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孩子们》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孩子们》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3-22 03:05: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孩子们》经典观后感10篇

  《孩子们》是一部由李圭满执导,朴勇宇 / 柳承龙 / 成东日主演的一部犯罪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们》观后感(一):过于主观表现了点

  本片根据韩国三大悬案改编,另外两起案件已被拍摄为影片《杀人回忆》和《那家伙的声音》,均获得了不俗的票房与口碑。题材这次是非常好,演员的表演也很有感染力,导演很具有引导功力,前半段大家都开始怀疑家长,后半段也开始对戴帽屠宰者愤怒不已,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就本片来说略显冗长,导演的主观想法表现有些多,过于肯定凶手是谁的做法和另外两部《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尽量只是摆事实的做法相比较,略显震撼力小了一点,戏剧张力大了,可是牺牲了真实性的强度,这对于一部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电影来说,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有关此案的线索 :1.两个报案人

  韩国文化日报称,在2002年9月25日下午6时许,有一名听起来年约40岁左右的男性打电话至报社,称青蛙少年埋在大邱卧龙山。而在同一天(可能早于下午6点),一名姓吴的先生已经发现尸体,并向警方报案,尸体发现地为卧龙山山腰城山高校的校区施工现场。但吴先生并非此报案男性,因此警方开始追查这名男性。

  2.死因

  早期警方公布的死因为“低温致死”,至当年11月,经过庆北大学法医小组鉴定,在其中3名死者的头骨上发现了被钝器击伤的痕迹,并因此断定死者为他杀。同时据发现尸体的吴先生称,尸体在发现时就以叠罗汉的状态相互压在一起,在最高层之上还压着一块大石头,有很明显的他杀痕迹。

  3.子弹

  尸体附近发现十多颗不同种类的弹头及弹壳,而卧龙山附近有军队的射击场,警方当时怀疑有可能为附近军人子弹误杀,军队极力反驳。其中四具尸体的头骨之上有类似弹孔的洞,这一点有法医不认同,同时弹头及弹壳距离不远,有近距离开枪的可能。但也有可能是孩子们在抓火蜥蜴的过程中在地上无意中发现弹头及弹壳,于是由抓火蜥蜴转为了拣弹壳。(第三条的弹孔伤最终是否被定性为第二条所说的钝器伤暂时还不明确)

  4.第一案发现场

  现场没有头发,因此许多人对于遗体发现处是否为第一案发现场表示怀疑;同时尸体的牙齿大量缺失,更令怀疑加深。(法医调查并未提到面部遭受重击导致牙齿脱落,而众所周知肌肉脂肪等组织会腐烂,但是牙齿头发及骨头则很难被氧化,牙齿和头发这两个疑点增加了很大的移尸可能)

  5.衣服缠绕

  五个少年的衣服以一种独特的形态系住,专家称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系法。(具体系法未知,可以试想如果是系成圈状,可能是被凶手集体捆绑为一堆,随后进行虐待。)

  在本片中,导演为了表现自己的观点,将第三和第四疑点丝毫未提,这样和影片中那位教授不是就一样了吗。。。

  《孩子们》观后感(二):无法放弃寻找

  在一个阴天,午后,看完了这部影片,悲恸。

  故事讲述:1991年,5个孩子失踪了,警察地毯式地搜索,未果。事情过去了4年多,1996年,一直全世界寻找孩子的父母们,仍在坚持,坚信孩子们仍然是活着的。两个功利主义的局外人,开始私自调查,一个是广播监制人,一个是大学教授。在调查过程中,他们误会凶手是五个孩子之中的其中一对父母,并驱使警察去挖他们家的地,想挖出尸体,失败。事情又过了10年,孩子的尸体被发现了,监制人现已是人父,重返现场,并询问当年的警官凶手是谁。当年调查的警官已经知道凶手是谁,但迫于没有证据,没办法抓犯人。这个案件也到了结案期限,最后不了了之,嫌疑人也没归案……

  这部影片很赞,情节不冗长,剧中的悬疑点设置的也挺多的。看到最后,我真切体会到父母的悲痛,寻找了10年,一直坚信着孩子还活着,一直这么生存下来。这让我想起另一部影片----《换子疑云》,安吉丽娜朱莉饰演的母亲,也一直坚信着自己的孩子还活着,一直在寻找。这部影片的父母,貌似没有表现出过于激动极端的行为,特别是被误会的那对父母,那种隐忍的心如刀割的痛,只有这样的哭泣,皱着脸,也没有多么的嚎啕,就这么,心酸的,心痛的,无以言表,我看着他们的表情,真心感受到丧子之痛。

  最后的片段,孩子的妈解释了当初接电话时的淡漠。“当孩子的妈,怎么可能听不出孩子的声音?”就算是只有一个字,就算是只有一个叹息,只有妈妈才知道那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孩子。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每个父母都是这么了解自己的孩子,每个父母都这么真心爱自己的孩子。“没有办法放弃啊……”妈妈痛苦说着这些。 是啊,没办法放弃,就算是死了,也没办法放弃,因为是自己的骨肉。

  其实最后还是没怎么明白,妈妈说的“钟浩有叫我去找他”“但是谁把我们的话放在心上”,这两句话,着实搞不明白……嫌疑人的身份也很不明白,看样子20多岁,那么,10年前,他也就10几岁,怎么杀的5个小孩?

  追夕[编辑]http://blog.sina.com.cn/25number

  《孩子们》观后感(三):一部主观化的‘纪实’片

  的确不及杀人回忆。

  影片最大的弊端就是整部影片太主观了。一开始黄教授为首的唯心主义派怀疑受害人父母时,镜头故意把他们的行为诡异化,然后给予否定。后来找到一个屠夫,除了不在场证明其他高度吻合,摆明了就在说凶手是他。杀人回忆中虽有点倾向那个帅哥但还是可以说其他人也有这个可能,这里简直完完整整有倾向性啊!不然说不在场证明后为什么还描写屠夫呢?只能说导演的个人情感太强,像电影中的黄教授,但又或许不敢明说只能这样的‘隐晦’手法了。

  正如网友说的前半段牛叉后半段萎了。

  电影中的法医说没有被移动的痕迹,我是相信的。虽说当初30万军人都没找到尸骸,但在11年后才被发现,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真实事件也只能这么认为了。毕竟血战钢锯岭里主角不开一枪就救70余人也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不是真实事件简直是神剧了。这也可以说是真实事件的一大魅力之处。当然如果说是导演为了黑政府不给力似乎也有点道理。

  《孩子们》观后感(四):关于这部电影的新论点,大神们速度进来~~~~

  本人是今天上午才第一次看了这部电影....看完后看了一些分析以及评论。都觉得是屠宰场男或者是钟浩家人所为。

  接下来我讲讲我的看法,先将影片时间倒退,到一开始的地方,小钟浩披着红披风一路奔跑,说披风碰着地就会死去,那么这一说法是如何灌输进小钟浩的脑中的呢?我们暂且把这个放在一边,影片放映至3分45秒时,有一个小朋友跑过去帮钟浩将披风系紧,说这样披风就掉不下来了,当时导演给了捆绑手法的一个特写....这个捆绑的小孩儿叫元吉,也是受害者之一。接下来有一个人被轻描淡写的带过了一下,影片放映至一小时13分50秒时,钟浩的父亲和元吉的父亲在小饭馆喝酒,有一个青年让元吉的父亲少喝点酒,他叫元石,是元吉的哥哥,元吉的爸爸说他现在不是听老婆唠叨,而是听孩子们唠叨..这个时间是2001年之前(因为钟浩的父亲当时说自己得癌症了,死于2001年),那么孩子们能唠叨证明已经有独立的想法了,最起码也是7岁以上.因为韩国规定说男18岁以上就可以结婚,就是说这位哥哥至少25岁以上,..那么10年前1991年孩子们失踪,这位哥哥15岁,年龄有差,那我们再看看韩国兵役法,其法规定男子在20岁至30岁必须服兵役,兵役等级分为5级:

  5级已经是得过严重疾病但可独立生活者,短期军事理论培训

  4级是身体较健康可尝试1年的简单军事训练

  3级是22个月,身体受过伤但恢复良好,可执行军事任务

  2级是26个月,是基本现役

  1级是3年,是身体状况特别好而且本身从事相关行业者,一般为空军和海军。

  根据影片介绍捆绑手法是水手经常用的..在尸体旁也找到了一些子弹....

  好了,我就说到这里,接下来你们猜...因为我也是推测的,所以不能妄下评论....不喜勿喷!~~

  《孩子们》观后感(五):明知骑虎下不来 ——《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感.

  骑虎有两种可能:

  打虎英雄、虎口冤魂。

  无论哪个,都值得感谢;

  因为总有人的世界因为他们而变得更美好。

  虐心+悬疑+扣人心弦+开放结尾

  看了不舒服的东西,但是有助人的成长;

  睡懒觉舒服,跑步一开始痛苦,痛苦变成享受,就是成长了。

  ************都是英雄的分割线************

  四星。

  给星标准:

  一颗星——烂、很烂、谁看谁傻逼(千万别看):三观扭曲、揭露世界阴暗及丑陋的一面,强烈不建议观看;

  两颗星——还行、差不多(建议别看):矫揉造作、故弄玄虚、连故事都不完整流畅的垃圾片子,打发时间可以看,如果你的时间多;

  三颗星——挺好的(爱看不看):泛泛之作,平淡无奇,看也罢,不看也罢,营养不多,看起来也没那么恶心,如你看到的大部分片子;

  四颗星——我靠真好看(推荐观看):值得你拿出两到三个小时来,切断一切通讯联系和外界干扰,好好品鉴的好片子,里面肯定有值得你付出时间的东西;

  五颗星——不看后悔(务必要看):这些电影的存在就是伪文青们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之一,百看不厌,值得反复把玩,每看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电影的制作者堪称神级,有无数的能量供你吸收提高升华。

  《孩子们》观后感(六):为什么这次给的答案这么确凿?

  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之前都看过了,知道这是韩国三大悬案,一直都在期待第三悬案的影视作品。终于看到了。

  不过很遗憾,和前两部不一样的是,这次导演给所有观众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凶手就在你眼前,这是真的吗?前两部电影感觉更客观,给出了很多证据和猜想,导演最后也没有明确告知答案,尽量的还原事实,甚至那家伙的声音中还给出了罪犯的真实电话录音,这一次,导演你从哪里得到的证据说明那个屠夫就是凶手,还明确的暗示出来了,钟浩父亲与案件有明显关联,点解?难道这真的是你从警方手中拿到的真实资料吗?

  如果是真的,那么电影拍成这样还可以,如果没有证据你这么拍摄出来会不会太草率了,这样的话你可以里面的那个黄教授有什么区别吗?还有报道资料中的,案发现场不是第一现场,附近有弹夹这些信息都没有在电影中出现,这种题材的电影如果加入太多自己主观的臆想,不好,那就是真的狗血悬疑剧了,对死者对死者家人都是极大的不尊重啊。

  拍的还可以,不过对内容表示质疑,百度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确实很少,而且都是千篇一律的内容,没有看到有关屠夫以及钟浩父母被嫌疑的相关报道。

  《孩子们》观后感(七):到底真相是什么?是我们被蒙住了双眼还是说媒体和官方控制了我们获取真相的权利呢?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一些情节成立的合理性让人质疑。于是就去查了这个案件当时的一些相关报道。

  实际案例里面也是不是漏洞百出呢? 要是在真实事件里面都找不到答案,更不用说电影里面的别扭情节了。有时候导演也在暗示这一些东西吧·· 下面是个人的一些看法。

  不要轻易相信官方的说法。媒体有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权威代言人的控制工具罢了。像美国的媒体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一开始声称有大杀伤武器的威胁,但是结果居然是一场巨大的煽动民众支持战争的阴谋··· 按照官方的说法,5个丧命的孩子骨头上残留有被钝器所伤的痕迹,其清晰伤的图片现在基本上大家在网上看不到。正因为那些照片和具体资料我们看不到,官方的说法是否属实大家都无从考证。为此个人在几个问题上有质疑。

  1、为什么官方用词含糊,现场发掘出来的尸体是以怎么样姿势陈列的没有说,到底那个结是怎么绑的,而且具体的骨头伤痕的图片我们都看不到?到底尸体是不是被移动过,这点官方也含糊其词。

  2、当年警方真的是没有仔细搜查过附近的山林吗,遗体的掩埋地点就在距离村子不到500米的地方。当时的警方根据卢泰宇总统的特别指示, 搜查范围扩大到全国各地, 动员的警力据说31万8千之众, 创单一事件动员警力最多之记录。 出动了那么多的人力和物力试问警方真的有那么无能,或者够胆吊儿郎当的不认真对待这个案件?要是真是警方不负责任导致破案的最佳时机错失,警方是不是要负起一定的责任?

  3、子弹又作何解释呢?小孩子到底是不是被子弹所伤的?官方的言辞也较为含糊。涉及到军方的练习基地的地方为何不加以严格控制,朝鲜的老百姓就那么容易中枪?军人虐童事件?假如是这样,是不是有损他们国家人民军队和政府的形象呢?

  4、关于那位神秘的打电话到报社爆料的男子,警方是不是应该极力追查下呢?难道朝鲜警察就那么没用查不出这个男人是谁?到底是警察无用还是官方隐瞒了什么?

  到底真相是什么?是我们被蒙住了双眼还是说媒体和官方控制了我们获取真相的权利呢?我认为这部电影也是导演他在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这种无奈吧!

  《孩子们》观后感(八):电影孩子们看后对凶手的理解

  我觉得电影中的凶手应该是那个杀牛的人的父亲和钟浩他爸爸妈妈,他妈妈是心里有点知道但又不确定,他爸爸和杀牛的至少应该是帮凶,他爸爸可能知道孩子到底怎么了,但是凶手可能说会放了他的孩子,记得之前教授给他爸爸做采访得时候,他爸爸说,继续调查 可能会真的变成那个样子之类的话,我也记不全了,总之他的反应就很怪,最后他也是没想到会连自己的孩子也被害了。至于杀牛的,事情倒退十一年 那个时候他应该也不大年纪 也就十岁左右 肯定不具备杀那么多孩子的能力,应该是他的父亲诱骗他替自己拐骗了那几个孩子,然后杀害了他们。导致他长大了也心理变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细节,其实有好几次杀牛的那个人都可以杀了男主的,但是他都没有,证明真正动手的人不是他,但他确实也是帮凶之一。个人观点,我知道有点混乱,大家看看就好,不要喷我。谢谢啦。

  《孩子们》观后感(九):没有爱的法律和道德

  要不是一早就知道这是不悬疑片,单凭这个文艺的开头,我一定会以为这是部小清新充满温情的片子。

  我不希望孩子们被找到,没有找到就还有希望。他们或许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依然活着。也许不会是幸福的,但起码会有重聚的希望;可是现在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我不知道父母们接下来要依靠什么样的信念活下去,孩子们的白骨,死前那一幕幕不堪入目的凄惨画面会是永不停歇的梦魇,这将是一辈子的束缚,注定所有人都活在梦魇中。

  “你有证据吗?”是啊,他明明就是凶手,明明就手染鲜血,可是能怎么办,没有证据,超过诉讼期,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就这么自然而然的活着。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会对5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下手,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法律,超过了诉讼期就不能再继续审判。生命在法律面前是这样的渺小吗。杀人者就可以在这16年的门槛外带着5个孩子的鲜血活在阳光下吗?

  在这个法律与道德充斥满怀的社会里,我看到的知识那些高高在上的法律的森然,只是那些自恃为道德至高者无情的冷漠。大家貌似都是博爱的正义的,可是这些正义,博爱,却伤害这数以万计的无辜的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都不染尘埃,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却分不清道德方向,丢失了爱的真谛,成为了道德与法律的囚徒。没有生命的法律何以维持安定,没有爱的道德何以振服人心。

  《孩子们》观后感(十):导演的反思

  杀人三部曲与其说是代表了韩国电影的发展或者所谓的韩国导演的智商,不如说是韩国导演对于社会责任的反思过程。

  第一部‘那家伙的声音’对结尾的处理让人脊背发凉,好似在倡议大家把那个罪犯找出来。

  第二步导演开始有目的地让观众参与发掘嫌疑人,但结果是徒劳和无奈的,导演开始有意识地发起人们进行反思,而反思什么,则在第三部中给了明确的答案。

  第三部中导演不仅明确了嫌疑人,还让男主角代替观众对嫌疑人进行审判,从而让人们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找到某个案件具体的嫌疑人不如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和法制的变革来得重要!

  当然作为电影的本身而言,第二部的手法和戏剧张力的优秀是毋庸置疑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