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告白》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告白》观后感10篇

2018-06-29 02:31: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告白》观后感10篇

  《告白》是一部由中岛哲也执导,松隆子 / 冈田将生 / 木村佳乃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告白》观后感(一):一群害怕孤独笨蛋追逐关爱故事

  其实这部电影的题材简单平常不过了。

  年幼时害怕父母忽视自己,害怕一个人留守面对偌大的空旷房间恐惧,难道不是每个人的梦魇么。

  一群高智商小孩母亲,把这种梦魇成功演变成了一场屠杀游戏

  往往智商高的人情商都很低,编剧一定很赞同这个观点

  每一个主人公其实都是得不到关爱的笨蛋。只不过他们不像修哉说的,“一个笨蛋遇到另一个笨蛋,然后生下了笨蛋。”敏感多情使他们加倍自己的孤独,极高的智商使他们复杂化了这种孤独。一般人感到孤独的时候求助,而他们,会试图毁掉孤独的源泉

  少年犯之一,从小得不到关爱的孩子,为了重获离家出走的母亲的怀抱,试图用那句他母亲唯一留给他的“你的身体里留着我的血液”,做与他母亲同样的事,来唤起他母亲的注意

  他确实流着他母亲的血液,一样自私,自私到为了自己的目的蔑视一切。

  而另一个少年犯,野比康夫式的角色,一直在学校受着欺凌,渴望关爱,渴望朋友。可是野比康夫有多啦a梦,而他,只好向压根就没有把他当回事的所谓朋友不断表现着自己并不是失败者,只为了那位朋友能够认可他。

  两个母亲,一个失去了最爱的丈夫女儿,一个丈夫常年在外,和儿子相依为命

  她们都犯了同样的错误: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使,别人的孩子则什么都不是,而若果别人的孩子欺负了自己的孩子,那就是恶魔

  当母爱变成了如此地步,就已然成了恶魔。

  归根结底,这是一群害怕孤独的笨蛋互相纠结的故事。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里面不断的提到少年法,影片似乎把矛头指向了少年法保护未满14岁少年犯罪可以不受到刑事处罚这件事。这就是日本电影的特点,一定会通过剧情试图向社会呼吁或者教育什么。

  不过对每一件事都深究到如此深刻地步的,估计也只有日本电影了。

  另外,画面和配乐好美。演绎小直崩溃的过程的时候一直用天真烂漫幼儿园音乐,让人不崩溃都不行……

  所以,面对孤独的时候,还是不要想那么多吧。

  《告白》观后感(二):恋母狂童鞋,你现在后悔吗?

  我发现日本人果然真的很喜欢把死亡跟BT的事物拍的很唯美,明明题材很黑暗,不过每个慢镜头总是称反比的透露出一种生的美感

  只能说这片子看了非常过瘾标题就是我最大的感想。虽然主角该说是女老师,不过恋母狂童鞋你实在太让人印象深刻了。劳资看中间爆你童年那段就知道你Y是个标准的恋母狂而已,只不过你自己从来不敢承认,结果后来被中二女同学指出,还杀人灭口。看这里不得不说老师,GOOD JOB,女人就是要这么心狠手辣。看到她最后打电话给恋母狂开头模仿他老妈口气,再加上后来对他说,看到你给你妈写的情书,我就笑了……哈哈哈,句句一针见血,杀伤力巨大,老师你真聪明。不,该说,教训小P孩就是要这么狠,恋母那位,你活该啊。不过要是没这种父母,这一连串报复也没办法形成。只能说因果报应啊,从牛奶开始就是一连窜的蝴蝶效应了,这老师不脏了自己的手漂亮完成了报复……

  至于那个开放式的结局,其实都有可能,个人倾向于说讽刺“你重生”那句之后否定说“开玩笑”,毕竟这种人渣没什么可以说重生,不如说他的人生自从老妈爆炸那一刻,已经彻底毁掉了吧。

  但是炸弹没有放去***研究所也不是不可能,毕竟考虑现实多种因素。拿过去的“发明礼物”,她老妈不可能不打开看啊。然后就是作为“快递”的老师,怎么能算准时间什么时候爆炸呢?(要是算晚了可就连自己的命一起搭上了)除非她放了拍摄追踪装置。再来就是也有可能她妈没打开包放在那,但是人跑开了,最后没炸到她也不一定,反正有多种可能她妈都是没有死成的,所以最后一句开玩笑是针对炸弹那些也说得通。

  不过我个人是觉得没必要那么纠结结局了,反正前面那一通报复还不够完美么。最重要的是这个恋母狂最后已经痛不欲生了,老师你说的对,Y就根本珍惜自己,不光不珍惜自己还要拉垫背的。杀了他也不可惜,报复他老妈才能让他痛不欲生,事实教育我们,真别当自己是天才了。是个人都有弱点,你看看夜神月童鞋,以前多聪明,最后还不是败在自满这个弱点上,你Y还有个恋母的弱点就更不说了,不过日本人还真喜欢恋母这题材- -|||,凡是儿子50%恋母,还有50%是恋妹,真是搞不好了……

  另外这片子绝对变态云集,溺死小女孩的那个笨蛋同学本身也是恋母狂,他妈也是个恋子狂。(没这老妈就没这种儿子,小孩做什么事都只会怪别人,最后自己被孩子砍死,该就一个字,不说第二次)还有个中二的女同学,外加有严重的恋师情节,(动不动就在内心呼喊老师- -,您含蓄点儿成不?)跟一个好骗到家的热血教师。(这位老师你加入宗教的话就是那种被当石子牺牲还在帮人数钱的,要是在中国那就是被传销骗的料啊)跟那帮子猪狗一般的全班同学(你说你们说的好听吧,惩罚杀人犯,之前班级里有同学给欺凌也没见你们这么正义的。随便一个短信就煽动成了,报复都是假的,找个宣泄口才是真的。真是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需要这么一两个被欺负的对象,来维持班级的平衡啊,人的本性果然就是“欺负弱者”一点错也没有。),这片子真是变态云集啊,变态云集。

  最后,本片的教育意义明显正确人参价值观很重要,为了孩子的将来着想,请三观不正的人不要随便结婚生子。杯具一再告诉我们,不正常的父母的孩子不一定都是扭曲的,但是扭曲的孩子基本都有不正常的父母,因为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子女

  伟大导演!这个结局属于绝对理论上的必杀!鲜血!互砍!爆炸!他没有辜负某些群众期望.胜利属于导演,属于黑化党,属于所有期盼这一切的人们.

  恋母变态佬也许会后悔的,他在有机会力挽狂澜情况放弃了,选择无耻的自爆,他没有恢复到杀人时的状态.他终于尝到了苦头,他该洗洗睡了,他不用回自己的老家,因为***事会让他内疚一辈子的,再见.

  《告白》观后感(三):对电影《告白》小感

  《告白》不是一部文艺清新爱情电影,相反,这是一部略显沉重的影片。

  影片中最主要的人物,也可以说是影片的线索——森口悠子,即森口老师。在影片开头,是森口老师在她所带的初一班级的结业礼上,对她的一群顽皮不羁的学生“告白”。她的四岁幼女被法官判为意外失足落水,但她知道其实是班上的两名男生杀害了女儿。她坦白因为《少年法》会保护14周岁以下的少年,所以她并不打算自己的女儿翻案,而是打算以自己的方式报复他两,让他们不断受到良心谴责,并谎称那两名男生喝完的牛奶早已被她注入了艾滋病人的血。

  杀人凶手之一也是主犯的渡边修哉是一个渴望自己的才能被别人尤其是自己母亲关注的少年。他渴望关注渴望到了一个疯狂程度,不惜杀死唯一一个真正懂得自己的女生北原,又计划着用炸弹杀死全校无辜的人,他觉得这样才能上头版头条,才能“名留青史”。还记得他在快要见到母亲却转身又走时的告白:那一刻,我才明白,我要她拥抱的并非我的肉体,而是更伟大的东西——我的才能、我留下的丰功伟绩。男生修哉虽“病态”,但也反映出父母中任何一方的关爱缺失都有可能导致少年心态不良发展。试想身为优秀化学家的母亲如果对小修哉的要求不高,如果能对小修哉多些鼓励而非责骂,如果能一直陪在小修哉的身边而不是和他父亲离婚……或许修哉也会是个杰出优秀的少年。

  另一个杀手下村直树较修哉而言是一个较悲剧存在。因为呆木而在班上没有朋友,修哉带有目的的亲近意外得他欢心,结果他成为了修哉的帮凶,而在知道修哉对他真正的看法时,一气之下原本只是昏迷的四岁女孩扔进了游泳池里。而得知自己喝了带毒血的牛奶时,原本温和的他突然变得暴躁,整天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洗澡,也不肯面对自己的妈妈。还记得在直树简短的告白中,他说明了原因。“我每天很用力地清洗用过的东西,是因为害怕妈妈被传染。而我从来不清洗自己,是因为脏乱头发、发臭的身体、长长的指甲才能让我感知到自己还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活着……”这段话出自一个不满14岁的男孩口中,令人揪心。只因想得到他人的认可,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便陷入了恐慌之中。其实只要做自己就好,每个人当然都会有缺点啊。毕竟,只有拥有好的、坏的,你才是完整的。

  虽然是看似很黑暗的故事,但整个电影的拍摄风格却是清新的,其中不乏很多唯美的镜头。导演擅长用慢动作,又将很多镜头拼在一起,很好看。沉郁的场景却被导演配上轻松甚至有点可爱的音乐,独特做法不但不显突兀,还让人觉得格外新奇舒服

  所有好的电影最经典之处或许都在结尾,这部电影的结尾可能并不算经典,但也很不错,终于让人嗅到了阳光味道。森口老师忍者眼泪绝望地趴在地上的修哉说:“这就是我的报复,是真正的地狱。从现在开始,你踏出了改过自新的第一步。”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所有这些不好的事情都是——“玩你的啦”。 O(∩_∩)O

  :第一次写影评,看看自己写出来的,也许不是很好,但还是好有成就感~(*^__^*) ~

  《告白》观后感(四):沟通不能的世代

  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在说话、力图表达自己的时代,这是没有一个人被真正倾听到的世代:他们的声音在各自的单行频道上漂流,无人倾听、无人接收。这是一个声音大爆炸的时代,这是一个无法沟通的世代。

  《告白》把什么都说了,又仿佛什么都不曾评断。它只是把这些东西一点点地呈现给你看,至于观众如何理解,是单纯地娱乐于惊悚的展开,还是如针芒在背一般试图弄出什么教训来,它不管。我从它那里所获得的最深的印象,是看似与电影中的事件毫无关系的“沟通不能”的感慨

  日本的影视擅长深刻挖掘和表现亲子师生关系中扭曲的一面,这是其他欧美系的同类作品所无法表达的。因为它源于一个封闭性的亲子和师生关系结构文化传统、社会伦理滋生了这样一种结构,并在面对它自身的变异措手不及应对无力。离开了这样一个背景,就无法理解为何这些影视作品会以这样一种方式进行表达。

  在这个故事中,一直以来被反覆诉说主题以一种更加集中和戏剧化的方式进行了倾诉,试图表达的主题太多了,反而使它们每一个都失去了更深广地延伸开去的机会。或许,唯一浮现于表面的主题是:对黑暗复仇者,亦融于黑暗;没有人能因复仇而得救?电影的结尾,没有胜利者,没有救赎

  十多年前相似题材的日本电视剧人间失格》,虽然在当时引起了相当的话题性,但在今天看来,显然充满了宽容同情,在叙事和道德选择上更加节制,并且依然抱持了某种乐观信赖的心态。十多年后的《告白》则选择了更为严峻态度讲述一个非道德的寓言

  《告白》观后感(五):咔嚓。我开玩笑呢。

  之前看 名字 还以为是爱情电影。但是电影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看下来 真的是一气呵成。原来对日本电影总是没有好印象的。这下真的是让我改观了。

  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来源于我们心中的幻想

  当越长越大 越来越孤单。我们生活的越来越 自私。为了自己 为了家人。植树的母亲 只是会说自己的孩子好可怜 却没有对美子的死表示一点惋惜。学生们不尊重老师 社会以及法律对于青少年犯法的不重视 还有太过孤独的生活现状 重重压力下 使得老师踏上了对于学生的报复之路。

  好久没有看过这样的电影了 真的看得我心里很难受 有那么多话想说 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艾滋病 人们的冷漠。当死亡被冠上了珍惜的字眼 你会拿出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来让它变得更为冗长么?

  善良的男老师被人利用了。

  植树的母亲 过多与溺爱以至于后来使得自己死亡。植树告白那段是配的那么可爱的背景音乐 肯定是一个很单纯的更接近于现实中孩子的内心 其实他的所作所为就是想证明自己活着。可是少了与母亲的沟通 杀死了母亲。可见与父母的沟通的重要性

  班长和渡边在夕阳下那段那么唯美 笑容那么灿烂 为什么会遭到利用呢。不信任信任 不信任 还不是不信任惹的祸。

  渡边的母亲给他小时候心理也造成了阴影 重重影响下 才能造成后来一幕幕的悲剧。就是一个命字。蝴蝶效应 周围的人的所作所为 能改变一个人 更能改变所发生的事情。

  影片的剪辑和摄影技术真是棒。让我一直在回味。留着我会再看一遍的。

  我从前一直在想。为什么就决定我会生在这个家庭呢?为什么不是 别的家庭?为什么生在中国?为什么不是欧洲?为什么不是火星人?构成宇宙的粒子太过微小。我们又是什么。从小一步步走过来 是不是稍有差池 我们就不是现在的样子 我就不会来这所大学 我就不会遇见那些这些人 我的未来是不是就会不一样?我是不是就不会坐在这看这部电影之后再写这篇没有任何头绪的影评?

  太难理解 也太难回答。

  我们是谁。我们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

  这是一个无限循环死问题。太可怖了。

  想想真是悲凉的可怕。

  我好想念过去哟。

  咔嚓。我开玩笑呢。

  呵呵 一万遍。

  《告白》观后感(六):所有不過是一場盛大的玩笑

  先看了原著再看的電影,期間相隔幾個月。

  看原著時的震撼依舊留存在我的腦海裡,估計是有原著打的底,所以一路看來覺得是一部忠於原著的電影,心思也沒有太多放在劇情上,反而是那些大量的慢鏡和特寫,讓我覺得這個片子也算對得起那麼高的評價。

  當我以為這部片子會如此忠於原著地結束的時候,一些原著沒有的情節出現了:班長美月和森口見面,森口說出她和新的班導串通報復;美月說露娜希是另一個自己,最後被修哉殺死;然後,高潮出現--森口打電話給修哉,道出炸彈的最終去向,並用她一直以來冷漠沒有感情的聲音道出他的失敗他的內心想法進而完全摧毀他的心理防線。真正讓我加上最後一顆星的原因,都集中在最後那二十分鐘的劇情上。

  不知道是不是導演覺得原著本身實在是有些過於冷漠,冷漠得有點平淡,所以故意加上了這麼一些更加血腥更加現實更加殘酷的片段,讓大家對這麼一個故事有更深的體會。

  生命的價值在哪裡?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只是有很多時候我們會諷刺地發現,自己一直珍而重之的東西,在別人眼裡或許一文不值。也有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是地充當別人的價值判斷者,對那些不屬於我們的東西做出過多的評論甚至是代別人作出制裁。這種錯亂,讓我們都忽視了怎麼樣從正確的渠道去滿足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轉而專注一些流於表面的,速成卻不管後果的方法上。對於別人在意的事情,如果我們抱著看笑話的心態去對待,那麼最終,別人也會這樣對待我們認為重要的事物。最後,我們會發現,所有的一切,只是一場盛大的玩笑。

  《告白》观后感(七):犯罪往往源于童年的缺陷

  一部你猜不到剧情怎么发展的电影,讲述了森口老师向杀死自己孩子的自己班上的2名学生复仇的故事。

  A从小被母亲遗弃,渴望得到母亲及他人的关注与疼爱,他学习成绩优秀,通过从母亲哪里遗传而来的聪明才智搞各种小发明,希望通过小发明引起别人的关注,可就在他获奖的那天新闻报道的重点确是露娜希杀人事件。认真学习一心向善的得不到关注,而犯下罪行的却成为焦点。心里的不平衡逐渐将他引向罪恶的深渊,他萌生了杀人以博取关注的念头,于是他找到了B做同盟,从而上演了杀死班主任老师的女儿的戏码。

  平时没什么朋友,性格孤僻,这时A来找他共谋杀人之事,B便把A当做唯一能懂他的人,当做朋友。可是在做完事之后,A说出了内心的真实想法,他只把B当做笨蛋,B崩溃了!这时他发现老师的女儿并没有死只是晕过去,于是他抱起她将她仍进了泳池。B想,你想杀人却没做成,我却做到了你做不到的事,你才是笨蛋!B完全可以不用杀人,但他还是左兰兰,只为证明A才是笨蛋。

  森口老师的复仇计划开始了。在她最后一堂课上她说在A和B的牛奶里加了艾滋病血液,他们命不久矣。A依旧来上学,但开始受到同学的排挤,A毕竟聪明,几个月后就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得艾滋,于是向带头霸陵的同学反击,此后同学们再也不敢欺负他了,他和班长成了男女朋友,一直在得到母亲认可的路上努力。B得知自己的了艾滋,便消极了,学也不去上了,新来的班主任老师每周都去B家探望他,久而久之逼疯了B,最终B杀死了母亲。森口老师又从班长那里得知母亲才是A的软肋。A企图在演讲结束后自杀,并让在场的同学老师一起陪葬,以此来得到母亲的关注,森口老师识破了他的计划,并悄悄把炸弹放在了他母亲的办公室,于是A亲手炸死了自己一直追随而不得的母亲。

  A和B都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他们最爱的人,森口老师的目的达到,让他们失去 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这一切的起因看起来是A ,A从小被家庭遗弃,缺少家庭的关爱,导致了他扭曲变态的性格。完整的家庭,和睦的生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真的是必不可少。B虽有完整的家庭,但缺少同伴的友谊,得不到同类的关注也导致了他心里的扭曲。

  《告白》观后感(八):那么重,那么轻

  告白影评:那么重,那么轻[b][/b]

  这部片子可以说是悬疑剧里的经典之作了,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我也来凑个热闹写写影评。

  乍看题目还以为其中掺杂了爱情,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一个跟爱情无关的故事。通过几个人物的自白,几个不同的视角,将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挖掘再挖掘,使我们看到无比深刻的里象。鬼子的悬疑故事总是喜欢故弄玄虚,开场便是女老师的自白,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个普通的谋杀故事,失去女儿的母亲对凶手复仇,而凶手也得到了惩罚,故事便可以谢幕了。然而鬼子总是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他想看到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的后续所带来的影响。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很畸形,这也是悬疑小说悬疑剧惯用的手法,将故事妖魔化,夸张化,让观众好像看哈哈镜一样把故事扭曲的展现出来,里面所有角色中,最正常的维特老师反而显得突兀,给人一种乱入感,故事一波三折,层层递进,多一分钟故事就完全变化成一个摸样,到最后大结局的时候故事已然面目全非,但是也更让人震撼。

  整个故事一直在探讨生命,探讨保护着我们的少年法,然而鬼子写这部小说真实的目的却是为了展现两种不同教育模式带给两种不同极端的结果,但是因为太多玩玩绕绕,这个原本的主题反而显得不再重要,而且也并没有真正起到教育意义,不过这也并不是悬疑小说的职能,这仅仅只是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想和外界探讨的问题而已。

  电影里的镜头拍的都很唯美,越唯美,越沉重,我看我们还是回归到电影表面上生命探讨好了,套用一句话,我们的生命,那么重,那么轻。

  《告白》观后感(九):有限的人类,无限的罪恶。

  这部充满阴霾、嘶吼和心理扭曲的电影,仿佛让我看到世界末日一般。

  人心灵的空虚,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为了孩子,还是为了母亲,冤冤相报,还是互相利用,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当修哉走上被自己亲手所造的炸弹炸毁的自己最爱的母亲的实验室的台阶,满目苍夷,就好像人朽坏的肢体,残破不堪。

  最珍惜的东西逝去的声音,不是“啪”,而是“咚——”。就算时间能倒回,人逝去的生命却怎样都回不来了。森口老师在黑板上的那个“命”字到底有多沉重,不是班里这些学生可以懂得的。

  日本电影总是很不顾及观众地揭露人性和世界的丑恶。

  这个时代到底想怎样?人们到底想走向何方?赤裸裸的血腥暴力,人性的凶残在张牙舞爪。为什么连是非黑白都分不清楚呢?为什么要争着抢着下地狱呢?

  再也不敢说人性本善。因为犯罪是天性,不用别人教就会。从孩子起就是这样。反而叫人为善,却是那么困难。

  “渡边同学,不管是制造炸弹的,还是引爆炸弹的,都是你。”

  莫非这就是人类,自己建造,自己拆毁,而在其中自娱自乐,却不自知。这就是人间炼狱。罪恶和罪恶感,不是法律控制之下的。

  也不是痛一下就过去的。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人这样的肆意妄为?恐怖行为在网路被拥护称赞,同级生被欺凌侮辱,老师对学生的不信任,父母对孩子的冷漠,男女间浅薄的调侃,互相利用的“友谊”.....比行为上更可怕的是心里的罪恶。没有目的的只是想杀人的冲动来自哪里?为达到自己目的不计后果的手段如此残忍。哪里有同情,哪里有理解,哪里就有嫉妒,哪里就有纷争,哪里就有杀戮的心。大概因为如此,那仅有的同情和理解,也被“啪”的一声掩埋在冰冷的棺木里了。

  每个人的告白,让我透不过气。因为我总是宁愿相信人心是好的,无论做什么是有理由的,是可以被理解的。在灰飞烟灭的空气中,我突然感觉到,人陷在罪恶中不可自拔,人不可能把自己从罪恶中拯救出来。

  人类是多么的有限。

  人类可以为了眼前自己的利益杀戮同伴。

  人类太可怕了。

  人类存在的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实在是无法想象。

  就这样想着“幸好我不是那么坏”的时候,我就也陷在罪里了。

  《告白》观后感(十):恶的源头

  日本电影一贯的慢进度,却又一步一步全部埋下伏笔。最赞的是电影配乐,每一次都恰到好处。

  我喜欢悠子老师每次面对他人的镇定自若和逻辑清晰,心疼她捏着一粒糖果撕心裂肺的呼喊之后又站起身说出“白痴”,全片心思最缜密意志最坚定的角色,复仇成功后流着泪也仍旧说出让对方下坠到地狱的话语“今天是你重生的第一天。开玩笑的”。

  生活在法律荫蔽下的孩子们,漠视生命,在无法反抗强大时欺凌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以此来获得强大一方的认可。

  “每一个生命都是珍贵的”,悠子老师说的是真的。渡边修哉自认是聪明的孩子,是想要站在母亲身边的人,可惜他不明白老师的话,也不会珍惜身边重要的人事物,滥用自己的天赋,把爱自己的和自己所爱的全部拉入地狱。

  而北原,和所有躁动的年轻人一样,把老师划入另一个阵营,寻找机会把孩子的过错推去老师那边。同样漠视生命,所以旁观,所以到了渡边修哉的身边,所以了解他的一部分,却不了解自己在他心中的地位,不知道见好就收,结婚死掉了,算是报应吗?“生命,是多么微不足道啊”。

  “失败品”直树,我想我赞同他妈妈的“可怜的孩子”,但他大概比渡边幸运一点,只有一点点吧。在他发狂的时候,电影居然选择了那么轻快的配乐,极度违和却又再适合不过。直树的生活已经被毁灭了,从他选出目标的那一刻起。“失败品”、有艾滋病毒的牛奶、同学的鼓励(杀人犯去死吧)、妈妈的“是我没有教好你”,一刀一刀,一拳一拳把他送进了没有希望的错乱世界。“我还活着吗?好臭啊、饥饿的感觉,都是我活着的证据”。

  同班同学又是什么呢?我想到很多人,网络暴言的群众,怂恿跳楼者的围观人员,惹不过有钱人就欺凌流浪汉的小混混。电影可能为了效果过于夸张,但我觉得足够真实了。

  最后,每一个生命都是珍贵的,没有人生来就该死,但每个人也几乎都是有罪的,这一生过完,才算赎完了吧。恶的源头?不就是生命和爱本身么。

  『告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告白》观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