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告白》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告白》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2-03 20:55: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告白》经典观后感10篇

  《告白》是一部由中岛哲也执导,松隆子 / 冈田将生 / 木村佳乃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告白》观后感(一):关于结尾,卫道士希望炸弹不响以育人为主旋律,如我这般的伪道士却不这样想。

  我只看过电影,没有看过小说

  关于结尾,我是这样判断的,炸弹并没有响,A君的母亲也没有被炸死。一切都只是森口老师心理暗示和A君自己的臆想。

  所以,那些认为森口老师残忍的卫道士们就不必纠缠不清了。

  不得不说,在我这个伪道士看来,这个结尾是个遗憾

  A君的母亲不该死,谁该死?A君的一切不就是她一手造成的吗?能塑造出如此扭曲的人生观,A母也算得上是极品了。

  至于B君,完全是母子一起扭曲。B母杀子不成反被B君弑母,这根本就不是森口老师想要的结果

  唯一不该死却死了的是班长,但那也是她咎由自取,明明知道A君是个傻逼还要跟他在一起。

  如果那俩小子杀了我四岁的女儿,我会毫不犹豫杀他们全家的,毫不犹豫。

  那些卫道士们,你们扪心自问,如果你是森口老师,你怎么做。

  《告白》观后感(二):告白

  森口,仇人的逍遥法外,最爱的剥夺,不逼死对方,因为直接让生为地狱才是最大的报复。

  修哉,等待亲情的回归。害怕独自面对。于是做出让对方主动的一切。从而对方就是一切,无论付出多大代价,无论牺牲多少。

  直树,胆小懦弱,若不是修哉的过分羞辱,不知那份与生俱来善良会不会还一直延续存在。不过是为了证明并未失败

  北原,话少可看穿弱点,言辞直击痛处。要知道,许多时候人都是清楚知道自己的状况。只是都不愿去面对。于是乔装不知,麻痹自己。一旦被揭穿,捅破。恐惧突然袭来的羞耻感,足以惊人骇世。(还有,真漂亮,是我的菜)

  病态的心理.情节设置巧妙.人性的揭发为何不再来得赤裸裸些.

  同时,小直一直在怀疑的自己是否还活着,

  我想那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存在感吧.

  饥饿能使人明智,我可是深有感触

  还看到的就是,要快点强大。要快些具备一技之长

  《告白》观后感(三):如此唯美!如此残忍!

  我很难吝啬我的溢美之词,太深刻伟大的一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超越了电影,它是创作者展现他对人性的观察,如此深入,如此细腻。电影中描绘的人性的恶,孩子的恶,或者无意识的恶,让人毛骨悚然。

  一个一心想杀人,却没有成,一个不想杀人,却成了。很讽刺,生活就是这样,无意为之,充满意外。生活总是超越人的经验之内。电影总的来说是关于一个复仇的故事,以前也看过一些复仇的电影,像今春昌平的《我要复仇》。但这部电影内容丰富,更加让人思考导演用了罗生门的叙事手法,从不同的人去看同一件事,从每个人角度去看逻辑成立,都没有错,并且每个人都很可怜,都值得同情,森口悠子失去了心爱的女儿,并且是她生活的唯一重心,A是一个生活在破碎家庭的孩子,母亲偏执的教育深刻的影响了他,并且母亲的离开,造成了母爱的缺失,也导致了他古怪的心理,以致该事件发生,A的母亲也是一个性格偏执,导致家庭破裂。B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差,也没有朋友,当然也很善良,被A骗去杀人,B的母亲也因为B变得很可怜,唯一坚强的人是森口悠子的丈夫。每个人都很可怜,但都得不到救赎。

  整个故事也有点像蝴蝶效应,好像以前的所有事都是为了这件事的发生而准备的。生活中充满了这种宿命感。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整个电影的画面极度唯美,但这画面中的故事却是如此的残忍。也许美好事物下总是隐藏着阴暗丑恶一面。故事的人物关系也很有意思,老师与学生,导演很用心,老师用很残忍的方式来教育了学生,也为女儿复了仇,这种教育很具讽刺性。

  在提一点,电影的海报很有意思,松隆子的整个脸很安详,很和蔼,但嘴角上翘,隐藏着深深的邪恶。

  人性本善,还是恶?

  导演很明显相信是后者。

  我也是。

  《告白》观后感(四):生命的告解

  和大多数人一样,最开始看到片名和海报的时候,以为是一部苦涩爱情文艺片。可是在最终看完全片后,心却如同被重物猛烈撞击了一般,久久不能恢复宁静

  其实电影刚开始的画面真的很美好,教室里一群身着校服的青涩面孔,一边打打闹闹一边喝着牛奶。这时我立刻联想到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一望无际的稻田里身着白衬衣的少年。然后似乎是老师讲话的声音,可是学生们依然自顾自的疯玩着,没有人在意她在说什么,直到她说月底就去辞职……下面的学生竟然高兴得击掌欢呼,甚至擅自离开课堂,在天台欺凌同学。不禁让人觉得日本中学生的课堂真是差劲,学生目中无人,不尊敬老师,而老师面对这些无法无天的孩子更是束手无策。老师的话语并没有停止,她用冷漠表情继续着讲话。谈及她的私人生活,社会事件,以及她2岁的女儿溺水死亡……她说:“凶手是这个班的学生……A和B。”

  故事就已森口老师的告白拉开序幕,接着相关人物的告白逐一登场。穿插美妙音乐动人的电影配乐是令人难忘的电影绝对必不可少部分。影片里有多处欺凌同学,杀人的场面均以慢镜头出现,所以观影后也并不会觉得这是一部血腥的电影。相反增加了电影的细腻度和唯美感。

  溺爱与软弱

  《告白》

  都是那个女人的错——下村优子。

  世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疼爱自己的孩子,保护自己的孩子。直树的母亲下村优子,是一个过于疼爱自己的孩子总爱絮絮叨叨的人。把所有的一切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即使知道自己的孩子犯了错也没过多责备,相反去可怜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出现问题后也并没有去了解真相,只是一味的胡思乱想,妄加猜测,都是那个女人错,将责任归咎于老师。而最终,当她亲口听到孩子说出事情真相的时候,这位母亲彻底的崩溃了。过于的溺爱造成了孩子的软弱,这个时候如果母亲足够坚强,也许可以带离孩子走出困境。也有这样一类母亲,她们觉得是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来做一个成功的母亲,孩子会犯错都是自己的过失。于是,下村优子选择极端做法,写下遗书,想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天国。软弱的母亲又怎么下得了狠心将自己的孩子杀死,所以最后她被自己的孩子残暴杀害。

  孤寂与恋母

  《告白》

  我那时听到了,珍贵之物消逝的声音——渡边修哉。

  一直活在对妈妈深深思念中修哉,仿佛也是故事中最残酷的一个人物。他认为自己流着和母亲一样优秀血液,所以要干一番大事使自己出名,成为妈妈的骄傲。过份的执着于一件事情,使他变得傲慢而冷漠。“遵循自然规律,笨蛋遇到笨蛋,就会生出笨蛋。”他如此形容父亲再婚后的生活,可以看出修哉已经漠视了所有的人,全世界的人都是笨蛋,都是他利用的工具,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他。失去母爱的孩子就是用这样的眼睛看着世界,用这种极端的方式生活着。还记得妈妈离开的画面,同龄小朋友在吹着泡泡幸福地玩耍,而他却只听见重要东西消失的声音。看到这里,人们心疼这个孩子多过了对他的愤怒。如果在成长过程里,他不曾被母亲抛弃,感受到了温暖的亲情,还会孤寂到想去杀人吗?所有的事,包括活着,仅仅是因为无聊想解闷。

  《告白》

  我没有活着的感觉——下村直树。

  和成绩优异的渡边修哉相比,小直是个太平凡不起眼的小角色。总是在学校被人欺负,被说成是没用的人。修哉有意途的来接近他跟他做朋友的时候,小直的心却温暖了,还以为找到了友谊。只不过是想努力的证明自己罢了。我也是一个童年时没有太多快乐回忆的人,所以尤其能理解小直的心境。总是被强势的同学欺负,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泣,憎恶和仇视着那些以强凌弱的人,想他们都去死。脆弱敏感的心终于可以与人结伴,自然是完全的付出,倾其所有。最后,得到的竟是背叛。所以,将森口老师的女儿扔进水里淹死,毫无人性的杀死了疼爱自己的妈妈。多么可笑,一直渴望杀人的修哉都没有成功,他却成功了,他不是无用之人,他是妈妈眼中的乖孩子,学习和体育很优秀

  《告白》

  老师,这个班级好诡异——北原美月。

  如果说每一个人都被蒙上了眼睛,都迷失了方向,北原美月就是相比之下清醒的人。她同情老师的丧女之痛,厌恶班上那些欺凌弱小的同学,同时也是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她相信老师没有在修哉和小直的牛奶里放感染艾滋的血液,她相信老师只是为了让他们改过自新,懂得生命弥足珍贵,她也相信修哉不会残忍到去杀人。可是,她相信的一切都背叛了她。“修哉他只是因为太寂寞了,太思念自己的妈妈,想引起妈妈的注意……”只有他看出了修哉的心思,她是唯一了解修哉的人,而修哉却杀死了她。老师,生命太微不足道了。

  母爱与复仇

  《告白》

  生命是什么——森口悠子

  森口悠子,这位老师是在用她的方式告诉学生,生命是什么。未婚妈妈,未婚夫染上艾滋,主张和学生做朋友的老师,这位人生已经经历了很多痛苦的老师,自己的女儿竟然被自己的学生杀害了,像恶作剧一般。可能更令她痛心的是,在她查出事实真相后,也没有人因此而悔恨。在他们眼里,生命到底是什么?森口开始了自己精心设计的复仇,她说:“我不会放过他们的。”然而,这位表情冷漠,嘴角带着诡异笑容的老师,却在雨中失声痛哭。没有人懂得生命的珍贵,自私冷酷,无情已经蒙蔽了人心。这个社会已经如此。她的复仇,是让他们走进活生生的地狱,也许走入绝境而后重生。

  这是关于生命的告解,关于爱的告解。

  满天乌云啊,最后都没有散开。像暴风雨随时都会到来一样。

  《告白》观后感(五):还孩子一片蔚蓝吧 (一波n折的教育片)

  这无疑是部好片。仅就手法和叙事的方式来说。

  刚开始,我是真正讶异于一部片子,怎么敢把前30分钟,都一成不变地放在一个场景里完成。松隆子的话时隐时现讲台调皮捣蛋的学生们制造的各种声音间。能全部听到她在讲什么的想必也是听力高手

  至少刚开始,我没法完全集中精力听她在讲些什么。甚至一开始,对于这位一直站在讲台前念叨个没完的老师,我还不十分确定她是否就是主演。

  所谓一波n折。 首先就是,松隆子扮演的老师讲她要卸任,继任的老师,就是享誉盛誉的当时一个人物吧。辍学、环游世界,接着执教鞭。

  我以为,故事的重点应该就是继任老师怎么修理,并最终教育好这帮龟孙子了吧。。。就像保剑锋演的那样

  但是,松隆子根本就没停的意思,甚至场下也没安静的意思。导演似乎有意弄乱这场面。但因为已经这样支撑听了一段时间,心已经静了。

  接着就听到松隆子说自己的女儿是被班上的人杀死的。

  这个把我震到了。不震导演跟编剧都吃白饭了,铺垫地那么久。

  然后这个看上去温柔娴淑的老师说:我是来复仇的。

  只凭“复仇”2字,包含了多少的戏剧性。

  古今中外,从内而外。《金子的复仇》,《赵氏孤儿》。哪个不是见刀见血。故事性、张力十足。

  故事一路下去,好多的伏笔。

  几乎没有缀笔。一开始以为老师提到HIV有点莫名其妙,还硬要跟自己的单身母亲扯上关系。后来知道,是因为HIV导致她没有结婚。而这又是故事后续发展的线索。松隆子把HIV的液体注射到杀死她孩子的2个学生饮用的牛奶中去啦。

  故事中间曲折发展。视角也从乖乖牌女生课代转到杀人凶手A、杀人凶手B。

  还好转到这就够了。我真怕A|B的母亲都各自再来视角叙述一番,她们为何抛弃或者理解不了优秀、可爱儿子

  那绝对是我这种没水准的人才会意淫出来的多余想法

  事实是,导演只想拍一出得不到关爱、寂寞孩子上演的反社会教育片。

  这片里,老师残忍——虽然老师也是无辜的——甚至还担负要杀子仇人“重生”的“命”运。我想各国国情都类似吧,总得有个正面的引导,何况是灵魂工程师。

  老师残忍并且高智商是一种,这片里女的都高智商。课代女,长得很正,穿得朋克的那个。也是个深藏不漏的Luna Sea。——Luna Sea不是一个歌唱组合吗? 我不知道个中典故,是否该乐队得名就是片中所说。

  但至少片中的Luna Sea貌似是个制造了很多麻烦和轰动的反面人物。我不确定课代是不是就是Luna Sea真身——我真没看明白。因为叙述太多。

  回到正题,杀手A的母亲也是个高智商,直接导致儿子“恋母”,继而犯了“冷漠症”。对除母亲以外的女人,哪怕是献出初吻,和世界上唯一理解自己的同龄美貌女孩无动于衷

  女老师、女工程师,都厉害。智商高、美貌。

  男老师唯一可以匹敌的是,相貌也好,可惜是个被人利用的主。没啥看点

  除了老师残忍,这片里,孩子们各个冷血,且嗜血。

  我一直在想,孩子们拍这样的片子,对今后的成长会否造成阴影。

  看过娜塔莉波曼成长并且如今凭<黑天鹅>一举夺后的可能认为我杞人忧天了。可是殊不知,拍过《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小波,也有相当不淑女,且被视为叛逆的一面,这点你们去挖一个她讲Rap的视频就知道了。——但愿不是ps的。

  提到疯狂和神经质,想提一提另一本日本影片《梦旅人》。里面讲述的就是一个精神女病人和2个精神男病人如何发病的故事。

  女的是chara演的。男的是日后成为她老公,演过超多剧的型男浅野忠信。

  他们最终的离婚跟是不是当初演了精神病人有关不得知晓——(完全是我在意淫,好啦)。

  总之,在青少年尤其是孩童时期,演这样一部片子,里面的主演们,我衷心希望,人生路上,走好啊。

  老师残忍,孩子们也残忍。但是残忍都是有原因的。

  老师残忍前面说了,是因为孩子被杀。她自己运气也不好,爱上一个个性男,可惜有个性必定没人性(哈哈哈),得了花柳病。这是魅力惹的祸。另外,老师也不好做,被学生整成跟学生去开房的也有。老师也是亦步亦趋,患得患失。

  至于孩子,孩子们的“变态”大抵都是家庭环境造成的。

  这点我双手投好。一个人本性再善良,再天资聪颖,如果落了个蛮横不讲理的家庭里,也会长歪的。

  一个人的教育环境,家庭永远是第一位,且是一生的。——也许这才是“命”的真谛。

  杀手A明明是个聪慧很会搞发明,作文又好,长得又帅的小孩。偏偏母亲自己好花配烂草,完了闹离婚。给孩子种下深重阴影。还一直灌输“你骨子留的是妈妈的血”这样容易使人误入歧途的话。你的血没错,留着也没关系。关键是,这个妈妈总还要拿自己的工程师身份去要求孩子,让孩子也成为一名爱因斯坦式的人物。要爱因斯坦就不要相貌了,这点来说,你愿意同意跟撞钟人卡西莫多结合,我们看客也都忍了。

  又要才,又要貌。而且还没长成呢,就要收成。完全置投入产出经济法于不顾嘛。

  结果孩子缺失母爱。父亲心平气和跟自己同一个level的女人结婚。导致孩子,看谁都是白痴,都是低智商。只有他的母亲最聪明和伟大。

  虽然是夸大化的艺术手法,但跟现实生活中,一些优渥家庭的境况很相似。父母把孩子当成是自己志愿和理想不成功的实现体。或者自己一生没啥作为,却希望孩子能扬眉吐气,一振家风。

  条件好的家庭是这样。条件不好的家庭也是这样。

  父母不一定都是伟大的。《背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这样的情愫在。但普天之下,没有以身作则,尤其是没有尽到教育义务,不仅仅是把孩子抚养成人,还要扶正的,不在少数。

  代沟、矛盾、隔阂、不理解。多如牛毛

  不然豆瓣怎么会有anti-parents这样的小组呢

  再说杀手B。明明家境优越,却莫名其妙地找不到朋友,寂寞。唯一一个把他看作是同阶级朋友的杀手A,其实也不过是利用他,在杀手A眼里,B不过是另一个白痴而已,并且还“没本事”。

  结果为了向这个唯一自己承认的朋友证明自己“有本事”,在杀手A发明的触电装置让松隆子的女儿晕过去结果又醒过来后,杀手B无情地将其扔进了游泳池。

  不管剧情有多少不靠谱的地方。孩子们在该展现人性的时候,都出现了意外的没人性。

  杀手A对课代,也是女友,以“无聊的过渡”相看。

  杀手B对松隆子女儿(贼pl和可爱的一个女孩勒),为了报复自己的兄弟不待见自己,也使其杀人的计划不成功。外加自己虽然家境富有,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寂寞的原因,先是溺死一个4岁小孩;接着再是发了疯地弑母。他的母亲,就没一天正确教育过他。全是责怪周围环境、社会的不好。

  (初中班主任突然电话来,,暂停了20分钟,,汗)

  再说课代。长相标致的“Luna Sea”。虽然片中没有描述她的成长环境,但一看就是一个寂寞且忧郁的主。台词很少,一说就是别人都猜不到的真相。什么老师其实没注射HIV到牛奶里只是吓吓学生啦;或者说学生A是寂寞,最大软肋是其母亲拉,A是个标准的“母亲控”啦;再或者评价继任老师的无能,把杀手B弑母都归罪到无能老师的“热处理”上——其实不过是又一个被利用的主,这回是松隆子利用了继任老师。并且从Luna Sea这里得知杀手A的软肋。课代显然也是个高智商。在班级被认为是“美呆”,其实就是个洞察世事且深藏不漏,最终还是死在“爱情”——因为太空虚了,因为世上第一次有一个异性对她说:你的生命比较重吧。

  全是悲剧。

  这个闹腾的班级,充满了邪恶。学生之间没有情谊,出了事情就只会谩骂、欺负“弱势”群体——刚开始有学生在天台用棒球打人,我还以为松隆子的女儿就是这样死的呢,被棒球打到,然后掉进游泳池了。

  学生没有爱心。即使班主任(继任老师)说要鼓励心里有障碍的学生,他们也只会拿一些恶作剧,并且是极端的话来刺激问题学生。直接导致学生妈妈,也就是杀手B的母亲绝望,从而动了杀子和自杀的决心。

  孩子们冷血,从杀手A、杀手B,课代,以及他们的母亲身上,哪怕是学校的老师,松隆子跟继任白痴——都可以看出,是什么导致他们这么冷血而变态,无望以致绝望和不敢想象明天的原因了吧。

  因为父母和学校的教育都是失败的。父母虽然给了孩子生命,这条命既已诞生,就有了“生”的权利。但事实是,父母们,老师们,在随后,都在剥夺着大家“生”的权利——这种权利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也就是“生的价值”——

  杀手A说,母亲从小教的不是杀人是有罪的道理,而是怎样把一个物件拆解,用极端暴力的方式告诉他里面的结构。这种机械化的物理性的冷冰冰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了孩子的畸形。

  孩子们在第一成长环境里没有长好,就别指望他们再在第二环境里变好。学校能看住学生,让他们在规律的作息时间里听着铃声来,盼着铃声走,却阻止不了他们阴暗的心理在心里滋生。也阻止不了他们在课余甚至在课上搞一切坏动作,包括收集自杀药,和杀人。

  你可以看到,生命的重量,因了父母的不作为,和老师形式化浮在表面的教育,变得那么不甚重要,甚至轻易逝去。

  松隆子饰演的老师虽以报仇目的而来,可作为一个母亲,她也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她毕竟还是单亲,即使再强大也提供不了孩子完整的爱。

  就是凭这样的主旨,无论剧情中间有几多纠结和不合情理,我都双手双脚激赏。何况它讲的还不赖。唯美中有杀气,杀气中又有唯美。

  忠心希望,全世界的孩子头顶的那片天空,不再如片中那样,乌云密布。

  还孩子一片蔚蓝吧。

  《告白》观后感(六):开玩笑的

  影片最后一句台词,松隆子略带笑意的发音,毛骨悚然。

  这是导演加上去的,原著没有。也正因为如此,看过原著的我才会对导演拜服。

  杀人,利用,撒谎,报复,一切都只是玩笑罢了。

  好玩儿吗?

  看多了普世价值中爱的教育,也会像片中的男老师一样,自以为自己是光明的化身,可以去照耀尚未成熟的心灵。

  笨蛋,大笨蛋。

  男人总觉得女人是脆弱的,大人总觉得小孩儿是无知的,自己总觉得别人是愚蠢的。

  她离开,不是她奈何不了他,而是她在等机会;屋里屋外的循规蹈矩,不是母亲把孩子培养得有多善良,而是培养得有多阴沉;成绩单上亮眼的分数,不是老师教得有多成功,而是老师被骗得有多昏头。

  是人都会有欲望,也都会有弱点。如果犯罪只是因为年龄太小而不必遭受严惩,欲望就会继续膨胀,而弱点则会被更深地隐藏。等到欲望膨胀到能毁灭一切的时候,再去找弱点所付出的代价,无人可以承受。

  人性的善恶,很多时候是相对的。森口老师的作为,很难用好坏去评价;修哉和小直的悲剧,却终究是自己的选择所酿成的恶果;而那些旁观的学生们,笑脸下所附带的冷漠,也会让恶意永恒地传递下去。

  是妈妈的错,是同学的错,是老师的错。的确,别人不可能完全没错,但同样地,自己的错才是最应该去反省的。人生没有如果,生命、责任、怜悯.......很多事情还是不要开玩笑的好。

  失去挚爱的声音,不是“啵”,而是“轰”!

  尊重生命,首先得了解死亡;珍惜快乐,首先得明白痛苦;拥有挚爱,首先得经历失去;爱的教育,首先得知道恨。

  豆瓣两条简评:1.如果你是邪恶的,我又何必提醒自己你是孩子。

  2.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第一条我赞同,第二条我觉得应该改成中国人是拍不出这样的电影的,至少现在不能。

  片源网站貌似又要挨整了,驴子现在已经不好用了。

  感谢广电总局,你让我更加珍惜我所拥有的好东西。

  开玩笑的

  《告白》观后感(七):我敬爱的偏执狂~

  好电影在我这里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看完后淋漓尽致的必须马上动手写评论;另外一种是看完后大脑完全不能思考。

  《告白》属于後一种。

  你能在恨一个人入骨的时候,平静的听他讲完残害你心中挚爱的种种细节而波澜不惊吗?

  你能在被巨大的伤痛和失落包围的时候,面带微笑的细数你复仇步骤的完美和精准吗?

  你能在隐忍生活带给你的种种不公的时候,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走向通往目的地的捷径吗?

  电影里充满了偏执狂。一个为失去爱女偏执的要复仇的温文尔雅女教师;一个为挽回把自己遗弃的母亲的爱偏执的要用杀人制造大事件的理科高材生;一个为缓解青春期的孤独感偏执的用心底最隐秘的致命破坏情绪收集药水准备死掉的美女中学生;一个总想得到大家认可渴望朋友偏执的杀人寻求自我价值的幸福家庭幼稚男。

  还有偏执的爱着自己的孩子的主妇母亲,偏执的崇拜畅销书作家的新进老师~~

  我敬爱的偏执狂们,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得好吗?

  《告白》观后感(八):开玩笑

  从今开始是你重生的第一步。

  噗,开玩笑的。

  老师,生命是….毫无意义的….吗?

  因为事先被进行了完整的剧透,所以观影时并没有感受到所谓的无与伦比的震撼,不知道是自己五感钝化了的原因,还是对这场生命的闹剧太过于清晰的荒唐,以至于仅仅浮于对剧情预测的冷静和麻木之间,而毫无对电影本身的纯粹欣赏与沉浸。

  电影类别被标注为剧情/惊悚,纵使电影画面多使用暗色调以及缓慢凝滞的镜头,也丝毫掩盖不了当中蕴满的小清新之风,很多场景对于青春的明媚与忧伤都刻画的极其生动而感性,更多对电影的赞誉之词就无需赘述了。

  我常常觉得,一旦融于影片其中,我们就只能沦为笨蛋,只能被导演以及演员牵着鼻子走,只能被迫接受电影带来的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与意想不到(当然是指好电影),可能越长大越抗拒这种人生的不可控性,即使是在故意寻找这种久违的感觉的时候也避免不了成长所带来的鲜明的钝刻,即使人性本就是这样莫名其妙自私蛮横,好电影的一些细枝末节仍然能够循踪索骥的找到切入点,丝丝扣扣跘住人心。年轻跳脱的生命要怎么表现,恣意随性无所顾忌,那么即使再脏的水一脚踩踏溅起水花也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千万之一光华吧,停滞,倒回,青春就这样在此消彼长的腾空与寂静中过去了。

  也许生命的意义,是如那个男孩所说的可笑吧,也许说意义这个词,本身就没有意义,但是人的追求往往创造了许多所谓的意义,就像追求被认可追求自身的意义比毫无想法的懵懂度日是更有意义的吧,很多人说我只是想怎样,无论听起来多么渺小微弱的希望存在于自身这道围墙所以终究是困难重重痴人说梦。

  要怎样才能有透彻的对生命的理解,波澜无惊的生活还是绝望冰冷的世界,在绝望的底层就只能向更底层蔓延生长扎根,这是我们宿命式的生活轨迹么?

  看到“从来都不是人之初性本善想想真是无力至极”的短评才得以会心一笑,人性的善恶可能在这里并不需要过多的加以讨论,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他想要什么而为此做出了什么,一切来源于本心,产生于自我的欲望,并无过多的社会添加剂,相反松隆子所饰演的森口优子老师因为多了复仇这层外衣才更显得黑暗而惊悚人心。一切都是有因有果,我们本身就是成长雕刻出的作品,这一无需陈列的事实就预示着我们的失败。

  :今天看了一个朴树的视频,说了句此去经年早不似当时容颜,其实只为看看他现在的模样,无奈视频竟然持续了近17分钟,看着他是有多无奈才需要闭上眼睛来掩饰这一份心酸的一首一首曾经被奉为经典的灵魂歌曲却可笑的被编排成串烧,是什么似是而非的荒唐成就了那一抹沧桑,是为什么所迫才又出来置身于美轮美奂的探照灯下,不为人知,却又似刀俎鱼肉板上钉钉。

  《告白》观后感(九):幼小的恶

  人究竟是生来为恶的还是生来为善的?

  似乎主流的观点是新生命是白纸一方,任凭后天上色渲染的。不过,我不相信。

  日本人民似乎对青少年有天然的恐惧,日本青少年犯罪也似乎是我们总喜欢炒作的新闻点。但其实日本青少年的犯罪率还不及韩国,当然比美国要高不少,也许也要高于天朝,但天朝的少年犯们是一定会在D的感召下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的。但可怜的日本孩子们没有这样的大太阳,所以只能在银幕上活在阴影里。在他们的影像语言里,孩子、少年都常常蒙上阴沉的帷幕。渡边和北原的眼神,就像沥青井,甚至爱菜的笑靥都让人毛骨悚然地联想到骏雄。一点点可爱的感觉都没有。

  “保护你们的是青少年法”,很真实很冷酷。因为不满14岁,所以一切错误都可以一笔购销。那么,你如何定义成年?不了解善恶之分?多少大人懂得?不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多少大人能够?不明白行为的后果?呵,亲爱的,能预见未来的被称为神,不是吗?多少大人不都是以孩子的心智浑浑噩噩过了一生,但有一些孩子,他们早就长大了。

  至少,他们知道,生命可以很轻,而我们中的大多数,还不知道。

  只是一个莫须有的界线,行为的性质就突变了。公平吗?这法律究竟是保护了青少年还是纵容了他们?功利地说,像美国一般执行青少年死刑,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当然,这不代表我支持任何形式的死刑)。如果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犯了重罪,因为未成年的关系减轻刑罚被羁押10年,在监狱里耗费了大好青春光阴的他在当打之年没有一技之长和教育背景回到社会,除了继续犯罪还能做什么?

  每每拍出这样的电影,总是会推动一波反思的浪潮。但最终,很多时候,大家达成一致:孩子是无罪的,有错的是社会,没有为他们创造出健康成长的环境。社会,是一个太大的东西,而且可以堂而皇之接受所有的非难而不还击,还有什么比归咎于社会更好的解释呢?我们,尽管作为它的组成部分,也就道貌岸然地变成了卫道士,逃出了被告席。不是被告,意味着不承担责任,意味着我们继续对这恶化的状况袖手旁观。

  但,社会不承担全责。不是每一个被母亲抛弃的孩子都会产生疯狂的视线占有欲,也不是每一个自卑的孩子都会在扼杀自己的心,并不是每一个承重的社会都会压出畸形的灵魂。恶意,应该可以很早地萌发,只是,我们都太过天真,不愿意承认有那么幼小的恶。其实,生命的本能就是更可能好的生存,他们还不会利用我们所谓的道德来约束自己的本能罢了。

  大凡这些电影,都逃不过一段纠结的成长背景介绍,但这不足以成为后来恶行的解释。真正的人性基调,大概是在子宫里孕育的。大逃杀里七原秋也的生活经历完全可以把他也扭曲成和修哉一样的恐怖分子,但他没有。因为人性是可以选择的。

  孩子和成人心智之间最大的区别,也许就是孩子是单因子思维的,他们同时能考虑到的变量很少,动机单纯。所以,他们行事直接,行为无法预料。似乎,他们落在了我们道德可以指摘的范围之外。我们视他们为不完全的人,因为,我们自以为自己是完全的。

  最后,我发现自己完全无力去指责森口老师所做的一切,只有母亲在一旁悠悠地说了句:“孩子真可怕。”

  《告白》观后感(十):为能给所爱的人幸福而微笑

  自始至终,石神的表情都是平静的,甚至一直是微笑着的。他是为能让心爱的人幸福而感到自己也是幸福的。并非支持石神这种极端的行为,只是感动于他不为回报的付出。不,他认为自己得到的够多了。对世界绝望的时候,花冈母女俩热情的问候以及她们乐观的生活态度拯救了这个整日郁郁寡欢的男人,甚至花冈女儿向同学介绍说他是邻居的时候,石神都被感动了。

  他冷静、理智、除了对数学的研究别的一概不关心,然而那个一直微笑着的女人让他的内心起了波澜。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情,甚至不惜让无辜的人做了其中的齿轮。

  影片结尾他嚎啕大哭,因为被花冈了解了心意而感动,因为自己的努力即将白费,因为没能让她们母女幸福......复杂的感情夹杂在一起让他不能自已。这个木讷又浪漫的男人没有说过一句我爱你,却用巨大的牺牲诠释了这三个字的真谛。理性地思考也未能战胜爱情的力量。花冈爱不爱他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爱她,愿意为她付出一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