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沙鸥》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沙鸥》的影评10篇

2018-09-14 01:2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沙鸥》的影评10篇

  《沙鸥》是一部由张暖忻执导,常珊珊 / 卢君 / 郭碧川主演的一部剧情 / 运动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沙鸥》影评(一):沙鸥

  2017-5-22 21:05

  #老电影# 《沙鸥》(1981)。

  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于1981年出品。张暖忻执导,常珊珊、郭碧川、江韵辉、卢君、李萍、代明等主演。

  1981年中国女排世界杯首次夺冠以后,张暖昕拍摄了这部有一定影响力励志电影。

  影片展现一代排球运动员人生意义思考,在变幻的命运中对人生目标的追索与奋斗,具有强烈时代痕迹,也有一丝丝伤痕文学影子。看这部电影,能够想起女排的黄金时代,想起那些令人动容的体育英雄

  作曲家王酩制作的本片音乐非常优美

  《沙鸥》影评(二):沙鸥 教材汇编

  导演创作148页《见习律师》 《沙鸥》《邻居》共同被认为是新时期电影中纪实美学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给中国电影带来一股清新真实气息 现在回眸那些纪实性镜头技巧与创作手法如长镜头等及电影观念比之世界电影晚二十多年我们用的不算新做得不很地道导演创作157页 青影制片厂纪实美学创新学院派 导演创作362页 人物情感心理活动声音中抒发展现在沙鸥拼搏失败后她来到圆明园的废墟在深林的林中公路上她听到看到一伙大学生们骑着车在车铃声清凉门嬉笑哼唱逗闹声中轻快地飞驰而去这些青春声响感染了她激励她再次拼搏的勇气信念

  《沙鸥》影评(三):张暖忻的处女

  《沙鸥》是张暖忻的处女作,不得不看。

  电影表现文革之后,国家女排重组,艰难走向世界排坛的故事

  女排的成功,凝聚了绝不是一代人心血汗水。这样的电影,应当组织中国足协和男足反复观看。

  电影虽说是主旋律,但对个体人物命运、情感、心理和情绪关注,却是那个时代非常难得的。

  本片启用的是非职业演员,但他们饱满含蓄的情感表达,又远胜那个时代刻板的职业演员。

  张暖忻对镜头、人物的情绪、诗化语境和音乐的掌控和把握,都称得上大师水准

  《沙鸥》影评(四):天地一沙鸥

  闲来无事把张暖忻导演在1981年的经典作品沙鸥拿来看,想来惭愧这么经典的作品直到今日方才看到。提起张暖忻似乎沙鸥与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成为了标签式的东西生命短暂的张导演之所以在电影史学家心目中留有如此印记怕同样是盖因此两者。张暖忻和丈夫李陀在80年代初震耳般喊出电影语言要现代化的呼声,并且以自己的电影作品亲身实践。在这里反而并不想讨论张导演那当时很酷范现在很平常的视听语言,而是想把关注点放在故事文本的择取上,那就是为什么张导演选择了女排的故事作为自己亲身践行的利器推广自己的主张

  沙鸥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女排队员沙鸥不顾自己面临瘫痪的危险而执意参加与日本的比赛,最终冠军并未得到,并且自己的男友在攀登珠峰成功之后遭遇雪崩而离去。遭遇到爱情事业双重打击的沙鸥在走过圆明园之后反而决定重返女排担任助理教练,虽然她在工作中瘫痪了,但是最终她终于看到自己培养的队员小颜(同样身披5号战袍)高举奖杯登上冠军领奖台。

  在彼时的中国,体育承担起了中国仍处球籍、展现中国形象重任,所以容国团、女排这些名字就成为了国人骄傲荣光。所以沙鸥与女排就成为了张暖忻所借重的它山之石,最终张暖忻是想藉此完成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接轨并成功登堂入室理想

  80年代初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梦想与2008年奥运会上荣登金牌榜首位的荣光之间恍若隔世。当中国电影跟随全球浪潮终于走出亚洲走向世界(欧美?)的时候,当由《英雄》发轫至今中国式大片兴起的此时,当冲出亚洲的中国电影遭遇到走进国门的美式大片,张暖忻导演地下有知该做何感想?这是她想达到的现代化吗?

  《沙鸥》影评(五):那时侯时尚指南

  关于这部影片表面上的意义,其实本就没什么意义。

  这是一部在所谓宣扬爱国主义时髦的拼搏精神外衣下,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诗意个人主义电影。

  对当时的我而言---在那个学校组织看电影的年代,我仅仅是记住了其中的一些与主题无关的东西。

  我小时侯最大的心愿就是,留一头披肩发,穿喇叭裤,再来一双红色高跟鞋。一个小城市女孩子羡慕的就是烫发和涂口红女人,新年在唯一的百货公司买一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在看过这部电影以后,我的审美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可爱玩具小猪,帅气的运动服,白风衣羽绒服,还有飞机场里沙鸥那件紫色的坎肩,她美丽发型,这些东西把我震住了,超过了圆明园的柱子和郊外的树林,还有刘广宁神经质的声音。

  原来这样的打扮才是洋气呐!于是我不再偷穿小姨的高跟鞋,独自站在镜子前松开羊角辨。

  我希望在新年买一件蓝白条的运动服,去理发店剪了短发

  还是不象沙鸥,没有人家气质,居然象个傻小子

  十几年后我在火车上见到一个女运动员,还是爱慕她那英姿飒爽的形象和无法效仿的气质。运动服还真不是谁穿都潇洒,象我这样的胖子穿上,除了更显臃肿,还会带出一股塄样,实在难看

  即便是现在,我看外国的当代电影还是有模仿人家衣着企图特别是法国电影,有的干脆是看女主角衣服,比如《在云上》里女人们的各色阿玛尼大衣,真是羡慕不已。

  许多年后再看这电影,真正领略了其中一个女人的奋斗和悲剧,那段,烧了,全烧了,雪崩啦,雪崩了,就是女主人公的命运之音,我听到的是一个女人的绝望和呐喊。

  只有一个女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一个所谓的女强人,一个真正悲剧意义上的女人。

  如要了解80年代时尚,请看此片。

  《沙鸥》影评(六):沙鸥的梦想实现

  沙鸥的梦想实现了

  ——看《沙鸥》贺中国女排夺魁

  [纪念电影百年·怀念老电影]

  范达明

  正当中国女排1981年11月16日晚在日本大阪最后地战胜了日本队,有史以来第一次夺得世界杯桂冠的时候,影片《沙鸥》的上映,在神州10亿群情沸腾的狂喜中,更使人有一番别有感触体会

  沙鸥的梦想就是要打败日本队,夺得女排世界冠军。今天,电影编导通过沙鸥在影片中提出的曾是梦想的要求,果然真正地实现了!银幕上的艺术形象与通过电视荧光屏转播的现实生活情景如此交相辉映,就它所取得的巨大的、广泛的、现实的、积极社会效果来讲,这部影片在新中国电影史上也是罕见的;在世界电影史上,类似的社会效果则(恕我海口)甚至可以同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以及最近瓦伊达的《铁人》的情况相媲美。影片《沙鸥》以其独特内涵迅速地、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紧扣着祖国的命运,急迫回答与应和了民族的要求和人民的心愿,显示了影片编导超乎寻常远见卓识和匠心独运的艺术功力。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沙鸥的梦想的实现,证明了“工夫不负有心人”的哲理。因此,尽管沙鸥为此付出了她全部青春、心血与健康这几乎是一个运动员的整个生命的代价,她也在所不惜。沙鸥虽然瘫痪在她的轮椅上,她的奋斗与努力却没有白费,它们有崇高可歌可泣价值。沙鸥走过的艰苦卓绝道路,正是中国女排实际走过的道路。

  中国大球运动全面走向世界的壮丽前景,使10亿神州为之瞩目与期待,使我这个影迷与许多其他人一样,也成了球迷。上影著名导演谢晋曾把中国女排“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也作为中国电影打入国际影坛的奋斗目标。我以及我们文化宫影评组的影迷们也热切地期待着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拿下大奖的这一天的到来。而青年女导演张暖忻拍摄的《沙鸥》,可以说是朝这个崇高目标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举国欢腾的今天,我与我们影评组的同志热烈地向中国女排致敬,也为影片《沙鸥》的成功祝贺。

  1981年11月17日写于Y.C.

  2005年9月5—7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影片信息

  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制片厂出品彩色故事片(9本,1981年)

  编剧:张暖忻、李陀

  导演:张暖忻

  摄影:鲍萧然

  主演:常姗姗(沙鸥)、郭碧川(沈大威)、汪韵辉(母亲)、卢君(韩医生)、李萍(章丽丽)、代明(于教练)

  《沙鸥》影评(七):自强不息地与命运搏斗的人——试评《沙鸥》与沙鸥的性格

  自强不息地与命运搏斗的人

  ——试评《沙鸥》与沙鸥的性格

  /范达明/

  盼望已久的《沙鸥》终于在全国陆续上映了。好像在读一本听人称颂已久的书,当我如饥似渴地看着张暖忻拍的这部影片之时,真是情不自禁地为主人公沙鸥的坎坷命运与不幸遭遇滚下了热泪。沙鸥的命运带有深重的悲剧性质。她有着为国争光的崇高人生目标,为此,她自强不息,付出了她的青春、心血与体质健康这几乎等同于一个职业运动员的全部生命的代价,然而命运并没有给她实际应有或希望有的报偿。如果各种条件稍更具备,如果各种偶发或必然事故不是同时纷至沓来,应当说,她也是可以在排球事业上成功并亲手夺得冠军,或者至少是在个人幸福建立一个美满温暖小家庭的。然而沙鸥却是事业未竟,身先瘫痪,婚期将至,爱人殉职。“我什么也没有了”,“我失掉了一切!”沙鸥在听得大威的噩耗以后从麻木中扑倒在妈妈怀抱里痛哭:“生活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这是沙鸥由衷地发出的深藏心中而难以克制的悲愤与痛苦的呼号。影片在此深刻地揭示了沙鸥自强不息与命运搏斗的倔强性格同她终究未能克服实际厄运之不幸的巨大冲突,它使广大观众,特别是我们一些有志有为的年轻一代,对沙鸥的不幸命运生起深切同情与强烈的共鸣。在沙鸥不幸命运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十年内乱造成我们整个民族、整个一代青年(所谓“失去的一代”、“耽误的一代”、“伤痕的一代”)的心灵创伤的影子。

  但是影片《沙鸥》的思想与精神境界高过以往的“伤痕文学”、“伤痕电影”的地方,在于它还表现了主人公沙鸥能在不幸遭遇与厄运打击下,只要一息尚存,仍然不停止与厄运搏斗,并寄希望于后来者的彻底献身精神。当她耗尽最后一点实力已不能动弹地瘫痪在轮椅上时,面对电视里由她训练出的中国女排夺取冠军奖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国扬威的荣耀的一幕,沙鸥悄然地挤在人后,在暗处抑制不住自己激动不已泪水欣慰地觉得一切艰难困苦都算不了什么,只有这胜利欢乐将在她跳动的心中永存……这是沙鸥境界升华到无限、升华到崇高的令人敬仰的一幕;沙鸥的形象本不美丽也升华到了光艳照人的一幕。因为此时,沙鸥的献身精神已不仅表现在她贡献出了个人的身体与健康,而且还是在她的精神与荣誉——这对于沙鸥来讲是“胜过生命”的东西了。沙鸥的献身精神所以是“彻底的”,道理即在于此。

  沙鸥是一种有着特殊性格的人。与“四人帮”搞的那些个“斗私批修”、“高大全”式的所谓“英雄”不同,沙鸥恰恰是一个带有强烈“自我”意识勇士。她是一个没有成功为英雄但又具有英雄气质的普通人。她有痛苦,有眼泪,也有过绝望;但是这一切都更有力衬托着她性格中的那种最基本的特征——“谁不想当冠军,谁就不是好运动员”这样一种求强求成的特征。这充分表现着沙鸥的那种强烈的自觉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但要求必须“从我做起”,而且还一定要“由我完成”。实质上,这已经是一种英雄的性格了,而且已不是一种一般的英雄性格:它是一种自始至终的、有始有终的、贯彻到底的英雄性格;非常似同黑格尔描述过的那种希腊英雄时代完整性格的独立自足者。有人企图把这种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彻底的英雄性格归结为“个人英雄主义”,这并不准确,除非对此概念重加解释。因为沙鸥所走道路的每一步又同时是在牺牲着那种狭隘个体意义上的“自我”的利益的。在沙鸥的“自我”中,包含着或是融化着强烈的民族的、国家的意识,“自我”发展(升华)到最后,正是到“自我”牺牲了个体所能贡献于国家与民族的一切为止——而所谓“为止”,其实仍未“为止”:停止跳动的是沙鸥的瘫痪的双腿,却并不能停止跳动她的那颗搏斗的热血的心!影片最后,当沙鸥从电视上见到中国女排夺得亚洲冠军,本应到此可以“圆寂”与“超脱”的沙鸥,反而在心中燃起了更加强烈的欲望:“假如人真能转世,假如我还能从头再生活一次,那么,我还要当运动员,我还要打球,我还要争当世界冠军。”——这段内心独白是完成影片的最高任务,即完成沙鸥特殊性格的塑造的最后的点睛的“绝笔”!沙鸥,她是那种搏斗一辈子、牺牲一辈子还不够、还不满足的人;她巴不得还要搏斗两辈子、三辈子,哪怕同时也牺牲两辈子、三辈子(假如可能的话)!她是一个自强不息终不满足也终不悔的人;一个不能“由我完成”就死不瞑目、永不甘休的人。沙鸥所以没有成为英雄,并非没有崇高目标,只是因为她为此已消耗尽了此生;她是一个需要永生才能成为英雄的人。这是她的悲剧。或许,其根源只能用如同她母亲所说“生活本来就不容易”,以及个体生命本来就有限,而在崇高目标下就显得更加有限来解释。然而正因为如此,她就不能只是普通人;她是一个注定永生负有英雄使命的人,因此她倒是一个真正的彻底的永远的英雄。沙鸥具有真正悲剧英雄的、崇高的性格——犹如希腊神话中为人类取火的普洛米修司和中国神话中为人类纳凉的夸父,她的彻底地与命运搏斗和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正是她的可歌可泣之处,也是影片所以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道理所在。而沙鸥性格中的强烈“自我”意识的时代内容,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求人们的那种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翁的高度责任感。沙鸥为我们“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一代新人树立了奋斗的楷模;作为当今文艺作品中的一个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的成功典型,它将留在艺术的史册与人们的记忆中。

  1981年11月15—16日写于Y.C.

  2005年9月9—10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原载《锤炼》工人文丛1982年第1辑第58—59页]

  笔者今日借这篇34年前的旧作,祝贺郎平带领的中国女排为中国第四次赢得世界杯女排冠军的奖杯与荣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沙鸥》的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