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杀手》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杀手》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9-02 03:3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杀手》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杀手》是一部由Marika Beiku / 亚历山大·戈尔东 / 安德烈·塔可执导,尤利·法伊特 / 亚历山大·戈尔东 / 瓦伦丁·维诺格拉多夫主演的一部短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杀手》影评(一):介绍塔可夫斯基的学生作业《杀手》

  塔可夫斯基的这个学生作业相信也有少部分人通过各种P2P工具搞定了,反正我是炫耀了2年了。大师就是大师,即使是短片也可以编出长文来。

  19分钟的故事分三个场景

  下午5点的酒吧中,乔治正当班,两个黑衣杀手匪气十足的进来,到厨房绑起正在酒吧中的尼克.亚丹斯和黑人厨师同时告诉乔治,他们来等着杀一个瑞典人奥莱.安德森,这个瑞典人一般6:00会过来吃饭。三个顾客先后进来,但杀手没有等到瑞典人。

  尼克.亚丹斯来到瑞典人房间,向安德森通风报信,可安德森满不在乎,更不想扯上警察,只想呆在房间里等着。

  回到酒吧,尼克与乔治继续谈论着瑞典人,尼克始终顾虑重重,而乔治让他就别多想......

  这个改编自海明威作品的电影是如此的简单,也不知道小说里瑞典人的命运最后如何。对这样短片的关注无可置疑的是因为它的作者,日后盛名远播的塔可夫斯基。很清晰逻辑,学生的短片引起大家的注意成就了他的电影生涯,并进一步让他成为大师,而他之前的短片作为大师创作轨迹的明证,也就有了更多本体以外的探讨价值

  此片摄影出色,能把情绪表现得很对味。比如塔可夫斯基扮演的第二个顾客进入酒吧那个段落,摄影机紧紧跟随乔治,在运动展现紧张但要装作镇定的情绪,声音上是塔可夫斯基一直吹着的口哨,在封闭的小景别中的口哨声更能表现一种不安慌张(如《狂沙十万里》中亨利.方达在酒吧里吹起的口琴)。第三个顾客进入酒吧前,镜头本来是停留在外屋杀手的手指特写上,杀手无聊地弹着豆子消磨时间,随着顾客的进入,摄影机急速眩转到酒吧门口,将刚才的安静释放。但在剪辑上,显得许多地方突然,一个画面和下一个画面从颜色空间关联太小,看得不舒服

  此片翻译为《杀手》,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塔可夫斯基作品。与同学亚历山大.戈丹(alexander gordon)以及马利卡.贝库(Marika Beiku)1956年秋,那时他们刚进入苏维埃电影学院年级。当年海明威的作品第一次于苏联出版,塔可夫斯基提议基于《杀手》这个充满“深层真实悲剧故事”拍摄一个短片。学院批准了这个计划,这是学院第一次允许学生基于外国文学作品拍片。19分钟作品里,三个场景中的第一和第三个发生在酒吧,由塔可夫斯基执导,安德森房间的第二个场景由亚历山大.戈丹执导。酒吧当班乔治由戈丹扮演,塔可夫斯基则扮演吹着“鸟林摇篮曲”的第二个顾客。这个曲调是当年听着“美国之音”的苏联知识分子熟知的,在50年代的苏联被视为自由标志。这个短片放映后得到导师著名纪录片导演米哈.罗姆的赞誉

  《杀手》影评(二):俄罗斯的出走和归乡

  应该是去年的这个时候,在某咖啡馆放映了这部短片,并和观众聊了一点看塔可夫斯基的感受。最近在看舍斯托夫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突然发现,塔和陀的历程竟然如此相似

  学生时代(上世纪50年代)的塔可夫斯基,和苦役之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19世纪60年代以前)一样,是“西派”的坚定信徒。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代,西欧主义和斯拉夫主义争夺着俄罗斯民族命运的掌舵人地位年轻的他受别林斯基从启蒙运动和法国浪漫派借来的“博爱精神感染,写下了从《穷人》到《死屋手记》的一系列理想主义文学”——“最受折磨的、最底层的人也是人,并叫作你的兄弟”。在60年代的《时代》杂志上,他还热情支持西欧主义,批评斯拉夫主义“内心的不诚实”。      

  与此相似的是,塔可夫斯基在苏联电影学院就学的时候,和身边那些对苏共当局不满、倾慕西方自由主义的同学们合作,拍下了《杀手》这部称得上是他处女作的短片。《杀手》的寓意明显尖锐的——当老塔亲自扮演的客人步入餐厅,哼着苏联知识分子耳熟能详的“美国之音”电台插曲的时候;当那个被追杀的人面无表情地躺在床上,拒绝逃命的时候;当餐厅老板关上窗户,喃喃自语“我们要去另一个地方,一个更好的地方”的时候,塔可夫斯基已经悄悄升起了他出走的船帆。      

  但是,死刑、流放和苦役的经历导致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人道信念毁灭开始发出《地下室手记》中绝望险恶的呐喊。“我说让这个世界完蛋吧,但是让我永远有茶喝”,这是对那个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博爱”理想的无情诅咒;而真正来到西方世界的塔可夫斯基,在看清了自由主义和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深刻关联之后,也犯上了深深乡愁。虽然相隔了整整一个世纪,但是两人的遭遇如此相似,这难道不是正好说明了,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塔可夫斯基的整整一个世纪以来,俄罗斯仍然苦苦挣扎在席卷全球的现代性漩涡之中,没有找到出路吗?

  陀思妥耶夫斯的结局也许是彻底的虚无主义,也许是被他推进到更高层次的东正教信仰,这取决于你是相信修士阿辽莎,还是相信无神论者伊凡;塔可夫斯基的结局也许是《乡愁》片尾那场以自焚为结局的演说,也许是《牺牲》片尾那棵尚未发芽、充满希望的小树,这取决于你如何理解雕刻时光》的最后一个问题:“上帝存在吗?”——不是回答它,而是理解它。然而,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另一个也许更加能够抚慰人心答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结局是《白夜》,那个被爱人抛弃的年轻人仍然义无反顾地爱着;而塔可夫斯基的结局是《镜子》的末尾,那个缓缓抚摸俄罗斯大地的长镜头。      

  我宁愿相信最后一个答案:忧伤的俄罗斯,你的出走终会归乡。

  《杀手》影评(三):黑色海明威:杀人者(转帖)

  黑色海明威:杀人者

  卫西谛

  海明威经常被称为“电影化作家”,从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好莱坞对他的作品趋之若骛。《杀人者》(The Killers)仅是一部极短篇,却不断吸引大导演将它改为影像。除了这里所说的罗伯特·西奥德马克(Robert Siodmak)和唐·西格尔(Don Siegel)的黑色与暴力的两个版本之外,塔尔科夫斯基也曾经拍摄过21分钟的学生作业。这篇小说迷人之处在于全部动作皆外化,全部视点都是客观戏剧的。

  西奥德马克的这部“黑色海明威电影”前十分钟来自原著,接着一个半小时乃是编剧安东尼·维勒尔的创造。但是海明威依然说在所有根据自己的作品改编的电影中,只有这部是“不错的”。前十分钟餐厅的戏精彩之极,受维内和茂瑙的表现主义风格熏陶过的西奥德马克,用高调光影造出对比度很强的黑色电影气氛,紧接着最重要的黑色电影明星之一伯特·兰卡斯特(Burt Lancaster)出场了,并接受了死亡。接着是借助对谋杀调查——为什么一个男人欢迎别人来杀他——而展开阶段性的倒叙。在黑色的回溯之海上,暗涌的漩涡中心是一位“蛇蝎美人”——巨星爱娃·加德纳(Ava Gardner)。影片在她自私而绝望的哀告中达到高潮。一部早期黑色电影风格的作品就此诞生。当年的《LIFE》杂志评这部电影是卓越情节剧,“段落没有一刻沉闷对白没有一句陈腐……有的只有咄咄逼人的动作。”诚然。西奥德马克的版本告诉我们,如何将一部短篇小说变成一部电影,他延续拓展了原著的精神和风格,而没有像拉面一样一味将其拉长。

  唐·西格尔的《杀人者》,故事的源泉是西奥德马克的版本,尽管海明威的维护者不承认这是一次好的改编,但勿庸置疑这是一部杰出的B级片。在这部《杀人者》中,暴力数次突如其来。虽然风格并不接近小说,但对死亡的书写,却十分接近海明威。唐·西格尔是完全依靠动作完成叙事的导演,这部影片也有着一目了然硬汉风格(伊斯特伍德是后来为数不多的继承这种风格的人)。得知杀手即将到来,为何坦然等待死亡?这是两个《杀人者》都力图解决的问题。唐·西格尔的版本是由杀人者的直接追查推动剧情,用了三个大段落的倒叙,比西奥德马克更为干脆。最终,死亡的召唤依然来自金钱女人,这是遗传了黑色电影的某些基因。这是一部典型冷漠的B级片,除了坏女人,所有人都不会笑,或者笑得很难看。唐·西格尔有意将主角身份拳击手变做赛车手,由速度替代力量。他将最终的法律惩罚真相大白直接转换为死亡,主要人物全部倒下后,影片就此终结

  这个版本的演员全部赫赫有名。杀人者由李·马文扮演(Lee Marvin,一头白发的动作巨星);被杀者由约翰·卡萨维兹扮演(John Cassavetes,具有传奇色彩独立电影导演);蛇蝎美人由安姬·迪金森扮演(Angie Dickinson,黑色电影时代最具代表性金发女星);盗匪头目由罗纳德·里根扮演(Ronald Wilson Reagan,后来的美国总统)——这也是他从政前最后一次演出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