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母亲》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母亲》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3-11 12:26: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母亲》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母亲》是一部由山田洋次执导,吉永小百合 / 浅野忠信 / 檀丽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母亲》观后感(一):动乱时代下的家庭

  昨天(注:这个评论是09年6月2日写在博客的)半夜一个人坐在底下看山田洋次的<母亲>。包子来寝室玩,她们趟在床上闹腾得天翻地覆。这是唯一一次无论如何我都没有说过一句话的电影。开始总有淡淡的辛酸,悲怜,可是看到后面真的是很感人。因为这部电影的立脚点,它的视角,重来没有正面接触过战争。最开始野上家的入狱也只是思想罪,而非什么战死。可他正是这种像我们文化大革命时间的思想统治,这种独立见地的扼杀,最后的野山先生死时,何尝不能算作思想上的战死呢。里面的两个小演员,吉勇小百合试验的野山太太,浅野忠信饰演的山崎先生...等等一些列人物的出色出演,都让我在这个闹腾的夜晚得到了平静,仿佛跟着他们回到了那个思想压抑那个军国的年代。

  而最终,真正让我抽噎到不行的,其实是山野太太死前的"感谢你们"旁白中两个女儿时不时的话外音。此时真的是万籁俱静,感觉所有的人都睡了,而世上只有我一个人坐在下面压抑的哀伤。因为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奶奶,在文革的时候她的父亲(我祖父)因为是大地主直接在之前就枪毙了,而她的丈夫,我的爷爷,因被诬陷后来也入狱了。她那么小,不知道有没有一米五,当时经济困难的时候生育有四个子女,自己只是个小学老师。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度过的。这让我一下从<母亲>投射到了自己家。前段时间她八十大寿,在祝寿讲话的时候她说,我永远记得当我们困难时帮助过我们家的人,那些老师那些给我们打了一把手的亲戚。在我觉得简直是悲惨的人生中,她们度过来了,一个瘦小的女人带着一家的孩子,可是她最后始终铭记的不是自己的坚强和伟大,而是那些有意或者无意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真的是验证了那句,患难见真情。后来爷爷终于平反出狱了,可是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没有他,据说出狱不久也就病逝了。而我爸正好是幺子,他的成长中几乎就没有父亲的出现。看这部战争背景下的家庭亲情片的时候,不会觉得其实我就是被这个国家侵略的子民我应该把他们小日本怎么怎么样的想法,因为这个时候你会真的抛弃国界的概念,对同是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

  忽然想起起初知道这部片子是在豆瓣上看一篇<南京南京>的批判文,下面有留言南方周末专刊里的评论说到了日本山野洋次拍的同时侵华战争的<母亲>,他在上海一家小影院看完的时候,全场的人都深受打动,有人鼓掌,有妇女哭的悲戚。我不想再花心思赞美小百合的眼神,也不想夸赞浅野忠信的不一样的演技。这些都有人说过了。我只想沉静在这些伟大的妇女的人生中,淡淡的悲伤。为时代,也为她们。

  《母亲》观后感(二):从《母亲》看山田洋次先生电影的一些题外话

  看山田洋次的电影要从《远方的呼唤》说起,高仓健先生将一位性格内敛有担当的男人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后来的《故乡》、《东京家族》、《弟弟》、《小小的家》等等。

  一路走来看了山田导演的大部分作品。他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中让人感觉很戏剧的元素,看了忍不住就笑出来,感觉生活就是会有那样子的事情会发生,感觉像是角色在生活中的笨拙的真诚的一面。看似愚笨却又拥有人性中善良、质朴的一面,给人雪中送炭的金子般的古道热肠。

  每部作品中人物的生活背景都是为了给人物增色,同时却又从人物的言行举动中反衬生活的残酷、无奈、让人心碎的无声的抗议。不管生活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做出选择来面对它,避无可避,只因生活中每个人身边有很多人需要我们去照顾他们。

  对子女的照顾,也是作为母亲的我感觉生活对于我的照顾。生活在时间的流逝中缓缓前行,过程中伴随着国家社会中发生的一些大的事件。于个人而言相对遥远,也不知什么时候就近在眼前了,兴许有些我们在乎的人就与我们离别。

  对正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而言都是巨大的打击。在母亲而言,孤儿寡母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的日子,此中艰辛不是简单的生存问题,更有社会带给他们的舆论压力。从“家里有个男人真好”能看出些端倪。

  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作为个体的人能左右抗拒的。这里尤其指作为社会中普通一员的存在,欢声笑语不足说,忧愁困苦咂滋味。欢乐的时候时间过的飞快,反之会让时间变得缓慢,仿佛没有尽头似得。童年的我有体会在漫长的夏日炎炎午后,在外面晃荡无所事事的感觉。那是少不更事,在母亲则是另一番境况,无依无靠的肩膀上没有挡风遮雨的大伞。

  人物母亲在电影中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大背景是所处的社会环境随着母亲的经历不断沿着已经发生的历史不停的演进。每一次大的历史事件都通过各种人物关系最终将神经末梢传递到母亲的手中,母亲面对变化做出各种选择,经历各种人生的变化。

  叔叔这一角色在山田先生的电影是个经常出现的很有意思的角色。人物性格经常是不修边幅,说话童言无忌,本质不坏,却像皇帝新衣中那个说实话的小朋友一样让周围的人尴尬的很,所以总是不大招人喜欢。在母亲而言,他是一个不坏的活的非常真实的人,一个不用虚伪装饰自己的外表的人。母亲说在他面前可以说些平时不能对别人说的心里话,因为他不会虚伪的安慰母亲。也不会市侩的讽刺母亲,最后混吃混喝的叔叔终于走了,临走时候将自己金戒指送给母亲,作为叨扰多日的回报,小侄女最后哭着说原谅叔公以前言语上对她的不老实。此中人大都晚景不好,不好是对一般人而言,在他大概就像一只老的知道快要死去的老猫,会离家出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默默的死去。这让我想起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时候,80多岁的老人离开温暖的屋子,拄着拐杖走在寒冷的外面,默默的死去。这样子的结局未尝不是他们自己高兴的离开方式,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次面对不耻于所在社会的虚伪而作的一次反抗。

  电影中的人物不管如何变化,人性中那些本质的性格特征总是不会变化的。社会的大背景随着时代变化也在演进,这是观影者的我们能够从中看到的那个时代的面貌,从而才更好的体会人物性格为何面对事件发生时会有那样子的变化。

  《母亲》观后感(三):“不想死了才见面”

  《母亲》是一部没有战争场面的战争电影。它通过普通人的生活反映了日本战争时期的艰辛,思想受到的压迫,病态的社会风气和愚昧民众的盲目,但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最淳朴的善良。电影着重刻画了女主角野上佳代这一角色,她是一位集合了爱和美的母亲,坚强而隐忍,人性的光辉在她的身上闪耀着。

  电影是小照的回忆录。故事开始的时候,她还是一个九岁的、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伙伴们唱着歌“照美,一起玩吧,快来啊”,叫她去看一只被碾死的小猫。片头用几个细节勾勒出了故事的背景:晚饭时,父亲看的报纸上大字写着:政坛要人失言,递交辞呈自请下台。圣战决议即将进行;母亲与父亲交谈时也提到家里已经欠了三个月的房租。

  小照的父亲野上滋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教授。1940年二月的一个夜晚,犬吠,风啸,几个警察闯入家中,以“发表反战言论”犯下政治罪的名义带走了野上滋,小照和她的姐姐初子被吓得躲在母亲怀中抽泣。

  丈夫入狱后,小照的母亲野上佳代一人承担生活的重负,在生计和警局间奔走。万幸的是,野上滋昔日的学生山崎听闻老师的状况,赶过来帮助佳代母女。在这部以悲伤和哀婉为基调的电影中,山崎是偏向乐观、快乐,甚至有点搞笑的角色。他第一次拜访师母一家,进门时因为个头太高头撞到门框;从兜里拿出笔记,一把硬币掉在地板上;道别时起身,因为跪坐太久腿脚麻木跌倒在地,破洞的袜子露出脚趾。他的一系列窘态让母女三人暂时忘记了不幸笑了出来。这之后,山崎时常来到家里帮忙,小照和初子都很喜欢他,叫他“山先生”。

  佳代带着小照第一次见到丈夫时,已经是樱花盛开的时节。几经奔走,她们终于能够见他一面。监狱生活让野上滋形容枯槁,衣服又脏又烂,后背上的冻疮触目惊心。小照见到自己父亲的时候甚至有些害怕。警局里的官员说:“规矩一点,早就当上正牌教授了”,并提醒野上滋“摆正思想,做个堂堂正正的日本人”。这之中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民众们被军国主义洗脑,把侵华战争称为“圣战”,反战是叛国,改革是造反,在这个时代中,思想被被禁锢、局限的程度不亚于文革。

  再往后,佳代在警署工作的父亲也来到家中探访,留下了一笔钱。因为有个政治犯女婿,佳代的父亲不堪他人议论辞去了工作,佳代不愿听从他的指令与丈夫离婚,父亲遂于佳代断绝了父女关系。佳代离开后,她的父亲吃着厚喜烧,说道:“前线的战士哪有一餐一饭,哪有那么多余粮给叛国贼”,他把佳代的丈夫称作叛国贼,想着前线的战士正忍饥挨饿,却全然没有注意到自己正在吃的就是牛肉。

  小照的姑姑久子——野上滋的妹妹,从奈良来的仙吉舅父先后来到家中。生活变得稍微热闹了一点。

  野上滋换了一所监狱后被允许看书,佳代到丈夫曾经的老师家中借两本自己家里没有的德文书: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黑格尔的《逻辑学》。这位老师并不同情野上滋的遭遇,反而认为他是咎由自取。他已经成为教授,家里十分华丽,相比之下,本可以成为正牌大学教授的野上滋却因反战思想身陷牢狱,过着非常凄苦的生活。这样的反差让人感慨。

  久子姑姑与仙吉舅父离开后,野上滋不幸过世。战争后期,因兵力短缺,近视并且左耳失去听力的山崎也被征召入伍。他不会游泳,死于东海海上,同船的战友幸存下来,把这个消息带给了佳代。

  故事以很多年以后佳代在病房中死去的场景结束。这个时候,小照真的成为了一个画家,她已经成家,孩子也已很大。她走到母亲床前,问母亲还有什么要说的,病床上苍老、气息微弱的佳代说:“受你们照顾,谢谢,再见。”照美说,不久就能见到老爸,山先生和久子姑姑。佳代回答道:“不想在那个世界见面,想见到活着的他们,不想死了才见面。”

  到这时,才是佳代一生中最显露痛苦的时刻。战争带给人们的,是残缺的家庭,亲人分离的痛苦,是贫苦无力的生活,难以忍受的物质与精神短缺。更重要的,是夺走了无数的生命。生命只有一次,没有可能再来,一旦失去,无法补救。佳代说“不想死了才见面“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绝望,她知道死后不会再见面,这一生,直到她死去,她也没能再见到丈夫,山崎,久子。也就是说,永远见不到。佳代的沉痛小照显然是理解的,所以她听到母亲的这句话后,掩面痛哭,哽咽道:你怎么可以这样说?

  影片中,最使我震动的莫过于久子的死。在电影的开头,一家人在饭桌上聊天,提起父亲长大的广岛,初子问:“那里真的四季如春吗?“父亲回答道:”广岛是个好地方,阳光明媚,青松白沙,一开窗,满眼都是蔚蓝的大海。“他们唱起广岛的歌谣:大海啊大海,浩瀚无边。从家乡广岛来的久子姑姑,知性,优雅,漂亮,她曾在东京学习画画,从不用金钱度量艺术。久子回家乡之后的一九四五年,原子弹投到了广岛,这个美丽的地方变成废墟,同样美丽的久子姑姑“在战败的一个月后,因核辐射病一直痛苦不堪,最后终于死了。”画面定格在久子姑姑的照片上。美丽就这样被战争无情的毁坏,它带来的悲痛直击心底,悲剧的力量让人反思战争的意义,那就是:没有意义。它让美丽凋零,给世人带来无法愈合的伤口,没有任何意义。

  电影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被时代局限住的人们的思想。山崎哼唱着歌路过警署,被警察叫住。警察问:“好手好脚怎么不去参军?”为了搪塞他,山崎回答:“一边耳朵聋了,又是高度近视。如果受到军帖,一定身先士卒,报效祖国。”警察放走他后,山崎小声补充:“才怪。”佳代去参加街坊促进会,按例先朝拜天皇皇居。一位老妪质疑道:“天皇不是移驾叶山别馆了吗?报纸上都报道了。”众人附和,决定调转方向向叶山跪拜,街区的主席福田先生不能判断:“这要问上一级主席”。仙吉舅父在街上遇到抵制奢侈的运动,几个妇女宣传着“抵制烫发,全力援军,为了大和民族,不要佩戴戒指”。这些带有一丝幽默和讽刺意味的片段,真实的反应了国民的愚昧和当时社会的风气。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在这些特别的时期,如文革,如纳粹,无一不是盲目听从和狂热崇拜,人们失去了客观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被群众感染,身陷刻奇,只能被历史的洪水裹挟着,不知道要飘向何方。

  小人物的普通生活里却也充满了温情,在这个战争的年代里,亲情,爱情,邻里之间的关照,人与人之间的体恤都非常珍贵。邻居们帮佳代介绍了小学代课老师的工作;卖煤炭的福田先生为她多留了半包煤炭;被山崎骑车带来的老医生免了佳代的诊金;解放招待会上的人们耐心的等着迟到的佳代,并无责备之意。山崎的战友小宫山,从战争中幸存下来,履行自己的承诺把山崎的遗言带给佳代。影片借由小人物之口道出许多沧桑,福田先生说:“生儿子的人家都忐忑不安的”;老医生劝解佳代:“处处都是怪事,却还要见怪不怪,照常过日子”。山崎、久子甚至粗鲁的仙吉舅父,都曾是佳代的精神支柱。他们支持她,鼓励她,理解她。笨手笨脚、爱哭鬼、不会游泳、不睦虚名的山崎,暗恋佳代却不敢说出口,他默默照顾着佳代母女。扮演者母亲角色的佳代,瘦弱却坚韧,支撑着一家的生活。生活重担之下的她已经不再漂亮不再年轻,可是她身上熠熠的母性光辉,让人知道“我还是个人呢”。回想起母女三人在暖黄色的灯光下做针线活,商量着给狱中的父亲写信,那一刻的温馨,是灰色生活里的一抹亮色。我想这也正是山田洋次导演想表达的、最重要的东西:人性永存且美。

  导演山田洋次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诠释了日本战时普通民众的生活,《母亲》像《斯大林格勒》一样,没有站在悔过的角度,也没有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它真实的还原了那一段历史,在一个个看似很平凡的细节里,透露出以史为鉴的反思。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几度要流泪,或是感动,或是愤慨,或是愤怒,悲剧之所以比喜剧更有教育意义,正是在于它更能引起人情感上剧烈的波动和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山田洋次曾在中国东北居住十余年,日本战败后的1947年才回国;电影根据野上照代的小说改编,这部小说是她的自传;吉永小百合是坚定不移的反战人士。这样的组合成为了《母亲》这部电影。

  《母亲》观后感(四):母さんへ

  想要试着写点观后感,却不知从何下笔。

  想到了昨天看的“油麻菜籽”,两位母亲,两个家庭,台湾和日本,多少有些命运的相似。

  两个女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撑起了两个家庭。

  虽然都是抱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心态,但明显东瀛的那位要从感情上来说幸福的多,即便在丈夫入狱后,只能通过有限的探监和通信来与丈夫交流。这样的事情,多少在文革时期也发生过吧。丈夫因为政治原因而被监禁,妻子不仅没有抛弃他,还默默地努力着撑起一个家。

  母亲的那种力量,我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

  伟大显得太重,却又不够。

  大概是真实吧,好像从头到尾只是在聆听一个隔壁邻居的故事。

  《母亲》观后感(五):关于战争和信仰

  战争带来的只是当权者的荣耀,一个国家成为什么,地区的统领还是世界的霸主,对于这个国家的民众来说,意味着什么?荣耀么?或许更多的是平静的生活,能有饭吃,能有酒喝罢了,胃口就那么大,吞不下整个宇宙。而一时荣耀那些表面的东西能带来的也只有短暂的虚荣,甚至连这都没有。而荣耀的代价,并不是由他的最大受益者来承担。炮灰们甚至不知道他们为何牺牲?到底因为一种精神,一种使命,还是一种法理下的应然法则。那个德语老师说的好,那部所谓维护治安法律固然是恶的,但是没有法律或许是更加不好的。人就是需要条条框框把自己圈起来,隶属一个群体,甘愿为某种构建起来的空中楼阁而牺牲,并且认为有价值,即所谓内化成一种内在约束。而外在约束是,因为一张纸,因为一条命令,明知道是死路,还是要一脚踏上去,别无选择,社会推动而内心真的使然么?内心不如此,那么何以形成社会的推动力?那么症结归根结底还在于外在约束,恶法使然。

  小日本不是天生的杀人魔王,普通的日本鬼子的内心尽管强大,但是还没有形成一种对于恶法的内在约束,只是由于本身民族的局限性和自身的生存状态的一种严谨性导致的对于命令的服从,对于虚空信仰的盲目依赖而已,就如同邻居们会聚在一起朝拜天皇,比如小山君严肃木讷且极端仪式化的开场,在这种迷信般得信仰被内化之后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仪式被固化住,他们便成为了内化的力量,无比强大和变态,这才能够成就神风敢死队。其实,中国又何尝没有呢?只不过小日本鬼子是忠于恶,仪式化的变态。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平民,还是怕死的,还是在奔赴死亡的船即将沉没的时候拼命向生的方向伸手,那个时候就觉得,死的终究不坦然,谈何真正的信仰。但是单单就大日本帝国将一船船的生命轻易推向死亡,妄图用人墙来阻隔失败的命运这一点上,某些执着的领导者就有一种近乎狂犬病般的执拗,也只有这样一群人能够构成法西斯轴心,杀人机器。难道说政治上的成功真的是需要将人视为物么?那么按照那个流行的测试,F值不仅仅是零,而应该是负值了。那么造就这样一批“政治领袖”的是什么东西?一种长久憋屈下的变态自信情绪么?日本终究是国土小资源少,缺乏安全感的民族,那么民族性到底是什么,到底在哪些人身上?这些人是不是大西洋上的蝴蝶,他们又怎样煽动起世界风暴,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啊。一定有种精神性质的东西在里面的,否则松散的组织没可能造成海啸。用那个流行的话来解释就是一种行动播种一种习惯,日本民族的严谨和认真导致了他们的战术上的变态和小范围成功,但是也从一开始折射出战略上整体的荒诞并埋下最终的失败种子。

  在今天,打经济战,日本又凭借自己的“细”开始占领种种市场,尤其是注重品质的高端市场,无可厚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日本的细已经开始偏离最初的发自内心的淳朴,开始商业时代的精明,屡屡爆出的日货掺水,不管是食品还是护肤品,结果都是可怕的,日本一个矫饰的如此精致的国家下面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狡诈,而一旦暴露都是更加的丑陋,远远超过中国人表面上的粗糙,实质上的无伤大雅。所以,从民族性从历史遗留下来的其实都是伪信仰和真逐利,人们看到的大多是日货的优质,实质上它或许只是用浓缩粉勾兑出来的充斥着味精等化学制剂的廉价骨汤而已。我在想,真正有信仰的那些人,不管信仰是多么偏激,大部分都战死了吧,或者切腹了,或者被作为思想犯和非国民惨死狱中,那么剩下来的是什么人?活着的日本人是哪些基因的后代?恐怕都没有什么真正的信仰了吧,用某些残羹冷炙培养着表面上的儒家文明下的仁义礼智信,其实根本上都是被压抑的那些喜欢玩弄某种虐文化的人性吧,当然还有逐利和暴力。大逃杀里甚至各种日剧里,阴暗的东西大规模或者小范围的出现,甚至成为日本人某种暗中的追捧。TW当然也逃不过去,但是总体上要比日本浅薄或者说单纯。我不是左翼,更不是右翼。但是我真想说,岛国都特么应该炸了,这种思想上的小实在不可避免的话,为了世界和平就牺牲吧。而从中国和TW的关系来看,我又右翼了,不改朝换代TW一定是回不来的,所以要么没有这个岛,要么让这个岛统一大陆好了,现在的状态是最差的

  最后谈谈信仰,电影过程中我在想,如果我被抓进去了,我到底要不要为了苟活为了妻子儿女而悔过,毕竟虚伪的敷衍并不意味着什么,我的内心还是忠于我自己的。但是后来想了想,还是觉得,不能。气节这种东西是需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如果我们为自己背叛内心找借口,那么你忠于的就不再是原来的东西,让你腰杆挺直的不再是真正的信仰,而是借口,一个借口出现了,生活中无数的借口也会出现,腰杆自然就弯了。如果每个人都为了苟活而牺牲暂时的坚持,那么这个世界真的就被邪恶控制了。因为在弯腰这一瞬,我们这面真理的墙就倒下了,然后虚妄趁虚而入,横扫一片梦寐的大脑。所以,我要站着,只要活着就不能弯腰。别和我谈什么人生的智慧,这个世界都特么让这些狗屁的人生哲学毁得不剩一块干净的角落了。智慧其实很简单,你知道这个世界陷入了第几层的病态,如果有力量那么去呐喊,如果没有力量,那么只能在角落里朝花夕拾,但谁他妈也别夺走我的这片干净角落。真的,保持清醒是最难的。没准我也疯了呢?who knows,我不是左翼但不过如果有一天,我丈夫因为发表了什么反动言论被封贴封笔封杀甚至追杀和锒铛入狱,我一定会说,亲爱的我会去给你送饭和送书的。然后,可能作为一个百无聊赖的母亲,我很可能不知道让自己的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依然坚毅还是平静无所求。毕竟,谁都是一个普通人。我不希望有战争,不希望有镇压,希望到处开满鲜花。但人性都是自私的并且大部分心胸和眼界都不够开阔,所以平静终不过百年。所以,现在的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普通的学生,我甘愿成为9和10那样的炮灰,生命本就如此,为何还苟且偷生,让沉睡的人们醒来总要有牺牲,谈何无谓和有谓,我又不为了党。尽管鲁迅说过,我是不支持请愿的,更何况是徒手的。但是想想,我还是会去吧。除了这个,我还能做什么呢?如果我又想做些什么,恰恰当我还是追求理想的时候。

  《母亲》观后感(六):电影对原著的好些情节修改

  一如既往的日本电影的细腻。

  书《母亲》,四颗星,而电影的《母亲》,五颗星。

  增加了很多细节与人物。

  比如父亲刚入狱时,外祖父来母亲家里。比如说邻居组开会,会前朝天皇方向参拜,比如说邻居组长对母亲的好心以及对战争的态度,比如说舅公上街遭遇“爱国圣战”宣传,这个宣传姑姑也遇到。比如说母亲劳累过度病倒,山先生请医生,医生说:这个混乱的社会,如果不对不正常的事情视而不见,就活不下去。。山先生自行车送医生回去,一路上两个“聋子”的交谈等等。父亲狱中写的思想反思,被自己的学生判作不合格,比如说,母亲去父亲老师家中借书,父亲老师的态度和师母的态度等等呢个。。。

  还修改了很多细节与人物。

  原书中山先生是姑姑的男朋友。电影里是父亲的学生,第一个伸出援手,对母亲暗生情愫,发乎情止乎礼。故事里姑姑是百货公司的营业员,电影里,姑姑成一个绘画青年,学习绘画。姑姑回家乡照顾生病的妈妈,最后死于广岛原子病。。。山先生的高度近视和一侧中耳炎耳聋,山先生最后的入伍,最后的死亡。。。

  这些增加和修改的细节,都很合情合理,丰富了小说的血脉,而更温暖更细腻更动情。

  有血有肉,哀而不伤。

  《母亲》观后感(七):"爱国"狂热中可贵的不谐和音

  山田洋次2008年作品。结构形式、故事情节的设置承袭了《黄昏清兵卫》的叙事模式,主题思想则与黑泽明《我对青春永不悔》高度一致。

  我们对日本的了解是有缺陷的、不全面的,受官方宣传的影响,只是知道日本有极右翼问题、有靖国神社问题、有历史教科书问题等等,印象是这是个不知忏悔的民族。黑泽明、山田洋次的电影(还有小林正树)告诉我们,日本人不是铁板一块。战时,军国主义甚嚣尘上,民众大多被”爱国“狂热冲昏了头脑,但仍有野毛、野上这样的人士对理性、正义和信念的坚持;战后,从黑泽明到山田洋次,都通过电影来反思这场战争,检讨战争中的人性。这仅仅是电影方面,其它领域相信也一定有类似的反思和检讨。证明在日本并不只有右翼一种声音,只不过其它的声音被我们的官方宣传屏蔽掉了,我们不得而知罢了。

  《母亲》电影中有一句台词,好像是山崎彻说的,”对不合理的事要变得没感觉才行,不然会活不下去“。从古到今,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都在设计正义社会的方案,从理想国到乌托邦,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都没有真正实现过,非正义倒是人类社会的常态。不如意事三六九,日常生活中也是充斥了不合理的事。要求纯洁完美,就只能是和自己过不去,于改变不合理的现实毫无作用。(2011/04/21)

  《母亲》观后感(八):向山田洋次先生致敬

  我已经好久没有看电影了,也许是因为自己最近不是很顺利有关系,很少有心情看电影,而昨晚我看了一部08年有日本导演山田洋次先生的作品-母亲。看后颇有感慨,不愧是大师级的导演。钦佩。

  故事讲述的是昭和15年(1944),太平洋战争如火如荼。居住在东京的野上一家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只是在这战争年代,幸福是多么奢侈和脆弱的一件事。身为进步作家的一家之长野上滋(坂东三津五郎 饰)因左倾思想被当局以妨害治安维持法的罪名逮捕,不久即受迫害致死。妻子佳代(吉永小百合 饰)强忍悲痛,坚强地抚养一双女儿初子(志田未来 饰)与照美(佐藤未来 饰)。他用自己一生的幸福和无私的母爱,护佑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故事的情节应该是凄惨的,但故事在描述的过程中丝毫没有以悲惨的情景来展现,而是更多的是在描述佳代一家苦中做乐的场景,看上去很温馨,但如果在仔细想想家庭的环境,真的是苦闷与心酸居多呀。影片的最后是最感人的地方是最后一幕,母亲临终前说 自己不想见到死去的父亲,而是想见到活着的父亲的话语,让人很自发的流出了眼泪,虽然影片没有描述佳代辛苦工作的场景,也没有演出贫苦潦倒时的困苦,但这一切只要是用心看过的观众是不难想象的。

  这部影片将母亲的伟大形象在次提升,佳代一个日本的传统女性,她不懂什么政治,不懂自己丈夫的主张是对还是错,但她依旧还是在坚持认为自己的丈夫没有错,并毅然的和自己的父亲断绝了父女关系,这是对丈夫的爱,对爱情的忠贞,不离不弃,是无私的,伟大的。而她对自己的孩子的爱更加的达到极致,为了孩子能过上好的生活,她早上出去为人家工作,还要兼着邻区小学的音乐课程。但她的命运却真的很凄惨,一心想着丈夫会释放的她接到了丈夫去世的消息,而自己的好友也在战争中死去了,而自己的亲人也相继在战争中死去,只剩下了她一个人最后苦苦的支撑着自己的家。正如影片最后的愿望一样,自己不想见到死去的父亲、、、让人不禁泪流满面。

  我的感动是自发的,不是导演设计好的,影片并没有给出悲惨的场景给与人哭泣的机会,而是在不自觉中让人感觉到故事的凄惨,这才是大师级的导演的水准,拿捏的十分到位。而我不禁想起了张艺谋的唐山大地震的电影场面时,不禁感到了汗颜,真的不在同一个层面上。

  如今的时代,电脑,科技的发展已经让人很难在静下心来做出一件精益求精的事情,浮躁的心情悠然而生,这就难怪如今的电影已经无法在出现向上个世纪中期时的繁荣景象,大家都想一夜暴富,特别是如今的中国,没有人会在细细的品学问,没有人会再去抓电影的细节,没有人会静下心来思考人生。就连看电影都喜欢快进式的观影。大师还会有么?那些出生在电脑时代发达的后生代们,你们还能制作出经典的作品么?世界电影的发展史还会有辉煌的记载么?这些也许只有留给时间来诠释吧。感谢 ,母亲,感谢,山田洋次先生。

  向母亲致敬吧,向山田洋次先生致敬。

  《母亲》观后感(九):母亲

  影片以二战时的日本国内为背景,以吉永小百合饰演的母亲为主角,讲述了在战争给一个普通家庭带来的巨大影响,丈夫因为反战言论囚禁致死,一直勤于帮忙的丈夫的学生山崎最后也因战事的落败而客死他乡,母亲一生操持着家务并兼职代课老师,在巨大的生活及精神压力下也没有抱怨及奔溃,在临终时对现世生活幸福的渴望以及最后旁白简短的生平评说提升人物的品格,显示出了母亲这一角色的平凡与伟大,导演细腻的手法对细节的处理及吉永小百合对角色定位的精准把握让影片更显示出一种厚重的情感。而山田洋次在影片中对战争的质疑,对被疯狂的军国主义思想洗脑年代的嘲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反思,直指其为普通家庭的生活及命运接受被动巨大摧残的背后原因,对战争的反思已经超越了简单粗暴的仇恨及胜负,战争带来的创伤对平凡家庭及个人是相同的。

  《母亲》观后感(十):负重的意义

  电影最用力表达的不是困顿本身,而是人在困顿里的自持、珍重和尊严。送书和花给狱中男人。一丝不苟地活,贫穷却未失体面。不因内心艰难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仍温柔细致哺养。封闭独立的自尊自重,令生命呈现单纯庄严,使人在非人处境中还能为人。你不再年轻美丽,我却需全新看待你。许就是负重的意义。

  配角很出色。美丽的姑姑,在精神空白的年头不合时宜地热爱艺术。面对质疑小心反驳,如果不思考,世界还剩下什么。贫乏现实不给选择,带着对爱情对生活的失望回到家乡,死于广岛核辐射。扭曲的时代,将美好毁灭给人看。最喜欢奈良来的舅舅,乱世求生,不愿随波逐流也不愿飞蛾扑火,自嘲对国家没有任何帮助,惟愿及时行乐,樱花盛开时回吉野山上老死。片中唯一善终之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