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后的秘密》观后感10篇
《我最后的秘密》是一部由黎小锋 / 贾恺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假如有一天你也不免凋残,
我只有个简单的希望
保持着初放时的安详”
-----------------------北岛
有很多琐碎,
但更多是慰藉和宽怀,
疏离也是种常态。
她不是还在和保姆玩抬轿子么,
生活终究还是要继续的。
个人评分:8.0分
为什么放映厅就我和汤老师呢?
《我最后的秘密》观后感(二):这个世界
下了班,打车冲到了新闻学院,纪录片《我最后的秘密》刚刚开场。入场时,屏幕上已然是一个老人以近乎失控的语调一边叙述自己的人生节点,一边放声大笑,不知道是得意,还是自嘲:如何在大学里爱上同学,如何毁掉婚约,如何离家出走,如何艰难,如何幸存。那一刻的老人,尚不见湿毒的怨愤和扑闪的无助。后来,镜头继续记录,逐渐曝露出老人和保姆之间亦情亦利的纠葛,赶在老人最绝望的时候趁虚而入布道者的狼狈,人之垂死的荒凉和歇斯底里,以及奇迹般的身体和心灵的复苏。还有老人一遍一遍地重复自己为之放弃一切的丈夫怎样拈花惹草,将自己伤成如今的刻薄模样。
电影的过程里,我不断地想起爷爷和奶奶。老人家的面容是相通的。尤其是做无谓挣扎的时刻,最伤人心的场面莫过如是。然后只剩叹息。流眼泪。待眼泪流过眼眶滑至双颊,再假装困倦地把它擦去。
放映完毕后的“交流会”照例是最荒唐的部分。有人问,为什么人之将死,却不懂得释然,不懂得放掉钱,放掉恨?
提问的人怕是从来没有亲历过老人的死亡和彻底的无望吧。时间的累积并不是为了换来一个迎风微笑的侧影的。它只是这样发生,每一秒里都携裹着一行脚本,这样降临,这样实现,砸在你身上,然后迅速沉淀为身后的一部分,把你顺着标尺再往前推一格。死前的释然那是电影里的事情,那是为了安抚离死亡还很远、所有的恐惧仅仅来自于想象的人的。假如当尽头就在你眼前,不论是自己,还是身边的挚爱亲朋,谁还有功夫去许给世界一个云淡风清的笑容?那时候只有痛苦,只有不舍,只有无奈,只有悔恨。所有的悔恨不舍无奈悔恨如乌云压顶,遮住了所有高级人的姿态和胸襟,只留下如新生儿一样哭号踢打的空间。因为已经束手无策,所以只能不顾一切地将自己的绝望掏给别人看,或许换不到解药,至少换一眼同情的打量。就像台上一个嘉宾老师讲的,这个时候,不论是吝啬还是恶毒,都不过是为了维系自己和世界最后的联系了。所以,老太太在乎钱,老太太要不断给保姆添乱,因为她不能放任这个世界习惯缺少自己的存在。
至于保姆,有一些观众给了她很温暖的期许和解读,将她视作禀赋善良的劳苦大众的代表。可惜我对她仍旧持着保留的态度。是,在她看见老太太把所有的家财全部捐献了之后说的那句“不给我我也没办法”很感人,很“云淡风清”。但现实和电影最大的不同就是,现实是没有终点的。老太太真的过世之后,保姆会不会真的一笑而过,将十几年的贴身服侍当作一种机缘,还真是个问题。其实,发现自己对遗产的盘算落空之后,保姆那一句“不给我我也没办法”究竟是“释然”还是“无奈”,也为未可知。她知道自己没有文化没有争的资本,但是放弃争夺和放弃怨恨也是两回事。
呵,为什么要把一切写得这么冷呢?
其实我也不是不相信故事里有温情,我只是不想因为这些温情,就把现实当作一首摇篮曲。我对纪录片一直心存敬畏,就是因为它凝视的是现实。是不给我们回转和阐释空间的高于一切理论的现实。但也正因为这部纪录片坚持拍出了以上所说的种种其实我常常不敢正视的现实,我至少有信心说一句,我看到了导演对纪录片的爱与坚守,以及对这个世界的不懈的期待。
我常常不知道该把这样的导演说成是冷的还是热的。他们不宣扬普世的善,他们把伤疤当作稳定态,但他们不麻木,不厌世,仍然锲而不舍地向一片荒芜里每一点不灭的生机表达最衷心的祝福和敬意。想起某日我在一门课上和人争论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一个书记脸的学生说这部电影“揭露了三峡库区官僚和资本家的腐朽和残酷”。我执拗地在课上大声表白道,我爱贾樟柯,正是因为他从不扮演高处的审判者,他只是蹲在他的镜头旁边,含情脉脉。不妄说苍凉,也不空谈悲悯。他要告诉我们,金玉不堪一击,败絮即已曝露,但废墟里也有温暖。韩三明找到麻幺妹,她帮他下了一碗面,他给了她一粒大白兔奶糖。后来,上课的老师宣判,我的感动只是一种逃避。这口气我一直憋着。一直到前几日,我在杂志上看见贾樟柯说《三峡好人》:
“带着摄影机闯入这座即将消失的城市,看拆毁、爆炸、坍塌,在喧嚣的噪音和飞舞的尘土中,我慢慢感觉到即使在如此绝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会绽放灿烂的颜色。”
我想,我是对的。
有时候,真正的“释然”不是放弃爱与恨。而是学会和所有的美好与残酷和平共处,学会安之若素,学会为最微弱的希望而感恩。
【不明白为什么豆瓣至今仍不让人在评论的同时放弃打分这种把全世界五等分的傻事...】
《我最后的秘密》观后感(三):《保姆和孙老师,孙老师和保姆》
人难免会有弥留之际,死去不可怕,可怕的是弥留之际。弥留之际时,你没有力气把碗中的鸡腿儿送到嘴边,还需要不断讨好侍奉你十多年的保姆。《我最后的秘密》自然而然的在电影里形成了一个“好坏好”的三点环状结构,主人公孙老师刚刚出现时气宇轩昂,看不起保姆的同时也痛恨着花心的爱人。她跌倒后突然陷入了弥留,说话语无伦次却有技巧的向身边的保姆示好并答应给她2万元遗产。看到这里时,我曾经特别痛恨保姆,她为了钱而照顾孙老师的行为莫名其妙的让我觉得猥琐、下作。但随着纪录片的推进,保姆让孙老师教她认字,让孙老师做平常常作的戏曲手势,她虽然在孙老师所在学校领导前来探望孙老师时不断强调要让领导为那2万元作证,但当孙老师突然在春天病情好转后,她对那2万元也不过就是一笑置之。保姆的行为在世俗的背后体现着难得的善良,她要比那个在人弥留之际还去布道的基督徒要更亲切。孙老师身体状况逐渐恢复后,她把遗产捐给了学校,没有给那个说着“你有多少钱啊”的瘸腿侄子,也没有给日日夜夜照顾自己听自己训斥的保姆。但孙老师是个明白人,她在纪录片最后和保姆两个人用手搭出花轿的样子唱小调时,我终于释然,孙老师和保姆之间的关系,早就不是金钱能够维系的那么简单。
2011年10月26日
《我最后的秘密》观后感(四):百步街老人
我在08年的寒假第一次看到这部片子,当时窗外正在下50年不遇的大雪,纷纷扬扬。看完《我最后的秘密》,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伤感。也许是因为那位老人住的离我以前的家那么近——上学必过的一条小巷,百步街。就在这条熙熙攘攘的小街上,住着这样一位闪烁着生命的奇光异彩的老人,我们大多数人却浑然不知,而黎小峰用他独到的眼光,呈现给我们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一个老人的晚年。看了这个片子,看到街道里住的那样一位老人,你一定会对“大隐隐于市”的感觉有更深的体会。
这个片子的开头绝对可以用“华丽”来形容。对一个纪录片来说,怎样进入一个人的生活?这是一个问题。黎小峰可以让老人在镜头前独自说上一两分钟再进入字幕阶段(可以猜测采访者的问题被故意切掉了),真是很别致。
在黎小峰故事片式的镜头和剪辑下,我有一种天然的耐心听这位耄耋老人细说自己的旧日情人、她的丈夫、她对保姆的抱怨以及生活和往事中的种种。空镜头在黎小峰圆熟的运用下起到了不可思议的效果,在老太太病发呻吟之时的那组镜头可以用震撼来形容,要意境有意境,要叙事有叙事。
遗产问题是所有老人故事中最多被表现的问题,影片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真正反映了纪录片的特性。镜头冷静地对准老人的晚辈、保姆、以及来看望她的校领导,创作者对这些人的表现不置一词。在这里没有表演、没有评价,就这么展现给你。有一个场景令我深深感动:老人要把钱送给学校,并认为这是一个义举。结果镜头对着远去的老人的轮椅,传来邻居评论的画外音:“苏大还少她那两万块钱?”素材的重要性在这里体现出来,没有大量的素材积累,哪有这么好的配合(这个镜头里一点摆拍的痕迹都没有)?
看完了很激动,一口气又看了《夜行人》和《无定河》,感觉还是《我最后的秘密》气韵最好。
《我最后的秘密》观后感(五):一个诗人的死去
对于一个真正的诗人来说不管他隐藏的多好,他那独一无二的声音总会透过河面的微光轻轻晃动着岁月的爱恨情愁悲欢喜悦,虽然他想让自己消失,但是这基本不太可能,一部好电影的诞生证明了一个诗人的死去。。。
我最后的秘密的英文名My Last Secret不如直接叫Secret
如果记录片的主角那个老太太只是我们每个人自己而已,那么“我”就不存在“存在”的意义了,既然“我”已经没有意义,那么关于电影本身只剩下了“秘密”本身而已。
或者秘密也并非秘密本身,我想黎同学或许中间或者后来已经意识到或者他本能就已经知道,这种命运中的无常必然,
看着一个人老去,往往忘了我们都将死去,如果这个我们看到的老人她有多么让我们无法理解,那也是因为我们本身无法了解我们自己,或许只有少数人知道我们都将老去,我们每个人的秘密在其中未必有人能够懂得,
有些事可以理解不能体会,有些能够体会不必说出,有些既然开始就终将无法结束,关于这部片子,可能那个老人的最后生命的灿烂也是证明了一个好导演的诞生和一个诗人的死去。
如果文字无法抵达彼岸,那么换做光影也无法抵达,换做胶片也无法抵达。所以诗人必死,而一个好导演诞生,但是彼岸真的那么遥远么?
我们终将抵达我们永远无法抵达的终点。
死去并没什么,生命在于瞬间的感悟和存在,或者与存在相对应的不存在。
没有什么能比一刹那的存在更让生命灿烂而温暖。
我们终将老去,带走所有心里的秘密,你爱的人,你爱的一切,你不爱的一切
留下温暖就够了,有时候生活的温暖本身比任何批判或者观点或者名利更有意义
而一切有意义终将无意义,因为没有什么能比不存在的更冗长而低沉持久。没有什么能比一刹那的存在更让生命灿烂而温暖。当然这也需要作者的境界和选择
关于“秘密”本身并不重要,关于“我”也并不重要,那些河面上的光影会透过岁月的河面轻轻晃动,晃动,晃动,晃动。。。
抬头远望,或者从天空俯瞰,风从来不曾停息吹过草原山冈城市森林,而每个年轻的你也从来不曾停下追逐远方的脚步
《我最后的秘密》观后感(六):纪录片纪录了片中人的生活,可有的时候也纪录纪录者的生活
纪录片纪录了片中人的生活,可有的时候也纪录了纪录者的生活。这片子与描画了两位老人晚年生活中微妙的关系和遭遇,也描画了跟“小黎子”在一起时,两位老人的表现和与“小黎子”的共同生活。7年,从毛头小伙儿到学者、一家之主,如果刚好知道了共同的时间内,纪录者跟作品的共同成长,感受会完整和有趣得多,这是纪录片的魅力之一。
看到网上有人说黎小锋老师不善言辞,觉得不太同意,老师很善言辞,课上得很让人信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够诚实。
当他发现他浑然不觉得地去关注了这样的人:他们很倔强。他便发现了他喜欢这样的人。所以我猜想,他其实也是这样的人。
我想起了那年夏天,黎小锋老师一边上着很精彩的课,一边要求我们期末交部作品给他。有一个潮热的晚上,我跟兰卉随便聊聊,当然,我们这种人,一劈情操劈人生就十分激动,十分认真,更让我们激动的是不约而同想到了我们那部片子的主题。
在课堂上,我们如愿以偿获得了黎小锋老师的支持。倒不是为别的,就为“旅途”这个词儿,他说这是他曾经非常感兴趣过的话题。而我觉得,对于探索对生活的认知,我们跟他一样真诚。
当年学院刚成立,师资短缺,但对我们来说是件还算幸运的事,有了外面借来的几位老师,大学里面吸收的人格营养和精神力量,多来自于他们。现在都知道了,大学的课,不在于科目名字如何,而在于老师的精神、学识、人格如何。我热爱他们的正直、正义、智慧、宽容博爱和诚实。
昔日大庄园里背叛家庭的体操皇后,
今日百步街上眉目带笑的白发老妇,
大半辈子的故事刻在她的脸上,
不愿道出的秘密藏在她的心里,
秋风摩挲着她挥之不去的孤独,
转眼春日温暖了她明天的希望,
四月的阳光会从银幕照进心里,
最后的秘密,会开出一朵花。
一位老人的平凡生活,闪烁传奇女子一生爱恨情仇的奇光异彩!
曾经她是为爱远走他乡的富家女,
怎奈何为她一生写下“错错错恨恨恨”;
是爱人背叛留下的阴影?还是坎坷往事刻下的烙印?
为何身边的每个人好像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相依为命的主仆二人,维系着微妙的关系,
衰老是那样的猝不及防,岁月总是太残忍,
攥着一辈子的积蓄, 那是个怎样的秘密?
等你揭晓。
以上是登在网站上的宣传语。文字总是比事实更加具有煽动力。
看上去是个有点激烈的故事,同行的慧芬mm在开演前问我有没有带够纸巾。可是两位老人的互相依赖,生活注定会十分安静。更何况,真正的学人,很少矫揉造作地制造莫名其妙的同情。这不是一部悲伤的作品。
盛气凌人的主人,慢慢调好挂钟,一步步走出来,又慢又重地跟“小黎子”数落阿姨教也教不会,几年后,阿姨抱着主人可能即将派上用场的“遗照”轻轻地告诉她:你过世后,你的学生们都会来看你,到时候我就把这张照片带回家,看着你。主人撒娇的时候,她掖好老太太的被子,像哄着孩子一样告诉她:喜欢你,喜欢你。
最后一个段落,两个老人躺在床上,费了好大的劲搭了一个胳膊花轿,含含糊糊唱着:搭花轿,搭花轿,然后慢慢转向摄像机后面的小锋老师,唱着:接小黎子的老婆,接小黎子的老婆。我实在忍不住不哭了。我眼前浮现出贾恺老师的脸,想到他们七年来一起在百步街探访这两位老人的生活。这位90多岁的老太太快乐地唱着:小黎子把老婆带来,好不好。片子在这里结束,跟小黎子在一块,已经成为老人的一部分习惯,她喜欢这个孩子,这时候,她的咄咄逼人消失殆尽。
小锋老师在台上说:这个秘密我肯定不会告诉你。我相信,真的是有秘密。小锋老师回答说:她很好,她现在最关心的是我们的孩子怎么样了。我觉得那次百步街他突然跟在老人身后走近院子,就改变了他的人生。这就是那年夏天,在黎小锋老师的课上,我们讨论着,拍纪录片的人和纪录片里的人这种微妙的,会有各种可能的关系。
忽然觉得像是回到了大学。为讲台上老师身上的诚实的血性和公道的视角感到振奋。
《我最后的秘密》观后感(七):老是没有好转希望的结局
这部片子看得我惊心,陌生又熟悉。枯索细瘦的手,模糊混沌的言辞,无故用木板敲击的铮铮声,无力、多疑、亲人们的不舍与怨怼。这些场景在现实生活里我都见过。
人之将老,原来这么可怕。我们带着甜美可爱的外表来,博得父母几愿倾尽所有的爱,却带着这么一副丑陋的面具离开,像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在周围人的身上,还带着自己这一世命运给予的不甘、害怕、愤恨…像是泥淖般的深渊,让人只想远远逃开。
我在张悦然的微博上看到这个纪录片,想起她前几日发过的关于杜拉斯的一条微博:“‘比起你年轻时的相貌,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在咄咄逼人的影像面前,漂亮的句子变得不堪一击。”配图是杜拉斯年轻和年老时的照片拼图,句子再美,抵不过风华绝代的容颜,也抵消不了生命的衰败腐朽。老,在这个片子里,是没有希望,没有转圜,看着境况一日日更差而无力还手,再骄傲的灵魂也要吃饭、喝水、被人扶着小便…没有独立,也就没有尊严可言。
片子里提到最多的字是“钱”。以前我家很有钱,你还有钱肯定要活下去,她以为她多有钱,你的钱给谁…接近老人的所有人都关心着这个“最后的秘密”。这些天我反复地被金钱主义刺激,这么些年我多想得出一个答案:没有钱也可以过得很好!事实却是,随着我的长大,理想答案的反面不断被证实。就像那句最最俗的话: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万万不能。片子里的老人,若不是出生良好,尚有私财,晚景会更加凄凉。她一直在反复咀嚼过去的优越生活,像是炫耀,又像是自我安慰,活在过去的幻梦里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和意义。在她二十岁的时候若是没有从家里逃出来,若是能逃开中国的政治劫难,那么晚年的她应该是在宽敞的大房间里,衣着得体,佣人服侍,一生为没有和自己的白马王子在一起而郁郁,含恨而终,但最后,会躺在干净整洁的大床上,不见得更幸福,但更有尊严。不是成名或者有钱就一定更好,阮玲玉的惨淡收场一样令人唏嘘,一个人的命运如此无常,翻手覆手之间祸福相生,我们可以决定的东西,真的太少。可是有钱总是好一点的,有钱的人幸福的比率总是高一点的,钱是权利,是自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了它可以买别人的时间,制造自己的生存所需,它还是尊严,是存在感——这种到了真正的老之后用别的方法几乎也得不到的东西,说是利用价值也可以,既然已经如此现实和残酷了。
不想在这里过多地讨论关于钱的事情,这个命题太过复杂也根本无力说清。我只想告诉自己,老是一个很可怕的境况,带着这一世几乎所有的因缘结果,老是一个人最脆弱无力的时候,老是没有好转希望的结局,一定要做好准备,我不想愚蠢地过完这一生,到老了被逼入生命死胡同才后悔太迟,那时的绝望与无助,是生命最深的地狱。
《我最后的秘密》观后感(八):临死前的尊严
这是对一个孤独女人临死前的真实记录,也许是过于真实,让人对于衰老、死亡的恐惧、人性的自私而担忧,不由得担心起自己老无所依的样子。
在苏州城区破败的百步街的角落中,有一座昏暗又破旧的房子,里面栖居着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她有着闪闪发光的过去与身世,如今却孑然一身,唯有病痛死亡陪伴着她。因为对死亡的恐惧,因为放不下过去的骄傲,她死死地将钱拽在手里,她看低所有人,她煎熬却又不舍得离开这个世界,也许这就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所执念的东西。
孙老太太有一个阿姨陪着,这是一个从未读书识字的乡下阿姨,做的餐饮也很不合老太太的胃口。孙老太太嫌弃着她,却又离不开她的陪伴,两个人相互嫌弃又相互依赖着,临老了还生出点姐妹的情谊。一开始阿姨也许是为着钱陪着的吧,可是待久了,人往往就会分不清到底是情还是钱了,在这里就极为适用。
也许导演就想展现一个孤寡老人临走前的状态,看之前我也很好奇一个自认为遗世独立有极端孤高,婚姻失败又没有子女承欢膝下的老太太会有怎么样的晚景,其实真的还好。只是比较孤独,然后就紧紧抓住钱这个救命稻草,以它为诱饵吸引别人的关照,她的侄孙女、乡下阿姨都是她贿赂的对象。影片的最后,她自得其乐地躺在床上啃着玉米,与阿姨两个人头对头地凑在一起唱着歌,也希望每个人的晚年都能够放下恐惧与自私,享受最后的存在时光。
临死前最大的尊严,莫过于交心了吧。
《我最后的秘密》观后感(九):当又一个清晨就要来临
5点53分,听见扫帚轻拂落叶的沙沙声,轻轨从这城市上空隆隆驶过,一切有灵的生物都醒了。
“眼见天色泛白破晓临近是件恐慌的事情,如果你已不再年轻。”
昨晚刚看过一部人之将死又枯木逢春的电影。
“这会儿听的什么?”
范逸臣的《野玫瑰》。
“吖?”
《海角七号》中的插曲。
“看过这部片子了?”
没。只是喜欢这首歌。
“那说说看昨晚的片子。”
没啥可说的。纪录片,讲一个上了年纪的孤老婆子和她保姆相依为命的故事。老阿婆年轻时出身望族,是名动一时的“体育皇后”,后来跟大学里同为“体育皇帝”的先生私奔,从此与家庭决裂。可惜遇人不淑半生辜负,先生屡次不忠又先她而去,她自杀了几次只落得一个无儿无女与保姆为伴的晚年。对了,她还有钱,一辈子攒的,这成了她一生最后的秘密,因为活着的人只对这个关心……片子从这儿开始,就是她冗长平淡日复一日生活的流水纪录,时间这个不义的在场者,总是试图为我们还原些什么,可惜现世的人早已不耐烦了,只会在一旁冷静的围观。
“这种名门闺秀私奔叛逃的事情也无甚新奇,何况她的家族也未显赫到人尽皆知,这样的故事我能编出一箩筐来,全都有模有样又查无实据。”
重点不在背景,话还不是人说的?!导演着迷的是这两个老人身上所体现的人性与人情。
“不要被那保姆忠心不二服侍她主子13年的假象所欺骗,剪了多少你知道?不是说她从头到尾矢志不渝都在惦记那2万块。”
对,可她得10万也应该。
“这么轻易又给感动了?”
恰恰相反。只想快点结束从放映厅出来。
“害怕近视死亡?”
什么时候怕过?!既见过死,也见过挣扎着不愿死去的难堪。不过不想死得那么难看。
“依你怎么着?”
速朽!大幕拉起,放映结束,对一切行将入木的东西就要这个态度。
“不是一向最不怕闷的,现在不是了?!”
老人跌倒后躺在床上昏暗的长镜头太多,那样不动声色的记录是对观影者生命力的折磨。
“老了有天都那样,难保不会晚景凄凉。”
也去寻一个有情有义的保姆么?
“暗夜里有豆点的光亮已属难得,你从前不是这样说?!
现在宁愿去看一部美好到虚假的偶像剧或卡通片的。
“现在不会冲着那些嗑瓜子聊得起劲儿的人发飙了?”
好几次转过头想让他们歇会儿,忍住了。
“让他们触动的是什么?”
老境如此颓唐。还有,当年也曾有那样的风光。
“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冷眼旁观,就不必在合适的机会寻找充当在场者的证据了。”
也不随便企图介入别人的生活。
“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你没看到一个清晨就要来临了么?
“是的,一个清晨又要来临了。找人陪你去看《海角七号》吧!”
《我最后的秘密》观后感(十):勉强推荐吧。
虽然是纪录片,但是不是说很多没用的废镜头加进来就成了真正的纪录片了。这个导演还是缺练,简练的练。
很多纪录片的镜头虽长,但丰满,让人意犹未尽。这部纪录片,可以删除的地方太多了。如果变短一些,味道会更浓一些,不会像现在,似乎是本来跑短跑的运动员,却选择了长跑,跑得拖拖拉拉,没有节奏,缺乏力道。
但听说是位作品不少的导演。那么希望他多加油吧。还是部非常好看的片子。像我这样喜欢八卦的人,还是很好奇这位老太太的。片子里面触及宗教哪个部分的东西,太匆忙了,应该稍微再展开一下看看。有点太拘泥了,仿佛把遗产作为一个主线了。实际上可以更诗意一点,更自由一点嘛。
也有可能我太笨了,没读懂导演更深刻的含义。哈哈~~随便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