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如归去》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不如归去》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6-14 21: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如归去》经典观后感10篇

  《不如归去》是一部由孙赞执导,胡卫 / 陈冰晶 / 刘璐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不如归去》观后感(一):为何归去?

  写这篇文章,正值小澳的Anzac Day,纵使小澳说起96年前ANZAC志愿兵走上战场时的悲壮,仍是绘声绘色激动不已,这个节日对我最大的意义也不过是放一天假,顺便去拍下那一万五千在女王大道游行的皇家军队而已。与之类似,当我说起dragon boat festival时,老外的也不过暗地里寻思dragon boat和他们的皮筏子哪个划得快,或者rice dumpling为什么包上一层不能吃的绿叶子。先不说怎么翻译“沧浪之水”,“薄暮雷电”,“魂魄毅兮”,即使讲明白了,老外也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Doctor Qu”被流放江南,受尽诽谤,投江自尽还能高歌九死未悔。

  我见识到的“Culture Difference"不是左刀右叉,linkin park,四大天王与北京胡同。而是我内心深处血液里流淌的一种归属认同共鸣。就像我看到“雨”,四个点淅淅沥沥,就仿佛天地渺渺,情人溅泪。而把“rain”看上一百遍,也唤不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因此我不相信一个留学生可以“真正”地融入西方社会,即使三杯喜力下肚无话不谈,向上聊民主自由北朝鲜,向下侃布兰妮内裤是红黄蓝,一起去大瀑布沙漠草原甚至大床,到了山穷水尽,那个最关键电话一定是打给海洋另一边的人,我知道这个时候,打给老外,他也顶多掉几滴眼泪,说一声sorry罢了。

  我想电影里让吴玲难以接受的不是上司一句prefer native speaker,而是那种理想束缚精美的笼中的感觉。国内虽然莫名其妙,收受红包,改动数据,至少如果她看不惯,可以或者逃避老子不干了,或者忍一时装孙子到了爷爷辈再去改变,因为她是中国人,这是中国人游戏规则。而这里,只好接受这个冰冷、高效的、先进框架,容不得反抗,没有周旋的余地。谈理想?王总不是说了么,你这叫小资产阶级虚伪性和狂热性。

  不应该是理想去屈从美国,否则为什么要出国?

  就像那个PHD猥琐男就是想做风车,于是去美国学习最好的知识才能做出最好的风车。而吴玲认为中国人的工作方式不适合她爱护环境可爱理想时,就毅然选择了出国。

  可惜现实中,我看到的是四十岁的大叔打着七份零工等绿卡,看到的是寂寞姑娘男友和翻书一样

  所以我很不理解这些蹬了女友甩了新郎远渡重洋背井离乡家伙们,如渐离矅目、林冲夜奔,付出了如此巨大代价,烧了几十万的学费,忍了数不清的白眼,仅仅是为了一辈子留在这里,和洋人一样?能够朝九晚五,住大一点的房子,买便宜猪肉,和理想比起来就那么有诱惑力

  蝴蝶飞不过沧海,我们也不忍苛责,只能遗憾其破茧而出时付出的痛苦吧。

  但我很喜欢新东方的故事:1995年,王强在贝尔研究所获“部门成就奖”,绿卡、豪宅汽车。徐小平在加拿大定居,衣食无忧,前途光明。而从没出过国,一穷二白,要在电线杆上刷广告俞敏洪飞去北美,与他们彻夜长谈。1996年,王强徐小平回国,三驾马车把新东方带向全国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这样一群人,像现实中的王强徐小平、电影中的吴玲杨清风一样,无论辗转于多少国家,有了多么让外人羡煞的生活,却始终等待着回国,带着先进的知识、国外的经验将理想实现的那一天。

  那一刻,就像《男才女貌》中邱石,卖掉房子、车子,用尽积蓄,终于注册了自己公司,走出大厦的时候。“他抬头望去,晴空万里,之前的颠沛流离放弃安逸美满,在这一刻才终于有了答案。”

  所以才说,海归海归,视死如归

  《不如归去》观后感(二):转自本片编剧博客拍摄背景介绍

  2004年,我们拍了《芳邻》。北美留学生第一部DV故事长 片。当时我们所有演职员都是在读的学生,大家都没有什么做DV的经验。但是我们全力以赴的做了。结果,一个简单的故事,拨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网上赞誉一 片,《芳邻》红得一塌糊涂,红到美国移民局去调查我们的影片网站,红到后来石溪大学到中国去招本科生居然都放了我们的片子。其实现在回头来看,《芳邻》里 有许多不成熟地方。但是我坚信,很多年之后,不管是谁来回顾留学生DV,一定都不会漏掉这部作品

  2006 年,应导演赖兵同学邀请,我写了《非线性回归》。导演跟演员都很敬业,尤其是男一号,为了拍一场冬泳戏还得了肺炎。这部DV出来后,骂的人有,夸的人也 有,不过骂的居多。MIT上有同学用一句“一部流俗的作品”概括这部片子。虽然很不服气,但不得不承认,《非线性回归》给我留下的太多遗憾。当时由于时间关系,一边写一边拍,我也没有能够跟着剧组一起拍摄,在跟导演和演员的沟通上也有一些问题,所以从剧本到出片,有很多断裂。但归根结底,这个片子最主要 的问题是我们“野心”太大。想用一部DV,囊括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结果,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太过浓重说教味道,现在想起来还是一阵冷汗(在这方面 自认为不输给杨德昌,hoho)。

  有遗憾,所以要继续努力。这就是为什么要拍摄第三部DV。

  《不如归去》(暂定名),要讲述的是一对在美国工作了几年的夫妻,面对是否海归的问题,做出的一些选择。剧本第一稿已经出来了。小范围内传阅了一下,大家感觉 还不错,这也给了我们拍摄的信心。这部片子的导演就是《芳邻》的导演。这也是我们俩五年之后第二次合作。从《芳邻》到《非线性回归》再到《不如归去》。构成一部整体的石溪三部曲。那天导演跟我开玩笑,问我这一部想要拍成什么样子?我说,不能再有《芳邻》里那种两台机器架死一拍到底了搞法,也不能要《非线性回归》那种浓重的说教。简单的说,咱们就照着奥斯卡最佳外国语片奖去。

  玩笑归玩笑,但是这一部DV,对于导演跟我来说,应该是最后一部了,至少是在石溪的最后一部。所以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完成这个作品。技术方面,我们准备用高清摄像机,并沿用《非线性回归》的采音技术。场地方面,室内景场地已经初步确定,比5年前在chapin拍摄要强很多。时间方面,剧本修改、演员的挑选将在1 月底之前完成。分镜头设定、演员的培训培训,将在3月份之前完成。拍摄时间初步定在2010年3月到6月之间,从残冬拍到初夏。跟前两部片子一样,拍摄 将集中在周末。每周拍摄一天时间。后期制作估计需要3个月左右。预计影片发行将在2010年底之前。

  我们现在缺的主要是演员跟摄像。对于这种低成本文艺片,一个好的剧本只是成功的20%,加上一个好的导演跟剪辑就有了成功的40%,但是剩下的60%,靠的是演员,靠的是摄像。那天我们开玩笑说就算能写出《革命之路》那样的剧本,但也得要一位影帝、一位影后才能演得出来。

  借此机会,再一次感谢石溪同学们多年来对我们DV的支持!我们期待以一部优秀的作品来回报大家的支持。

  《不如归去》观后感(三):生活的滋味只有自己清楚

  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公平的世界

  其实这个故事,很真实。我是指那种状态,那种纠结,那些选择。总是有国内的人看着我的照片说,你的日子真好,到处去玩儿。其实生活的滋味,只有自己清楚。我想说那些没有照片的日子,你们不了解,也不想了解。而我也没有必要一一的让你了解,那些快熬不住的时刻,那些泪流不止的时刻,那些作为局外人的时刻。

  大多数留学生都有过无数次思考是否归去的问题,快毕业时、找工作时、找工作不顺心时。我们是幸运一代,可以有大把出国深造的机会,我们也是不幸的一代,太多太多的留学生,多一个少一个,有谁在乎?

  我的最近半年日子,过得和剧中人一样,本来去意已决,也早早的定下来单程票回北京,却终究一拖再拖,最后终于还是没有走成,至少到现在,我还在这个3月底会下太阳雨的地方,并且在准备搬家长住下去。于是我想说,有时候归去与否,不是个人的选择,是自然选择,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一样,是环境选择了生存下去的动物,而不是动物的意志决定他不被时间淘汰。当然,就像影片中提到,这一切可能都是借口

  我学的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一个偏门。于是在毕业后,我带着满腔的热情和一肚子自以为国内稀缺的知识,执着的给自己找回家的路。我一直在筹划着写一篇文章总结自己的留学路,并向这个国家,这段经历告别,题目我都想好了,叫做尘埃落定。可结果呢?我觉得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学了一个国内需要的东西,可当找不到容身之所的时候,可能就不得不妥协。当然,你可以骂我给自己找借口,当然我也有一车的话可以反驳你。但是,我真的想说,“时机”和“现实”都不是借口,对于刚刚毕业的留学生,我们没有资格挑,我们是洗干净脖子,等人宰割的。

  Glass-ceiling,这个东西是真实的存在。当然,不排除那些高高在上的牛人们人家可以平趟华尔街面试,可以年薪百万,可以做到VP,甚至更高。可绝大多数的人呢?日复一日都只是为了糊口而已,不要看什么房子车子,不要看什么蓝天美景,我承认这些很诱人,但这不是人生的全部。语言,我可以联系饭菜,我可以自己做,但是文化呢,这20几年的文化差异,要怎么弥补?总会有人跟我说,you‘re very much like an American.可我从来没有这么感觉到

  当然,也有人非常喜欢美国,抱着宁可黑在这里也坚决不走的心。我是一个极端例子,因为我从心底里讨厌美国,虽然我也抱怨着国内的高物价空气污染,但是,我依然知道,根在中国,祖国只有一个。

  早晚要归去的,而不是一捧骨灰的时候。早晚要去开个头,时机再差,也要有人冲在前面,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只是如今仍不见归期

  《不如归去》观后感(四):可惜了个名字

  看见这么文艺的名字就下载看了,不到五分钟就感到不是专业演员的作品,结果,的确如此。不过,正因为是一群大学生的作品,所以我才坚持看下去。——不过,对那个男主人公的饰演者实在抱歉,我真针对他感不起兴趣,人长得猥琐不算错,错就错在他不自知自己长得猥琐,还去饰演应该帅气逼人的杨总。。。。老婆漂亮能干,还被办公室恋情纠缠。。。。实在无法解释这种桃花运是怎么衍生出来的。。。

  总体来说,作为大学生的作品,算是至今看过不太烂的。那个盛开的百合还是什么的,也好像是大学生自导自言的,很不错。

  这部影片所提及的问题太大,又没有驾驭的能力,所以显得捉襟见肘,不免空洞了。尤其是那个风力发电的问题还有垃圾处理的问题,三岁孩子看了都会觉得幼稚

  大学生拍电影,还是细腻一点比较好,另外就是最好是青春类的DV,否则,像这部影片一样,拿些嫩小子演什么总之类的,总给人的感觉是,一群孩子在搞模拟。。。。

  罢了罢了。只是,可惜了这么好的一个名字

  《不如归去》观后感(五):不如归去

  很少能有耐心电脑上看完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我硬是在做project的间隙从头到尾的看完。

  在这里,两个中国人在一块儿,没几句话就会说到回去还是留下的问题。国内多好啊国内多好啊,几乎每个在研究生阶段才来美国的中国人都会这么说,出去吃饭不贵、衣服好看、休闲娱乐活动精彩朋友亲人都在。最重要的,莫过于国内的生活让人感觉到有无数种可能性、无限的希望。

  曾经也以为自己会为了一点工作经验而在这里工作几年,各种投简历与面试的过程中简直是赴死的心情,我承认现在出国的确太晚,我非但是难以融入,简直是不想融入。我爱死中国式的食物,中国式的友情,中国式的娱乐,中国式的交通,中国式的校园,中国式的服饰,中国式的图书价格……多少个夜晚啊,我在这寂静的听得到鹿儿们脚步声的小村庄里看着邮箱大众点评网发来的各类美食优惠券辗转不眠难以入睡泫然欲泣,心心念念的尽是曾经吃过让我思念至今的美食以及美食另一边的笑脸们。

  当我看到波士顿地铁里面无表情眼神麻木的中国大叔大婶拎着大包小包蔬菜食物从中国城回家,当我看到哈佛的博士阿姨为了省钱自己在家包元宵吃,当我看到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的师兄认真的找装修材料的coupon说我们都自己装修房子,当我听说很多中国人工作了十年还和十年前是一样的职位……我越来越无法理解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留下,也越来越无法确定留下与回去,到底哪种选择需要更多的勇气和能力。

  在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最爱的未来、终于可以在我喜欢的城市开始我喜欢的事业时,我还是要感谢美国,让我认识到不做自己爱的事情是多么的痛苦,不过自己爱的生活是多么的绝望。

  《不如归去》观后感(六):校园林荫道碰上了海外、公司和家庭

  我真不是来较真、挑刺的,因为我说话风格就一贯如此,所以有问题还是应该拿出来讨论的,呵呵,石溪的同学不要介意,因为我们学校也跟石溪交换,经常有我们专业的同学到那边,然后拍个片回来。。如果能够对你们有改进也是好的,因为评论的出发点是好的。

  无偿拍片值得尝试和鼓励,因为的确困难多多。但不刻薄会死,所以还是谈谈自己的看法。该片证明理想可以当饭吃,理想主义不能当饭吃,技术控大行其道是主流……

  但是就跟有别墅不一定是成功人士一样,老想制造一些场景让人感觉意味深长就有很强的斧凿痕迹了,场景和动作恰恰或因为衔接或因为刻意而效果适得其反。。比如45分钟时,看到主角两人打闹,凳子上除了俩人还有白色手包啊,我真想大喊一声,“玲玲你的包忘拿了。。”,因为根绝编剧那一连串刻意的镜头,我满以为这个包最后会起大作用发生一些故事(或丢了,或失而复得,或造成不便),但恰恰全都没有。。。有好几处也是如此,所以我想可能是剪辑的时候时间控制不够,都留长了。。。就是说,虽然拍电影道具要丰富,但道具大多数都要有意味,或能够显示身份或能在后面有用,而不是堆砌。。

  这个自拍电影是把“校园林荫道上的那套搬到了公司和家庭”(当然这种感觉后面说的演员还会说的),说实在话是有点不伦不类了,意外的是看到一个几句台词的路人甲,结果还真是我小学、高中同学,太穿越了,穿越的内牛满面的。。。演员比较业余(下面倒不是讽刺,因为事实情况也只能让业余的大家去表演),配角不管是语气还是动作上,或是语言动作上带有风尘气就太不对调了。。

  吐字要清晰,如果不看画面只听声音,谁都能分辨出来这里面至少有三个东北人、一个北京人……

  作为演员,一定要对自己自信,自信可以从眼神来看,那就是坚毅,眼神总是在闪避到处看就让人看出青涩了。。作为主角的玲玲这个演员就演的可以,因为眼神不是在到处晃,当然有个例外就是小三,因为她就是要扮演楚楚可怜所以眼神到处晃可以透露对感情的不确定,但作为男主角男配角眼神也到处晃就。。。不但是不自信的问题了,还有点,恩,猥琐。。。请自信些咯。。

  从情节上,人物情感变化比较突然,又得拿玲玲说事,她是一个理性、有理想、有什么就说什么的人,但最后写那封信却让人觉得她突然转性了,变成一感性的贤妻良母,跟老公说,你照顾玉琴吧,我觉得对于蕙兰啊、小三啊都可以说这句话,因为她们都挺意气用事的,但玲玲这样的绝对不会,她顶多会让彼此冷静下,而不是不问清楚或者将错就错去要求别人做什么,而这个人还是她的老公。。。所以作为每一个人物,她/他是什么样子,要么从一而终,性格使然所以做出的行动就很好理解;要么如果有很大变化,那么一定是发生一件足够戏剧性的事件而产生变化,但这里我们发现其实能够引起震荡的事件并没有那么戏剧性,不足以改变言行,那么就只能归于平淡,那么这个人物说实话可能就塑造失败了。。很多在人人看到的同学都说觉得别扭,就是道具、人物和人物性格没有很好的统一造成的。。。

  这只是我看到之后的一些感受,可能只冲着提出问题去了,也有提的不恰当的,大家来讨论吧。。。

  《不如归去》观后感(七):不如归去 为何而去

  “归去”,有着美好而又伤感的的情绪。而“不如归去”几个字,背后埋藏更多的却是无奈和不甘。其语境是与其在这里过得不如意,不如回归故土去开始新的生活。

  虽然故事中有开玩笑般得说起,但引起男人女人归去这个念头的,并不是“建设祖国”这种好听的口号。女人早早在职场感到了机遇与晋升的不公,男人也遇到事业挫折,二人同时被国内的一片火热所吸引。异国有着各种各样隐形的限制,不如回到故土去伸展一番拳脚。趋利避害人之常情。如此念头,引发了这个故事。

  然而认真考虑这个想法的时候,许多人会变得犹犹豫豫,开始用一些细碎的事情劝阻自己。环境、混乱、贷款不到位、时机不成熟,一切都可以成为阻挡改变的借口。“不如归去”这几个字引发的情感,在各种现实的考量之下,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故事里的男人和女人对生活的态度并不一样,女人好强,自称现实却心里埋藏着火热的理想。她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些改变,成就一些事情。这样的性格,让她当初能离开国内金饭碗,也让她在感受使命召唤之时,先一步更坚定得做出了归去的决定。

  起初女人以为男人的心和她是一致的,可以一起去轰轰烈烈得去追求这他们的未来。这种心态下的两人钓鱼戏水,一反之前相敬如宾之态,呈现了剧中最温馨的一段时间。

  而男人其实不同,他算是有些侠骨柔情的小确幸。工作不差,但心却并不对此牵挂。爱着妻子,却也不拒绝生活中其他的温柔。

  这样的不同总是要有显现的一天。同样是遇到了困难,女人坚定了信念,而男人却退缩了。女人发现男人的回国只是一时兴起,之前描述的事业生活,并不是他会认真最求的东西。有人说男人多情而长情,女人深情而绝情。女人明白了之前的温馨,只是误解造成的一时幻象。这份生活,这份感情都是不是她的理想状态时,留下一张纸条便离开了。

  男人这时才被心中的情感从浑浑噩噩中唤醒,他开始认真得谈投资、找技术,认真得开始走上回国的路。他要把自己开始的事情做成,是为了争和女人争吵时的那一口气。他决心回国,也是为了重新赢回那个女人。

  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有时这句话是应该反过来说的:女人征服男人,男人征服世界并不是为了财富名誉,而是为了征服那个爱的女人。也许,没有女人,这个世界会失去很多斗志、成就和华彩。

  所以说“不如归去”是个导火索,却不是男人女人真正归去的原因。只有心底最强烈的情感才能推动一个人做出艰难的决定。对于男人和女人,一个是爱,一个是梦。

  这个故事不能往后讲了。男人和女人可能并不般配,这样的女人需要一个强力的依托,能帮她解决问题,能负担得起她的梦想的男人。男人不认真、不上进,境遇不同,遇到的困难不同,心里的成熟度要差了很多,对问题的把握还不如女人。异国他乡,对周围的资源也没有掌握,不能提供任何方面的保障,负担不起女人理想的生活。但,也许还有希望,男人觉醒了,开始行动了,只是要看心中的那份爱,能将他改变成如何的样子。

  写文章记录这部电影,也是因为这男人女人的故事,如此接近对自己生活的描述。

  想离开,是因为这里的平淡、禁锢与孤独。

  工作波澜不惊,没有什么会挑战自己的东西。签证、绿卡这种身份问题还会在长时间困扰着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得选择机会,甚至不能随时离开这并不是故乡的土地。身边没有迎来送往,没有朋友簇拥,每个人都过着自己的生活。说着work life balance,大体是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喜欢是一种奢侈品,一直要寻求东西充斥自己,这种大片的时间变成了一种负担,想要随心所欲得运用,却又怕浪费了它一事无成。

  苦,真的去想,我这么迟钝的人都觉得苦。

  我也会想着“不如归去”。然而正像故事中的男人女人一样,这种小情绪,并不能主宰如此的决定。

  直到最近的失去,才让我开始思考更贴近自己心底的问题。什么东西驱动着我?对于我,什么是如故事中女人心怀的梦想,什么是如故事中男人心中的爱人。

  心里没有这样梦想目标的时候,就会留意于一些很细枝末节的牵牵绊绊,就会被本微不足道的事情困扰。但这样心底的驱动力一旦找到,决心去追寻的时候,人会变得豪情万丈,一切都不是问题,这样状态,也才更有可能把人带去更远的地方。

  现在看来,“归不归去?”、“何时归去?”并不是最大的疑问。不让“不如归去”的情绪影响自己的步伐思绪,拂去积在心底的尘埃,找到“为何而去?”,才是这个、以及所有问题的关键。

  《不如归去》观后感(八):理想让我们无从选择....

  民间的电影,虽然有很多明显的不足,比如制作比较粗糙,剪辑一般,演员演技不好,对白不自然等等,但是,只要有亮点的话,总还是值得一看的,尤其是对于留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而言,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或许就是真实了,而且它还很时髦的来了个双结局。

  影片中的纠结或许每个留学生都有过。出国的时候,谁不是怀着理想的呢?谁不希望去一个更民主,更自由,更公平的地方,更何况那里可以住大房子,吸新鲜空气,买便宜的化妆品和名牌呢!可是,呆久了你就会发现,在那里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圈子里都是中国人,你无法完全融入那里的社会文化,或许时不时的还要承受种族歧视的伤害;亲人,好友都在大洋彼岸,想念也是再所难免。so,不如归去?可回去就那么好吗?回去的话可能你常春藤的博士后连个副教授都评不上,去到公司发现当年的同学已经是你的上司,买房子时发现一个三居室比你在那边的小别墅还贵,可能还要有人闲言闲语,说你是在外面混不下去才回来的,甚至你的父母都不支持你再回来了。纠结吧,谁让你是dreams in between呢?

  可是我们又何尝不想在这片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呢?我们多希望dreams 不要in between,dreams just in motherland。我们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的人,只是这片土地不爱我们,不爱我们的理想。理想,让我们无从选择......

  《不如归去》观后感(九):没共鸣 有点装

  我真是从头看到尾,我觉得电影挺装的,不知道我是在国内太久,被体制化了还是什么,我觉得这样的电影就是打着真实的旗号,然后在说一些理想主义的空话。我曾经和一个出国多年的同乡叔叔聊天,这位叔叔80年代末出国,在美国娶了台湾太太,现在供职于药品行业,全家人住在新泽西,半山腰的别墅,呼吸新鲜的空气,太太常常败些比国内便宜不少的衣服包包鞋子化妆品。他们人到中年,周围也有朋友回国,不过多是公司派遣回国,回来的话,薪水、职位双升。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坐着大陆地区的高层管理人员的位置,纯黄种的孩子上国际学校,汉语依然不好,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回国了,可是,还过着美国化的生活。我并不是觉得美国化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只是说到高科技人才海归,他们一定不是,至少不是真的“归”。

  这位叔叔也动了回国的念头,说自己的工作已经dead end,想要拽住青春的尾巴,在55岁之前,最后做点什么。他的太太非常反对,觉得他的想法太不现实,回国去家里的房子怎么办,孩子怎么办,当然,还有最关键的原因,这位台湾太太是完全不能适应大陆的气候的,回国这几天,刚好遇到冷空气过境,久居北美的女士,一直抱怨国内空气太干太脏,回来怎么受得了。

  生活就是这么现实,无关乎祖国,理想,抱负,忠诚。甚至小小的沙尘,就会让人不敢靠近了。话又说回来,这些人回来做什么呢?一大部分人是要赚钱的,生活不体面,如何有动力工作呢?尤其是从待遇优厚的美国,回到中国,这都是太现实的问题了。

  看完了电影,除了那些削尖脑袋想要获得工作签证,获得担保的情结,以及婚外情的情结,其余的,似乎都挺扯淡的。

  看完电影,我开始和一位美国的姑娘讨论这件事,在他们心中,是否离开自己的国家,和理想没有关系,她只是告诉我,“moving to another country is wonderful experience”看看外国人民活得多单纯,或许如此纠结的,只有中国人。一边享受外国的美好,一边想着如何报效祖国,我真不知道是应该说我们和外国的生活差距太大,让过去的人心有不安呢,还是这些人天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呢。

  以我现在的立场,其实还是脱不了俗,我始终还是同意电影里ling的妈妈那句“回去就是不孝”或许等我到了40岁,洋房住够了,别摸我X5开够了,我也会跳出来说,我不想这么过一辈子,想想当初我的理想吧,我要回国去!!

  《不如归去》观后感(十):不知归往何处

  Dreams In Between,英文名字其实很好,中文翻译就差好多了。不如归去,很容易让人误解本身对答案的偏向性,但是实际看完整部电影,你会发现导演还是比较靠谱的把答案留给了我们自己。

  很稚嫩的手法。喜欢长镜头,但是有些可以不自然,用一个长镜头把一组对话都涵盖,如此的运用前后出现多次。无不在提醒我们这部是出自学生之手的小电影。不能太苛求。演员演技的做作,不自然让我想到初中英语课口语自编小剧的场景。blabla。。。

  类似技术上的缺陷都不能阻碍我们对于这部片子内在的思考。然而片子本身的思考才是本部片子最大的亮点。从一部电影角度来说,如果能从一个方面去撑起整部片子的好感就算可以接,那么从思想层面,这部片子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

  对于出国流的困惑,从来都在。中国中层的压力和苦楚在他们身上出现的很淋漓尽致。玲玲在国内理想受挫(环保局除了拿红包,不管环境),但是在美国现实受挫(老美无法接受黄皮肤的高层)从还是不从?

  国内机会的确很多,但是也不是你想如何就能如何。海归创业遭遇扼杀摇篮——发改委发文不支持产能过剩的产业,贷款流产直接导致项目灭亡。满心报国,却发现国内已经不需要我了。情何以堪?

  再者,国内野花无数,在米国,我可以看住你。到了国内呢?看在钱的份上我忍了,但是容忍不是长久之计。在米国经过辛苦磨难经历的感情最后在国内的诱惑面前倒下。如何是好?

  有过段时间觉得我们这波人最悲剧。想去西方乐土找到欢乐生活,结果发现自己再努力还是难以被认可,无法做到自己在这边的level。对于某些人来说个人价值在人生观中还是很重要的。但是对于在国内,碰到富二代以及官二代的冲击,即使上了中层,制度和各种压力,最后还是让你觉得窒息。

  所以出还是不出?出了之后回还是不回? 眼前有路即使想回头却发现身后早已无路。这种悲伤和无可奈何如何是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