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母亲》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母亲》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8-19 03:4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母亲》经典观后感10篇

  《母亲》是一部由山田洋次执导,吉永小百合 / 浅野忠信 / 檀丽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母亲》观后感(一):母亲

  影片二战时的日本国内为背景,以吉永小百合饰演的母亲为主角讲述了在战争给一个普通家庭带来的巨大影响丈夫因为反战言论囚禁致死,一直勤于帮忙的丈夫的学生山崎最后也因战事的落败而客死他乡,母亲一生操持着家务并兼职代课老师,在巨大的生活精神压力下也没有抱怨及奔溃,在临终时对现世生活幸福渴望以及最后旁白简短生平评说提升人物品格,显示出了母亲这一角色平凡伟大导演细腻手法细节处理及吉永小百合对角色定位精准把握让影片更显示出一种厚重情感。而山田洋次在影片中对战争的质疑,对被疯狂的军国主义思想洗脑年代嘲讽表现出一种深刻反思,直指其为普通家庭的生活及命运接受被动巨大摧残的背后原因,对战争的反思已经超越简单粗暴仇恨胜负,战争带来的创伤对平凡家庭及个人相同的。

  《母亲》观后感(二):看到的一些事情

  在这部电影中,比起亲情,我看到的更是一种在我国的抗日战争时期,不止是中国人深感煎熬,连日本的一些平民百姓痛苦不堪,电影中的父亲因为反对战争被捕入狱直至死亡,我还记得他问的那句,你真的认为卢沟桥事变是圣战吗?但是我也不解为什么他直到死也不肯假装妥协?在街上,会有妇女宣传反对奢侈运动,舅公因为戴了金戒指,不肯捐出去就被定义成非国民抓入了警局火车站一堆人在洗脑战争是正确的让民众天天口号,几个邻居要聚在一起向皇宫方向朝拜,邻居家的叔叔说,日本现在是假装和德国合作,等到日本征服亚洲时就和德国开战,然后征服世界。看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文革影子,和中国倒是挺像的。看来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政府也没少对国民洗脑,动不动就打上叛国的罪名

  《母亲》观后感(三):母亲啊母亲

  每个人物都不急不徐,缓缓道来。和《再见萤火虫》很浓烈悲伤一样,一幅亲切画卷,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二战前夕的日本用一个小小的横截面刻画出来。

  那个大叔青春期的少女看来虽然讨厌,却其实是最老练的,政府不可信,顶。也许战争让他无路可去,也被家人嫌弃,最后只好横死山上,欸,可怜啊。

  那些穿得光鲜年青人,满怀热诚地去参军了,报孝国家。就这样葬送了。

  年轻花季的姑姑说:

  开始学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没有才能。让小照学的话,也许会比我更有前途。而前面有小照在翻姑姑速写薄入迷的小细节。

  而这才是战争开始,一个那么漂亮年轻的姑姑刚刚回老家广岛。

  小孩子肚子饿,听到爸爸去世的消息,一点反应都没有,不会哭,不会叫,而是一个和他们不相关的年青人抱着他们说,可怜啊,然后哭了。

  袜子的破洞。连在浅海区游个泳都会溺水的左耳听不到,眼睛深度近视的丙等身体的山崎也入伍了。他第一次袜子上的破洞,说话时总喜欢头发,也许他自己不觉得,可在别人面前,这小动作真是让人捧腹。

  战争,其实就是,生离死别。那个对事世不是很了解,会让人感觉笨拙的山崎,最后有了这样的领悟。战争,就是让活人去死,活着的人受苦。

  “撒有拉拉”,果然是生离死别才会用的道别语。

  写信。把心里想说的话,一五一十写下来,这才是写信的意义。嗯。

  里面在结尾时关于母亲的那一段描述真是动容,我可以以这样的形象偶像,可不应该这样要求我自己的母亲。

  《母亲》观后感(四):对战争的反思,太深刻了!~

  导演被认为最接近小津,但个人认为在情感上还多少有点煽动,剧情的戏剧性也有点过强了。但还是同意是部好片子,首先是镜头场景调度确实很不错;其次,最重要是这片子像《二十四只眼睛》,《再见萤火虫》那样深刻地批判了战争而又感人至深

  虽然我们老说小日本对战争没忏悔。但起码在反思这个角度,日本人走得比我们要远很多。该片子和前面提到的两个片子,都愤怒地控诉了当时政府的黑暗残酷。但和国内很多二战主题片子只会痛骂小日本残忍屠掠不同,以这三部片子为代表的日本二战片,是把矛头指向无情的战争本身。它们首先是讲述了个人情感的可贵和战争的无情。进而再批判了发动战争的黑暗政府,为了战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让如此多无辜的人受难。这种对和平精神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共同情感,能让无论哪个国家的人们都引起共鸣

  《母亲》观后感(五):羡慕嫉妒恨

  我都忘了我上次发这样的牢骚神马时候的事了,已经很久没有发这样的牢骚了,这次又被勾起来了:点解?点解日本就有山田洋次这样优秀的导演我们就没有呢?真是羡慕嫉妒恨到了极点

  日本真正的千年女优,吉永小百合 Yoshinaga Sayuri,在从艺的40多年里,出演了超过百部影片。这里以63岁的高龄饰演40岁左右的两个孩子的母亲……那份不温不火的淡定自若,戏如人生

  结尾在山田洋次平静叙述中,悲伤就像大河静流表面下最奔腾汹涌洪水一样扑面而来,急速地刺穿你的感官。军国政府和战争让母亲接连两次遭遇的和最亲近爱人离别,然后再把离别变成永别,让母亲的希望全部变成绝望,让母亲的感情从此死去。背负着深深悲痛,母亲坚强的活着,直到临死,才向女儿流露出一生的不甘心。

  失去人和一段深厚感情是痛苦的,特别永远的失去,再没有补偿和希望……

  母亲最后说,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就要活下去。

  山田洋次的良知理性更加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他对日本在二战时期的凶残错误做了深深的反思,并大加讽刺

  《母亲》观后感(六):战争没有赢家

  歌颂母亲的题材很多,这是一位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母亲,丈夫因为反战被当作政治犯拘捕,自己被邻里侧目,艰辛工作养家糊口,支持丈夫的反战思想与父亲决裂……

  没有哪个母亲不伟大,而这部作品里特殊背景下的日本母亲让我们看到了侵略国家人民的生活,以往我们看到抗日剧中国人民的水深火热,很少知道侵略国家人民的生活,看来好不到哪里去,人民缩衣节食、被提倡但奢侈的组织要求穿着朴素、被要求参加邻里促进会拜天皇、没有语言自由、反战教授被捕、学生每天唱爱天皇歌曲、被原子弹辐射伤害的姑姑最终死去、国家的青壮年都被应征入伍、没有医生可以看病、残疾人被应征入伍……

  希望更多的日本人看到这部电影,影片平缓地叙述中母亲撑起的这个家,从一个小家庭不幸,从一位普通母亲坚强地活着,让我们看到战争的残酷和生命尊严,每一个生命都是母亲的肉,母亲永远不希望有战争,那只会伤害她们的孩子爱人,所有的战士都是母亲的孩子。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没有赢家!

  《母亲》观后感(七):安魂曲

  是一部非常安详的电影,我每天看二十分钟,倍觉安心

  看完后想起一篇著名小说上帝创造母亲时》,摘录几句:

  “她必须能够经受任何的荡涤,但不是塑料制品;有一百八十个活动零件,可以任意更换;靠不加奶和糖的浓咖啡残羹剩饭运行;具有站立起来就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拥有一种能够迅速医治创伤和疾病亲吻,从骨折失恋都能治愈;此外,她必须有六双手……”

  “她还必须具有三双眼睛。她需要一双能透过紧闭的房门洞察一切的眼睛,然后她才可以胸有成竹地问:‘孩子们,你们在里面干什么?’另一双眼睛将长在她的后脑勺上,用来专门看她不该看到而又必须了解的事。当然,在前额下面她也有一双眼睛,当孩子们有了过失麻烦时,这双眼睛能够看着他,不必开口,就能够明确地表达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的意思。”

  “眼前的这件母亲模型,已经能够在患病时自我痊愈……能够用一磅汉堡包满足一家六口人的胃口……能把一个九岁的男孩弄到莲蓬头下淋浴……”

  “你根本想象不出她有多么能干,也根本想象不出她有多大的忍耐力。她会思考,还会说理,商量,妥协……”

  “而她的眼泪,能表示欢乐悲哀失望、怜爱、痛苦、孤独自豪……”

  《母亲》观后感(八):母亲の爱

  下午看到思源cinema版的唐冬冬博客里提到山田洋次的《弟弟》,看了很有感触,关于日本家庭伦理影片,看的不太多,但也略知道几部。去年和今年初,最关注的莫过是枝裕和。去年的《步履不停》,最近的《幻之光》,都是我喜欢的电影格调

  因没有看过小津的作品,不好将几部拿来比较,但对于日本家庭和伦常关系,总还是有话可讲。《母亲》看过已有几日,当下是曾想过说几句,后因杂事耽搁,不能成笔。从《弟弟》到《步履不停》到是枝裕和的《母亲》,日本家庭的典型特征是静和忍。之前看《幻之光》,近似默片,对白清减,情绪内敛,镜头简洁,是塔可夫斯基式的美学风格。转而这部《母亲》,在剧情上丰满很多,很多细节撑起了这部片子。我总觉得以前看多的许多电影煽情煽的太狠,像肥肉吃的太多腻到自己了,所以在日本家庭剧上总是特别偏爱

  一是上个原因,再则是因为文化共通所致。日本文化源自我们,因而家庭成员的关系、日常生活的形式、情感表达的方式、伦理纲常的羁绊都非常接近。大主题是反战,但最打动我的,还是母爱的伟大。《弟弟》里不成器的弟弟,经常惹乱子,一辈子演个戏还只有一张海报,贪杯又常忘乎所以姐姐女儿结婚大事上,他不请自到,把好好的婚礼搅的乌烟瘴气。按常理这样一个亲戚,姐姐应该是唯恐不及了(《弟弟》里演弟弟的骏河学在《母亲》里成了母亲的哥哥,两部戏的女主角都是吉永小百合),但亲情的羁绊让她最后还是去终老所去看望弥留的弟弟。一般人拍来,一定是在此处煽情,配乐和故事剧情一波三折,但山田洋次不会如此,越来越喜欢这种反传统、反高潮的手法。其实,无论家里亲戚有再多不是,根植于血脉中的羁绊是无法割舍的。家庭成员间,是无法用恩怨情仇来简单解释的,其实弟弟无论是怎样一个人,无论成功失败经历了现实的跌跌撞撞之后,依然能够化解、原谅包容、理解的都是那份亲情。

  日本人,甚至现代社会的我们,人和人之间都存着一层隔膜。我们学不了欧美式的亲密,几千年的文化里已经熔铸了家庭成员之间的高下话语权的分割、等级的分野等等。普通人之间尚不能交心,而本因亲密无间的家庭成员间因为价值观差别时代造就的区分、环境的不同和天然的伦常观念,同样形成了一层隔膜。我不太习惯浓烈的情绪表达方式,而日本独特的文化特质,更清淡、更疏离,用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突破那层隔膜。

  《母亲》里的吉永小百合,隐忍、坚韧执着温柔、坚强,典型的大和民族母亲形象。她和我们中国人的母亲形象特别重合,接近,因而容易使我产生共鸣。另外,是枝裕和的电影语言很冲淡,日本文化里的仪式感有特别让人产生宗教性的共鸣。双重的力量,形成了一种伟大的美和受难者的形象,为善的延续塑造了善与美的雕塑。每一次琐碎日常生活的展示,都是一次对母亲这个形象的加码。阿照出言不逊时的慌张,看到丈夫落魄样子时的不忍,对山崎君的感激依恋(是对一个男人撑起家庭的那种依恋),对父亲试图拆散自己的坚持,每一次的积蓄都是为了最后情绪的爆发。而这种爆发,恰恰不是用一种歇斯底里的方式展现,而是以一句“没把你们照顾好,抱歉”,轻轻送出,但那种震撼无与伦比

  母亲在战时,坚强的撑起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这种人性人情之美,与战争的残酷、无情、动荡破坏,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善与恶的对垒,用母亲柔软肩膀和绵延不绝的母性力量战胜贫穷残缺苦难。宛如工笔画一般,100多分钟的时间,巨细靡遗的表现一个母亲在战争中支持起一个家庭时的左支右绌,每一个细节都是爱的赞歌。静默是最伟大的力量,而《母亲》里的吉永小百合恰恰用静默的爱呐喊出对战争之恶的宣言

  《上帝创造母亲》里讲:她必须能够经受任何的荡涤,但不是塑料制品;有一百八十个活动零件,可以任意更换;靠不加奶和糖的浓咖啡及残羹剩饭运行;具有站立起来就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拥有一种能够迅速医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骨折到失恋都能治愈;此外,她必须有六双手……

  片子最后,临死前,当女儿说她可以闭眼了,可以和死去的亲人在天上团聚时,她则说出了全片震撼人心的话:不想在来世见面,只想在今生和他一起好好活着。这时刻,是爱的升华,是爱的礼赞。同此,我想到《弟弟》里弥留之际,弟弟还念着给姐姐的女儿起名字这件事儿;想起《入殓师》里在殡仪馆工作的爷爷,最后一眼看躺在棺材微笑着奶奶,轻轻一句:多谢。

  这一刻,泪流满面。

  娶妻当如佳代,做人当如山崎,你们呢?

  《母亲》观后感(九):没有起伏, 更无高潮, 平淡却仍不乏感动人心的力量

  在去年看《多罗罗》的那同一个厅看的《母べえ》, 影片结束的时候也有掌声, 但不如去年热烈, 过了一会又响起第二轮掌声, 因为第一轮掌声响起的时候, 很多人还在抹眼泪鼻涕, 空不出手来.

  去之前有看过影评, 对这电影的印象便是那「温馨家庭剧」, 也有听说这电影乃是导演山田洋次向所有无私伟大的母亲们致敬的作品. 然则, 在完整看过影片之后, 却觉得有理由怀疑那些写娱乐新闻的人究竟有没有看过影片本身. 确实, 影片中的主角是一位温柔而坚强的母亲, 但影片的意图决非单纯如许多人所理解的那样「将镜头对准一个普通家庭, 以此为窗, 展现当时的时代风貌」或是「刻画母爱的伟大」. 同时, 我也认为, 那些批评影片焦点涣散的人, 你们并不曾真正看懂它.

  在同是二战背景的电影中横向比较,《母べえ》在气势上不如《硫磺岛家书》恢弘, 在剧情上不如《战俘快车》跌宕, 但不应当以此为指摘的依据. 若以文体来譬喻电影, 我认为《母べえ》只是一本陈旧的日记, 松散地记录着一些不该被遗忘的往事, 请勿要求它磅礴大气或是情节曲折, 那是对史诗或者小说的要求. 日记是用来记录生活轨迹的, 即便是在非常的年代里, 家庭生活也是淡如水, 但不乏趣致点滴,《母べえ》便是这样一部泪中有笑的生活记录.

  「母べえ」, 读作「ka-be-」, 英文片名中的「Kabei」便来自于此, 是野上家的女儿们对母亲的昵称. 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母べえ》是: 在父亲野上滋因发表反战言论, 被定为「思想犯罪」而被捕后, 母亲如何身兼父职撑起这个家的故事. 然则, 可以浓缩至一句的只有剧情梗概, 我无法将母亲的辛苦提炼概括, 用一句话说清. 一方面, 母亲要四处奔走, 为探视解救丈夫而不懈努力; 另一方面, 两个尚年幼的孩子需要养育, 里里外外的家务事需要操持, 还要兼职赚钱以筹措家用.. 即便生活如此拮据艰难, 她也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无论面临多大的逆境都不卑不躬. 警察的讥笑挖苦, 父亲的不理解, 孩子缺衣少食, 乃至丈夫病死狱中, 作为精神支柱的亲友相继离世.. 这一切的压力都没能压垮她的脊梁, 这就是《母べえ》所描写的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当然, 那样艰辛的漫漫长路, 并不仅是依靠母亲一人之力一路行来的. 最先伸出手来鼎立相助的是父亲的学生山崎, 他因为深度近视和一侧耳聋, 起初不在征兵之列, 因而得以陪伴野上一家, 代老师承担着父亲的义务. 此后不久, 父亲唯一的妹妹, 孩子们美丽的姑姑, 久子也来到这个家中一起生活, 尽管久子画画很棒而做饭很糟, 但不妨碍孩子们喜欢和依赖她, 她成为了继山崎之后对这个家来说深为重要的另一精神支柱. 来自奈良的仙吉叔叔虽然只一起生活了不长的一段时间, 但他的来到, 在精神上汲于母亲极大的支持, 临走时还将自己用毕生积蓄购置的金戒指留给了母亲.

  叔叔返乡之后, 孩子们在广岛的祖母病了, 狱中的父亲无法前往陪伺, 久子姑姑只能孤身回到家乡尽孝, 战后次年痛苦地死于辐射病. 在狱中的父亲日渐憔悴虚弱, 虽然熬过了难耐的暑热, 但未能熬过寒冬.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 父亲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 然而未能给家人以丝毫安慰, 因为妻女们面对的, 是父亲冰冷的尸体. 而母亲仅存的依靠, 山崎, 也因为战事的步步深入, 最终未能免除被征召上战场的厄运, 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 因船舰触雷沉没而溺死. 母亲在失去了所有精神支柱后, 仍然坚强地独自抚育女儿, 孤独地走完余生.

  母亲临终时, 小女儿照美哭泣着安慰母亲: 母亲终于可以放下所有的重担, 去天堂和父亲、久子姑姑还有山崎相会了. 然而母亲尽最后一丝力说出的遗言却是: 她不求来生, 只求今生与父亲相守. 这让女儿们难忍悲恸的遗言让人不由得想起胡兰成那「但使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的婚书, 我想母亲的遗言和那婚书是一个意思. 这一刻的安宁, 即便无可能永远都在, 俗世的厮守, 也比在天堂的永远更加美好.

  母亲的临终是这部影片的终幕戏, 但我觉得, 在片末放映字幕时所回放的那些回忆母亲生前如何操劳的镜头与旁白, 才是真正的结尾, 亦是影片的主旨: 是谁将这些责任与辛劳加诸在如此柔弱的母亲身上? 是谁生生分离了一个原本美满的家庭? 又是谁剥夺了父亲、久子姑姑和山崎的生命? 那些说《母べえ》是人情戏亲情戏温情戏的, 请回答影片末尾的那些提问.《母べえ》压根就是对挑起战争的那个疯狂时代的质问. 虽然战争已经过去了一个甲子, 但战争造成的创伤至今尚未痊愈, 在战后六十年这个坎上, 日本国内泛起的对战争反思的浪潮, 是促成《母べえ》出世的温床吧?

  透过影片中对那个年代视为必然的那些荒谬事的揶揄, 在令人发笑之余, 也渗着一丝苦涩.

  譬如居民开会前向天皇朝拜 (勿发笑, 这就好比某个时代和谐国凡会必先朝拜始皇帝), 主任让大家集体面朝天皇宫跪拜, 但一个顶真的婆婆纠正大家说, 她在报上看见天皇正在行宫, 应朝行宫跪拜. 但行宫在哪呢? 到底该面朝何方呢? 又有人觉得向天皇跪拜是对皇权的致敬, 不管天皇在不在宫中, 都应向天皇宫跪拜. 大家喋喋不休地争论到最后也没有人能做得了主, 就连居委主任也不敢定夺, 表示要向地区主任请示..

  又如母亲病倒, 山崎生气女儿们为何不去延请医生诊治, 大女儿初子回答说, 自从地区内唯一的医生被强征入伍后, 就只剩下医生年迈的老父为大家看病了, 老人家忙不过来..

  再如姑姑在街上被所谓的「爱国妇人」们指责, 说擦口红是违反国家禁奢令的可耻举动, 叔叔也被要求捐出金戒指支持「圣战」.

  最好笑的应属居委主任, 煞有介事地向母亲转述他听来的「日本强大之路」:「日本将称霸亚洲, 德国将称霸欧洲, 然后日本再与德国决战, 最终称霸世界! 所以, 我们现在要和德国暂时做朋友.. 」

  其实居委主任是个好人, 都是仰仗他的帮忙, 为母亲找来一份代课教师的工作, 母亲才有了一份虽然微薄但勉强可以维生的收入. 在战事日趋紧张, 燃料即将配给之前, 他还悄悄赊给母亲许多煤炭储备过冬. 还有别的邻居把自家女儿的旧衣送给母亲. 但在那样荒谬的时局下, 母亲虽然接受好心邻居的帮助, 却绝不敢向邻居吐露内心的真实想法. 偶有一次, 带着小女儿和丈夫开出的书单去丈夫的老师家为丈夫借书的时候, 忍不住悲戚向教授诉说了丈夫被抓走时的状况, 教授的回答却是:「你把自己说得像受害者一样, 但你丈夫难道不是因为犯罪了才被捕的吗?! 」母亲不堪忍受「丈夫是罪犯」这样的侮辱, 当即放下所借的书籍, 拖起女儿便离开. 只有仙吉叔叔来到的时候, 母亲的精神才终于得以放松, 小姑久子和大女儿初子都无法理解为什么母亲会和如此粗鄙恶俗的叔叔谈笑甚欢, 那是因为, 只有和仙吉叔叔在一起的时候, 母亲才终于可以畅所欲言, 无所顾虑. 正是依赖着这些率真而可贵的人情与亲情, 依赖着这些精神上的支柱, 母亲才得以在那样一个风雨飘零的乱世一路顶着困难走过逆境.

  影片中值得再三体味的细节有许多. 其实我并不觉得教授对父亲的指责是真心, 从教授夫人热心地用战时极难得到的珍贵的咖啡招待母亲; 从教授夫人追上不打招呼便离去的母亲, 让母亲把野上先生想借的书带回去, 并把女儿照美来不及吃的蛋糕包好塞给照美这种种细节, 都可以看出教授家对野上一家的怜悯与关切. 只是, 在那样的时世中, 教授也怕被定性为「叛国贼」的学生会为自己引来祸事吧? 就像老医生所感叹的那样: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世啊! 一个不敢大声说出真理的荒谬时代.

  从教授家离开的时候, 照美不情愿地被母亲拖走, 边走边不住惋惜她还没来得及吃的那块蛋糕. 似乎照美在剧中的台词一直都是在叫唤着「我饿」. 在另一场戏中, 母亲带着一双女儿去赴外公的寿喜烧宴席时, 面对老父要求的, 脱离父女关系与离婚归家的两个抉择, 母亲毅然选择了与老父脱离关系, 并且当即离去. 被母亲拖走的照美又是很不情愿, 惋惜她尚未到口的牛肉. 或许大家都会感叹母亲的高洁风骨, 也会原谅照美的年幼不懂事, 但我觉得这两场戏里照美的哭闹, 其实还有更深的寓意吧:「面包」的力量不能无视.

  就如同教授有他的无奈, 外公对母亲的苛刻也是可以理解的. 身为公务员的他, 因为女婿的「叛国」深受闲言碎语的困扰, 不堪重负, 乃至不得不辞去公职. 脱离父女关系只是一种威胁吧, 他坚持要女儿离婚肯定不完全是自私的理由, 更多的应当是想要从凄苦境地拯救女儿的赤诚父爱吧.

  还比如山崎对母亲深藏不露的微妙感情, 这种无私到令人匪夷所思的情操不免使人感动落泪.

  《母べえ》便是这样一部生活日记, 没有起伏, 更无高潮, 平淡却仍不乏感动人心的力量.

  《母亲》观后感(十):母亲不单单是个名词。

  “不想再那个世界见面,想要见活着的老爸。讨厌死了后才见面!”

  这是母亲一直藏在心里没有说出的话吧。不管是在两个女儿面前,还是在山崎先生面前,还是在自己家人面前,都没有说出的话。

  母亲她,瘦弱却坚强,苍桑却美丽,悲伤却微笑着。

  母亲她,在丈夫被逮捕后用那不到四十五公斤瘦弱的身躯、背负着家庭的沉重,像很多很多年来一直做的那样——

  “清早五点半,你一定会醒来,然后将瓦斯炉点上火,开始煮一锅饭。不久后,就去叫醒要上课的小孩子们,做大家的便当。

  你是薪水微薄的小学临时老师,瘦弱的你,但是还是必须跟小孩子们一起,又蹦又跳,也要大声地唱着歌。到底一天,要上班的时间是几个小时呢?虽然大家都替你抱不平,但大家都怕被革职,因为这是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到的工作。“

  就是这样一位母亲,也一定像我们自己的母亲那样,坚忍却承受着我们这个年纪无法想象的痛和牺牲。

  丈夫入狱,想尽办法探监。带去衣服和食物。被警察讥讽嘲笑,与父亲断绝关系,赚钱贴补家用,孩子们缺衣少食。

  ”你因为有我跟小孩子们的事,所以要紧牙努力着,你那不到45公斤可怜的身体,简直就像,有裂痕的陶瓷器,到底是谁,将你的身体,摧残到那样的程度呢?到底是谁,加给我们这样的痛苦呢?“

  是谁呢。是家庭吗。母亲一定不会承认的,她最爱的就是这个家了。

  是那个年代的惨淡和辛苦吗。母亲一直也都熬着。

  是痛恨的战争吗。丈夫左倾的思想,她清楚的知道并告诉孩子们,父亲没有做错事,他不是小偷不是盗贼。她也一直维护着,不低头,即使要与父亲断绝关系。

  ”你的脸已经不漂亮了,也不年轻了。但是,我现在,被重新认识你的想法打动着,在你内心发光的力量啊!给了现在脆弱的我,还有生存的力量,并且,使我想起,我还是人呢。”

  母亲的力量。

  丈夫死后,时间没有允许她应有的悲伤。生活还要继续。

  那么直到最后,战争过后,一直到抚养两个孩子长大成人,有了工作有了家庭,自己已是白发苍苍,母亲是否享受过一天清闲的日子?

  躺在病床上,知道自己快要离去了。多年的隐忍。她终于对女儿说出自己对战争的痛恨,还有对丈夫的爱意与怀念。

  要怎么看待战争呢。

  无视不合理的事情,才可以活下去。不可以说这种想法是完全的对或错,但至少可以问一句,那么人们的思想到底是什么呢?

  临时征兵令下来了,身体不好,不会游泳,从没有打过仗的男生都要去当兵。大家明明都知道会输掉这场战争,却没有退缩。

  战争掠夺了多少人的幸福。电影里也只是描述了一个家庭,你却可以借此看到它背后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她背后千千万万这样的女子,母亲。

  这部电影看到最后我哭了。母亲说那些话的时候。

  一百三十三分钟,却可以让我们思考太多太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