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二》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十二》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7-08 03: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二》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十二》是一部由乔·舒马赫执导,艾玛·罗伯茨 / 切斯·克劳福 / 基弗·萨瑟兰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十二》影评(一):《十二》:一篇关于当代美国青少年问题的速写

  乔·舒马赫是位老导演了,早在1976年就推出处女作《星梦大道》,后来的导演之路亦顺风顺水,既有独立佳作城市英雄》(1993年)、《终极证人》(1994年),也有成功的“重磅炸弹”——《蝙蝠侠3》(1995年)、《蝙蝠侠4》(1997年)。

  老乔擅于处理黑色题材,他编导的影片刻画人性黑暗、扭曲和变态节奏快速有力画面时尚富有冲击力(这得力于他在大学设计专业修养)。《十二》是老乔的最新力作,展现出他一贯的风格追求。本片先是在圣丹斯独立电影节上展映,获得好评后,才在北美各大影院推出。

  本片的题旨,正如《好莱坞报道》所述:是“一出令人震惊的、讲述糜烂生活毁灭年轻人悲剧”,而更令人忧伤的是,本片的故事基本上是真实的。本片的主人公们来自曼哈顿上东区(富人居住区),都还是高中生。在这个年龄,属于他们的,本该是花样年华,然而恰恰相反:有的缀学后以贩毒为生;有的因得不到母爱心理扭曲,而终竟于掏枪大开杀戒;有的利用美色而操纵一个又一个男人;有的整日无所事事,为了一点小事便大打出手;有的为了吸食毒品而宁愿出卖肉体;有的酒后驾车而终于出了车祸;有的沉迷于无休止的性事;有的做久了乖乖女,决定尝试第一次而蠢蠢欲动;有的为了毒品而铤而走险;有的为了毒品而毫不犹豫的杀人,等等。这就是本片所刻画的一篇青少年社会问题的速写。美国曾经有过“迷茫一代”和“垮掉的一代”,本片所刻画的一代可以称作是虚无的一代。这批人家富裕、受着良好教育、有着父辈们为他们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然而他们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没有激情、缺少亲情情爱情,围绕他们的始终孤独空虚,他们生活中的激情和兴奋点是由可卡因和无休止的性爱制造出来的遗忘时空云端感。

  本片涉及人物众多、线索复杂,从而,如何做到清晰有序的叙事就成为一个问题。其解决策略是:画外音和串珠式结构。当摄影机缓缓的推向每个主人公时,画外音适时响起,以一种忧伤而无可奈何语气将主人公的基本状况简洁勾勒出来,引导观众对故事和人物关系理解。譬如开头的画外音:“怀特·麦克的母亲死于乳癌以后,他们父子就搬来这里。病魔夺走了她的生命,也夺走了他们大部分积蓄空调坏了,夏天就显得格外的热。在怀特·麦克的房间里,所有箱子摆在衣橱前,这样他能看到它们。也许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也许不。但有时你不知道自己做什么会更好。……”它不仅清楚介绍了故事主人公,也为影片定下了那种浓得化不开的忧伤基调

  为了将这样一个多信息量的人物和故事串起来,编剧使用了串珠式的结构,而珠串的线索就是毒品,珠串人是主人公怀特·麦克。怀特·麦克是个毒贩子,通过他的贩毒活动,勾连起了这个生活圈子众生相。前半段由怀特勾连,呈现出生活流风貌。后半段由两个事件勾连,分别是枪杀事件和生日派对,是明显经典好莱坞特色了。随着生日派对的举行,相关人等一一登场,“巧合”——这个经典的戏剧技巧再一次发挥无穷威力。碰巧,这个时候,怀特得知自己的弟弟遇害了,他想要找他的好友茉莉去倾诉,于是找到这个派对;就在他找到茉莉之前,他被那里的人指认为毒贩,而这被茉莉听到了;为了尽快找到茉莉,他发疯式撞开一扇扇门,碰到了杀害他兄弟凶手证据是他手里握着的枪;怀特被击倒,凶手急忙想要逃走;而此时,派对主人的哥哥,就是那个因缺少母爱而心理扭曲的家伙,忍受不了派对的嘈杂,操起枪朝人们疯狂扫射。终于,一场糜烂的派对瞬间演变成一场血腥的枪杀。

  影片结尾则收起了批判锋芒回归商业片的常规套路。本片主人公,那个毒贩子,在好友茉莉的劝说下,反省自己的堕落行为决心改邪归正,“活出自己的精彩”。当故事结束后,影片一反常规,插入片中所有人物(不管死去的,还是活着的)过往的生活片段,像是对他们的缅怀和纪念。他们看上去是那么青春那么健康,他们本该有阳光灿烂人生

  《十二》影评(二):彩色黑白

  影片风格非常致命完全合乎我个人喜好剧本略显稚嫩,戏剧效果突出,以至于为了戏剧效果不得已加以夸张的叙事,不很实际的故事轨迹,不过瑕不掩瑜,我本人并不期待所有影片都是像《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一样意味深长,故事合理且让人接受的。不同的影片有其不同的魅力价值世界早已摆脱了黑白,更何况电影艺术的创作风格。

  我不知道如何去驾驭一篇成功的影评,但是我会遵从内心感受,写下最真实的观后感。因为是观后感,所以如果有兴趣看我这篇文章朋友不妨先从影片看起,说不定比我会有更多的体会,以便交流。个人异常钟爱此片,两个因素完美的擦出火花,导演与剧本,首先说剧本,应该是小说改编,编剧加以戏剧化设计与荧幕形象的再塑造,影片名为《Twelve》,是串联所有人物的主线,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因为某种特定原因或者巧合,走到一起,爆发惊人的映射力,其实我是可以忽略影片存在的其他缺点的,因为我实在太爱此类剧本了。再来说导演,乔·舒马赫(Joel·Schumacher)的风格,绝对是让剧本的优势得以再加强,关于毒品题材,创作元素有很多,手法也广泛,如果略加抽象地来设计镜头,就等于把毒品注入了影片,很难形容这种感觉。我从来不愿在没有观看一部影片之前,就对于影片产生偏见,但是舆论导向力却是不能忽视的,做不来绝对的自我主观判断,也应该尽力做到符合大众,不违背自我的中庸之道,我也非常希望与相信,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刻,在不同的物上发现不同的美,不应该只有好片与坏片之分,就好像如果把彩虹变黑白,也应该是不同深浅的黑白吧。

  影片我只看了一遍,如果再看第二遍的话应该就不会有这篇观后感了,一遍刚刚好,可以让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有空间增加对于剧本的好感,我认为影片中对于演员的过分强调很遗憾,剧本除了主干非常好之外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讨论之处,基弗·萨瑟兰(Kiefer·Sutherland)的旁白也显得做作(再次为《24小时》的流产感到遗憾),抑或给了观众太多的问题让人难以招架,已经可以把它打入无法吸引眼球并毫无灵魂行列,但唯有一点,它像长得丑的小天鹅,如果你知道的话。

  写不出再多的好感和厌恶,如果你也曾想象过撰写一部类似的剧本,把3-4个人的命运绑在一起,其实也有点像《迷失》(Lost)起初剧本的路线,我想这应该是一部比较完整成品。如果你了解了别人喜爱或者憎恨的原因,往往能做出更冷静的判断,更有可能会自我醒悟与发现,总之好与坏应像十指相扣。

  我还想说的是,我并不是一个善于写评论的人,所以我写的也只不过是自己那一些心里的感触罢了,谈不上任何技术性,每个人的经历与生存环境不同,造就了每个人看待事物的不同看法,我只是他们其中的一个而已。

  2011年02月21日

  Joe

  《十二》影评(三):焦躁不安的青春

  如果我不写这个电影,我估计会有很多人都会错过这样一部算不上经典,却很让人惊讶的小成本影片。

  写实的电影有两种,要么描绘边缘世界以勾起你的好奇心,要么叙写身边的故事来让观众倍感亲切。《十二》是这样一部矛盾却又将二者合而为一的电影——青少年、毒品、枪杀、派对,性。   

  很难将我自己的生活同这群美国青少年联系在一起,毕竟我不是富二代,既不吸毒也不在夜店流连。我有干净而规整的生活,有平凡正派的朋友,还有一些算得上文雅爱好。可我却始终能从男主角那张时而空洞茫然,时而挣扎隐忍的脸上找到强烈共鸣,内心仿佛接受了一颗从天而降温润雨滴,两者毫无排斥感地融为一体。   

  该怎样描述那样的感觉。

  那是一种焦躁不安的青春,一种被金钱欲望放纵肆意毁坏的青春。不像《歌舞青春》中那种积极向上的青春,也不象《美国派》中那种荒诞的青春。这里的青春,更似真是,这里的青春,更是让人疼痛无比。

  失去的不知该用什么去填补,便在母亲死于癌症辍学贩卖毒品。 亲子间缺乏良好沟通失落不知如何补救,便沉溺于毒品,用幻觉自我麻痹。对父母的忽视与偏见无法原谅,便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用枪支弹药毁灭一切光鲜靓丽的生命。   

  茫然,挣扎,怀疑,自我否定。   

  失去,绝望,放逐,自甘堕落。   

  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失望让胸中燃起熊熊烈火希望焚烧一切掠夺一切毁灭一切。

  所有狠心的绝望的自私阴暗想法都曾那么真实地存在过而我们彼此心照不宣。  

  看到电影之时,我总是会想起另一部电影《大象》,同样是枪支泛滥的社会,同样是枪击的现场,不过是出现校园中,才让《大象》更加让人关注。我也总会想起《21克》,据说人的灵魂只有21克,不知麦克的灵魂是不是不够21克呢。

  关于影片,导演乔·舒马赫这样认为:“在多年以前我拍摄《毒家新闻》的时候,曾经搜集过很多毒品相关的资料,当中有很多真实的案例使我痛心,毒品是毁灭一个人的人生乃至家庭的最轻易武器,他对人造成的伤害是难以磨灭的,尤其是年轻一代,被各种软性毒品包围、吞噬,这些都是我想用一部电影去讲述的社会现状。很多人接触毒品,都是因为自己经历的一些不快的事,在别人眼里,他们既可恨可悲,社会没有人关注他们,他们其实并非真的想自甘堕落,《十二》要描述的,就是这群孩子的人生危机。”

  附提,本片成本虽不高,不过演员来头却不小,男主角是《绯闻女孩》中帅气逼人的Chace Crawford .还有50cent的参演,以及Emma Roberts等。   

  《十二》影评(四):少年荒

  ex Drugs Violence Depression

  少年荒

  Money Mortgage Infidelity

  中年危机

  Insecurity 所有人都避之不及 但却与生俱来 无法摆脱

  美国是可以让一切都变的极端地方 不管是美好还是罪恶 刺激着人们紧绷的神经和少的可怜安全感 然后美国媒体又做了什么 拍出一步步像 Twelve 这样的片子来恐吓观众 是对现实的解读剖析 还是在控制创造现实

  开始的时候就像是一部糟糕的late night Teenage show, 年青自导自演的Freak Show, 观众却是一帮带有偷窥癖的老色狼

  然后慢慢的就有了线索 变的有趣

  看完以后又不知道应该是有怎样的反映

  有点像是少年版的《American Beauty》直到最后 还一直以为导演是Alan Ball. 这不怪我 谁叫你剽窃人家最爱的OST!

  Damn!!!

  谁对这样的年轻的孩子们负责?是这个社会成就了他们 还是纵容了他们

  青春 就是一切 也许当你不在拥有它之时 最解恨的事情就是看着那些只剩青春的人对它恬不知耻的浪费

  然后

  大家就又扯平了

  《十二》影评(五):如同遊走

  或許

  和這部電影所描述的對象是差不多年齡層的吧

  總覺得影影約約

  很深卻也很輕的看完這部影片

  男主角總是保持著清醒

  他不是想控制些什麼

  而是單純借著身旁虛無飄渺的頹廢生活

  來告訴自己有所目的 有所任務 也間接有所權利

  就像整部片以旁白貫穿

  大家都是在說故事

  說著別人的故事

  因為自己沒有方向

  所以嘴巴念著他人的經歷

  好像你也經歷過般

  無所畏懼那些因果關係的來龍去脈

  整部電影中

  沒有人願意回歸現實

  嗑藥的只在意這幾小時的快樂

  生日趴的主角與她的小鑼鑼

  各自為他們極窄的利益瞎忙

  而關在樓頂 備受忽略的哥哥

  最終爆發 沒有歷經現實

  直接從自我封閉送至墳場

  「看到她就讓我想起媽媽」

  你是否走錯了路?

  在錯誤的路途上寧願選擇牧師的告誡

  也不願抬起頭讓母親看清你的臉

  因為你知道你已經有所澱污

  誰都畏懼離開自我的舒適圈

  而母親最後的話語卻是要男主角活出自己的精采

  這非常的矛盾

  母親不在了

  生活的圓環缺了個口

  人依靠人而存活

  沒有了誰誰誰 我怎能知道我是否精彩?

  就跟電影倒數的旁白一樣

  細數著各式各樣生命斷點的因素

  然後男主角站在頂樓

  旁白卻說著此時跳下去 也只是被人遺忘

  沒有什麼幼稚不幼稚批判

  這就是青少年的問題

  青少年看著無論成功與否的父母

  看著他們早出晚歸為了生活為了孩子

  看著他們有目的的活著

  然後對著孩子說

  我把一切都給你了

  你就只要好好讀書 好好讀書 好好讀書...

  讀書當然不會是生存的目的

  所以青少年沒有方向

  所看的不是遠方而是眼前的利益

  可以用得過且過來形容

  撇開較為偏激的性與虛榮

  男主角與此並無不同

  大家都明白

  之後和大人一樣終究會走上一條路

  可是那條路的起頭好模糊

  沒有人想去思考去釐清去接近那條路

  在還能安逸時為何不離現實遠些?

  當然這些思維模式夾雜了自己的經歷

  我是屬於被家庭保護的很好的孩子

  很多時候

  我曾經和男主角 和旁白一樣

  清描淡寫的 看著稍微有狀況的經濟負擔或其他負擔

  困擾我選擇不看

  煩惱我選擇不聽

  是甕中之鱉是井底之蛙

  不知方向的醒著睡著

  為眼前腳底的快樂而快樂

  看著問題發生 看著他人墮落

  好像自己孑然一身

  卻不知你與墮落一般深陷這井中

  所謂的大人

  用著自己的方式離開了井

  若你不曾想過一些方法 或是你根本沒意識到需要離開

  那在井邊大喊的父母警察之類的未來的典範

  也無法幫助你些什麼

  我的年紀懸宕在井口

  我在黑暗中隨意摸著繩索

  抓著上一個爬行的青蛙也總算到達了口邊

  可我明顯感受到我不願放開繩索

  我吹著和井底截然不同的強風

  我不確定放開繩索是死亡或亦是新的人生

  我知道不放開繩索很丟臉

  但我還未思考清楚下一步如何行走前

  盲目聽從指示只會接近死亡

  不會總有人在你身旁提醒你回歸正途

  這裡指的並不是單純的錯誤

  還含帶著內心的墮落

  所以你要活出自己的精采

  即使每個人都離開了

  你也要靠自己爬出井口

  我想 這是我在這部電影裡 最深刻的感觸吧。

  《十二》影评(六):灯红酒绿转角遇到纸醉金迷

  生活的品质从旧社会的不堪到如今“无疾而终”的高端状态,这样的转变让许多沉湎于过去的人们不知不觉的感到伤感。从无到有、从穷到富、从卑到傲,转变是个人的私事,当面对曾经的街道、楼房、人事而叹息到物是人非的时候,过去已经被推翻,被无数次的推翻。当纽约布朗克斯区的人还在迷茫怅惘寻找下一份工作亦或拼命劳苦只为赚取那一点点能够养活自己的生活费时,上东区那些富裕的大人们孩子们早在万事皆抛地享受歌舞升平的欢乐时光或春宵一夜。

  毒品、性、滥交等各种当下社会中最现实最尖锐的话题矛盾被一群年轻人上演贯穿,当艾玛•罗伯茨从《流浪狗之家》、《野孩子》这些青春不乏温情、儿童、喜剧、家庭等暖感元素的电影中脱离出来,进入《十二》的转变,从茉莉此角的一个完好形象从开头还是再次将艾玛打回了原形。而对于切斯•克劳福来说,从《绯闻女孩》中的完好富二代形象转变成一个因母亲乳癌逝世后而变得一蹶不振走上贩毒道路的毒贩新角色,对于他老说是一次演技上的突破,由于身世和背景的独特要在很多方面发挥表现出其心理方面的戏,的确是个转型,不过其帅气的外表还是引得不少粉丝由迈克一角不禁想起内特一角。

  在最后桥段的生日派对,杰西卡由于磕“十二”上瘾,在其富家女形象身无分文时不得不选择用性交易来换取“食粮”,在这场被要求极致奢华的派对上各色人物都全部汇聚,肆意地享乐无不体现出美国当下年轻人的现实状态,糜烂的生活,纵欲的步调,从金钱到性再到毒品,灯红酒绿在转角时注定是与纸醉金迷有个激情“邂逅”。派对最后,以克劳德的全副武装后的病态出场,加之用手枪就肆虐扫射派对上尽享欢愉的各位同好,最终以被警察乱枪打死而收场。

  结尾,青梅竹马的迈克和茉莉于医院相互对望的心领神会只由各位自己揣摩。

  从各个人物出场上剪辑的处理到对各种性格人物的拿捏塑造,导演想要反映的不仅仅是当下时局,也是在以一种自我的方式给予社会一种劝告,或忠告,亦或昭告!

  《十二》影评(七):因为Nate的脸去看这部电影的童鞋请举手

  如题,如果这片子换了赛斯罗根演,还有几个人会看啊?好难讲N童鞋在电影里有什么演技,依然在秀他蓝到透明的眼睛、低调又有型的黑色风衣和街头好有型的步伐,迷人的胡渣和貌似忧郁的没有表情。

  纽约上东区富二代们的生活依然奢靡腐烂,但这次N不是贵公子,而是个在思考人生的毒贩子。可是,真心觉得把他的戏份都剪掉了,这片子不会受一点影响。那一众配角捣腾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不需要他从头到尾做一只伴着冷静的旁白出现的漂浮花瓶,他到底是来干嘛的,打酱油么?他不是绝对男一号么?当年莱昂纳多演《篮球日记》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

  装文艺、装腔调、装严肃,可是故事讲得好散乱,而且末了,居然还回归到励志的主题?还是理解得有问题?冲着N的脸看了这部貌似有灵魂的电影,但是并没有看到N童鞋的灵魂。

  《十二》影评(八):我只tm搞砸我的人生,so关你屁事?!

  最近听太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废话,看太多精神导师无所不知的嘴脸,忍不住实在想对所有画麦田和自诩为守望者的人说“fuck off”。

  某人说 过“你的小悲伤都不过是吃饱了蛋疼的无事生非。生活没有给你更多的磨炼,所以一切都抵不过迷失对你的诱惑。”

  又是一副导师的嘴脸。Fuck off

  是的,我们生在一个最好的时代。物质不缺而精神却贫乏得刚刚好。所以我们摇摆在自我认同和唾弃他人的道路上。我是自己眼中的孩子,厌恶所有以人生经验来教诲扼杀的“其实世界是这样的”先知先觉。是与非在每个人心中是如此的不同,你的说与做,就这么天衣无缝吗?活着与存在被赋予这么多不同的意义,所以,今天我是脆弱得要去死还是麻木得用毒品性爱来超度自我,需要你什么指手画脚?

  谁的痛苦谁又如何知道?大家排着各自的队去找精神的施舍,你讨你的金钱物质,我要我的身体性爱,谁也不比谁更极端。不要说什么善良,我能看见的世界与善良毫无关系;不要说什么爱的本来的样子,爱与恨是人性的原罪,去问问上帝他对撒旦的爱或恨分不分对错。到最后,我们只感动自己。

  我不相信,是我根本就不相信,你管我是因为看破还是受伤未愈?我只是,不再相信。

  唯一确定的是,让我平静的脸不再出现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已经失去对是非对错感知的能力。

  我tm搞砸的只是自己的人生,干你屁事?!

  《十二》影评(九):很神奇的是——大家都很忧伤吗?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我还是要强调一遍,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这个现象让我想到了“手凉的天使”。

  看到中段时,我在想这是不是一个无意义的故事,也就是像很多带着数字的电影一样,到结局处玩数字拼图游戏(比如11:11,可能我记错了数字),但这还不是结局——积极生活才是结局。

  没错,这是一个老土的设定。一个很老土的中心,除了我们考试,我们绝不屑于提及。

  但无论如何,当我们俯视自己,一个更俗的问题又出现了:我是谁。

  (也许这就是mike总站在楼顶的缘故)

  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两种,得出影片结尾或者——你什么都不能得到。

  (mike从不酗酒,从不吸毒,他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毒贩,那是因为他站在楼顶,想着从这幢楼楼顶跳到对面的楼顶,但从未尝试过。)

  现在在这里,看着我的评论的人(╮(╯▽╰)╭屈指可数),我们得出的结论都是mike那个老掉牙的结论。

  他的女友一点都没说错,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积极生活的人,向往着精彩的人生。

  而我们?

  我们何曾不是?

  很滑稽的是,我们总是在怀疑(or denying)。

  我们从不逃避,我们直接高举against的牌子。

  为什么?

  因为我们忧伤,我们手凉。(手凉的女孩上辈子是天使)

  事实上,我们连手凉都要反对。

  致使如今很多人还处在反叛期中。

  时至佳节,我们存着大量存货,大部分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亲友甚至不怎么熟的家伙。而我们的gover-n-ment莫名其妙地挖了N多国家来加入SB会,和我们的做法有什么区别?

  想来,这便是我们的国情。

  而我们嘲笑它。

  我们在嘲笑自己,却一无所知。

  至此刻,我们和mike并肩站到了一起。

  这不再是一个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我们反复吟诵这句话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在的问题:认识自己。

  ————————————————————————————

  跳出片子本身,我用曾经做语文考卷的经验告诉各位,它的中心是:请对自己直率一点。

  (我不管其他配角的死活了,抱歉。请自行分析。)

  《十二》影评(十):旁白

  个人认为影片很一般 旁白很多 但是却很有道理

  其中两段印象深刻 由于短评字数有限 发到这里

  art.1

  你出生于世界的首都 而你永远不能逃脱

  就是这样 因为这是每个人想要的 一切都与“欲求”有关

  没有人什么都不需要

  当你清晨醒来时外面已经开始飘雪

  在楼群间太阳落山的地方是那么明亮

  但是已经有了黑影

  一切都与“欲求”有关 你想要什么?

  你若无欲无求

  你将一无所有你是一个浮萍

  在雪和影子下忘却 埋葬

  当春天来临 积雪融化

  没有人会记得你在哪里冻结或埋葬

  而你也就不再存在

  art.2(片尾)

  你现在死了 也只是轻如鸿毛

  除了一个很快被人遗忘的葬礼

  你又奢求什么呢?

  太阳每天依旧照常升起

  无论你寻找天堂的路途是否艰难

  也许只因爱的路途过于坎坷

  你才让欲望和寂寞填充自己的灵魂

  可是你的生命不仅只有这些

  它也许消散在风中 或承载阳光的祝愿

  或许掩埋在冰雪尘土之中

  也许被黑暗禁锢 或在明亮之处

  所以你需要振作 或许这一切都是徒劳

  但是总会发生白发人送黑发人 或者黑发人送白发人

  所以 我们必须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