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巴维察》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格巴维察》是一部由亚斯米拉·日巴尼奇执导,米尔亚娜·卡拉诺维奇 / Luna Mijovic / Dejan Acimovic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个片子的母亲是个非常有感觉的演员。不漂亮,却给人一种难以不关注她的魅力。她的身上仿佛渗透了很多岁月的印痕,那种一眼看过去,就会对自己提出疑问:“哦,她经历过了什么样的生活?”
这就是我们经常做的事情,也是很多更大的错误酿成的恶源。
人都是这样,片子里的悬念设置的很好。让我想到《朗读者》里的女人为了掩饰自己是个文盲,宁可被判终身监禁。很多事情很难说。有些东西在人心里面的重量似乎超过一切。
这么奇妙。
当然这里是有着战争、俘虏等时代背景的问题。人寻找一个自己能够立足的生活圈,一旦发觉自己无法融合了,就开始掩饰。或者逃跑。。。
《格巴维察》观后感(二):格巴维察
影片以一位母亲为女儿筹集200欧元的校游费为线索,层层剥茧,向我们展现隐藏在这位忧郁的母亲背后的故事。母亲艾丝玛尽力的呵护着女儿萨拉本就不完美的人生,一个从开始就残缺的人生,但萨拉并不知道,少女的任性增加着母亲的痛楚。告诉女儿的是,你的父亲是位法希德(烈士),这一方面保护着萨拉幼小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是艾丝玛对过往悲伤的回避。当因校游,女儿执着的向母亲索要父亲是法希德的证明时,真相终于以积聚已久的力量喷薄而出,你的父亲不是法希德,你是我被敌对军俘虏后轮奸而生下的。原来,真相常常都不是表面的和谐,常常都比我们的想象更加残忍,更加无耻。影片以艾丝玛的故事表达着母爱的伟大,但这并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影片以艾丝玛来表达着这个多桀民族的顽强与坚韧,并对这些给人们带来无尽伤痛的战争提出了深沉的控诉和批判。在影片叙事上,起初对细琐的追逐,而故意回避最后要表达的真相,由隐忍带来更大的力量在影片最后艾丝玛的讲述中喷薄而发,很好的增加了影片的戏剧张力。
《格巴维察》观后感(三):活下去
真的很佩服這導演,能夠把戰爭的傷痕從人們生活的骨子裡像毒蛇吞噬個精光,翻一個面過來,不管是還在青春期的女孩、在工廠裡終日唱著民謠相互扶持過日的女人......在大學裡讀書的男人,都得站在戰爭的背影下,活下去。
有很多段落都很觸動人,男人去借了一個烤肉架站在俯視城市的高點上和媽媽女主角約會。。。男主角(?忘記他名字)回家說服母親吃點東西那一段,母親的記憶仍停留在戰間期人人惶恐今日的配給是什麼...
巨大的戰爭怪獸下,受著磨難恐懼的......一切,連要談論「感情」...一點點都只能沾到一只酒杯邊緣,只有輕輕的一滴...
******
導演(Jasmila Zbanic)是1974年出生的,真的非常年輕啊。
電影實在是個非常微妙的媒材,能夠把人心裡想表達的意念透過影像,說一個簡單的故事去傳達出來,每每看到一部好片,就覺得人的智慧之神奇呀!!真是太幸福了,如此輕易地收受了別人的感情與智慧。而且她們離我們那麼遙遠,在我長大的過程裡,她們經歷了那麼多痛苦的事情,至今仍然在延續著......
《格巴维察》观后感(四):《格巴维察(Grbavica)》:战争杂种【第56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2/grbavica56.html
Grbavica (2006)
女儿想知实情,原是战争杂种
这是一个星期之前就看完的电影,现在才写,主要因为我现在很懒,一天写一部真的很难坚持。
本片获得2006年第56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电影讲述一个女人与她的女儿之间的故事。女主角是一个单身母亲,独自抚养一个十多岁的少女。两人生活比较窘迫,此时女主角为了女儿的郊游费伤脑筋。于是,女主角来到一个酒吧打工,并在工作中认识了一个男人。女儿在学校中学习并不好,还结识了一个男孩,两人经常私会。同时,女儿得知只要父亲是烈士,自己就可以免费郊游,她就几次三番的追问女主角。女主角不置可否,而且背着女儿四处凑钱,甚至向老板借钱。这使得老板很生气,但幸好女主角认识的男人帮忙,女主角才没有遭到攻击。随后,女主角通过朋友凑足了钱交给了学校,可是女儿并不领情,并苦苦追问父亲的事情。就这样,女主角告诉女儿,她是被人强奸才生下的。母女二人因此大吵一架,女儿甚至将男孩的枪对准了母亲。最后,女主角亲自将女儿送去郊游了。
电影主题比较浅显,即反映波黑战争之后的波黑现状,即普普通通的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类型片。通过影片,我们可以了解到波黑人的生活水平、教育、经济、文化,以及波黑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生活创伤。简单地说,就是展示一番波黑的满面疮痍。比如,没有战争就可以成为医生的女主角,没有战争可以成为学者的酒吧男人,没有战争还可以继续享受免费渡假的福利制度,以及不会诞生的女主角女儿——强奸后留下的一个战争杂种。总之,影片虽然正面描写波黑战争,但通过故事却全面的将战争前后人们的生活进行了一番展示,是一部很“文艺”的反思电影。
此外,影片还展示了伤痕累累的波黑中,孩子们的世界。他们不仅有很多失去亲人,而且还面临着残缺的成长,等等。总的来看,片中波黑的生活中,虽然表面上很繁荣、人们都慢忙忙碌碌,但是每一个人的心底都有着自己的痛苦。其中之一,就是女主角与她的女儿自己的故事。
电影拍摄方便很普通,中规中矩讲着故事,非常平庸,平庸得都让我睡着了。因此这也是一部比较乏味的电影,不过对我来说已经习惯了,艺术电影终究不会取悦观众,硬撑着看完就足矣了。此外,电影中的波黑也没有独特之处,看起来与一些落后的欧洲国家并无区别,可见南斯拉夫原来的生活水准还是不错的,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演员方面普普通通。无论是母亲扮演者Mirjana Karanovic,还是女儿扮演者Luna Mijovic,都只能算尽职演出。而且,从外貌上来说两人也不是美女,实在让我难以留下印象。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作家电影,忠实的展现了编导的想法,而且也让观众了解到波黑的现状,只是这样的电影缺少吸引人的看点或者是引发思考的深度,看过的人会很快淡忘这部电影。
截图:
[格巴维察].Grbavica[00_18_27][20130213-193941-2][格巴维察].Grbavica[00_18_24][20130213-193935-1][格巴维察].Grbavica[00_18_22][20130213-193931-0]
Luna Mijovic
Mirjana Karanovic
序列:1000
[格巴维察].Grbavica.2006.DVDRip.XviD-XPTO
2013-02-13
《格巴维察》观后感(五):也是一座伤城--《格巴维察》
时下饭后闲聊的话题仍少不了萨达姆被绞刑的事,就像十多年前总是聊起波黑战争一样。不晓得十多年后还有多少人记得萨达姆,不过米洛舍维奇及那场战争已经在十数年后渐渐被人淡忘了。
淡忘是因为事不关己,但对前南地区经过那场战争的人来说,战争虽然远去,而带来的伤痛,却将成为一生的梦魇。
波斯尼亚女导演Jasmila Zbanic凭借这部处女长片-《格巴维察》,击败了夏布洛尔、阿尔特曼等国际知名导演,问鼎2006年柏林金熊。也许这并不算是冷门,毕竟这个关于战争与创伤的主题,对于一向对政治敏感的柏林影展来说,倒是颇对口味的。
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的分裂和战争,成为了每个南斯拉夫人心中的剧痛,库斯图里卡、塔诺维奇及许多前南的导演,都对那场战争及相关进行了再现。作为前南地区的新一代导演,Jasmila Zbanic在战争时期也只有十几岁,所以她更多的也是在关注战后的前南地区状况,即战争给人带来的伤痛及之后如何自我疗伤。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颇有想法,俯拍的长镜头一群闭眼聆听音乐的女人,当镜头定格在Esma上,关于她的故事也随之展开,而在剧情的提示下,我们知道那群女人都是战时的受害者,她们正在进行的心理疗伤。而这时,那个俯拍的长镜头则包含了更多的含义,好像上帝注视的芸芸众生。随便一个人,背后都有着一段感人而又痛苦的经历。
一部关于爱与伤痛的电影,痛是刻骨铭心,爱也是宽厚伟大,两者相互影响,交融,共同推进剧情和情感的发展。
单亲妈妈Esma作为那场战争的受害者,战争不但使他学业中断,父亲被杀,同时还有一个一生都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一个不该出生的孩子,因为那是她在战俘营被别人强奸之后生的。面对这个孩子,也就必将面对所有过去的伤痛。
而在这个伤痛的前提下,爱也显得更加伟大和令人动容。就像Esma自己说的,她无比憎恨这个孩子的出生,那代表着所有难以抹去的痛苦回忆。不过当她把这个孩子抱在怀里,一切的恨也消失。母爱总是那么纯粹,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和平里的幸福时光,她编织了一个巨大的谎言,她告诉自己的孩子Sara,她的父亲是一名烈士,是在那场战争里光荣牺牲的.素未谋面的父亲却成了孩子心中的骄傲,母亲却要独自承担痛苦。
再精妙的谎言也迟早有被拆穿的一天,日渐长大的孩子希望从母亲那里得到更多的关于父亲的信息。最终因为校游引发的“烈士证明”事件,使母亲终于忍耐不住,述说了一切。真相的道破却未必是坏事,无论是那个一直逃避的妈妈,还是那个生活在谎言中的孩子,伤痛之后是更多的体谅和理解。
战争带给人的伤始终是导演一个主要的着力点,为此电影用了很多内容去描述这种伤痛,这里有很多很点题的细节处理,比如Esma在和女儿玩闹时,女儿把她摁倒,她马上就变得十分生气。还有在公交车上对胸毛的厌恶以及在酒吧见到男女亲热就吓的要命。这一切都是在说战争带给Esma的心理阴影,使得他对男人始终有着极强的恐惧和厌恶,即使是那个对她很好的男人。
战争在带给受害者巨大的伤痛的同时,对未经历战争的新一代,同样影响很深。女儿Sara和另一个男孩在废墟玩闹的段落是我最喜欢的一段,以战后残破大楼作为场景让人能隐约嗅到战争的味道,也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枪成了两个少年的玩具,成为一个关于危机的暗示,同样是单亲的孩子,在性格上,也更多了些粗野。
也许是导演之前一直从事纪录片拍摄工作,或者是女性导演独有的细腻表现手法,电影与我过去在其他前南电影里了解到的世界完全不同,仿佛是另一个南斯拉夫,之前看的一些前南电影,总是少不了吉普赛人,因此我也常把把前南的民族性格和吉普赛人的性格搞混,即在那种在贫苦生活中始终不变的乐观,虽然卑贱、低俗、自私,却又让人喜爱和同情,而黑色幽默及超现实段落也常常是前南电影重要特征。而本片却始终坚持着写实主义风格,并且掺杂了大量抒情段落,使得影片始终在一种忧伤抒情的气氛下进行,不见任何嬉笑场面。而这种风格的坚持,使得影片缺少了前南电影一贯的粗砺质感。不温不火的情节下感情也总觉波澜不惊,就连最激烈的那段揭密的戏,也并没有达到预想的震撼。也许这是导演特有的风格,不过对我,却总觉得有些沉闷。
在演员方面,曾经库斯图里卡的御用Mirjana Karanovic真的是老了,完全一副中年妇女的样子,只是怀疑就她这半老徐娘的样是怎么使得片中男子如此为她拼命的。而小演员Luna Mijovic却是难得的亮眼,不晓得是不是童星都很容易出彩,这个只有十四五岁的小姑娘身上有着一种奇特的野性,不是性感的野性,而是一种假小子式的粗野,无论是眼神还是动作,都是那么精彩。姑且,当作是本色演出吧。
电影其实还算精彩,可能是由于对金熊和前南电影的双重期待,让我对该片期望过高,总觉得非常不过瘾。不过既然《肥皂》都能拿柏林的评委会奖和最佳新人导演。这片拿金熊也没什么好稀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