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斯托克》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斯托克》的观后感10篇

2018-06-24 20:3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斯托克》的观后感10篇

  《斯托克》是一部由朴赞郁执导,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 妮可·基德曼 / 马修·古迪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斯托克》观后感(一):你以为这是道心理题,其实它是道生物

  看了一些前辈评论个人感觉其中不少在心理学特别是弗氏心理学上走太远。

  弗洛伊德主张,人的精神构成源自童年的(性)经验,而事实上成年后的精神比童年时复杂很多,并非所有都能在童年找到照应,这个空白后来由荣格提出的集体潜意识进行补充,这也是弗氏和荣格分道扬镳的主要诱因。

  扯远了,总之私以为弗氏的观点可以部分解释叔叔爸爸之间的“情节”,却无法解释叔叔和India之间的互动。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叔叔童年时候,India还没有出现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叔叔和India之间的彼此吸引呢?

  我想,是Stoker家族基因——Stoker家族的人对血亲有一种病态的吸引。

  事实上,这一点也是有学院派观点的:

  遗传性性吸引(Genetic sexual attraction)是指在近亲之间的性吸引。一般多发生在成年后第一次相见的兄妹父母子女之间。

  这个观点在电影中的传达还是比较明确的,叔叔和India初次相见,就是在India刚成年的18岁生日,他们立即就被彼此吸引——电影的开头就注定了之后所有的悲剧

  为了凸显Stoker家族基因的特殊性和排他性,电影耗费了相当的笔墨,比如:

  □ 爸爸、叔叔和India之间几次说及We’re family. 我想这里的family不是指亲情,而是对Stoker之血的强调。

  □ 回顾片中所有死去的人物,他们的死法也颇值得玩味。在所有叔叔杀死的人中——其中小弟弟是被活埋,爸爸是被伪装车祸,其他所有人都是被皮带勒死的——没错,就连一身丝质睡衣风情万种嫂子Nicole也一样(最终未遂)。

  所以,Nicole这个角色其实挺有误导性,你以为她是主演、戏份不少,角色地位也必定特殊。其实在Stoker的基因的羁绊之下,她与卧底管家、来访的欧巴桑和想和女主来一发的小青年没什么两样,注定无法介入Stoker之间,沦为那个被诅咒的血族的祭献。

  相比之下,只有Stoker家的人才配以勒死之外的方式死去。——这是叔叔的杀人哲学,还是Miller(剧本)有意将Stoker家的人与其他人区分开的表现手法,我不得而知。或许我们能期待继承了叔叔衣钵的India,以后全用剪子杀人。

  这里还想讲下高跟鞋,且不谈高跟鞋和女权主义渊源,就个人体验来说,穿不穿高跟鞋对心境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对初次穿高跟鞋或者穿不惯高跟鞋的女孩,高跟鞋的存在感巨大的。

  况且历史上,高跟鞋是男权束缚女性、女性取悦男性审美、女性社交需求和女性争取平等地位的矛盾产物

  加上叔叔每年送India鞋子且India也对这些鞋子万分珍视,不难想见高跟鞋在本片中的多重意象

  总的来说,电影所要传达的信息并不复杂,个人觉得没有太多心理学的暗示,也没有涉及诸如家庭关系社会问题

  正如电影名字Stoker,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被冠以Stoker这个姓氏的病态血族的故事。至于Miller,也不是什么用电影语言解读弗洛伊德的大触,只是个喜欢希区柯克和恐怖故事的小伙子

  所幸的是,朴赞郁将这个流俗的课题传达得自然清高,贯彻了他独特含蓄,相较于里情节的肮脏,先一步感受到了残酷美感

  作为朴进军好莱坞的首部英语电影,维持了他一贯的电影美学考究画面切换和音乐调度。只是相较于复仇三部曲,电影技法的堆砌有所收敛,不变的是他还是老接这种近亲相奸的本子

  另:翻了下英文维基,里面有一段谈到希区柯克对Miller的影响,有助于电影中某些意象和场景理解:http://en.wikipedia.org/wiki/Stoker_(film)#Hitchcock_influence

  《斯托克》观后感(二):关于罪恶的吸引

  有那样的外貌,不必有那样的演技,有那样的演技,不必有那样的才能

  以上两星给编剧

  以下一星半给导演

  什么叫“罪恶”。老朴,你知道的。所谓罪恶只是一个说法,并没有本质标准。千年前的古埃及,亲姐弟通婚是极其普通事情,他们并不认为这违背伦理;亚马逊的食人族用头盖骨作为装饰和炫耀,也从来都理所当然,他们不觉得触犯了什么法律。现代社会的人们大量饲养家禽和水产,然后将他们生煎活炸吞进肚中,没人觉得奇怪和讶异,可是谁知道呢,也许几百年后也会有人拍一部电影,向当时的人类展示我们现在的残忍和“罪恶”。

  所以,老朴,我们看的并不是罪恶本身对不对,我们不是在看乱伦和杀人,多么新奇,或者恐怖,或者悲伤,或者等等,我们是在看我们被罪恶吸引的过程,那挣脱伦理和法律的冲动,那获得一种全然自由渴望

  没有猜到过结局是因为内心有期待,期待着恋父情结圆满。当然,这圆满包括杀掉母亲和与叔叔上床。胡子德当初的理论已经被人抨击得体无完肤,可是一个拓荒者,即使他抡锄头方法已经过时,但他对于荒野认识始终成为我们探寻的基础。老朴,是否你本来就明白平静背后的疯狂,那细碎钢琴里的高潮敦厚石头下的尸体,那伴随着成长而来的性欲与死亡的纠缠呢?斯托克是我们的缩影,先将我们的爱恨欲望浓缩,再变成一道若有若无的投影,这样我们便不至于太受辱。这是关于精神病的故事,我们是正常人,我们只是来看个热闹,再投入琐碎无聊生活中去。可是所谓精神病,不也只是个说法而已吗。部落人用自己亲人献祭给神灵的时候,古罗马宫廷大摆性爱狂欢的时候,没有医生拿着心理测量表出现说,该吃药了。

  基因真的让她没有选择吗,胡子德。父亲说,有时候我们要干一些坏事,好让自己不要干出更坏的事。如果父亲没有死,可能她还在做一些安全的坏事,对父亲的眷恋在与基因抗争,对父亲的眷恋也将让她永远甘心做个孩子。可是基因总是蠢蠢欲动,而成长又不可避免。父亲的死是必然的,因为一个已长大的女孩没有父亲,性欲会杀死父亲,然后死亡继续助长性欲,它们就像火和油一样朝天空喷发出去,最后将天空烧成火海。父亲的替代品让她重温了爱和妒忌。只不过现在的她不必像以前那样无可奈何了。她只需让自己长大就行。一个女孩的成长是父母和那个杀死父亲之物共同促成的结果区别在于有的拿起了锅碗瓢盆,有的拿起了枪。

  奇怪结局。就像开头所说,花不能选择自己的颜色,当我们意识到我们不能选择未来的路,便获得了真正的自由。那么女孩到底明白没?如果她接受自己是朵血红色的花,那么她该做的是杀掉母亲,与叔叔踏上旅程。可是并非如此也就是说她仍然没有摆脱父亲的影响,如果她认为叔叔应该被制裁,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表明她认为罪恶是需要有限度有制约的,那么便不是自由。好吧,米帅想的是她又杀了父亲一次,亲手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大概如此。

  短小的闪回片段常常影响构建得不大牢靠的氛围。也许老朴生怕我们没注意到散落各处的暗示。蜘蛛爬去了哪里,不是两腿间么?十七年十七双鞋,父亲看见了却没过问;倒霉催的男同学在郊外被叔叔袭击第一次后缓过神来居然没想要逃跑而是继续攻击女孩;所有人都在花园里,只有女管家在冰柜里(冰柜为什么要放在那么偏僻地方,走好远,我们都放厨房里);叔叔从小就被关在疗养院里,却能知道侄女何时出生,还有他们如此相似。一个小孩能把一个小小孩埋得那么严实平整,嗯。

  中西结合波澜

  老朴,别走型哟思密达。

  半星给演员

  妮可:近年演得最好的片子是某s表的广告

  米娅:但愿她能知道还有很多演员在这个角色上能比她表现更好。

  马修:有些过了。

  《斯托克》观后感(三):花朵所不能选择的颜色

  我很喜欢韩国的几位导演,奉俊昊,朴赞郁,李沧东,我觉得他们是能在商业艺术中找到一个支点的人。比如奉俊昊,他总是可以把一个严肃主题处理的很有商业观赏性。而朴赞郁,他电影的口味浓郁的,从《老男孩》到《蝙蝠》,其荒诞的、浓墨重彩的情节下又隐藏着严肃而又暗黑的世界观。其进军好莱坞之作《斯托克》正是如此,让我很是喜欢。

  《斯托克》是一部评价趋于两极化的电影,一般一星评价的理由有这样几种:一不知所云,好像想说什么但是导演都很含糊,仿佛什么都没整明白;二暴力不够极致;三@#¥%反正是很烂的。我一直认为朴赞郁是个很正宗的暴力美学主义者,《老男孩》中那个惊天动地的长镜头总是吸引我一遍遍回顾,但是在网上大家都比较吃北野武和昆汀甚至是三池崇史。当然无脑喷子总是有,见到什么都要大力撕咬一番,这种人必须无视。因为这部电影我是如此喜欢,评价有如此极端,我坚信有一部分人是没有理清这部电影想讲的东西,或者并没具备看懂这部电影的能力,这并不是瞧不起人,韩国的几位大导是很会用镜头讲故事的人。就比如《杀人回忆》,肯定有人看到宋康昊的大脸特写就吐了(同样是母亲的题材看看奉俊昊和金基德的两位母亲女演员。。),也肯定有人看完后捶胸顿足的说这部电影居然不告诉我们凶手是谁。所以如果没有讲解的话,这些损失的观众是令人惋惜的。

  整部影片中有两段是我非常之喜欢的。其一是电话亭杀人那一段的平行剪辑,这段剪辑之前是india去冰柜和金姨在旅馆内打电话。india在冰柜那段个人不是很喜欢,表现色彩过于浓厚,招摇着的、暗示她内心波折的灯罩让人过于不安,是暗示接下来的重复的惨剧,但是太直白,不够收敛。虽然杀人戏的剪辑有同样的毛病---过于直白的电视机旁白简直就是个全程直播解说,但是这段戏拍的相当对我胃口我喜欢韩国导演的对镜头的掌控,他们的节奏总是不慢不快,他可以固定机位冷漠的观看妈妈狭窄昏暗楼梯间提着两个酒杯坏笑着向欲望靠拢,也可以用缓慢移动镜头跟随金姨慢慢走向孤岛一般的电话亭在一片阴冷中面对死亡。没有疯狂快速的剪切,也没有大特写或者大远景的极致切换,一小段随着越来越紧张的弦乐反而在浪漫结束了一场谋杀。如果交给朴赞郁所喜欢的希区柯克来处理,肯定就不是这个样子,所以我认为这是东方导演在好莱坞的一次成功尝试。家庭,谋杀,小场景,神经质,这些给了朴赞郁很大的发挥空间,也让他完成了一次很有特色的结合。很多人都喜欢说吴宇森当年《变脸》的成功,那部电影没有任何东方色彩,当然我认为如果把“变脸”这一包含隐喻和创意概念踢出,那就是一部很平凡动作片了。

  另外一段就是大多数人都觉得不错的四手联弹。这一段是全片的一个重大转折,所以导演是花了很大心思处理的,对于理解全片有很重大的作用,虽然这段中的镜头数量很多,但并没有废的。这段的序幕是几个溶解镜头,india在经历了被迫行使暴力以及发现关于叔叔的真相后显得心烦意乱,一副很忧伤的样子。于是她开始弹琴,弹一首颇为伤感曲子,结果没弹一会儿,查理叔叔就出现了。在这里,查理叔叔只是一个伴奏的身份,几个镜头的主体都是india,查理叔叔一直都作为前景或者是背景模糊的出现身体局部,无论是手的特写,脸的特写,甚至是钢琴里倒影的特写都能感觉到查理叔叔只是一个局外人,india的眼神告诉我们,她还处于一个抗拒的,厌恶状态中。这个时候,一个过度作用的远景出现:查理叔叔站着,看了india一眼,india一脸很不屑的样子,但更像是小女孩在挑逗男孩子时故作的傲娇状,于是他选择挤在椅子上坐了下来。这是一个观察者的视角,没有任何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查理叔叔之前的附和像是一种缓冲,此时他要做一些介入来使india接受他,因为他清楚,india也清楚,她心里接受他,甚至想要他。于是查理叔叔开始从头开始,放纵的谈起了这首曲子单调的,死板前奏,india所做的是,是带着一丝无奈,顺从的让开位子,让开脚,坦然的接受。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查理叔叔出现在属于india的镜头中,她略作停顿,然后也带着自己的情感弹了起来,用响亮声音开启了这首曲子的另一种声调(不是很懂音乐所以表达的不是很准确)。india看向查理叔叔的眼神,虽然仍带着质疑和不信任,但是那凝神的表情中已经有了爱慕,她不是瞥,而是一种观察,她对这个男人产生兴趣了。之前的固定镜头也重复几次的推向了这并排的两个人,之前查理叔叔是站着的,用他的口气来说“想知道你为什么处于劣势吗,因为你站在我下面。”,这种高低关系在楼体戏,葬礼戏,铅笔戳人戏中都有出现过,而现在,查理叔叔主动降低了这样的差距,试图和india保持一种心理上的平等和共鸣。接下来,曲子进入正题,情感变得浓郁,在加强的情感中,镜头的主角仍然是india,一首曲子亦是她和查理叔叔的相处过程,她渐渐感受到了来自查理的吸引力和情感/精神上的压迫,表情也变得困惑(不知道为什么被其吸引)和爽起来(毕竟少女)。而接下来,最大胆也是最浪漫的一幕,查理叔叔轻轻的,以钢琴的位置为借口,和india进行了轻轻的身体接触,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让这个少女一下子高潮了。她舔舔舌头,夹紧双腿,踮起脚尖,耸起肩膀,闭上眼睛,陷入一种痴迷的境地。在这段钢琴曲中,她完成了成人之路(或者成为叔叔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她性意识觉醒了,长大了,她用这样独特的方式接纳了查理叔叔,也接纳了基因中固有的不同,她由此,逐渐原谅,接纳了性格里的孤僻,神经质。在这重要的一步完成后,查理叔叔微笑着抽离了双手,india随之停下,只留下几个断断续续的音符,之前那个低机位的镜头渐渐后退,一切归于平静,查理叔叔以一种奇怪的,近乎亲吻的姿势审视着india,他看上去什么都知道。下一个镜头中,没有任何影子,india的脸部特写,如梦初醒,回过头去,身边空无一人。在这里衍生出了两种说法,一是查理叔叔真的来过,india只是high番了在他走后很久才回过神来。第二种说法是这段就是india的YY。。。就我个人而言我赞同第一种说法,因为一切结束后india的特写镜头显得很干净,和上面的镜头没有特别强的连贯,明显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的事,而且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查理叔叔对india的影响和她的变化,透过钢琴这场戏,极其浪漫的展现了出来。在这场戏之后是india一个人躺在床上,之前曾经爬在她黑丝美腿上的蜘蛛又出现了,随着楼下餐厅里《summer wine》的响起,母亲的一个脸部表情的片段极快的出现在屏幕上,妈妈这个角色是很简单的,但是对india而言有很复杂的情感,在这里随着查理叔叔和india在心灵上的接近,妈妈之前对她要求的场景却突然出现在india脑海中---对她而言妈妈是她和查理叔叔关系中的局外人,随着india性意识的苏醒更是如此,于是蜘蛛钻进了india的两腿之间,这只伊甸园毒蛇化身的蜘蛛啊,和india躺在复杂花纹的昏暗场景一起,为接下来故意刺激她的餐厅戏来开了迷幻的序幕。

  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斯托克》我觉得一定要相信遗传的力量,有些共性是可以在一个家族中的人之间体现的。除却父亲从小教其打猎,以及妈妈因为自认为被束于高阁因而产生的不满对于india的童年所产生的影响之外,她和查理叔叔之间的共性和继承一定是注定的,这是流淌在他们身体中的共通的血缘。而这种无法剥离的暴力因子是本片我最为津津乐道的主题,后面再说。有人会问,为什么查理叔叔对india这么好,这么百般的想要接近她。其实片中给出的答案还是很多的。首先查理为小时候因为嫉妒所犯下的错误一直折磨着他,他觉得对不起家庭,对不起自己的哥哥,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去弥补,去给予这个家庭的新生儿属于自己的关爱,这是他的赎罪,比较悲哀的是他的赎罪一直不被人所认可。他知道哥哥一直把自己寄给india的信藏起来,但是他依然相信亲情,相信哥哥能把他带回那所大宅,但事实给了查理冰冷的当头棒喝,哥哥并没有给查理一个机会,巨大的悲哀释放了查理性格中冷血的一半,但他对于india的情感,出于家庭,出于自己的过去,和这暴力的一半无关。其实由查理的经历又可以延伸出来一个小命题,悲剧的作者,究竟是缔造悲剧的个体还是其身边的众人呢。

  片中最丧心病狂也是最难以解释的一幕是最后india对查理叔叔的一枪爆头。就india的立场上来看,在她坐在楼下的时候她就作出了一个人离开的决定,并不是因为她恨查理,而是她随着查理叔叔的启蒙,内心的独立人格终于觉醒了,她用属于她自己的方式完成了成长。这么说可能比较抽象,india纵然爱查理,即使那种爱并不是出于纯粹的爱情,而是糅杂了少女青春期的骚动,对于成熟男人的羡慕和爱慕,和对于自身成长的迫切渴求,但是查理毕竟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出于道德的立场和情感的立场,她无法原谅查理。虽然叔侄恋对于这个丧心病狂的美萝莉而言我觉得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过india一定认识到了必须经历这场祭奠,自己才能变成一个独立的,斯托克家族的人,她不需要恋人,她需要的是可以系在腰间的那一条回忆,和一个不再需要斯托克家族的人庇护的独立人生。作为一个资深精神病患,查理被india拿枪对着没有什么太多的惊恐。。他看到的是自己的血脉,家庭的诅咒,成功的在india身上得到了延续,在她的内心中,已经完全接纳了自己,成为了真正的斯托克家族的一员,(理查德虽然是慈父形象但是就各种标本和妈妈对其忍受程度来看也有一定的不正常)注意这时,查理终于是以一个比india低的角度出现在她面前,所以查理是完全可以含笑面对自己的死亡的。在《超人钢铁之躯》里,克星御姐说:“死的光荣,也就死得其所”,这说的是战士的死亡,所以《斯巴达三百勇士》中潘森是含笑面对一百万只弓箭的,而在《斯托克》中,对查理而言最好的不过是面对一个崭新的生命的延续,而之前过去的自己,使命早已完成,这无疑是一种新生。

  其实india和查理的吸引和接近是一种必然。看到高跟鞋那段的时候我就很兴奋了,首先这段非常浪漫,穿上高跟鞋的india是个女人了,她已经可以达到和查理一样的高度了,其次我非常关注这场戏应该如何收尾,是像《天生杀人狂》一样一路砰砰砰杀到high呢还是两个人最终闷声蹲大牢。最后的结尾非常令人惊喜,电影回到了开头,非常,非常完美的诠释了开头那段显得非常装逼的MV式镜头,让人一下子感觉到了宿命性的美感。在这里我可以说一下之前提到的我眼中的主题了,片头india说,就像一朵花无法选择自己的颜色,我们也无法对自己的将来负责。然后镜头里就出现了几朵小红花,刚看的时候我没多想,我觉得任何人都不会觉得那种鲜艳的红色是用血液染上去的,只会觉得噫这个红色怎么有点密集啊。在结尾的时候,观众发现其实这是警长的鲜血染红的。这株白色的花,真的不知道自己在某一天会变成红色,就像india从前不会知道自己孤僻怪异性格下隐藏的冲动,我觉得一个正常的人没有任何理由想要变得暴力,想要复仇,india也不会想,但这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她这个家族的回忆,最终变成一种刻在血液中的诅咒世代流传。这是属于india和查理的悲剧,这是他们无法选择的命运。最终她经历了一系列暴力事件,成长为一个标准的斯托克(不喜欢所谓少女杀手养成记这种说法),也是因为她认识到了自己的命运就是如此,所以她获得了自由,这也是最后她笑的有点忧伤,又如此释然的原因。环形结构有一种对于宿命的强调,博尔赫斯小说《环形废墟》和东欧电影《暴雨将至》都是很好的诠释,看完结尾后再看片头,看着india站在草丛中,说我套着妈妈的上衣,系着爸爸的皮带,穿着叔叔的鞋子,真的会有一种宿命感所带来的忧愁,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选择的命运。

  花朵从来都不会知道将会被染上什么颜色。

  《斯托克》观后感(四):《斯托克》:阴郁但无法共鸣的暴力美学片

  女主角有个柔美的名字——印蒂雅,尽管片中所有人都如此称呼她,但电影名称却选用了她的姓——斯托克,不仅指女孩,也代表了这个家族的恩怨、纠缠、报复等种种。

  不同于一般的悬疑片,从一开始这个“叔叔”身上明显会出现问题不言而喻。随着剧情的层层深入,我们探寻的,不再是显而易见的“真相”,而是作为旁观者,冷眼观察事态变化,担心着女孩是否会被害、或被骗,直至片尾的反转。

  作为悬疑片,逻辑严密,细节推敲谨慎。叙事层面,跳而不乱。情节线上,将现实事件与假想情境通过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混合运用,这样严谨的电影剧本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制作拍摄层面,亮点是意象隐喻的应用。全片经常用特写拍摄一些独立物体,如甲虫、蜘蛛、鞋等;再比如庭院里的大圆石、钢琴、皮带以及打猎场面。 仔细分析,每次出现的物象,都带有导演的表达意图,而非美术道具的陈设。

  比如每年生日时,印蒂雅都会收到父亲“亲手”做的一双平底鞋。叔叔坦白真相之后,淡定地从自己旅行包里拿出一双艳丽的高跟鞋,为印蒂雅换上。这一刻,从平底鞋到高跟鞋,从朴实、纯真到心底的恶魔苏醒,鞋子的改变,是女孩心灵蜕变的象征。

  至于钢琴,随着故事进展频率逐渐增多,坐在琴凳上弹奏钢琴的人,不停变换、更替,实际导演以另一种方式呈现这三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心理纠葛。母女之间的暗不和通过饭后拒绝弹琴那段表露;母亲教叔叔弹钢琴的细节,镜头突出了两人手指和脚的特写,暗喻了他们之间已有不寻常的暧昧关系;最出彩的是印蒂雅幻想中的一场戏,她正弹奏着钢琴,叔叔突然出现,并辅以强烈暗示性的话语和动作。两人合奏,让女孩达到心灵高潮。通过桥段,导演已将女孩的心理剖析给了所有观众。

  《斯托克》带给我们的是暴力美学,一种在静谧沉默中爆发的力量,潜藏心底深处的罪恶之念,刹那间可以喷薄而出。极致震撼的,是最后印蒂雅举起猎枪朝着正在用皮带谋杀自己母亲的叔叔射击一幕。印蒂雅端起猎枪,朝向丧心病狂的叔叔,瞄准;突然镜头切换至父亲曾经带着她潜卧在草丛中,等待伏击猎物的情境,无声,父亲没有说话,两人都看着前方,印蒂雅屏气、扣动扳机;下一个镜头:窗玻璃被子弹穿透,破洞呈辐射状。短短几个镜头,干净、利落,紧张到宁静的切换。潜伏,是父亲从小教给她的。他们都很变态。

  让我最为遗憾的是:片中无论哪个人物都不可爱,都很可怕,无法让观众喜欢或代入,更不要说共鸣。或许每个人都有值得同情之处,但更让人觉得其必有可恨之处。作为复仇电影,它太冷血,缺乏温情,充斥着负能量。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除了美貌的妮可基德曼(真的很美很傻很天真)。

  《斯托克》观后感(五):《斯托克》:依然阴郁的老朴客

  在金知云等人的西进计划进展不顺,奉俊昊的《雪国列车》还有待上映后方可接受检阅的情况下,怪杰朴赞郁可谓提前为韩国影人在西方影坛扬眉吐气了一把。一部小成本的《斯托克》,标准的西片模式,却同时将异域创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与西方观众的观影习性照顾的两全其美,这是一次在创作上近乎完美的胜利,就算老朴客不创造它,也总会有人来创造它,因为《斯托克》这种电影是必然要出现的,它展现了电影最原生态的魅力——用影像触动人的情感,这是没有隔阂的存在

  电影的剧本由“越狱男”米帅撰写,米帅谦虚的表示自己在写作上深受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说《德拉库拉》和希区柯克的电影《辣手摧花》的影响,想必这也是为什么老朴客会相中这个本子的原因。《德拉库拉》的吸血鬼母题老朴客早就在《蝙蝠》里探讨过了,而小说中弥漫的禁欲色彩与诡异阴郁的氛围也同老朴客的电影相吻合,希区柯克自然是不用多说,其之于老朴客的意义犹如黑泽明之于杜琪峰,无论是故事题材还是影像风格老朴客都一直在向偶像看齐,如今又恰好有一个同偶像作品相似的项目,正好可以拿来进一步接近和了解心中的神,暗中倾泻一下私欲。所以,《斯托克》讲述了一个有关欲望禁锢和家庭伦理的阴森故事,它根植于《辣手摧花》,形似于《德拉库拉》,但归根结底,还是一出老朴客擅长的黑色残酷剧,它来源于经典,却也自立门户。

  抛开电影在素材选取与部分美学构图上对哥特文学和艺术的借鉴,《斯托克》更多地还是容易让人在心里拿它同希区柯克的《辣手摧花》作比较。相较于黑色电影气息浓厚的《辣手摧花》,《斯托克》无论是在影像风格还是故事情节上都更加深入和细致,进而也更加复杂揪心。希区柯克的《辣手摧花》中同样有位查理叔叔,同样代表着罪孽,但是他同女主角之间关系的起承转合十分简洁,随着迷雾的揭开,人物迅速归位各自的善恶立场,没有更纠结的感情纠葛,希区柯克在浓重的NOIR氛围下讲的其实是一则单纯的惊险故事,但是到了《斯托克》,一切都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电影的叙事主体是三位斯托克家族的人,刚刚在生日当天离奇失去父亲的印蒂雅,守寡的母亲伊芙琳,以及突然到来,之前从未谋面的查理叔叔,随着故事的展开,斯托克一家继续发生离奇的失踪事件,而这一切似乎都和那位神秘的查理叔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段病态的家族史也进而被揭露。其实《斯托克》的情感主线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印蒂雅和伊芙琳各自对查理的感情而展开的,但是在老朴客的讲述下,这段畸形的关系显得张力十足并且充满着许多未知的可能。伊芙琳的婚姻并不幸福,她渴望充满激情的生活,而看似一切都很完美的查理的到来正好投其所好,至于有着严重恋父情节的印蒂雅,与母亲关系的冷淡疏离,父亲的离去,神秘的查理从其出生就在暗中对她的关心呵护,让突然造访的查理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她的精神寄托。其实电影暗中交代的很清楚,查理是奔着印蒂雅而来的,观众心里也有数,印蒂雅一定会在同伊芙琳的“爱情”争夺战中胜出,但是具体的结局又很难猜透,于是人物关系成了全片最大的麦格芬,其本身早已透明,但依然吊足了观众的观赏欲望。目睹伊芙琳同查理亲热的印蒂雅找来同学用同样的亲热动作泄愤,结果失控后又同查理合伙掩埋掉了被查理杀死的同学的尸体,完事后的印蒂雅回家不但没有恐惧,反而在洗澡时手淫,人物潜在的心理活动是《斯托克》最值得咀嚼的地方,老朴客通过一架钢琴就将人物激烈的内心波澜交代的清清楚楚,诸多影射性的事物形如蜘蛛、铅笔、腰带和礼品盒等等过去作品中一贯存在的诡异麦格芬也加强了这一点,同时《斯托克》使用了大量跨越空间与时间的淡入淡出来组接镜头,斯托克家族复古的装潢和服装,都让电影更加梦幻和神秘,看起来也更加过瘾。最难能可贵的是,老朴客在保证了电影好看耐看的前提下依然不忘内心的情怀和自我存在意识,大段的楼梯戏份与蜘蛛网一般的窗框投影都明显是在向希区柯克致敬,而许多朴客粉也必然能从影片中看到《我要复仇》、《老男孩》和《蝙蝠》的影子,当然了,《亲切的金子》尤为明显,两部电影皆是一出“靓女杀手养成记”。

  《斯托克》没有老朴客过去作品那激烈残忍的面子,但它的里子依然是波涛汹涌,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进步,以静制动总归比喧闹嚣张更具有爆发力,且看他下一回又将发明怎样的斧头酷刑吧。(本文没有对马修古迪和妮可基德曼以及米娅华希科沃斯卡的演技进行评论,因为实在是没有必要了,牛叉就是牛叉,一个词形容就足矣了)。

  《斯托克》观后感(六):大叔疯不过小妮子

  查理叔叔内心深处是对童年的恐惧,他非常渴望得到哥哥给的亲情。他对嫂子没欲望,而对自己侄女而言,他是把对哥哥的情感延续给斯托克的,兴许他侥幸的认为当所有真相被揭开了,侄女或许能体谅他,很可惜,不是。狡猾的是他利用了斯托克好奇心过剩,性格迥异等性格特点,促发她慢慢发现自己是杀手真相,最好情况是让她加入进来,这种情况就像是露阴癖;毕竟谁说得看的人不上瘾呢?剩下的情况就是朴赞郁安排的这个结局,大叔终究疯不过小侄女,被骗了。

  斯托克:先站在强者的肩膀上,再把强者杀掉才过瘾。神经质、疑心、反叛。到后来这个妮子是发展到一些心理变态了,只是毕竟是少女,一开始还是上了叔叔查理的钩的,在发现亲叔叔的杀人事件后,她的变态心理成长地更茁壮。片头说的那些话,什么听见远处细微的声音,看见微小的事物我是没懂,不过中间有一句话:“有时候要做过一些小的坏事才能防止更坏的事”。斯托克应该是觉得杀人就是前者。

  现在看来真是严重怀疑现实世界有没有心理扭曲到这么夸张的人。导演这么安排人物心理特点是有点夸张,不过这个导演是很欣赏的,要不就看故事,要不秀就表现主义。这个片子是后者吧,见仁见智。

  《斯托克》观后感(七):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

  姑娘弹琴,手指头在琴键上翩翩起舞,飞扬的不止音符,还有姑娘的神采。

  小叔叔,小叔叔,丰神俊朗的旅行家。

  蜘蛛爬上India脚上闪亮的皮鞋。

  父亲的礼物,每年一双运动鞋,送给在林间奔跑的野孩子。给女孩的狩猎梦想。那女孩梦想成为勇猛的猎人,无畏的女战士。跟着父亲穿行在树林里、野地上,呼吸轻浅,行动似风,像优雅的捕猎者。猎枪是我的利爪,子弹是我的獠牙。以杀戮给予生命尊严。让生命永久保存。

  不体验死亡又怎知道生命之美。

  残忍与美丽并行,世间猎物都将自投罗网。

  蜘蛛吐丝结网。

  小叔叔从背后拥抱她,“我的India”,他如此说,“可知我为你准备了怎样的礼物。”

  多管闲事的长辈。青春萌动的男同学。

  “India,India,可知我为你准备了怎样的礼物。”

  少女在水汽蒸腾的浴室里颤抖,洗去身上的污泥。隐匿的痕迹。

  颤抖却不因为恐惧。

  小叔叔,小叔叔,儒雅温柔的守护神。

  血液,泥土,纷乱跌至的幻想。甜美,疯狂。礼物是成长。我在世界的各地盼望你长大,“India,India", 他如此说,”自你降生,就成了我此生唯一挚爱。“

  美丽是女人的武器,危险却诱惑。小叔叔把高跟鞋送给眼前的女人,”是时候了“,他如此说。

  不止成长,我送你的还有自由。

  ”是时候了“,小叔叔的嘴唇贴着母亲的耳朵。他如此说。抚上脖颈的双手逐渐收紧用力。

  残忍与美丽并行,世间猎物统统束手就擒。

  India端着猎枪如是想。

  小叔叔,小叔叔,一厢情愿的幻想家。

  蜘蛛收网,自以为从不落空。只是忘了或许有雨。

  十几年前,丰神俊朗的小叔叔坐在窗边,柔情款款的在信纸上写下,”我挚爱的India,“。

  他讲了一口完美无缺的地道法语。

  India有些可惜。

  end

  《斯托克》观后感(八):斯托克的主题 FREE

  FREE 此短短四字英文字母却有十多种中文翻译 而我的FERR 一直深深蕴藏在心底

  此时此刻正如春笋般萌发

  花儿永远无法选择自己的颜色 却能短暂地艳红靓丽 也哪管它是那么的短暂

  影片人物 印蒂雅 母亲伊芙琳 三兄弟 查理 理查德 乔纳森 两老妇人 管家加里克

  夫人 金阿姨 同学 皮茨 维普 米德本警长

  查理动机: 查理把加里克夫人杀死后堆藏在地窖冰箱 由于加里克一直是查理的

  人查理回家后加里克夫人开始拒绝查理管家加里克夫人是关键导火线人物 她由于

  同情查理的孤独 把很多家里的事都一直转达给查理 从而让查理深深了解印蒂雅

  当然包括印蒂雅的口味 但加里克夫人并没有把生日礼物的由来告诉印蒂雅 可见

  她对理查德一家的忠心 线人第一个被杀害印蒂雅成了查理最熟悉的陌生人

  打酱油的金阿姨在饭桌上知道查理撒谎并想告知印蒂雅未遂 后被查理

  引到电话亭用皮带勒死 金阿姨衬托出母亲伊芙琳和亲戚的不和 金阿姨也是导演

  透剧的引子 金阿姨旅馆里的电视机 黑鹰——食物紧缺的时候 即使是亲人也无意

  义 每一天的打猎都使得鹰更成熟 它自己的雏鹰 最有耐心的捕食者 当电视机出

  现黑鹰啄食时 画面切到一段印蒂雅正在添食冰淇淋

  印蒂雅的同学皮茨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在画室画过印蒂雅裸画并挑逗

  印蒂雅 这一段我觉得不是要突出印蒂雅的观察力而是反映印蒂雅 在校是个好学生

  很听老师话 作业也很好 但孤僻不合群却不具攻击性 导演给了花瓶一个特写只是

  为了昨晚印蒂雅在地窖没发现尸体作个写照 第二次出现时 印蒂雅已经知晓管家加

  里克夫人是被人杀害 近距离接触尸体 血腥也开始浸人印蒂雅内心

  印蒂雅在得到维普的解围后并没有对维普产生后感而是扭头就走 印蒂雅在铅笔

  头上再次接触鲜血 维普却引发成印蒂雅的一只棋子 维普的死让印蒂雅解开了自己

  的谜团也更近距离地涉及到生死时刻 下手的查理真正开始成为印蒂雅的导师

  理查德 在印蒂雅18岁生日当天去会面了查理 当年理查德18岁满与弟

  弟查理分开 今年女儿18岁再次与弟弟碰面哥哥为了 不让更大的坏事发生 从而不

  得不伤害弟弟 弟弟口述完 不能带回家的家人算哪门子家人 下车激动到呕吐 他十

  几年的面壁思过却面不出放下屠刀 查理上车后 片段不断出现 当年在沙子上手脚

  如时钟掉陀般摆动的画面 查理渴望得到内心深处的free 不得不牺牲哥哥

  也重复了哥哥一句台词 现在我也只能爱你少一点了

  乔纳森 查理弟弟 从第一张照片背后清晰告诉我们理查德17 查理8 乔

  纳森2岁 查理把弟弟乔纳森引上滑梯滑进沙坑后活埋 完全出自对弟弟的妒忌 沙

  坑旁的城堡顶端是查理亲手放上去的白天鹅 活埋弟弟后查理幻想着得到蜕变的

  蝴蝶而完全纯洁的白天鹅已早被踢到一边 第二张照片只有两人 1989年 理查德18

  查理9岁

  伊芙琳 和女儿印蒂雅一样 都算是有偷窥癖好 觉得查理像年轻的

  理查德 又错把查理要送印蒂雅的高跟鞋当作自己的礼物 当目睹一切后 对查理

  还不甘心 提出早已知晓杀害其夫的正是面前的心上人 从而要挟查理留下来 可惜

  换来的只是更加绝望

  印蒂雅蜕变:18岁的印蒂雅一直是理查德教导的乖女儿 每年生日都会开心地玩

  一次捉迷藏 在父亲的葬礼后开始明白葬礼上只站在远端眺望的查理是己叔叔

  对叔叔十分反感 父亲从小喜欢带印蒂雅出外打猎 而疏远于爱妻 甚至把小鸟

  鸟蛋和鸟窝做成了标本之一 查理也由此因怜假爱伊芙琳 对于母亲和叔叔的

  暧昧 印蒂雅就更加反感 就连叔叔一直暗示地下室事件都没察觉 影片在印蒂雅

  第一次下地窖时用手摆动吊灯 随着灰黄的灯光 画面切了母亲和叔叔的一笑而

  过 也成了印蒂雅对尸体视而不见的完美借口 直至第二次走下地窖印蒂雅开始

  了心灵上第一次蜕变 忧伤的钢琴曲从缓慢的节拍开始演奏 查理先从简单的节

  拍开始融入印蒂雅 就像一位年轻的父亲开始步入女儿的生活 抚平着女儿的

  伤口 女儿也跟随着父亲的节拍开始变得轻快 一点一滴不断升华 随着几声

  沉重音符的改变 查理的右手跨过印蒂雅 二人的音域

  开始交替 父女也交替成恋人 印蒂雅从冥想中得到心灵上第一次满足 也开始

  第二次蜕变 第二只腹部比较庞大的蜘蛛更明显突出印蒂雅此刻的成熟 查理

  杀害维普后特意把维普埋葬在金阿姨附近 聪明的印蒂雅也顺理成章地知道

  金阿姨被何人所害 恐惧的内心升至一级

  印蒂雅实在无法逃避 只能选择用自慰来堕落自己 再次蜕变后穿上妈妈送上

  的性感睡衣走进妈妈的房间 两位成熟韵味的美人互相衬托

  印蒂雅在梳头时突然听见妈妈耳机中响着Summer Wine 又记起妈妈脱掉

  婚戒的戒印 内心再次被妈妈勇敢追求所爱而感动 但面对妈妈对爸爸的背叛

  来得如此汹涌 印蒂雅回忆起和爸爸打猎的情景 她终于意识到爸爸带她去

  打猎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她自己 第二天印蒂雅去打理爸爸的工作室 发现有

  个抽屉是锁着的 原来生日礼物盒子里的钥匙正好派上用场 查理的部署帮助印蒂雅揭开

  了查理的来龙去脉 当看到每一封信来自同一地址克劳福德邮局 她深深

  同情着叔叔的遭遇 更体会到叔叔对自己的爱不是念上两遍就够

  爱你的查理 爱你的查理

  母亲绝望地看着哪双红色的高跟鞋 晚上焚烧掉丈夫的遗物 随着二重奏的

  再次响起 顿悟到凤凰涅磐浴火才能重生的真理 印蒂雅坐在钢琴前

  静待着开枪的时机 杀死一个杀害自己父亲和小叔的凶手 也是杀死一个

  自己心爱的男人 一个可以为她面带笑容而死的男人

  凌晨 印蒂雅重装出发 系着爸爸的腰带 穿妈妈上衣 叔叔鞋子 贯穿着三

  种人格 学会叔叔用法语忽悠下米德本警长 马上乘机暗下杀手

  印蒂雅已经无法为自己的将来负责 她的将来是短暂的 但也是FREE着的

  这才是完完全全蜕变后的印蒂雅

  在观众眼前 两位老妇人的死同时间浮现 牵起影片高潮 维普的死亡算

  是独立的 也是很好的铺垫 理查德和乔纳森的死穿插着时空同时揭晓

  但理查德的死远没乔纳森来得重要 伊芙琳和查理的生死也在一线之间

  要不是玩过CF会看弹道 还真给查理的笑容谜傻了

  米德本警长的死可以不发生 印蒂雅只杀了查理叔叔是为了阻止更大的坏

  事发生 算自卫杀人 但为了完美的结局 米德本警长死也变得更重要

  细节 印蒂雅坐在沉思者雕像前脱下鞋子刺破水泡 印证了礼物的难寻

  是由于查理对印蒂雅的了解 最后礼物在树上 也提示了查理要求印蒂雅要从高处看事物 楼梯上的对话也正是查理提示印蒂雅在自己身上寻找熟悉感

  印蒂雅在床上挥动手脚 是模仿床头上的图案 图案很明显有条

  裂痕 证明曾经家里人接触过 哪个人就是小时候的查理

  查理和伊芙琳兜风回家后 查理用红酒暗示了一句 还没准备好被

  打开 印蒂雅已经明白送生日礼物的是眼前的叔叔 所以听了叔叔的话

  画室教师提示 穿透物体内部需大量时间 印蒂雅的画已经差不多

  完成 说明印蒂雅洞察力是种天赋 并不需要教师作提示 昨天开冰箱没

  发现管家加里克 的确是受查理和母亲的影响

  在印蒂雅多番拒绝查理后 查理才开始穿上理查德的衣服 尝试着

  用年轻父亲的身份与印蒂雅接触 使得在鸟笼看丧礼百科书的印蒂雅也

  忍不住注意起查理

  ummer Wine是查理和伊芙琳亲热的舞曲 印蒂雅第二次听到是在伊芙琳房间的耳机 知道母亲对她撒谎后 讲了和父亲一起打猎的故事 故事里出现的屎壳虫 暗喻着查理已经成为自己的猎物

  印蒂雅带领维普走进公园 不断的对其撒谎 期间爬上滑梯顶端眺望

  是为了观察查理 和维普接吻后的举动印蒂雅是特意想模仿查理和伊芙琳

  般欢愉 最后在浴室高潮前性幻想的是维普脖子 咔嚓 被勒断 印蒂雅身上

  的家族病彻底被查理唤醒

  米德本警长的死是多嘴问了管家的事

  查理坐在钢琴前 宛如一位成功的教父

  《斯托克》观后感(九):类型片的庸常尝试——评《斯托克》

  哪一位英国作家不爱战前日不落帝国的好时光呢?即使身为日裔的作家石黑一雄,也在《去日留痕》中不吝笔墨大肆膜拜老派的贵族生活。傲慢势利者如伊夫林•沃更不例外,尽管他更钟爱讽刺这种形式表达钟爱之情。伊夫林•沃的长篇是英国影视界的最爱,短篇也不例外。知名短篇《勒夫戴先生的短暂外出》曾被改编为一则短片。如果你读过或看过该部短篇,那么我恐怕已经将电影《斯托克》给剧透了。

  《勒夫戴先生的短暂外出》讲述一名贵族小姐安吉拉,去精神病院探望他的父亲,无意中遇到一位彬彬有礼、乐于助人且多才多艺的老头勒夫戴先生。勒夫戴是安吉拉父亲的看护人员兼秘书,是精神病院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是一位精神病人——他三十五年前因杀死一骑自行车的女人而投案,入了精神病院。勒夫戴先生心底埋藏着一个秘密愿望,希望能够短暂离开精神病院。心存感激、又富有同情心的安吉拉利用贵族身份和空闲时间,多方奔走终于让他可以短暂外出。勒夫戴离开不到两个小时便回来了。因为在离精神病院半里处,他很幸运的遇到一个骑自行车的女人。

  《斯托克》的故事内核与勒夫戴先生的经历几乎一致。同样的故事,伊夫林•沃仅仅使用几千字,从第三者的角度讲得冷峻克制,编剧温特沃斯•米勒从另外的角度,添枝加叶,复述为一部探索个人成长的心理惊悚片。故事无好坏之说,风格即是一切。相比前者的简洁,后者增添的环境、人物、动机均像是编剧的日常作业,尤其是为男女主角的谋杀寻求动机的庸俗指向,让故事不仅显得冗余,还削弱了惊悚的强度。恐惧之所以惊悚,来源于谋杀者内心的不确定性,为了无限提高故事的惊悚性,悬念必须不断向后延迟,开放式结局是最好的抉择。好的编剧/导演,必须明白与观众揭示和阐释的欲望做斗争,同时遏制自我炫耀的可能。

  《斯托克》向它的内在冲动屈服了。它尽管在努力模糊叙述的欲望,但依然按捺不住为谋杀者正名的习惯,向观众提供了两种暗示:血液里的疯狂,或者爱的缺失——或者兼而有之。血液代表着传统和承袭,也呼应着成长的母题;后者则意味着性和欲望,探究人性的可能。二者皆为弗洛伊德式的阐释,好莱坞喜闻乐见的最爱。庸常的、延宕的,过度的动机,将一个探索多维度人性的故事败坏为一个类型片。

  但对于初闯好莱坞的类型片导演朴赞郁,这个剧本倒是贴切。反正类型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故事容易讲,片子容易卖,观众容易看。类型片的背景要么有套路(V字仇杀队类型的反乌托邦片),要么模糊时空(如本片或武侠片),情节大同小异,煽情功夫做足,只要一板一眼、功夫做足,总有一部分死忠粉丝买账。依靠《老男孩》为代表的一系列复仇影片,朴赞郁在全球奠定了一定的观众基础,掌控《斯托克》还不手到擒来。

  通观《斯托克》全片,朴赞郁离某些人口中所谓的“大师”依然存在距离,表现不过不失。他尽最大努力还原和呈现了谋杀的美感,营造了逼真的惊悚氛围。有几个镜头值得为人称道,如查理在电话亭前缓慢地抽出皮带,观众目光的焦点跟随三角形的皮带末端逐渐加速,惊奇提到了嗓子眼;又如查理和伊迪亚四首联弹,谈钢琴的手、紧绷的脚、逐渐红晕的表情,一组漂亮的蒙太奇塑造得性感无比。片中不断出现的脚是朴赞郁最重要的也是运用最自如的意象,部分镜头无疑向意大利著名雕塑家贝尔尼尼的名作《圣特雷萨的沉迷》致敬。

  剧本天生的不足之处限制了本片的发掘深度,朴赞郁作为一个东方导演对于西方故事在细节和广度的匮乏,也是决定《斯托克》平庸表现的先天条件。为了弥补内容方面的短板,朴赞郁力图在形式上取得些许突破。为了弥补全文平铺直叙的线性叙事的单调感,他使用了首位呼应的倒序方式;一再重复一些浅显的、常用的构图和意象,例如楼梯、门、脚、密闭空间,比如用蜘蛛指代欲望的觉醒,致敬《双峰》的尸体镜头等等,将影片塞满了一百分钟。

  可能是意识到自己的平庸和捉襟见肘,朴在视听语言方面进行了些许创新——既谈不上失败,也谈不上成功。上百倍地放慢时间营造了“子弹时间”视觉上的奇观壮景,或许出于同样的原理,《斯托克》尝试着放大第一人称的听觉。影片开头便说:“能听到一些听不到的东西”,后证明这其实只是浮夸——与其说那如“碾碎鸡蛋的沙沙声”是别人听不见的声音,不如说是第一人称听觉的(心理)放大。我赞赏导演把第一人称的听觉自第三人称的全能视觉的背景中抽离出来并放大,成功营造了郁郁的、疏离的、小清新式自恋的疏离感和孤独感。但他的这个手法显然运用的不如其他意象那么熟练,在关键的饭桌前的那场戏中,全知全能的快速剪辑与伊迪亚的第一人称听觉并不协调,甚至出现背离。

  片中的表演精彩有加,只是可惜了妮可•基德曼的出演,这个人物设定几乎比只出现过不到三分钟的管家太太还要单薄,生生浪费了妮可的演技。马修和米娅我们奉献了几个精彩的性感的镜头,除此之外便只剩下平庸。对的,朴赞郁固然谈不上伟大,但若是不抱过高期待,你也不会失望。

  《斯托克》观后感(十):查理斯托克,真是个可怜兮兮的人。

  抛开剧本,抛开导演,抛开演技,抛开颜值,让我们看看这部片子中可被称为大Boss的人,查理斯托克。

  查理斯托克,斯托克家次子。因为小时候八九岁时活埋了自己两三岁的弟弟约翰森,而被送去了精神病院。这有一件蛮有趣的事,约翰森的两岁拍照时坐在妈妈的怀里,照片里大家都在看照相的爸爸,除了八岁的查理在玩一个大的红的气球,这里就能体现出来查理对约翰森的不满,对家人置气所以不配合集体照。很多影评说恋兄什么的,在我看来应该不尽然,在约翰森出生后全家人的重心都向更小更需要照顾的约翰森,这是查理出生后六年里从未体验过的待遇,家里人估计也真是无心照顾他的感受,所以他作为最需要家人认可的人,成为最不受宠的二子(科学研究表明爸爸会最喜爱长子,妈妈会最疼爱幺子,次子在有三个孩子的家庭里会最得不到重视)。

  真是好可怜,特别妈妈这么喜欢约翰森应该是因为他们两个相同的发色,自动脑补做了出色的手工作业去找家人炫耀结果爸爸和哥哥已经去打猎妈妈叫他小声点有什么事情等等再说弟弟睡着了一边轻柔地给弟弟掖被的情景,受不了了,太惨了。拥有斯托克变态血脉还忍了两三年,还是在小朋友心性屁事都瞒不住的时候,查理也算是可以啦。

  下一张集体照就是他得意的笑但是其他家人都阴沉着脸,母亲甚至躲到哥哥瑞查德的背后,她扶着大儿子的肩,这是一个寻求庇护的姿势,这时的查理与家人隔着一张无形的结界。不得不说,用照片来体现这些事件并不是什么好主意虽然它们能一下子明确立场,照片的原因意图背景却总是经不起推敲。这时候弟弟已经死了,家里关系应该巨无比紧张为什么还拍照呢?家里人应该马上使查理明白他的过错这孩子怎么还笑得这么灿烂呢?

  推翻我幼稚的推测,捡起他们背景的包袱,答案是--虽然很可惜但是毕竟是斯托克家,大家就接受了查理杀了幼弟的事实,并且因为很难过所以也没来得及好好教育查理只是又心灰意冷又情感冷暴力的将查理托付给了精神病院。解释得通,查理智商一流可是情商有些欠缺,他在去精神病院的路上仿佛还不知道自己要去干什么,大概只是觉得压抑而已。临走爸爸拍了张集体照片,又拍了张只有孩子的照片,算是留念吧。

  后面那张照片看起来像是圣诞节,查理也不再那么高兴了,估计已经被送到病院,只有圣诞才能回家。

  哇,大型崩溃,那个恋家的小朋友受得了这种待遇?说查理小时候和茵蒂亚差不多,那么他一定也没有成年时的那么讨人喜欢,一定是一个沉默寡言的,让父母觉得老气横秋丧失童真的孩子,又做了那般丧心病狂的事,应该就不会去关心他。他就在精神病院里变态升级,他不后悔让弟弟消失,但是应该奇怪为什么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离开父母使他的感情逐渐缺失,情商仅是保留在与智商匹配的基础位上,而家庭也变成了执念。查理只是需要同类理解与支持,但是出于道义,没有人能给他这个。那还不如留在精神病院呢,反正哪里都没有能理解他的人,查理留在精神病院,自愿的。

  查理十四岁时,茵蒂亚出生了。他一开始大概也没有想去跟茵蒂亚交好吧,就是管家婆告诉他这孩子像你云云,使他对茵蒂亚产生兴趣,查理已经独居五年了,再怎么说人类都需要群居,反社会人格也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体现出价值,荒岛求生告诉我们人类需要一个可以沟通的东西作为心灵支柱,于是,茵蒂亚从出生到五岁竟然就慢慢地成了查理最爱的家人,十九岁的少年小心翼翼地用家里给他的身份写信给茵蒂亚,并每年都送她统一样式的鞋作为生日礼物。查理妄想慢慢融入茵蒂亚的生活,可是事实是他三十二岁时茵蒂亚才知道自己的父亲不是独生子女。

  但是查理不知道这件事,他想跟他的茵蒂亚成为朋友和家人,十三年间他在管家婆的描述和自己的想象中茵蒂亚俨然成为了他重要的一部分。眼看着茵蒂亚就要十八岁了,查理等不及要见她,他表现出善良无害落落大方井井有条的样子希望哥哥带自己回家,可是哥哥根本不吃这套,哥哥让他离开,远远的,不许他见茵蒂亚。查理绝望到呕吐,回来杀了哥哥也要去看茵蒂亚。

  就说这孩子离开家长是长不好的,查理见到茵蒂亚高兴得像是初恋的少女,无谓的矜持,时不时炫技,想跟着茵蒂亚的步调又时不时搞搞事,想给她看真实的自己又有点小紧张。看茵蒂亚使用暴力时眼中满满的欣赏和陶醉,整个一初开屏的孔雀。结果搞过火了,使得茵蒂亚一开始就忌悍上了不说,还因为他勾搭她妈妈以引起她的注意的策略而被讨厌。虽然茵蒂亚有拿他做性幻想对象,却不敢接受他的示好,因为他低级的情商。

  在片尾他急切叫茵蒂亚来看的时候,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他真的还只是个孩子,这个念头成为我唯一的想法。

  杀了查理茵蒂亚是伤心的,因为她突然明白了查理大概是唯一一个懂她的人,但是她不后悔,因为她忌惮查理,她猜测不了查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