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特里·普拉切特:选择死亡》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特里·普拉切特:选择死亡》的观后感10篇

2018-06-10 2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特里·普拉切特:选择死亡》的观后感10篇

  《特里·普拉切特:选择死亡》是一部由Charlie Russell执导,特里·普拉切特 / Peter Smedley / Christine Smedley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特里·普拉切特:选择死亡》观后感(一):记录

  又一部关于安乐死的纪录片。之前那一部是Simon。这一部中Terry采访了很多人,了解这些人选择安乐死的原因直播了一位老人安乐死的过程。在那样的情况下,谁也不会淡定吧,我意思亲属,包括医生以外的旁观者老年痴呆症悲剧在于他并不像其他的绝症那样遭受身体痛苦心理上的痛苦在逐渐发病后就忘记了。选择死亡的这个时间点真的很难确定。Terry最终没有选择安乐死。从某种角度来看,其实最开始以为完全不能忍受的事在死亡面前终是能过去的。相对而言,Simon的纪录片中更多的呈现了身体恶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让人对安乐死有更深的思考。安乐死很需要勇气,向那些选择这条路的人致敬。安乐死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从10年的喝药,到15年的点滴,时间更短,感受更好。两部记录片里的女医生是同一个人,她很强大吧。

  《特里·普拉切特:选择死亡》观后感(二):一点和片子相关相关的背景

  首先,Terry于今年3-12去世,他没有选择安乐死。

  其次,大概总结下片中涉及的几种病。Alzheimer's, Huntington's, ALS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都是不可治愈的,并且在病程的很早期,只有轻微症状时候你就能确定的知道,自己将会一步步的失去心智,失去行动能力可悲的是,如果你想在事情变得不可收拾之前有尊严结束自己的生命,那通常都还太早,你相对而言还是健康的,能自控,有理智的。但当病程发展到你之前认为可以离开阶段时,通常你已经失去了结束自己生命所需要的理性头脑或是能控制自己行动的身体。

  特别是Huntington's ,这是一种少见的完全由基因决定疾病,某个基因片段重复超过一定次数,就一定会得这种病,不管你现在看起来身体或者生活有多健康。甚至连几岁发病都是由这段该死片段的重复次数决定的。等于说如果某人带有重复次数超过上限的这种基因的话,只要做个简单检测,几乎一出生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死因死期以及痛苦的病程,除非中间横生其他同样不幸变故

  在'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里,作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医学家去一个Huntington's 高发的村落研究性的基因检测,一个女人去他的草屋做了一些检查,想知道自己是否有这个病的先兆症状。女人看上去很健康,但她无疑是有的,医生最终没有告诉她结果,跟她说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她离开草屋之后,她的朋友疯了一样冲进来问她的结果,医生说了一样的话。朋友说,谢天谢地,那个女人去检查之前表示如果查出来有就马上去自杀。

  说回这部片子,具体内容没什么可剧透的,简介里都有写。说几个细节吧:

  里面最在意自己头脑的两位作家得的都是Alzheimer's,而注重生质量的Peter 和年轻人得的则是ALS,

  Huntington's 的则没有涉及,大概这个病的后期患者实在不适合出镜。顺便提下,House里面的13,也是该病的患者,当然还没有发病,剧中也有讨论过后期自杀的问题,隐约记得有一集的最后,出外勤的时候House漫不经心的说,如果有一天你想自杀我可以帮你。所谓真爱大概就是这样了。

  Terry问给Peter 做评估的医生,你会帮没有能力自己喝下试剂的人注射吗,医生说,不会。这是我的极限。试剂在他手里,他可以自己决定要不要喝下。但注射器在我手里,我有可能在推入药水的瞬间违背了病人意志

  eter在喝下第一杯应该是防止他反胃把第二杯有毒试剂吐出来的保护剂之后,在工作人员准备第二杯试剂的间隙,和太太一本正经的讨论了半天哪种口味巧克力好吃。喝下第二杯试剂之后说,我太太很擅长抓着我的手帮助我入睡。

  优酷上有一部7分钟的短片,截取了Peter 这段,题目叫劲爆实录一个男人安乐死的全过程之类的。截这段视频上传的人,我觉得挺可悲的。

  《特里·普拉切特:选择死亡》观后感(三):起码要有这个选择项

  When we talk about choosing to die, the first thing we need to realize is whether we have the choice.

  我们是否有这个选择项,我觉得是这部片子最想要问的问题。

  从being mortal《 最好的告别》,到《无缘社会》,再到这部choosing to die,近一年我看了很多关于死亡的作品,每一部都触动我的心。

  这部纪录片由Terry作为讲述者来串联起整部纪录片,对象的选择极为严谨,选择安乐死的人,选择临终关怀疗养院的人,以及他们的家人。而terry和他的助手除了作为旁观者来叙述这整件事情之外,同时存在一种内部的矛盾,terry更支持安乐死,而助手则是对于这种做法产生怀疑

  无论是富裕或是贫穷,片子里所呈现出来的长者、病者的待遇相对于国内都要好得多。英国想要问我们是否有这个选择项?我们是否有这个选择项。然而对于国内而言,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大众平均的养老福利往上提升。且不论安乐死这个问题,我们的疗养院做的是否优秀?我们是否可以选择临终关怀式的临终服务中国是否有这个条件?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上升,这些问题最终还是会被放到台面上来谈。

  再回到这部片子,让我非常感动的是国外每个人的独立,这是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很难看到的东西。即使是与自己共度几十年的伴侣,即使是看着孩子长大的父母,他们都不会用道德绑架自己最爱的人,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爱自己亲人,或者说,尊重他们,这让我非常感动

  《特里·普拉切特:选择死亡》观后感(四):Just live

  这一部对于安乐死过程的直白拍摄让我有种非常复杂情绪 未来几天不知道会不会做噩梦 过了很久抑郁心情都无法缓解 健身的时候在一直回想一幕幕场景 当我感受到身上的肌肉有力地收缩 有隐隐的酸痛 汗水毛孔细密地渗出 浸湿头发衣服 血流在加速 面色渐渐变得红润通透 心脏有力地跳动 告诉我它是多么有活力 这一切身体的信号让我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在跃动 在勃发 在变得更强壮 是真真实实地活着 一种从未有过强烈幸福感恩上心头 活着的人有责任活的精彩 生命只有一次 并且随时可能失去 不珍惜 对得起一同并肩作战的各个器官各个组织吗 live well 你爱的人爱你的人与你同在

  《特里·普拉切特:选择死亡》观后感(五):最大的选择权--死亡

  前两天我发了条微博

  如果可以,上帝最应该剥夺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父母的权利

  给了欢愉权力,但不代表可以肆无忌惮

  在没有成为 人 之前,为什么要把另一个生命带到人生里。

  别忘了,人类文明发明了叫安全套和避孕药的东西。

  今天看了一部BBC的纪录片,叫《特里·普拉切特:选择死亡》

  以下是豆瓣给出的简介。

  英国著名作家Terry Pratchett患上了阿兹海默症,逐渐丧失写作能力的人生对他来说毫无生存价值,于是他开始思考自愿选择结束生命可能性,走访了曾经选择过或正在决定安乐死的几个对象并拍下了这部纪录片。片中你将亲眼目睹死亡。

  看之前我看到了一些短评,有人在感慨镜头前观看一个人死亡过程的恐怖。我以为片子的大部分时间将放在主角人生中最后死亡的部分。我很好奇,目睹一个真实的死亡过程是怎么样的体验。于是我点击了播放。

  一个小时,对于纪录片来说并不长。但对于死亡来说,就很漫长。况且,这部片子记录于英国和瑞士的冬天。更是布满了忧郁的死亡气息

  Terry走访的人当中,有一个叫Andrew的。他在获取安乐死许可以后说“我发现了一个糟糕的事,我彻底爱上苏黎世了,看着那些山,那些美好事物……啊 我非得要死吗”

  许多选择安乐死的人并不是因为心里的压抑,而是身体上确切疼痛,或者说某种身体机能的丧失。他们在死亡的前一天,会有医师来做评估。一个身患阿兹海默症的老人Peter在妻子陪伴下来到“尊严中心”。 医师问,在生病的过程中你曾觉得沮丧吗?他说并不,在这场病中有很多的感受,但我不觉得但是沮丧。

  也有调查说:

  《特里·普拉切特:选择死亡》观后感(六):每个人都恐惧死亡,包括那些选择死亡的人

  每个人对于死亡都有天生的恐惧,但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人,不远万里来到阿尔卑斯山脚下的那个小镇,选择平静体面有尊严的离开?

  当命运之轮开始旋转,我们该如何选择?是平静而又尊严的离开,还是乐观面对未知的将来?无法单纯评价哪种选择是勇者,哪种选择是懦夫,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有决定权,live or die

  无论我们对于安乐死考虑了多久,研究的多么透彻,当真正需要面对死亡的时候,一切都是无力和苍白的。我以为自己可以平静的看着屏幕里那个陌生人喝下药水,但当镜头真正的呈现在我面前时,眼泪根本不受控制。到底是被他的勇气所折服,还是为自己的软弱而羞愧,各种情绪五味陈杂,如同漩涡,根本无法自拔。语言在此时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只有眼泪是不需要通过大脑的控制,直接奔涌而出的。

  懦弱渺小的人类啊,当朝夕相处的伴侣渐渐冰凉,一生相伴的亲人在这个世界消失,最终留给生者的只有一个背影,消失在时空的尽头。安乐死最终挑战的是生者的极限,解脱或是悲伤,都是活着的人自己的选择。不可否认,选择安乐死需要巨大的勇气,但在我看来,一直陪伴在他们左右的亲人和爱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他们不止要承受失去的痛苦,还要鼓起勇气独自面对一个人的未来。

  但愿在将来,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何时离开这个世界,但愿他们都可以如此幸运,有人牵着他们的手,陪在他们左右,在这个世界渐行渐远

  《特里·普拉切特:选择死亡》观后感(七):震撼

  在我年纪还不大的时候,我很无畏。每当遇到什么不顺利或者艰难,总会想到如果死了呢?准确的说,当时的我,不怕死,什么都不怕,唯独现实让我恐惧。

  然后,在我长大的过程中,慢慢的生出了畏惧,什么都怕。

  欢庆的时候,害怕过后的空虚;团聚的时候,恐惧之后的分别;拥有的时候,忧心失去......恐惧,让人莫名其妙焦虑。一遍一遍的自问,既然总要离开,那么又为何出现?总是死命的想,如果注定我们走向无知,那为什么还要体验过程?简直矛盾的有些分裂。

  我开始极度鄙视那些无法承受现实的人。不能理解。甚至,我的责任让我享受和充满动力

  然而,究竟前后的两个我,哪一个正确?又或者,怎么才能融合成一个完整和谐的自己?

  其实,当Terry开始走上这一段路,我也在随他前行。皑皑雪山,静逸的时光,如果我忘记电影的片名和介绍,我可以享受其中。然而,对我而言,却每一步都那么沉重。凭着自己的畏惧,甚至想要破坏他的行程,搞坏他的汽车,把他带回英国。在矛盾无奈不得不继续下去的情况下,我却只能跟着他,走进死亡.......我太想亲自去劝解他。

  这感觉,就好像一抹幽魂,想要去阻止什么,却只能冷眼旁观活着的人们

  我们活着,在于“知道”,也许,“无知”真的让人生不如死吧。在他走向“无知”的时候,其实,他就已经开始了“死亡”。而我们,纠结于是否真的“活着”并没有意义。虽然,最后的结果,让人的心揪痛,但对于他而言,也是无悔、认真、想要活下去的选择吧。

  整部片子,都让我在生与死的矛盾统一里前行,然后被震撼。实在是解决自我问题的法宝.......

  《特里·普拉切特:选择死亡》观后感(八):我们怕死怕得要死

  刚来这个世界的时候,什么也没有,我们谈论生的喜悦,就好像真的了解它似的。

  To be or not to be,似乎从来都不是个问题 ... ...直到你生了阿兹海默症... ...老年痴呆,它很少发生年轻人身上,就像是不耐烦死神在批处理他的死亡清单,哦,让这些人走得更快些吧,此外,再加上些小小残忍促狭的捉弄和玩笑

  我不能想象这个病症有多么严重,直到一位家人也罹患此病。一年一聚的春节筵席上,第一年仅仅是有些颤抖和身体不稳,第二年身躯佝偻行走不便,第三年几乎全部失语失忆。不认得最亲近的几十年的妻子,不认得自己的儿子,整天被幻觉和臆想纠缠困扰。

  另一位姑父,不认识自己的老伴儿,60多岁的老太太身上全是成片成片的紫青。不认人,年轻时心里的懊悔痛苦,倒豆子一样朝外翻滚,说到痛心处,啪啪地打自己耳光,痛哭流涕... ...谁也劝不住。

  还有好多...好多...出得门来,不寒而栗,捏捏自己尚算年轻的胳膊腿脚,幸好...幸好...

  年老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未来,而是从早上喉头的浓痰,到全身无处不在的酸痛;从气喘吁吁爬不上三楼,到想不起儿孙的名字的种种如水泥般坚硬的现实,一件一件具体而残酷。而我们仍旧如此固执地认为,生总好过死,我们所有的文化面貌,生命本能,都趋向于全面否定死亡。

  死亡是令人厌恶的,令人不快的,最好避之不谈的。如果可能真希望可以毫不费力地咔嚓从生命的尾部将其剪掉。我们怕死怕得要死,一切生命活动都建立在抗拒死亡的基础上。我们活,吃饭,呼吸,做爱,养育孩子,泡在生之泥潭这汪糖水中,任由各种宗教去分割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可我们真的活过吗?在我们全面否认死亡之时,死亡早就不费吹灰之力地就否认了我们的生。

  Therry在瑞士亲身经历了友人的死,隔着冰冷的摄像机镜头,你也能感受到他的恐惧与挣扎,“下一个就会是我吗?”“到时我能拥有足够的勇气去吞下那杯药水吗?”面对真正的死亡,我们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目睹,Pang! 一片黑暗!

  所以我们的整个生命都在朝向那个黑洞相反的方向拼命奔逃,虽然确知命运最后的终点,却仍然徒然废然地做出种种可笑的姿态。所以让我来问你,这世上哪里有生?有的只是死。死才是光,是终极意义,是万物的归宿,是宇宙的原点------这就是我们一心一意绝望地留恋生的观念和文化所制造出来的现实,那你越是要逃离的便越抓紧你。

  除非我们转过身来面对黑洞 ... ...安乐死的案例竟不全是伦理,而是哲学。坦然选择和面对让我们减轻了心灵无法承受的残酷重荷,亲人撕心裂肺的痛苦在面对死亡的巨大勇气里获得了救赎,痛苦奇妙而诡异地带来了选择的权利,自由意志重获胜利,皆因有所选择。

  当我们不再恐惧死亡,也就不再恐惧生,生死皆黑暗,黑暗亦光明。

  我想,从这个意义上,生命或许才能在瑞士那间蓝色而寡淡的小屋中得到更高层次的谅解,而灵魂也才终于可以不再与肉体为敌,温柔地合一... ...

  《特里·普拉切特:选择死亡》观后感(九):能活的话还是尽量活下去

  1 尽量有时间的话,即使作为娱乐也好,用文字图片什么的记下一些生活中幸福、成功等正面能量的记忆。万一哪天老了真得了加速度忘却记忆的怪病,不是追悔莫及吗?

  2 看到那个42岁大叔说他已经确定好了the day,是自己的选择哦,那一瞬间镜头转向积雪的道路和普通房屋,我咋觉得这个世界咋么不管冷热都特么美好捏。。。果真是要把每一天当作人生的最后一天,才会拥有发现美好的眼睛。

  3 二十九分四十秒到达那个小蓝房子,看到床上貌似安乐死时用到的工具,我已经有些害怕了,如果有人逼着我上去,我一定顿时大喊并醒觉:"我不是抑郁症!我再也不拖延了!我热爱生活!"阿门,在爱与光中。。。。

  4 其实如果还能尽可能活下去的话,我们都会尽可能地活下去。而所谓的"限制"一直都在,直至生命的最后我们都无法自由,或许人生本质上就是起起伏伏笑笑泪泪,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去珍视,赋予生命的意义,一种笃定的目标。

  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

  《特里·普拉切特:选择死亡》观后感(十):选择死亡

  什么是死亡?

  这是人世间几乎最简单的问题 —— 停止呼吸。这也几乎是这世间最难的问题 —— 死亡,并不意味一切的终结,也许,死亡可以为你挽留住尊严,挽留住世界对于个人的尊重,死亡,也许可以诠释什么是勇敢,伟大,亵渎,无耻,伤害,伦理道德的各个层面,死亡,也许是最没有定义的定义,人人都将经历它,无人能逃脱,是个人的结束,也是一种全新的开始

  死亡不用谁教导,或者说 —— 当你自己濒临死亡的时候,你在乎的仅仅只是死亡的方式,而并非最终的结果,因为结局注定,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影片最让人冲击的,便是对于选择死亡的解读。也许,身患绝症等待病魔带走你身体的时刻无比煎熬,也许只有濒死的人才能体味生与死之间巨大但又细微的鸿沟;也许,选择安乐死的本初只是为了维护死者生前最终的尊严是否完善,以免在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未来,给家人,自己和社会带来完全无法弥补的损失 —— 大声说教式的语言谁都会说,尊重死者便是道德底线,可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刻,人性和对生的渴望总是会爬到意识的最高处,简单而纯粹的呼唤生的渴望,放大死亡的恐惧和独自面对无尽黑暗的未知

  人都有生的信仰,这种信仰与生俱来 —— 没有人愿意在生理或心理遭受毁灭打击前主动选择死亡,死亡令人恐惧,厌恶,难以承受。从宗教文化到道德理念底线,没有人赞颂死亡的普遍伟大,更无人得知死亡到底对人类发展有哪般的推动力 —— 也许,向着生的方向不断追寻是人性本来的渴求,但最终殊途同归的结局却是所有人必须面对的底线,无人可以逃脱死亡,可我们有权利选择死亡 —— 人性傲然独立的本初在于你可以选择如何活着,也可以选择如何死去

  所以,安乐死的合法化,某种意义上给了人们选择死亡的权利 —— 也许动惮不得的身躯离开家人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解脱,也许无法完善的意识早已不能支撑你面对今后的生活,也许,人性尊严将在病魔面前荡然无存,行尸走肉般的活着,不如让自己好好的死去 —— 安乐死从来都不被广泛认可,挑战道德底线的本来决定了安乐死的性质,可在面对死亡时,安乐死也许是人可以思考解决痛苦的一种方式,即使不能接受,也需要思考人类面对死亡时的思维底线 —— 毕竟生命轮回是宇宙规律,无人可以挣脱,对于死亡解读的高度,某种层面上是人类进步的另一种微妙的方式,毕竟,逐渐完善的尊严和人格,才是人进步的方向

  谢谢特里普拉切特,独特的角度让人思考死亡,让人敬畏死亡的同时,更学会怎样看待自己也必须面对的结局 —— 让灵魂解脱的同时,让自己高贵的死去,这对生命,本来就充满意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