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是在循环往复的
春天一直都是闲来无事等微风适合读书的时节,又适逢下雨哪里都不能出去,所以最适合算命➕读书组合,巴适得很。
而读书,其实就是与作者交流思想的一段旅程。有的书甚好,但是我读不进去。
读书品文,也是要看缘分的,与作者的气场不合,哪怕书的内容再高端深奥,也对自己无益。
读书能改善自身的思维格局,有时候思维一转,运也就转变了。
腹黑的书里,来俊臣的《罗织经》,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李宗吾的《厚黑学》是我年轻时候会看的书。但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久了,发现有的东西普通人看看就好。特定条件达不到,就好比拿着喷火器到深海里去烤鱼。做的都是无用功。
譬如同事之间竞争,领导想下哪一步棋你不知道,所以自己在棋盘上怎么走,还真的不是自己说了算。但是读那些腹黑的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早早感知到别人的阴谋诡计。
不害人,也不要被人害。这可能是读这些书的意义。
如果喜欢推理小说,阿加莎克里斯蒂,日本的宫部美雪,这两个都是我很喜欢的女性推理小说家。我自己看过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但是客观的讲,并不如那两位女性推理作家细腻。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一出来的时候我看了很多遍,残酷又绝望。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也是充满了绝望的气息。
我个人认为,绝望到极点,希望也就会随之诞生。所以我并不忌惮看这些对人性和人生充满绝望的文字。
沈从文的《边城》是我认为国内作家中,文笔优美堪称第一的书。
钱钟书的《围城》在我还不懂爱情的时候(实际围城讲的是爱情关系),看了又看,知识分子的虚伪在他犀利幽默的文笔下,反而显得可爱又可恨。
有人说,读鲁迅的东西长脾气,读胡适的书长知识。
那么我觉得,读老舍的书,会生长出爱国心,同情心,以及良心。他的《茶馆》改编的话剧就不说了,于适之出演的电影版《茶馆》是我认为人生必看的十部电影之一。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先生的小说,是无数人的内心中武侠世界的基础架构,这十四个字囊括了他最主要的十四本小说。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适合有一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人去看,太年轻的人可能感受不会很深。
《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也是深受《百年孤独》的影响,这两本书都是讲家族的,但是《白鹿原》是现实主义风格,《百年孤独》有点魔幻寓言的色彩。
我个人推荐《白鹿原》。
余华的《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把苦难和无常讲的淋漓尽致,读过一遍便深受震撼。但是不建议容易悲观的人去读。
比起通俗小说,我其实更喜欢读史书。
二十四史(中国各个朝代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真的可以读一辈子。以二十四史为框架,再深入展开不同时代的文献,一辈子都读不完。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