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经典影评10篇

2018-08-24 02:0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经典影评10篇

  《花神咖啡馆情人们》是一部由Ilan Duran Cohen执导,Anna Mouglalis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影评(一):爱情自由悖论

  因为加缪,很早以前不喜欢萨特,看了这部电影,更是讨厌。很难想象写出《存在与虚无》的人会是这样的一个人。(当他明白存在即此刻的时候,他就享受此刻,毫不伪装,原来真实的他是这么小丑模样

  不用契约维持的爱情,唯美浪漫理想化,即使我不喜欢他却也一直崇尚这样的爱情。可是,电影撕下面具,有人说:何苦要这样拍他们呢。不知道是真是假,假设是真——

  还以为是为了自由,其实不过是为了标榜自由。一个是身体囚徒,一个是思想的囚徒,在自设的束缚标签挣扎

  女人即是女人,不是变成了男人才能显示平等,而是彻底回归女人之美,把女人之美放在与男人同等的位置上才是平等,伍尔夫在这一点做得对。波伏瓦莽撞的有点像萧红,不知其所以然一生好像都在赌气。她在《第二性》中说,女人是生成的,是在男权社会下变成女人的,却忽略了女人先天已有的东西性别的天然差异。她的错误让她活在矛盾折磨中。

  而萨特,不过是芸芸男人中的一枚,男人的劣根性,在他身上,一点不少,却因为着才华优势,涂上一层神圣色彩,把贪婪包装成自由,果然是彼此的垫背。我玩累了的时候还有你,你玩累了的时候还有我。这根线似乎不那么牢固了,妒忌恐惧,分离,最后再在一起,却不是因为爱情,不是因为心有灵犀,不是因为心与心的需要,却是因为那张“伟大”的合影,标签。

  真正的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能够收放自如。这世上能够达到绝对自由的人极少极少(学佛的朋友一定会推出佛陀,但是我从来不把佛算在人之例,他已经把人性的东西剔除在外了),如果硬要举例,大概是赫拉克利特,庄子,尼采,加缪(加缪是天使,尽管大多数时候我更喜欢撒旦,但却极爱加缪,他爱得深沉悲伤。专注于爱的男人总是让人感动,就像李寻欢的表情,可是,从此寻欢作乐的小李飞刀多么矫情啊,为伤而伤,行为艺术姿态主义),还有虚构人物:卡门。无论是苏小小还是李师师,在卡门面前都显得小家子气了。(梅里美的小说异国情调很浓,却仍旧显得简单,倒是电影版给人奇异色彩,一个个场景都像油画,卡门的美,简直成了女妖,蛇发女妖)

  在卡门面前,波伏瓦是多么拘谨,扭捏,因为她心存爱情。

  爱情不但让人卑微,还让人失去自由,比婚姻更具破坏性。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影评(二):一个随性、一个随心。

  影片更像是一部关于西蒙波伏娃的传记。当然一个名女人的成长史中绝对不能没有一个男人。萨特便是这样一个契机,一位睿智哲学家。尽管他从事着无比崇高职业,他还是一个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动物。虽然他口口声声文学的的名义。他甚至更像个伪君子,对女人来说,他以她们为试验品,拈花惹草、朝三暮四、不负责任---一个混蛋!可机会是这群女人给予的,她们纵容,忍受,挣扎,以爱的名义。西蒙波伏娃就是这样爱着萨特。以他最不齿的方式

  “女人唯一该关注的就是丈夫,这句话想起来就让人觉得难以置信。。你被像动物一样驯养了,被您的父母,丈夫。。。”偏激的女权主义者看不起女人为了家庭和男人而放弃自由。“在您慷慨陈词前先看看自己吧”,西蒙波伏娃,就这样心甘情愿的掉入了男人的陷阱:在萨特开始不断更新自己的女伴时,波伏娃却无法与他之外的男人上床。但骨子里的女权思想使她无法接受公平,她便和女人交往来平复自己的自尊心母亲选择默默忍受枯燥乏味的家庭生活;还有人一哭二闹三上吊;这个女人以赌博的方式隐忍着,坚持着自己作为文化人修养。“我一直以为自己站着命运之上,现在却发现在自我欺骗,像所有女人一样。”终归是换汤不换药,对于爱,不管以何种形式来维系,女人似乎都处于下风。想来都是因为一个随性、一个随心。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影评(三):我想明白的是自己

  首先这个电影名字海报都值得吐槽,一点都不 French,电影名字听起来像言情小说,而海报则像美国商业电影。

  :我只是想弄明白

  M:明白什么,为什么男人都那么忘恩负义,不专一不公正,自私自利,却比女人强大

  :我想明白的是自己。我一直以为自己站在命运之上,现在却发现自己在自我欺骗,就像您,像所有女人一样。

  这是萨特将盛名作品提言送给另外一个女人的时候,西蒙跟她母亲的对话。当被自己所爱的男人背负的时候,她思考的是这样的问题,她想明白自己是不是跟其他所有女人一样附庸于男人,为男人牺牲了自己的一生。

  她当然没有。

  电影主要围绕两个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发展展现这两个“契约婚姻”创始人在面对相互这份无法取代的爱情,和另外别的艳遇时,如何面对对方,如何面对自己。

  这个 offer 是萨特提出的,他希望在拥有独一无二西蒙的同时,可以享受其他女人的甘露,希望西蒙可以接受这样的他。西蒙的第一反应当然是拒绝的,但是想到除此之外自己要么成为一个主妇要么成为一个老姑娘,她只能接受。

  萨特接二连三在外面有女人,跟别人的女人结婚,将别的女人写在他的书里甚至赞誉有加,甚至将盛名的书赠言给别的女人,不顾西蒙为他的成功所做的努力

  一开始西蒙当然是伤心的,在她心里,爱情仍然是具有唯一性的。所以她说跟别的男人做爱她做不到。这也可能是她接受别的女人的爱的原因,女人,可能更容易接受。而她需要女人的温柔的爱。直到她提出跟萨特结束性关系,是她的放弃。她不再对萨特的爱抱有希望,但又割舍不掉两个人之间非常强的精神纽带双方都割舍不掉,于是两个人决定保持无性的情侣关系

  萨特是有妻子的,但同时也有女朋友,而且二者可以同时出现,他毫不避讳。这个男人,非常直接的去要求他想获得的一切,西蒙的独一无二的爱,精神上完全 open 的交流支持工作上的相互进益,还有她的服从,正常的婚姻,等等。

  西蒙,在支持萨特的过程中,在最高阶的爱情和彻底的孤独中,不断进行自我蜕变。她不向爱情或者孤独妥协,不向时势妥协,不向人言妥协,追求绝对的自由。她一直在突破,突破传统,突破自我。在和萨特的关系以及周围复杂的关系中,她始终保持自我清醒勇敢做自己要做的,一直在思考,抵挡住各种压力,打破禁忌不畏人言。

  对于一个女人,在那个保守时代的法国,她所做的一切,放在现在都还是先进的。她直言她父母的问题,毫不留情,标榜自己要成为的人,并践行。虽然同性恋在当时已有发展且不被接受,但她并不考虑那些言论,她选择去爱。她反传统,念书拿到学位独立工作。在她的行为里,没有禁忌没有传统,她不遵从任何社会潜在规则,唯一的原则就是她自己的判断。她可以喝一个黑人喝过的酒。她觉得对的她就去做,没有合适不合适,只有做或者不做。或许对于她也没有对与错之分。想做的她都去做。并在行为中获取了所有力量,去爱的力量,去反抗的力量,去成为的力量。

  相比之下,有个很明显的人物对比,就是她母亲。她母亲是当时典型的中产家庭妇女,附庸于丈夫,每天忙于家务,没有自己的空间,并具备所有服从。当丈夫去世以后,她卖掉所有东西自己一个人住,成为一个摩登的法国女性,而且成为西蒙受伤迷惑时的一个树洞。

  不是所有女人都麻木不仁,很多都是有觉醒意识的。有人向生活妥协,有人在获得自由之后开始自己的生活。只是西蒙有勇气从一开始就不妥协。

  对于女性而言,她就是一盏明灯,非常 inspiring。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影评(四):波伏娃的爱情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女人

  一种以相夫教子为乐。家庭, 孩子, 丈夫, 这是她们一生中最大的快乐。 甚至很多时候,她们愿意忘记了自己。

  另一种女人,她们和男人一样高谈阔论投入于各项游戏, 笑得毫无顾忌

  波伏娃一直在做第二种女人, 为了“不要像有钱人一样”,她一开始就坚定的拒绝了婚姻和孩子。

  萨特给了她独特的爱情。萨塔说, 你是我会永远都爱的人。但是我仍然需要偶然的爱情, 来维持一个作家所需要的激情刺激新鲜感

  谁不想要偶然的爱情呢?一边是生命的必须, 一边是锦上添花短暂美好。若能同时永远, 大概是所有人的梦想

  波伏娃问萨塔, 那我可以像你一样拥有偶然的爱情么?

  波伏娃几乎为此变成了一个同性恋。 对于女人来说,心里若有一个人,身体必无法接受另一个人。

  西蒙娜的原生家庭里几乎没有爱。他爸认为女人不过是一个佣人, 女人一辈子的注意力都应该是丈夫。

  我们长成什么样的人, 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够不够幸福, 和我们幼儿所得到爱的多少关联很大。

  我几乎相信萨特和波伏娃是完美的一对。

  直到波伏娃拒绝和萨塔再发生任何性关系。我狭隘的认为从那时候起波伏娃已经不再爱萨特了。 从此他们更多的是灵魂伴侣。是精神上的彼此依赖。 因为除了对方,再没有人能这样理解自己。

  好的爱情, 或者说是我相信的爱情, 是需要精神和肉体合一的。 你既是我的爱人, 也必是我的朋友

  内奥尔给了波伏娃身体的愉悦遗憾的是却无法在精神上与她达到最高境界默契。 不是他不够好, 只是因为在波伏娃的精神世界里,萨特早已在那里了。 萨塔是波伏娃的启蒙老师

  那个像男人一样谈论哲学的女人, 在四十一岁的时候第一次有了结婚的念头

  如果波伏娃嫁给内奥尔,她会成为一个怎样的妻子?我相信她不会成为像她妈妈一样的女人。

  我真希望西蒙娜答应内奥尔跟他回美国, 或者至少嫁给他。一个拥有独立灵魂的女人,再经历婚姻,必定会有另外一番美好的。 但是也许就成不了传奇了。

  波伏娃死后和萨塔合葬。手上戴着内奥尔送的银戒指

  如果波伏娃在一开始就遇见内奥尔, 那么也许就不会有《第二性》,不会有那样传奇的一个女人, 但是我相信她会更幸福, 也更平庸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影评(五):波伏娃萨特

  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环境下父母的情感模式少年时期闺蜜的死亡奠定了波伏娃与传统女性角色背道而驰基础

  波伏娃在年少时就遇上了多才、风流自私的萨特,他们彼此吸引彼此欣赏。在维持了长达十五年的开放式关系中,波伏娃成为了女权主义的先驱者,萨特成为了存在主义的领导者,他们终于实现了年少时立下的梦想,成为了大作家,他们彼此扶持也彼此成全。

  我觉得波伏娃一直是被动的。她独立,她要给房租费给萨特,她出去工作她能养活自己,她颠覆传统女性的定义,她提倡自由,提倡平等。但是她这一生,却是实实在在的被萨特捆绑着,她提倡独立自由的一生,因为“爱”而接受了萨特提出的开放式关系,因为嫉妒而被动的选择了与不同的情人在一起。在中年时遇上了爱她向她求婚的美国人,却因为自私的萨特而放弃了。萨特太自私了自己可以结婚甚至结了两次婚,却一直拖着波伏娃不让她获得自由不让她离开他。太讽刺了。一再强调拒绝婚姻和家庭的波伏娃,其实也是很渴望萨特给自己一场婚姻一个家的。与传统女性的束缚有何区别?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真正的自由并不是单纯经济的自由,而是精神的自由和选择的自由。如果失去了“选择”,那就不是自由了。

  关于开放式关系,可能还是更加适用于天才艺术家们。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影评(六):女性真正的性自由还没到来

  尽管波伏娃和萨特达成了相互到坦诚约定,但她确实也为萨特的花心困扰。她每次几乎是以报复态度和萨特交待她的其他性伴侣。而且,她内心是渴望专情的爱情,或许一个女人最高的虚荣,就是有一个专情的爱人,波伏娃也未能幸免——奥尔格林送给她的戒指佩戴到墓穴。

  萨特在性上,无疑是自由的。但并不代表所有的男性都能达到。只有萨特这样的,以爱情伴侣带来灵感创作者而言,才渴望追求永远新鲜的浪漫爱情。也只有萨特这样的理性平等,才能让他如此坦诚地对待波伏娃同样多边的性关系。我们所周知的绝大部分的男性只是,将女性当成他的私有物,对自己和女人采用着双重的价值标准

  虽然波伏娃被这样的多边性关系所困扰,但她无疑是理性的,他们最后都坚守承诺。两位同样追求事业成功背叛世俗的存在主义者最终都取得了他们追求的成就。这个契约是公平的,因为采用了同一的价值标准。但是,不难看出,女性身上所受到社会文化、思维习惯乃至是基因遗传的桎梏并不是理性平等就能马上解放的。女性更是关系的产物,她与世界的联结是全面的,她对过去以及将来的理解都会影响到她当下的行动、态度,她无时不将时空和各种关系保持着联系。而男性则不然,男性可以是孤立的,只站在现在这一个点上,所以看似男性更洒脱。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影评(七):Les Amants du Flore

  离开时,青草间的泥土,留不下太多痕迹

  想好好说再见,可总也讲不完整

  泪水唤出来,印出垂落的吻痕

  花神轻佻、随意

  在地上画一个圈,丢一个人。

  承诺握在手心,不忍回绝,蚀刻悠长

  灵魂,受不住额外搀扶,成全原本的独立

  自由,绽放艳丽的花,永恒,扎出凶狠的芒

  根在深处匍匐,吮吸水域的润泽,

  以为会是千帆过尽,肠断白萍

  只是临末了,依旧顺从了怀抱,弃落了锋芒。

  又是一年冬。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影评(八):你真的有自由吗?

  萨特和波伏娃好象是在追求着自由,可对于波伏娃而言,真正的自由就是这样的?

  我觉得她在强撑,她一遍遍的强调女权主义,可是她到最后却也是个受了伤的女人,她以为自己可以看得淡,能做到就像萨特一样,保持着爱,却又远离爱。她没做到,她心里自始至终都装满了萨特。爱这个词,在最开始她就给了那个男人,以至于到最后,他们没有结婚。

  波伏娃想要名分,谁都看得出来,可是她不说,这样的她显得异常的高贵冷艳,却也异常的孤独。她可以和任何人上床,男的女的来者不拒,可他心里却始终牵挂着那个叫她水獭的男人。

  什么是真的女权主义?难道西蒙娜她就知道吗?她写的第二性那么出名,可她最后真的幸福吗?这个问题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了吧。何必这样去牵强,和爱的人厮守终身,难道不好吗?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影评(九):转影评: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女权主义

  我无法简单描述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但是我看到了一篇非常棒的文章。可以作为分享。

  我并不认为Beauvoir实现了女性的独立地位,她的一生都是在为Satre做出妥协。所谓的女权主义,只是虚张声势的自我安慰罢了。是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自我欺骗。

  ◎洁尘

  法国电影《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2006年出品)又被译为《波伏娃的爱情》。后面这个译名相对影片主题来说更贴切,影片的确是以波伏娃为中心,讲述她与萨特的终身伴侣关系中所涉及的其他几段情爱关系。扮演西蒙娜·波伏娃的,是出生于1978年的法国女演员安娜·莫格拉莉丝,她身材高挑、五官硬朗,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咄咄气息,扮演波伏娃这位女性主义先驱,就一般人对于波伏娃的感觉来说颇有说服力。在这部电影之后,2008年她还被选为扮演夏奈尔。由此可见,在法国一些制片人和导演眼中,安娜·莫格拉莉丝的角色路线就应该是女强人、大女人。

  电影以1929年巴黎索邦大学的一场图书馆的戏开始,一群准备参加哲学教师考试的男学生们因波伏娃而起了一场斗殴。年轻的波伏娃出场,束起的长发,青色风衣,里面一件方格长裙,眼神坚定、知性丰饶。萨特也同时出场,按波伏娃的女伴的说法,“又矮又丑,眼神猥琐,居然所有的人都崇拜他。”

  之后的故事基本按照耳熟能详的萨特和波伏娃之间的关系推进,其间涉及著名的“花神咖啡馆小团体”中的几个人:露米,波伏娃的女学生,是波伏娃和萨特共同的情人;提森,萨特的学生,波伏娃的情人;塔尼亚,萨特的情人,跟萨特有过婚姻关系……在这个小团体中,是共享型的性关系;其他三人追随萨特和波伏娃,靠他们供养,同时也是他们的助手和伙伴。另外,影片还涉及了一个小团体之外的重要情人,是萨特访美期间结识的美国情人卡尔曼,这个女人曾对波伏娃构成过严重的威胁。至于说另外一些短暂的露水关系,则在人物对话中加以呈现。

  在这部展现波伏娃爱情生活的电影里,除了萨特之外,差一点使得波伏娃走上“正常”女性生活道路的美国小说家内奥松·奥尔格林,在影片中有过一段比较详尽的呈现。这个男人出现在波伏娃访美的时候,他高大(按后来在巴黎见到他的萨特的话讲,啊,你真高大,我简直就是在你屁股下面转悠)、英俊、体贴、温存,他深深地爱上了波伏娃,想和她结婚生子白头偕老。对于这个男人,波伏娃生平第一次有了想结婚、想回归普通人情感轨迹的念头。但萨特用更为宏大的关于建功立业的说辞,将波伏娃重新拉回到他的身边。

  在萨特与波伏娃的“伴侣合约”进行到第十年的时候,他们之间结束了性关系。波伏娃对萨特说,她摆脱不了妒忌的局限,“我非常痛苦,不想再忍受你的偶然爱情。我想要保护自己。性在我们之间并不重要。为了同一理想而在一起工作是一种更伟大的爱。我们之间的禁欲是我们关系的保障。”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编导的倾向性,那就是著名的萨特—波伏娃这种举男女平等大旗的两性关系,其实并没有平等可言。对于波伏娃来说,她一直围绕着萨特,做出种种牺牲。一方面,她有着理性层面的对传统的依附于男性的女性命运的反抗(她很年轻的时候就宣称,不结婚,不生子,不做家务),另一方面,在感性层面上,她有着所有女性在情感上对被爱、被呵护、被珍视的需求,还有对稳定性和唯一性的渴求。从这个角度来说,波伏娃的一生确有不少的心酸黯然。

  影片以萨特和波伏娃作为“存在主义神仙眷侣”被媒体狂拍,内奥松·奥尔格林黯然离去作为结尾。

  1986年,波伏娃去世,与萨特合葬。波伏娃去世时,手指上戴着内奥松·奥尔格林求婚时送她的银戒指。

  我在看了这部奇形怪状的电影(人物关系的异常、人物状态的神经质,以及萨特这个角色的“又矮又丑,眼神猥琐”)之后,有一个特别的感触:对于精英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实在是不适合用大众传媒性质的电影来表现。所谓表现,只是一种表面状态,也是另一个角度的猎奇。在这种猎奇的眼光中,像萨特和波伏娃这样的顶尖知识分子就成了一种怪诞的、不可理喻的一群人。他们在生活常规之外,在电影中对他们的描画,几乎等于是丑化。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影评(十):我们的契约精神

  是这样的,我们总是过于信任自我的承受能力和履行承诺的决心。

  讲个故事吧,有一对彼此深爱的情侣,出于对感情的绝对信任,和无法跨越的天性的贪婪,约定给对方全部的自由。于是他们和不同的对象进行深入的感情交流,并且毫无保留地讲述细节。最初,双方只是游戏人生,攀比性地从数量和质量上压倒对方。后来事情有些失去控制,竟在灵与肉的碰撞中寻到了新的可能性。谁都没有办法成为对方心中百分百的认定,于是有时候,某一方会失去联系一段时间。电话无人接听、短信无法回复的时候,他或她会痛苦万分地幻想自己的恋人,此刻是否已经忘却了自己的存在。然而这并不是最糟糕的,最坏的是他们发现彼此仍然是最为重要和最值得珍视的那个,但已经无法停止这样试探的寻欢作乐。因为回到原点非常愚蠢,表示了对他们之间感情的多样性的否定,只有其他平庸的情侣才会这样。没错,逃离婚姻的桎梏和道德的评价,这非常酷,但自认为可以控制走向的人往往深陷其中。这完全摧毁了一段健康的感情 。突然有一天,他们便彻底不再联系了,也不去追究是谁先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总之再无对方的半点消息。女孩子很快嫁人了,男孩子也找到了稳定的同居对象。一段时间的混乱被时间抹平,上色,不留一点痕迹。

  当然,故事的主角是一对普通的年轻人,非常普通,就像每天在地铁里看到的不起眼的情侣们。女孩子面庞秀丽,男孩子身姿挺拔,年轻又残酷地将最无法复制的几年,匆匆消耗了。

  又当然,这个故事是我杜撰的。

  只是在设想一种可能,我并不认为萨特和波伏娃之间的是真正的爱情。他和她,以及他们的小团体,互相抚慰,填充无可慰籍的茫然,以及提供面对漫长人生和艰难事业勇气

  当然,当然,我也是平庸的一份子,也许永远无法理解或试图理解这样的真爱,但不排除我会遵守这样的契约精神。一旦约定的最初,无论坚持下去要多卖力,也会苟延残喘将痛苦和不快下咽。绝对的自由,也是再无自由,无法呼吸。

  但最后嫉妒会永远吞噬我们,稀释所有的快乐。

  我不信他们是幸福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