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泽火革》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泽火革》经典观后感集

2018-06-15 20: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泽火革》经典观后感集

  《泽火革》是一部由周峰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泽火革》观后感(一):泽火革,革掉了什么?

  在理发店要拆不拆的一路波折中,能感觉到底层市民的那种无奈、明事理不甘。李师傅对别人说自己年轻能去找活干,武师傅都快退休了,无论如何要给武师傅争取点养老金。回到家了面对妻子又叹气,说儿子快高二了成绩不好要报补习班,家里老人身体也不是很好,正是要钱的时候,自己也四十几了,真的发愁了。

  面对拆迁,他们的态度是如果真的要拆也不会无理取闹,但是也一定要保证自己的利益,无论是给街道办的说,还是给市长说,给媒体说,反正死皮赖脸的也要拖着,等到赔偿再走,不能让他们一拆了事。

  结果最后居然还真就没拆了,其实我有点没懂,怎么莫名其妙的就不拆了呢?

  我感觉刮脸好危险,而且没什么必要,但是我爸就觉得有必要,应该保留。我觉得以后要是人们不再有这种消费习惯的话,这种服务可能还是会消亡吧。单就理发而言,哪里不能理发?还追求原汁原味的理发?可能是因为光顾多年或者价格便宜?在我一个外人看来,真的略有点矫情,那个楼看起来也不很文物大概只是老了而已。

  保护商户的利益,保护历史文物、老技艺是有必要的,但是这件事情上,好像有点拔高了。

  片中很多细腻镜头,把两位师傅的脆弱慌乱、无奈和不舍都表现出来了,还有那些基层干部采访媒体、两位师傅的亲属顾客等等的众生相。其实想想,两位师傅都是普通人,在拆迁的浪潮下,在时代变迁中,他们能改变的真的太少了,政府一句话,就能拆掉他们的饭碗,拆掉一些人的消费习惯和旧城记忆,拆掉这门无人传承的手艺

  很多对话笑点都挺精妙的,还有那些备受吐槽的、出自普通人之口的“官话”、“假大空”的台词,其实也不算设计吧,在镜头面前敢说真话么?这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搞笑吧。

  另:在学校金红棉影展看的,正是饭点的时候,看完都饿扁了。

  【吐槽一下】好几处镜头都是叙事结束了,还在播,长的都没有意义了,为什么不剪掉???

  《泽火革》观后感(二):它讲了一个部分真实故事

  其实从头到尾很明显可以看出,这部纪录片情节带着些设计意味细节真实性上存疑,包括时常入镜的对电视机各种浮夸内容拍摄莲花落小王老师的唱词、片头片尾的贴春联blablabla。看着片子脑子里总是不合时宜地跳出上学期“全媒体导论”纪录片板块的“真实性”话题的探讨。 但事件内容本身叙述地很好,“泽火革”概念和小标题运用也很用心,讲的就是那份情怀嘛。老地方,老物件,老手艺,几十年如一日的老师傅。镜头搁那一放,加上太原话那调调,那古早老旧的文化氛围就成了。场景转换过程靠的是五一路周围的拆迁镜头,放的就是人走茶凉的黯淡境况。 近百年历史的老危房里,打年轻起,就头顶着“为人民服务”的红字,靠着一把剃刀讨生活过日子工资不到人均水平,三十年四十年却也就这么过去,眼见着房子和自己老去的痕迹,安安稳稳。房子说要拆,房子里头的人就醒来了、闹腾了。 最后华义又熬过了一年。小二楼没说要拆,外部却也并没有被安排重新装修。也许是很远的将来,又也许是明天,一张拆迁通知又会贴在华义美发厅的门口。 我特喜欢老李师傅的一句话,我当场爆笑。他说他儿子“狗狗”就是属牙膏的,做事上心学习不用劲,就得靠挤。 好想举报他指桑骂槐人身攻击我。 呜呜呜。

  《泽火革》观后感(三):平衡

  我们现在身处在一个相比和平年代,没有战争硝烟但充斥着更多的矛盾。《泽火革》所展现的矛盾很多,但主要矛盾是现代化变革传统文明留存,表现在城市规划五一街拆迁背景华义美发店两个员工坚守。很多人都会支持保留传统文明比如文化习俗建筑手艺等等,这是因为高楼大厦工业科技生活节奏现代化进程太快了,大部分人都应接不暇心底渴望舒缓,同时站在道德伦理角度,希望一些传统的原始东西可以保留下来。但是大部分人也离不开对现代化的依赖,可以预见只在武师傅和李师傅少数人的坚守下,理发店依旧是没有未来的,终究会被淘汰。李师傅也在片中说了2次“这是我们没办法驾驭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无奈和牺牲品。 推动社会变革的一般是科技发明,而这种变革往往是快速大型成功的。另一种推动社会变革的形式是人,如战争时代的起义民主现代下捍卫权利,而种形式往往需要多次失败才会成功。理发店两个师傅的坚守也是在捍卫自己的权利,每个人有利主义的,李师傅也说到要不政府就干脆些,给一笔补贴让他们另起炉灶。他们在传承这个手艺的同时也是舍不得感情,安稳和经济的。 哲学上说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我们都希望可以找到其中的平衡点。

  《泽火革》观后感(四):至少让我学着去思考

  具有时代特色的,红红的一个拆字。拆迁通告上也是盖着红彤彤的公章,似乎是坚定了这个理发店的命运走向,可是令人不解的是,最终也没有拆掉。到底是“拆”的这个决定太草率?还是“不拆”的理由太脆弱,反正是它就依然还在。有人说是给耿抬轿,我倒觉得并非如此。反倒有一种讽刺:为什么镜头处于被封锁的记录状态?为什么不能像中国市长一样说两句慷慨激昂的台词?……最终没有拆,或许还有很多种解读,这应该是个难题,交给后人去做吧,交给时间处理吧,多少表达了一种消极的不负责的态度。而作为理发店的老少师徒,也未见得对老手艺的传承有多远大的设计,走一步看一步的思路从来都是社会底层的市井百姓面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任何一个文化的成住坏空从来都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命运浮沉。王老师的出场的确有点生硬,似乎是想表达传统文化的抱团取暖,又似乎是面对一个时代的绝唱,总之虽然略显牵强,但又入情入理,不招人讨厌。算卦是不是有意设计,不敢断言,在这个信仰恍惚的时代,有病乱投医的怪力乱神完全合理,何况周易也算是老祖宗留下的一份即将淡出文化视野遗产。总之,个人认为真正的纪录片是让人思考和痛苦的,不是用来娱乐和解馋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