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哈姆雷特》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哈姆雷特》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8-20 02:4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哈姆雷特》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哈姆雷特》是一部由Bill Colleran / 约翰·吉尔古德执导,理查德·伯顿 / 休姆·克罗宁 / Alfred Drake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哈姆雷特》观后感(一):“伟大的奥利弗和吉尔古德的接班人

  64年百老汇版的《哈姆雷特》居然在优酷上找到了,太不容易了,当初轰动全美万人空巷的盛况,只是不穿古装略不习惯

  这个版本的《哈姆雷特》起源拍摄《雄霸天下》时伯顿和奥图尔这对好基友的酒后打赌,俩人打算进行一场《哈姆雷特》的比赛同时在纽约和伦敦开演,看谁更成功

  他们根据硬币的反正面决定各自跟谁演——结果是奥图尔跟随劳伦斯奥利弗在伦敦演,伯顿跟着约翰吉尔古德在纽约演。

  伯顿不喜欢穿戏服,且他和吉尔古德的观点一样,想通过穿现代装的表演,让观众把注意力从北欧古典戏服上移开,更专注于欣赏他们的表演,所以这是哈姆雷特第一次以现代装出现舞台上,很有意义

  我看了七八个版本的《哈姆雷特》,感觉伯顿的哈姆雷特是最帅最有个人风格的,其他人仿佛都在模仿劳伦斯奥利弗,说那段著名台词时都是忧郁脆弱的。只有他不一样。

  “to be or not to be”这一句,他用轻飘飘的很平常语气,浑然不在意,反而后面的大段台词时才开始激动和躁郁,配合独特肢体语言和大范围的走位,与其他人的静态表演是截然相反的。

  而且他那特殊的,标志性嗓音也起了很大的加成作用,他的声音浑厚洪亮,在那个演员不戴麦克风时代,他有着天然的舞台剧优势

  可能是因为劳伦斯奥利弗版本的最容易模仿且不容易出错。问题是奥利弗长得高贵忧郁像北欧的王子,而其他人长的不是他的风格,于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学他学成了梦游丢魂系列

  伯顿眼睛大眸色浅瞳孔小,可以危险可以魔魅,眼底仿佛蕴藏着惊涛骇浪铺天盖地暴风雨。所以他的躁郁型表演和他的长相非常搭配,别人没法模仿。

  伯顿在墓园那一场手持骷髅的表演是最让我意外的,那种轻蔑的笑,那种玩世不恭嘲讽,自我毁灭厌恶人世的表演方式,有种他独有的醉鬼和神经质的个人烙印

  这种表演很难模仿,一来没有人的长相是他这种类型的,二来稍微把握不好就会像个精神病,没办法像他这样挥洒自如,因为这本来就是他性格的一部分

  他在台上和女演员有亲密接触时,嘴角会露出嘲讽和轻蔑。他不但让哈姆雷特说德语,甚至还故意把哈姆雷特演成同性恋。他在舞台上孤独冷漠拒绝别人的接近,要一个人保持相当大的空间

  《哈姆雷特》观后感(二):伯顿狂热症Burtonmania

  伯顿在1月30日必须抵达多伦多排练《哈姆雷特》,然后在3月份回到纽约百老汇,开始正式演出

  他时隔两年半重回百老汇是个重磅炸弹一样的大新闻。60—61年期间,他在百老汇的《卡米洛特》让他轰动全美,成为“百老汇之王”,并且拿到61年的托尼奖。

  美国观众对于他50年代在英国莎剧舞台上的如雷贯耳显赫声名相当感兴趣,所以伯顿即将在美国本土演出《哈姆雷特》的消息刚一传出,一股在英国上演过的Burtonmania瞬间席卷了全美。 伯顿此前对于重演哈姆雷特比较有信心

  63年夏天,在英国拍摄《雄霸天下》期间,吉尔古德和他在纽卡斯尔车站附近的一家餐厅吃饭时,提出有人想投资这个剧目,由他执导。他想让伯顿演出。

  伯顿一听说吉尔古德当导演,立即一个激动,脱口而出,“你来导演的话,我就会再演一次哈姆雷特。”

  他后来回忆起来也觉得不可思议,他其实已经演腻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实际上我一点也不想再做这件事。也许是因为我当时多喝了几杯酒。”

  既然话已出口,不能反悔,于是伯顿开始考虑这件事的可行性

  伯顿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就是,“美国观众能接受莎士比亚吗?”

  吉尔古德回答,“记住,我亲爱孩子,美国人是最可怕势利小人,美国观众喜欢纯正优雅的英国口音,这样才能令他们欣赏莎士比亚。”

  伯顿听到这句话,突然在这位比他大了二十一岁的戏剧导师兼旧情人面前爆发了,他大喊道,“约翰,你可能已经忘了,我是威尔士人!”

  作为英格兰人的吉尔古德爵士被他突如其来怒火弄得一愣。

  但他很清楚伯顿这人是个喜怒无常,极为神经质的家伙。就在几天前,他刚刚在肯尼斯泰南对伯顿的访谈文章见识到了伯顿是如何批判他和奥利弗等人的。

  这一次也是一样,他像熊家长包容熊孩子一样,无条件原谅伯顿对他的冒犯。

  “哦,很好,其实这也是一样的。”

  后来还是泰勒彻底说服伯顿接这个剧的,她说,“理查德觉得自己完全空虚,不再是一个严肃的舞台演员了。然后是《哈姆雷特》的邀请,理查德把这件事甜蜜地归功于我,因为我的劝说,让他接受了。” 吉尔古德提出他的新点子,那就是让所有演员都穿日常服装演出,这样可以让观众把注意力放在演员的演技上,而不是古典戏服上。

  伯顿和他一拍即合,因为伯顿实在很讨厌演古典戏剧而必须穿的紧身裤,甚至戴最令他憎恶的假发套了。而且他的肩周炎在63年1月那次遇袭受伤之后开始严重了,穿累赘沉重的古装戏服会增加他的病痛

  这个过于大胆的决定实际上是《哈姆雷特》最开始在多伦多试演期间,让吉尔古德和伯顿遭遇媒体和观众的批评重要原因。没有人愿意看到穿着现代装的哈姆雷特。

  关键时刻,伯顿在菲利普的及时抚慰下,克服了抑郁症突发给他带来的严重困扰。他靠着自己的精湛演技和巨大的舞台魅力力挽狂澜,扭转局面,才让这出戏大获成功。

  它成为了当时百老汇史上演出时间最长,票房收入最高,也是让莎士比亚戏剧在全球范围内变得炙手可热的剧目。 伯顿在舞台上完全是王者一样的存在,包括60年一开始被骂得狗血淋头,过于冗长混乱的《卡米洛特》,经过他的改造之后瞬间辉煌,成为百老汇音乐剧史上的里程碑

  哈里斯将伯顿称之为国王

  吉尔古德说,伯顿一旦开始表演,所有人都会向他臣服

  迈克尔霍登说,伯顿只要走上舞台开口说话,他们这些演员都可以回家了。

  正是这种可以凭借一人之力撑起全剧,甚至变废为宝能力,才让他在五六十年代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成为“当世最伟大的古典演员”的人。

  然而最令我意外的是,伯顿并不喜欢这出令他声名大噪,举世显赫的《哈姆雷特》。它被录制成电影,在美国的影院里仅仅公映了两天之后,就被他下令全部销毁了。

  最后只留下一份送到他那里,他直接丢在塞利尼的家里的车库里,任由它在杂物堆里生锈蒙尘。

  直到他死后十年,萨莉准备丢掉这些垃圾时候,意外发现,这才得以重见天日。 伯顿准备去多伦多排练之前,临时去洛杉矶的泰勒父母家里,当面向泰勒的父亲求娶泰勒。尽管这个消息被瞒得死死的,但听说伯顿即将重返百老汇,还是轰动了美国,引起了媒体和戏剧粉丝的狂热追逐

  伯顿和泰勒至少被50多名摄影记者,500多名粉丝在机场停机坪上包围。航站楼里还有至少1000多名粉丝。

  在疯狂人群中,即使被jc和保镖一路贴身护送,他和泰勒仍然跌跌撞撞,好几次差点摔倒。因为太多人想要触碰泰勒,他极力护着她,和不少人发生了撕扯,在混战中,他甚至不小心打伤了洛杉矶的jc局长

  泰勒虽然神情凝重,但还是偶尔会对身边的jc微笑着说话。至于伯顿,不断地扭头四顾,从头到尾都在警惕紧绷,仿佛下一秒就会情绪爆发,完全不像个大众偶像该有的样子

图为伯顿和泰勒在洛杉矶机场

  不得不说这夫妻俩的公众人物素养真是天差地别,伯顿还真是一直没办法适应这种万众追捧明星生活

  《哈姆雷特》观后感(三):演出期间伯顿的一次“车祸现场”

  伯顿不宠粉的理由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说过,“我不觉得那些买票去剧院或者电影院看我的观众是冲着我来的,成年人做事都应该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每当我走上舞台,就是一个人在和全世界斗争,我必须要战胜全世界,没有人能帮我。”

  他的这种思想其实是错误的,正常人都不会这么想。

  一个演员如果没有观众买票,怎么能把自己卖的出去呢?竟然如此漠视粉丝,这个明星太容易败坏路人缘,或者叫人脱粉了。

  感觉他就是觉得自己这么不堪,明明就是一个垃圾,观众没有理由喜欢他。买票只是为了看剧看电影,而不是为了看他。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取代他。

  但是他也很在乎到底多少人买票。

  在80年时,他和《卡米洛特》的导演坐在纽约的一家餐厅里吃午餐。导演看了一下报纸报道门票预售情况,然后告诉了他。

  他说,几十年来,他所演出舞台剧的所有场次,次次都是座无虚席的,唯一一次出现空位子,还是在50年代中期(应该是演《亨利五世》或者《奥赛罗》期间的老维克)。

  他当时在舞台上看到有那么几个空位子,非常地难受,就好像看到一个巨人牙齿缺了几颗,那几个空位子是黑洞洞的。 他在同一年接受节目采访的时候,讲到64年《哈姆雷特》演出期间,他做出一个手举高的动作时突然肩周炎发作,痛得他当即大叫了一声,然后右臂就怎么也放不下来了,他只能一直僵硬保持着那个姿势一动不动。

  当时实在疼得受不了了,他说不出话,满头大汗,妆都花了。

  后来幕布放下主持人出来宣布给大家退票,他这才侧着身子,一步一挪,像个老人一样地退回后台

  他不敢看第二天的报纸,因为报纸上肯定是铺天盖地地报道他的车祸现场的。

  第二天他开始夜场演出前,站在幕布后面,整个人抖紧张得直哆嗦,气都喘不上来,他太害怕观众会生他的气,嘘他了。

  没想到当他甫一登场时,观众席上突然传来了雷鸣般的掌声,所有人都站起来鼓掌,如此鼓励他。至于这掌声究竟响了多久呢?舞台经理当时计时了,后来告诉他,一共3分30秒。

  这才是真正经久不息的掌声,可见观众对他的爱戴。他哪怕在前一夜的舞台上出了那么可怕的事故而不得不中断演出,观众也照样原谅他,照样爱戴他。

  他说,那一夜他的演出全程都是激情澎湃的,从来没有在舞台上那样兴奋过,好像整个人都插了翅膀可以飞起来,幸福无比地遨游盘旋在整个剧院的上空。

  就像他在53年拒绝福克斯总裁扎努克给他的百万美元合同坚决要回到老维克演哈姆雷特时说的那样,“你一旦感受到了舞台的魅力,就再也离不开它了。” 配图为伯顿在64年百老汇版《哈姆雷特》的舞台照

  《哈姆雷特》观后感(四):将本性和自我最好地融入到角色当中去

  理查德伯顿,在西方是许多人眼里的伟大演员。

  他虽然是体验派(割舍自我)出身,在很多时候的表演里尤其是演反派时能够做到完全忠实于导演的意图,比如《安妮的一千日》。但即便如此,他也试图演出一个不一样的亨利八世。

  用其中一位和他合作过的导演的话来讲,他是一位现象级的演员,他能够带动周围其他演员的演技得到提高,这样的演员非常地罕见,他根本关心角色本身的内心

  不关心角色本身的内心,不去让自己成为这个角色,不去用这个角色本身的内心来思考,很显然就是更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演,也就是发挥他的独创性和个性化了。

  他的表演中期,也就是60年代非常喜欢去学习观摩方法派(融入自我)演员马龙白兰度的表演方式,也爱在拍摄前或者拍摄中亲自动手或者参与修改剧本,经他修改过的剧本后来往往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而他真正融入自我和修改过剧本的两部电影《柏林谍影》(融入抑郁消沉绝望自毁的本性)和《灵欲春宵》(融入想要被人折磨虐待,自责自咎,神经质的本性)更是他一生中的两次伟大表演,被当时的影评家认为是可以载入影史教科书的表演。他根据自我本性融入所塑造的哈姆雷特角色也是同样的成功。

  他所欣赏的一位同样伟大的演员彼得奥图尔曾经因为《麦克白》被剧评家批评,但他始终认为说奥图尔是他所见过的英国战后最具独创性的演员。

  奥图尔本人确实在64年彩排《哈姆雷特》的时候因为表演理念和导演劳伦斯奥利弗相左,因而闹得很不愉快

  演员,也是可以有独创性的,而非完全忠实于剧本和导演意图,尤其是把表演当作是一种值得追求艺术的时候,艺术不是更需要独创性和个性的吗?有时候过分于忠实编剧创造的角色的本意,其实也是一种沦为剧本奴隶的方式。

  伯顿在彩排《哈姆雷特》的时候尝试过许多种不同的表演方式。他对自己的要求太高,怎么尝试都不能让自己满意

  作为本剧导演,英国戏剧届泰斗的吉尔古德则这样评价他:“他皮肤粗糙,脸通红,但他非常地迷人和具有天赋。一旦开始表演,所有人都会向他臣服。”

  一千个演员的表演里可以有一千种哈姆雷特,谁能说清哈姆雷特到底应该怎么演?谁定了不能更改的规范?

  他最后塑造出的哈姆雷特是极有他的个人特色的,那就是他性格中的躁郁,完全地融入到他的哈姆雷特身上,和别人的版本不一样。

  他的哈姆雷特看起来是个真正的躁郁症患者,完全没有表演痕迹,而不是让观众看出来是在假装疯癫。所以他的哈姆雷特是别人难以模仿的。而很多演员确实喜欢模仿奥利弗版本的哈姆雷特。

  他是一个有心理问题的演员,他希望通过把本性融入角色的方式来展示给世人看,希望世人看到他的另一面,一个真实的他,这也是他纾解他的精神抑郁的一种方式。当然这个过程是痛苦的,甚至有时候是撕裂灵魂给世人看的。

  当然,他在70年代经过精神和身体的重创之后为了给自己寻找一条活路,再次恢复了体验派的表演方式,不再把自己的真实崩溃的样子通过银幕展示给全世界人看了。因此他的后期表演要轻松自如许多,因为他不再那样过分地劳神焦思,投入灵魂了。

  因为他意识到融入自我的表演方式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代价,对于他这样有心理问题,过于敏感脆弱的演员来说无疑是加重精神负担的。

  伯顿能在体验派和方法派之间来回转换,随便演演的时候就是体验派,想演好的时候就是方法派。

  他的发挥并不稳定,有的时候经典之至,有的时候勉强及格。当我们看到他面瘫无趣的时候很明显他是在按照剧本照本宣科懒得用心思。

  但不论哪一派,他都不会关注角色内心,他只关注台词,然后自己琢磨肢体动作,再自己加入内心戏,不喜欢台词的时候他甚至会改剧本。简而言之就是,他不要做剧本的奴隶。

  所以他并不尊重编剧,想改就改。他太有个性也太专断,相信自己的直觉。只能是他自己不断通过尝试变换不同的方式表演来决定最终让他满意的那一种,而不是让自己的表演最大程度上吻合剧本里的角色内心。

  所以他在电影里偶尔会有莎剧演员的炫技的这种尬点,然而最苛刻的评论家都不会批评他这种和电影氛围格格不入的炫技,他可以让很多讨厌他的人闭嘴。

  他在表演方面是真正地狂傲。用句武侠剧滥俗台词来说,没有人可以杀死我,只有我自己。

  他说他每次登台是与全世界对抗,没有人能帮助他,可见他对自己是多么的狠了。

  《哈姆雷特》观后感(五):生错了时代的莎剧表演巨匠

  49年,伯顿去试镜《女人的名字不是拿来议论的》这出戏剧时,导演吉尔古德认为他非常地引人注目,他就是他梦想中的王子。

  因此吉尔古德一手将他在英国戏剧届捧红,并且在50年带他去纽约百老汇巡演,他在这一年凭借该剧在纽约获得了他戏剧生涯中的第一个奖项——戏剧世界奖(Theatre World Award)。

  53年时,吉尔古德在老维克执导了《哈姆雷特》,让伯顿真正成为了他的王子。

  64版《雄霸天下》拍摄期间,伯顿和奥图尔坐在一间酒吧里,伯顿提议说,“拍完这部戏,我们分别在伦敦和纽约同时演哈姆雷特吧。”

  奥图尔问,“我们不是早就演过的吗?”

  伯顿笑道,“现在让我们演个变态版本的。”

  于是两个喜欢寻刺激的酒鬼一拍即合。

  奥图尔提议,由掷硬币赌博的方式,决定他们跟哪个导演,在哪里演出。

  奥图尔赢了,他选走了劳伦斯奥利弗和伦敦。

  伯顿输了,只能接受约翰吉尔古德和纽约。 1964年,伯顿在百老汇演出的《哈姆雷特》轰动全美,打破了百老汇戏剧演出次数的最高记录。因为他当时实在太红了,以至于在彩排时楼上楼下和屋顶都布满了保镖,生怕太多狂热的观众制造出事故。 这个演出的影像资料本来应该彻底消失在这个世上的。

  伯顿的表演被电子摄影机录制下来,曾经在2000家电影院上映过两天。后来巡演结束,所有影像资料都根据合同协议被销毁了。

  直到30年后,他的遗孀萨莉在塞利尼的家里清理他的地下室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些锈迹斑斑的金属桶。她正准备把它们当作垃圾扔掉时,却意外发现里面装着几盘35mm电影胶带。

  她把它带去伦敦交给业内人士,经过鉴定后才发现,这就是他当年的《哈姆雷特》。

  萨莉说,他对于他的个人财产非常粗心,将它随随便便地丢弃在杂物间,似乎已经把它忘了。

  这些胶带太珍贵,她将它捐了出来,最终被电影公司制作成DVD发行,世人这才有机会看到伯顿在莎士比亚古典戏剧中的巨大魅力。 看完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50年代时的影评人说他在舞台上的魅力无法通过摄影机展现在大银幕上了。

  以前总觉得他早期电影里偶尔出现的戏剧腔咆哮挺雷人的,但换成舞台剧版本的,不但不雷人了,反而特别地震撼人心。

  关掉声音单看他的表情可以说是声嘶力竭,脖子上的青筋都暴凸了。但打开声音再重看一遍,就会发现,其实无论他喊到多高都完全不会破音,简直是声如奔马,大地惊雷,真是得天独厚的好嗓子。

  更有意思的是他的眼睛,把哈姆雷特假装发疯时的那种躁郁表现演绎得出神入化,我甚至会一度真以为他是个躁郁狂患者。

  同样是这双眼睛,又可以在私下无人、真情流露的时候,释放出灼灼燃烧的烈火,迸发出惊心动魄的光芒,这是阳刚至极的力量。

  在如此粗糙简陋的画质和灯光下,有这样熠熠生辉的效果,真是一双天生就应该做演员的好眼睛。也难怪有人说,理查德伯顿就是为莎士比亚的戏剧而生的。

  可惜他的眼神是亲临现场观看的观众所没办法近距离观赏到的,毕竟舞台和观众席的距离,注定了观众没办法看清演员的眼神和细微的面部表情,这只能借助电影镜头才能实现。所以他没有拍除《驯悍记》之外的第二部电影版莎剧实在太可惜了。

  更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影像资料传世,我不可能看到他在51年的《亨利四世》和55年的《亨利五世》了,也不知道该怪我生错了时代,还是怪他生错了时代。 伯顿并不是个喜欢停留在过去,常常怀念他辉煌过往的人。他从不看自己的电影,拍完就完了,甚至连样片都不会看。

  至于舞台表演,虽然是他最爱的,但他显然也没有把它珍藏起来的念头,他只享受在谢幕时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并不关心剧评家们是如何在报纸上评论他的,连报纸都懒得翻。也许在他眼里,只有观众对他的认可,才是真正的认可吧。

  如此也完全可以理解,他为什么会在《哈姆雷特》的影像资料全部销毁之后,明明手里留着的这份孤本珍贵无比,却还是把它随随便便地丢弃在杂物间里了。

  然而有趣的是,他很在意他爱的人会被剧评家如何评价。

  他的女儿凯特在83年第一次登上百老汇舞台演出《爱丽丝梦游仙境》,被剧评家差评,他还很生气,让熟悉他秉性,知道他一向不看剧评的的凯特感到很惊讶。

  80年时奥图尔在伦敦演出《麦克白》遭遇剧评家和媒体的攻击,他听说之后还气得一夜睡不着觉,不但打电话安慰奥图尔,还在日记里吐槽了一大篇。

  他的这些异于常人的行为方式,原由很简单,那就是他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的名声不过是臭名罢了,他只爱别人,不爱自己。 伯顿与吉尔古德哈姆雷特在灌叔父毒酒

  《哈姆雷特》观后感(六):躲在百老汇化妆间里哭泣的伯顿

  尽管在舞台上的伯顿要比银幕上的伯顿更加伟大,可没有多少人知道,舞台生涯对他的精神和身体的损耗有多么巨大。他越是用心对待一样事物,所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大。

  54年演《暴风雨》积劳成疾病倒,56年演《奥赛罗》累到瘫在化妆间,一句话都说不出,64年演《哈姆雷特》抑郁症发作和自残,81年演《卡米洛特》甚至直接昏倒在后台。

  64年2月,伯顿在加拿大排练《哈姆雷特》,准备在3月去纽约百老汇正式演出时,一个危机出现了。一名美国国会议员呼吁美国国务卿迪安拉斯克,要他撤销伯顿的美国签证,限制其入境,因为他的通奸罪。

  这件事引起了伯顿的极大恐慌。为什么呢?因为早在57年伯顿迁居瑞士避税,就等于放弃了英国的剧院舞台,他每年在英国的逗留时间不得超过90天。从此以后只有好莱坞,百老汇这两个地方可以收留他了。

  一旦禁止他进入美国,那么他就再也无法在好莱坞和百老汇获得任何工作了。英国又回不去,等于把他的电影和舞台剧这两项事业全部摧毁了。

  而美国和加拿大的媒体也在呼吁民众支持这位议员,禁止《哈姆雷特》在百老汇上演。在他们看来,吉尔古德居然让所有演员穿现代装演这部古典戏剧,完全是在离经叛道,荒谬极了。 伯顿当时真是焦头烂额,每一样麻烦都在折磨着他。

  其一:费舍尔虽然刚刚和泰勒离婚,然而50万美元的补偿他嫌不够。泰勒说他想要100万,他说泰勒是个骗子。伯顿则说他是个骗子。他对记者讽刺伯顿说,“伯顿的演技足以拿奥斯卡奖。”这些风波被媒体大肆宣扬,铺天盖地的报刊都在报道这三人恩怨。

  其二:在洛杉矶机场他和泰勒被几百名狂热粉丝和反对者包围,为了保护她杀出重围,他在混乱中和数不清的人撕扯,甚至不小心打伤了现场指挥的洛杉矶当地的一位局长。

  其三:在加拿大,从早到晚都被大量慕名围观者,戏剧粉丝,狗仔队包围在剧院里。为了拍摄他们,甚至有人铤而走险爬屋顶,他们只好雇佣大批保镖,持枪守卫着剧院。

  他每天出去吃饭,都有几百人在严寒中守候在餐厅门口。伯顿不得不带着二三十个随从,让他们坐在四周的餐桌前,阻止其他人靠近。

  其四:他的创作理念和吉尔古德南辕北辙。吉尔古德的哈姆雷特是痛苦和自省的,而他的诠释则更有激情和力量。两人的不同观点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弄得其他演员无所适从。 伯顿尊重吉尔古德,这是一个后辈对前辈的尊重,不愿意和他争执。这意味着他心里憋了很大的气。

  偏偏他又要讨好剧院里所有的演职和工作人员,甚至连门卫都包括在内。这意味着他不能因为沮丧而发火,也不方便用狂饮烂醉来逃避,一天到晚都要强颜欢笑。

  伯顿后来说,因为这四周排练期间的精神压力过大,他足足瘦了20磅,一语双关地自嘲说,“这回我可真的轻松了。”

  好在拉斯克是肯尼迪最忠心的副手,即使去年肯尼迪遇刺了,也并没有人走茶凉。拉斯克知道伯顿是肯尼迪的朋友,最喜欢的明星,所以他决定暗地里帮助伯顿一把。

  一周之后,他发表了一份调查结果,“我的部门目前没有找到任何不让他进入美国的理由。”

  伯顿的人脉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这挽救了他岌岌可危的职业生涯。 尽管最大的危机解除了,可伯顿和吉尔古德的创作分歧仍然困扰着伯顿。

  在多伦多的首场预演,他按照吉尔古德所指导的方式进行了表演,第二天遭遇了剧评家的差评。观众也不习惯,不喜欢演员不穿古典宫廷服装的这个奇怪行为。

  伯顿极度沮丧,但他不能和吉尔古德发生冲突,他甚至有口难言。

  泰勒实在看不下去了,硬着头皮打电话给菲利普。尽管菲利普一直坚定地护着希比尔,两年的时间里都在和伯顿冷战,没有再和他说过一句话,更是厌憎泰勒。

  泰勒低声下气地请求菲利普来多伦多,因为理查德需要他。

  最终菲利普还是心疼养子,立即买票飞去多伦多。

  在第二天他去剧院观看伯顿的演出前,伯顿甚至紧张到不知道应该安排他坐在前排还是后面。他害怕直面自己的养父,在养父面前进行一场失败的表演。 在幕布开启前,伯顿悄悄地朝观众席看了看,没有发现菲利普。这让他惊慌失措,误以为菲利普不肯原谅他,没有前来。他扔下了所有准备就绪的演员,一个人失魂落魄地回到了化妆室,再也不出来了。

  全体观众等待了15分钟,仍然不见开始,焦躁得开始跺脚喧哗。

  菲利普忍不住去了后台,进了化妆间,竟然发现伯顿独自坐在这里哭泣。

  菲利普被伯顿的失态惊呆了,“理查德当时处于濒临崩溃的状态,没有我的支持,他根本进行不下去。这根本不像理查德,我不敢相信,到现在我都怀疑我是不是在做梦,但事实确实发生了。”

  他完全怯场了,只会躲在这里哭。

  好在菲利普还是爱他的,犹豫片刻,他给了伯顿一个强有力的拥抱,什么也没说。 伯顿因为这个拥抱振作起来,擦掉泪水,走到了舞台上。

  当晚散场之后,菲利普在酒店房间里安抚了伯顿半个晚上,给了他详细的建议,帮助他恢复信心

  第二天夜场的演出菲利普没有机会看,他已经飞回了纽约。伯顿的配角休姆克罗宁打电话给菲利普说,“你都做了什么?太不可思议了,你不知道他昨晚的表现不知道有多精彩。大家都在谈论,他给这出戏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得不说,伯顿的这个性格啊,还真是太会为难自己了。

  如果没有菲利普,真不知道他会怎么样。在连泰勒都安抚不了他,完全没有人能帮助他的时候,菲利普成了唯一拯救他的人,他心里对养父的依赖该有多深呢? 图一为吉尔古德正在和伯顿讲戏,注意看伯顿的眼神

  图二图三为《哈姆雷特》在纽约巡演期间,菲利普与伯顿,泰勒在一起

  《哈姆雷特》观后感(七):“他拥有最伟大的天赋,却亲手毁了它”

  好莱坞的大导演奥森威尔斯在一家餐厅吃饭,伯顿和泰勒在邻座,泰勒看到他了,想和他共进午餐,于是伯顿过来打招呼,说泰勒很想能和他交谈,问能不能带她一道用餐。

  他直接拒绝了,说,“如你所见,我正在吃午饭,待会儿吃完了要马上走”。

  他过后和朋友说这件事,他朋友说他不应该这样做,伯顿遭遇他的冷遇之后一定像个被鞭打的小狗那样可怜又沮丧。

  威尔斯却说,他看不上伯顿是因为伯顿毁了上帝赐给他的伟大礼物。伯顿本来很有天赋,却亲手毁了它。他现在只为钱工作,在做最糟糕的事,成了个娶名人老婆而扬名的笑话,这是他故意怠慢冷落伯顿的正当理由。

  伯顿其实是那个时代戏剧届的超级巨星,戏迷们心中的顶级偶像。

  72年《奇男奇女奇情》的导演15岁时在老维克看了伯顿的《哈姆雷特》,足足一个星期都沉浸在对伯顿的疯狂迷恋里,为了追星他入了导演的行当。结果他好不容易有机会导伯顿的戏了,却永远有泰勒对伯顿寸步不离害他没法和偶像单独相处。

  我倒是很好奇53版的《哈姆雷特》有多迷人,丘吉尔都很喜欢。按理说那时候伯顿年轻,演技肯定没有64版的好,而且53年时吉尔古德还是对他的哈姆雷特很不满意。可能是因为53年的伯顿很帅所以更容易受外行人的迷恋?外行人看热闹嘛。戏剧评论家们还是认为伯顿演的哈尔王子和科里奥兰纳斯是最有水平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