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不哭》影评精选10篇
《十七岁不哭》是一部由王静执导,郝蕾 / 牛萌萌 / 李晨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七岁不哭》影评(一):时间自有来速
前些天无意中翻到了高中时自己写的那些小说和日记,想起那些个晚睡的夜晚,在灯底下构筑自己的魔幻城堡,仿佛这是当时唯一的出口。
今天在豆瓣上瞎逛,看到了十七岁不哭的链接。
进去,再次重温那些片断。
我记得高中第一次见到他时的样子。羞涩的笑容在左脸憋出一个酒窝。
突然就想起李晨羞涩的笑,那种羞赧清澈的笑容。
桃花运里李晨的扮相,我一直都觉得是他的本色出演。就适合这种傻傻的愣头青一般的角色。
他曾坐在考场上对着我用嘴型说话,说“不要慌”
他曾买了《十七岁不哭》扔给我说,送给你了
他曾低着头跟我说,我不是简宁,你也不是杨宇凌。
十七岁不哭走过了十年,我们也认识了十年。
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学坚强;
谁成什么样儿,也不是一天长成的;
我们不断的从孤独中走出,投入人群,却无助地发现寂寞仍在背后,他从未远离;
希望自己足够优秀,足够成熟;
还有那首歌谣: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好睡眠,秋有蚊虫冬怕冷,收拾书包待明年。
当年的牵手温暖过彼此单薄的青春,我们曾那么努力地想要成为对方心里优秀的自己,
我们以为青春是条不会干枯的河,却忘记了它一直流动着把我们带离从前。
好快,一眨眼睛,十年过去了。
没有,写什么的?
郝蕾长大了。李晨也长大了。
当我们能微笑着说起从前的时候,我们也长大了。
时间自有来速。Bless。
《十七岁不哭》影评(二):青春是一本仓促的书
简宁成绩优秀,勤奋自勉;杨宇凌伶俐能干,敢怒敢言;雷蒙问题多多,桀骜不驯;晓丹文静内向;乐心,林林,一个活泼一个娇气,这群性格各异的同学在新学校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如同所有的高中生一样,他们经历军训、突击的模拟考、初次的集体生活,有学习上的困扰,对未来既憧憬又迷茫;他们朝气蓬勃,追求新鲜事物,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故事;他们走在花季雨季,经历陌生的感情,触碰青涩的梦。十七岁的他们一边受伤一边学会坚强,翩翩少年开花要结果,他们日渐成长。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现在回头看这部剧,有太多太多想说的,军训的大雨,电台的歌声,乃至现在看来都觉得美丽的校服裙子,在那个蜿蜒的教室台阶下,简宁对杨宇凌说:“你有你的圆,我的我的方。”十七岁的故事,就应该这样点到为止,他也曾兵荒马乱,他也曾有过心慌,她也曾为了那个少年辗转难眠,她也曾被同学排挤黯然神伤。然而故事的最后,依然是他们的微笑。
《十七岁不哭》影评(三):十七岁不哭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的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席慕容
因为《北京爱情故事》中的吴狄,想起了多年前《十七岁不哭》中的简宁。忍不住在百度上搜到全集,再一次重温儿时的经典。
简宁——那样简单,宁静的男孩子是被许多女孩暗恋着的吧。他对待学问谦虚且认真,对待同学朋友真诚,对待自己要求严格。当然有很多人会喜欢雷蒙,可是我喜欢简宁,我最欣赏他的一个方面不是他在入学摸底考试时在别人怨声载道是冷静淡定和考出的门门95分以上;不是他认认真真地练守门只为捍卫自己的小小骄傲;不是他吹得一口好萨克斯;不是他在广播台能够面对他人离去而任劳任怨独当一面;而是军训时的一个立扑。在立扑这个项目的训练中只有雷蒙一个人做的最好,但是只有简宁一个人在做的不好之后重新做了一次,那一个瞬间我开始欣赏简宁。我欣赏他对完美永无止境的追求,欣赏他不随随便便说结束。
他的优异成绩他的组织才干他的体育能力,这些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统统都能培养的出来。然而究竟是什么的熏陶,能让一个人有那样从心底散发的从容大气淡定沉着的气质。
还记得军训时大家都在喊累时他在读书,教练问他累吗,他说还行,教练问还行是什么意思,简宁说,“累,但还能坚持。”
和杨宇凌一起去食堂的路上,他说:“我不喜欢兵荒马乱,我喜欢从容。” 就是这番从容淡定的宣言让喧哗的世界瞬间安静,如我的心。
杨宇凌问:“简宁,你慌过吗?我是说,心慌。” 这算是告白吗?那个青涩的年纪,告白更像是猜密码日记本的复杂密码。
后来在录音室里,简宁对杨宇凌说:“其实你们懂的我都懂。爱情小说我也看过,流行歌曲我也会唱。有的时候我也会悄悄喜欢一个女孩子。心慌的那种感觉,我也有过,我并不是木头人,我不管你相不相信,明不明白。”
这句迄今为止我仍认为最具杀伤力的告白陪伴我的青春年少,为我编织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梦想,不断告诉我说幸福在远方,别停下来。
可是,十七岁的故事,只能到此为止。
简宁写给宇凌的纸条:“宇凌,我终于想好了,现在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你。我们不能在这么尴尬下去了,我们这个年龄承担不起这么劳心费神的东西。宇凌,你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女孩子。我欣赏你,关注你,但我也太在乎我的学业,我的成绩。我需要太多的孤独,太多的冷静,去看书,去做题,去做实验,因为我是如此渴望成功和优秀。”再看这一幕,还是会难过,会忍不住想要流泪,可是欣赏简宁的做法。这样,结局也许忧伤,但一定美好且阳光。
简宁,一个在失败后去喝酒,第二天清晨重新来过的男孩。他也会累,也会迷茫,但理智帮他做出选择。简宁对雷蒙说:“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学坚强。”
简宁,纯净的目光,纯粹的笑容,穿干净的白衬衫打着整齐的领带的简宁。
简宁,永远只考第一的简宁。
简宁,那个在天桥上对罗阳说“一个人总强不能算强,只有跌倒了,摔得很重,再能重新站起来,才是真强”的简宁。
突然好怀念那种感觉,虽然身边有升学的压力,诸多的不如意.可是大学是全新的,未来是全新的,爱情是全新的,幸福是全新的。年轻的时候,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相信自己无所不能。世间的柴米油盐我们不懂,也不想懂。只知道明天,我们会足够的优秀,足够的好.
上网搜这部电视剧的评论,发现好多人都说“简宁啊,简直就是我初高中时对帅哥的全部幻想。”我暗笑。谁不曾暗恋过眼神清澈笑容灿烂的男孩或女孩;谁不曾在老师表扬某个成绩优异考出漂亮成绩时暗暗责备自己努力不够,成绩不够好;谁不曾想象自己也化身小说中的男孩女孩有着银铃般清脆的笑声,置身于小说中某段浪漫的情节;谁没暂时忘记了高考的压力在体育课上偷偷地捧一本《会有天使替我爱你》或是《泡沫之夏》……
多年后的李晨变成了吴狄,青涩不再,单纯不再,只有真诚的眼神一如往昔。 多年后的简宁,沉静如初,淡定如初,鲜活如初,在我心里。
多年后的我,彻底地从理科生变成了文科生,带着对理科的美丽回忆整天对着English和日本語乐此不疲。
再一次看这部电视剧,我正彷徨地远离很久很久以前的十七岁。
从一堆旧杂志里翻出十七岁的日记,打开第一页上面写着:“XXYYXXN大学”,我有些难过:“我曾经居然还有这么伟大的目标,美丽的梦想”,可是我自己都忘记了。
十七岁的梦想,十七岁的故事,十七岁的微笑和眼泪,就让它们永远留在我们回不去的十七岁吧。
席慕容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整装,待发。
《十七岁不哭》影评(四):十七岁的想象
很早的一部电视剧,当时年龄与电视剧所表达内容相符的演员现而今也成了总国大陆明星中的中坚力量,而我也从当年喜欢这部电视剧的小学生成长成为现而今喜欢看大片新片的大学生了,然而当再次在无意中看到这部电视剧时,心中涌动的竟是和当年相似的情感,我不敢说“相同”的情感,因为毕竟以二十岁的心态回看来时路,还是有些许的沧桑和无奈,只是觉得自己应该尽快把这感受记录下来,否则关于十七岁的想象就会被永远遗忘在记忆的角落,再也没有机会拾起。正如张爱玲所说“想做什么事情,马上去做也许都来不及了。”
归结起来,“对长大的向往”是我喜欢这部电视剧的最主要原因,那时的我以为长大就意味着可以独立,离开父母的束缚;我以为长大就意味着能跟同学一起生活,有相同的志趣,有共同的话题;我以为长大就是可以告诉自己喜欢的人,只是让他知道就足够了;我以为......“长大”在我的意识里是个遥远而又神秘的事情,却美得好像我永远都走不到。
“你慌过吗?”
“我也慌过,甚至有时候我也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一个女孩子。”
两个成绩优秀的学生用“慌”字表明自己的心迹,一直不明白这其中的真意,但却试着用同样的方式从自己喜欢的男生那得到相同的答案。现在终于豁然开朗,原来所谓的“慌”就是喜欢一个人却又不确定的那种悸动,也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个男生没有作出同样的回答。
现在的我,二十岁。回想自己的十七岁,除却一张张默写单词的演算纸,除却一本本厚厚的练习册,除却不断加厚的镜片,我找不到一丝丝甜蜜的感受。可幸好,在我二十岁时,我还能回忆出当时对自己十七岁的想象;还好,我已二十岁,但我关于十七岁的想象还是美好的。
关于十七岁,关于梦想。
《十七岁不哭》影评(五):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
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
过去很多年,没有任何一部青春校园剧能取代《十七岁不哭》在我心里的位置。永远的杨宇凌,永远的简宁,雷蒙…。
很多台词至今仍然记忆忧新。
“希望自己足够优秀,足够成熟。”
“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学坚强。”
“就算再兵荒马乱,我也要从容。”
“人生好比乘车前往目的地,沿途风景美不胜收。如果你的最高人生目标是在目的地的话,那么你决不能中途贪恋美景而下车。假如你忍不住下了车,那车决不会等你。虽然你还可以登上下一辆车,但这辆车以不是那辆车,而且也不是到达原来的那个目的地了”。
《十七岁不哭》影评(六):后来我们都哭了
今天在家看电视,不停的调台,然后开始看《绝密押运》,里边的主演是李晨。说真的,如果不是看那次采访,我压根没认出来《士兵突击》里的吴哲竟然是他。
于是心底不知怎地,涌起一阵酸楚。
当时的我们单纯幸福,会为博得老师的青睐暗暗较劲使点小伎俩,然后暗自得意,会为争到一个长跑比赛的名额破涕为笑,会坐在学校的看台上扯破喉咙为班里的足球队加油助威,然后和男生神侃世界杯,说到青春年少的欧文长途奔袭一球成名处兴奋不已。
那时我们都不哭,因为我们相信明天,相信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相信我们可以过上我们想要的生活,得到我们想要的一切。
今天呢。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果真如此。
当年电视里活波可爱的杨宇凌,在和邓超演绎了<少年天子>有过一段不那么引人瞩目的爱情后销声匿迹,之后再听到她的消息便是嫁为人妻。
而那个学习优异的好学生简宁,则逐渐在荧屏里远离了人们的视线,直到<士兵突击>里的高大全式形象的小配角,然后开始片约不断,最新的便是<桃花运>里小试牛刀了一把大银幕。只是他的脸上残存着简宁式的沉默,更多的是忧郁表情。可能源于他年少成名后却异常坎坷的星途和并不那么幸福的单亲家庭。
至于牛萌萌则是变化最大的一位。用一句最俗的话说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无论如何也让人无法将那个带着大眼镜的笨笨女孩和今天那个出落得亭亭玉立的漂亮女生联系在一起。先是在成为了和苏大帅哥合拍广告的幸运儿,之后又因为一部<五星大饭店>成了最新的岩女郎,成功地跃居成一个二线女明星。
我们呢,后来我们都哭了。我们既没得到想要的一切,反而失去了原来拥有的东西,过着不那么快乐的日子,在生存和生活之间苦苦挣扎。
现在的我们学会了卑膝屈尊得对着领导时不时装出一副笑脸,恶心得自己都觉得想吐,学会了装出一副龟孙子式的样子万事忍为上沉默寡言在角落里,学会了穿好厚厚的盔甲不让别人来伤害自己,还学会了一个人在深夜里喝着啤酒静静地看球赛。
这就是生活,不可抗据到来的生活吧。
只是当年的我们不哭,现在的我们哭泣,将来的我们还是不会再哭泣,因为我们的心越来越坚硬,眼泪越来越少。
《十七岁不哭》影评(七):经典台词
1.战争后的和平,考试后的轻松,是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了人生好比乘车前往目的地,沿途风景美不胜收。如果你的最高人生目标是在目的地的话,那么你决不能中途贪恋美景而下车。假如你忍不住下了车,那车决不会等你。虽然你还可以登上下一辆车,但这辆车以不是那辆车,而且也不是到达原来的那个目的地了。
2.我们不断地从孤独中走出,投入人群,却无助地发现寂寞仍在背后,它从未远离。
3.雷蒙,不要放弃自己,永远不要,要学会自制,必要的时候还要学会忍
4.忍就是当你浑身燥热的时候主动走近火炉旁,雷蒙,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学坚强
5.其实电脑也是有脾气的,操作程序不对,它可以死机,抗拒执行。一个优秀的电脑专家,应该学会跟电脑对话。电脑都这样,人呢?也许我们这一代真的很矫情,一不留神,自尊心就受伤。我们比电脑复杂多了,不光有脑还有心,自尊心,也许谁都不是故意的,但我们还是会受伤,伤了会很痛。
6.一个人要是总强不能算强,除非遇到点什么事,挺过来了,才能算真强。你能挺过来吗?
7.什么是规矩,规是圆的,矩是方的,这就是规矩。
8.真正的朋友真是生命的慰藉。
9.越长大越孤单,越来越喜欢一个人信步。喜欢风拂过我的脸颊,发丝飞舞,纠缠在一起。无暇凝视周围的人,匆匆行走。
10.世界上没有一种痛苦大于对自身的鄙视和痛恨!
8.
《十七岁不哭》影评(八):花季雨季
17岁,对于我来说是迷茫彷徨的一年,结束人生中第一次大型考试中考,步入所谓的重点中学的大门,发现高中里人都变了,变得我不认识了,一个学期的磨合似乎也未见有任何的效果,每个月都在忙着准备月考,这个月的结束了,下个月的又来了,期末考试结束后,坐在车上,我和我妈妈说,这个学期我没有留下任何的记忆,似乎每天都是忙碌的,高中里的人似乎也都变得虚伪,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现在,夜已深了,写下这篇似乎不算是影评的影评,只是为了祭奠我的17岁。现在是年初二,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我已经18岁了。17岁已经过去,没有令人难过,悲伤或喜悦的大段记忆,有点只是零星的画面。
在这17岁,想过背离老师家长眼中好学生的形象,去谈一场恋爱,去逃一次课,但是理智告诉我不可以。18岁才刚刚开始,我不知道,这18岁依然会像那个17岁一般..........
《十七岁不哭》影评(九):青春永远,珍贵永远
因为北爱,想起了李晨。因为李晨,想起了简宁,想起了杨宇凌,想起了一知半解时零零星星看过的《十七岁不哭》。于是找来重温,没有想到竟只是短短十集的电视剧。
记忆随着简宁他们的故事慢慢展开。
那因为分数带来的烦恼,因严格的规矩引发的牢骚,因同学的相处产生的欢乐,一个一个你追我赶地蹦了出来。
九里山下校园,拥挤的37路公交,红白相间的校服, 宁静的不老河,斑白的河桥莲台,吱嘎吱嘎的摇椅和秋千,高高的铁梯,空空的心理咨询室,总是会拉扯着记忆里的十六七岁。
快乐和忧伤,笑声和泪水,羡慕过的同窗,喜欢过的男孩,都早已凝聚成了最珍贵的永远。
《十七岁不哭》影评(十):既爱有恨
看这片子是在初二。印象最深刻的是简宁。每个深夜等母亲睡熟了,打开电视,差不多就可以从每集的三分之一处开始看了。简宁那句“我喜欢淡定”,深深刺痛了当时褪去了从小学时代养成的乖孩子的惯性,变得好动而不那么热爱学习的自己。于是每次看完都下定决心不再看了,一定要再次回到除了读书什么都不想的状态,直到第二天回到教室,看到那个“她”以后……
上了高中后,比较描写相同年龄段学生生活的作品,才发现,这部《十七岁不哭》,彻头彻尾是教科书的延续。看看国外相关作品:《GTO》是日本比较夸张的校园剧代表,热血老师带领原本冷漠的学生一同沸腾;《成长的烦恼》描绘了美国中产阶级家庭青少年有血有肉的成长史;《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讲述的是台湾外省少年生活中血淋淋的阴暗一面……尽管情节各异,目的不同,但这些作品无一不让生活在其表达情境中的观众以共鸣。反观《十七岁不哭》,似乎给青少年的叛逆以施展余地,但实际上在结局中均以教科书式标准方式给予彻底打击,不管是“富二代”的娇纵、偏科特长生的彷徨,还是所谓的“早恋”,最后给出的答案只有一条:“什么都别管,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雷蒙他爹那句“只许拿成绩跟我说话”,才是本剧的主旨。
这是2000年用教育“形塑”个体意志的一脉相承,毫无变更。是什么让这个国度如此热衷于抑制年轻人的思想?其实,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一个国人已经探索了百余年的迷思——是什么让中国成为专制的天然土壤?
这个问题太大,也太难。也许对于一个农业主导,人口庞大,相对耕地面积稀少的国度,个性与自由,永远都不得不为生存让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