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眼睛》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眼睛》影评10篇

2018-07-27 03: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眼睛》影评10篇

  《大眼睛》是一部由蒂姆·波顿执导,艾米·亚当斯 / 克里斯托弗·沃尔兹 / 克里斯滕·里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眼睛》影评(一):【大眼睛】:波顿的实践作业

  经历了12年《黑暗阴影票房口碑的双重惨败,蛰伏两年的蒂姆·波顿于14年末为我们带来了他的冲奥新作《大眼睛》。这回,他的黄金团队云集了20年前曾于《艾德·伍德》合作编剧斯科特·亚历山大与拉里·卡拉斯泽斯基、奥斯卡影帝克里斯托弗·沃茨、影后艾米·亚当斯,而他的矛头,指向了60年代美国的绘画界。

  影片根据玛格丽特·基恩的真实经历改编。这名拥有巨大绘画天赋女性曾长达十年饱受丈夫压迫而只能蜷缩于地下室作画,而她的作品却被她的丈夫签上名字当做自己的作品去出售、展览。最终,不甘忍受这一切的玛格丽特将她的丈夫告上了法庭,最终,夺回了她早应得到的人们欣赏赞扬。这一传奇经历的背后,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于女艺术家不公,也正因如此,太多如玛格丽特这样真正的艺术家惨遭埋没,而如片中提到的乔治亚·欧姬芙那样坚持到最后成就了自己一片天空的女艺术家,是少之又少的。

  因为这样的原因,这其实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但波顿在片中没有刻意去渲染其中的悲剧性,也未对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做过多的铺垫。因而对于本片中人物情感线的铺陈与发展,便显得有些割裂了。倘若你在观影前也如我这样做足了功课,或许当你看到片中女主人公在受到丈夫压迫时一而再再而三的隐忍与妥协,你会感到无比的悲伤惋惜;可若没有这样的背景知识,那么你甚至无法理解她为何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对此,我是感到有些遗憾的。

  在这个小清新文艺片中,波顿将自己原有的风格几乎削弱为零。如果不看职员表,看完电影你真的很难把这部电影与蒂姆波顿联想到一起。只有那些稀奇古怪的大眼睛里还透着点他的影子,而那些如画般色彩饱满美景,会让你想起《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绚丽。而事实证明放弃了哥特风的波顿也同时丢掉了他电影中那些闪光点灵性想象力,而片子也变得从剪辑到用镜,平庸了。也或许这一次波顿只是想好好地讲个故事吧,虽然这个简单的故事被填充了许多意义不大的情节描述,导致最终的呈现有拖沓,有些缺乏核心,而最终本该进入全片高潮的法庭戏,便也显得没那么酣畅淋漓了。

  表演方面对于二位演员来说可谓轻车熟路。沃茨又一次出演了玛格丽特的丈夫这一颇有些神经质的衣冠禽兽相信看过《无耻混蛋》、《被解放的姜戈》以及《杀戮之神》的观众对他这样的表演并不陌生了。而艾米的角色本身拥有较多的内心戏与情感变化,有很大的施展空间,可在我看来她在本片中偏朴实的表演并没有将它们控制得很好。因此,尽管拿下了金球奖音乐/喜剧片最佳女主角,我敢断定她依然无法翻过神经质的朱利安·摩尔(《依然爱丽丝》)这一关,从而难以在奥斯卡的角逐中更进一步。当然,事实上,她甚至没有获得提名,在去年败给凯特·布兰切特(《蓝色茱莉》),我想,这又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所以,既然波顿选择了尝试,选择了创新,那么必然会受到观众不适所造成的影响。那么这回,我们就当是波顿交了次实践作业好了。

  《大眼睛》影评(二):艾米·亚当斯活跃在《鸟人》和《大眼睛》之中。

  虽说这部电影给人感觉在70~73分之间,但我还是愿意给这部电影4颗星,表示推荐

  原因是,当我看到一条评论中说,“《大眼睛》就像是玛格丽特的画一样,只能被作为杂志插页、明信片等,终究不能称为艺术。”我突然明白了蒂姆·波顿为何要拍这样一部看似平庸的电影。

  其实这句影评让人不得不深思,究竟艺术是要有内涵,还是仅仅看起来不错?艺术的表达方式是不是要人们一定看不懂?一定要小众化?

  很明显,本片的答案否定的。就连安迪·沃霍尔也否定了这种惯性思维。而认为艺术是小众化的惯性思维其对艺术缺乏包容性的。艺术的目的是表达作者情绪丰富的思维,它的外壳是怎样的其实并不是过分的重要。人们多数时候太过注重外表,而忘记内容

  影片引用安迪·沃霍尔的话,大概是想说明,真正的艺术家看中的其实是艺术的内容,而不是它的外表。其实这个地方的表达影片《鸟人》也有,在接近结尾处初现马丁·斯科塞斯的客串也是这个效果,目的是要说明,艺术不在于演员、编剧、导演是不是学院派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内容好不好

  这部电影算是用心良苦,但是却因为表达不当遇冷。其实这也是《一步之遥》所遇到的。他们表达的不够明显,从而导致电影内涵的表现力不够。但是《大眼睛》跟《一步之遥》有明显区别,《一步之遥》的侧重点不明显,而《大眼睛》的侧重点,故事主线很明显。

  2014年上映的艺术类电影,基本上导演、编剧们把矛头都指向了普通人粉丝、观众、影评人等。

  导演选择艾米·亚当斯当主演,而艾米·亚当斯也选择出演这部电影,原因大概就是,他们的艺术是大众的。艾米·亚当斯一直演那种能给人带来舒适感的角色,让人们觉得自己读懂了她。被人读懂了的艺术被称为平庸,而艾米·亚当斯也一直不是学院派的,被人认为只是为了奥斯卡的人,从来没有被人认为是她,艾米·亚当斯,就是喜欢这样的艺术,就是在追求这样的艺术。这些人也是《鸟人》中痛批的,他们把事物看的很肤浅、只认得学院派的。人们把《鸟人》的导演冈萨雷斯和艾米·亚当斯看作是奥斯卡的追逐者,这是很肤浅的,他们只是在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而已,他们在追求自己的理想

  (其实《鸟人》给人一种感觉,里面娜奥·米沃茨所饰演的莱斯利,原本导演想让是艾米·亚当斯所饰演。但是《鸟人》很明显不是艾米·亚当斯的菜,所以就依旧是学院派的娜奥·米沃茨来饰演。)

  电影中没有强化人物的表现力,所以观众很难体会到。而影片侧重表现了版权纠纷,而不是对艺术观点的纠正。所以影片的第二个观点表现不明显,对评论家反击也不够彻底。

  《鸟人》以各种各样的艺术家、媒体赞许以及观众的赞许,给了各种影评人一个大耳光。但是本片只用了安迪·沃霍尔的一句话,打击力度明显不够。

  《鸟人》中还是承认艺术是少数人的信仰,但是影片提倡艺术应当是大多数人的信仰。

  里面的评论家是卑鄙的,当他知道那张画不是艺术家们认可的,他会用他的权威去否认那幅画,这是最可气的地方。可是这个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不能改变历史,所以影片的内涵主题表现较弱。这个地方如果剧情出现维护自己的信仰”这一幕,其实对影片是一种升华

  影片男主角选的是沃尔茲来饰演,沃尔茲是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获奖者。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往往比较戏剧化。所以男主角选得好、演得好。

  主题曲有拉娜·德雷创作演唱,那首插曲又是再说爱情的,更加减弱影片的内涵主题的表现性,更加重了影片的商业性,娱乐性。自然就显得像娱乐性的电影。

  《一步之遥》也存在讽刺,但是故事主线不太明显,侧重点有误,影片只顾讽刺,并无真正的观点在内。影片各部分都太冗长,而真正想表达的地方又太短,侧重点的台词表现力不够。前面冗长的歌舞讽刺了选秀节目胡吹海捧,冠军水分满满,基本全靠吹。中间有讽刺人们为了利益可以不顾真相失去人性;讽刺明星像个跳梁小丑,只会演同一类型的角色、哗众取宠;讽刺现在娱乐圈可以不顾一切只顾噱头赚钱;讽刺有钱人美化通奸的恶心事实;讽刺有钱人目中无人、没有人性;讽刺人们对爱情肤浅的理解;讽刺了脑残粉(脑残粉看来是会死在各种电影里了,这个还是挺爽的)……所以《一步之遥》看起来也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所以说对比《大眼睛》和《一步之遥》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就是表达深层思想时的表现力不足

  表现力比较平庸的是《消失的爱人》,影片把大众的愚蠢融合在了一个漏洞百出绑架案中。影片以舆论感性等掩盖真相,知道真相的人永远生活痛苦之中,真相永远被大众反对。这也应证了《全民目击》里的那句话,“什么是真相?真相就是大家都想看到的结果”。讽刺了大众的愚昧,媒体的无道德底线,以及美国司法机关的愚蠢。

  但是这个主题表现力不足,很多影评都在评价婚姻是怎样的,但是影片想突出表现的并不是婚姻。影片用婚姻来表示主犯和从犯的关系。一个人一旦顺从另一个人做了罪大恶极的事,那将是万劫不复的。

  里面丈夫的姐姐则是良心感性的表达。

  尽管很有创意设计了人物的表达,但是,影片过分侧重对故事的叙述,从而忽略了对真正主体的表达。这就直接导致影片变得平庸。

  因为影片含有讽刺主题,虽说2014年多部影片牵扯到讽刺大众的愚昧性,但这在电影行业中算是较少的主题。所以我给《消失的爱人》4颗星,这部电影真正评分的话在75~78之间,毕竟悬疑剧是有难度的,要在悬疑剧中加讽刺也是有难度的。

  《大眼睛》的导演讽刺的是那些看起来很华丽,却实际没什么思想在里面的电影,《霍比特人》《移行迷宫》《饥饿游戏》……各种超级英雄电影,天朝的所有电影等等。

  可是《鸟人》那种电影,有几个人会花钱去看?看了之后真正看懂的有几个?看着舒服的电影就是好电影,你当你在看脱口秀吗?看看豆瓣评分变化也知道,看懂的真没几个。感觉好东西要被糟践掉了。

  虽说艺术应该为大多数人受用,但是大多数人真的会去为艺术买单么?

  奥斯卡的评选演员的方式确实挺【哔——】蛋的,只评选剧情类的,不评选喜剧类的。不管男女演员,只要演喜剧,TM就没戏。演喜剧的人不一定开心,喜剧就好演吗?精神病人就难演吗?

  《大眼睛》影评(三):女人——自信自由

  经过艾米和克斯斯托弗的演绎,将当年的事件完美的呈现在眼前,玛格丽特两度开车带着孩子出逃的泪水,沃尔特在法庭上滑稽丑陋的表演都深深打动着观众。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玛格丽特没有早一点揭穿沃尔特,因为恐惧。当时玛格丽特说女人的作品不被别人所看得起,所以要借沃尔特的外衣,长长的十年时间,作为艺术家的玛格丽特只能蜷缩于小小的画室中,而沃尔特在外面接受着褒奖和瞩目。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影片开头就说“五十年代是段大好时光,如果你是男人,那时候单身妈妈还远未流行”,社会上女人没有得到她应有的地位,即使你是多么的才华横溢也只能去玩具厂给床上色。

  影片最后玛格丽特还是得到了她应有的一切,但这一切会不会来的晚了些,我们或许为影片中玛格丽特的懦弱和屈服的性格而感愤恨,那现在的社会呢,男女是否真的是平等的,生男生女真的无所谓了吗,只有我们正视问题,那玛格丽特的悲剧故事才不会再上演,愿大眼睛里淌出的不是泪水,那嘴角能洋溢微笑

  《大眼睛》影评(四):一部关于女性艺术家的自传电影

  我愿意给这样一部关于女性主义的电影五分,这无关乎演技或者其他。从古至今,女性艺术家又或者想要出头杰出女性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身影,将自己的作品贯上自己丈夫的名字,或者被逼着换上男人的名字以期能让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大众的面前。这是多么可悲现实现象。蒂姆伯顿将这个这个可怜伟大的女性画家的故事搬到了大众的面前,也就意味公众必须承认这个事实,意味着女性主义为了自我权利开始了第一次尝试。必须得感谢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给予了女性更多的生存的空间,但我们都明白这是战争而带来的一定程度上的便利,没有战争女性依然得待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说实话看到一半我有点不太想去面对这样一个令人绝望的故事,即使最后它以胜利而告终。

  《大眼睛》影评(五):替沃尔特伸冤

  第46部:大眼睛 Big Eyes

  很喜欢神经兮兮的那一双双「大眼睛」,好似把眼睛睁大了就能把这个世界看透看尽,从而找到互为理解的栖息之地。像极了那些孤独神秘而又脆弱的艺术家们,眼神无时无刻不流露慌张迷茫警惕细腻感伤是艺术家的灵魂,却只能通过写满内容的眼神去传达,那些超越语言的情绪,终将转化为艺术作品,用各自独有的方式传承。

  透过「大眼睛」再看创作者玛格丽特,她是典型的艺术家一枚,不善言辞却具备「隐忍」之心。这样的她如何推销作品?她的「大眼睛」能够风靡一时有她第二任丈夫沃尔特极多的功劳。暂不论侵权罪欺骗罪,玛格丽特与沃尔特确实在性格互补中完成了共同的梦想

  看完特想替沃尔特伸冤,罪恶的矛头都指向了他,而玛格丽特却洗脱一切罪行以一个弱者身份博取了几乎所有观众的同情。我想问,难道欺骗不是两个人互相默许的行为吗?如果没有能言善道的沃尔特「大眼睛」会走向畅销之路吗?是否可以说玛格丽特的所谓隐忍也有利用的嫌疑...毕竟万事无绝对,答案更是公婆各有理。而作为旁观者,两个人都要感谢。

  蒂姆·波顿拍「大眼睛」似乎于情于理,这些夸张的作品本身就带有浓浓的哥特风情,合波叔的口味。只是克里斯托弗·沃尔兹够狡邪,但艾米·亚当斯却把野性闷在里面,给人随时都有可能暴露本性的感觉。雷姐的声音依旧大气空灵,她的音乐为整部影片披上了华丽的外衣,盖茨比的画面随着她的声音飘入脑海。总之有这些强大的支撑,影片本身还是好「看」的。

  《大眼睛》影评(六):女主是个bitch,互相利用

  不把女主当受害者的理解

  虽然是真事儿,但是这部电影并不出彩,只能说,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或许大家都忘了,男主的真正的工作是一个房地产商,搞推销的,而我们都知道女主是艺术家,而往往能用嘴表达的很好的都不会选择去用画笔讲故事,没有男主,女主一辈子可能都是个默默无闻的小画家,无人问津 ,养活孩子很困难,她在市场卖画,坐了很久只挣了1美元。

  一个有才华,一个会经商

  双方心知肚明,女主在画廊里的束手无策给人家讲述7的来历时我不知她心里是否知道她不懂如何表达自己,靠她自己,她卖不出去什么

  与其说男主在利用她,不如说她也在利用男主,直到炒到特别火时,公告世人真相,她被熟知被同情她的画也会继续被大家喜爱

  而男主确实很有天分,懂得商机,懂得把握机会,却无艺术的才华

  其实这事儿很现实,你拍的电影可能没人看,但如果斯皮尔伯格买了你的版权,冠了名,说是他的电影,你的电影就会被千万人追捧

  一开始你拿到钱很开心,因为凭你自己你挣不到任何钱,只有白眼和不屑,等到多年后这部电影仍被大家津津乐道,仍可挣得盆体满钵,你不乐意了,因为你知道这明明是你的作品却始终听到别人的名,于是你又开始要版权

  你却忘了没他就没你

  是不是有点过河拆桥的意味呢?

  如何评判,我不知哪个是有道义的,看你要什么了?

  《大眼睛》影评(七):爱与欺骗童话

  第一次看海报上那个直勾勾盯着世界的大眼睛就好像是童话一般,再一看蒂姆伯顿导演,所以总以为影片里的大眼睛会活过来,看完之后才发现自己忽略了本片是传记片的事实。

  电影布景确是蒂姆伯顿由来已久的风格,各种纯色的布景搭配让上个世界中叶的旧金山宛若童话一般,与布景对比,大眼睛画作的颜色却没有那么亮丽,也许也映衬出马格瑞特一直以来压抑的心境。这种压抑大体来源于经济压力、对男性的妥协。蒂姆伯顿虽然以童话著名,但他的作品里从来不缺对于世俗人性的讽刺,甚至这些人性的阴暗面就是破坏主人公童话般完美生活的罪魁祸首。

  马格瑞特的这种压抑从第一次的忍让渐渐堆积起来,直到女儿发现真相。其实她创作大眼睛的灵感没有明确的表达,但只有女儿和大眼睛的孩子是她生活中的一切。或者在她的世界里,女儿和大眼睛孩子合二为一,从小女儿知道自己就是画上的孩子,无论妈妈做什么事,女儿支持着她,最终翻身找回公道也是因为女儿的坚持。女儿给了她一切,她的灵感、她每天坚持的动力、她找回公道的决心。那简简单单的握手,传递着母女间的坚不可摧的连接。

  此片确实是传记片,情节故事上没有任何出人意料的地方。但二位主演的一颦一笑把角色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瓦叔又是以自己一惯假装正经的表演方式,活脱脱地成为了一个盗卖妻子画作的骗子。瓦叔个人的说话方式总是和他的角色很完美的融为一体,不得不说奥斯卡影帝可不是闹着玩的;艾米女神的马格瑞特唯唯诺诺,心神不宁,上个世纪被男性打压的艺术女青年的日子可不好过。

  也许蒂姆伯顿就是想玩一次波澜不惊,在缓缓的温柔的叙事小调中讲述了一个前期略显压抑结局无比舒服的故事。

  【练手影评第三篇,写得不咋地,没有上一片有感觉,可能对电影感慨不深囧】

  《大眼睛》影评(八):平凡生活里的“真相”

  想看此片挺久其实挺久了,从很早前预告片出来就开始关注。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片子往往更会以”情“动人,也喜欢这种缓缓叙事的影片基调。

  女主角Margaret是一个喜欢安静创作的女画家,这种性格切合毫无疑问。后来她带著女儿(画作中的人物原型)遇到 Keane,一个油嘴滑舌很会”打动“人心的男忽悠(忽悠这个词个人觉得再适合不过男主角)。K用他的三吋不来之舌先是打动了M,这也许和离婚独自带著女儿的身份有关,让M更容易被这种浮夸的表白所动容。也许是偏见,多半遇到K这样的男人,他可以对M花言巧语就可以对A对C对F等等的漂亮姑娘做同样的事情,只是M爱的认真,正如她对艺术的态度..

  之后发生的事情也就似乎顺理成章。K不断地想尽办法推销画,他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但似乎都对M的”大眼睛“更有兴趣,然后某一天,他浮夸地推销初见成效。握着一大把美钞(估摸着怎么着得有几万RMB)撒在M身上。被胜利冲昏头脑的M也为这不义之财感到兴奋。物极必反,狂喜过后总会伴有些许悲伤。M在去酒吧给K送画时候发现了真相:K一直在拿自己的名义推销,告诉大家大眼睛是自己的创作。这时候对艺术一窍不通的流氓汉K却成为了众人的焦点,他是不懂艺术,本人也和艺术根本不沾边。但是他能忽悠,他甚至忽悠到所有人坚信大眼睛就是他的创作。他在电视节目上编故事到众人流泪,在画展里当着M的面和姑娘调情,然后出席各种活动风光极了。可M呢,只能成日憋在阴暗的画室创作,还得躲着女儿不让她发现真相。影片看到这里真是对K厌恶到了极点,同时也为M的软弱不愤。

  不过事情终究是要有转折的,纸包不住火。在大眼睛遭遇争议后,K开始“本性鄙陋”,公开场合的破口大骂,再到回家对M母女“施暴”,种种流氓行径让人醒悟这才是真正的他,一个不学无术只想忽悠骗人的不折不扣的流氓!

  在M再次开车带着女儿愤然离开的这一幕(愿景重现,只是女儿长大了,M老了很多),她再次被“不靠谱”的感情砸醒。懂艺术的人大多重感情,就是太重感情才会被感情伤的彻彻底底。打算再次“重新开始”的M带着女儿找到了新的住处,生活恢复了阳光。但是,K这个恶魔还是在不断骚扰她,和她索画。二人只要一天不离婚,M的画语权就还是归属于K,当然大眼睛就还是属于二人共有。M就像飞蛾,不撞南墙不回头地用力扑火,终于她撞了南墙自己遍体鳞伤的时候才彻底醒悟。当然,法庭这一幕顺理成章在电影中上上演。

  在法庭上,K就像个笑话,自说自演,自问自答,显然,现在公众的天平已经偏向M了。最后,法官决定让二人当场作画,从来不会画画的K这次再也无法编故事了...

  其实影片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真真实实地叙事,对于这个不需要太多视觉表现技巧,本身故事就足够有魅力的题材关键是看你怎么表现。《大眼睛》不能像《模仿游戏》、《万物理论》这种同类型叙事电影那么振奋是因为它的事件本身,但我觉得这个事件本身引起的情感共鸣也足够让有类似或相似情感生活经历的我们足够的振奋...

  感情中处于被动的一方多少会想M一样有被“俘虏”和不受尊重的时候,也许没这么极端但也有’似曾相识‘之感。当然,失去自我是一种体型,告诉我们总归是时候改变一下,或大或小的改变终归是好的。如果你的另一半给你有这样的压迫感和不受尊重感那么就应该考虑是否是真爱或是否二人真的合适,还有是否应该继续在这段不平衡的感情中委曲求全了...

  最后,影片还告诉我们:是金子总会发光,不管你是换一种表现形式或是其他,不要害怕不要放弃,只要你够勇敢!

  《大眼睛》影评(九):关于谎言

  蒂姆波顿对这部传记电影的指导犹如片中玛格丽特被强制要求创作出一副作品一样失魂无感痛苦,但我爱他。

  关于谎言人性,每个人都有丰富的体验。如果你为了掩饰缺陷,那些让你不自在的逼供,总会编一个得体的借口,并不希望有人拆穿或抓着不问。所以你一面体面一面又痛苦不堪担心真相揭晓的一天。但这份体面让你觉得自己重要着,如何戒掉?

  我们总说做自己就好,若没有比对目标是否也失衡在奇幻世界里没有意义?

  讨人喜欢是一个优点,可惜艺术家从来难办到。

  领你脱离苦海的人有恩于你,可能没有他你永远不知道还有多奇妙的世界,可是这不该成为奴役你的借口。

  影片压着一个谎言到最后,适时也不煽情的爆发掉就该是人,至少我,想要做到的情绪。

  《大眼睛》影评(十):女畫家與大謊話《大眼睛奇緣》(网转,原作:皮亚)

  美國導演添布倫一旦暫時放下黑色怪雞和荒誕,乖乖拍一齣劇情片時, 他的電影也是很好看的。《大眼睛奇緣》(Big Eyes)改編真人真事,一本正經,還說到愛情與藝術的衝突。 《大眼睛奇緣》是一部很可愛的喜劇,電影海報是一幅女孩的畫作,畫中女孩的眼睛奇大,大到不合比例,就好像今天手機經常可見的美化照片程式,只要圈一圈,便能把眼睛放大,把眼珠加深,兩隻眼亮晶晶,像日本少女漫畫中的女主角。影片不是要諷刺現代手機程式,反而回到五十年代,戲中女主角是畫家,最初她不是大畫家,只是喜歡繪畫的女子,她畫的不是印象派不是寫實派,也不畫街畫山畫水,她只畫人,但不是真實的人物,是漫畫人像。她筆下的漫畫人像,全都身小頭大,表情呆呆的,有時還帶點恐懼感。筆下人像充滿色彩,但無論是畫男或是畫女,樣子都是呆呆的面向前方,眼睛大大眼神勾勾緊盯着觀畫者。 大眼睛暗藏畫家鬱悶內心 女畫家名字叫Margaret Keane,她的畫作曾經一度很受歡迎,但奇異的是,沒有人知道她就是原作者。大概這個傳奇人生,就成了電影改編的好素材。添布倫今次並不怪雞,但就用了諧趣的方法去說故事。這分明是一個悲劇故事,但影片的調子很輕鬆,諷刺的味道又很實在。Margaret Keane 早年失婚,帶着女兒到處飄泊,靠在街頭替別人畫人像畫為生。添布倫拍這一段戲時,安排了一個如陽光一樣充滿正能量,而且非常幽默的街頭畫商,跟她邂逅。這個男人的出現,給了她很大衝擊,當一個女人萬般失意,感情空虛時,發現原來還有一個絕世好男願意跟她一起,便當場心軟。 這個男人就是她再婚的丈夫,現實生活中亦真有其人,叫Walter Keane,他自稱是最成功的地產經紀,但厭倦了推銷生活,所以轉行畫畫兼賣畫,女主角慶幸找到志同道合的「藝術家」。其中一場戲很有趣,女主角帶女兒與男人到戶外寫生,她畫了半天,連義務充當模特兒的女兒也叫累,但男人只在一旁手托着腮,看着空白的畫紙微笑。女兒問他為什麼不畫,他說靈感未到,女主角深明靈感這回事和藝術家的脾性。但當二人結婚之後,故事才真正開始,所謂藝術家的脾性原來另有別情。 故事除了交代Margaret Keane 再婚的遭遇,也談到藝術家與畫作,及商業與藝術之間的根本問題。Margaret Keane創作的大眼睛兒童,貫穿所有作品,無論畫中人物背景在哪裏,主角都是兒童,眼睛大大,充滿愁思。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Margaret Keane 的畫作正代表着她幽閉的內心和鬱悶的生活,也是她渴望回到兒時母親懷抱的寫照。正因為她筆下的大眼睛兒童既可愛又充滿故事,令她的畫作很快便得到外間注意。 是添布頓內心的投射? 戲中,她與丈夫關係出現裂痕,無處渲泄,透過繪畫表達情感,其中一場她繪出憂鬱的自畫像,卻被丈夫發現,痛罵了她一頓。添布頓對於畫家的內心與投射,是感同身受的,因為他也是一個畫家,而且筆下的角色,亦同樣非常憂鬱寂寞。 添布頓畫的故事書The Melancholy Death of Oyster Boy & Other Stories,所有角色都是悲劇人物,例如棒子男愛上了火柴女,他感到火柴女熱情如火,結果二人相戀打得火熱,棒子男被火柴女燒掉了。主角牡蠣男孩之死,更是荒誕可悲又可笑。添布頓筆下的凝視女,便有點像Margaret Keane 的大眼睛女孩,眼神都是直勾勾的空洞如無物,凝視女甚至還贏了不眨眼最持久比賽冠軍,真是怪雞到頂點。 《大眼睛奇緣》在2007年宣布開拍時,導演人選不是添布頓而是影片的兩位編劇,後來計劃有變,添布頓加入成為監製,但影片直至2013 年才正式開拍有期,最後導演就變成添布頓。 Big Fish 父女作溫情不怪雞 添布頓除了同樣都是畫家,《大眼睛奇緣》其實亦可視為他的舊作《大魚奇緣》(Big Fish)的父女作,因為兩個故事都有相通之處。《大眼睛奇緣》是一個關於夫婦之間瞞騙的故事,《大魚奇緣》則是兒子一直以為老父是個大話精的故事。老父是個說故事高手,把自己年輕時的人生經歷,說到天花龍鳳,精彩百出,兒子一直嗤之以鼻,認為老父大話西遊,過程發展很可笑。到了結局,才來一下當頭棒喝,兒子最終發現老父並非憑空揑造,他說的全是真實又精彩的人生,但老父已經要告別世界。 不是很多人認為《大魚奇緣》是添布頓的成功之作,因為不夠怪雞不夠癲狂,而是溫情喜劇,同樣的導演手法再次在《大眼睛奇緣》出現,女主角與女兒之間的關係就很有情味,《大魚奇緣》是似假還真,《大眼睛奇緣》則是似真還假。 我相信添布頓是喜歡拍《大眼睛奇緣》這類說故事的電影,而不盡是黑色幽暗的《蝙蝠俠》,或以古怪方法改編兒童文學《朱古力獎門人》和《愛麗絲夢遊仙境》。演Margaret Keane的艾美阿當絲做得很出色,她上次在《騙海豪情》演「大話女」已經非常入戲,今次倒過來演被騙的人,亦很有情感。雖然她是主角,但我覺得她的戲被演丈夫Walter Keane的基斯杜化華爾茲搶去了很多目光。基斯杜化華爾茲是天生的戲子,他那種真得來好真,但假起上來亦非常假的模樣,很會哄騙觀眾。而他亦有份在最新一部占士邦電影演大奸角。 《大眼睛奇緣》簡單有趣有情又有教訓味道,如果跟《大魚奇緣》一起看,就更會參透更多更有意思的人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大眼睛》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