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雇佣人生》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雇佣人生》观后感10篇

2022-03-22 03:31: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雇佣人生》观后感10篇

  《雇佣人生》是一部由Santiago Grasso执导,剧情 / 喜剧 / 动画 / 短片主演的一部阿根廷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雇佣人生》观后感(一):勇敢地怀一颗感恩心

  一个画着卡通领结男孩的闹钟,秒针有条不紊地走着,领结男孩开心地张开嘴笑着,手臂一前一后,很是可爱。光头男人慢慢地按掉了闹钟,目光空洞地眨眨眼,然后用手揉了揉。大概还没睡醒吧,睡眼惺忪的样子。他站起身,走向顶着灯罩的人,快速拉下灯绳,毫不停留。他走进浴室,站在人举着的镜子面前刮胡子,然后从厨房端出一小杯热饮,坐在充当凳子的人身上,开始缓慢而迟钝地吃早餐。早餐完毕,走到门口在女人身上取下公文包和嘴里叼着的钥匙,出门等出租车。原来出租车也是人,光头男人被人背着向前走,路过由两个穿着长大衣的人充当的红绿灯——一个人大衣敞开是红色衬衫,另一个人大衣敞开是绿色衬衫。在人背上,光头男人看了看表——不知晚没晚,依旧是面无表情。终于到了公司,他走进由人组成的门,小跑两步进了电梯。终于看到他有了紧迫感,一直压抑的情绪不仅被他这两步小跑逗乐,这样子的他才可爱嘛。大家在电梯里一言不发,每个人脸上都是一样的表情——没有表情。光头男人走进换衣间,打开储藏间的门,将公文包放在“女人衣架”上,将外套罩在她头上。他在走廊里走着,接近一扇门时停下来,整理了下领带,犹豫了一会儿,然后走到门前停下来,慢慢地趴下去,面朝外的脸依旧面无表情。许久,一个人走过来,踩上他的背,边开门边在他的背上擦了两下脚,毫不停留的走进去,留下光头男人一个人在寂静的走廊里。

  《雇佣人生》上映于2008年,由阿根廷制作完成。它荣获了2009年ANIMA—科多巴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09年利尔达拉美电影节最佳短片奖等102个奖项。短片只有七分钟,却能够让人产生强烈的震撼。

  整部动画里唯一有表情的的只有闹钟上的图案,其他人都是面无表情地从始至终。但是我想,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吧,也会渴望大声谈笑或挥洒喜怒,因为如光头男人,他的喜好一定也体现在闹钟图案的选择上,他心中是有那样一个明媚的男孩形象的。他也想张开嘴肆无忌惮地大笑。但是他不敢。这样的情形又何尝只在动画中存在呢?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是也比比皆是吗?我常常看到有人面无表情甚至故作凶态地在我面前走过,但是很多人一旦有了机会深交,会发现其实那只是他的保护色,真实的他也是单纯且热烈的。又何尝是别人,连我都是这样呢。我常常在一个人面对事物时表现得不屑一顾或漫不经心,这不是一种保护色吗?就我而言,我的确是害怕使然。我怕我笑着对别人而别人毫不在乎地回应我,我怕我热烈的情绪会使别人把我当做怪物看待,所以我学会了收起感情,甚至去伙同别人一起打击那些有感情的人。这也就是社会上之所以会变得如死水一般冷漠的缘故吧。但是这只是我独自一人时的状态,当我和朋友在一起,哪怕遇到的是同一件事、同一群人,我也敢用真性情去面对。这是因为我身边有了可依靠的人,我有了满满的安全感去支持自己挥洒自我。你看,哪怕身边有一个人支持,我也是敢去赤裸裸的。有一个人了解我就好。我想动画里的人大多数也是这样吧,不是没有感情,而是不敢表达感情。灯人想:我只是一个灯而已,去打什么招呼呢?镜子人想:我只是一个镜子而已,怎么有资格给他提建议呢?衣架女人想:我只是一个衣架而已,说什么再见呢?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胆怯找着理由,于是大家都沉默不言,本来美好的早晨变得死气沉沉。这种冷漠是会传染的,灯人没有打招呼,于是镜子人更没有勇气提建议,于是衣架女人也不敢说再见。然后光头男人性情变得死水无澜,继而面无表情地开始一天。我们每个人又是独立的,又是互相影响的,往往一个群体,有一个人是兴高采烈的,便很容易影响第二个人,当大多数人是兴高采烈的时候,更多的人便能够释放自我了。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一个人郁闷时鼓励他多多与朋友在一起的原因吧。

  虽然动画的表现形式有些极端,但是细想想这不就是我们的社会的形态吗?我们每个人都被别人所雇佣,虽然叫法上不这么露骨,但形式上却无甚区别。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利用着别人为我们的服务,也为别人提供服务。但是这并不是值得大肆批判的,如果我们不把这当做“雇佣”来看,而是看作一种人类社会的互帮互助呢?这是我们人类社会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协调合作啊。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是高兴地、衷心为别人着想的,那这个世界太完美了,那大概就是大同社会吧,或者社会主义社会。如果光头男人在接受每个人的服务时都能说句谢谢,在清晨说句“早上好”,出门时说句“再见”,晚上关灯时说句“晚安”,那这部动画片所表达的感情就截然不同了吧。这依然能够折射到我们的现实社会中,我们在接受别人的服务时也说句“谢谢”,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将心中那个“我付了钱,你为我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想法摒弃,哪怕只是笑笑,也会有更多人被你的温暖感染吧。

  我想,在任何时候都能怀一颗感恩的心的人,一定是快乐的,也是勇敢的。

  《雇佣人生》观后感(二):非它唯我

  台湾广告教父孙大伟曾经接过一个案子,上面的文案写道:

  “ 放弃别人的梦想,就能成就自己的快乐 ”

  他说,看到这句话后,我徒弟的泪水是喷出来的。

  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成就着别人,换来的是工具化的自己。

  庆幸的是,影片的最后,甩了灯罩,做回了自己。

  《雇佣人生》观后感(三):雇佣人生-后工业时代的残渣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提出过一个学说,叫“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他指出在后工业时代,经济的主体将是服务业,而有技术的知识精英将占统治地位,劳动力也将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在后工业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问题。影片《雇佣人生》很好的反映了这些问题,将后工业时代下的社会的停滞,人与人之前的奴役关系做出了很好的反思。

  在 后工业时代里,知识精英占据统治,他们是理性的代名词,同时他们也是被服务的人。而那些服务别人的人则是大多数人,精英毕竟是少数。长久以来就会形成奴役关系而不是服务关系,会导致社会分配不均,社会的停滞同时也会对于人的精神造成一种压迫。就像影片中的男主人公,他的家里所有的家具都是由人构成的,台灯,桌子腿,衣服架子。人在这里变成了一种物品,并且影片中的所有人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习以为常,面无表情的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大街上也没有人说话。奔跑的人力出租车,人型的红绿灯,人力电梯,这就是后工业时代下的残渣,讽刺的是男主人公也是别人的脚垫,这是一种变相的精神摧残,一种奴役关系。

  后工业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极简主义,作者在影片中使人物面无表情,身体为长条状,房中的摆设很简单,建筑的线条也很立体,非常符合后工业时代下的社会特点。同时,作者将画面的节奏放慢,画面经常出现人出入画,画面还在或提前的情况,并且影片以冷色调为主,营造了一种社会压抑的停滞状态。

  当然,影片的最后也对这种社会现状表达了不满,黑色画面中白色线条的台灯男子扔下了头上的灯罩,走了,谁又能知道第二天他当不当台灯呢?

  《雇佣人生》观后感(四):杰作当如是

  杰作!

  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它。

  人们的阶级社会也好,社会分工也罢,没有谁比谁更高尚也好,社会中打拼之人的悲哀也好。甚至引申到现在天朝,独生子女在家中倍受宠爱在社会中忙碌成狗。也是可以的。

  真正的杰作,是不同人们,不同时代去品味它都会感同身受,甚至会有不同理解。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迅哥也曾品读过不同职业的人看红楼的特点(有些长,此处不做引用)

  另,可能画风有些人会不大适应。嘛,权当做是一种新奇的体验吧。

  另,ed后人灯摔灯罩的行为,自然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的。个人觉得这一动作将该片提升到了经典的地步。更耐得住品味。

  之后黑屏三分钟也是有意为之吧。给人更多思考余地。

  《雇佣人生》观后感(五):被雇用的人生

  动画短片《雇佣人生》没有一句台词,短短6分半,却向我们展示出一个“人是工具”的社会场景。台灯是头戴灯罩的人,桌椅是下伏的人,的士是背着人奔跑的人,红绿灯也是两个外穿黑风衣、里穿红衣绿衣的人,甚至连电梯也是通过一个胖子来升降的,正当以为这是揭示社会黑暗的一面时,主人公在一扇门前俯躺下,一双穿着黑皮鞋的脚踩在他身上,蹭了蹭,开门,进房,关门,而他却一直躺着,没有一丝不满,平静地闭着眼,只是白衬衫上多了两摊污迹。原来,他也是别人的工具,这里将本片升华到另一种高度,本片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社会与人性的本质,在高度分工的现代化社会,每个人都沦为了社会生活的渺小的工具,本片结尾的彩蛋非常独到,被雇用做台风的人摆脱了头上的灯罩走了出去,反抗意味着不甘,意味着想改变,而接下来迎接他的也是不一样的人生。

  《雇佣人生》观后感(六):克服社会的公式化

  他让我想到了另一部短片《你不是一个人》,两者讲的都是人在社会中的生活,而《你不是一个人》是用温和的方式去赞扬这种人人都是工具的社会,在他描绘的世界里,也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同社会,每个处于这个社会的人都各司其职,去服务于某个人,帮助这个人,使之获得幸福,故事不论是画风还是内容都温暖动人,十分治愈。而《雇佣人生》与之相比显得更加的现实且讽刺意味更为强烈,在那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是麻木的,没有任何表情,不敢反抗,不会反抗,只能接受。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的对话,没有什么音乐,只是环境的声音,使其营造的环境更为压抑。唯一的感情流露是在主角成为地毯被人踩了之后的一声叹息,是无奈和无力。社会进步的标准在于个体的幸福,而不是整体的进步繁荣。每个人都是社会这个巨大机器中的小小零件,被奴役被限制但都不曾作出反抗,并认为社会就是这样冷漠,生来如此。就像电影《房间》,孩子生下来就只呆在那阴暗的房间,他以为这就是他的世界,其实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阳光灿烂。他们就像那个孩子,他们之中必须要有一个人率先逃出房间,并告诉他们在阳光下奔跑才是必然。

  当一些人服从和服务于某一种社会机器时,当你被雇佣奴役时,当你成为社会的工具时,当你被人侮辱时,这些都不可怕,而真正可怕的是你平静的接受这一切,麻木,没有反抗,而是觉得这些理所当然,所过的生活永远是重复的,起床,刷牙,吃饭,上班......你已经失去了自我,你只剩下一具躯壳,失去了灵魂,是一具行尸走肉。即使知道生活无奈,会去叹息,但未想过改变,而是觉得天经地义时才是真正的可怕。一切都可见而一切又都在回避,一切都很近却又遥不可及。身体的约束是暂时的,而心灵被囚禁是永久的。

  男人在上班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把他人当作工具的角色到为他人服务的角色,从利己者到利他者,角色的变化也代表着人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的变化。也代表着人和社会的复杂关系,它既可以服务你,也需要你去服务他。但整个过程中,所有的人都是麻木的,他们没有自我,这个社会是病态的。我们常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何而为人,就在于人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与周围人的关系而变化,人与人之间相互依附,相互证明对方的存在,这就是社会。即使是同一个人,但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人设。而在与一切生命者或非生命者打交道时,你都不能是平静的无力的麻木的接受,而是带有独立的、不世俗的眼光去感受社会。别被世俗同化,别麻木地接受,而是应该去思考,去感受。

  克服社会的公式化,别让自己活在一个麻木的世界,跟死人无异。有一件事是真的,有一天你会走向死亡,但有一件事是假的,人一辈子只能活一次。

  《雇佣人生》观后感(七):你被谁雇佣?

  《雇佣人生》是一部无语言的动画短片,最后每个人的身在其中和渺小的感受让看完动画片的我们细思极恐。但是结尾又画龙点睛,给人开放格局的想象。

  我们从诺大的社会中跟随其中一位看待他的雇佣人生。动画片的开头用局部放大整体社会,用社会庞大描写每个人物的渺小。在画面开始我们不难发现在家这个封闭的空间中,中主人公的一切家具装饰都是人类所充当的,他开的台灯,所照的镜子,所做的凳子,用的桌子无一不是。当主人公准备上班带我们走出家时,我们会再次惊讶,不是主人公家里怪异。而是整个社会都如此,人充当的出租车,人充当的红绿灯,画面城市的“人”水马龙的开阔感更加深了观众对这个社会封闭式看待感觉,一种人物的渺小,庞大的社会环境的不可抗拒性尽收心底。

  社会环境总是让我们难以抗拒,开始跟随主人公,发现它周边的事物都是人类所充当,跟着他的脚步声起床、吃饭、过马路、乘电梯、上班,我们的思维都被欺骗了。我们以为他或许是一位正真意义上有正常生活的能称之为人的人,动画片只是通过主人公带我们看看这个有序不紊的社会的冷酷麻木。但是在快接近尾声时,主人公来到一间办公室门口站立不动的等待,此时画面中传来了除过主人公的第二个人的脚步声,逐渐急促,突然主人公趴下不动,像是静止没有呼吸的物件一样。当脚步声的主人踏上他的背,跺脚进门时。我们会恍然大悟,我们以为的“正常人”原来也只是“门垫”。这种一旦用脑思考,便令人细思极恐。我们又在社会中充当什么?又是谁的工具?谁的雇佣?有一天恍然发现我们以为的生活工作也不过是更高阶级、级别的人的雇佣工具,太久沉浸生活固化的我们,以至于忘记反抗只记得服务与服从。

  让我们的思绪回想一下细节。整部动画片从开始每一个人都面无表情,眼神空洞,麻木,像行尸走肉过得只是为完成任务般的生活,但当主人公乘坐电梯时右边的女性有了表情动作,很是细微的向右转动并低下了头部,像是在哀叹乏味的雇佣人生,厌恶现在的自己。是细节的铺垫,证明慢慢的有人开始苏醒、开始思考人生、现在。直至动画片的结尾,人充当的台灯扔下灯罩以示反抗,意味着更多人的苏醒,开始革命自己的雇佣人生。

  所有一切的步步紧逼不得不让我们联想现在的功能性的社会。工业化的生产,细化的社会分工,各种等级方式的划分。功能性的社会,让人与人之间、社会之间更加的有序化,同时更加的有距离。太过分工有序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分工,我们都扮演好,时间越来越长,我们习惯了固化,每天做完一件事习惯性的知道自己下一件要做的事情,变成机器人一样的功能性存在,这样的我们构成了这样像机器般有序冷漠、残酷的社会。久而久之的这样生存,我们忘记了思考,忘记了自己的人性,只是完成雇佣的工具。如此发展我们与《雇佣人生》又有何区别?谈及这样的问题,每个人都像井底之蛙一样,冷漠的以为自己是生活着的人,而我们在别人的眼里也只是被雇佣的台灯或者镜子般的存在已经失去了人性。一种人物的渺小、压迫,社会的放大、拟物化,让我们感受到这样人生的凄凉悲哀。不得不让我们沉思这样的社会是进步还是倒退,人性是否能在这样的发展中依旧存在。

  欣赏完这部动画片,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电影《楚门的世界》带给我心里的感受,我们以为的生活,以为的世界也可能只是别人眼里真人秀而已。而我们却愚蠢的享受着这样的生活,并沉浸其中。让我们跳脱出这样的人生,像台灯一样反抗,去革命自己的人生,让组成这样的社会的我们一起去革命这样机器般冷酷丧失人性的雇佣社会。

  除此之外这部动画片中善于用声音创造画外空间抓住观众的思维。让观众用心看,用脑思考,也将动画片画面镜头更加简洁化。动画片中一开始便是有笑着很夸张图像的闹钟七点十五响起一只手摁掉闹钟的特写逐渐放大,引领观众进入动画镜头之中。主人公起床进入一间房间,画面传出刷牙的声音,画面在此展示了房间的模样,镜子,以及起床后主人公开的台灯都是人类扮演装饰的工具,我们会不禁大胆猜想厕所刷牙时装饰的一切模样。以及后来主人公上班,站在办公室门口等待时,传来的脚步声,越来越紧凑不但加快了剧情节奏,带领观众心情的起伏,还营造出画外空间,让观众猜测主人公是等待着什么?脚步声又是谁的?要发生什么了?!给高潮的来到营造足够的心理气氛。

  《雇佣人生》观后感(八):重拾人性

  “嘀嘀嘀”一阵急促的闹钟声将主人公从睡梦中唤醒,没有被吵醒的愤怒,淡然关掉闹钟开始一天的日程。一个拉镜头从钟表拉出,拉开了短片的序幕,这种机械化的钟表声为影片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很好的突出了全片的主旨,暗示着冰冷机械下人性的缺失,工具的使用代替情感的交流,机器的本身的冰冷预示接下来短片的主题——人性的麻木。

  纵观整部短片,封闭灰暗的空间使人无限压抑,正是这种压抑的空间压抑着人性的自由发展,冰冷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即使被驱使着当奴役,也毫无怨言任劳任怨的工作,雇佣的同时也在被雇佣,冷漠成为全片的代名词。整部影片反映了一个深刻的社会现状,在现代社会这个冰冷的机器时代,人性的冷漠正是由机器所造成的,就像当代社会下人们热衷于冰冷的电子产品,迷恋于网络下的交流活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渐渐匮乏,而本片就是在讽刺这样的社会现状,引发人们的深思。机器的冰冷造就了人性的冷漠,现实社会人情冷暖缺失严重,人们就好比那冰冷的机器,麻木不仁,无动于衷。

  简笔描绘下的人物形态,勾勒出简化的人物形象,每个人都面无表情,机械般行走,如同行尸走肉,没有任何情感表现。即使身处在同一片空间下的人们也没有任何交流,将周围的人当成空气。短片开头与结尾主人公的两次叹息,包含着深深的难以言尽的无奈,这种无奈不仅仅是对悲哀劳动力的同情,更是对失去活力,人性缺失,苍白人物的悲哀。奴役下的机械式人物完全物化,变成冰冷的机器,可怕的不是没有情感,可怕的是他们的无动于衷。人物形态的展现体现了这个社会对人性的禁锢,对人性的压制。

  简单的音效,清新的画风,不但没有让短片轻松愉悦,反而平添悲凉,凸显了影片冷漠的主题。讽刺现代工业生活下人们的冷漠无情,人们早已被工具同化,单调的生活,冷漠的工作,如果社会终将变成如此,世界还有何温情可言。结尾片段,黑色背景白色线条,整个短片的画风突然转变,却毫无违和感,暗讽黑暗难堪的社会现状,机械时代已将人们深深禁锢在这个冷漠牢笼中,由短片中出现的第一个被奴役的人开始,表达情感,将内心的不满反抗出来,这种反抗更加彻底,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加能引起观众对社会的深思。意在唤醒更多人,从禁锢的牢笼里走出来,抛弃冷漠,摆脱无情,脱下工具的枷锁。

  短片中有一个长镜头令人印象深刻,在主人公奴役了那么多雇佣者之后,最后自己顺从地趴下,成为别人的雇佣者,留给我们的不是对阶级等级的感慨,也不是因果报应的感受,而是利用与被利用,雇佣与被雇佣的无奈,一个拉镜头将影片拉出,引发人们对当今工业社会的人性深思。

  康德曾说:“人非工具。”他倡导理性主义,主张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性判断以及思考能力,而工具没有,所以人不是工具。然而,这部短片却将人描绘成工具,人物苍白无力,无论是被奴役的顺从还是反抗,无一不在引导着人们思考人性,雇佣的人生将社会变得冷漠无情,只有摆脱人性的冷漠人们才不至于在未来变成真正的雇佣工具。

  《雇佣人生》观后感(九):换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影片开头用了近一分钟的时间慢慢的撕开生活的景框,懒洋洋的起床伸手关掉闹钟一切都无比寻常。开灯的那一刻,人生的雇佣便也可以说阶级的划分,从此开始了。站在地上的脑袋被灯罩罩着的人,拿着镜子的人,跪在地上拱起脊背充当板凳和桌子的人,充当挂衣杆的人。这些是开头的主人公家里的设施雇佣。上班开始,招手taxi,一个人背着他跑去上班,红绿灯是挂着像蝙蝠的人穿着红绿衬衣作指示的。坐电梯的时候有一瞬比较诧异的是没有人被雇佣么?结果下一秒掉下来一个胖子,是利用他的体重来让电梯升降的。主人公打开公司储存柜,里面居然挂着一个人,用手托着他的箱子,衣服盖住她的脸。接下来,主人公转角处整理一下衣服,缓缓的躺在地上,等待别人的雇佣。

  全部的过程,每一个雇佣的人或是被雇佣的人眼神空洞没有一丝光彩,神情木讷,面无表情,嘴角没有一丝线条的弯曲变化,活脱脱一个冰冷机器的拟人化。每个人都按部就班的做着自己份内的事情,理所当然的忙忙碌碌。如果把这些人都分门别类,主人公毫无疑问是站在比较高位置的人,但是他也只是被雇佣的一种,被更上层的人所雇佣。囿于固定的框架里面,每个人各司其职,对于僵化的阶级无动于衷,每个人都麻木呆滞的像个被牵着线的木偶。

  那个踩在主人公身上随意擦拭鞋印的上一阶层,一定在办公室里面被另一个阶层的人雇佣者。一群人组成一个阶级,拾级而上层层叠叠没有尽头,谁也不敢说谁在顶层。

  乔治·奥威尔说这个世界上是存在公平的,只是在公平之上还有公平,差不多就是金字塔的模型了。短片的最后,戴着灯罩的人在黑暗中拿着灯罩端详了一阵,用力的将其扔在地上,意味着是某个阶层意识的觉醒,人不再是工具而是有为人的觉悟么?一般情况下这个(群)人只是昙花一现,继而泯然于众人之间。套用赵本山小品里的一句话:“小样儿,你以为换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雇佣人生》观后感(十):棋局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在这个意义背后承载的梦想努力与实现,这一切的发生并非是一个单纯的雇佣就可以定义的。现实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压抑了自己的情感与梦想,抛弃了自己的感觉与尊严,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定格在利益与物质之中,人们在温水煮鸭子般的生活享受着雇佣别人的生活,但是却又这样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人生变成了一种二元化模式,要不享受雇佣别人,要不被别人所雇佣。当生活中一切沦为这种模式,取而代之便是人性的迷失。

  《雇佣人生》展现的是一个现实而真实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不再有感情,也不再需要交流,人成为了一具具行尸走肉,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简单而固定,就是购买与支付的关系。社会也不再是一个社会,而只是一个供人们选择与享受雇佣的场所,如同影片中一样,大家在街上雇佣着、被雇佣着、享受着与承担着,每个人都扮演着雇佣中担任的角色,而不需要考虑其他的任何问题。不知不觉地,每个人都成了一个有着一定效用而又不需要感觉的物体。如同一张桌子,摸着是硬的,冷的,光滑的,闻着是松木味,看着是深棕色,敲着有清脆的响声,闭上眼睛之后感觉不到一丝它的气息,这与主人公家里的台灯,镜子,衣架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人可以代替物,但是人可以成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与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有感情、思维与语言,正是由于人的多样性才成就这个社会的发展;而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有情,有爱,有关心与帮助的,人生才会具有真正的意义。当人生演变成为一种雇佣的模式,那么,它也便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这个社会也将变化成为一个机器,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机器部件,结果就是你不停被别人当做一个零件被使用,而在这过程中,你又在不停在接受着其他机器零件的使用。人类发明机械化的工具,却又逐渐沦为这些工具的奴隶。

  这大概就是社会的真相吧。全片没有一句对白,每一个镜头却都在呐喊。

  短片的尾声,反转的剧情,让人眼前一亮,升华了这个影片的主题。前面的主人公雇佣了那么多人,最后自己也不过是被雇佣的那一个所谓“地毯”。最后,主人公细微生叹了口气一一全文唯一的“台词”也让这个显示变得更加残酷。在结束的字幕中还有一个彩蛋,那个台灯男拿掉了自己的头套,丢弃了自己被固定的身份,将之狠狠摔在地上。这,是反抗,是斗争,是人性仅存的微弱光芒。或许导演想通过这个告诉我们,在这样的社会下,仍然有意思的希望,渺茫的希望。

  或许,这个才是社会的真面目。一颗棋子,又怎样去走出棋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