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九月刊》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九月刊》的观后感10篇

2018-07-12 03:4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九月刊》的观后感10篇

  《九月刊》是一部由R.J. Cutler执导,安娜·温图尔 / Grace Coddington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九月刊》观后感(一):《The September Issue》VS.《The Devil Wears Prada》

  9月对于一本时尚杂志来说意义非凡,因为正值春夏季与秋冬季时装界换季之交。如何在开季作出一期好内容全体编辑都会费尽心血,美版VOGUE更是连续几年做出了700多页的厚度的九月刊。

  Anna Wintour,49年出生的天蝎座有趣的是Meryl Streep是49年生的巨蟹),自1988年开始,担任美国的《Vogue》的主编无可非议时尚女王。(国外的时尚杂志主编与国内地位天壤之别,更遑论VOGUE这样堪称“时尚圣经”的顶尖杂志。勿与秋裤芒之流划等号。)

  这是一个充满神秘感领导力的女人温柔强势在她身上完美融合,《The Devil Wears Prada》要拍成电影时,她就向Meryl Streep委婉地表达过:“咱俩算是结下梁子了。”接着她又警告时尚界的知名人士不要参加这部电影的拍摄工作。可在电影首映式上,当人们以为她会恼羞成怒破口大骂时,她却堂而皇之地穿着一身PRADA飘然而至,接着在编辑部大摆宴席,宣布自己将开始写自传

  也许很多人当年在观看《The Devil Wears Prada》时对于时尚圈有了初步的了解向往,但必须说的是在第一次观看时我毫无感觉,因为没有真实感,像一部由品牌和镁光灯堆砌的宣传片,充满了自得其乐自以为是,米兰达甩在桌上的一件件HERMES,Donna Karan,Bill Blass哦当然还有PRADA显然比剧情更有可看性。但是也应该感谢此片,使时尚女王的名头终于不再局限于金字塔尖,而是传至街头巷尾,从这点看,Anna不应该对《The Devil Wears Prada》刻薄奚落。

  梅姨是一个好演员,但她在片中嚣张姿态和浮夸的作风显然并不符合现实(虽然我真的很爱她在片尾带上墨镜前那个妩媚决绝眼神),真正为普罗大众拉开时尚帷幕的应该是这部《The September Issue》,在看完这部影片后我重温了《The Devil Wears Prada》,也更加深刻的领会了电影与纪录片的区别

  这部纪录片非但没有令身处时尚核心的VOGUE走下神坛,反而让我更加尊崇时尚工作者的心血,那一本本铜版纸vogue在我眼中不再是大牌广告宣传册、平面媒体,更是一次灵感唯美碰撞,一套极端严谨煞费苦心的工作流程锤炼结晶

  片中有关于Anna的宝贝女儿Bee Shaffer的片段,Anna看向她的眼神就像任何普通母亲一般,柔软温和,也有淡淡的无奈。这个小姑娘像任何一个出身良好受过高等教育自我意识强盛青春女孩子一样,并不向往母亲的工作,并坦言不希望继承Anna的事业。她认为人生中显然还有很多更加充满意义的有趣工作在等待她,这样的想法当然无可厚非,很多人在面对时尚,感慨于它的繁杂奢靡之外都有同样的态度

  可是这个小姑娘恐怕并没有仔细观察过大多数女人面对Dior衣架上的一件衣裳,DG橱窗里一双鞋子望穿秋水,抓心挠肝的神态,多少人辛苦工作足月后直奔专柜选择用一只LV小件犒赏自己,更不用提有多少女人的终极梦想就是一件wera wang婚纱,一挂VanCleef&Arpels,一套valentino晚礼,一只Kelly或是Birkin包?这就是时尚的价值--------时尚的价值在于它在某种程度定义了价值。而且是用这样美的方式

  Anna Wintour的强势与地位吸引了很多人,她得体装扮,自持的态度,严谨的精神都使她无愧于她的职务,但同时这部影片也介绍给我们一位真正的VOGUE舵手------Grace Corddington,她的才华纯真让人向往,是的,纯真,这个曾经非常迷人模特遭遇车祸后成为如今这个既不年轻也不漂亮梳着个性爆炸长发高大老女人,她的皮肤松弛褶皱,但她的眼神如同清澈溪流,缓缓引向她挚爱的事业,引发永不枯竭的创意激情

  每一个喜欢时尚和不喜欢时尚的人都应该看看

  《九月刊》观后感(二):Million girls will kill for that job!

  http://tiffanyxia.blogbus.com/logs/106350706.html

  简单来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主演”是穿prada的女魔头,vogue美国版主编Anna Wintour。“配角”则是围绕在她身边的各色人儿。主要“情节”是2007年vogue 9月特刊出版的全过程

  这部电影显然拍摄于2007年,跟踪拍摄的时间听说长达2年,我估计是把制作的时间也包括进去了吧。不过9月特刊制作时间长达半年,所以这半年的跟踪拍摄应该是实打实的。

  拍摄了如此大量的素材,对导演来说剪接和取舍应该是最困难事情了吧。特别是anna主编的工作范围实在幅员太过辽阔。穿prada的恶魔让我认识了这位站在时尚圈权力顶端的女人,书和电影都看过,可能因为书的作者只是一个小助理,而主编大人站的位置太高,从小助理的的低端视线看起来,就只剩女魔头的各种不可思议颐指气使霸道凶狠,女魔头平时究竟在干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地位,从小说里是看不出来的,电影可能还靠谱一点。而纪录片,视线肯定会稍微平等一点,只是作为观众,通过时尚盲的导演,究竟能窥探到多少女魔头的秘密呢。

  首先,女魔头的生活就是一个“忙”字,仿佛时尚圈的一切都和她有关。在一场看似很梦幻的brunch会议中,高级商场的boss甚至因为品牌供货速度请求她去沟通,anna开玩笑般的说“我去租几辆卡车”,作为一个外行人,不知道这只是一个玩笑,还是当真作为一个“工作内容”。不停的看秀、party……当然是她的工作。不停的造访各个设计师,像老师检查作业一样的检视他们的作品。大牌如Jean paul gaultier和她说起话来也是挡不住的谄媚表情,仿佛伺候着老佛爷。anna只是带着难以捉摸的表情和淡定声音,对那些美轮美奂的作品很少做明确的评价气氛祥和的,设计师们的紧张却弥漫在空气里。和这些比起来,杂志的工作似乎只占她总工作量的很小一部分,开会,这是当然的。和下属们说话也不像小说里描写得那么高高在上,基本还是很优雅的。作为一个boss,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决策,而她的做法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我的优点就是果断”,面对一大堆选题、大片,不加任何犹豫的就选出她想要的,其他的,不管多美一律舍弃。

  说到杂志,不得不提本纪录片另外一个“主角”,grace coddington,vogue的创意总监。一个有着乱发和满脸皱纹的一直在堆满衣服走廊晃荡老太太。她曾经是模特,美得出神入化,后来不幸遭遇车祸,容貌被毁,虽然经历多次整容,但是如我们所见,整容救不了她的脸。后来就进入vogue,从最底层的编辑做起,一点点爬到了现在的位置。从很多画面可以看出anna看秀她都是坐在旁边的,所以可以说anna有多忙,她就有多忙,但是导演似乎刻意淡化了她的其他方面的工作,把她在vogue内艰辛劳作的画面全部剪接到了一起。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她不停的挑选衣服,给anna过目,被否定,再选、再被否定;好不容易确定下来的衣服,花大力气豪华场景内拍摄成无与伦比美丽的大片,给anna过目,被删除大部分,再重新拍摄,再被删,来来回回数次,到离截稿还有两天的时间时,一个选题被全部推倒重拍,最后的拍摄甚至动用了这部纪录片的摄影师,好在圆满完成任务。grace用我们的话来说,完全不是个M,会和anna闹脾气,会违抗anna的指令,自己最满意的照片落选会很伤心失落,一个人闷头在办公室里吃只有蔬菜午餐。但是最终杂志定稿出来之后,她看着依然是大部分选用了自己拍的照片组成的杂志还是忍不住嘴角上扬“这期又是我的专刊了”。据说杂志的工作就是这样,在一次一次的被否定之后,才能激发最后的潜力艺术家们都是疯子。我没做过杂志编辑,平时倒也会拍点照片,虽说grace拥有的肯定是最好的拍摄团队,但是要在短短两天内,协调摄影师、模特、服装、拍摄地点,并拍出如此高质量的照片,这到底是怎样的高效率、要有多高的工作热情啊。忍不住就会很向往。

  作为纪录片,导演可以大肆得让各个大牌打酱油,光我认得出的就有sienna miller、karl largfild、vera wang…… 叫不出名字但是脸认识的超模们就更多了。时尚真是一种很奇怪东西,到底什么衣服好看,什么衣服不好看,这都是主观的东西,只是vogue有这种力量让大众的“主观”跟着他们的“主观”走。anna自己的女儿不想做时尚有关的工作,认为时尚圈很奇怪。anna的兄弟姐妹们都觉得她的工作只是一种让人消遣的东西,但是谁不想生活在这样光鲜环境中呢。million girls will kill for that job,穿prada的恶魔中的女主角得到这份工作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对她这么说,看看anna 和grace,一个60,一个70,在欧美也应该是退居二线年纪却依然在这一行风风火火风光着,谁又能说这个行业没有魔力呢。

  《九月刊》观后感(三):四年后重看一遍的纪录片

  2010年第一次看九月刊,我在时尚的门槛之外,2014年第二次看九月刊,我仍距时尚有着遥远距离。只是,而今重头看,时尚只是一个媒介,女王ANNA WINTOUR依然屹立不倒。

  对于一个产业,ANNA是领头人物,她决定设计师的工作,品牌的衔接,对《VOGUE》的每个细节都务必把握到位。剧中重点描述的与其是她的个人工作方式,不如说是整个时尚产业的缩影

  在山寨中国,看这样的纪录片总是觉得身心震撼,时尚不是肤浅流行,或者是单纯明星效应,即便是一张产品的拍摄,也融合了多个角度知识需要文化背景历史知识,融合进艺术音乐、电影、文学等多角度文化,时尚是人类的至高审美情趣可惜我们只是沾惹到了皮毛,却在四年后,仍然遥不可及。我说的不是个人的时尚修为,而是放眼整个国度的时尚可行性。

  我们与文化相悖,与国民相离,我们谈不了审美,我们爱不了艺术,我们是文化断层的一代,更是审美缺乏的一代。谈什么时尚,先谈原创,谈什么教母,先谈行业。

  四年后,重看一遍的纪录片,给我的是比四年前更深刻的思考

  《九月刊》观后感(四):啊,原来时尚圈是这样的!

  VUS主编安娜·温图尔的纪录片。感想就是,做与美有关的工作真是太幸福了!

  Grace Coddington年轻时真美啊,简直无法与现在联系起来,能力好强,虽然作品开始一直被安娜否定,可是成刊的时候,自己也说,几乎是她的个人作品展。

  穿普拉达的恶魔里曾说主编的助理是全天下女孩梦寐以求的工作,不过我觉得主编这个工作更让人梦寐以求。同事说她是时尚界的“教皇”,她却说,自己的兄弟和姐姐肯定会觉得自己的工作“amusing”。

  不过,大概因为……种种种种……原因,觉得这部片子里安娜被美化了,并没有展现她各个方面出来,只是挑了好的部分。

  《九月刊》观后感(五):我眼中的摇滚

  看得我热泪盈眶,音乐也非常好听兜兜转转又往前的俏皮感觉,合成器与人声带来的态度与科幻感。时尚是我眼中的摇滚。

  时尚真是令我着迷,这是一个世界,也是这个世界。时尚关乎时代未来,而从不退后,就像片中安娜说的。

  她不是一个devil,而是一个领导者,一个生意人,我在这里看到的更多的是理智和工作,她在她的位子带领航向,而不是类似小时代里的那种...幼稚和无意义,或者简称low吧

  Grace一直是安娜背后的那个人,然而和安娜有着平分秋色魅力。能力出众有血有肉爽快,而且一直是那么改不掉的浪漫!!

  时尚是什么?我羞于用语言或者别的去解释它,这就是一个世界,这是这个世界,它是一切的态度,关于这个时代的浓缩,哦不,我还是不说了吧

  当看到Grace at age 17,我热泪盈眶了,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一直有梦想,然后踏实地燃烧着自己的创意,日日做着工作

  Grace真像一个一头红发的疯子,像是从童话或怪谈里走出来的,不过又真实到亲自为模特换装。她说,没有人是完美的,摄影师的肚子让他看起来像是一个真人,模特有身材是完美的,这就够了。

  这里有被累得天天哭着入睡的实习生,这里也是社会的某个缩影,这里和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没有什么不同,这里的人也在做着一件极其平凡又极其伟大的事情。这里也难以逃脱,是这个世界的链条,这里也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和骄傲

  就是这样,一切就是这样。时尚是什么?如果还是想问的话,就去看一看安娜温图尔的脸,所有都已经写在这张脸上了,看得到吗?

  我在成长,我在往下走,我还要走着瞧瞧,我自己确切的质地。如果时间告诉我我不是烧光一切的高浓度灵魂,可能我就要选择这里,去燃烧我的岁月和热情,我会在这里挥汗如雨,像每一个平凡人那样去打拼,然后看到我自己,借由这里写下我自己。哈哈,不过谁知道呢

  嗯,好的,如果我决定往这里走,我已经从安娜温图尔的脸上看到这里的样子了,得到了初步的答案。

  《九月刊》观后感(六):理想主义者与现实的不断抗争与妥协

  我倾向于用非纪录片的角度去看纪录片,所以看完这部后,首先选择的是力荐。但综合来看,推荐算是比较中肯且不失公允的评价。

  我是一个热爱时尚的人,私以为真正热爱时尚的,都非热爱时尚本身。就像Grace不会因为自己那些美轮美奂的作品而对自己的着装提出天花乱坠的要求,走到哪里都是一条普通的黑色连衣裙一样。我们热爱的,不过是一种由内而外经过色彩跳跃式的搭配而散发出来的美感,是一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风流态度,一种朦胧与明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共存的美好体验。

  所有的时尚元素,都来源于自然,组合拼接后,继而被每个人心中不同的解读而重构,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审美体系。相对于安娜而言,Grace就是彻彻底底的艺术家。从年少初涉模特行业开始,Grace就无法自拔走上了追求艺术的道路。之所以说艺术而非时尚,是因为从普遍大众理解的角度定义时尚这个名词,就是安娜口中一直强调的move on。时尚的中心是update,不断更新,不断解构,不断在解构后重组,然后改头换面,成为彻底焕然一新的东西。没有了更新,时尚也就失去了生命,成为一潭死水。咬文嚼字地看,时尚与艺术完全是相克相生的事物,但两者又有非常微妙的关联。艺术是可以完全被损毁然后平地起高楼的,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和创新思维对其进行的解读,然后被完整释放出来,比如我曾在芝加哥看到的曼昆的作品展,不被人理解,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作家思想火花的记录或单纯情感的宣泄。但艺术同样也可以进行有条件的更新,比如我们常常说的复古风潮,在一大批前卫摩登的成品席卷各个商店后,设计师们又重新将十几年或几十年前的流行元素带上T台,经过巧妙加工后的重组架构轻而易举吸引了众人的目光。Grace是完全从大自然中不断捕获灵感的,这个敏感神经质亲和又倔强的女人,天生为艺术而生。她的眼睛可以捕捉到所有细微末节的变化和摩擦,就像她有一双灵活的手,仍旧沿袭旧式设计师的行事习惯,亲自给模特换装整理衣物,每个细节每个点缀事必躬亲,直到呈现出她心中想要的缪斯为止。追求美和拥有美是她的毕生目标,就像她可以随时随地发现隐藏在平凡背后的美,然后化腐朽为神奇,展现一种画里画外的微妙隔离感,介于现实和神话之间。

  艺术家是严苛的,对于自己的作品不允许有任何差池和误解。在每次与安娜的争执中,Grace都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立场,对于她来说,名利荣耀都已置之度外,心心念念的,不过是自己建构画一般的场景可以成功展现给会欣赏的人看。正如她所说,倘若不是爱这个行业,就不会在这里做那么久。看着这个女人因车祸而凋零的容颜,不由想起她轻描淡写的职业生涯,“我与安娜同一天进的Vogue,我在美国Vogue干了20年,在此之前,在英国Vogue也呆了20年。”40年投身于自己的时尚艺术,Grace已经完成了从为时尚而活到活在时尚里的完美蜕变。不管时光如何摧残,这个女人,注定比往昔更美。

  很多人不解安娜。片中的她俗气高傲又专横跋扈,甚至于时尚品味也让人难以恭维。但纵观下来,你会发现,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为什么Grace会跟她共事多年,尽管也许每天都有数次争吵,依旧伴其左右,即使对方只有一句淡淡的“Grace, how are you doing?”.

  安娜是典型的英国女人,家世显赫,兄弟姐妹都做着正统而受人尊敬的工作,当安娜自己提到amused这个词时,她重复了两遍。躲闪的眼神和尴尬的表情暴露了她的内心。你会惊讶地发现,直到现在,她依然对于自己的工作不够自信,对自己不够满意。在她的部分意识中,依然有着时尚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观念。你可以叫她时尚女王,时尚教母,但她自身却陷入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双重悲哀,这种悲哀,让她永远无法释放自我,去完成像Grace一样与艺术的灵肉合一。

  但她注定是成功的,因为她懂得成功之道。她尊重着Grace,也意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想要做一本popular的杂志,并非是一本艺术画册那么简单。媒体效应,公众影响力,受众接受度,这些都是必须进行考量和不断商榷的元素。她并非是一己之见固执坚持错误观点的devil,她懂得营销,懂得决策,这也是后来interview中她提到的自身优点:果敢。她预见到了celebrity的明星效应和皮草将在时尚界起到的摧枯拉朽的作用,于是她不怕尝试,她成功了。作为一个成功的主编和在时尚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女人,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起到的作用,介于投资商和设计师之间,她必须是那个用现实的资本去成全理想主义者的人。

  当Grace仍未自己shoot的照片没被选上并且由于Boss的善变而必须要在有限时间内赶拍一组照片而头痛不已暗自伤神时,纪录片的结尾出现了戏剧的一面,sienna miller的篇幅只占了小部分,Grace的照片依旧是主打,并且沿袭之前所设想的设计风格。Grace高兴之余,最后出现的安娜也为两人weird却坚如磐石的关系给出了完美注脚:

  Grace is genius,没人能再像她那样,做得那么好。

  你恍然大悟,这才是黄金搭档。她懂她,她也懂她。两人之间甚少交流,但永远心意相通。

  Grace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于现实的不断抗争与妥协过程中,成就了安娜,安娜也成全了她。

  她们俩,共同成就了一本叫vogue的书。

  《九月刊》观后感(七):格蕾丝——单纯的艺术家

  片中安娜对想要从事法律工作的女儿说到时尚界“那里有很多怪人”,是的,因为这里有很多艺术家,艺术家都是疯子。

  所有的时尚元素,都来源于自然,组合拼接后,继而被每个人心中不同的解读而重构,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审美体系。每个人对时尚的定义均不相同,就像并不是所有人都热爱流苏靴、罗马鞋、撞色的衣服、黑丝,我们私以为热爱的往往并非时尚本身,就像格蕾丝一如既往的黑色裙子,我们热爱的,是一种从内而外经过色彩跳跃式的搭配而散发出来的“美感”,它的重点不在美轮美奂的作品,不在天花乱坠的服装,而是一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风流态度,一种朦胧与明朗,现实与浪漫共存的美好体验。

  相对于女一号安娜,格蕾丝是五彩斑斓的时尚界纯净的艺术家,这个有着乱发和满脸皱纹,一直在堆满衣服的走廊晃荡的女人,像是从童话或是怪谈中走出来的,她沉浸在自我的感性世界中,用心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总能迸发灵感,通过画面将这些无形的思想传达出来。她曾经是美丽俊俏的模特,不幸遭遇车祸后经历多次整容,最终进入VOGUE,从最底层的编辑做起,40年投身于自己的时尚艺术,完成了从为时尚而活到活在时尚里的完美蜕变。

  格蕾丝是完全从大自然中不断捕获灵感的,这个敏感神经质又倔强的女人,天生为艺术而生。追求美和拥有美是她的毕生目标,就像她可以随时随地发现隐藏在平凡背后的美,然后化腐朽为神奇,展现一种画里画外的微妙隔离感,介于现实和神话之间。片中呈现的作品中,那些20年代的印象,那些建筑背景下夸张的发型和装饰性极强的服饰,时尚又极富趣味性。最厉害的是在时间紧迫的条件下(2天)重拍了那组撞色时装,甚至把大肚腩的摄影师请上画面,这种摩登又真实的感觉瞬间拉近了我们与时尚的距离,让你觉得其实时尚就在自己的身边。

  艺术家是严苛的,对于自己的作品格蕾丝不允许有任何差池和误解。她的眼睛可以捕捉到所有细微末节的变化和摩擦,就像她有一双灵活的手,仍旧按照旧式设计师的行事习惯,亲自给模特换装整理衣物,每个细节每个点缀事必躬亲。在每次与安娜的争执中,格蕾丝都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立场,对于她来说,名利荣耀都已不再那么重要,她所期望的,不过是将自己头脑中亦真亦幻的场景用画面的形式呈现给热爱美的人们看。正如她所说“倘若不是爱这个行业,就不会在这里做那么久”。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不是个好员工和成熟的领导,会和安娜闹脾气,会违抗安娜的指令,自己最满意的照片落选会很伤心失落,一个人闷头在办公室里吃只有蔬菜的午餐。但是最终杂志定稿出来之后,她看着依然是大部分选用了自己拍的照片组成的杂志还是忍不住嘴角上扬“这期又是我的专刊了”,格蕾丝是多么单纯可爱啊。

  格蕾丝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瞬息万变的时尚界,也会有自己的一些不自信,但美的诱惑力总能触发她的时尚敏感度,从而产生创意火花,不管时光如何摧残,这个浪漫的女人,注定比往昔更美。

  《九月刊》观后感(八):虽然我还是过时

  买过一期VOGUE,年末版,相中了附赠的台历,翻了几页发现是广告是广告还是广告,于是就束之高阁,看《九月刊》的时候突然记起,又拿了出来。第一次知道原来最重要的是九月刊。

  通过《穿普拉达的魔鬼》知道美国VOGUE的主编是个让下属很是抓狂的一个人,那么通过《九月刊》发现她其实是个精益求精强迫症的人,有些专制。《九月刊》很好的讲述了杂志如何筹备,模特如何拍片,灵感如何突现等等。看过后有种找机会买一本美国版VOGUE的冲动。

  但是说到底时尚和奢侈品离我还是远了些。

  片中安娜想要从事法律工作的女儿说到“时尚圈里有很多怪人。”。唔,其实我有相同的看法。

  看一些街拍达人的照片,有些是根本想都不敢想、觉得绝对无法穿出去的颜色搭配,衣服搭配,还有头型搭配。而我理解的所谓的“潮”,还是脑袋受潮吧……前卫另类并不代表美,抓人眼球也有很多方法,把抽象的路子直接搬到现实生活中……果然自己还是无法接受。

  我的审美还保持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也许甚至更早,不喜欢雪地靴,不喜欢流苏靴,不喜欢裹着一圈皮毛的靴子,不喜欢鱼口鞋,不喜欢罗马鞋,不喜欢带金属链子的包,不喜欢颜色不正的衣服,不喜欢奇奇怪怪的撞色,不喜欢夸张的头饰,不喜欢黑丝……就算即将毕业最喜欢还是穿着牛仔裤t恤衫,爸爸看中的耸肩式的牛仔外套穿着觉得别扭。我果然过时。

  当然这并不代表不追求美。很希望自己会搭配衣服,会对色彩敏感,会发现美,会构图,会有新视角,会有气质,会有气场。甚至突发奇想去学学美术会不会有所提高?

  写之前好像有挺多要说,最后还是词穷甚至跑题。

  另:安娜二十一岁的照片秒掉了我。

  《九月刊》观后感(九):时尚魔头乃常人

  观点,字面意思是看待某个事物的角度和立场。仅仅看一下而已,只是个人感知消化,如同“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如果以文字或者语言表述出来,则不仅是观点,更多的是主观看法,并且影响到他人对某一从未接触或见识过的事物的揣测或者某一意象的形成,如同麻子上舞台——端的是先入为主的“群众观点”了。

  为什么会想到上面这些啰啰嗦嗦关于观点的观点,是因为昨天看的一场电影September Issue(九月刊)。一部07年拍的纪录片,小众到只在悉尼几家电影院上映,如果片中跟踪拍摄的不是Anna Wintour,那个在《穿prada的时尚女魔头》中由Meryl Streep演绎的时尚杂志主编Miranda的原型,估计票房还要少,也许真像当初Anna Wintour对电影《The Devil Wears Prada》嗤之以鼻的言辞一样:还谈什么上院线挣票房?直接制成DVD民间流通算了。

  从这个角度看,Vogue和Anna Wintour其实应该感谢离任前助理Lauren Weisberger写了《The Devil Wears Prada》。在Lauren声名大振的同时,高调的Vogue更加高调,低调的Anna Wintour也从在时尚金字塔的顶端裙裾轻摆,将女王、魔头、教母(管你怎么叫都成)的威仪徐徐波及到东西半球街头巷尾的众口相传中。时尚,不再只承载贵妇名媛趾高气扬的华丽包装,还装满了囊中羞涩的半边天们的美丽梦幻。买不起那些华服又如何?至少还可以买本VOGUE先薰陶培育着,just in case。

  如同电影海报上高调的广告词:时尚是门宗教,Vogue堪称《圣经》。那么,Vogue的掌门人算啥?当然是红衣大主教(Pope)了,俗称“时尚教母”。这可不像东方不败无耻地自封日月神教的教主,是时尚女王的下属们、同僚们、商业伙伴们(俗称“圈内人士”)自觉自愿地敬奉的。诚然,有不少知道Anna的人管她叫魔头(devil),那也是一种观点,意识形态的东西,可疏不可堵,爱叫就叫呗。但大部分像我这样受到Lauren的书、大嘴巴Hathaway电影《时尚女魔头》影响的人,带着一窥魔头狰狞的好奇去看《九月刊》的观众,看着看着就笑了:原来魔头乃常人也。

  纪录片围绕着Vogue史上最巨的2007年九月刊的策划、筹备、出台一步步展开。刊物付梓,影片结束。短短90分钟的片子,场景跟着Anna从时代广场12楼Vogue编辑部、Anna气派的办公室,到巴黎时装周、伦敦丽兹饭店,从格林威治的城中阁,到长岛的豪华屋,那个身材瘦精精的、梳着波波头的、带着黑墨镜的、穿着花花裙的、踩着尖头鞋的、号称女魔头的、年已近花甲的精致女人,虽然奉行“惜字如金”的信条,虽然不苟言笑,虽然气场强大到令周围人不怒自威,却总是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戴上墨镜的酷与冷自不消说,摘下墨镜后眼光里倒也不乏温和,如果恰好又莞尔一笑,只能用迷人来形容。一个连大学都没有读过的女人,虽说出身世家(基本上很多人都知道她爹是英国有名的报人,倒未必有多少人了解她曾曾曾曾祖母就是那个在电影The Duchess中与Keira Knightley饰演的Georgiana先接成闺蜜后共侍一夫继而上位扶正的德文郡公爵夫人Lady Elizabeth Foster),打小就受到熏染,但练就读到精准的眼光与品位却实非一日之功。职业化如她,强势是必然,否则如何能镇得住名利场中“按倒葫芦浮起瓢”的险山恶水叵测用心?这个追求完美到数年如一日早6点起床健身、早8点准时到办公室、晚10点15分按时睡觉的伦敦女人,这个主宰、引领时尚却无需演绎时尚的成熟女人,在来自美国小镇的青葱大学毕业生眼里幻化成暴戾、无常、挑剔的魔头自有她的道理:下级看上级有几个不是恶魔?乡下看城里有几个不带气愤?小女人看老女人又有几个不是“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悻悻?心高气傲的小助理其实应该庆幸,那些时尚圈里“魔鬼训练”岁月带给她的,不光是写几本丑化前上司的畅销书的浮名,还有受之不尽的打造成就精致优雅女人的实利,可遇不可求。只是,要悟到这一步,对Anna的前助理Lauren而言需要很多年的光阴。

  Anna“沉默是金”,片中多是莞尔,更多关于她的话语是从Grace Coddington这个Vogue编辑部里唯一敢跟她抬杠的创意总监口中道来。Grace与Anna同一天来到美国Vogue编辑部上班,或者也可以说是Anna从英国Vogue带来的旧部,分量几何不说,才华无疑一流,否则,打定主意到美国大干一场的野心勃勃的Anna也不会独独选中她。在编辑部里,Grace与Anna无疑是两极:Grace经年一头蓬乱恣意的红发,一身随意不俗的黑衣,高大的身躯在五颜六色的华服面料中穿梭,为时尚趋势挑出最好的搭配,无论是衣料还是色彩。她的眼光甚至连挑剔的Anna都赞其为天才,她却能自如地躬身一边为行动不便的模特们穿鞋系带,一边笑说模特们就像她的孩子般。想来这是她从前辉煌的模特生涯留下的唯一印记,其余的,比如美貌、比如浮名,都在年轻盛名时的一场车祸中消失殆尽。修补过的容貌丝毫没有影响她对美与时尚的追求,只不过角色从台上演绎时尚转变成幕后塑造时尚。年近古稀的她,内心里的浪漫情怀从未消褪过,这些,从20多年来出版的每一期Vogue中都可以感觉,当然,在2007年九月刊里840页的精美画面里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

  说起Anna这个老上司、老朋友(也是英国老乡),Grace多是褒赞,稍有微词:两个女人都固执,区别在于Grace自己知道底线也知道Anna底线,适可而止,Anna则一路策马扬鞭,我行我素。想来这也是又两个人的职场地位决定的。老大就是老大,一言九鼎,拍板定案;老二就是老二,可以建议,必须服从。即便在出镜多过Anna的纪录片里,Grace也在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中再次肯定了Anna的老大地位。

  《九月刊》观后感(十):时尚之名

  片子平平,编辑部的细节并不够。有趣的是冲突感。

  美或成功

  编辑部里anna和grace之间的争执最明显,主编与创意总监,美与流行的冲突。grace怅然说,我不用任何明星,毫无损失。可她不得不承认,使用明星是VOGUE近年商业成功的最重要手段之一。grace的片子多美啊,可要为并不那么美的封面明星Sienna Miller大片让位。时尚是美,是名利场。

  价值观

  anna出身英国知识分子家庭,亲人跟她的价值观明显对立。她略带尴尬,父辈长兄等,或救助贫弱族群,或就职严肃报纸《卫报》,他们不理解她。她一手带大女儿,希望继承母业,可女儿倾心的,是法律之类“别的事情”,肯定不是时尚。当然,并不是谁的价值观更正确。最坚定的时尚产业中人,往往并非家族遗传。grace也是镇上唯一读VOGUE的人。

  信仰

  看,在罗马拍罗马假日式大片,红衣主教打扮的群众演员们走来走去,摄影师的命令是唯一法旨。这当然是信仰的霸道:信仰了美,连上帝都可以是工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