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影评10篇

2018-06-15 20: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影评10篇

  《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是一部由陈怀恩执导,余光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影评(一):逍遥游于天地

  看到最后,第一个感觉是,这就是未央歌里的小童老了的模样

  我是不是应该用一个更合的诗意的开头。但无法撒谎,确实是那无法掩藏和假扮的童真打动了我。

  无论是那著作等身画面,明明看着显得人很矮小,但那些姿态神情动作都那么毫无修饰;

  无论是那片石跳河的几次尝试,最后那成功了的喜悦镜头之外都能感觉到

  无论是那捉着妻子的手那么坦白地说着情话;

  无论是在游览徐霞客景点时候那么认真地拿着笔做笔记……

  这些无论,都忽然让那个“这头那头”的余光中变得真实和让我无比尊敬喜爱起来。

  整部片子里缓缓流淌的那种不紧不慢的气息,绝美的画面,还有那首双烛的情诗真是举世无双

  或许,所有语文课本里面所呈现出来的作家都是有限的。他们都以种种方式,首先,作为个人活着,其次才作为一个文学家活着。

  大概著作等身什么的,也还是外在的吧。

  《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影评(二):四面八方的文學光芒

  陳懷恩的溫厚,與余光中的沈靜,交融無間。余先生漫長的一生,面相繁多,多次變動的身分(流亡學生,出國進修,各地講學)持續開拓的創作風格,從抗戰到中美建交到台灣本土大起大落的時代環境,與友朋社會的互動(詩社的,教學的)甚至影響力進入民歌復興,間接開拓台灣流行文化面貌。環繞著余先生的諸多故事角度影片爬梳分析的頗精準,這點非常難得。比系列中某些流水帳式的片子(例如拍林文月和林海音老師的那兩部,影片素質之低真是對不起兩位林先生)「逍遙遊」有其獨到的成功。

  感覺本片需要檢討的是对余光中創作與譯著的整理再現欠理想。濟慈號稱為全片的引子,卻沒具體看到濟慈詩对余光中影響何在。余光中不只寫詩和散文,他多產質精的譯著,特別是王爾德系列,我認為華人中無出其右,全片竟無提及。余老師的文學理論,他內心的世界文學史版圖,都被錯誤的遺漏了。非常可惜。余先生宛如天狼星一般,在台灣文學史上多維度的重要地位,應該被完整的介紹才對。

  《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影评(三):多谢有笔——《他们在岛屿写作》余光中集观后

  舒一口气,打开文档,看完了《他们在岛屿写作——余光中:逍遥游》。

  那年我13岁,皖南深山里一个叫旌德的小县城一家破旧清仓的书店,我抽出了一本《余光中散文选》,浙江文艺出版社。现在我21,大学宿舍的书橱里,它泛黄,脱线,中间夹着我写的各种笔记。我有了各种单行本和全集,那本散文选依然跟我到全国各地,火车上,旅馆里,宿舍和家中。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偏见,总觉得台湾泛着一种忧郁文学气息,细腻敏感,有点日本文学物幽的影子。当很久之后的我翻开红皮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老师说台湾文学不考的,自己看吧,小小松了一口气,因为不知道会把余先生说成什么样。

  还是说正经的纪录电影吧,片头那些扯散了的纸,那些删了改改了删的印记,是一个宣告,以文为生的波折坚韧,那些墨从心头流淌出来,必然人心弦。片子从江南的运河开始,又在江南的小调里看船悠悠从那头来,哼着的却是大江东去。1928年的南京,我不大能明白意味着什么,也许是长衫,也许是桂花,也许是常州调子的吴语和少妇乌黑的发,总之那年重九,茱萸从此成了某种象征

  学文的似乎对民国有种莫名的感情,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在余先生的文章里我似乎也不怎么感受硝烟味道,有的是悦来场乡下川音的文章和后来诗中屡屡出现的四川意象。《记忆铁轨一样长》里写到与母亲挤火车逃难,单腿落地似被挟持,我居然脑补出一幅上海晚高峰地铁实在有些轻佻,但是隔时代的背景难以体会,这是对于年轻读者来说常有的头疼问题。片中台大中文系学生们念余先生的《敲打乐》,末了的感想是因为没有中国的概念而不能体会很多句子,我心里虽不好受,也知道是实情。所以看到记录电影之前我虽涉猎过研究余学的书,也大体知道哪些诗作背后是有政治事件或是人生事件背景的,可从来没有直观的感受,仍然是背景管背景,诗文呢只管看字。片子给我最大的帮助之一,就是借由学者,余先生的诗友和余先生自己的口,让我更直接地触到了诗背后的一些东西,比如《我之固体化》,比如《大度山》。

  余先生对我来说,似乎是某种可触的然而又高悬在天上的星座,他直接交给了我新诗直观感受,不是《乡愁》,而是《扬子江船夫曲》,那首在几个版本诗选中都放在首页的我并不明白为什么副标题会是“用四川乡音朗诵”的诗。当片子里我听到先生自然操着一口四川话念着“嘿哟嘿哟”,那种书本里看来的诗歌民谣化忽然活了,先生朗诵的时候并没有多用力,只是在几个字上稍稍一点,似乎就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尤其是念到“东方”的时候,我看见先生眼里的光。我读余先生的散文比诗早,讶异于文中流涌的情感,但又是属于男性的阳刚挺拔多情,《逍遥游》说起天文星座,的确是承屈原庄子一般大开大阖瑰丽而舒畅,后来我想这就是诗人的文吧,闻一多先生写杜甫不也正像一篇雄丽恣肆的抒情散文吗?危乎高哉的天山阴山帕米尔的高标,天那头流淌到血管里的黄河水,从李白的诗里代代传承下来的属于诗人特有的热度,在余先生的诗文里被灼到了。

  后来我念到余先生天狼星时期的诗,其实包括《鬼雨》,又觉得是有关李贺的颜色,秾丽而不祥的,与死亡有关的气息。才如江海命如丝,余先生写爱伦坡,说是愿意在他的小屋里被人发现躯体僵直在窄铺上手中握着《红死》。原来文风这种东西,基调主题相同也可以变换不同的感觉,从少年济慈的浪漫到爱伦坡和李贺的诡谲,壮年盛唐的典丽到平和温柔地问一问玉人腕上的玉镯,直寻要坚守要开垦和改变都要,这是余先生给我的第二重启迪

  《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将进酒》和《或者所谓春天》,这几首诗让我有些理解杜甫,诗其实什么都可以写,看你写成什么样,古人话题用来装现状棱角会心的人更会心地接受了。《山盟》这篇文章和相关一系列的诗,关于古木被伐的话题其实广角来看就是发展社会人心,文字,是用来传递一些东西的。

  片子里戳到我的细节有很多,《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是文艺范儿的,娓娓道来。余先生念到“新娘在那头”,手指向了夫人;痖弦念《红烛》:“哪一根会先熄呢?曳着白烟?剩下另一根流着热泪,独自去抵抗四周的夜寒……”余先生曾经写过“这本书里夹着一个可爱女友地址(现在不用记了,她的就是我的)”几乎能读出略得意顽皮笑容来。片子里夫人对着镜头还是有些拘束样子,不如在美术馆里给人讲解时的从容自信,但是在说那句“当你面对一个诗人的时候,就要努力不去做一个诗人”的时候面容坦然,以及余先生很自然地就将夫人的腕子拿着说我就是对着这只镯子写出了“人和玉浑然合成了一体”那首《问玉镯》,相濡以沫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戳中了我。

  看到余先生在高雄三民国小给孩子们朗诵《雨落在高雄港上》的时候,真是很羡慕孩子们,先生自己曾经提倡过诗人最好能将自己的诗朗诵且录音,片子里这短短的几首诗,余先生自己处理轻重缓急,感情点在哪里一目了然,有孩子问余先生最早想做什么,他说地理家,文集里对地图的感情,对自然风貌眷恋,一直都是贯穿的,徐霞客墓前,先生虔诚合掌不知许的是什么愿望,他说他的游记里有国破山河在。

  余先生颇有童心的样子,惠山古镇院门口的石狮子他会爬上去,身边人说“余老师又爬狮子了”;他朝古井里喊,没回声摇了摇头;从门里出来遇到一个手拿气球小姑娘,摸摸孩子的头,错身而过,小姑娘还在茫然地回头,可爱得不行白发翁与稚子,真是拨到我心里的那根弦。

  余先生说山河,说文人要用文章去就位山水,三峡几乎是杜甫的了,李白拥有黄河,他说我可以自豪地说西子湾是我的,因为还没有作家来跟我抢。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的讲堂里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说翻译事情我还没有做完,还要继续,这让我多想多想能远远地眺望一眼就好了,看一眼就好了。余先生照相,我是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什么叫著作等身,余先生的书垒起来显然要比他的身高高出一截,而在时间轴上,这些书也必将让这个名字走得更远。

  他们是以文为生的人,文的意义又不仅仅在生,是信仰武器是心是更多用言语无法表达的东西,片子里提到“傲慢”,我觉得是舍我其谁的自信,余先生初作诗就是以济慈为标杆的,除此外,那些大禹后人,太阴氏遂人氏的目光,承黄河长江来的血的温度,没有自信怎么敢用呢,好比晚唐苦吟一路虽也有别样志趣格局上到底小了些,诗人拿出诗来也就未免惴惴。先生1928年生人,如今还在笔耕不辍,总是含着些与时间竞赛意思,不过先生自己也说过“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有很多东西想来已经能跑过时间了吧。

  碎碎说了这么多,说到底是很喜欢《他们在岛屿写作》,说到底是太感谢余先生,他的文章笔墨给了我这么多的温暖照耀精神,我不敢说以后会有什么文学上的理想,但是至少,一直写,不把笔丢掉,是先生们一直教给我们的东西。

  《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影评(四):余光中的逍遥游

  我最喜欢他的两首诗:

  “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了你不是谁/你幻灭”

  “我原是晚生的浪漫诗人/母亲是最幼的文艺女神/她姐姐生了雪莱和济慈/她生我/完全是为了好胜

  余光中的一口常州话满含亲切,“家”的发音和南通话一样一样的;

  余光中说他写乡愁只用了二十分钟,人家觉得好奇,其实酝酿这种情绪用了二十年,乡愁已成绝响;

  余光中说诗人与景应该是拥有的关系,杜甫写三峡写得多,于是三峡就成了杜甫的,黄河就成了李白的,所以,西子湾也是我的;

  余光中晚年写了一首诗给妻子,用玉琢比拟,依稀可见在江南大学朗诵《乡愁》“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新娘在大家的掌声中站起,泪水一下湿了眼眶

  余光中在俏皮地拍照片,而作背景的不是别的,而是他的著作,这位高产的诗人是真正的著作等身;

  余光中说现在致力于翻译济慈的作品,译者没有作家的popularity,也没有专家的authority,但是译者有自己的快乐

  这是这一系列纪录片我最感动场景:余光中在孩子的朗诵声中静心聆听,然后亲身试法,自己的作品从诗人口中流出,历史痕迹从他和孩子身上轻轻流过,这是一种传承,是一首现实的诗歌。

  这就是余光中,是他的逍遥游。

  《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影评(五):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

  微信公众号:movie432 首发于 MOViE木卫

  说来,知道有《乡愁》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比在朋友圈悼念,转发余光中死讯的人,更了解余光中。中间略有渊源,始于十几年前,高中母校一百周年校庆。据说就翻了百年的名人志录,怎么都找不到一个跟文化名流沾边的人。后来,就请了祖籍是本县的余光中,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在这边就读过,只是少年时代返乡过几趟。闽南话也不会说。后来,县里还给他盖了一个相当气派的文学馆。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几年前出了第一辑。其中,我看过《寻找背海的人》(王文兴)和《化城再来人》(周梦蝶)。当时就听友人大致提过,这两套是比较好的。

  相比之下,余光中的《逍遥游》,据说是老人家比较端,不好亲近,套话多。单看75min时长,与163min的《化城再来人》,大概能比较出素材量上的差异。进一步的也能说明,面对镜头,一个文学家,愿意暴露多少的自己。

  像周梦蝶,他就一口河南腔,乡音不改最感怀。摆摊、写诗、习佛,与电影有关的篇幅也饶有趣味,还会讲与三毛的八卦命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不知道为何当兵,也不知道与亲人好友为何结缘,又失散。

在水上

  相比之下,《逍遥游》就特别中规中矩的电视纪录片(该系列无法摆脱的制作问题),除了对诗作的真人搬演,口述采访也比较流程模式,最后试图塑造的,就是一个跨越了海峡两岸,尤其是落地大陆的文学完人。

  余光中给人的感觉,虽然时局多变,但就是资历老,见过世面。人生非常顺,地位超然

  话说来,余光中是南京出生的人。母亲是常州人,于是又有常州口音,于是更认可自己是江南人。采访中又有说,他在厦门待过一年,也是广义上的厦门人。纪录片中,他会用四川话吟诗。加上开头说的,祖籍又是闽南泉州,后半生迁居台湾,又有游历香港西洋通英文。

  这就不难解释了,他在《乡愁》里面的最后对话对象,是中国。无怪某乎上有人调侃:非常乡愁但是就是不愿回大陆。日本有个诗人写道:“故乡是身在远处想念的地方,也是以悲哀的心情赋诗的对象,即使沦落为异乡的乞丐,绝不是回去的地方。”幼年时,他被父母遗弃。

无端的风势

  台湾那边的文学圈子来看,余光中更像是赶上统战的大势,就有了在大陆四处打卡的那些影像。

  我找过余光中文集,读他在香港,还有欧洲,尤其是像布拉格的一些文字。但说实话,读着吃力。我现在喜欢到了一个地方,就搜集名人大家,是怎么描绘那些我自己也走过的路,经过的桥,看过的山,还有游过的水,看别人的视角(大概是在写游记的关系……)。

  余光中在散文上的造诣,我只是看了皮毛,觉得用词用于精致,考究,生活气息不够,缺少直抒胸臆的性情。这与他在纪录片里的形象,倒是完不谋而合。

  相比文章,他的诗歌,我算看得更多一些。用词上的雕琢,更像诗歌的做法,不难发现,他的古雅,抽离,与古人比争的套路,一直到生涯最后,也还在不断创作。

  《乡愁》走红大陆,或可以理解为统战的想象。但剥离掉这一层,《乡愁》也确实很好。文字简单,情感增叠,韵味无穷。

  不知道为何,想起了今天看到的一则报道,说朴树在录歌时,因李叔同的《送别》,用情太深,以致泣不成声。

写他在云上

  余光中说,诗歌与地点,是拥有和霸占的关系。杜甫写三峡写得多,于是三峡成了杜甫的,黄河就成了李白的。所以,晚年的他,只得一个高雄的西子湾。西子湾景色美好。有海,有大得惊人的远洋轮船,有一衣带水、通往大陆的想象,就可以了。

  不知道为何,描述这种诗人与地点的霸占关系,让我想起了独霸火药的泉州老乡蔡国强。

  月初结束的台湾之行,我恰好在高雄混了近十天。南高雄,大致上是荒凉的。马路宽敞,机车也没有台北那么多。市貌并没有二十年前,阿萨亚斯在手记里写的那么凌乱,到处是巨轮解体后的零件部位,稀奇古怪的配件店。我一个人,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大马路上逛,与非周末的驳2园区和捷运车站,都是一样的空旷,无人。在旗津的山上,也能看到西子湾,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朋友还提议,要不要去寿山上看猴子。

屏东枋寮

  说来可能是巧合,在纪录片里看到枋寮车站,垦丁风吹沙,还有余光中的墨宝,都有冒出来无端的陌生感。也许,他虽然成名活动在台湾,却更像是属于大陆的文人。

  又或者,这根本就不是误会。文学与诗歌,在哪里落地生根发芽,那么,它就会在那里长大。侯孝贤会成就九份,余光中让自己的诗歌回到大陆,都是命运的成就使然。好比同一曲《美丽岛》,不过三四十年,已经改头换面多次。

  《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影评(六):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一页乡愁,那个老人走了,这是一位无论在台湾,大陆,香港澳门,还是海外华人心目中地位都不一般的作家。少有地,连TVB的新闻都特意提及他离世的消息,很多作家文人都不曾受过这样的关注。我曾经因为“猛虎嗅蔷薇”而专门去追查了一下,发现原来这句翻译就是来自余老先生。

  余老回乡游蠡湖,让我想到了金庸大侠在杭州等处的儒雅身影。片中有一处细节,余老令人出其不意地忽然坐到一只石狮子上面,颇有点老顽童心态,童心未泯,又或许走得有点累了。后面还有忽然提笔在印有自己落款的诗壁上画了一下,也是随性表现。(也许有的人认为这两个表现是没有公德心。)老先生是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我是一位文学老师特别提倡文人应该有赤子之心。真性情才能写出好文章。

  余先生是诗歌是有骨头的,《我之固体化》就是他人格的写照。

  最近有意无意间还看过香港作家易文的纪录片,忽然想,这些港台的名家们都值得拍一部片子来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知道他们的作品。在内地越来越重视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下,直觉如果有人把一些作家、画家、音乐家等拍摄成影像,是会形成一股收看热潮的。就像《中华诗词大赛》、《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的走红一样。这些影像,总比那些贩卖明星的流量综艺有价值得多。

  《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影评(七):台湾乡愁余光中过世,中国当代诗人林建焕天籁之战马隆绿美时光4不凡的改变

  诗人余光中12月14日早上10点04分在高雄医院过世,享年90岁。梁实秋称赞“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集处女作《舟子的悲歌》;

  政大台文所教授陈芳明曾赞誉余光中在的地方就是文学中心,熟知的诗作有选录课本中的〈车过枋寮〉、〈翠玉白菜〉、〈乡愁〉等,杨弦、李泰祥等音乐家谱成歌曲;散文作品有〈我的四个假想敌〉、〈听听那冷雨〉,翻译以《梵谷传》最经典。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祖籍福建永春,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获得《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奖项。林建焕的《坚持简单》与余光中的《乡愁》共同入选周鹏程主编的《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

  1928年重九日生于南京。在南京青年会中学毕业后进入金陵大学修读外文。1946 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1956年与范我存结婚,育有四个女儿。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

  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荣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系主任。1974年到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9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国语文研究所所长。十月获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1991年十月参加香港翻译学会主办的翻译研讨会,接受颁赠的荣誉会士衔。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20世纪80年代后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称为“回头浪子”。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朗诵他的名诗《乡愁》,《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推荐报导。

  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灿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 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

  “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杨弦将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余光中说:“80多岁的王洛宾谱曲后边舞边唱,十分感人。诗比人先回乡,该是诗人最大的慰。”。世界第一剧组著名导演林建焕也非常喜欢余光中的《乡愁》,还把它改编成为电影主题曲《绿美时光4》,由参加了《天籁之战2》、《我想和你唱》、《快乐男声》、《中国好歌曲》多档综艺节目的环卫工人马隆演唱,表达热爱祖国期待统一之情。

  歌名:绿美时光4

  填词:林建焕

  作曲:张军

  演唱:马隆

  小时候那片蓝天

  记忆中留很多笑脸

  如今见面都已改变

  快乐只出现在从前

  诱惑与污染

  短暂利益遮盖希望

  想自然持续发展

  心灵对抗

  要把伤口当太阳

  长大后巡回演讲

  丢失信任去原谅

  掠夺着资源共享

  在透明之间竖起围墙

  竞争与惆怅

  攀比让欲望膨胀

  忽略了坚持信仰

  借酒壮胆

  给心情多些晴朗

  绿 挣扎在家乡

  美 传递正能量

  安全车辆奏响大街小巷

  时 雕塑巨匠

  光 指引我方向

  学会飞翔

  努力过喜从天降

  后来上瘾迷恋消遣

  不觉走到终点

  现在这双手长茧

  要如何创造那灿烂诗篇

  传承与弘扬

  珍惜拥有修炼担当

  梦想就在前方

  勇敢的歌唱

  青春就该这样

  绿 挣扎在家乡

  美 传递正能量

  安全车辆奏响大街小巷

  时 雕塑巨匠

  光 指引我方向

  学会飞翔

  努力过喜从天降

  坚定信念

  成功终会

  看见直到实现

  直到实现

  《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影评(八):《红烛》 余光中

  三十五年前有一对红烛

  曾经照耀年轻的洞房

  且用这么古典的名字

  追念厦门街那间斗室

  迄今仍然并排地燃烧着

  仍然相互眷恋地照着

  照着我们的来路,去路

  烛啊愈烧愈短

  夜啊愈熬愈长

  最后的一阵黑风吹过

  哪一根会先熄灭,曳着白烟

  剩下另一根流着热泪

  独自去抵抗四周的夜寒

  最后是一口气同时吹熄

  让两股轻烟绸缪成一股

  同时化入夜色的空无

  那自然求之不得,我说

  但谁啊 又能随心支配

  无端的风势又该如何吹

  《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影评(九):逍遥游

  余光中,狂者,自觉的诗人,他说,“我写作是炼石补天”,有着无比充沛的意义。

  他写:“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 他说,他的诗是隔着距离的宋词。

  与自我争论,才有诗。

  这个可爱的老头,不停地写诗,听beatals,bob dylan,写摇滚诗,不小心一起开启了台湾新民谣时代。占西子湾只为其写诗,与太太背影相携低吟《红烛》,写大分离,简单而深邃丰盈的诗,人生亦是如此。

  他和周梦蝶几乎是两种极致的人生,一动一静(一狂一狷)。一个一直活在伊甸园的诗梦里,闪耀灿烂,作品繁多,不休不止;一个犹如苦禅,家徒四壁,岑寂清冷,一生只出两本诗集;相同的是几乎同一时代,离国别乡,为人坦挚,还成为好友,一生写诗;如今同为可爱的文人小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