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百年情书》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百年情书》经典影评10篇

2018-06-16 20: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百年情书》经典影评10篇

  《百年情书》是一部由金舸执导,李雪健 / 蒋梦婕 / 王柏杰主演的一部传记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百年情书》影评(一):为大义而死何尝不是一种死得其所呢?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成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之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影片在此深沉大义,催人泪下的语声中结束,令我回味感叹良久。自此革命党人凛然大义,为自由献身的形象便在我心内深深地扎根了。

  《百年情书》从林觉民的《与妻书》这一小处,以平凡感人之事表现出了革命的厚重感。

  林觉民说过:“中国欲富强必先民主自由,欲民主自由必先革命,欲革命必先流血革命,吾辈不才,愿将平凡肉躯付诸革命。虽有万死,却不敢辞。”林觉民作为一个革命党人,他的凛然大义令我佩服,而他对妻子的情深意重则令我感动依我看来,这也是影片的看点之一,更是《百年情书》所表达内涵。林觉民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牺牲自己福利谋求天下人福利的高尚品格在这封《与妻书》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影片中,他在小房间里挥泪作《与妻书》这个场景,连同窗外那枯枝败叶所带来的悲凉寂寥景象,我恐自此不能忘怀。若非情深,怎能令堂堂七尺男儿泪流满面而不能自抑?想到情深恩爱的一对伉俪自此一战将会天人永隔,我心伤不已。但想到林觉民那一句“当以吾辈之血浇灌自由之花”,为大义而死何尝不是死得其所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人浑噩一生长寿百年,若干年后,又有谁会记得他?相反,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尽管出师未捷身先死,但他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万年不朽。

  先辈们为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世界流血牺牲,而今我们正真切感受这份幸福生活。既已知美好事物来之不易,那么我们自当要珍惜维护。

  《百年情书》影评(二):《百年情书》:少年中国说!

  文:赵猪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这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慷慨赴死前,留下的最后文字——《与妻书》。记得我还在读书的时候,就曾经读到过这篇文章。彼时我尚年幼,对于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的种种复杂情绪,当然是不懂的,只是被那文字音韵之美吸引,学过之后,一直都不曾忘记。之后许多年,随着年纪增长阅历增加,再重读《与妻书》,渐渐体悟到其中的真情,其中的胸襟,其中的情怀,更是忍不住击节赞赏,每读一次,都有新的体悟。

  根据林觉民烈士与其妻子陈意映之间伟大忠贞爱情故事,以及千古传颂的《与妻书》改编而成的电影《百年情书》,忠实地还原了《与妻书》中的文字之美,又不拘泥于单纯情爱,将林氏夫妻间的真情与诀别置放在百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伟大变革背景之下,更突显出这种真情的可贵与伟大。

  又想起另一篇那一时期著名散文,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百年情书》除了反映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忠贞爱情外,更沿用《少年中国说》的精神,落力刻画出林觉民、方声洞等众多少年英豪的形象。从少年立志,奋发图强,到慷慨赴死。虽然是少年意气,却把这革命的第一枪打得震天价响,令人为之振奋,激动。仿佛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年代

  很喜欢影片穿插闪回的结构。从提笔泪千行起,以林觉民等贞烈义士广州起义为主线索,穿插进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从新婚到暂别,种种甜蜜琐碎小事。所有细节基本上都是在《与妻书》中有所提及的。比如夫妻二人讨论谁先死后死的问题,非常窝心。至于影片后半段,残酷壮烈的起义过程,稍微有些冗长、突兀,有点破坏影片前半段营造出来的情绪内敛克制的氛围。不过虽然前后情绪氛围稍有脱节,但是巷战细节,还有烈士们悍不畏死,不断发起冲锋,尤其是先后就义的过程,却赚足了观众热泪。在我观影过程中,几乎数度没有忍住泪水,而影院里更是啜泣声此起彼伏

  青年演员王柏杰和蒋梦婕的表现可圈可点。王柏杰的投笔从戎,书生意气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就义前那段慷慨陈词台词功底和情绪掌控在年轻一辈演员中无出其右者。曾经在新《红楼梦》里演绎过林黛玉的蒋梦婕,把陈意映外柔内刚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不能不提到的,还有在片中扮演林觉民父亲的老演员——李雪健。到底是老戏骨,举手投足皆是戏,将一个开明乡绅,博学之士演绎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在明知儿子有苦难言那一段教子戏,声泪俱下,又克制隐忍,带得王柏杰的戏都精湛不少。

  《百年情书》影评(三):与妻书

  其实真正吸引我的是那个最原始故事,那封《与妻书》。

  革命题材电影很多,论情节,故事,场面,对气氛的渲染我觉得都没有《十月围城》好。真心可惜了这么好的故事。

  心里预期会有很过林觉民和陈意映的故事,以为电影是偏爱情一点的,却感觉不够强烈,总是感受不到故事的高潮,总是差一点。而对于革命的叙述差强人意。不过,故事是好的,导演有心拍出来,让我了解那一段佳话,也实在说声感谢

  一开始读“意映卿卿如晤”嗓子就哽咽了,越往下读,越是禁不起那一份厚重的深爱。文言那种字里行间的韵味,让我心被揉碎了。我无法想象写信人何等的沉痛,而读信人又是何等肝肠寸断

  虽已隔百年,却仍旧心酸,但只能低头叹气,虽不是乱世,但却依然存在生死相离的爱情,只能真心希望“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百年情书》影评(四):诟病之外的东西

  回头再看这个东西。。。我TM写的什么鬼。。。那个电影讲的啥?

  不想单从电影的角度评价这部作品。《与妻书》一文载了我太多的泪水,以至于每每不忍卒读。所以,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更多的将它看做这种感情寄托

  有人说,在电影中看不到“吾至爱汝”的痕迹。的确,片头的“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表现的过于生硬。痛哭和挣扎更像是表演而不像真情之流露。然而,随着电影中的插叙,那段片头竟显得不那么突兀了。

  新婚之夜,他为她擦去嘴角的残留的枣渍,她问他,你知这枣的典故么?他说,只记得王安石有一首《赋枣》,她便急急顺他吟作“风包堕朱缯,日颗皱红玉”,生怕被他小瞧了去;

  回门那天,他从黄包车一跃而起,跟着他的同窗奔去。她一人在那里,等了又等,怕他受责,不敢独自回家;

  他被父亲罚跪,她去送吃的,小声嗔怪,却丝毫不掩爱意

  她给他求护身符,她在他邀她跳舞的之时一边骂他坏人一边抱住他的胸膛祈祷他能多留几日。

  他把风筝的线交给她,告诉她,纵使自己是远在天空之上的纸鸢,线也始终在她手中;

  他应她,今后若有远行,必定悉数相告;

  他临奔赴革命就死之际,陪她看了那一直听家中女眷提及却从来未看过的戏,给她梳了最后一次头发

  他不信鬼神,却收了她缝在衣服的护身符;

  她不忍他赴死,却望着她始终无法开口。

  他知她对自己的爱,她亦知他的抱负,也知,这一睹墙,一个庭院还有小家是禁锢不了他的心的。即使以弱女子之心,无法理解。因为爱,也默默支持,不加阻挠。

  他用她赠的娟帕,写下了“意映卿卿如晤”的百年流传之作。

  她亦握着娟帕二年之后随他而去。

  这样的“吾至爱吾”的情感,就在这些琐碎中流畅地表现出来。在二人眉眼弧度之下表达出来。

  因此,纵使,战争场面做的不好,主演台词生硬。我还是被此吸引。因为感情在那,一切都好。

  《百年情书》影评(五):英雄浪漫主义在哪里?

  如题,整部电影旨在表达一位民族英雄如何追求自己的革命理想,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爱情亲情的。电影开头从林觉民在香港的滨江楼书写与妻书开始,两条线索并行展开,一条是林觉民如何一步步成为革命青年,另一条是与妻子意映之间的婚姻生活。

  但问题在于,两条线索之间衔接牵强,让观众却感受到一个革命英雄在追求革命理想时有些优柔寡断儿女情长,却极少感觉到电影中林觉民这个人物是多么的有胆识,有坚定的革命理想。

  两位年轻演员的表演也不是很到位,尤其是对林觉民角色诠释,演员在举手投足间让人觉得有些矫揉造作

  李雪健老师表演的还是可圈可点的,看来姜还是老的辣。

  《百年情书》影评(六):百年一瞬间

  某人问我,为什么《百年情书》被你改版成搬上舞台的短剧,你能改的这么迅速

  我觉得对于全闽大学堂的毕业生来说,这个故事是信手拈来的。这些文字只有继承者再一次念出的时候,里面的感情才能完全体会。百年的那一个瞬间,对于我们而言总有着特殊含义

  看电影的时候,最怕你已经知道完完全全知道故事的发展,而且是一个悲剧的十分彻底的发展,而我却没有办法改变。王柏杰基本上是把感觉找到了,李雪健果然是老戏骨啊老戏骨,赞的一逼啊!蒋梦婕确实很漂亮啊,不过她的声音我听起来觉得可以改进(但我不知道怎么拿捏感觉)有人说眼泪是假的,我看了一下,只能说真的可能性太小了。

  不过整体的感觉真的只是一个华丽资金的微电影,而且有些转场的跳跃太突然了,真心接受不了剧本上对于林陈二人的感情没有更多的描述,对于林觉民不了解的人很有可能会将林觉民归为“工作狂”,只顾事业不顾家庭的“坏”男人行列。这就需要编剧在此更加仔细的打磨剧本。

  有一个硬伤我现在自己不能解释——《与妻书》中林觉民应该是知道陈意映的文化水平不是太高(详情请见《与妻书》最后一段),但是剧中从陈意映和林觉民的交谈内容上来看明显不是这样的。不过这样的设定或许违背了陈意映的原本形象,但使得这部戏更加好看。就是这样。

  《百年情书》影评(七):被爆炒后 营养早已流失

  lt;百年情书> --片名,即使人们不了解主题,故事发生的背景,都会对此片名产生兴趣联想翩翩,从而极大的吸引人们的眼球,调动人们的求知欲,观影欲,再加上前期的预热策划,映前宣发活动吊足人的胃口

  再来谈谈题材,取自百年前新思潮新文化运动洗涤下,内忧外患早已摇摇欲坠的清末时代,在封建政权下的大清王朝,已经是一颗被寄生虫,狂风暴雨侵袭的朽木,外不能抵御列强侵略,内不能安民自强,这时一批接受良好教育思想影响知识青年怀着救民于水火,解国之安危赤子之心,他们东渡日本加入了救国运动团体同盟会,为配合新文化运动,在强烈济世救民的信仰下,一场潜在武力冲击当朝政权行动正在酝酿中---这次革命行动被称之为广州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主角即牺牲的黄花岗72烈士之一林觉民。

  这里就讲题材核心,为什么把这个用现在说法算是资产阶级的林小资(暂且对烈士的不敬)拿出来说事儿?首先在100年前的中国,权贵地主阶层在当时社会比列应该为20%,受过高等教育受新学影响的男青年在彼时这个百分点应该得减少至10个百分点,其中受新思潮新文化运动有济世救民且随时愿意为信仰牺牲的至少再将5个百分点,看点逐步显现在100年前那个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出身于富庶家庭的知青林觉民,上有高堂下有小儿,爱妻与之相伴。而他却甘愿为革命信仰抛头洒血,为人子尽孝道,为人父担其责,在爱情、理想、家族荣耀、家庭责任的纠葛下,他毅然抛弃所有,为理想,为信仰取义献身。并写下了传世所知的(与妻书),在这种人伦内心的纠结下我等小市民会做何取舍?单从本片的题材的实际意义出发对当下浮躁的社会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主角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作为新思潮救国救难的信仰传播棋手,作为男人与家庭责任的承担着,随时做好为理想牺牲准备同时对爱情对责任有着不尽的负罪感。这种内心煎熬描述,对于电影本身挖掘时有着极大吸引力,对观众的思想也有着极大的冲击力。

  回到影片本身来看,当年能够从众多献礼辛亥100周年的影片中突围确实难事,但当你真正进入电影院认真来观看此片的时候,我想表达当一部电影的制作水准降低的时候,你可以从换个方向换个角度来对待这一部电影以至于可以发掘出能与你思想共鸣的东西。就如同你看超现实主义贾樟柯的作品,不会去纠结这部电影给你带来多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在乎它所展现出对你灵魂深处的冲撞。很显然说了这么多,这部电影没有带给我所想要的,全篇都是随着时间这唯一线索在推进,从而造成镜头剪辑平庸。完全忽视镜头情感上面的结构点的组成,从电影逻辑严谨程度来推敲就更不值得一提,从头到尾似乎只是听俊男靓女的慷慨无比的播音情节,那些专业却显业余的配角陈词,当然这里对片中唯一老戏骨李雪健除外。演员的台词部分似乎因整部片子的构架与内容深度挖掘有关,一样让人毫无回味感,^.^当然除了(与妻书)除外。批判了这么多,并不是一味否定国产电影,只是当遇到好的题材时候,咱们制作方是不是得对剧本进行更加完整更严密逻辑的组织,对题材的灵魂进行深度挖掘,对演员对细节更苛刻的要求。就像王全安接(白鹿原)时,虽然宏大深刻的题材,剧本易稿十多次,直到最后电影呈现仍然让相当一部分人失望,但是其水准已经相当于国内上层制作水平,恐这一代导演无法达到人们对于还原原著最佳水准的期盼,所以该片整体还是达了对题材一种敬畏。人常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我看王全安应该是用有限的艺术加工最大的限度保留了材料的原汁原味。回过头来看此片,把金导抬高到这个点,似乎调子起得有点高,只是对题材给予了厚望,无奈于金导只是一身好手艺把这盘生猛海鲜,催泪炸弹给爆炒了。“原味流失,两败俱伤”对于支持国产的决心我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暂借用影帝的催泪语录。

  《百年情书》影评(八):一个青春的时代,理想的时代

  刚刚在电影频道看完这部电影,免不得洒大把眼泪。虽然不得不说,名垂千古的,是题材本身,令观者也肝肠寸断的,是那封椎心泣血的《与妻书》。

  虽然那些青春的热血、激昂的理想,那些割裂的浪漫、铁血的柔情…都并未使牺牲者达成他们的理想。

  “吾辈此行,事必败,身必死,而吾辈身死之时,距光复之日必不远矣。” 不得不钦慕那个时代,那是个青春的时代,理想的时代。不得不说人类文明其实有时是倒退的,当我们轮陷进物欲的大潮时,林觉民们期望的“光复”,依然没有到来。

  于是想到前段时间与好友杨兄会面时聊起的话题:为主义牺牲,不值。

  《百年情书》影评(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百年情书》影评(十):有几个问题我想问问,谁能回答我

  1. 我想知道为什么林觉民婚前婚后,出国前后,为人父前后,甚至在起义的前一刻,他的脸和造型和状态为什么都没有看出不同,造型师只工作一天么?

  2. 传世之作啊,那是我最喜欢的一篇中学课文,那么恩爱美满的夫妻俩,他们的感情在哪里,在哪里?为什么我看不到,找都找不到?

  3. 林觉民的朋友们,到底有多少个是学播音的?

  4. 民族英雄,不是死了就是英雄的。我不明白,死=救国吗?为什么那些人争先恐后地要去死?

  5. 与妻书,至少80后的人中学课本上都学过,相信大多数人都曾经感动于林觉民的觉悟,他的勇敢,他的才情,那么一封有国有家、有情有义的家信,居然是在表情扭曲的嚎啕声中写出来的,让我的逻辑怎么也无法对得上。我想知道,林觉民的脑子是不是和常人不同?他心甘情愿做事的时候都是痛哭流涕的?这么重要的细节,怎么不提前说明一下?

  6. 黄兴创立了同盟会,他是领导,是先驱。在林觉民的朋友中,他也是最后一个加入同盟会的。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在决定是否起义的问题上,黄兴要请教一个初出茅庐的林觉民?不会是因为他是主角吧?

  7. 就义之前,林觉民慷慨陈词,那感觉好比就职大总统。演说已经好到不仅可以令昏庸的清政府官员听完,还能给予华丽的表扬,然后以不能把这种人留给敌手的理由杀掉他。我有点不懂,林觉民到底是否是因为太有才华才丢命的?

  看的时候,同伴半路就杀出去大厅凉快去了。

  俺也实在不太欣赏得来这伟大的艺术。

  问题先提这些了。因为没有意愿再看一次,估计这辈子也就这几个问题了。

  谁能回答帮个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