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入侵者》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入侵者》经典影评10篇

2018-09-12 02:2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入侵者》经典影评10篇

  《入侵者》是一部由克莱尔·德尼执导,米歇尔·索博 / 格莱戈尔·科林 / Yekaterina Golubev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入侵者》影评(一):Claire 又一部失败片子

  不只所云的篇名,和不只所云的片子相映成章,要不是Denis Claire的片子,我早应该看到一半的时候就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去了,自从她上一个较为平庸的片子《离奇星期五》后一部更为平庸的片子,散落沉闷的剧情,一起毫无头绪谋杀,一笔毫无来路财产, 一个找不到的私生子,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很离散。在结尾最后才看到片子是由一个小说改编的,估计又属于那种只有读过小说才能隐晦画面中看出好处来的电影,姑且我再相信她一次。

  《入侵者》影评(二):谁是"入侵者"?

  导演Claire DENIS似乎想故意让观众感到厌烦, 节奏拖沓(这该算是大多数法国电影的特色吧), 而且穿插很多和主线几乎无关的人物/情节…直到后段我才大概了解她的意图.

  哪个是梦, 哪个是现实

  他想追溯自己过去的足迹,

  可惜最后还是回到原点

  多疑而且患有心脏病的老水手Louis 某一天突然抛弃一切, 离开了隐居多年的木屋, 并从黑市器官贩子手中买到了新的心脏, 在流浪开始新生活…

  Louis从不是一个光明正大的人, 也许是为了赎罪, 也许是为了填补心中的空虚

  他决定去寻找多年前遗弃在南太平洋的儿子

  从法国, 到南韩, 大溪地…途上总有一个神秘女子跟踪他, 斥责他

  不过她并不是所谓的入侵者, 甚至她也不一定是个真实存在.

  真正的’入侵者’, 正如同影片从一开始就声明的:

  “最危险的人不是来自外界, 而是你自己.”

  (2004年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参选作品)

  《入侵者》影评(三):不多那一点:从《军中禁恋》到《心之潜蚀》

  老实说,我在评点2006年观影十佳到第十本片子时实在抽取不出合适的来了:彼特威尔的《大浪》、大卫林奇的《橡皮头》,或是《南方失乐园》、《七美女》等等,想了好一会儿才定下丹尼斯的《心之潜蚀》;更尴尬的是,说老实话,这本片子我没看大明白;第一遍看后就告诫自己有时间一定要再看一遍,然后就是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提此心。

  这个周末看完张贵兴的《猴杯》,又看黄锦树、王德威的评论,周六和周天看了两遍,第一遍时对黄的景仰慢慢蜕化,成第二遍时的知会与心仪,这种快乐心情催促自己重新看一遍《心之潜蚀》。便看起来。也不敢说看多大明白,可能比前次要好

  闪回、碎片化、叙述者外(导演)的强行介入……这些技巧并非无法把握(逾越)的,与其说导演对非法移民、器官移植等现实欧陆问题关注成为作品的着力点,倒不如说导演从这些问题与片中人(自我视角)的关系上品茗自我的存在,而为了形随这种存在的探勘,非得以闪回、碎片化、强行介入的影象技巧辅助之。

  谁是入侵者?那名跨越空间影随的女子?还是路易斯本心?碎片化与闪回的影象形式对应小说技巧,这种层递的、逐渐逼近的形式是否更符合梦回现实的自我思索考量?从法国到南韩再到初航地,女子的跟随映衬空间的不断变化,直到路易斯心脏排异,当地居民好心李代桃疆,空间的转化联系时间的回溯,好象在这个节点上,所有身外的物与事才得以抛弃,由外而内,影缩到一个小小的不能再分的点上,才看出,真正入侵路易斯的是他的一颗本心。

  这里再提下丹尼斯的另一部作品《军中禁恋》。女导演从纯粹男性的视角与身体关系上反观人性关系,非贾曼式神话意味或现代对古代的重新演绎,更像是从种族、洲际等存在的角度探勘个体存在的意义及其对他人的影响。森太借助种族、物化的身体关系、现实的工作力对格罗普生成影响,在《心之潜蚀》中路易斯之子同样借助各种物化关系和现实力对路易斯生成影响,可以说《军中禁恋》的主题在《心之潜蚀》中再现了,甚至可以说是“重现”了。

  丹尼斯作品中常现美妙风景与物,《军中禁恋》中无垠的大海、浩瀚沙漠,《心之潜蚀》中婀娜热带风光,请勿庸俗化,这是她表层在地种族(国别)意义上的剖视,绝非茂瑙镜头下的诗情画意

  法国导演群,侯麦、马勒、雷乃、布列松、里维特……马太效应般;我看好丹尼斯,如同澳洲彼特威尔、罗卓瑶,法国贝特郎布里耶。

  《入侵者》影评(四):《心之潜蚀(The Intruder)》砼之世界,你的救赎只有你明白!

  电影不是哲学,电影应该是视觉先行的,所以我不喜欢这样类型的影片。

  ――――卡夫卡·陆(KavkaLu)

  http://www.cinemotions.com/data/films/0146/73/1/affiche_Intrus_2004_1.jpg

  老实说,我不喜欢这种所谓个体体验的电影,今天还在《DVD银幕内外》群里谈论电影拍给谁看的问题。电影,顾名思义首先是影像艺术,《心之潜蚀》却反其道而行之,导演跟拍老水手路易斯追寻往昔情欠的过程,所谓心路历程散漫生活场景展现一句话昏昏欲睡

  正如上海的新生代的影评人完美圈圈所言:“在当代制作如此一部电影,意义不大,不推荐观看,除非是考验自己的耐心

  心路历程,不是靠银幕上的绝对时间来证明漫长的,在这部影片里,许多繁琐的镜头表现路易斯的茫然状态,其实没有必要,在当代社会能有这样耐心的观众是不太多的。

  西方当代电影对于非法移民、器官交易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涉及表现着对于弱势的关注,可是,作为影像本身而言视觉的震撼会更加打动观众。导演说:“我的电影并不是那么知识分子化,而且《心之潜蚀》就像一艘漂在大海上的船一样,那就是我想拍的。” 这种晃悠是不合时宜的。法国哲学家Jean-Luc Nancy的本子其实是阻止了电影的视觉化,就像我认为徐静蕾的新片不是“电影”一样。所谓作者电影在这个年头已经堕落成知识分子孤芳自赏远离民众借口,电影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不过。将电影拍得如此乏味对不起观众的时间。

  影片里韩国釜山的那位“美女”是让我为之一怔,而影片摄影比较漂亮,可是,毕竟不是风景片,将哲学文本拍成电影其实无趣,寻找往事的过程,植入心脏的事件以及太平洋小岛和韩国釜山的指涉都和闯入的命题有关。但是,无论闯入还是疏远都是自己对待事物态度

  人的一生依旧在路上。

  这部电影过于自恋而忽视了观众的认同,这样的影片也只有法国人会经常拍摄,电影文化和在地有关。

  记忆的断片在生命流逝中含混不请,对于他人,他们的真实世界对于观众而言都是故事,而对于故事的拼贴造就了认知五彩缤纷,不过,我个人认为电影还是简单里显出哲理为上乘,如塔维尼兄弟的影片。归归拢地洞,《心之潜蚀》还是留给悠闲阶级自我忏悔用吧,俺不喜欢!

  【附录:影片资料

  《心之潜蚀 (The Intruder)》2004法国

  导演:克莱尔·丹尼斯(Claire Denis)

  主演:格雷戈尔·科林Grégoire Colin、贝阿特丽丝·达勒 Béatrice Dalle

  片长:121分钟

  奖项:2004年威尼斯电影节提名金狮奖、  2005年法国“路易·德吕克”奖提名

  个人评价:艺术性5,欣赏性0.5(强烈不喜欢法国的故作深沉

  2006年7月19日 星期三 下午12时22分 酷热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入侵者》影评(五):換心:是我,也不是我。

  原本,除了心,他是強壯的。現在,他是虛弱的,除了他的心。他換了心臟。病的心臟與生的意志相互消長;新的心臟使他自己成為自己的陌異者:一切設想終歸徒勞。

  潛蝕他的心的,是不可能性(他離棄的另一個人生)。

  而不可能性,終究是無法企及的:他心懷著不可能性時,它是耗費(和自身潛蝕);他想填補時,它是不可填補之空。

  農希在換了一個心臟後寫道,他不是改變了,不是成為了另一個樣子,他是同時也不是他自己了。是,而且不是。

  成為不可能性的平行人生是在此的你不可謀劃的,但你真正嘗試以前就任憑想像,但只要你還是你,那想像都不會(以你目前想的方式)實現。

  -

  1此

  他在湍川裡泅泳,在漫長山路騎行,獵殺「獵物」致富。他像野熊一樣堅毅且健康,除了他的心臟逐漸衰弱

  他與戀人的生活各自獨立,他的戀人是一位藥劑師,總為他預備著藥。

  他與兒子的生活幾乎無涉,他的兒子為妻兒打理生活的一切並全心相伴。

  除了心,他是強壯的。他的生活獨立於親密關係,與他的兒子相反;他的戀人為他預備著藥。

  這樣的日子裡,無論到哪裡去,他帶著狗兒。

  -

  2是,也不是

  一天,他焚毀了用不著的文件收拾小屋,遺棄了狗而遠行。

  他付了一筆錢,「我不想變成另一個人,我不要女人老人的心臟。」

  農希在換了一個心臟後寫道,他不是改變了,不是成為了另一個樣子,他是同時也不是他自己了。是,而且不是。

  他換了心臟,很快就躺在了病床上。現在,他是虛弱的,除了他的心。

  -

  3彼方

  他永別了森林裡的人生,甚至沒有道別,只帶走了錢。那錢,除了用來換心,他造了船並將多數餘款存到了一個供他人領取的帳戶裡。後者將全數贈予給未曾謀面之子。他說,我的兒子需要船,他非常的喜歡海。

  在森林裡,他的兒子讀著遭焚燒後的紙片,他的父親為缺席兒子的人生感到的並非輕鬆,而是日日的沉重

  這時候,另一個平行人生才出現在畫面裡。這些年他無比思念的是他曾拋棄的人生裡的兒子。

  作為父親,他在場一個兒子的人生,但與之疏離;他缺席另一個兒子的人生,但日日相思。思念與心臟病一向潛蝕著他的心。

  於是,換了心後,他要將缺席的空缺補足。

  -

  4無可填補的空

  「你的心不是病了,而是空了。」跟蹤他的女人這麼說道。

  他見過跟蹤他的女人,他曾經非謀劃地殺了她的夥伴。跟蹤她的女人在夢裡殺了他,她說:「你做了事後應做的處理,但是不,沒有彌補。」

  他再走訪過年輕時候待過的舊地,他當年的友人轉告,他的兒子不願意見他。但眼看這個換心者虛弱地躺在病床上,堅持留在他遺棄過的人生場域等待,畢生財產已經預備託付給未出面的兒子...於是,他們想要為他找一個合乎想像的兒子,沒有找到。

  那個兒子走進了他的病房,他對那個兒子說:「聽著,這裡不屬於你。

  現在你走吧。」

  那個兒子終於出現了,他卻請對方走。如果不是因為他甚至可以判斷眼前人不是他未曾謀面的兒子(而是這個他遠離了數十年地方的誰),那有可能,他根本思念著、缺乏著(法文的思念即缺席)的兒子,根本不是他能再見的兒子。

  也就是說,不僅他無法以回返或贈予財物彌補自己的缺席;他的思念也不能被再見的兒子所填補。兩者都是不可能性的空與耗費。

  -

  5換心後出現的,不合現實的疑點(與過度詮釋)

  之一:跟蹤他的女人

  他非謀劃地殺掉了一個人,並帶著他的心走。他大概是一位獵心者。

  但跟蹤他的女人能在他漫長出走途中時不時地出現作出某種挑釁、指控或表露恨意,卻沒有實際上的作為。她可能作為他的幻覺。

  之二:最後一具被被剖心的屍體

  最後一具被剖心的屍體出現的場景蠻突兀,片中其他地方也不見交代。那是他兒子的屍體。筆者猜想,它可能只是獵物之一,但換心者此刻能將「獵物」看待為某人的兒子,甚至是自己的兒子。

  這兩個猜測是由於換心前的那場非謀劃的殺人,他不見悔悟,也無情感上的同理。那時候他只是一位獵人。但換心後,他仍然是,同時也不是他自己。因此,筆者推想有這種心態前後不一致的可能。

  -

  6心之潛蝕

  換心前,他在森林裡的人生是獨立、健康的,除了他的心:思念著親人並且由於患病而衰弱。他的戀人是藥(顯示他的情感是病的);他的兒子是他所拒斥的存在(他與兒子關係疏離,而且他的兒子選擇的生活型態與他相反:只有家人;而非只有自己。)

  換心後,他在海邊的人生是與現實失聯與無盡的等待,而且他身體衰弱,除了他的心:他的心是新的,無病。

  換心與出走,捨棄掉的是什麼?是心病,思念,以及他頑強的努力與自立。

  他捨棄掉病與意志後,得到了康復,死心,和虛弱。

  而不可能性,終究是無法企及的。他心懷著不可能性時,它是耗費(和自身潛蝕)。他想填補時,它是不可填補之空。

  -

  或許,人的宿命是病,人的能力是努力。

  而使人體現超越和限制的,就是不可能性。

  我們選擇一種人生,然後掛念另一種人生。

  心處他方,他方是否可能企及?但,人生只有一次。

  即使你想連自己的心也換掉、出走你的人生場景,想要重活一次,選擇另一平行人生,那麼連你自己,都不會只是你自己,你也同時不是。

  成為不可能性的平行人生是在此的你不可謀劃的,但你真正嘗試以前就任憑想像,但只要你還是你,那想像都不會(以你目前想的方式)實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