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号的我》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号的我》经典影评集

2018-09-23 01:0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号的我》经典影评集

  《大号的我》是一部由摩根·史柏路克执导,摩根·史柏路克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喜剧 / 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号的我》影评(一):Healthy Lifestyle

  可以说是我看的第一部纪录片?

  简直是值得学习样本引经据典动画采访旁白blablabla~

  拍摄是不是不难学,我就要开始了~

  Laptop播着小J的Make Me Wanna Die,今天一下就看了两部~

  够了吧?够了吧?

  导演这下赚得盆丰钵满,名利双收,不知道是不是很划算呢~

  高调现实世界的必须啊~

  总之是很精彩的纪录片,丝毫不烦闷感觉食品专业还是会很跑火,不错~

  《大号的我》影评(二):Bologna size: A load

  看起来很惊人

  但是,这位仁兄的医生不止一次告诉他,你每天都吃了5000大卡。

  一天5000大卡,基本上只有脑残才会这么吃东西

  而且,就如纪录片《胖头》所说,一天5000大卡的任何东西都能把任何人吃成肥猪。

  何况,根据计算,只算三餐的话,你怎么也到不了5000大卡。不信?你可以去任何在米国的麦当劳,然后点几份套餐。除非你一餐吃两个套餐,就算是大号套餐,你的热量计算也只会在3500大卡左右——虽然也会慢慢地把你变成肥猪,但是毫无疑问,Spurlock夸张得明显

  本片出发点值得怀疑,而且充满谎言

  哦对了,别提垃圾食品垃圾的事情。这个地球人都知道。

  《大号的我》影评(三):主要想说另外一片子

  以前看过另外一片子:

  一个国外的美食节目主持人发现学校学生提供的伙食很多不健康食物,就去跟学校的食堂倡议,多给孩子们提供健康饮食

  可是食堂的工作人员说,自己人手少,不用加工食物的话,根本忙不过来,而且基本没有孩子抱怨过他们的伙食。要做什么健康食品,就让那人自己做吧,然后让孩子们选好了。

  后来,那个人自己在学校食堂做了很健康又营养好吃午餐,在中午的时候,和学校本来的吃的一起提供给孩子们选择。可是,不管他怎么向孩子们推销自己做的东西,大部分孩子还是选择了自己以前吃的那些东西。他还是很努力坚持到了午餐时间结束

  再后来,他到学校的草坪边上哭了。

  我泪腺就被按下开关了。

  《大号的我》影评(四):乱评

  虽然M记、K记的饮食不健康,但偶尔吃一次真是觉得味道不错。如果我是资本家,我也会使劲推荐我的产品,只要是在不违反法律前提下。普通的名众,如果想要保持健康,需要对自身饮食做一些调整,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很难,但如果想达到一些目的,但那也是必须的,如果对自身完全放任,自身的毁灭显而易见。如果知道饮食是不健康的,法律也需要颁布一些条文来克制商家的无良。司法被财阀控制社会也是有问题的,完全是以资本导向,无视了人的健康需求。上层精英才不会吃这些垃圾食品,就下层傻逼便宜,图口味无视健康,成天吃这些,精英们吸食着下层百姓血液以供他们自身的挥霍。非健康的食品添加剂、激素,被法律所认可,但食用这些的完全是没有话语权的下层百姓。

  个人对完全的素食主义者没什么好感,尤其那种不断劝你也要素食的人。

  《大号的我》影评(五):这里可以看看麦当劳的回应

  看这种主观臆断很强的烂纪录片,不可避免伴随很多逻辑错误。可以看看麦当劳的回应,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能公开辩论优势!主要观点平衡饮食选择和日常运动。 没人会没事每天只吃高热量的食物。这也是巴菲特的观点,他几乎每天麦当劳可口可乐,他的理论关键在于热量。每天限制多少卡路里摄入就可以,跟吃什么没关系,何况食物能让人开心,这些心理因素没被考虑

  网上找到的几页幻灯片截图

  《大号的我》影评(六):看片笔记——《Super Size Me》

  1.段落式的结构,某种程度类似于一篇论文覆盖了许多论题,但同论文不同地方在于没有另一方的观点或者理性思辨,即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戏谑、讽刺及富含表现力的画面,确实比网络上的文章更能突出阴谋论的优势,尽管这个基本不算阴谋论吧。3.此类纪录片一大特点行动,他们不仅要搜集证据,他们本身的行为就是证据。4.这带来的结果就是,这些纪录片都是由自己的观点出发的,一切行动与证据都围绕着自己的观点展开。5.本片最传奇的地方在于它成了,圣丹斯6周之后麦当劳取消了Super Size套餐。6.妹子真不错,借本片推出的时机还出了本减肥书。她讲他们性生活的时候太生动了。

  值得记忆场景1.开场小孩喊着pizza hut玩耍2.伴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曲子做又恶心又讽刺的手术3.其实每章的标题都很有趣小丑彻底成为邪恶化身啊。

  《大号的我》影评(七):再次体现了美国人逻辑极度混乱思维方式

  “这是一部有趣的纪录片。针对麦当劳快餐和美国人身材肥胖等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摩根策划了一个‘以身试法’的实验方案:在一个月里,除了去麦当劳点餐,他不再吃别的食物。在一日三餐麦当劳对肠胃狂轰滥炸后,摩根发现了自己身体急剧的变化体重飞涨30磅,血压飚升,精神倦怠呼吸闷滞,性生活质量骤降。摩根用亲身的试验结果,告诉那些依恋速食快餐的人们回归健康膳食是如何的迫切。”

  我非常佩服这个摩根的实证精神,但也仅仅佩服他的实证精神。

  美国人的头脑简单到,如果我连续一个月只吃麦当劳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损害,那就是麦当劳的问题。

  你试试连续一个月只吃人参鲍鱼,能活过一个月吗?

  你试试连续一个月只吃燕窝鱼翅,能活过一个月吗?

  饮食搭配合理重要,不是说你连着吃一个月的麦当劳,吃坏了身子就是麦当劳的问题。

  垃圾食品(Junk Food)指的是高热量低营养的食品,严格按照这个定义,我们吃的米饭也属于垃圾食品。

  《大号的我》影评(八):super size American

  重新看了一边SUPER SIZE ME,印象深刻的是MORGAN找来几个小学年级学生,然后拿出一叠图片问他们知不知道这些是什么人。每个人都知道麦当劳叔叔,但是却没有人知道耶稣。另外是在白宫外面MORGAN叫一群妇女念对美国效忠的誓言,她们尝试了很多遍都不成功,但是却对BIG MAC的广告台词倒背如流。

  我也记得在小学的时候香港TVB上麦当劳的广告打得很凶,那段巨无霸广告词我都还记得:“双层牛肉巨无霸,酱汁洋葱夹青瓜,芝士生菜加芝麻人人食到笑哈哈”事实证明麦当劳的广告就是牛,就是深入民心

  我不是一个常去麦当劳的人,一年去不了一两次。但看过这部片子以后,我决定以后也不会让我的孩子去吃JUNK FOOD。记得有一个观点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童年对食物味道的记忆,然后长大了就会对那样的味道念念不忘。有些人记得的是砂糖打成的棉花糖,有些人记得麦芽糖。我对食物的记忆很简单:酱油鸡蛋拌饭,麦芽糖,还有外婆院里那棵龙眼树的龙眼。我希望未来我小孩记住的是我煮的饭菜的味道,而不是和现在的小孩那样对童年食物的记忆只是麦当劳,KFC和PIZZA HUT

  《大号的我》影评(九):观影日志之4769:超码的我

  观影日志之4769:超码的我

  1.食品健康卫生问题,特别是这几年,困扰了国人,在国内,最大的洋快餐不是麦当劳,而是肯德基。当然,这两者卖的东西都差不多,只是因为肯德基进入中国早,而且市场营销好。

  2.麦当劳和KFC已经走向全世界,以至于这两者成了所谓的世界厕所,记得法国或者某国在抵制,推出一种叫做慢饮食的生活。

  3.这部电影没有什么实验室数据的堆砌,也没有深入到KFC得厨房处理中心或者原料供应商,只有身体力行,一个月每顿都吃洋快餐。所以。。。。这样的结果不能令人信服。就比如麻辣烫火锅或者手抓饼在中国都很火,但是谁会每顿都吃这个东西呢。何况西餐的一个特点就是品种比较单一翻来覆去就是这么十几个蔬菜肉类。说到底就是营养的不均衡

  4.电影里有一个情节比较有意思,一个人拿着人物头像卡片小朋友看,结果小朋友总统都不认识,而认识麦当劳叔叔。这个情节原意应该是讽刺,但是我却觉得这个麦当劳在、在营销方面的完胜。

  5.一个事件,或者说每一个事件,都有两面,有时候你看他是讽刺的,有时候你看他是批判的,但是有时候你看他是可笑的,有时候你看他是可悲的、

  《大号的我》影评(十):另一个声音

  肯定会有人说Morgan的做法太极端,没有科学证据作后盾,只是单方面的堆砌画面和证词,等等。但他毕竟站了出来以牺牲自己健康为代价(谁都知道急速增加和急速减少体重都给身体增加了很重的负担)拿着大喇叭喊出了一个不同的声音。除掉这里面的可能隐藏的个人因素--与这样有名的大公司对着干的结果必定是出名--Morgan倒是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情。且不论他的声音到底能传多远,在所有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群中,至少会有一两个象我这样再也不碰McDonalt's和软饮料的人了。

  对解决肥胖问题而引发的“个人责任还是社会责任”的讨论其实早已出现。可仅仅限于学术界几个学者的实验报告几篇论文的归纳总结,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处在这个问题的核心公众。不等到科学家们拿出一本布满了研究数据的报告,证明肥胖和快餐之间密不可分关联政府永远不会动那些给他们带来可观利润大公司一根汗毛的。如此,学者们微弱的声音似乎将永远被淹没。好在此时,Morgan用所有人的熟悉的方式--充斥着视觉刺激音响效果影片--把那微弱的声音放大。

  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当成一个有头脑会思考的人对待。因此且不论事情的真相究竟怎样,如果人们突然发现自己过去是如何的被同一种声调层层叠叠的蒙蔽--在惊讶于另一种声音的出现之后--那种突然意识到自己过去是如何的被当成傻瓜对待的震撼,一定会有足够力量扭转目前的局面

  现实永远被层层迷雾笼罩。即使无法知道真相,知道辩论双方的观点总是好的。即使一部纪录片所能做的也仅仅是让看到它的人意识到还有这样一种声音,有一帮人在为了让更多人能听到这种声音而不断努力总是好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