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萧红》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萧红》经典影评集

2018-06-09 20:2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萧红》经典影评集

  《萧红》是一部由霍建起执导,宋佳 / 黄觉 / 王仁君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萧红》影评(一):太”作家

  记得小时候语文课,一篇文章学下来最后肯定会有“这篇文章讲述了XXXXX,表达作者的XXXX,我们从中领悟到XXXX”诸如此类总结中心思想的话,看着这部电影,我脑子里又重新呈现了老师当年朗读中心思想的画面。骆宾基在电影结尾的那个评价萧红的独白不就是在给我们总结中心思想吗?可是观众不是懒惰欣赏者,不需要有人来为观众强行灌输所谓的”中心思想“。

  就是因为有了那些无时无刻不在的评论台词,电影的真实少了,内涵没了,感动更是荡然无存,唯一留下来的是让人感到虚假说教导演编剧仿佛生怕观众理解不了文学、作家和小说,时不时加以“提点”,他们不自信自己镜头,认为画面和故事不足以让人看懂他们所想表达的东西,所以不停的用文字直白的话来展示。可是一部真的好的文艺片,何须多余的评论,几个镜头,三两句对白,便能表达一切。感觉这是电影的一大硬伤,如果没有那些画外评论,把重点放在镜头上,结果出来肯定大不同

  话说回来,他们对镜头和故事的把握确实很奇葩。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把萧红当做一个人描述,而是当做一个作家来供着。剧组里果真没有一个萧红的知音,故事的选取上是第二败笔。不该强调的地方瞎强调,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却只字不提。萧红送走第一个孩子时候,萧军在那里说:”她的母亲是一个美丽的作家。记住,作家。”这句话把电影的做作推向了第一个高潮表情语调以及重音都处理得十分ridiculous。我没有具体读过萧红和萧军的故事,不知道是否记录他们故事的人都会对这句话加以强调。感觉即使是有,也不应该以这种语气调调展示出来,他们是热恋中的情侣男孩怎么会用如此“纯强调”而毫无故事感的声音去说“记住,作家”这句话?中间还停顿了良久。。。我已汗到不会再爱。感觉此时与其浪费胶片拍萧军说”记住,作家“,还不如把镜头让给被子里的萧红,她的眼神与表情,她与萧军的寥寥无几对话,反而能把当时萧红的心情刻画得更好。

  正是因为剧组把萧红当成了一个作家来写,故事突出的是她的写作成就,而那些鲜活故事与经历却仅仅是她写作成就与来源的辅佐,别人的赞美和评价成了突出成就的首要工具。萧红死了之后,不是萧红的文字或语言结束她的一生,反而来了骆宾基的评论,观众和萧红的距离瞬间拉大,她依然是神坛上的作家,永远成不了那个独一无二的萧红。我们不知道她的心情怎样微妙,只有她讲出来的“苦闷”。我们不知道为什么靠近她的男人都会喜欢她,只能听到别人说的她身上会有一股怎样怎样的力量。我们永远感受不到萧红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因为电影拍得太有距离,太“作家”。

  《萧红》影评(二):不同的角度而已 无所谓评分高低

  这部戏侧重萧红的感情 与萧军的相爱却不能相伴 与鲁迅的相知却不能相伴 端木与她永远隔着仰望

  相比黄金时代 宋佳这版更真实 东北妹子劲儿与文艺作家的感性 角色扮演没有过猛用力 如此 文学类的侧重就弱了些

  两年前 看了黄金时代 懵懵懂懂 后 又读了 呼兰河传和生死场 今年再看萧红 每一次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接触 去凝视 去感受

  那个时代 靠感觉 吃饭和过活的人 终将被压垮 战争 贫困 生活 感情 都将作家敏锐感官放大 放大 再放大 疼就更加疼了 冷就愈发冷了 所以是谁压垮了你

  过活 要么麻木 要么糊涂 要么向死而生

  《萧红》影评(三):抛开作品谈谈这部电影

  先不管这部电影是否演出了萧红的模样,想来说一下关于电影的一些我的想法

  我想说一说关于这几个男人。汪恩甲,刚开始感觉,他固然就是一个反面角色,但他可以不顾家人反对,去北平与萧红见面,最后落得有家不能回。虽然他最终还是抛弃妻子,但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别要求他太多。对于他而言,这已是极大善事,也大可不必要求他做些什么。当然,重中之重人物,是萧军。我自认为东方男人的魅力表现王者风范,甚至是一种男子主义。他,便因此招人爱慕。比如,他对萧红说: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过。再比如,他对那个学生姐姐说了同样的话: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过。用萧红的话来说:他很受女人的喜欢,他也很喜欢女人。再用萧军自己的话来讲:爱就爱,不爱就丢弃。

  男人和女人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不理解当他们感情出现问题时,萧红要走,萧军说:你走也可以,不走也可以,我永远是向你妥协的。大概女人都不能承受这样的爱。但谁也不能否认,这确实是爱。我敢肯定,萧军深爱着她,只不过一个强势不行,而另一个也不肯逆来顺受

  至于端木蕻良和骆宾基,不想多说,给我的感觉并不深刻,因为那时候已经过了萧红的黄金时代,而黄金时代,陪着她的人是萧军。

  萧红一生中穿插了很多男人,甚至包括了她在北平读书接济她一段时日表哥风流也好,贬低也好,尤其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但我挺喜欢这样的女子,能做自己喜欢的一切,能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收获时的快感。这种感觉很舒服,那是一种全世界都会关注你的感觉,而在如今,不会了。

  旁白说:她是由于孤寂苦难,走上了写作的道路,并一直走了下去。模模糊糊记得那是她的一某本书,写着:从异乡到异乡,从异乡到异乡......

  如此也好。

  《萧红》影评(四):《萧红》:走歪的三角恋 5.5/10

  对萧红文学的认识仅限于《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但对电影《萧红》还是颇有期待

  。其一,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短短三十多年的生命历经坎坷,四处漂泊,却能写出

  《呼兰河传》这样大气的作品,确实是一个值得描写的作家。其二,电影导演霍建起以

  前导演过《那山、那人、那狗》,《暖》这样宁静飘逸的作品,我觉得很适合描绘女作

  家细腻内心世界

  看完电影《萧红》后,不免有些失望。看得出这是一部用心的作品,场面调度,摄影

  美工等都能看出这一点。但电影伤在了剧本上。整个电影基本上围绕着三角恋的主题

  开始是两女一男,后来变成两男一女,反反复复,从开头绕到了结尾。至于萧红自己作

  品的特色,她生活背景对她作品的影响,她的工作学习友人等等其他方面,均是语焉不

  详。当然,以女作家情感主线也是无可厚非,但感情生活要和文学作品更好地联系

  来。单纯表现三角恋的话电影改名为《民国名妓的风花雪月》也未尝不可。至少从电影

  中,看不到为什么萧红辗转于上海,山西,香港,是如何与她描写东北农村的大气粗砺

  联系在一起的。

  另外,初步从网上看到关于萧军的正史野史中,没有提到他朝三暮四性格。而电影中

  把萧军俨然塑造成了一个花花公子。是不是有悖历史

  评分5.5/10

  《萧红》影评(五):没抓住原型人物的灵魂

  虽然我也非常喜欢王珞丹,但是我还是觉得小宋佳更适合这个角色。今天在739影视看完这部电影,心里一直感觉挺难受的,虽然我了解的不太多,但是我还是读过萧红的几部作品的,当然也看过她的一些介绍。可是我觉得这部电影完全在塑造另外一为女性,除了有着一样的笔名和一些事件外,她们明显有着不一样的灵魂。电影里的是萧红么?!对于这个问题我很迷茫……

  抛开作家萧红这个原型不讲,单就电影里的主人公和这个故事而言,也并不是没有任何可看性,但是这完全是另外的人物演绎着不同的故事,因为人物的内心世界完全不同!我想,如果这部电影不是打着“传记”的牌,而是从一开始就抛弃原型,彻底的改编成另外一个故事,也许会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作为一个“传记”类型的电影,《萧红》应该是抓错了切入点,“传奇的一生”这点我可以接受,但什么“凄美爱情”、“深度虐心的恋情”,倒是让我极度的无语。当然,我这里也没有任何贬义,虽然都是“民国才女”,但是萧红作品的风格张爱玲的完全不同,这与她们不同的经历有关,就是不同的经历产生了不同的思想世界!而人们之所以能够记住萧红这个人物,我个人认为肯定不是因为什么“虐恋”之类的原因(有关详情可看看萧红的作品)。

  最后,这部电影的故事不错,小宋佳和黄觉的表演也很卖力。但是不应该是什么“传记”,不应该保留“萧红”这个原型,当做另外一个人的另外一个故事就好!

  《萧红》影评(六):萧红

  萧红所处的时代,于她而言或许是痛苦快乐并存的,说痛苦,是因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时候是战火纷飞;说快乐,是萧红有幸与包括鲁迅在内的诸多文学泰斗生活在一个时代。

  而在这痛苦与快乐的双重包围下,萧红,这位寂寞的东北女孩,从异乡到异乡,漂泊一生,她不停地写啊。或许她的感情之路,这些的生活也给她带来了写作的灵感。但她是很强大个体。她都是全力的去爱,然后她被第一个伤害,她的强大让男人下手很重,可是她自己也是会疼的。所以,寄托与写作不停的写作,寂寞和抚慰都来自于写作。

  可是,她所依赖的想安稳过上安静日子的男人都没有带给她这样的环境,所以她临终前她说想回家,是的自从离开家乡便没在回去从异地到异地。

  飘零

  觉得她只是想幸福的生活下去,喜欢故乡,有着自己的想法,喜欢去追求

  《萧红》影评(七):该如何生活?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陪伴一生。

  像萧红这样伟大的作家却没有过好这一生,选择的男人都有问题,我觉得倍感凄凉,爱情总让人失去理智,也有时代的限制,更多的是选择的错误,本想平凡过一生,短短一生却困顿在感情里。女人到底该怎样活着?也许从来没有统一答案,每个人的选择不同,境遇不同,结局自然不同。

  以上是影后感想

  下面说说电影吧。电影节奏不快,给人一种拖沓的感觉,但是感情内心戏倒不是特别痛彻心扉。只有萧红困顿时的感情才让人向往,刚稳定下来感情就出现问题,虽然每次问题不同,但是萧红都是疯狂而没有理性的。包括对于孩子婚姻生活家庭不是慎重考虑负责的。总觉得作家对生活有更深刻的领悟,原来是我的偏见

  《萧红》影评(八):让像你这样的导演/ 编剧执导,是所有观众的罪过

  将剧中台词略微篡改,奉还给导演和编剧大人。如果你们不会讲,干脆闭嘴。

  如果要点评这部电影,简而言之,没,诚,意。没有足够的诚意去老老实实地研究萧红这个人,没有足够的诚意去想怎么来表现这个人,没有足够的诚意去让观众心有戚戚而不是啼笑皆非。就好像高中生编不出作文,就拿华丽的文字糊弄;就好像学者出不了成果,拿剪刀浆糊的“成果”搪塞。

  你毁无聊题材可以,别来毁萧红。

  我私心里觉得我校观众应当是比较素质的一群,但是今天看《萧红》几度嘘声大起各种笑场,而且完全不是观众的错。不知百讲引进这部电影是出于什么心态

  敬爱的导演和编剧,你们的智商在哪里?我们不懂电影叙事,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个人不应是这样的,这个故事不是这样讲的。不能把本应是悲剧的故事,讲出了喜剧滑稽。作家也是人吧?平时也要正常说话的吧?不是一张嘴就朗诵的吧?而且还张口闭口就是“我崇敬您”“她给她爱上的男人能量”种种散文格式,(编剧是把十几岁女生日记本直接拿来用了?)鲁迅他老人家居然成了江苏台的莫非,专门给萧红点评夫妻关系,还用上了“你们两个就像两只刺猬”的时髦比喻

  而电影叙事的拖沓也懒得吐槽了。影片开始萧红逃跑,场景是萧红的父亲继母在炕上抽烟斗。窗外仆人喊了一句“老爷,大小姐跑了!”萧父应了一句“什么?”死心眼儿的仆人居然又老老实实重复了一遍“老爷,大小姐跑了!”最后影片表现萧红临终场景,骆宾基和端木交错出现,萧红在梦境现实中间游移不定,眼睛闭了又睁睁了又闭,让我忍无可忍开始乞求导演给萧红个痛快吧让她去吧让她痛快地去吧。

  电影的叙述方式是一方面,更让人忍无可忍的是人物塑造。既然自称传记片,那应当抓住这个人的灵魂。萧红不仅是个女人,她更是个人。对她的才华成就、精神意志视而不见,一门心思关注她的情史(而且是yy得离谱的情史),八卦恶俗的取向暴露无遗。很明显,萧红身上最出众的是她过人的才华,而不是她在男人间兜兜转转无人可挡的魅力。电影里那些段罗曼史基本都是扯淡,居然连鲁迅都黑。

  萧红自己是有性格弱点,但这些弱点如果写得真诚细微同样可以震撼人心。一个有才华的女人,是怎样跟自己的文字相依为命,怎样在坎坷的情路上跌跌撞撞走过来,依靠对更多人苦难的同情而获得救赎的?我们没有看到。我们看到的,只有二萧一见钟情的狗血,(“让像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过”;“她是个孕妇,但她不是个普通的孕妇”),只有端木脉脉凝视萧红的矫情做作,只有生造鲁迅“怎么谢”(还专门强调了两遍)的恶俗可耻,只有将骆宾基友情生掰成爱情的无节操(包括抓痒抓得那么销魂的桥段= =)。萧红是女作家,不是万人迷。

  《萧红》影评(九):女人的敏感是财富也是毒药

  很随机看了这部片子,却渐渐投入,最后看的颇多感慨颇多唏嘘。

  民国那段时间有点像春秋战国,论民生是不幸的时代,论文化是大幸的时代,大家辈出。战争的阴影无处不在,动荡和恐惧使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惶惶不安,不知为什么,这样的时代里,总会有才华的人集中在一起大放异彩,也许是人在没有安稳庇护之时会力求靠自身有所改变,而这种类似求生的欲望激发了自己的才华。有时会非常羡慕那时的风气,电影里以文会友的片段非常美好,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帮助我们把生活过得越来越快,似乎慢一点就追不上别人了,可是有时只有静下心抛下浮躁才能有所领悟。

  很喜欢小宋佳演的萧红,这样敏感的女子,也许是上天发现给她的才华太多了,所以用多舛的命运来找补。作为一只没有拜读过她的作品的文艺小青年深深感到惭愧,马上就去找她的作品来读。没有萧红的才华,但作为爱写东西的小文青,厚颜说一句自己可以体会萧红先生对文字的依恋,有时文字是倾诉是输出思想,有时文字是思考是和自己对话,而后者,对自己的思想是一种输入,有时本来没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写着写着便想通一些事情想出些许结果。

  可是女人的敏感,是财富也是毒药,折磨自己,磨伤别人,是不是笨一点的女人会比较可爱呢。如果萧红不那么敏感,不那么倔强,不那么要求完美,可能她可以忍受和消化萧军或者端木的不合心意之处,得以情路安稳。不过那样的女子可能也就不是她了,可能就没有了最开始的逃婚的勇气,也没有炽热的爱情和由敏感带来的丰富的情感,所以也不会有那些洋洋洒洒的经典之作。

  最后说说电影吧,中等之作吧,给了比较高的分数主要是出于对人物故事本身的感动,另一方面是喜欢小宋佳在电影里的表演,电影来说没有什么让人不舒服的槽点,略矫情的台词我还是挺喜欢的,不过也没有太多的亮点,中规中矩吧。

  《萧红》影评(十):缥缈萧红影——兰草

  缥缈萧红影

  ――――观电影《萧红》感想

  六月,梅子熟了,上海淋在了雨中。

  看过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排片表,我站到窗前看雨和雨中的申城:迷迷朦朦中,有个撑着油纸伞,充满忧伤、神情孤独的影子在雨中缥缈…,哦,萧红来了。

  萧红的故乡在呼兰。在我读高中时,曾在地图上寻找过呼兰的位置,哥哥告诉我那是哈尔滨的一个县城,东北历史上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名产珍珠,慈禧的首饰盒里就有呼兰的珍珠。

  东北很遥远,我从没去过那个地方,可萧红是来过上海的,1934年11月流亡到上海,她和萧军一起住在拉都路(现在的襄阳路)那间见不到阳光的亭子间里,在那间狭小、阴暗的小屋里,她写信给鲁迅,叙说到了上海的情况。

  鲁迅接到信后,约萧红在老靶子路(现在的武进路)的一家咖啡馆见面,鲁迅和萧红、萧军还经常在上海“内山书店”会面,他们谈论时事,谈论写作,谈论生活….。

  很多很多年过去了,那个亭子间,那个咖啡馆,那个内山书店,或者已经不在或者物是人非了,但我愿意相信萧红的影子一直留在上海这块土地上,在雨中缥缈,在我梦里出现….。

  我坐在影院,看宋佳将萧红的影子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无比凄婉生动起来。

  1942年日军炮火下的香港,萧红病了,骆宾基陪在身边,萧红向骆宾基讲述了她10年来在颠沛流离中的写作和爱情生涯……,历尽艰难的女作家,病入膏肓的萧红,依然爱着写作,爱着爱情,散发着独有的魅力,骆宾基被深深打动了……。

  整个电影,导演霍建起没有将更多境头用在萧红作为女作家的的文学创作上,而是聚焦于她与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人的爱情波折中。

  30年代的青年学生都知道易卜生小说中的娜拉,为了不做海尔茂太太离家出走。萧红也做了回娜拉,感受着娜拉的喜悦。不过,受到“五四”新文学影响的萧红并不是单纯为了逃婚,而是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鲁迅先生说,娜拉面前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梦是好的,钱也是要紧的,妇女如果经济没有独立,即使有觉醒的心,也无能为力….

  离家出走后的萧红,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而想寻一个能资助她读书的人,她找到了父亲为她订下的未婚夫,结果她书没读成,却发现怀孕了,未婚夫将她独自放在旅馆说是回家取钱,然后杳无音讯。

  这样的事情无论发生在哪个女子身上都是难以想象的悲催。

  萧红写信给当地报馆求助,而后结识了青年作家萧军,俩人一见倾心、相互爱慕,在萧军的帮助下,萧红离开了旅馆,不久后在医院生下孩子,因无力抚养而将孩子送给他人。

  电影用十分唯美的画面,饱含深情又细腻委婉地讲述了萧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疲于奔命的生涯,当爱情进行时,萧红流亡的心是安稳的;当爱情受了重伤,萧红的身体和心灵无家可归。

  在萧红、萧军共患难的日子里,他们爱情甜蜜,执笔闯青岛,闯上海。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都在这个时期创作、发行,他们一起成了三十年代的著名作家。在他们有了名气后,二人的感情出现了裂痕,萧军的出轨使他们之间的争吵日益激烈,这个最初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男人,成了伤她最深的人,萧红说,“……做他的妻子太痛苦了!我不知道你们男子为什么那么大的脾气,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气包,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妻子不忠实。忍受屈辱,已经太久了……”,在离开上海继续逃亡时,萧红跳下了准备和萧军一起离开上海的轮船,各奔东西。

  萧红挨饿,受冻,贫困,在饥寒交迫中表现出常人所不具备的坚强意志,却被爱情这把双刃剑深度伤害,彻底击垮,造成了致命伤。

  萧红生前有很多朋友,在她31岁离世后,那些朋友都活着且会写文字,但是他们并没有或者不知道该为萧红做点什么。是一个叫葛浩文的美国人,他首先发现这颗璀灿的星星在天空悄然闪烁,发现了30年代如精灵般的东北小女子的文字天才,他发现时的惊叫声引来了中外文坛的无数目光,一时间,有关萧红的回忆录、传记文学、萧红研究会、论文著作、影视片此起彼伏,并在萧红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时再掀浪潮,就像很多学者一生沉浸于《红楼梦》,一个萧红也让不少人双收了附庸风雅的名和利。

  她的情史成了传奇。但是,对萧红来说,她情路上的苦是不言而喻的。她和萧军一起时,怀着别人的孩子;她和端木一起时,肚子里孩子的父亲是萧军。

  端木对萧红是仰慕的,萧红在虚荣上有了满足感,她虽不喜欢他擅长的“拍马”和性格上的懦弱,但在她和萧军情感旅途山穷水尽时,还是与端木结婚了。端木是个不太负责任的人,在战争危险中,在萧红需要保护时,他选择了逃离,萧红对端木不断处于失望中….。

  人物传记《萧红》以它的优良品质来到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被提名入围角逐8个金爵奖项,电影面对各个层面、各个年龄段的受众,评价是各不相同的。年轻人对萧红的作品读得不多,有些人从未读过也完全可能,仅凭借一部电影去理解萧红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电影放映过程中观众席上笑声时起,更多是在享受语言的文艺性和与其他影视对白的相似性,少了对萧红的文学成就的赞赏和对萧红命运的思考。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位观众先去读《生死场》《呼兰河传》《后花园》...,然后再去看电影。宋佳入木三分的演绎,原因之一正是她对萧红及萧红小说和散文的深刻理解以至把握,而我在观看电影之后,再次想念起她的文学作品来,感念她的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别具一格和带给我的诸多启迪。

  假如我们拿同为民国才女的张爱玲和萧红比,张爱玲充满沧桑感的文字和情感都表现在她热衷的城市世俗和放大的琐碎里,看似津津乐道,却是虚无的;而萧红呢,她的文字虽不及张爱玲精致,但是,她率真大气,她关注的是人类普世性的那些东西,在对小团圆媳妇被她婆婆的狠狠“管教”、古怪的二伯与砖头对话等一系列描述中,呼兰的乡土人情便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了,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生死场》序)。

  我们再拿同样是擅长描写乡村题材的沈从文与萧红比,沈从文用的是一种美化的写作方式,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美和纯的化身,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道德的乌托邦,一个让读者无比向往的精神世界,而萧红呢,她的文字里呈现出“乡下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的生死图景和荒野似的乡村景观:“中秋节快过去,田间变成惨败的田间;太阳的光线渐渐从高空忧郁下来,阴湿的气息在田间到处撩走。南部的高粱完全睡倒下来,接接连连的望去,黄豆秧和揉乱的头发一样蓬蓬在地面,也有的地面完全拔秃似的。”她的文字就象一幅多彩的乡间风土画,文字虽不华丽,读着却仿佛能看到那个地方,她是一个能用文字绘画的“画家”。

  萧红是我心爱的女作家,一个极有才情的女子,她重病时,大咳着,仍然伏在枕上写着《呼兰河传》,反躬自省健康日日又做得如何;当香港的上空飞着太平洋战争的炮弹,她还一字一句写着《寄东北流亡者》,写下了她生命的最后文字,萧红对家乡的情怀来自内心深处,那是对同胞、对人类的深深悲闵,扪心自问因私利而情绪不能自拔时会不会自愧呢?

  一部现代文学史,萧红是独树一帜的篇章;一个15届上海国际电影电影节,《萧红》是出类拔萃的影像,以其凄美、精准、细腻的摄影手法,荣获了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金爵奖;宋佳与萧红的神似,赢来如潮好评,影像把观众带回三十年代萧红的身边,共同感受萧红的悲情和才情,让人心疼,让人钦佩,让人感怀。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7974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