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娜内,莫扎特的姐姐》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娜内,莫扎特的姐姐》影评10篇

2018-06-24 21:2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娜内,莫扎特的姐姐》影评10篇

  《娜内,莫扎特的姐姐》是一部由René Féret执导,Marie Féret / 马克·巴贝 / Delphine Chuillot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娜内,莫扎特的姐姐》影评(一):古典乐中的女性:失声于创作喧嚣于演唱(旧文,与电影无关)

  看了这部关于莫扎特他姐的冗长传记,关于历史上女性作曲家为何寥寥无几问题,电影里的老爸源头上给予了回答,不让女儿接触对位法和和声。观影后也问了莫扎特***扮演者,答案可想而知,“那个年代的欧洲还是普遍压制女性的”,可即便妇女解放后,又有多少数得上名的女作曲家呢?古拜杜丽娜、乌斯特沃尔斯卡娅、卡兰德若、萨利亚霍……得了,就记住了个《少女祈祷》。

  古典乐中的女性:失声于创作,喧嚣于演唱

  (原载2004年的南方体育,全文分古典、摇滚试验部分

  作为历史长河中属于被支配地位的女性,在艺术上也始终遭到压迫,无论美术还是音乐领域都难寻芳踪。特别是对于早已盖棺定论的古典音乐,纵有在近时性别相对平等社会中大展才华的众多女演奏家和歌唱家,然而保守的几百年古典音乐史却将女性作曲家挤压地毫无空间,一般的乐迷有能想到的女作曲家吗?苏桑.麦克拉瑞曾通过分析奏鸣曲式的强暴动机,来表明音乐领域是如何抑制女性的。包容后人总算学会了去尊重欣赏音乐家,可那浩如烟海的古典音乐史中的创作女性却终归几乎失声。

  创:

  1896年,当美国女作曲家阿米.毕琪完成其交响著作(E小调盖尔人,作品32号)后,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教务长夏德维克给予高度评价:“当我听到我们美国人产生如此精美的作品,我一直骄傲着颤抖,你一定会认为这来自男性之手。”看来历史上,女作曲家发声将注定成为奇迹

  克拉拉.舒曼、芳尼.门德尔松、阿尔玛.马勒为人们所知主要得益于她们那伟大的“姓“,而阿尔玛更有着一段媲美现时娱乐圈的古典八卦史,可以参看相关电影《风中的新娘》撇开这些美丽女性不得以背负的重担,却真的难以发掘其音乐成就,她们更多的成为伟大丈夫牵肠挂肚后的灵感来源。这其中,克拉拉的钢琴协奏曲颇为有趣,首先,它和以后舒曼那部著名作品一样都是A小调,其次,该协奏曲在莱比锡首演时指挥是门德尔松,更加之其近年来的协奏乐团是阿尔玛.马勒交响乐团,一部作品就这样串联起了这些伟大的名字

  古拜杜丽娜是其中一位在古典音乐作曲中孤独战斗着的女性,她融合宗教弥撒和信仰索求的小提琴协奏曲“奉献”与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的交响曲告诉着时代:作曲领域的女性没有完全失声。其他值得注意的女作曲家还有希德嘉.冯.宾更(有史载最早的女作曲家)、巴达捷夫斯卡(《少女的祈祷》作者)、陈怡(旅美华裔作曲家),更多的限于笔者浅薄的古典知识背景,难以奉告,英文好的乐迷可以参看戴安娜.安贝契关于250年西方音乐史女作曲家的资讯网站:www.womenofnote.co.uk/

  演:

  在演奏方面,当代女性发声的空间越来越丰富。有着显而易见的这样一个事实小号吹奏者大多为男性,而长笛则大多为女性,也因此出现探索乐器性别问题的研究。在相对中性的弦乐器领域,我们听到了很多大师作品的阴性诠释

  大提琴演奏家杰奎琳.杜普蕾为更多人熟知得感谢电影《狂恋大提琴》,为这个热爱生活却无法得到生活并最终烟花早逝的传奇女子故事感动,部分影迷转为古典乐迷,开始聆听杜普蕾著名作品,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贝多芬D大调第五号钢琴三重奏(幽灵)。韩国小提琴名家郑京和作为一名情绪型演奏者,其作品总是感情细腻色调丰富,她成名于1970年随普列文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以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布鲁赫等人的作品演绎留名乐史,看过DVD里她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在索尔蒂的指挥下演奏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她投入表情带来乐曲和乐团丰富的情绪。如果说大美女穆特的演奏都是奉献给决定一生荣华的卡拉扬,那么埃达.韩黛尔则只将自己的演奏奉献给作曲家,全心的演绎让她感到了自己与大师们的交流对话,这种纯粹让其艺术思想独立商业,以至于从不为自己唱片宣传

  阿根廷女子阿格丽希被誉为“键盘上的母亲”,她以激情活力将一切“死”的作品弹活,阿格丽希以及那些她幸运地跟随过的名师已然可以被拉成一副“20世纪钢琴名人绘”,听听她是如何联手伊科纳姆,去挑衅莫扎特的四首联弹钢琴曲极限的。大家可以从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音乐会上听到俄国钢琴铁娘子薇萨拉兹演奏的拉威尔,而她更与其祖母安娜斯塔西亚共同构成俄罗斯大地女性钢琴奇观

  与穆特一样,同样因为与卡拉扬和柏林爱乐的关系,萨宾娜.迈耶尔得到世人关注,更由于管乐处于演奏领域中名气影响度较吃亏窘境,萨宾娜.迈耶尔真正于单簧管艺术上的成就鲜被人谈及,而其实这个女子早以难度颇大的巴赛特单簧管扩大了管乐的语汇,让不少管乐作品呈现令人欣喜的新变化

  唱:

  歌唱方面,由于戏剧对女性角色需要甚至强调,音乐史上就云集着众多优秀的超级女声,而最耀眼的往往都是那些女高音们。在追求“高音炫技”乐趣大于作品真情表现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有着众多优秀的花腔女高音,莉莉.勒曼、帕蒂、森布瑞契、泰特拉兹尼等竞相诠释着最高难度的美声(Bel Canto)。

  同期,结合了斯拉夫民族特性和斯氏戏剧体系的俄国女高音们,越来越重视通过从心理真实理解作品并更克制的表现音乐内涵,真实主义(Verismo)渐渐成为了声乐主调,最出色的抒情女高音涅日达诺娃从艺术歌曲歌剧民歌各个领域全面开花,阿比亚比耶夫作品《夜莺》更成为其抒情演唱的典范

  捷克电影《非凡的爱玛》是关于德斯汀这位戏剧女高音的传记,她在威尔第的《阿依达》中展露了其厚实的音色。歌剧女神卡拉斯肯定是最为大众熟知的名字,她的传奇歌唱生涯综合改变了许多声乐传统,也因此,从名气上,她是唯一能和三高平起平坐的女性。对于女声试金石之一——普契尼作品《托斯卡》中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卡拉斯呈现的淋漓饱满,卡芭凡斯卡则纤弱细致

  艺术歌曲领域里,现时的德国女歌手克里斯蒂纳.沙弗颇有意思,她与当代音乐史上的先锋指挥皮埃尔.布列兹合作,出现在一部奇特的电影中,并演唱了舒曼的《诗人之恋》套曲和勋伯格的《月亮小丑》,此片以复古的室内歌曲演唱景别结合数码的后期制作纪录,试图以当代科技搭建沟通古今时间隧道,在朦胧光影下,歌手得意地咀嚼出19世纪艺术歌曲的温馨欣赏场景

  《娜内,莫扎特的姐姐》影评(二):对,就讲一个故事

  对,就讲一个故事

  到头来,任何技巧都变得无足轻重了,如果你也在乎故事的话。

  你能听一个人在你耳边絮絮叨叨地讲故事,一讲就是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么?你会不会烦呢?当然,就像康拉德说的,有一个前提,“故事本身要有趣”。在这个年代,电影要守得住寂寞,平心静气地好好讲一个故事,实属不易

  当然,选择讲这么一个关于娜内,莫扎特的姐姐的故事,需要极大勇气。最简单的问题是,看过电影介绍我们往往记不住这个娜内,却能记得她和莫扎特有关,“她是莫扎特的姐姐还是妹妹来着?”

  任何时候,和莫扎特这样的名字摆在一起,都有被吞没、被遮蔽的危险。娜内就是受害者。比莫扎特大不到四岁的娜内,极富音乐天赋。莫扎特大概五岁时候写了第一个曲子,这个曲子,按她自己说,至少有一部分是她的。因为,尽管他们的父亲,列奥波尔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不交给她任何关于作曲的知识,可她总能感受到“音符脑子跳动”。虽然娜内有时候会因为父亲的偏心难过,可这从来没有影响她们姐弟俩之间的感情。她们一起唱歌,一起弹琴……

  在父亲的带领下,莫扎特一家马不停蹄进行欧洲皇室巡演。在去往巴黎的途中,马车坏了,一家人到了附近的一个教堂,居然因此结识了路易十四的几个女儿。娜内和自称“粗布”的小公主一见如故,成了小公主的信使,后与王太子的结识。女扮男妆的娜内初见太子,就展现了她的音乐才华,太子极为欣赏,鼓励她创作。于是,她决定离开束缚她创作的父母,离开弟弟莫扎特,独身一人留在巴黎,她开始了追逐梦想之旅。这个时候,似乎她的音乐之旅充满的成功的希望,太子甚至组织了一个乐队排演她的作品。可太子被迫要续弦,于是,她的所有梦想就像一颗玻璃球,终于掉在地上,碎了。她无路可去,只好回到父母身边,而最终,等待她的是所有女人宿命,结婚生子,老病而死。

  我们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流行的性别研究上,空恨女儿身,娜内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甚至在电影里就有另一个娜内——小公主“粗布”。正如小公主在和娜内的一次相见时所言,如果她们两个都是男儿,一个必定会在政治上称王,另一个必定会在音乐里称霸。她们都试图去按照自己的天赋行事,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可面对严酷的事实,她们只好缴械投降。失败之后女人的出路不过两种,找个人嫁了,或者,嫁给上帝。“粗布”选择的是后一种,她说,“放弃了,你就离上帝更近了”。最终,她变得十分平静,她一袭黑衣神色凝重,举止言谈仿若天人,直抵本真。乍看起来,归宿差强人意。而我们目睹了娜内的奋斗,目睹了她的欣喜和落寞,她的无奈,她失败之后的转变,也能料到她转变之后的生活,她找了一个鳏夫,嫁了。故事到此结束了。没有必要再往下讲,是没有必要了。

  故事在赶往巴黎的马车上开始,在离开巴黎的马车上结束, 在这一家人的旅途中,莫扎特是核心,可在电影里,娜内才是核心。她串联起了两个家庭,一个无名乐师之家,一个帝王之家。尽管地位差距很大,但情况却极为相似。父亲、强大的父亲,决定了儿女的一生。简单看看故事的结构,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一种对位(counterpoint),就像列奥波尔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传授给他儿子的,和谐的对位。这里有两个家庭,两个父亲,两个女儿,两个儿子,两种关系模式,父与子,父与女。

  导演就像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在他的铺排下,人物关系变得纷繁复杂,互相冲突,把父女父子关系演绎的淋漓尽致。两个儿子,莫扎特完全顺从;而太子想反抗又无力(太子并非路易十五,路易十四在位时间极长,即位为路易十五的是太子的孙子),只好通过伦理上成功来战胜他的父亲(路易十四荒淫无度,太子则算是从一而终,甚至拒绝了他深爱的娜内)。两个女儿,如上所言,小公主活在父亲的阴影里(心爱的人居然是同父异母兄弟),最终只能皈依上帝,守住寂寞;一个试图反抗,无路可走,终于嫁人。

  如果说导演想要探讨什么的话,那么这大概是与父亲有关。我并不了解导演的生平,不感断定他是不是有卡夫卡般的童年。但至少在电影里,他是卡夫卡式的。

  张震岳问,电影散场之后,还剩下什么?也许是无数纷扰难解的细节,也许是不屑一顾的表情。不管怎样,至少,我们并不需要说诸如“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天才的姐姐”的话。或者,如果有人问起,莫扎特是谁,希望我们可以回答说:莫扎特,是娜内的弟弟。

  《娜内,莫扎特的姐姐》影评(三):高潮还没来到就平淡

  才华、美貌、爱情、财富权力、家庭、宗教,什么是女人最想要的,尤其是路易十四时代的女性。

  现代女性的成功模式:(才华+美貌) 换取 (爱情+家庭)或是(财富+权利),达到巅峰时会想到宗教进行皈依

  而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女性 娜娜 的模式是:

  (才华+美貌)受到(爱情+权利)的激发,但最终被( 家庭+宗教) 压抑至无

  全片讲述了娜娜令人扼腕的身世,这是主题明确的女权主义电影,采用了忆苦思甜式的模式。

  可惜电影并未充分解释娜娜最终自甘平庸原因,是爱情破灭,世俗不容,还是缺乏教育,至少父亲的不予帮扶是重要原因,可是他明明很爱自己的女儿,还有包容的母亲,不能理解。

  这部电影的优点在于:唯美的复古法式宫廷风格优美的莫扎特式配乐,父亲母亲自然深度表演,令人心旷神怡

  不足之处在于:流水帐式的剪辑方式,令人困惑不解的台词(好像旁白一般),皇太子如同吸血鬼一般嗜血的眼神自相矛盾的怪癖行为

  影片令人深思,如果你是娜娜,你有别的选择吗?

  让我们穿越到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吧,故事才刚开始。

  《娜内,莫扎特的姐姐》影评(四):娜内,畸形社会下的凄美乐章

  总算是再次看到了类似《Coco Avant Chanel》(时尚先锋香奈儿)和《La Môme》(玫瑰人生)那样让人心为之一震的传记类的片子,曾经不停的问过“是不是喜欢小提琴的人都注定悲伤?”我想,Nannerl给了一个毋庸置疑的答案。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有着女人有的美貌,气质,顺从,内向,对爱情的执着,当她乔扮成男人穿上男装,又同时有着男人有的英俊,倔强,独立,坚强,对音乐的天赋,旅居艺术家境,待人接物的礼节。她同时拥有惊人的歌喉,技艺精湛的钢琴,大提琴,小提琴和作曲天赋!她身为女子,那个年代,女人不被允许拉小提琴和作曲。在这样变态的专制社会里,她扮演Mozart的配角,惊人的才华早已从她带着灵魂的音乐里肆意飞扬。

  关于她和父亲:她的父亲是名副其实的虚荣的化身,刻意将他的孩子的年龄夸小化,以凸显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天才。父亲扼杀了她对作曲和小提琴的情有独钟,她怨恨父亲的偏心,她逆来顺受,但是积蓄在内心的强烈的执着让她独自离开家庭,独自承受社会舆论的压力,为皇太子谱写了一曲曲华美的乐章,是自由,理想和爱情的力量让她自立,又是爱情的毁灭让她重回父母身边,大病一场,父亲还是爱她的,在她不省人事的时候,破例给她拉了一段安详的曲子。

  ——那个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夜晚,她恳求父亲教她作曲,父亲一口拒绝,作曲需要天赋,更何况女人没有男人那样的灵感,她对父亲说:亲爱的爸爸,你要知道,莫扎特5岁的时候,第一次你让他作曲的时候,他拿着沾满墨水的羽毛笔来找我,我用脑海中的一些音符随意写了下来,当他将那些乐符递给您的时候,您和老师们激动得热泪盈眶,这该是个多么有天赋的孩子啊!

  关于她和母亲:她的母亲同样爱着自己的女儿,但却完全顺应着那样变态的男尊女卑的社会,她操劳持家,为他们一直在路上的生活节衣缩食,完美的家庭主妇,女儿想要独自工作独自过自己的生活,她让她去了,女儿受伤回到家中,她仍然热情相拥,她试图用这些年自己的经验告诉女儿,做个安分的孩子,你会过得更好,可是她不是Nannerl,Nannerl也不是她。

  ——那个渴望成功,有着独立思维的傍晚,她对母亲说:亲爱的妈妈,我是一个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女孩,我的朋友们也渐渐的离我越来越远,像我们这样的年纪,她们大都开始准备着婚礼,但是我不会。母亲说,你也会结婚的,她立即反驳:可是谁愿意娶我?我每天跟着你们不停的从一个城市赶到下一个城市,我的生活只有钢琴歌唱钢琴歌唱,我不认识任何人,我不认识自己。

  关于她和七公主:其实七公主是我最喜欢的角色。皇室的男尊女卑让知书达理的七公主从小只能在修女院长大,不能像皇太子们那样在皇宫里享受。七公主有一颗少有的纯净而又成熟的心智,遇事冷静,乐观,给人生的希望。七公主和Nannerl是心灵相通的好朋友,七公主的爱情同样的悲惨,七公主选择了成为一个修女,安静的修行,超度余生,每当Nannerl身处逆境之时,总会重返修女院与七公主碰面,听她讲述看淡一切的道理。有这样的朋友,同样的面对命运的不仁慈,七公主选择了余生继续安静继续纯净,并同时尽可能帮助朋友,Nannerl则更加坚持自己的梦想。

  ——Nannerl和七公主见面是有时间限制的,那小小的沙漏,控制着七公主说的每一句精华:我的哥哥非常欣赏你的才艺,他是真心爱你的,但是为了皇室的正统,请你忘记他,希望你能继续谱曲,你会是杰出的艺术家。我爱的人是我同父异母的哥哥,他的身后有魔鬼跟随,我需要潜心修行,才能将他身后的魔鬼驱逐。可惜的是命运让我们都是女人,假如我们都是男人,就不会是这样的结局,我会成为皇室继承人,不用隐居修女院,像我哥哥皇太子一样将来统治人类,而你会替代你的弟弟莫扎特,成为伟大的小提琴手,钢琴家,作曲家,音乐家。希望你能明白我的话。

  关于她和皇太子:我相信一开始,对,一开始,他们的确是相爱的。Nannerl这样有思想,有才华,有涵养,有容貌的女子,着实让人着迷。皇太子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皇宫,每天过着机械的生活,面对着机器一样的仆人,早已失去自己的灵魂,心理日益畸形。Nannerl让他找回了自我。但是父命难为,与他人成婚,一再耳闻目睹皇宫中的畸形事件,尔虞我诈,混乱的男男女女,他每天生活在那样畸形的小圈子里,头脑崩溃,变成疯狂的强迫症,妄想症,色情狂。Nannerl失去了像妈妈所说的那样美好的爱情,她从容的离开皇室。她两次在炉火前焚烧东西,第一次,是七公主托她烧掉的一个姐姐的禁书,第二次,她烧毁了所有为皇太子谱写的乐章!我想,她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吧,要不然,眼泪里闪出的光亮是什么呢?

  ——影片中没有Nannerl主动对皇太子说的话,只有皇太子初始Nannerl时对她的欣赏,皇太子不停的要求她为自己作曲,皇太子问Nannerl问题她温和简单的答复,事实上,皇太子的畸形着实配不上Nannerl的高贵。Nannerl最后一次接受皇太子邀请去即兴演奏并歌唱的乐曲,活脱脱给低俗的皇室一个响亮的耳光,那歌声甜蜜而凶猛,感性而独立,优雅而粗俗。

  “从此以后,Nannerl再也没有作曲,在她32岁的时候,嫁给了一个有5个孩子有钱的鳏夫,成为了伯爵夫人,生了两个孩子,她的剩下的光阴,主要做钢琴教师,并收集弟弟莫扎特的曲子,她试图教自己的孩子音乐,提琴,和作曲,但是没有一个有她的天赋。她最终活了78岁,死的时候,又穷,又瞎。”影片最后的旁白,总会让人心酸,让人意犹未尽,一个璀璨明星还没有开始生辉,就陨落了,我爱这个女子,爱她的自强不息,爱她的执着,爱她的隐忍。

  《娜内,莫扎特的姐姐》影评(五):明主虽蒙尘,宝光匣中藏。

  路易斯公主对她如是说,“可怜的娜娜,如果我们都是男人,一定会各自统辖一方。你统治你的音乐王国,而我统治人。”

  每个人的心里都居住着一个魔鬼,和一把安抚镇守魔鬼的七弦琴,而在国王路易十五的儿子,即皇太子,对这娜内声嘶力竭的咆哮并且残酷无情地把她驱逐的瞬间,他亲手拨裂了娜内心底那根紧绷的琴弦。

  宫廷生活糜烂,经济问题陷入泥潭,这是法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波旁家族在法国建立的王朝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让法国达到封建社会鼎盛时代,却在路易十五时代开始走向衰落。

  纵然各种打击已经使他心死,可是他凭什么自私地剥夺她的天真的爱情?皇太子才是娜内心中久住的魔鬼。她用天籁之乐去净化他的孤独他的淡漠他的阴鸷,他却在她以为最接近光明的一刻吞噬了她的梦……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je ne suis pas une fille comme les autres”后俩娜内对母亲淡淡地叙述。她不同于其他女孩儿,她不会做饭不会也不喜欢其他女孩儿热爱的东西,她只有音乐,她跟着父亲参加欧洲各种巡回演出,她的生命在音乐上达到登峰造极的绚烂怒放,也因为音乐而心如死灰沉入余烬。

  “女孩子在音乐上注定不会有男孩儿的造诣”这是娜内的父亲秉持的观点,他把更多的爱和期待倾注在娜内10岁的弟弟莫扎特身上,这个毕生一共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的少年天才。

  她把光环藏在弟弟身后,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允许女孩儿进行创作,她与社会舆论主流价值观硬碰,只是一次次地伤害自己。

  兴许,最后她已然释怀。一个普普通通的钢琴家庭教师,掩盖了毕身才气,直到灯油耗尽的那一刻。

  留给我们一点点遗憾,一点点忧愁。

  《娜内,莫扎特的姐姐》影评(六):不励志的油画

  法国影展里最想去看的一部电影,由于时间关系也只看了这一部。

  去看之前就一直有人问我好看么,我就奇怪了,我也没看过怎么知道好不好看呢。很多人看了影评才会选择去看一部电影,我一直对于此很费解,不应该让别人的观点去左右你自己的想法。

  光是影片开始小提琴声音一响起,看着一个个小姑娘美得像油画一般,我就暗自感叹,这怎么能不好看呢!影片讲述了沃尔夫冈的姐姐娜内,和沃尔夫冈一样拥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甚至沃尔夫冈5岁时作出的让大人们欢呼的曲子,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娜内的功劳。但由于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娜内始终无法完全施展自己的才华,只是作为弟弟的陪衬随家人在欧洲巡演。莫扎特父亲不让娜内拉小提琴,不教她作曲,哪怕是在给沃尔夫冈讲对位法时旁听都不行。当娜内说“有音符在我内心跳跃,可我不知道怎么把他们记录下来”时,我的心里好难受。这一切直到娜内遇到了路易国王的儿子,皇太子对女伴男装的娜内的音乐才华深深吸引,向“他”邀约曲子。娜内爱上了皇太子,她离开家人,开始独自钻研作曲。我想说小姑娘太淡定了,皇太子命人推开门的那霎那,一只宫廷乐队演奏着自己作的曲子,我作为旁观者已然感动的落泪了。好景不长,皇太子受父亲之命,不得不娶某某公主。美好的初恋就这样结束了。当娜内盯着那张有着大大疤痕的脸,内心呼喊“俊美的脸庞”时;当皇太子望着女扮男装的娜内的双眼,流露出温存与美好时,我相信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在一起会让人觉得没有力度,因为彼此感情淡漠而分手又让人失落,深爱却不得不分开的结果总是爱情最完美的结局,哀伤而有力。

  结尾字幕写道,娜内为了父亲放弃了作曲,我更愿意认为她是因为失去爱情而放弃了作曲。这是一个不励志的故事,但却是那么美。

  女演员应该是为了电影才去学的小提琴,揉弦的动作相当初级而僵硬。还有翻译的确有点奇怪,我虽然不知道应该叫什么,但“皇太子”似乎不太合适吧,还有“妈妈桑”之类的词出现,与电影风格差距甚远。

  《娜内,莫扎特的姐姐》影评(七):中文剧情简介与影片背景

  (其实我没看过但是豆娘说必须给个评价所以我就点了力荐= =)

  影片梗概:

  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有一个叫娜奈尔的姐姐。 一样是一位天才音乐家,从小就和莫扎特在欧洲各个皇家宫廷表演。在一次长达三年的家庭旅行中,娜奈尔在凡尔赛宫结实了路易十五的儿子,他鼓励娜奈尔进行音乐创作。只是娜奈尔是女孩,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不允许女孩进行创作的…

  影片背景:

  导演荷奈•费雷将莫扎特一家可爱而又充满深情的故事拍成了电影。

  安娜•玛利亚•“娜奈尔”•莫扎特,莫扎特的姐姐(Nannerl1751-1829) .

  娜奈尔比弟弟莫扎特年长4岁。她是一位天生的钢琴演奏家,只是一直藏在弟弟的光环身后。姐弟俩感情非常好。娜奈尔害羞,内向。1763年,莫扎特一家在马不停蹄地进行欧洲皇室巡演。孩子们在四处玩耍的同时,也在享受着音乐的熏陶。莫扎特一家巡演的生活,既累人,收入也不稳定,意外情况也时有发生。娜奈尔是家里的大姐,她是一名技艺高超的歌手,又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虽然父亲也认同娜奈尔的才华,不过还是以“为了她好”为由,向社会舆论低头,不再让她继续创作音乐。

  在碰到法国的两名皇室成员后,娜奈尔的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学习国王的女儿,绝对服从,安静地进入女修道院。另一种是听从皇太子的建议,成为女性音乐家。皇太子非常喜欢娜奈尔,他鼓励娜奈尔继续进行音乐创作,这段时间娜奈尔创作出了充满激情而又极具创造性的作品。为此,皇太子私下雇了一个管弦乐队来演奏娜奈尔的作品,并邀请娜奈尔担任第一小提琴手,只是她要把自己打扮成男人的摸样。已经不再是孩子的娜奈尔,对于因为性别原因受到的限制,感到愤怒,同时也为未来感到忧心,她不知该如何选择。

  33岁时她和太阳堡的法官Johann Baptist Franz von Berchtold结婚。从那时开始,她住进圣吉尔根市她母亲出生的房子,并生育了3个孩子。1801年她丈夫去世后,她搬回萨尔茨堡,并任钢琴教师以谋生。

  《娜内,莫扎特的姐姐》影评(八):你美的像珍珠,却只能淹没于尘土

  我不是专业的,也不会分析电影的框架结构,对于那些“情节拖沓”,“风格刻意压抑”,“演员不入戏”的批评也难辨真假,但个人觉得女主角演的很好,至少她赋予了Nannerl这样独特的气质和性格。从一开始交到小公主这样的好朋友,到在父亲面前争取学习创作的机会,Nannerl始终都是淡淡的表情,不怎么笑,不是严肃,不能说忧伤,更不是木讷——毕竟她有那样惊人的天赋和才华。然而弟弟生病的时候,她独自在巴黎教课的时候,赶着为王子作曲的时候,很多很多不同的时候,她就是用那样一种没有表情的表情,坐在钢琴前弹奏着一段又一段的旋律,目光不知道是在看哪里看什么,像是想一个问题想了很久也想不通。即使电影的最后她被路易太子那样疯狂的诅咒着驱赶出门,导演也只拍了她呆呆的背影,还穿着男装,全黑的燕尾服,扎紧的裤脚。

  就连坐在火炉边将自己所有的乐谱付之一炬,窜起的火苗照亮她的脸,泪光闪闪的脸上也不见有多么撕心裂肺的绝望,她的表情始终是淡的,放佛还在探究什么,还在求索什么,仿佛还有所好奇,有所期待。

  只是谁不晓得,在欧洲烧乐谱和在中国焚诗稿都是一样的,死的岂止是爱情啊。

  自古以来,苦的都是女人。

  annerl是个坚强的人,为了能够自己创作,为了获得自己渴望的爱情,她争取过也抗争过。但时代岂是一个14岁的姑娘扭转的了的,任她如何的有灵性有才华,怎能抵抗过在她出生之前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制度。每当她略歪脑袋,望向表扬着弟弟的父亲,看他如何的赞扬鼓励自己的儿子,如何描绘和期望着儿子即将带给他的成就和荣耀,她那淡淡的、略带考究的表情就成了一种风景,融化在整个历史的大背景下,如此真实,又如此不值一提。

  昔日的好朋友路易斯公主已经穿上黑白相间的修道服,一边感谢着主的恩典,一边带着虔诚的微笑对她说:“可怜的娜娜,如果我们都是男人,一定会各自统辖一方。你统治你的音乐王国,而我统治人。” 她的表情始终有些凝滞,好像一直在反抗,又好像从来没反抗过。

  终于最后,既没有甜美也没有苦痛,她用最不堪的平凡走完了自己漫长的一生,再没有谱过曲子,也不曾再渴望什么,晚年穷困潦倒,眼睛也几乎看不见。这一颗美的惊心动魄的珍珠,终于将自己完全掩埋于尘土,岁岁年年,丝毫光芒都不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