找到画家,让他完成这部画作…

  “这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这是罗拉在片头所说的一句话,每个人的视角不同,阅历不同,所看到的东西理解的层面也会不一样。寻找画家的过程中,罗拉他们和其他画中人物们之间的交流也很有趣,自画像里的“画家”、另一幅战争画里的士兵们、还有一位丰硕有魅力的女子…画家用画笔赋予了人物和景物有自己的轮廓,可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是那么丰富!

  其实,我会觉得,也许,我们也是生活在一幅幅的“画”中,可是,我们却都没有找到画框并且走出生活这幅画里…

  《画之国》观后感(十):光与影交织的绮丽孤独

  十九世纪下半期,法国奇幻印象派以莫奈一幅惊艳人心的日出图横空出世,同样出身于法国,《画之国》貌似也染上了些许极具质感的颜色。

  不同于惯常的动画电影,《画之国》的画风并注重人物的精致,而是惯于用无数颜色的混合和光影的交织来营造出人物的流动感,从而使本不算貌美的人物显得意外的鲜活动人,在我看来这是很新鲜的,每个角落都显得非常灵活。

  光影绮丽,衬得孤独也显得美艳而梦幻

  是的,画里的每个人都显得如此的寂寞而又孤独,每一框画里塞满的都是画中诸人无比的孤独。

  有一个很小很小的细节,威尼斯狂欢节寥落的一角,一个拙劣的画师晾着一幅画,劳拉走上前去摸了一下,画作里人物胸口的那点很丑很丑的紫色很不负责任地花了,标准画师打扮的画师立刻“怒气冲冲”地跑出来“教训”罗拉,“你不是画家,画是死画,真正的画要比这个好看多了”我似乎能听到画家内心被撕破的感觉,他只是被放置在街角的一个固定的NPC,他说“你知道什么,这里的每个人都戴着面具”“那你的面具是什么”画家呵呵一笑,自作聪明地取下面具露出一张和面具别无二致的脸,继而笑得很蠢,劳拉似乎看到了傻子一样毫不犹豫地离开了,而那个画师是在后面追着呼喊着,无力着说着“别走”在一个每个人只是在无意义狂欢的地方,每个人都不以真面目示人,一个画师怎么能画出真正好看的画,那点无意被罗拉破坏的紫色或许是画家稍有心机的点缀出来的一颗心?画家想画出好的画,想要给别人看自己真正的脸,所以戴了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具,可是,依旧只是面具。作为一个无人搭理的NPC,劳拉的到来就好像一道彩虹,这个姑娘让他喜欢,让他有了交谈的权利,但终究要走开。而他想要追上去,他却只是个愚笨的画中人。

  故事完了吗?并没有。拉莫心急如焚地去寻找劳拉,也邂逅了这个画师

  他的画布上已经换了一个景象,尚未完成的小姑娘是劳拉。

  “怎么这年头你们每个人都喜欢对我的画找茬”

  “她真的很漂亮可惜没办法稳住她”

  对于劳拉来说这个画师不过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画中人,但对于画师来说,劳拉是梦魅,她是他得意的作品。画师画得真的很漂亮,每个细节都是劳拉,当我以为他终于有一幅美好的画时,他画完了劳拉的脸:三笔带过,像是画笔一不小心蘸出来的墨点一样难看。他渴望有人来买他的画,最终是“算我倒霉”。或许已经习惯每个人都带着面具,或许每个人脸上只有面具,然而这个画师已经画不出眼睛,鼻子,嘴巴,已经画不出一个人的脸了。

  白天到黑夜,光的变化映衬着他逐渐黯淡的心。

  而这个画师也许只是自画像画得一幅画。

  何等的寂寞。

  三百个画师每天来到广场画落日,无数的画师在桥拱里画星星月亮,画指示牌,永远没有结束的一天。

  而那个拿着镰刀的骷髅死神,总在影子和灰暗的光里出没,他那么执着于布包里蜷成一团的勒浮人,是不是因为自己只是一块布包起来的虚无,才想要来陪自己,填充自己?

  是不是画里每个人都只是用皮包裹而不真实的怪物?

  画师的自画像厌恶着画师,厌恶着自己,气愤着无奈着,而无法画出好的东西“完成他的作品就无法令我不开心了”他也爱画画,可也不能画,他也爱画师,可他了解他以至于厌恶他。

  那个裸着身子的美丽夫人呢?她是如此深切地爱着画家,她是画家以自己的爱人为原型的作品,她安静优雅地躺在床上,香体半露,小红窗外金色的光淡淡地泄在她身上,她温柔地说着,等着画家一件一件地为她披上衣服,等了不知道多少年,“男人爱梦想,更胜于爱女人”。

  玛让达的画就简单粗暴得多了,大家甚至不知道自己只是画,每天无比敬业地打仗,军士精神闪闪发光,画里是灰暗的天空和浮浮沉沉的雾气,所有人都没想过为什么打仗,玛让达厌倦了,也许不止他一个厌倦了。

  画室另一角,大幅大幅被丢弃的画作,草稿撒的满地都是,那个时刻音乐和光影所晕染出的,是地狱之火的气氛,换一种角度理解,是被抛弃的画在多年后重见天日时候一齐发出的哭泣声,他们也渴望光明。

  我以一个一个局外人的视角,看的梅花莞人“住在花园也挺好的”心底里却“确确实实地想去跳舞”的感情,看得两个勒浮人相互守护的感情 看得自以为是的图全人在看见新鲜色彩时候那种欢欣与雀跃,“本以为时间就此停止,然而完全不是,每个人按部就班地呼吸”油画给予画中人思考并且活动的权利,然而不给他们以自由。

  最后大家找到了颜料画笔,欢喜大结局,许许多多绚丽的色块还有清澈的光,大家都在笑,不分彼此。

  画里的人被画外的人安排着,没有人关心他们是否孤独。

  兴许每幅画里都住着些许“不谙世事”的“智者”,诸如劳拉,诸如玛让达,诸如没有勇气去追求的画师,他们想过不一样的生活,想要改变,但画师终究没有追上去,玛让达也留在了另外一幅画里,只有劳拉还在走着。

  这里不得不提另一件事情,玛让达曾安逸地躺在画布上,对着身旁的劳拉说“我的梦想是去看海,听海的声音”,然而最后,是劳拉一个人跟着黄蝶,穿越着草地,去寻找大海。

  人都是在变的,玛让达使命感地改变了自己的“故乡”时,没有选择看海,而拉莫给克莱尔画上颜色时,克莱尔的脸上不是蓝色的杏仁眼睛和红色的胭脂花,而是淡淡的橘粉是眼影以及薄荷绿的唇。

  “当两个人相爱时便不再孤独,有他,有我,还有我们的爱”

  “可是对我来说,我要到别的地方去寻找我们的爱”

  也许在某个时刻,劳拉喜欢上了玛让达这个勇敢可爱的小伙儿,但是最后,她依旧选择了穿着留白的裙子,一个人去看海。

  也许这个聪明的姑娘已然预见了自己的故乡在短暂的欢愉后,依旧会回归原有的步调,毕竟自己的家人觉得没有画全的自己不行。

  其实所有的人不过是为了不再孤独。

  原谅我用了如此之多的“也许”,我永远也无法知道这些画里的小家伙到底在想什么,但我能用自己的心思去揣测。但有一点很高兴的是,画家说的那句话,他说一幅简单的图画,往往比工笔画还要美丽,这是我一开始的想法,每个人都可以是主角,你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

  有两点,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轻视孤独

  劳拉在被画家问道到底想要什么时的回答真的特别好

  “我想知道你是谁画的”

  终究要有人敢于面对自己的孤独并有勇气去改变孤独,而我们每个人都在画里。

  但愿每个人,被死亡之花,温柔以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