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色严冬》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白色严冬》的影评10篇

2018-06-12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色严冬》的影评10篇

  《白色严冬》是一部由彼特·纳斯执导,鲁伯特·格林特 / 大卫·克劳斯 / 斯蒂格·亨里克·霍夫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历史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白色严冬》影评(一):木屋设定不错

  #Into the White

  影片在一片雪白的安静中开场,螺旋桨飞机的轰鸣声打破寂静

  两方的战机彼此击落对方坠毁,又来到雪野中的同个猎鹿木屋。从一开始敌对紧张气氛逐渐互相妥协,一同解决严寒饥饿和伤员的难题,这一过程中逐渐交流增多,消除了矛盾,甚至围坐一起边喝找到的酒边表演节目(?)顺便叙旧(唉空军飞行员给人的印象就是特别痞)...

  #你需要上滑3-4下避开下面这段结尾剧透

  当然这电影还是挪威人拍的嘛(真是低成本[微笑]),所以收场方式机智勇敢的诺威军解救+俘虏 (+打死了一个) 这些人、清场完毕。正所谓木屋不能白住。木屋里的燕麦 巧克力 酒不能白吃白喝。

  整部电影简单、克制,没有宏大的配乐,震撼的特效场景复杂人物关系 (跨国的5个飞行员之间能有啥╮(╯▽╰)╭),仅是自然流畅的叙事便能感受到深挚的情感主题冰雪荒野中。

  结尾交代 (开篇和结尾均以文字介绍,简明清晰真实) 事发37年后英德两位军官电话邀请见面,这就像14年圣诞前夜双方互换礼物一样不可思议,令人回味

  Ö.Ö切换下画风

  这简直是充满了黑色幽默+各种拌嘴互黑wwwwwww

  .S.这个电影接触的并不早,是从佳片有约听说过来的,不过记得节目介绍说这个战役著名?很冷门?明明是Fall Gelb的北欧区域

  以及电影中有一处猎到野兔后是假的的穿帮[微笑]

  《白色严冬》影评(二):实力秒杀好莱坞

  一直喜欢国人片子,尽管豆瓣标注是挪威片,但是整部看下来,感觉就是借挪威的地儿用了一下,完全没他们什么事儿。 五个人,一个小木屋,戏剧冲突张力满满。让我想到另外一部类似的片子,十二怒汉,这样单纯编剧台词演技撑死来的片子,真的是实力藐视好莱坞风,令人不由再次感叹欧洲的文化底蕴

  人物有主次,但演技都倍儿棒。从最初碰面时的尴尬,到剑拔弩张的对立,再到了解带来的接受,其实,脱下军装,放下价值观,不过都是一样拥有七情六欲和人世烦恼无助普通人

  世界或许变化太快,但是世人心中的基石不应轻易改变。当你可以随心所欲成为魔王时,你是否依然懂得自制,这是决定我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根本

然而,尽管英军机枪手

  《白色严冬》影评(三):今夜我们只喝酒,不谈战争

  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讲好一个故事,说明白一个道理,让观众看后有所思有所感,是每一个合格的导演都应该思考问题。 战争,于权贵而言,是手段游戏;于平民而言,是噩梦灾难;于导演而言,是题材,亦是表达。 表达什么?是时势造英雄还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怎样表达?是大场面制作枪林弹雨血雨腥风正面渲染还是小成本小人物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侧面烘托?It's up to the 导演.导演笑笑:让我的影片替我说话。于是乎,电影在一片苍茫的雪地上拉开了帷幕故事很简单也很戏剧化:1940年冬,德英两国开始争夺挪威,都希望控制挪威港口的铁矿石出口,双方为此展开了激烈战斗。在挪威的一次空战中,德军击下了一架战机,但也被对方击落。 幸运的是,被人从天上打下来的三名德军战士并未丧命,不幸的是,他们面临着另一项严峻考验,来自大自然挑战-暴风雪。目之所及,皆是白茫茫一片。如何战胜严寒和饥饿,早日找到组织,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幸运的是,在冰天雪地中行走了许久的他们发现了一个绝佳的容身之所-一间小木屋,不幸的是,他们遭遇自己的死对头-将他们从天上打下来害他们失去组织的英军战士。 狭路相逢仇人相见让原本冷到令人窒息的空气不那么冷了,甚至你会觉得血脉喷张心潮澎湃。 接下来就是两军对垒斗智斗勇了,虽只五个人但事关两国脸面尊严,自是马虎不得。因此从一开始,每个人都牟足了劲儿要一较高下,从前一晚的住处领地划分到饮食姑娘体育无一不进行比较,真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气氛很紧张,可谓针锋相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因为一不留神你就可能成为对方的俘虏。但越是紧张观众就越是乐呵,觉得这样一本正经装逼真是可爱到爆,真是的,至于么,大家都饿得要死还要注意餐桌礼仪,冻得要死还非得在睡前将制服工整整地摆好。暴风雪当前,活着才最重要,管它最后是德国胜还是英国赢,管它战争不战争,今夜我们只谈姑娘不谈战争。 有了烟有了酒,战士不再是战争的武器而是男人。就让我们卸下伪装聊聊姑娘,唠唠家常。原来,不苟言笑的壮汉也有一颗温柔的心,藏了一个当画家的梦。原来,嬉皮笑脸混混也有自己深爱的姑娘,也愿意为了姑娘低到尘埃里。原来,身经百战的上尉面对一只柔弱兔子也会无从下手。原来,领导范儿十足的中尉也会遭遇劈腿,上演妻子好兄弟私奔的戏码。原来,一脸正气的下士失去胳膊后的第一反应也是回家找妈妈。原来,抛却战争,他们都有名有姓,有喜怒哀乐,有爱恨情仇。可是,战争让他们变得面目模糊,成了一个个数字,一颗颗人头。 好嘛,今夜就让我们把酒言欢载歌载舞,忘了外面枪声正紧风雪正浓战争正酣。今夜,让我们化敌为友做回正常人,让我们在极光的掩映下哼一首《难忘今宵》,哦不,是Over the rainbow,让我们忘掉仇恨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就让小木屋成为乌托邦,成为理想国,成为世外桃源,让我们在此避秦时乱,不知有汉,怡然自乐,假装国泰民安,没有战乱。 可是偏有捕鱼人闯入,扰乱这岁月静好,天下太平。 于是乎,死的死,被捕的被捕,原来我们都忘了战争还在继续。就这样,苦心酿造的友谊之酒被甩得粉碎,酒香四溢,弥漫在小木屋的每一个角落,飘散在雪地的上空,经久不散对了,走之前,我还有句话要对你说,我是来还你的打火机的。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原谅一句珍重我没说出口。今日一别,他日可会相见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夜我们把酒言欢促膝长谈彻夜难眠。我只知道风停了雪住了,你我该上路了。 我该恨战争么?因为战争你我成了敌人。可是我怎么恨不起来,也因为战争,你我不打不相识有了过命的交情。唉,不说了。 你我约定,过去的往事不许提。他日若得见,备一壶好酒等我。 从小处着手,从真处见善见美,导演你赢了。

  《白色严冬》影评(四):关于我们遇见的所有夹生和无奈

  《Into the White》,第一部让我看了之后不愿去打分的电影。

  甚至连平时写影评时惯用的背景音乐伎俩都不愿拿出来用。

  如果像往常那样的评判标准,这部电影在我心里也就是7分上下,但是这部电影最后十分钟急转直下的剧情、极其压抑对白,让我突然就发现它已经脱离了电影的范畴,笔调简单地拖出了我心里久久压抑的那些夹生和无奈。

  荒原上这么亦敌亦友的几天,生存绝境下建立的信任友情,回到现实世界后被战争的规则摧残体无完肤。有人说这是反战片,如果没有战争,就不会有这么一切。

  可我不仅仅这么觉着。

  在《Into the White》里,战争造就了一个既定的规则,对敌对友都有一套操作熟练的章法可循。可在生存边缘生生从敌人变成朋友的我们,在这些章法面前,所有情感都变得喑哑,我们想呼喊但喊不出声,甚至有时候都不知道该呼喊什么。我们经历人情温暖旁人未必能懂,他们眯起眼睛审视我们,对于我们作为个体的情感际遇置若罔闻。在濒临生存绝境的时候,这些源自生命本质渴求的情感多么来之不易,但是你离开那个白色荒原,回到原本的地方时,原有的一切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你鲜活的经历统统抹杀,你只是觉着难过,但是又说不上什么来。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社会造就了一个既定的规则,对此对彼都红线分明桎梏难破,我们早已习惯甚至追寻这样的规则,各种书籍、电影大行其道大肆主流地渲染它、烘托它,但当我们在某些时刻拥有了从内心生长藤蔓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世界之大,但这些植物除了在我们内心便再无生长的角落,它在我们内心的狭小空间里滋生蔓延渐渐长成我们自身痛苦的一部分,而这痛苦宛如瓜农邓正加的女儿面对倾尽所有热爱土地和横尸这片土地的父亲时的不知所措愤怒绝望

  纵观我们身边人的一生,二十岁以前在社会的边缘自满自大自娱自乐,二十岁后开始体会到所有关梦想和现实的夹生与无奈,四十岁后要么站在社会的漩涡创造和推动着这个漩涡、要么挤不进漩涡中心就在旁边晕眩着、适应着。

  可这所有,我们都没觉着有什么不对

  我们觉着的不对,是他有爹可拼,我孤家寡人,可我们痛斥这些腐败、这些丑恶的背后,仅仅怀抱一个希望,他变得孤家寡人,我变得有爹可拼。

  我们痛斥这个社会、这个规则的时候,却只是希望我们站在这条食物链的顶端,睥睨一切。

  这才是我们这个社会供养给我们的最大毒品

  这世上,脱掉所有外衣的生命磨砺出来的美好人性才最美丽,可这人性早在这个世上站不稳脚跟,那些挤走它、占有它的冷硬规则早晚会成为我们头上悬着的那尺白绫。

  只是,有时候它带走你身边的同胞,你无关痛痒;有时候它勒死你躯内的灵魂,你苟且偷生。

  《白色严冬》影评(五):一雪屋好基友

  当罗恩在炫丽的北极光之下哼唱着OVER THE RAINBOW的时候,

  2对好基友的4只背影,堪称史上最温馨的基友片诞生了,

  夹杂着国仇、宗教信仰纪律、个人理想的种种矛盾的攻受组合,

  在挪威高巍宁静雪山上,融化了严寒的坚冰,仿佛小屋子中的炉火般熊熊燃烧开来。

  独臂哥,你这个卑鄙淫荡无耻信奉小胡子邪教的直男

  你的胳膊将成为见证我们的爱的祭品,你的魔鬼圣经将成为炉火中的原料

  龌蹉无耻的加拿大人,吃奶酪变态 侏儒

  你们凭什么来摧毁我们白色浪漫假期?你们凭什么来审问我们的情比金坚?

  即使分离,我们彼此也会用眼神传情,用嘴角的微笑来打犇。

  临近结尾就越来越揪心,一雪屋好基友的命运最终会如何呢?

  大个子wood最终受的那的一枪,stupid british。

  只是,何尝不是呢。stupid germany,stupid japanese, stupid american, even stupid chinese。

  直男皆可恶,搞基恒久远!

  《白色严冬》影评(六):好基友,一辈子,不论来自何方,不论是敌是友----尼玛看得老衲我内牛满面啊!太走心了!

  挪威、德国合拍的欧洲独立小成本战争片,可从头到尾都没有看到战争对抗,真的是没啥钱儿,于是直接抛弃了正面战场而讲诉了一个与敌人共处一室对抗恶劣自然环境相互支持求生的故事 剧本编得太棒了,既有严肃紧张又有幽默戏虐,英国、德国的各种Stereo Type玩的真溜,台词也写的有味道,尤其是两方人辩论战争的合理性时——英国:(义正言辞)你们为什么要侵略波兰带来战争? 德国:(反问)你们当年为什么要侵略印度、中国、非洲等那么多国家?——直接打脸战争本身的荒缪,这个反战内核有点高大上啊 虽然没有战争场景,影片仍旧震撼,除去影片中暗涌的情感,一度被北欧雪景美哭,摄影相当给力,这种大广角有毒啊 这片全男性卡司,不多见,五个男人一台戏,角色性格分明,制造的戏剧冲突很有张力,节奏控制的不错,演员演的都很好,尤其是《哈利波特》男二鲁萌,逗比中带着坚毅淳朴,一口伦敦乡下口音,德国人能听懂实属不易,俩国的制服和指挥官都帅挺有范儿。 随着故事的发展,早已化解了敌意的基友情在那间小木屋里面慢慢升华,从敌对到相互支持、险恶求生、跳舞涂鸦、抽烟喝酒,可无不散之宴席结局来的太匆忙了,直到影片最后字幕交代后面的史实,顿时内牛满面啊!——什么才是好基友一辈子?不论你来自何方,不论我们曾是敌是友... ... 回想影片中四个男人傍晚喝完酒一起站在雪上上尿尿边听着鲁萌跑调地唱《Over The Rainbow》边欣赏天边飘渺的极光,我勒个去,忒走心了,这就是消失已久的老爷们的浪漫啊,女人不懂 PS 试想这故事套在中国和日本头上,感觉日本根本不配,我们似乎也不配... ... PPS 试想这片要是能落到李安手里,那得多好啊

  《白色严冬》影评(七):我也只想和你在小木屋里谈谈,最好是大雪封得谁都过不来

  两架被击落的战机,两个不同的国家属性,在白雪皑皑的荒野上,在与世隔绝的小木屋里,就这样将战争的影子慢慢地抹去了。

  白色的背景,木制的封闭空间,好像将什么东西放在那里就能被融进去一样,不同的血液,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信仰,在那样的强烈的碰撞下面,渐渐地融进彼此的间隙,物理上可以解释,但那种物理表面纯粹的碰撞只是一种假象罢了。

  能够称之为战争题材的电影,虽然只有五个人的场面,虽然连枪声都只响了两次。一次是为了打野兔,一次是愚蠢的战争人无情的射杀。极具讽刺的两次射击,一次是强食者为了生存,一次是愚昧者为了证明,仅仅是为了证明战争里所谓的使命和强弱关系。

  在单纯的生存关系里面找所谓的战争关系,在战争里面忘却了我们称之为文明的交流,这是上层决策者们或许很喜欢的。或许拿枪对峙的双方一开始都不了解对方,甚至对方有可能就是自己喜欢的类型的朋友或亲人,然而,在那些年代,所谓狂热的爱国主义被利用到了极致,利用在了脆弱的人际关系上面,枪代替了言行,无聊的抨击成为了可以引发大事件的导火索,利益驱使下的思维果然是趋向于弱智的,不是物质思想上的弱智,而是感情思想上的弱势。

  战争的推动作用不可否认,导演也应该没有去否定,在经历了一次非战争的交流过程后,战争人依旧带着他们的使命去推动历史的发展,但人性却没有泯灭,在使命完成之后找到所谓的敌人进行愉快的会面,便是战争之外的东西。不去全盘否定战争,是因为他的历史作用,但要了解战争不是针对人,而是针对利益组织,作为战争人能保持住对人的单一看法,着实不容易。

  仅仅是五个小人物之间的电影关系,实际上也是想指出超乎暴力之外的解决办法。战争无外乎是各取所需,就像木屋内的小人物一样,一个依靠着对方的严谨态度有秩序的生存下去,一个依靠对方的机敏找到更多的生存方法,陌生关系带来的隐藏暴力,而交流才是驱逐这屋内隐藏暴力的最好手段,枪只有存在便会是无法下降的高危意识形态,一旦放下了所谓的妄自菲薄,便可以一起撑起一片屋顶。交流和合作,一直就是最好的选择,没有绝对的敌人,也没有一定会需要存在的战争,只有不愿交流不愿合作的文明人,然后那个拥有着文明又无比固执的人便学会了穿上一身鲜艳无比的服装,去参加所谓开战前盛大的舞会了。

  谈到所谓地敌人的重要性,或许两个上司最开始对局势的掌控只是为了警醒士兵们保持一定的紧张感,转移一些注意力,不要过分地关注自己的生存终点,就像少年派里面老虎的存在一样,那不是危险,而是一种无形的支持,支持你在无人无希望的海洋上找到求生之外的快感。人是会因为单一的目标而感到疲惫的,如果能因为其他的目标而同样走到了自己想去的方向,那种愉悦会是超然的。

  整部影片没有竭斯底里的感觉,没有紧张地不行的场面,只有第二声枪响后一丝十分无力的感觉,一种像冻住了的眼泪一样的伤感,没有扭扭捏捏的情感表白,没有不作会死的冲动戏份,整整一部电影下来,只有偶尔的爆发一下的对话,就像说话声在雪地里越飘越小一样,那种冷冷的场面,带来了更多的思忖。

  那个英国人手上其实有枪,或许一开始是因为他只道被俘虏的好处,知道拥有敌人的好处,不想安逸地享受一间可能让人致命的小屋,但我觉得其实到后来,在他们放下彼此的防备的时候,他都已经忘了自己有枪了。

  或许他们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拿枪指着你,是因为战争,我想和你呆在小木屋里喝上几杯聊上几句,仅仅是因为我喜欢你这个人而已,两个场面的确可以毫无干系,毫无矛盾,只求能在不同的场面把握住应该有的心境。

  《白色严冬》影评(八):真实事件的背景介绍

  http://ktsorens.tihlde.org/flyvrak/grotli.html

  He-111机组从丹麦基地起飞去轰炸英国海军"弗拉明戈"巡洋舰号,后来被"皇家方舟"号上起飞的三架"贼鸥(Skua)"式双座舰载战斗机攻击并起火迫降在冰冻的湖边;其中一架"贼鸥(Skua)"因为发动机故障迫降在冰冻的湖面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8%81%E7%91%9F%E5%A0%A1%E8%A1%8C%E5%8B%95

  威瑟堡行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欧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日期: 1940年4月9日–6月9日

  地点: 挪威、丹麦

  结果: 德国占领挪威和丹麦

  参战方

  英国

  法国

  丹麦

  挪威

  波兰流亡政府 德国

  指挥官和领导者

  哈康七世

  约翰·尼高斯沃尔

  克里斯蒂安·拉克

  奥图·鲁格

  卡尔·古斯塔夫·弗雷歇尔

  克里斯蒂安十世

  索瓦尔德·斯陶宁

  艾德里安·卡顿·德·维亚尔

  皮里斯·祖斯·麦克西 尼古拉斯·冯·法尔肯霍特

  汉斯·斐迪南·贾诗乐

  刚瑟·吕特晏斯

  兵力

  挪威60,000-65,000人 120,000人

  伤亡与损失

  英国1,869人

  挪威1,335人

  法国和波兰530人

  丹麦17人 阵亡1,317人

  失踪2,375人

  受伤1,604人

  查 · 论 · 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区

  欧洲战场

  波兰 – 假战 – 丹麦及挪威 – 法国及低地国家 – 不列颠 – 巴尔干 – 南斯拉夫战线 – 东方战线 – 西方战线(1944–1945) – 地中海、中东及非洲战场

  亚洲和太平洋战场

  中国 – 太平洋 – 东南亚 – 西南太平洋 – 日本 – 满洲(1945)

  其他战役

  大西洋 – 战略轰炸 – 北美地区

  同时发生的其他战争

  中国内战 – 冬季战争 – 苏日国界战争 – 泰法战争 – 厄秘战争

  查 · 论 · 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堪地纳维亚

  阿尔特马克号事件 – 丹麦 – 威瑟堡行动 – 挪威战场 – 盟军挪威战役 – 占领法罗群岛 – 入侵冰岛 – 罗弗敦群岛 – 斯匹次卑尔根岛突击 – 铁必制号 – 破坏重水厂 – 瑞典铁矿 – 银狐行动 – 空袭波特萨莫及希尔内科斯 – 波特萨莫-希尔内科斯攻势 – 占领丹麦 – 援救丹裔犹太人 – 占领挪威 – 挪威抵抗运动 – 纳粹在挪威的集中营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瑞典军事史

  威瑟堡行动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时向挪威和丹麦发起的攻击,德军代号为威瑟堡行动(德语:Weserübung),意即“威悉河演习”。

  德国在1940年4月9日当地时间0415偷袭挪威和丹麦,据其称是为了要从英法手中保护两国中立。

  目录

  1 军事和政治背景

  1.1 计划阶段

  1.2 前奏

  2 入侵丹麦

  3 入侵挪威

  3.1 动机和战斗计划

  3.2 过程

  4 外部连接

  [编辑]军事和政治背景

  铁矿在基律纳和Malmberget开采后经铁路运到纳尔维克和吕勒奥的港口(图为1920-1940年国境)

  自1939年春,英国海军总部便将斯堪的那维亚视为将来与德国开战时的潜在战区,英国政府不愿再次在大陆上开战,认为会重蹈一战覆彻,所以开始考虑使用封锁战术间接削弱德国,德国工业非常依赖来自瑞典的铁矿,这些铁矿主要经由挪威纳尔维克港和瑞典吕勒奥运输,其中纳尔维克港冬天不会结冰,因此可全年无休供应铁矿。

  1939年10月,德国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上将,与希特勒讨论挪威若出现英国基地的危险,以及在英国之前夺取这些基地的可能,海军认为取得挪威除了可控制其附近海域,也可作为未来对英国作战的基地,不过因为当时陆空军对此不感兴趣,因此希特勒只表示作战重心将集中在低地国家。

  11月底,英国战争内阁的新成员温斯顿·丘吉尔提议在挪威海域布雷,这可迫使运矿船更深入北海,英国皇家海军就可在此拦截,不过此提案被鸽派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否决,因为害怕来自中立国家如美国的负面反应。1939年11月,苏联和芬兰的冬季战争爆发,因外交环境改变,丘吉尔再次提出他的布雷计划,但再次遭到否决。

  12月,英国和法国开始计划援助芬兰,他们计划将部队登陆在挪威的纳尔维克,然后穿越瑞典进入芬兰,这也将使盟军得以占领瑞典的铁矿区,这个计划获得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的支持,他们希望获得挪威的合作,这样可以解决一些法律问题,但向此二国发出的严厉通告只得回负面反应,远征计划仍然继续进行,但因芬兰在3月求和导致理由消失。

  [编辑]计划阶段

  1939年12月14日,在相信盟军可能威胁铁矿来源后,希特勒下令国防军最高统帅部草拟入侵挪威计划,此草拟计划只预计投入一个师的兵力。

  在1月14日-19日,德国海军研究出草拟计划的加强版,他们决定有两项关键要素,第一是偷袭,以减少挪威的抵抗和英国的干预,第二是用军舰,而非较慢的商船,运送部队,这使得同时占领所有目标成为可能,因为运输船受到航程限制。新计划将投入一个军的兵力,包括一个山地师,一个空降师,一个摩托化步兵旅,和两个步兵师,这些部队的任务目标是:

  挪威首都奥斯陆及周边城市。

  卑尔根

  纳尔维克

  特罗姆瑟

  特隆赫姆

  斯塔万格

  此计划亦要求快速捕获丹麦和挪威的国王,希望可以因此迫使对方投降。

  1940年2月21日,行动指挥权交给尼古拉斯·冯·法尔肯霍特将军(Nikolaus von Falkenhorst),他在一战时曾在芬兰作战,因此熟悉极地作战,不过他只有地面部队的指挥权,虽然希特勒是希望统一指挥。

  1940年1月27日,最终的计划被命名为威瑟堡(Weserübung),由德国第21军团领军,其内包含德军第三山地师和另外五个步兵师,后者全部未曾上过战场,此计划的第一梯队包含三个师,剩下的留待第二波,有三个伞兵连用于占领机场,德军第二山地师后来也被加入作战。

  原计划是入侵挪威和以外交手段取得丹麦机场,但希特勒在3月1日指示两者皆入侵,这是因为德国空军以防空预警为由坚决要求占领战斗机基地,为了入侵丹麦而编成的第16军,包含2个步兵师和第11摩托化步兵旅,整个行动将由空军第10军支援,由大约1000架各式飞机组成。

  [编辑]前奏

  在2月时,英国的哥萨克号驱逐舰(HMS Cossack)违反挪威中立在挪威领海登上同样违反挪威中立的德国运输舰阿尔特马克号(Altmark),并释放约300名英国战浮,希特勒视此为英国有意违反挪威中立的明显讯号,因此更坚定了侵略的决心。

  3月12日,在冬季战争已进入尾声时,英国终于决定派遣远征军前往挪威,远征军在3月13日开始上船,但因冬季战争的结束而被叫回且行动取消,作为替代,英国内阁决定开始在挪威海域布雷,然后再登陆部队。

  第一批德国侵略船团在4月3日出发,一艘英国驱逐舰在4月8日开始在挪威海域布设第一颗水雷,4月9日德国的入侵开始。

  [编辑]入侵丹麦

  在战略上,丹麦比较不那么重要,除了做为对挪威作战的集结区外,当然做为一个与德国接壤的国家还是必须受到一些控制。此国国土小且相对平坦,是德国陆军作战的理想地点,丹麦的弱小陆军没太多成功抵抗的可能,一些丹麦部队在清晨与德军接战,损失了一些人。

  1000名德国陆军从哥本哈根港口登陆后,一支国王皇家卫队分遣队与他们接战,没打几发子弹,就有几个分队的He 111轰炸机和Do 17轰炸机呼啸过天空,面对德国空军明显意图轰炸哥本哈根平民的恐吓,年迈的国王几乎是立刻投降,换取对国内事务的自主权,结果是独特温和的丹麦被占领时期,特别在1943年夏之前,同时也延后了对丹麦犹太人的逮捕和驱逐到几乎全部撤离至瑞典,在战前估计约有8000名丹麦犹太人中,被驱逐者少于500,失去生命者少于50。

  虽然丹麦和其余斯堪的那维亚大至上没什么军事实力,但她们有战略、经济和思想方面的重要性,就如第二位德国全权大使维纳‧贝斯特博士(Werner Best)所称:“丹麦的农业提供了可观的经济援助,也是与瑞典的重要接口”。

  [编辑]入侵挪威

  [编辑]动机和战斗计划

  挪威对德国之所以重要有两个主要原因:作为海军单位的基地,以骚扰盟军北大西洋航运,挪威北方长海岸线是出动U艇攻击英国北大西洋商船的极好地点,和确保经由纳尔维克的瑞典铁矿运输顺畅。

  入侵挪威任务交由尼古拉斯·冯·法尔肯霍特将军(von Falkenhorst)率领的第21军团负责,包含以下主要部队:

  德军第一阶段登陆地点

  德军第163步兵师

  德军第69步兵师

  德军第169步兵师

  德军第181步兵师

  德军第214步兵师

  德军第3山地师

  德国入侵部队分成多部由不同船团运载:

  战斗巡洋舰SMS Scharnhorst号和Gneisenau号远距掩护,10艘驱逐舰运载艾都华‧迪尔特(Eduard Dietl)将军率领的2000山地部队前往纳尔维克(Narvik)。

  重巡洋舰Admiral Hipper号和4艘驱逐舰和登陆部队1700人前往特朗赫姆(Trondheim)。

  轻巡洋舰Köln号和Königsberg号,炮术训练舰Bremse号,运输舰Karl Peters号,2艘鱼雷艇,5艘摩托鱼雷艇和登陆部队1900人前往卑尔根(Bergen)。

  轻巡洋舰Karlsruhe号,3艘鱼雷艇,7艘摩托鱼雷艇和登陆部队1100人前往克里斯蒂安桑(Kristiansand)

  重巡洋舰Blücher号,重巡洋舰(前袖珍战舰)Lützow号,轻巡Emden号,3艘鱼雷艇,8艘扫雷舰,和登陆部队2000人前往奥斯陆。

  4艘扫雷舰和登陆部队150人前往艾格桑(Egersund)。

  [编辑]过程

  奥斯陆峡湾和奥斯卡要塞

  一门放在奥斯卡博格要塞的280毫米炮,是其中一门击沉德国重巡洋舰布吕歇尔号的大炮

  1940年4月8日傍晚挪威巡防艇Pol III号发现北上中的德国第五战斗群,在与德军短暂接火后被俘虏,她的船长是挪威在这场战争的第一个牺牲者。

  除了奥斯陆和克里斯蒂安桑,所有德国船团皆在预定时间完成登陆,在克里斯蒂安桑他们在早上10点才成功突破岸防,比预定时间慢了6小时。

  1940年4月9日,德国第五战斗群以重巡Blücher号为首沿着奥斯陆峡湾北上,在0515小时接近位于峡湾最窄处的奥斯卡博格要塞(Oscarsborg Fortress)时,Blücher号被岛上已有48年历史的德国制老旧大炮命中,之后机房又吃了两枚40年前制的鱼雷失去控制,0623小时Blücher号翻覆沉没,其上2202名船员和战斗人员中有830名死亡,船团的其余船只因误以为Blücher号撞到水雷因而让部队提早上岸,这确保了奥斯陆不至于在清晨受到攻击。

  此延误使挪威皇室和国会有足够的时间带着国宝和黄金一起转进。挪威从未向德国投降,而吉斯林(Vidkun Quisling)政府未获合法地位。因此挪威不属于被征服国家,能够以盟军的身份参战。

  威瑟堡行动的其中一个重要部份是用伞兵进攻奥斯陆和斯塔万格附近的机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空降作战,其中进攻奥斯陆福尼布(Fornebu)机场的计划险些变成德军灾难,第一批运载340名伞兵的29架Ju-52因天候不良撤回,后续机队也因此被命令撤回但因沟通不良仍然继续前进,但因福尼布机场几乎没有什么防御,因此仍然成功降落并占领,随着德军不断从机场抵达,奥斯陆在中午沦陷。

  哈康国王和国会先德军一步向北转进,吉斯林(Vidkun Quisling)成为历史第一个用无线电宣告政变的人。

  盟军援军部队4月14日开始在挪威各处抵达,但因主要港口皆控制在徳军手上,重武器和后勤运送都出现困难,但盟军仍能夺回主要目标纳尔维克,并将港口完全破坏。

  6月7日哈康国王和国会转进英国成立流亡政府,6月9日盟军最后在纳尔维克的部队完成撤离,次日挪威沦陷。此次作战耗费德国两个月的时间,是二战被德国侵略的国家中支撑第二久的国家,第一是苏联。

  [编辑]外部连接

  A detailed article about the German invasion of Denmark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the German invasion of Norway

  orway 1940: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chain of events

  The Royal Navy: Norwegian invasion and campaign

  Directive for "Fall Weserübung"

  T.K. Derry: The Campaign in Norway

  Halford Mackinder's Necessary War An essay describing Operation Weserübung in a larger strategic context

  《白色严冬》影评(九):又是一本战争回忆录+求生指南

  最近好像一直在看小成本的“冷门片”,上星期看得《群岛》让我阴郁了整个礼拜。所以看到是二战题材的时候,心里不免还是咯噔了一下,毕竟战争题材的电影对我来说就是催泪弹。

  电影的开始就是这么一片白茫茫,整个过程中白色都是主色调。德军和英军在挪威的茫茫雪海里相遇了。不知道是我瞎想还是确有这样的暗示,故事发展的顺序与二战的结构有种平行的感觉。撇开美军,一开始德军占有绝对的主动,人数优势、配备武器。英军人少且手无寸铁。德国人展现了对纪律绝对的服从和强悍的忍耐力,而英国人则是一脸的不情愿,还不停的抱怨,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本来就想惹恼德国佬。当食物渐渐消耗完的时候,就像战争进入了胶着阶段时,双方都对现状产生了困惑,类似于“该怎么办?”时,原来激励人们战斗的对元首的崇拜变成了失控的导火索,英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局势。结局,两名德军都被投入了战俘营也与二战契合。

  末段挪威军官质问“你们为什么不杀了他们”时,多么容易又难以回答的问题。有人会说战争并没有泯灭人性,但我觉得到不然。飞行员可以从飞机上投下数不胜数的炸弹,但心中的罪恶感却不与之成正比。但当他举起枪面对离他不过几步的敌军时,他没有忘记怎么开枪,却无法扣下扳机。我们可以远远的看着人们倒下,却受不了近距离的看着这一切发生。我们情愿被模糊所蒙蔽,也不要清清楚楚的看着任何事情发生。因为,我觉得,当你想像中的敌人出现在你面前,你却发现他与你如此相似,有思念的佳人,有非常现实的生活,和你怀有同样的喜怒哀乐,都在为国家效忠,又同时明白这所谓的爱国主义如此廉价。杀了他,无异于送自己去断头台,让斧子穿过自己的脖子,让阳光照着自己的内心。那就把他们留着吧,既然下不了手。

  所以看到四个大男人站在山头,面对着极光唱歌的时候,心中觉得很欣慰。对!不是感动!这几年来感动这个词也和爱国主义一样变得越来越廉价了。战争让他们既不幸又不情愿的相遇了,那就让他们好好的说句再见。战争不过是政治家的游戏而已,我和你之间又有什么深仇大恨,一定要把你五马分尸才痛快呢?各自走回驻地,不过是一场普通坠机。

  所以整部影片中最残酷的莫过于那颗子弹了,因为说了这么多战争的无谓,认清了生活中最重要的本质,现实仍旧是你死我活的循环。你穿着纳粹的军装,你就是我的敌人。不剿杀敌军的士兵就是叛徒。

  --------------------------------------------------精神分裂的撸主-----------------------------------------------

  以下是吐槽时间:

  5个男人呆在一间屋里,能不腐吗,能不腐吗,能不腐吗,能不腐吗?!

  烧了的那本我的奋斗好可惜啊= =,看上去是精装的还有元首的签名!!!!你不知道这本书要是活到现在就成孤品了哎呦喂!!知不知道现在只有D版,而且错的字都可以编字典了= =

  当鲁伯特嘲笑德国人只吃肉肠的时候,真觉得一个有全世界最可怕饮食文化的国家——没有之一,尽然还嘲笑别人,顿时满脸黑线。

  德国佬和腐国佬这么古板的两民族都可以这么有爱,如果主角改成米国人和法国人估计就拍成喜剧了。

  看得时候总有种挪威人才是大boss的感觉,外表看上去破破烂烂的一个小木屋,其实什么都有,只要你努力挖,什么地板、天花板都不放过,什么都能找到。从片中还得到的一个想法是,打火机简直是野外生存必备良品,就前面提到的万能挪威小屋,只有有足够的燃料,保证你可以在里面快快乐乐的消磨一整个冬天。里面还阐述了一个最近被无数电影证明过的“真理”——掌握好枪法,走遍天下都不怕。当然四个男人围着那只野兔的桥段确实非常好笑,看得时候就在想这只兔兔死的也太没悲惨了,这些军人都不知道怎么好好对待它付出的生命。

  《白色严冬》影评(十):喜欢或不喜欢

  就凭个人喜欢,给五颗星。

  本就对二战感兴趣,之前在百度文库里了解了一下希特勒身边的军官的事迹,看的人激动不已。

  面对好看的人总是会目不转睛的。

  因此了解到了哈特曼和马尔塞尤的一些生平事迹,他们都是德国的王牌飞行员,厉害的让人没话说。

  因此又对二战德国飞行员有了好奇心。

  今天偶然看到了《白色严冬》,竟然讲的是二战时期发生的的一个故事。

  喜欢了解一些这样的微乎其微的故事,因为很是触动人心

  其实看到这名字的时候我挺好奇的,我喜欢白色,也喜欢冬天。

左是戴文坡,右是罗伯特·史密斯

  罗伯特·史密斯是个很有趣的角色,或者说五个人都很有趣,至少他们共同生存在这个小木屋里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这样的。他和斯查克之间最是有趣了,一个话多一个话少,一个上蹿下跳一个镇定自若。

  有这样一个镜头,就是他在屋外上厕所,突然看到一群麋鹿,那叫一个激动,可是他当时正在上厕所,他有些不知所措地或者说激动不已地拍着木屋的墙壁,可惜里面的几人都没有及时听到。当时就想这真是太可惜了,他们那个时候已经没有粮食了。

赫斯特·索匹斯

  赫斯特·索匹斯应该不是个王牌飞行员,没想到他会面对戴文坡自白自己不是个优秀的人,因为他第一次飞行就坠机害死了自己的战友,坐了牢,后来又坠了机,现在也是,并且失去了一个伙伴,而且约瑟夫·史密斯的手臂也受了严重的伤,要知道后来约瑟夫这条手臂没能保住,还是他亲手用斧头给约瑟夫截的肢。当时他十分的犹豫,戴文坡看了问要不要他来,但他拒绝了,想想也是,毕竟是自己的兄弟,自然是要自己来负责的。

戴文坡

  戴文坡是五人里看起来最帅的。讲讲对他的印象吧,这个逗比在得到了控制权的时候,居然强硬命令赫斯特·索匹斯砍了木屋内最后一根顶梁柱,为了当柴火喽,索匹斯劝了他一句他还不听,结果好了,楼顶要塌了。当时看到这是真的觉得很是有趣,觉得戴文坡怎么这么傻呢。想着这屋子要是塌了他们该住哪去?没办法两人只能当人肉顶梁柱了,这个时候罗伯特·史密斯和斯查克正在外打猎,约瑟夫·施瓦兹因为受伤也正昏迷不醒的躺在床上。

约瑟夫·施瓦兹

  约瑟夫·施瓦兹是大卫·克劳斯饰演,要知道我也很喜欢《朗读者》这部电影,不哭都不行。没想到他是德国人。

  他给人的感觉还是那么的少年,至少看起来很是年轻。他很信仰希特勒,他有一本希特勒亲笔签名的《我的奋斗》,很是珍惜。可是被罗伯特·史密斯用去了擦屁股,把他气的半死,就要提枪杀人,不过被及时制止了。这里面当然有上级赫斯特·索匹斯的作用,在这里恰恰相反的一点是赫斯特·索匹斯却并不是那么信仰希特勒,他甚至在后来把那本《我的奋斗》掷入了火里。

左斯查克,右罗伯特·史密斯

  斯查克就是那个看起来很强壮的大高个,是个很会料理事物的沉静大叔。可惜他最后死在了挪威人的枪下,一整部剧下来就这里把人虐哭了。想到那挪威人我就气的半死。那时他正和罗伯特·史密斯探完了路聊了聊自己的人生便带着些许愉悦地滑着雪往回走,谁***知道那些挪威人居然一枪结束了他的生命。正如看到其他人所说的,或许当时他正想着等到战争结束他就去做一个流浪的画家吧,那就是他的理想。可是他的死来的太突然。

  他本可以不参军打仗,他有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很幸福美满的家庭,而且又那么有钱,但他还是选择了上战场。罗伯特·史密斯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责任。

  或许有时候他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吧。

离开后的木屋木屋

  当他们第一次在一张桌上用餐的时候,我了解到德国人和英国人的不同点。感觉挺有意思的,德国人比较古板十分注重遵守原则,英国人比较烂漫懂得享受生活,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都很好。不知道若是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二战时期,那个充满悲剧的时代,该如何去诉说呢。

  其实前几天还看了《至暗时刻》,是关于丘吉尔的故事,也是那二战时期,值得一看。

  这部剧我很是喜欢,大概是戳中了我内心柔软的那个点了。

  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片段我没有说到,也不知道要怎样说才好,有趣又悲伤,结局让人忧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