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活着为了证明》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活着为了证明》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9-24 01:1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活着为了证明》经典观后感10篇

  《活着为了证明》是一部由Rob Epstein / Jeffrey Friedman执导,Rupert Everett (Narrator)主演的一部历史 / 战争 / 纪录片 / 同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活着为了证明》观后感(一):证明活着

  关于同性恋,在我看来,已不单单是一种性取向问题了,它表明一种人生态度。禁忌的爱,是为了证明生命壮阔和不羁,是为了证明个体的放达和自由。我所欲,我所爱。

  在那个人性泯灭,异常黑暗年代。个体,成了政治旗子的代名词

  这些人用性来反抗,用性来宣战,这些生命是灵动的,这些灵魂独立的,他们不从属于任何一个人,只属于自己

  导演杰弗里`弗里德曼,本身也是男同性恋,画家

  《活着为了证明》观后感(二):bent

  《Paragraph 175》,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十分确定《BENT》就是发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故事

  在《BENT》的结尾,MAX脱下带有黄色三角衣服代表犹太),换上粉色三角(gay),绝然地走向电网,触摸而死。用生命为代价,正视自我。

  《BNET》是舞台剧改编,它来源于那活生生的史实,我不知道这几位幸存者经历了如何的痛苦艰程。或者说,这种噩梦也一直笼罩他们后来的生活。HEINZ,这位93岁的老人,他在片尾哭泣,他说:不知道谁可以说,不知道怎么说...

  我十分懊恼于自己言语苍白,我没有词语可以形容看到这个93岁老人回忆时的沉默和哭泣。影片中有着他年轻时候的照片,有着强健体魄英俊面容。可以想象的到,他那时候和爱侣在一起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画面

  纳粹将G和犹太人弯曲的挂在树上,这不仅仅是对身体的扭曲,也是对灵魂的扭曲。

  《活着为了证明》观后感(三):第175条例

  《第175条例》是一部纪录片,获2000年圣丹斯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导演奖,柏林电影节费比西最佳电影奖。第175条例是德国1871年制定的刑事条例:"发生在同性之间或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性行为应受到关押、失去公民权力或被征税。" 虽然这条法令可以追溯到1871年,但是并没有真正落实。1920年代,柏林甚至被称为同性恋的天堂。但是自从纳粹执政以来,从1933年到1945年有超过10万人因为是同性恋而被捕,有一半被判处死刑,有的被送往监狱,有1万到1万5千人被送往集中营,后者只有4000名幸存者。而今天只有不到10个人还活着,在这部纪录片里,其中5位讲述了他们的故事,这里面有犹太人,德国人,和法国人。这些被纳粹处决的同性恋被佩上粉红色三角形标志,这个标志到了现在甚至演变成了同性恋标志。鲜为人知的是,许多在集中营幸存下来的同性恋到了战后的德国不但没有象其他幸存者那样被当成是战争和纳粹的受害者,反而被看待成为罪犯,有的甚至又被投放会监狱,而且呆在集中营的时间还不算在服刑期内。在1950和1960年代,西德根据此法令逮捕的同性恋与纳粹德国时一样多。纳粹版的第175条例直到1969年才从德国法律中去掉。而当战后国际社会寻找纳粹受害者的时候,这些受迫害的同性恋都被排出在外。直到此纪录片摄制时,德国政府仍然拒绝正式承认同性恋是纳粹帝国的受害者。2001年,在这部纪录片上演不到一年之后,德国政府正式向被纳粹迫害的同性恋道歉并且寻求赔偿措施。这部片子被称为“第三帝国最后一个没被讲述过的故事”。

  《活着为了证明》观后感(四):德国刑法第175条——历史与当下

  最早是我在读到德国刑法典的时候,发现有一条被删去了。上网搜索才发现,第175条是惩罚同性性行为的。其内容几经变革。最初只是规定了违反自然的性行为,然而在纳粹时代被疯狂地扩大化,任何与性有关的行为都可能被定罪。于是,利用这个条款,纳粹逮捕了大量的同性恋者,并他们关入集中营,进行校正治疗,甚至虐待、屠杀。德国战败以后,尽管进行了非纳粹化改革,但是仍然保留了这个条款。其内容也有所修改,将可罚的范围限定在成年未成年之间的性行为,主要的考量保护未成年人健全成长。直到1994年,这个条款才被完全废除。

  德国刑法典颁布于1871年,正好是德意志帝国建立的那一年。它以严谨逻辑结构高度抽象概况的表述,和先进的立法技术世人所称道,成为后来诸多后进国家立法的典范。直到今天,日本、台湾的刑法学界仍以德国的学说宗师。但是没想到的时候,尽管这样近乎完美的法典,在制定之初竟然有现在看来如此侵害人权的条文。不得不引人深思

  值得欣慰的是,德国于2001年颁布了《生活伴侣法》(Lebenspartnerschaftsgesetz)。以“民事结合”的形式,首度给予了同志平等权利,再度为德国人权事业进步添上了值得骄傲的一笔。这距离同性性行为去罪化仅仅七年。

  最后就电影发表几句看法吧。看完以后很震撼心情骤然沉重了许多。也许那个年代生活的人,有种我们难以想象的经历。在老人们逐渐去世,历史逐渐被遗忘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回顾《德国基本法》(Grundgesetz)第一条“人格尊严神圣不可侵犯”,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部分内容参见德文及中文维基百科

  《活着为了证明》观后感(五):片段

  “我们需要浪漫地看待这事。因为在如此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人们总是倾向于把一切浪漫化的。当炸弹落下来在不远处爆炸,你会向身旁的人寻求安慰。这时你就忘记了炸弹,战争和停滞不前火车。只有和你紧紧相拥的那个人。然后你就会做所有人在紧紧相拥时会做的事。”

  “你不会想告诉我,当遭到轰炸时……你们在车厢里做爱吧?”

  “当然,我们做了!当然!你没听懂吗?那你可真迟钝孩子。你真迟钝。”

  ------------------------

  那段日子里我结识了我的初恋曼弗雷德。有一天晚上我去他家,却只见到了他弟弟。我问:“曼弗雷德在哪儿?”

  他说:“我家人今天都被抓走了。”

  于是我去向曼弗雷德的老板求助。我说:“曼弗雷德被捕了,和他的家人就关在从前的校舍里。”

  他的老板,一个高大魁梧的德国人问我:“你有胆量吗?”

  我说:“我有胆量。”

  他说:“我儿子和你身材差不多。他有一套希特勒青年团的制服。你换上制服,把曼弗雷德救出来。”

  于是我穿上制服混了进去,假装把曼弗雷德带出来问话。看守他的盖世太保问我:“你会把他带回来吧?”

  我回答:“当然,不然怎么样?他是个犹太人。”

  就这样我和曼弗雷德一起走出了旧校舍。走出大约二三十米——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位置——我给了他二十马克,说:“你先到我叔叔家躲起来,我稍后过去和你回合。”

  他停下脚步,用非常平静语气说:“我不能跟你走,Gad。我是家里唯一强壮男子,我得留下来保护我的家人。如果我今天抛下病弱的家人,这辈子良心都不会得到解脱。”

  然后没有道别,他转身走回了我的旧校舍。

  我继续朝相反的方向走去。我无法思考,但是我知道有什么东西……永远地碎了。“

  (曼弗雷德于1942年死于集中营,年仅21岁。)

  《活着为了证明》观后感(六):《PARAGRAPH 175》:目睹审视的力量

  文/故城

  An unnatural sex act committed between persons of the male sex or by humans with animals is punishable by imprisonment; the loss of civil rights may also be imposed.

  ——PARAGRAPH 175, German penal Code,1871

  这段文字摘自一部纪录片的片头,它就是2000年连夺圣丹斯电影节纪录片最佳导演,柏林电影节影评大奖的影片《PARAGRAPH 175》。与纽约周刊影评人David Ansen,“Not to be missed…Elegant and Powerful!”的评论相比,本片或许温情许多;但影片的厚味必是精心体味后才会尤感深刻。《PARAGRAPH 175》的片名出自1871年德国刑法典的175节,它汇集了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的访谈录,讲述了那段无法表达深深印在每个人心底梦魇。随着那些恐惧与煎熬在访谈者渐进式的谈话中一层层地拨开后,这段大屠杀中从未开启的一页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从1933年到1945年,有超过10万名同性恋者被指控触犯了175节条例,因此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这其中不乏大量的犹太人和非日耳曼人。其中有半数以上的人都在大屠杀中丧生,至今仍然在世的不超过10名。本片所采访过程中也受到很大的挫折,其中幸存者Kar Gorath就拒绝谈论那些“劣质而令人羞耻”的记忆,在回顾了几张旧照片后,老人合上了厚厚的相册,将逝去的记忆掩藏起来。另一位幸存者Pierre Seel最初对访谈也很排斥,可以说,这段难以言表的历史回忆起来确实困难……

  影片伊始,很有些往事重提的怀旧,在旧照片和旧影像的切换之间,我们依稀看到当年希特勒高压政策下的人间百态。同性恋舞会似乎在银幕那张白布上重新开始,在柏林的每个角落,都有着人们聚会舞蹈场所,这些看似充满靡靡之音的地方被黑白色镌刻后显出明暗和棱角。在Heinrich Himmler的报告中,叙述了当时有大约7-8%的德国男人是同性恋者,这种近似瘟疫的“疾病”如果延续到现在,不知道德国会成为什么情形?还不用我们去考虑这个问题,希特勒便将公民的私人生活拉近了种族歧视罪孽当中。他将与自我和社会意识形态相悖的行为打入地狱,仅仅德国刑法典第175条便可让数以万计的同性恋者锒铛入狱

  一位老人回忆,一天晚上他和伙伴下棋、聊天,第二天大早纳粹就带走了伙伴和他的家人,唯有他侥幸逃脱。老人生动描绘那晚是“一个爱的夜晚”,若是这样的言语出自一位未经世事的青年我们必是大惊小怪,但从老人口里说出的却透着无尽的伤感依依不舍。在他眼中,那晚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就是风花雪月的浪漫爱情,我们丝毫不会怀疑这其中的诚意。他回顾着这之后的他歇斯底里地呼唤爱人的归来,眼前的晶莹泪水已经悄然滚落。如果说先前我对同性恋的认同还停留在意识形态的默认层次上,这之后更多的是将自己内心的悲悯转化超越主观情感的共融。我想,这正是导演所希望看到的观众与采访者之间的交流。随着谈话的逐步深入对话的内容开始涉及监狱、涉及死亡、涉及大屠杀;镜头游走于围墙之外,阴森的囚牢中似乎发出一声声的叹息、惨叫与长鸣,振聋发聩

  HeinZ F.已经93岁了,他是幸存者中年龄最长的老人,他说:“我很庆幸能被关押在一个正规的监狱,像上帝礼物,它让我的生命苟延残喘……”被岁月洗礼后,那个曾经青春活力少年已然迟暮。无情的岁月可以侵蚀任何富丽堂皇宫殿,留下来的是矗立在夕阳下的残垣断壁。当我们想去刷新、修缮、重建这废墟,哪来的那般豪情精力

  影片结尾,当问起老人最想把这段历史告诉谁时,老人脱口而出的是“父亲”,而后,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本片没有停留在以对同性恋者癖好的挖掘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也没有像《索多玛的120天》那样暴露纳粹集中营其中的性虐、鞭尸、兽欲狂欢,在同性恋和纳粹这两个敏感话题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却以一种深沉、内省、审视的眼光透视着人性的种种。影片层层深入,从幸存者的性取向入手逐渐进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探讨纳粹暴行的同时而不忘驻足人物精神层面。导演目光深邃,从一个个思想废墟中提取素材,就想喧嚣中的宁静那般弥散着惊人的力量,也正是这种严肃品质,造就了本片卓尔不凡的艺术气质和史实价值

  导演Rob Erstein长年来致力于同性恋的研究,1985年他以同性恋影片《哈维米克的时代》(The Times of Harvey Milk)一举摘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此片讲述了美国同性恋政治家哈维•米克一生传奇事迹,对同性恋在美国的地位刻画入木三分。Rob Erstein本人也是一位同性恋者,他在随后的若干年里坚持拍摄了若干相关题材的纪录片,其中以1995年的作品《The Celluloid Closet》最为出名,它描写了同性恋对娱乐圈的影响,加里•库珀、查理•卓别林、汤姆•汉克斯等明星悉数登场,可谓轰动一时。而这部《PARAGRAPH 175》历时三年拍摄的作品再次触及敏感话题,引起世界范围对同性恋问题的反思,不愧是一部不朽的力作。

  05/03/13 01:45

  《活着为了证明》观后感(七):Paragraph 175

  德国从1871年到1994年实施的反对男性同性恋的法案。女性同性恋被认为是可医治的疾病而极少被追究。

  同名电影(2000)访问了几个在纳粹时期因Paragraph 175进集中营的老人。当时有10万人被捕,仅4000幸存,而如今则不到10人。当事人因为遭受巨大的身心伤害(甚至在二战结束后)而多保持缄默,从而使这段历史几乎不为人所知。

  Further Reading: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ierre Seel

  Homosexuals and the Third Reich

  -----------------------

  引用:

  评纪录片《活着为了证明》

  [日期:2006-01-01] 来源:文化研究论坛 作者:吟风

  开往心灵深处的列车

  片 名:《活着为了证明》(《PARAGRAPH 175》)

  国 家:德国

  导 演:杰夫里·弗里德曼(Jeffrey Friedman)、罗伯特·爱普斯坦(Rob Epstein)

  类 型: 采访纪录片

  奖 项: 第五十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

  2001年美国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第十四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活着为了证明》是一部拍摄于1999年的德国采访式纪录电影。通过这部这部影片的中文译名,我们可以想象它所具有的摄人心魄的感召力、诱惑力以及力度。对中国观众来说,谁活着?要证明什么?为什么要证明?这一切都是一个谜。而英文原名《PARAGRAPH 175》(可译作《第175条例》)显得平淡无奇,然而对于熟悉它的西方观众来说,对于曾经受过它影响的那些人来说,它所带来的震撼则是我们所无法感受到的。

  “PARAGRAPH 175” 是指德国1871年制定的刑事条例:“发生在同性之间或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性行为应受到关押、失去公民权力或被征税。”在1933年至1945年间,由于当时纳粹的法令,大约总共有100000人由于同性恋行为而被逮捕,其中有将近一半被送入了监狱,估计有10000至15000人被关押进集中营,而在所有非犹太人囚犯中,同性恋囚犯的死亡率是最高的,因此到二战结束,仅有约4000人幸存。至今仍在世的不过10人。然而令人感到意外而且遗憾的是,战后此项条例并没有马上废除,在集中营里饱受纳粹虐待摧残的同性恋受害者不但没有获得他们预想中的赔款和道歉,反而一再遭到不公正的歧视、忽视甚至被再次投入监牢。直到战后五十年,当人们开始合上历史书,逐渐忘却这段悲惨的不公正的历史时,8名同性恋幸存者在纽约大屠杀历史博物馆的鼓励下,放弃长久以来的沉默和孤立,勇敢的站了出来第一次讲述了他们所经历的非人遭遇,并集体发表声明要求国家和社会在法律上和道德上承认他们所遭受的迫害。本片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拍摄的,德国导演纪录片大师弗里德曼及其搭档爱普斯坦历经了3年的筹备,千方百计找到现今仍在世的7位同性恋幸存者,并对他们进行了采访,讲述了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将那段历史和令人恐惧的大屠杀中从未公诸于世的一页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本片的导演弗里德曼及其搭档爱普斯坦,两人在其以往的电影中表现出对同性恋者状况的一贯关注,弗里德曼的《哈维米克时代》记录了美国第一位同性恋市长的事迹,而爱普斯坦的《电影中的同志》则研究了好莱坞的同性恋题材电影,均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在这部《活着为了证明》中,两人精诚合作,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纪录片技巧和才能,在最合适的时候制作出了一部最精彩、最震撼人心的纪录电影。影片先在北美公映,后在欧洲和亚洲参展,所到之处,赞誉之声不断。观众们无不被这部催人泪下,发人深醒的纪录片所感动。最终这部影片获得了第五十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1年美国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十四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

  《活着为了证明》全片共长81分钟,采用35mm彩色摄影机进行拍摄。影片以历史学家克劳斯·莫勒对卡尔·格拉切、皮埃尔·希尔、海茵茨·F、安妮特·爱里克、阿尔伯特·贝克、盖德·贝克、海茵茨·多莫等七名幸存者的采访为主线,以时间顺序和旁白对他们当年灾难性的经历进行了深入心灵的回溯。

  影片以一组现代和战时柏林的交叉镜头为开始,现代柏林平静而繁华、色彩鲜艳;战争时期的柏林则满目沧夷,阴霾灰暗。接着出现的便是飞速闪过的铁轨以及如心跳般节奏的音乐。“整个德国想忘记过去展望未来,但是或多或少还留下些记忆,影响还比较大,却隐藏在心中。”如果说开头的镜头并没有使你定下心来的话,那么相信你在听见这个旁白后很容易会被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压抑住、笼罩住,从而被吸引住。又如在影片的多处,导演使用了以滚屏方式出现的字幕,这些条例和名人名言以优美的手写体出现,没有旁白伴随。但它表现出了一种客观、冷静、中立与严肃的色彩,这种字幕的出现为该片增添了客观、纪实的品格。它好像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你在看这些字幕的同时,仿佛能看到它背后的那些受其影响的人们,他们的欢乐,他们的恐惧,他们的悲伤。

  影片最为重要的部分应该是对几名幸存者的采访以及在采访之间不断穿插着的回忆过去的那些个镜头。在几名受访者中,最大的海茵茨·F已94岁,最小的盖德·贝克也有76岁了。作为曾经的同性恋者,这段历史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泯灭的伤痕,所有的记忆都被埋葬在心灵的深处,采访这些年逾古稀的老人是要具有相当的勇气和技巧的。弗里德曼和爱普斯坦在这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相当好的范例。他们很少提问,给拍摄对象以很大的自由度。只有这样,这些老人才没有显出手足无措的样子。德国的另一位纪录片导演汉斯一迪特·格拉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不去强迫他们说那些他们所不愿说的话,这些东西就在他们的心中,就是他们的经历,对此他们也许一直想一吐为快,但是这些东西埋得太深,也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多少强烈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现在我给了他们一个机会来对这些东西进行思索和倾吐,在这样一个共同工作的特定状态下,他们能够得到解脱,他们虽然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愿意谈到他们生活中悲惨的事情,不过当他们被别人认真地看待,当他们看到了有人真得愿意听他们倾诉时,他们还是会说的。”①在7名幸存者中,不同人面对镜头的反应也各不相同,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激动异常,有的轻松自如,但是不管受访者是什么样的心情,摄影机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几乎都是一动不动的对着采访对象,并且经常停留在一张沉默的脸上。这在纪录电影中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手法,因为沉默其实也是一种语言,在一番重要叙述之后的沉默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叙述的继续,只不过这里使用的表情。在影片中,你可以看到海茵茨·F在谈及1914-1918年德国同性恋的黄金年代时,脸上所显露出的笑容。这是他对于过去美好回忆的一种自然流露。你也可以看到盖德·贝克在谈及他的“伟大爱情”时,眼眶里盈满的泪水,这是对纳粹极端暴行的控诉,也是对失去朋友的极度的悲伤。同样都是无言的沉默,你能说它不是一种语言吗?这种无声的表述对于观众来说同样是至关重要的。这种静场或间歇之所以完全必要,是因为观众也要对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进行思索。这是一个受访者与观众心灵与心灵撞击的过程,麦克风和镜头在这里就好像两列开往心灵深处的列车,一辆开往受访者,一辆开往观众,而列车司机则是导演和摄影师。

  正如许多新闻纪录电影和历史题材纪录片所做的一样,《活着为了证明》在对幸存者进行采访的同时,也穿插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场景的照片、老电影片段、甚至漫画。这一方面是叙述的必须,另一方面也是采访与采访之间自然的衔接。但是如果我们进行细心的分析,我们会发现随着采访者叙述的不断深入,导演在回忆镜头的使用上出现了三个泾渭分明的阶段,从而影响了场面调度、色彩、配乐以及观众接受心理的不同反应。在几名幸存者叙述的前半段,谈论的内容大多涉及到他们少年时度过的同性恋的、疯狂的、纸醉金迷的幸福时光。在这一阶段,回忆镜头往往是把受访者叙述的镜头与一些静态的照片连接在一起,用摄影机对照片摇拍以强调出某些细节,特别是当事人脸上年轻纯真的笑容,这类镜头在影片中多次被放大,照片与照片之间用淡入淡出自然过渡。此外,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短片、老电影片断以及不知名的同性恋者照片,也被当作过去岁月的标记而反复使用,再伴以当时典型的或舒缓或轻快的爵士乐,整个回忆镜头与受访者叙述的内容呈现了高度的同一,也使观众在接受上得到了一种真实感,一种融入当时生活的贴近感。然而幸福时光总是短暂的,随着大萧条时代的到来,随着PARAGRAPH 175影响的加大和纳粹政府的上台,幸存者的叙述进入到了第二阶段,此时他们的表情不再轻松,叙述的语调也更多地显露了无奈与气愤,在表现这一阶段的回忆镜头中,导演特意安排了许多宏观的、大景别的、甚至是航拍的历史镜头:从希特勒青年军整齐划一的行进,到国会大楼里冒出的熊熊烈焰,再到成千上万疯狂的德国人簇拥着纳粹党旗高喊着要枪支不要黄油的口号。这些镜头也许在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中也曾出现,但在这里,它所表现的意义,给人的震撼是完完全全不同的。伴随着愈发短促紧张的音乐和旁白不断传来的坏消息,观众似乎要被带入到那个充满恐怖、压抑、绝望和疯狂的年代,从而也和那些老人们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第三部分是整部影片的高潮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导演技巧和水平的部分。在1933年至1945年的12年间,同性恋者同犹太人以及其他政治犯人被纷纷投入死亡集中营,遭到惨绝人寰的迫害,本片的主人公们除了安妮特·爱里克幸运的逃往英国,其余无一幸免,他们的朋友、亲人、伴侣也大多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除了将幸存者们噙满的泪水,愤怒的目光、颤抖的双手展示给了观众,导演在这里还使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手法表现了这一阶段的回忆:甩摇镜头。这既不同于一张张血淋淋的照片,就像大多数此类纪录片常用的那样,也不同于阿兰·雷乃在《夜与雾》中所使用的联想镜头,让你猜测是什么使茵茵绿草如此繁盛。甩摇镜头在这里的使用,使得纪录片已不再是完整准确的纪录,而是形成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阴影,一种朦胧的气味。甩摇农场,我们仿佛听见狼狗的咆哮,看见冲天的大火;甩摇白桦林,我们仿佛听见一片哀嚎所合奏成的“森林之歌”;甩摇石子路,我们仿佛看见鲜血从上面流过……甩摇出来的镜头就像一场恶梦,侵入观众的心灵;就像一面大鼓,击打观众的心灵;就像一辆列车,驶入观众的心灵。

  与一般故事片不同,纪实电影通常拥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活着为了证明》也是如此。通过对几名幸存者战后经历的描述,引发了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因而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克劳斯·莫勒在影片开始面对镜头曾说:“为了这次调查,我花了很大精力,以前我从未听说过有关男同性恋的事,也不公开。”“我想调查一下两代人以后的情况,或许有些人在战争中都已经死了!”“过了这么长时间,我相信仍然有人还活着,尽管有些迟了。”“过去半个世纪后,对过去的事情做调查是很重要的,那是很有价值的。”“那是对当年生活的再生,把他们的人生经验都说出来。”的确,这部影片做到了上述的一切,在它的影响下,2001年德国政府发表官方声明,向在纳粹统治期间受到迫害的同性恋者致歉。这无疑是对一部纪录电影最高的评价。《活着为了证明》在纪录电影史和人类大屠杀历史上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①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第457页,聂欣如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转自http://my.opera.com/sukye/blog/index.dml/tag/Paragraph%2017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