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克》经典观后感10篇
《斯托克》是一部由朴赞郁执导,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 妮可·基德曼 / 马修·古迪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斯托克》观后感(一):恰到好处却又匠气十足,无剧透大力推荐!
首先定个调调,这部电影是需要大力推荐的!剧透什么的是绝对要不得的!~披着文艺小清新的皮的不一定是白莲花,黑色大丽花/食人花也说不定哦的分割线~
作为一个喜欢看RED这一类爽片的人,我一直不讳言自己对于某些类型电影的无法欣赏,STOKER作为一部伪文艺片自然也在其列,然而就冲着豆瓣上这张一家三口(大雾)的海报,最终决定挂在B站看看什么的我实在是完全没有觉得后悔的感觉!
原因之一:这是一部爽片!对比同一导演之前的作品亲切的金子之类,这部电影的结尾处理决定了大部分看完的人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找到归属感并且产生非常强烈的“啊哈~这样的结尾啊~”的感觉,实在是爽片之楷模。
原因之二:女色逼人,女主角完美的为我们展示了从文艺女青年到诡艳女的华丽转身,并且还有妮可·基德曼的卖力花瓶演出,实在是少女熟女一本满足!
原因之三:男色惑人,请各位对男色水准有怀疑的猛戳剧照,实在事实胜于雄辩。(另:关于是Bates Motel里面的海默的表演感觉有向这里借鉴的趋势,还是两个人都有向牛掰哄哄的Norman Bates大爷借鉴的趋势跪求各位电影老饕指教)
然而,如果有以下几种观影习惯的话,这部电影观看请小心:
1. 考据派
作为一个间歇性个性严谨的人,我不得不承认剧情在合理性上有一些硬伤,某些情节确实从物理角度讲是不可实现的。然而,作为一部文艺片,我们大可以宽容一点,考虑它的文学化特性——用过了鱼眼镜头的图像都是扭曲的,但是总归是客观现实的合理体现。
2. 道学派/圣母派/组织派...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比较毁三观,请挂起三观观看,任何人性本善的信奉者,在价值观受到冲击时请默念“这是假的”三遍以免影响正常观影——如果做不到请换用银魂或者阿萨谢尔刷新下限再回来观看。
3. 求福利派
总的来说,福利派要失望了,这么一部没下限的片子,偏偏在男女主角互动时下限守得相当严,虽然观看时吾辈确有顿足太息之意,待到影片结束,确实也觉得这样的做法实在不坏!
以上,是近日99分钟得stoker得感想以及推荐理由~
哼着“我就是不剧透”歌飘走的Joey
《斯托克》观后感(二):谁说字幕只往上走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调调,表现手法。下面是特别喜欢的台词。1.
我能听见别人听不见的声音
看见远处,一般人看不见的细小事物
这些官能根源于一生的渴望
渴望被拯救
渴望变完整
就像裙子,有风吹才能飘起来
我若只有自我,也难以完整
我穿着母亲的上衣
系着父亲的腰带
脚穿叔叔给我的鞋
这就是我
就像花朵无法选择自己的颜色
我们成为什么,也不是自己能决定的
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获得自由
而长大成人
便是获得自由
2.
你应该去做点坏事,来阻止自己去做更坏的事。
《斯托克》观后感(三):妒忌乃一切罪恶的开始
看之前就有所耳闻,电影的主创可真有意思。导演为蜚声国际韩国导演的朴赞郁。编剧为文特沃斯·米勒 WentworthMiller,你没听错,就是那个《越狱》中的大帅哥,这次“演而忧则编”的转型让人出乎意料,看完电影后,更对他刮目相看。主演阵容,个个实力不俗,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出演一个大宅子里的女主人伊芙琳,刚刚丧夫,成为了寡妇,多多少少让人联想起她在《小岛惊魂 The Others》中的精彩演出。马修·古迪Matthew Goode的脸有种20岁之前的男孩独有的亦正亦邪的气质,很符合电影中那个精神分裂,极富复仇心理的叔叔查理形象,有那么几个瞬间,真的和扮演《惊魂记》中变态杀人魔的安东尼·博金斯Anthony Perkins神似。另一位女主演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Mia Wasikowska是89年生人,虽然没有惊人的美艳,但她的脸和表情看起来极富城府的样子,同样有能让观者驻足留意的吸引力。三大主演分别为60后、70后和80后,挺靠谱也有趣的样子。此片的开头,是小主演斯托克Stoker的独白,简洁极富论调的话语配合委婉的画面,使人很快能调整心绪,被安静和节奏感并存的影音带入到剧情当中。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开头有几处画面的停顿——好似卡碟的效果,但就是这种停顿增加电影冷艳的效果,也悄无声息地注入了惊悚元素。
从一开始就可以嗅到导演注重捕捉细节的特点,因此别想从此片里看到大刀阔斧的快节奏剪辑,那种明了的故事线,那种从头到尾的正序,你也别想看到。反正你得搞搞脑子了。影片开头就提到了Stoker遗传了父亲的聪慧,她的确聪明过头了,孤僻、怪异、自闭,但往往这种人都极为注意细节——此片也通过Stoker的视角来展现剧情的,这些也完完全全来自父亲的影响,父亲教她捕猎,陪伴她成长,母亲却总是远离他们,自顾自寻乐。这种家庭背景的交代,也是通过情节的铺陈和插叙自然地完成的,显得影片的叙事手段接近艺术片。这点和韩国导演很有关系,韩国电影经历了大众商业爱情电影为领头羊的时代——目前中国电影正步入这样的时代,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和影迷开始注重电影的艺术高度。
影片里Stoker和叔叔查理的第一次面对面对峙是影片的第一个高潮——来得很早,在葬礼之后在大宅子里接待前来哀悼的亲朋好友,查理是唯一没有穿黑衣出席的人,他在人面前显得高调。他在楼梯上对着Stoker说:“为什么我气势占优,因为我总站得比你高。”随后Stoker为了不占下风,走上楼梯,一步两步,站到更高的台阶上。这个片段尤为吸引人,注意查理的脸,他此刻的表演充满古典意味的经典,就像Stoker在她这个年龄,弹得一手好琴,曲子都是巴洛克风格的——古典。再后来的一个精彩对峙,就是双方的四手联弹。细心的观众一定早就猜到查理会弹琴而且弹得好,他先前装作不会让嫂子伊芙琳手把手教他,目的在于引起Stoker的妒忌,也为了后面的“四手联弹”做铺垫。妒忌乃一切罪恶的开始。
影片另一个细节,就是突出使用的颜色,在查理身上突出黄色,黄色毛衣,他给Stoker的黄色雨伞,在Stoker身上突出使用蓝色,蓝绿色毛衣,以及蓝绿色的大宅子内饰,深蓝色的皮鞋。其他人——包括母亲、姑姑、佣人——都基本使用黑色,后来查理也换过淡蓝色浅灰色的上衣。不好说其中几次换色是否真有寓意在里头,因为剧情设置必须他们这么穿,但可见其深层次的考量,也提高了观者的感官刺激。
每年大概都会有几部制作考究佳片出来,像《斯托克 Stoker》经典意味显著的影片,往往需要观众静下心来观赏,乐趣就在于每个观者自己发现的亮点,也许别人没有发现。也许《斯托克 Stoker》并没有多少新颖和创新值得我们推崇,但光光靠艺术创作上的考究和品味,足够让我们擦亮眼睛,刨开覆盖其上的众多庸俗烂片,捧起这样优秀的影片。
《斯托克》观后感(四):Stoker 吐吐槽,剧个透
女猪脚不是妮可大妈。是妮可大妈的女儿。十八岁了,花骨朵儿开出了黑色大丽花。耀眼妖艳那!参考《蝙蝠》里的女猪脚,活脱脱长成了天生杀人狂。
成长路上,一开始还惊若小兔,冰清玉洁,后面则完完全全,华丽转身,蜕变成蝶。PK掉了那位又恨又爱的酷叔叔。这位小叔子从小就是个神经病,埋了亲弟弟,被关进了精神病院,终于熬到出来的一天时,却被哥哥嫌弃,不让他进家门。小叔子便决定杀掉哥哥取而代之。
是的,他成功了。
空降的小叔子,竟又成功勾引到了妮可大妈,又会品酒又爱听歌剧又会下厨房开跑车跳跳舞谈谈情,对妮可大妈来说,比老了莫名死了的老公有意思多了。
小叔子假意勾引妮可大妈,暗中目标却是女猪脚,他们才是一挂的,同一暗黑血统的。女猪脚看到妈妈和叔叔偷情后崩溃了,奔跑着找到了自己的男同学,进森林里游荡了一圈。女猪脚突然想体验下成人的感觉,撩拨起男同学的热情后自己又后悔了。男同学可是干柴烈火兴奋地不行。女猪脚反抗。这时,神一般的叔叔又拴着皮带出现了,他捆住了男同学的脚,最后还把他勒死了。
两人合作把他埋了。算是同盟军了。
回家后女猪脚痛苦地洗了个澡,还撸了一把,算是长大了。
真相大白时,叔叔说我们远走高飞吧,女猪脚似乎默认了?NONONO,故事不那么发展,不然有点乱伦啊。
本电影最佳杀人工具,爸爸的皮带,妈妈呀,好多无辜的人,都是被那根皮带,给勒死的呀。那根神一般的皮带。最后宝物般地继承到了女猪脚手中,她接手了爸爸的墨镜,爸爸的钳子,以及爸爸的皮带,乖乖少女模样的她嘣枪眼子时可准了,隔着玻璃都能把叔叔射个脑浆乱崩,把妈妈都快吓死了。
这是个青春残酷物语剧。
女猪脚没有《少女洛荷》里的洛荷好看,下巴有点宽大。不戴墨镜,真心狠不起来。
电影开头的她喜欢穿少女装,雪纺衬衫+百褶裙,外加一双爸爸送的英伦皮鞋。爸爸有怪癖,每年都送鞋。当然电影结束时,为了以示蜕变,最后穿上了叔叔送的高跟鞋。
女猪脚觉得风吹起裙摆时那种充盈的感觉才最能体验到成长的赶脚。(韩式矫情范儿)但叔叔觉得,你得脱掉平底鞋,穿上高跟鞋才是那。
妮可大妈风骚得不行啊。老公不明不白死掉,她只希望把这坏心情挥散掉。她既不关心老公,也不关心女儿,只关心自己中年第二春那。
大宅子真大真漂亮。女管家死了被放在冰柜里。叔叔让女猪脚去地下室放冰激凌是有原因的啊,就是让她看到死人头,告诉她,嘿嘿,我们是一挂的。
可怜了,妮可大妈,看到小叔子和自己女儿调情,心都碎了。
这剧情太鸡巴烂了。
这情结,于叔叔而言是,杀兄长玩嫂嫂救侄女,(没有交代他为什么那么喜欢这侄女,连写了N年的信),于女猪脚而言,更夸张了,有种替父报仇的英勇,子承父业的暗誓。妈妈和叔叔让她体会到了成人世界的残酷和虚伪,她要对这残酷和虚伪来个狠狠一击。
是的,她做到啦。哈哈哈。。。
这电影是伪装在漂亮大宅子底下的人性阴暗片,太阴暗了,阴暗到cult了。真的太怪了。
看的过程中,老想着,嘿,换张棒子脸会更入戏哎。这台词念得一板一眼的,场景设置离奇怪异,完全为了氛围而氛围,39分钟时我还以为女猪脚是叔叔的亲生女儿呢,结果又不是,大失所望那。
总之,老朴又一次走上了惊悚恐怖伦理片里的怪路子。
《斯托克》观后感(五):一个精神分裂的小姑娘
这个小姑凉精神分裂。1、叔叔。叔叔是个不存在的人,是她想象出来的,冷血,残酷,是她性格中“坏”的部分,所以在她每次有危险的时候都是这个叔叔出现杀人。其实人都是她杀的,这个人格是为自己做的坏事找个替罪羊。
2、妈妈。妈妈可能早就被干掉了。后面跟叔叔、妈妈生活在已给都是她想象出来的,妈妈这个角色代表的是她性格中淫荡、放纵的部分,也是她作为女人的自我觉醒。
3、女主角。从小有精神问题,被送去精神病院,她爸接她回家的时候被她干掉了,回家后又干掉管家,约会的男生。最后干掉警察说明叔叔这重人格已经融入她自身,她接受了“坏”的这部分。其实她爸的腰带和她妈的裙子都是她自己穿着的,导演也是通过这些细节暗示她精分。之所以她爸把她送进精神病院很可能是因为她小时候就干掉了自己的亲兄妹,从小就精分了。她叔叔那些信都是她自己写的,因为所有信的邮戳都是她所在的精神病院,她以叔叔的名义给自己写信。老太太管家死之前跟“叔叔”说,“我一直在给你通风报信”其实是在给女主说,女主从小就被老太太管家照顾,在这个管家眼中她还是当年自己照顾的那个小女孩,很心疼她,即使她被送去精神病院了,还是把家里的情况告诉她。顺便说,auntie Jin也是被她干掉的,来她家其实只有女主一个人,发现女主精神有问题,被灭口。
《斯托克》观后感(六):猎杀
电影有深度,只是节奏慢得快死,多次睡着,结尾来了解醒作用。女主角家族有着猎杀猎物的本能,父亲传授女主角等待时机猎杀猎物,叔叔教会女主角享受猎杀的快感,而女主角青出于蓝,她有危机感意识,在叔叔到来的一刻,直觉告诉自己已成为叔叔的猎物,但内心却非常渴望得到叔叔这个猎物,她必须等待时机战胜母亲,女管家和其他人的目光。戏中女主角察觉到蜘蛛但没拒绝,这就是最好的暗示,标志着女主角意识醒觉的一种警示(不仅是性)。
女主角有恋父情结,嫉妒母亲分享她的父亲,又嫉妒母亲爱慕新来的叔叔,她认为得到父亲和叔叔的是自己。
男主角和女主角也是相同心态,他并非嫉妒哥哥疼爱弟弟多于自己,而是认为疼爱弟弟的本是自己,是哥哥夺走了他的“爱”,所以他将哥哥当成猎物,取代哥哥享受他本应该的“爱”。
但男主角不及女主角,男主角只享受猎杀的快感,而女主角懂得伪装,她享受取得猎物信任的过程,享受猎物被出卖时惊恐绝望的快感。
《斯托克》观后感(七):说你上,抬举你,说你下,又不太包容。
朴赞郁可能导演就是这个导演水平了吧,从《老男孩》到这部《Stoker》故事总是形势大于内容。预告片以为是惊悚,可是看了竟是悬疑,看到结尾发现原来是故事没讲明白。特想问问你这部电影的意义?主题?价值?如果你是想拍的文艺片的话。。。但总的来说电影还是有长处,Sound design和摄影等Visual元素还是有点意思。
但是说这片摄影好,可镜头语言,camera movement还是生硬,笨拙。
但我觉得这是导演的问题。
再就是你可以把演员导成这个样子,我也是实在觉得有难度!妮可.基德曼都可以糟到这个程度,你一定有误导演员!
《斯托克》观后感(八):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躲藏着恶魔——《斯托克》静谧的暴力美学
《斯托克》的海报和片名,怎么看都不像是一部悬疑惊悚片。起始,是极其温馨的场景。女主角有个柔美的名字——印蒂雅,尽管片中所有人都如此称呼她,但电影名称却选用了她的姓——《斯托克》,某种意义上不仅指女孩,也代表了这个家族,恩怨、纠缠、报复……种种。
印蒂雅(我还是愿意这么称呼她),一个文静略有些内向害羞的女孩子,在生日当天正依照惯例,寻找父亲藏匿起的礼物时,却惊闻噩耗!
影片的前大半段,都跟随她陷入丧父之痛,加之她与母亲不冷不热的疏离感;一旦代入,更认同于她对那位突然冒出来、尽管很帅、眼神会放电的“叔叔”的厌恶和提防。
不同于一般的悬疑片,其实从一开始,这个“叔叔”身上将会出现的问题不言而喻。几乎完全可以猜到,他与印蒂雅父亲之死必脱不了干系——观众知道、印蒂雅知道、甚至她母亲或许也有所感,只是不愿承认罢。
于是,随着剧情的层层深入,我们探寻的,不再是显而易见的“真相”,而是一如旁观者,冷冷观察事态变化,担心着女孩是否会被害、或被骗等等。然而,大家都上当了!是女孩将自己的外表伪装得太过柔弱吧?博取观众同情之际,更为片尾的突转增强了爆发感和震惊效果!
作为悬疑片,这真是部滴水不漏的佳作。逻辑严密,细节推敲谨慎之至。叙事层面,则跳而不乱。情节线上,常常将现实发生的事件与假想的情境或“被害妄想”的桥段交错叙述,亦真亦幻,时真时假,却是清晰可辨。这点,是电影剧本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而剪辑方面,导演亦将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运用得出神入化,强烈的画面节奏感,使叙述回忆、及交代事实真相这两条叙事线更迭、但易读解,没有一处由于画面和情节的跳脱,导致观影者无法明白故事。
制作拍摄层面,最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中对于意象隐喻的应用。全片多次运用大特写,不带关系拍摄一些独立物体,如甲虫、蜘蛛、鞋等;也有一些物象,是作为隐喻或人物关系的连结,出现在片中,如庭院里的大圆石、钢琴、皮带以及多次涉及的打猎场面。
仔细分析,这里出现的每一个物象,都是别有用心的设计,出自导演的创作要求,而非美术道具的陈设。对于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的交代和推动,都有不同的目的和意义。
比如每年生日时,印蒂雅都会收到父亲“亲手”做的一双平底鞋,放置于一个礼盒中,需要她自己去寻找。而最后这次,她千辛万苦爬上树,打开的却是一个空盒。随之,当叔叔终于坦白真相之后,淡定地从自己旅行包里拿出一双艳丽的高跟鞋,膝盖跪地亲自为印蒂雅换上。这一刻,从平底鞋到高跟鞋,从朴实、纯真到心底的恶魔苏醒,鞋子的改变,是女孩心灵蜕变的象征。不再平静,而是尖利!
至于钢琴,最初以为只是像<Amour>中那样,为交代印蒂雅母亲的身份。然,随着钢琴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多,坐在琴凳上弹奏钢琴的人,不停变换、更替,实际导演以另一种方式呈现这三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心理纠葛。母女之间的暗不和,最初有场饭桌上的戏,叔叔刚来不久,母亲要求女儿在饭后弹奏一曲,以示对叔叔的友好,女儿想都不想便拒绝了。母亲那一瞬间脸上表情顿时僵硬。再之后,便有母亲教叔叔弹钢琴的细节,镜头突出了两人手指和脚的特写,暗喻了他们之间已有不寻常的暧昧关系。最出彩的,便是印蒂雅幻想中的一场戏,她正弹奏着钢琴,叔叔突然出现,并辅以强烈暗示性的话语和动作。两人合奏——虽是女孩的幻想、或称意淫,但很明显导演已将她的心理剖析给了所有观众。
《斯托克》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另类的暴力美学,那是一种在静谧沉默中爆发的力量,潜藏心底深处的罪恶之念,刹那间可以喷薄而出。极致震撼的,是最后印蒂雅举起猎枪朝着正在用皮带谋杀自己母亲的叔叔射击一幕。印蒂雅端起猎枪,朝向丧心病狂的叔叔,瞄准;突然镜头切换至父亲曾经带着她潜卧在草丛中,等待伏击猎物的情境,无声,父亲没有说话,两人都看着前方,印蒂雅屏气、扣动扳机;下一个镜头:窗玻璃被子弹穿透,破洞呈辐射状。短短几个镜头,干净、利落,紧张到宁静的切换。
潜伏,是父亲教给她的,于是,当父亲突然去世,女孩伤心、拒绝不信任人的假意关心。却不曾表露自己的怀疑,只是暗暗地收集证据,调查真相。甚至,直到两人在楼梯上对峙,叔叔彻底摊牌的刹那,女孩仍然沉住气,不动声色,甚至答应了他共同远走高飞的要求。或许那刻,她心中早已燃起为父亲复仇的火焰了吧,只是,从她温静默然的眼神中,觉察不到丝毫。
唯一,让我略觉有些遗憾的是,人物塑造上,片中无论哪个人物都不可爱,甚至都有些可怕。或许每个人都有值得同情之处,正印了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尽管影片的情节扣人心弦,制作极其精细;但作为复仇电影,它没有《哈姆雷特》、《美国往事》、甚至《老男孩》那样的至情至性;作为暴力美学作品,它的主人公也不若昆汀、阿尔莫多瓦作品中的那些人物,虽然低等、边缘,但自有真实可爱的一面,如姜戈。
因此,《斯托克》可谓一部精致细腻的悬疑情节片,精雕细琢于每一个情节、每一帧画面;然它有缺失,缺在反映情感、引起共鸣的一面。
无非,它为人们揭示了一个真相: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一个恶魔,就看你如何处理,压制它、把它关入潘多拉魔盒,永世不放;亦或在强力刺激下触动机关,释放出这个可怕的恶魔。
抉择,存乎一念之间。
《斯托克》观后感(九):斯托克
《斯托克》的海报和片名,怎么看都不像是一部悬疑惊悚片。
起始,是极其温馨的场景。女主角有个柔美的名字——印蒂雅,尽管片中所有人都如此称呼她,但电影名称却选用了她的姓——《斯托克》,某种意义上不仅指女孩,也代表了这个家族,恩怨、纠缠、报复……种种。
印蒂雅(我还是愿意这么称呼她),一个文静略有些内向害羞的女孩子,在生日当天正依照惯例,寻找父亲藏匿起的礼物时,却惊闻噩耗!
影片的前大半段,都跟随她陷入丧父之痛,加之她与母亲不冷不热的疏离感;一旦代入,更认同于她对那位突然冒出来、尽管很帅、眼神会放电的“叔叔”的厌恶和提防。
不同于一般的悬疑片,其实从一开始,这个“叔叔”身上将会出现的问题不言而喻。几乎完全可以猜到,他与印蒂雅父亲之死必脱不了干系——观众知道、印蒂雅知道、甚至她母亲或许也有所感,只是不愿承认罢。
于是,随着剧情的层层深入,我们探寻的,不再是显而易见的“真相”,而是一如旁观者,冷冷观察事态变化,担心着女孩是否会被害、或被骗等等。然而,大家都上当了!是女孩将自己的外表伪装得太过柔弱吧?博取观众同情之际,更为片尾的突转增强了爆发感和震惊效果!
作为悬疑片,这真是部滴水不漏的佳作。逻辑严密,细节推敲谨慎之至。叙事层面,则跳而不乱。情节线上,常常将现实发生的事件与假想的情境或“被害妄想”的桥段交错叙述,亦真亦幻,时真时假,却是清晰可辨。这点,是电影剧本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而剪辑方面,导演亦将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运用得出神入化,强烈的画面节奏感,使叙述回忆、及交代事实真相这两条叙事线更迭、但易读解,没有一处由于画面和情节的跳脱,导致观影者无法明白故事。
制作拍摄层面,最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中对于意象隐喻的应用。全片多次运用大特写,不带关系拍摄一些独立物体,如甲虫、蜘蛛、鞋等;也有一些物象,是作为隐喻或人物关系的连结,出现在片中,如庭院里的大圆石、钢琴、皮带以及多次涉及的打猎场面。
仔细分析,这里出现的每一个物象,都是别有用心的设计,出自导演的创作要求,而非美术道具的陈设。对于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的交代和推动,都有不同的目的和意义。
比如每年生日时,印蒂雅都会收到父亲“亲手”做的一双平底鞋,放置于一个礼盒中,需要她自己去寻找。而最后这次,她千辛万苦爬上树,打开的却是一个空盒。随之,当叔叔终于坦白真相之后,淡定地从自己旅行包里拿出一双艳丽的高跟鞋,膝盖跪地亲自为印蒂雅换上。这一刻,从平底鞋到高跟鞋,从朴实、纯真到心底的恶魔苏醒,鞋子的改变,是女孩心灵蜕变的象征。不再平静,而是尖利!
至于钢琴,最初以为只是像<Amour>中那样,为交代印蒂雅母亲的身份。然,随着钢琴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多,坐在琴凳上弹奏钢琴的人,不停变换、更替,实际导演以另一种方式呈现这三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心理纠葛。母女之间的暗不和,最初有场饭桌上的戏,叔叔刚来不久,母亲要求女儿在饭后弹奏一曲,以示对叔叔的友好,女儿想都不想便拒绝了。母亲那一瞬间脸上表情顿时僵硬。再之后,便有母亲教叔叔弹钢琴的细节,镜头突出了两人手指和脚的特写,暗喻了他们之间已有不寻常的暧昧关系。最出彩的,便是印蒂雅幻想中的一场戏,她正弹奏着钢琴,叔叔突然出现,并辅以强烈暗示性的话语和动作。两人合奏——虽是女孩的幻想、或称意淫,但很明显导演已将她的心理剖析给了所有观众。
《斯托克》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另类的暴力美学,那是一种在静谧沉默中爆发的力量,潜藏心底深处的罪恶之念,刹那间可以喷薄而出。极致震撼的,是最后印蒂雅举起猎枪朝着正在用皮带谋杀自己母亲的叔叔射击一幕。印蒂雅端起猎枪,朝向丧心病狂的叔叔,瞄准;突然镜头切换至父亲曾经带着她潜卧在草丛中,等待伏击猎物的情境,无声,父亲没有说话,两人都看着前方,印蒂雅屏气、扣动扳机;下一个镜头:窗玻璃被子弹穿透,破洞呈辐射状。短短几个镜头,干净、利落,紧张到宁静的切换。
潜伏,是父亲教给她的,于是,当父亲突然去世,女孩伤心、拒绝不信任人的假意关心。却不曾表露自己的怀疑,只是暗暗地收集证据,调查真相。甚至,直到两人在楼梯上对峙,叔叔彻底摊牌的刹那,女孩仍然沉住气,不动声色,甚至答应了他共同远走高飞的要求。或许那刻,她心中早已燃起为父亲复仇的火焰了吧,只是,从她温静默然的眼神中,觉察不到丝毫。
唯一,让我略觉有些遗憾的是,人物塑造上,片中无论哪个人物都不可爱,甚至都有些可怕。或许每个人都有值得同情之处,正印了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尽管影片的情节扣人心弦,制作极其精细;但作为复仇电影,它没有《哈姆雷特》、《美国往事》、甚至《老男孩》那样的至情至性;作为暴力美学作品,它的主人公也不若昆汀、阿尔莫多瓦作品中的那些人物,虽然低等、边缘,但自有真实可爱的一面,如姜戈。
因此,《斯托克》可谓一部精致细腻的悬疑情节片,精雕细琢于每一个情节、每一帧画面;然它有缺失,缺在反映情感、引起共鸣的一面。
无非,它为人们揭示了一个真相: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一个恶魔,就看你如何处理,压制它、把它关入潘多拉魔盒,永世不放;亦或在强力刺激下触动机关,释放出这个可怕的恶魔。
抉择,存乎一念之间。
《斯托克》观后感(十):Stoker(斯托克),不是一部吸血鬼电影。(含有剧透,慎!)
这部影片一直以来都没断过的话题,也一直让人意外。那就从好莱坞的“Black list”(黑名单)先说起。2005年,一好莱坞制片人因饱受烂剧本折磨(大量阅读剧本是好莱坞制片人的基本工作),灵机一动出了条对策,他发电邮给好莱坞电影同仁,推荐其欣赏的十佳剧本。结果他收到了许多回件,他看到了许多被各公司慧眼相中却又因各种原因未能拍摄的剧本,编辑成了“2005年好莱坞剧本黑名单”文件,再次发出去请同行投票。然后自己跑去休假了,收假回来这份名单已在好莱坞疯传。
而斯托克,正是入选了2010年的黑名单,它的编剧也是中国影迷们所熟悉的一位演员,温特沃什·米勒,也就是越狱男主角迈克尔的扮演者。米帅在谈剧本版权的时候,把前传“Uncle Charlie”创作完成,俩剧本一并卖掉了。许多导演对这剧本表示十分有兴趣,但有人建议把本子给朴赞郁看看。朴赞郁看完本子后,问如果Uncle Charlie从India出生开始每年生日送同一款鞋子,直到十八岁那年变成一双高跟鞋。制片人意外中带点惊喜地觉得,就朴导吧。
关于这部片有以下几点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没有那么容易爱上一个人。
在电影里,两个人相爱似乎很容易,甚至演变成天经地义。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在斯托克中,有许多影迷在分享中谈到,Evie爱上了Charlie,India爱上了Charlie,云云。Evie作为房中的金丝雀,她希望与其他美国乡村主妇一样,过着平淡又有许多享乐的日子,尽管她一口流利的法语在这种生活下毫无用武之地,她更厌恶的是死去了的丈夫和女儿总是丢她一个人。Charlie的突然出现,让这Eive这妇人觉得一个年轻帅气,又贴心温柔的“丈夫”出现在自己身边,住进自己的房子,并排坐在一张钢琴椅上,教他弹琴,笑他笨拙(Charlie假装不会弹,有一小节的循环,India也循环过。)。这使一位为自身情感欲望困惑的妇人少了许多烦恼,被这样一人所迷惑,甚至是魅惑,我想被这样诱惑不能称之为爱上吧。India对Uncle Charlie一开始有很多谜团,为什么自己爸爸事故后这个Uncle就出现了,一切突如其来似乎都很难去解释,失去父亲的痛苦却让她明白了一条道理。Charlie站得比她高就有优势,但有意思的是India选择站得和Charlie一样高。Charlie是India的“向导”,同样的家族血统下,同类人总是互相吸引,而小一辈的孩子在成长中没有察觉自身的散发的味道,“过来人”总是敏锐嗅到这样的气息。India的父亲,也是。所以,就有了这样的信条,"Sometimes you need to do something bad to keep you from doing something worse."(有时你需要做些坏事以防去做更坏的事。)Charlie让India去那个很冷的冰箱去放买回来的雪糕,之后再一次去到那里就发现那个女仆尸体,同那些鸟儿的标本一样,都不会变坏。这也是India在挣扎的,内心的邪恶,是天生还是后天。毫无疑问Charlie给India这种内心世界提供了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肥料。所以,India弹琴时,情感欲望快感从指尖触碰在黑白琴键上透过音符按摩全身,性幻想(Charlie其实并不能弹那么好,与她四手联弹)就像种子萌芽,让一块长久未被开垦的内心世界开始爆发式成长。小蜘蛛爬上India的小腿,钻进裙子,开始瘙痒。India充满了困惑,她想从Charlie那里得到答案,“过来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同类到自己身旁来。Evie被魅惑,India被“向导”,Charlie只是在利用Evie。所以,在斯托克里,爱上一个人,没有那么容易。
2、杀人“爽”过杀其他动物。
Evie在梳理头发到发梢处镜头接到了草丛里,斯托克先生正在教India狩猎,一只野鸭飞起,pang!命中。这就像Evie分叉的发梢一样困扰她。而在India看来,她会看到风时如何吹拂每一片树叶和每一根芦苇,耳朵可以分辨是哪一种虫子在鸣叫,扑翅膀飞起的野鸭子刚一离开芦苇丛便被命中。自然万物细微世界的一切似乎尽在India视野之中,她能够轻易的做出判断,并将一只野鸭子置之死地。父亲,知道Charlie这个先例,发现India心中有同样的潜在内心世界。而India,在远处看到Charlie掐死了女佣,女佣知道Charlie以前做过的事,女佣害怕、惶恐同时又是要反抗,Charlie享受这个过程。Gin阿姨其实是想来提醒Evie,Charlie这个人曾经做过很特别的事,Evie误会了,但Charlie不会允许有人破坏他的计划,几个谎言的识破,勒死在电话亭里。这种“爽快”的感觉,Charlie还在India面前演示一遍,还是一整套,控制、折磨、杀掉、搬运、藏起来。India这次的感觉,就像把手指放在两腿之间摩擦揉捏的感觉,刺激是如此直接和强烈,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
3、暴力是比性难满足的冲动。
我个人认为这是本片的核心内容,可能因为朴赞郁是哲学系毕业的,爱好拍电影,经历过南韩民主运动的一代人。暴力事件,在那一代人心里烙上印记,这可能也是朴导特别之处,不论“复仇”三部曲,还是这部斯托克。就从Charlie开始,他为了占有更多的“资源”,比如更多玩具、大哥的关照、家人的宠爱等。他和弟弟Jonathan在院子里玩耍,趁大哥在修整草坪的时候,在滑梯下边挖了一个坑,把弟弟埋在自家的院子。还在沙池上想象弟弟被埋在沙子里的反应,就是那个要命的Snow angel。结果,家人把他关进了精神病院,他为了回到家人身边,而且选在India18岁那天,他努力表现得已经是正常人了。India知道了Charlie所做过的事情,如今一次次在自己身边重演。Charlie依然在执行自己的计划,曾经抛弃自己现在要回来向家族发起“复仇”,“解救”自己的同类,有人一同分享这种暴力宣泄的满足,在他们看来是要比在床上大干N场来得要刺激的。India如果服从这样的计划,她和Charlie会劝Evie与他们一同去纽约,到没有认识他们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但是India选择了和Charlie站在同一高度,她虽然受了Charlie的“向导”,那时还穿上了他送的高跟鞋,所以这个时候Charlie希望India一起杀掉不按照他计划进行的Evie,完结他的复仇。而India先是杀死了Charlie完成了她对他杀父之仇,然后再把知道实情的Evie杀掉,尽管她是自己的母上。开着跑车,故意超速,引起那个警察注意,接着把警察杀掉,因为他迟早会发现这一切。一个复仇计划被另一个复仇者完结,India离开的时候就是这样满足了一回。
这部电影今年1月上映以来,讨论一直不断,因为电影本身方面制作精良,画面精细,剪辑流畅,配乐更是匠心独运。卡司方面,澳洲两代影星加上英伦俊男同台飚戏,观众应该是有爽到。一直争议的是在故事本身,还有邪恶是天生还是后天等等。以上是与大家分享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点滴,欢迎来聊聊。
参考帖子:聊聊跟影片及创作团队有关的那些事儿 作者:西米兒 文章链接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017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