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观后感10篇

2018-09-21 01:1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观后感10篇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是一部由路易·马勒执导,让娜·莫罗 / 莫里斯·罗内 / 乔吉斯·伯乔利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惊悚 / 黑色电影类型的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观后感(一):不愧是我爱的马儿

  不愧是马勒的电影,看片子过程极其难受。虽然说新浪潮经典叙事但马勒还是借着经典叙事的骨架贡献了一个新浪潮的故事。我们在片子里看到爱情了吗?看到了吧...也许没有??深爱女主人公最后和最初的独白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观后感(二):【法国新浪潮经典】通往绞刑架的电梯(含电影片源)

  写文时思索着为标题取名,思来想去,发觉片名是最合适的标题。雨夜写文,一面回放着电影里金发少妇孤身一人在雨夜彳亍的画面,另一面构思自己臆想的迷离幻梦。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观后感(三):Ascenseur pour l'échafaud

  我最喜欢的法国电影之一,Miles Davis‘ sound track 是 noir 电影音乐绝对经典,moody, melancholy and jazzy. . .

  我所喜欢 Louis Malle 的另一部电影是1990拍的《五月傻瓜 Milou en mai》。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观后感(四):所谓新浪潮

  关于这部电影我也不出太多,所谓的新浪潮,我也不明所以。

  剧情还不错环环相扣,但让人不够兴奋

  节奏较慢,但爵士乐的背景音乐,以及到紧张处的鼓点,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搁到现在那就叫复古。

  带着些许瞻仰的态度来看这部电影,看完,也只剩瞻仰了。

  所谓经典,有时离现实太远。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观后感(五):通往绞刑架的电梯

  10年,20年,没有意义岁月持续着,我会睡着,闭着眼睛个人,我很冷酷,但爱你,只爱你一个。我慢慢变老,但两个人一起,会有结束的一天,谁也不会让我们分开。

  悬疑浪漫交织起的犯罪片,两个阴差阳错的杀人案交织一体女主小资浪漫,男主实力背锅。最高明的是男女主人公除了在开头有过短暂电话对话外,至始至终都不曾见过一面,只在合照里存有联系,但这些作为证据的出轨照是谁拍的呢。让娜·莫罗孤魂似的游走在深夜巴黎的街头是全片最美的风景。首尾出挑。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观后感(六):纪念法国新浪潮最美的女人

  昨天,让娜·莫罗(Jeanne Moreau)在巴黎的家中去世,终年89岁。在我心目中,让娜·莫罗有着法国新浪潮电影里最美的脸。 一年前的九月,因为要做一个电影研讨会,连续看了几百部法国新浪潮电影,其中的大部分现在都忘了,但是有三张脸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四百击》里的让-皮埃尔·利奥德 ▽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观后感(七):一步错,步步错

  这是一部名字就已经剧透结局的电影,但剧本高明就在于,即使已经告知了结局,这个故事依然保持了足够的悬疑度和未知性,直到最后一刻。

  对于追凶的一方,认定的事实实际真相是可以如何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部电影对此做了巨大讽刺。而对于凶手的一方,“一步错,步步错”,这最错的第一步,看似是那遗漏在楼顶绳索,但最后你会发现,从更开始时候就错了,错在他们拍下的甜蜜照片,错在他们的相爱。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生动诠释了何谓命运玩笑,两对情侣的交错促成了互相的毁灭同时也构成了最好的互文,虽然年轻的那一对在我看来堪称影史最脑残的情侣没有之一,乃至于我的大部分观影时间都处于分分钟想掐死他们的烦躁之中。最后的最后,一切在让娜·莫罗的喃喃自语中落下帷幕,我们早已知道结局,但没想到结局是以这种方式到来。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观后感(八):黑色经典

  这当然是路易马勒黑色经典, 我在VCD时代就已经刻过CDR, miles davis的电影原声也早已听过,然而却一直忘记翻出来看? 今晚看的版本,是刚刚上市的日二区推出的路易马勒套装第一集《少年·少女篇》,收录的是路易马勒早期名片4部,共计:

  《地下铁的莎姬》,《通往绞刑架的电梯》,《好奇心》,《黑月亮

  昨天看了《好奇心》,这算不算路易马勒在伦理学上玩的最大胆的电影? 他很善于搞这套啊,比如无法让人回避的《爱情重伤》也是。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给我的感觉和安东尼奥尼的《蚀》很象, 同是基于黑夜赋予电影诗人的狂想, 安东尼奥尼的《蚀》是空旷孤寂的,有人统计过,超过161个镜头空无一人,“虚实无界”,是我最喜欢的安老作品之一。

  同样的孤寂,Jean Moreau在路易马勒深夜的空街上寻找她的爱, 她的爱被荒诞的囚禁在“通往绞刑架的电梯”上, 而她却面对着假想中的背叛。这个片名我一直以为是抽象象征, 其实却是具体而微的, 是那么的黑色而又富有戏剧性,miles davis的配乐就象是一杯稀释后的毒药, 为罪人们调制好, 然后被一饮而尽。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观后感(九):与新浪潮,与爱情

  自己的瞎写的一些简陋分析,交作业用。

  本片与法国新浪潮的关系

  《通往绞刑台的电梯》在电影史上被普遍认为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先声。下面就新浪潮的特点来分析一下电影中的情节

  首先,新浪潮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了存在价值荒谬性,受唯心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影响,否认理性能动作用,认为感觉,直觉是主要的。这样看来,本片中的主人公似乎都有这么一种特点——凭着直觉走。男主凭着直觉杀死了自己的老板;发现绳子留在大楼上又凭着直觉不锁车直接跑回去销毁证据。女主凭着直觉唆使朱利安杀害自己的丈夫;凭着直觉认为男主最终胆怯,带着花店小姑娘逃走;又凭着直觉满大街寻找男主。男配凭着直觉带着女配开走了朱利安的车;凭着直觉偷德国人的奔驰,还杀了德国人;女配凭着直觉带着男配来到一个MOTEL;凭着直觉在前台留下了朱利安的名字;凭着直觉带着男配回家自杀。让我们看看这些“直觉”最终都得到了什么结果:四个人全进了监狱

  其次,新浪潮宣扬“人性恶”的人性观,四位主人公全部都证明了这一观点:杀人,唆使别人杀人,偷车,自杀。新浪潮的目的在于把人与社会的丑态反映出来,这让我不自觉的回顾了一下我看过的新浪潮电影,无一例外反映的全是人性和社会较为黑暗的一面,本片也不例外。由此我还想到了深受新浪潮影响的新好莱坞电影《出租车司机》。

  此外,新浪潮还宣扬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强调人与人的隔膜猜疑,强调人生意义。在本片中,男女主角互相之间的猜疑,女配角与男配角轻而易举选择自杀正反映了这些特点。四位主人公本身的行为就是与社会秩序对立的。

  还有,新浪潮强调自我的精神存在为中心,强调个人的绝对自由这一特点也在本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四位主人公皆向往爱情和选择的自由,于是杀人偷车,但最终却连在大街上行走的自由也失了去。

  所以,说这部电影是新浪潮的先声可不是空穴来风,它在“新浪潮”正式提出以前就具备了新浪潮的所有特点。

  关于爱情

  话说法国人似乎拍什么电影都会跟爱情有关,从路易马勒的这部《通往绞刑台的电梯》到特吕弗的《射杀钢琴师》,不管它们外表包着多少层“悬疑”“黑色”的影子,扒开一看实际上说的全是爱情。爱情让人变得胆大包天,片中的四位主角全都是为了爱情,是爱情把他们推向了绞刑台。为了爱情,男女主角共同谋划杀害男主的老板(女主的丈夫),片头二人的电话对白:“女主:我已经受不了了。我爱你,所以才这么做。别离开我,朱利安。 我在这里等你,和你一起。男主:我爱你,现在我只需要听听你的声音。”为了爱情,男女配角双双自杀:“路易,我们更强大,死就可以”。导演却给了他们的爱情憧憬一个大大的讽刺:男女主角没能一起私奔,男女配角也没自杀成功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观后感(十):千万不要把照片乱放

  对路易·马勒的印象停留在《爱情重伤》,停留在那种极端激烈人物性格,和由此导致的宿命般的悲剧意味。本片作为他的长片处女作,被称作法国新浪潮的先声,用黑白影像演绎了一个并非十分文艺化的故事,甚至还带着些悬疑紧张的好莱坞犯罪片风格。影片并没有像一般的文艺片那样细腻刻画人物性格,反而很注重故事本身的曲折动人,以至于我觉得本片作为欧洲文艺片的代表作,观赏性反而超过了艺术性。再加上片名表面上所带有的象征意味,电影与我的期望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记得好几年前看过科恩兄弟的《缺席的人》,又名《找错凶手杀错人》、《绿帽离奇勒索案》,那时对那种怪诞荒谬的风格不是看得很明白,但在我的印象中大体情节似乎与本片有些类似,也有婚外情,也有阴差阳错的杀人案。从故事本身来说,导演似乎要表达的是一种命运无常的观点,男主角一点小小的疵漏牵扯出一连串意外事件,使得他原本天衣无缝计划破坏无遗。就像《蝴蝶效应》所要阐明的那样,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对命运我们始终无法考虑周全,任何一点被忽略的因素都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本片的题材虽然是犯罪,但并没有像普通犯罪片一样玩弄悬念,一开始就让作案者、作案动机和作案过程真实完整地呈现,而且到影片结束我们也并没有发现背后有任何复杂的背景和黑幕。影片情节上所带来的刺激性,主要是主体案件所引发的枝蔓,主线和副线的互为因果构成了故事的浑然结构。可以说吸引我看下去的,不是案件发生原因扑朔迷离和人物心理错综复杂,而是案件所带来的枝节丛生和人物命运的牵扯人心

  从一开始男主角的作案过程来看,本片还带着明显商业气味。绳钩、手套手枪、微型照相机,这些貌似间谍设备工具在那个年代恐怕已算得上新奇。而且男主角设计案件的精巧也着实令人惊叹,从头到尾时间很短,但过程细致周详堪称完美。还有那段男主角被困在电梯里的镜头,他钻到电梯下面以后所面临的险境气氛紧张令人窒息。虽然大片的刺激眩目早已令我有些审美疲劳,但这种现实风格的场景还是给人带来一种别样的冷峻风致。

  电影篇幅较短,每个人物都轻描淡写,但各自的性格特征还是很鲜明。一开场是卡瑞拉夫人面部特写,虽然半老徐娘却成熟性感慵懒无力且魅惑勾人,吐出来的一字一句都似乎充满了欲望。她在大街上徐徐独行段落,还带着一丝黑白片所特有的凄美。于连这个名字让我想起《红与黑》,他与老板夫人的暧昧关系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从他的作案手段来看,在大楼里不露痕迹地杀人,在电梯里百折不挠地求生,自始至终镇定自若,有一种审慎沉静魅力。还有就是卖花女和她男友冲动无知,但导演对他们的定位也似乎仅限于此,这两个人的性格还是略显单薄

  最后那个警探说:“千万不要把照片乱放。”这一语道破了两起杀人真相败露的直接原因。或由于计划的周密,或由于身份误会,两个凶手还是藏得比较隐蔽,但一卷胶片却泄露了全部秘密。这也提出了一个现代社会的问题,就像《手机》所暗示那样,科技的日益发达使我们每个人的隐私无处可藏。手机可以拍照,笔可以录音,城市里布满了各种探头,太空里的人造卫星也如永不疲倦的眼睛。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把自己拍的照片收藏安妥,千万不要再乱放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