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玛德莲堕落少女》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玛德莲堕落少女》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9-27 02:0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玛德莲堕落少女》经典观后感10篇

  《玛德莲堕落少女》是一部由彼得·穆兰执导,杰拉尔丁·麦克伊万 / 安-玛莉·杜芙 / 诺拉简·努恩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玛德莲堕落少女》观后感(一):现实野蛮绝望

  “青楼姐妹花”的译名是对本片的亵渎,任何看过此片的人都会同意

  透过这部片,你会发现

  人类进入所谓的文明社会并没有很久。

  文化偏见与盲信竟然连亲情都会扼杀。

  假道学的道貌盎然总是奏效,越无耻伟岸

  不要被绝望吞噬,你要反抗。拿出勇气,你会发现,你的敌人虚弱可笑

  《玛德莲堕落少女》观后感(二):一部记录全社会残害少女的电影

  评价这些女孩道德败坏“ 是及其不公平言论。我们在学习儿童保护历史时候这部电影中的情况被引用作为残害少女的证据。女孩们只要被她们的家人或者社会打上”堕落“ 的标签,就会被送到有进无出的救济院。有的人终其一生耗费在救济院里,成为免费的劳工,被体罚和性虐的例子层出不穷。多数人因此有精神上的疾病可悲的是1996年最后一间救济院才被关闭。剧中逃跑被捉回的女孩,被亲生父亲殴打得满脸是血,第二天被剃光头发。三姐妹并没有做什么在我们看来伤天害理的事,她们被视为家庭耻辱,却被忽略了她们受到的伤害。最痛心的是来自父母蔑视。可怜可悲。庆幸我出生的家庭和时代

  《玛德莲堕落少女》观后感(三):罪过

  故事中玛格丽特在马德莲呆了四年后,被长大的弟弟带走的时候,她很诧异,很不可思议,一直在问:“你能相信吗?居然这样简单,只要有个家人,拿封信来,就可以带走你,你能相信吗?”

  其他人冷漠羡慕麻木眼神,如黝黑的沼泽之水,让人不寒而栗。其实,她们并不是被上帝关照,而是因为上帝而被抛弃。

  本是如花的少女,被所在畸形环境生生的扼杀,她们有什么错?为什么要赎罪?又为什么认为自己理所当然的应该承受这一切,又为什么觉得人只能去天堂??

  思想如此的统一,居然这样可怕

  《玛德莲堕落少女》观后感(四):神聖禁錮

  極據爭議性的電影。本屬神聖的教會,假天主之名,作逆天之事。 一群未經審訊的婦女因種種原故,被當作犯人般禁錮在修道院中,受盡各種無理的對待,所作所為,為人所不齒。即使當中的部份內容純屬虛構,是導演天馬行空,已非常震撼。更令人坐立不安的,是片中內容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市面更一早有相關的紀錄片作證。

  順帶一提,本片於內地譯名為 "青樓姊妹花" ,有趣得很,令人啼笑皆非,有可能改名的人根本就未看過本片。

  originally posted at http://idpt0000.mybesthost.com/wordpress/index.php?p=108

  《玛德莲堕落少女》观后感(五):选择镜面的方向

  《青楼姐妹花》我觉得不应该叫这个名字容易给人误会。本以为会是一部有很多情镜头的电影,没想到确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披露教会虚伪丑恶的现实题材,这种震撼不是其他题材电影能给与的。天主教会看似神圣,其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他们打着神的幌子见不得人勾当。修女们对入住的少女没有任何的帮助,全部是劈头盖脸的羞辱,以皮条和拐杖进行鞭笞;主教看上去光明伟岸,实际利用少女的单纯满足其兽欲,到最后被少女惩罚满身起满红色湿疹,让我心里有了一丝欣慰,而当单纯的少女一遍遍高喊着“你不是神的仆人!”的时候,我原本放松的心又再一次被提了起来。被奸污的少女最终被家人接走获得自由,修女的威胁无济于事漂亮的女孩不惜一切代价套出这个地方,尽管经历过失败,但不言放弃最终使她成功心地善良年轻妈妈帮助别人最终也帮助了自己。“实力也许悬殊,保持住风度,隐藏自己的愤怒并把痛苦给记住”,这是IN3的歌词,在电影里我看到了最真实写照,当人们面对巨大的痛苦与压力的时候,是放手一搏,还是默默承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自己心中的天使魔鬼,选择镜面的方向,选择信仰的方向。

  《玛德莲堕落少女》观后感(六):一种抗争

  在你知道一部电影大致会讲什么的时候,关注的点无非是它将如何构建诸如体肤魂魄。比如这一部,读了遍剧情简介,让人猜想的无非就是这几个女孩会在Asylum里受到如何的对待,最后她们会以何种戏剧化的方式逃离。

  在揭开这些之前,我们却尝到了似乎是永无止境的忍受。她们很早就看到了Una和Bernadette逃跑失败的“榜样”。这种打击也许比体制内的苦闷routine更为消磨意志,无论是长时间回报的劳作,贫瘠清苦刻板严厉生活,乃至裸露身体恶毒目光下被检阅嘲笑心理诋毁,都因为没有尽头变得仿佛可以忍受。痛苦重复一亿次,也许就成了感受的不在场,人们的心理不就是这样运作的吗?人们对社会框架的屈服不也是建立相似原则之上的吗?如果生活的框架仅限于此,漫无目的地受到压迫并度日,到最后不也是大部分人妥协而接受结果吗?

  《玛德莲堕落少女》观后感(七):不够

  是的,大多数时候我们看电影是为了“爽”,香车美女,枪战动作,还有其他让人肾上腺分泌的电影。但如果有时候你看电影是为了让自己“不爽”的话,这部电影就对了,近2个小时的电影,你根本得不到一点轻松,直到电影结束才能长舒一口气导演在这120分钟里面没干别的,就琢磨着怎么能把这样的女子教养刻画得更黑暗些,修女更可恶些,就算据导演所说考虑到大家的承受能力,他没有把更恶劣的情况搬上银幕,但他已经够成功了,就算是最虔诚的天主教徒,看完电影仍然会对那些修女们咬牙切齿,然后不忘坚称其实大部分的修女们都是可爱的。以至于当Margaret第一次能够看到外面的草地天空时,我的感觉就好像1984里的男主角打开那扇门一样的海阔天空。

  所以如果说在影响上,电影无疑是成功的,不管是褒奖还是批评,电影出世后铺天盖地评论,继而获得威尼斯金狮,可这部电影真的有那么好吗?作为一部具有批判意义的电影,导演告诉我们的是受害者,是施虐者,可他仍然前我们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为什么修女和神父们可以心安理得的暴行?为什么社会会任由这样的机构存在直到1996年?为什么Rose会说未婚生子是最大的罪孽安于现状?导演似乎无意深究,觉得给我们一段这样存在过的黑暗的现实就够了。这是为什么电影乍一看震撼人心,仔细品味却发觉味如嚼蜡,像现在这样草草画一张修女淫恶史的素描出来却不深入至其起因实在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哗众取宠感觉。

  当然以上只对电影而言,而不是帮天主教辩驳,相反,我倒是翘首以盼再来一部能深入人心引人反省有关Magdalene的电影。

  《玛德莲堕落少女》观后感(八):The Magdalene Sisters

  自由,爱情命运

  Is it a sin to be beautiful? No, vanity is.

  潮湿道路,路旁深绿茂密灌木,漆黑的铁门。一个小男孩,阳光照在他娇嫩可爱的脸上。

  一个坚实温暖依靠。上午温和的,流动阳光,纯棉的织物,淡蓝底色的碎花餐具

  “医生手掌刚才在我额上轻轻一放,我所经历的却是亲切感人的抚摸。然而医生从来就没有注意我,现在想来是他根本不会注意我是谁,为什么总是站在那里。”

  在Mumbles,他将我从马路上拉过来。So we are here. Be careful.

  洁白的皮肤指尖的那抹红。这一切现在想来,美好的让人心痛。

  她推开那扇木门,眼前是无尽的绵延起伏的碧绿山坡

  Elizabeth站在微风吹拂的山顶,俯瞰Derbyshire的景色感叹道,Beautiful.

  旅行中一直是在寻找,很幸运的看到了。灰白色的天空,模糊了时间与空间,原来是这样的感觉。所有的回忆想象都如同浩荡长风扑面而来,不知是喜是悲。

  所有少年时的回忆和想象。

  自由的感觉。然而又是如此的无能为力

  渐渐暗下来的房间,不时吹来的清冷的风,拂动的白纱窗帘。静默。

  爱尔兰风笛,John of the Glen.

  看完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就找出这个来听。

  This is fate.

  无声的落下泪来,然而他是那样若无其事。我又能说些什么。

  就像是《呼啸山庄》,我永远不会有勇气再看第二遍。听这首曲子,也只是想让这种无尽的宁静悲凉忧伤,将自己完全的淹没。

  《玛德莲堕落少女》观后感(九):印象深刻的两个人物

  一个是漂亮的伯纳黛特,在男性面前能够展现女性姿态,现在看来是太正常健康不过了,玛丽莲梦露,不是尤物吗?但在那个宗教社会里是要被抹杀的。不过这只是她的人格外围,这个人物的核心让我更感兴趣

  第一次看还在大学时代,只记得故事大概,10年后重新看,这个人物依然令我印象深刻。非常倔强,被惩罚剪头发时宁可挣扎头破血流;愿意冒非常大的风险、不计代价地和不可靠男人交易,希望能帮她逃出去,但她的“性交易”丝毫没有乞求的味道,非常理直气壮呵呵。还总是要去戳破别人的防御,源于她自己直面真相的倔犟——把人家唯一的精神寄托儿子项链藏起来,因为认为她“承受的还不够多”;在看守老太太临终前,还要说“修女们只是完成任务,没有人在乎你,包括我,所以行行好,你快点死吧!”

  对这个人比较欣赏,很纯粹的一个人,没什么分析的。我只是好奇,她哪来的勇气,有怎样的经历,形成这样的坚定作风可惜电影里没有交代这些,她逃出去后最终结果是有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没有成为一般的家庭妇女,也很符合她的作风。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个看守老太太。以前看没注意到这个人物,只当做反派配角,这次看,最让我难过的却是这个人。

  她一开始出现时是个偏执苛刻老太婆,她的快乐是严厉管教女工们,然后报告老修女求表扬,当时我就觉得她的方式很像个小孩子

  另一段戏份是,她无意间看到了伯纳黛特在男人面前脱裤子(为了换得帮她逃出去的承诺),她是因为恐惧要去告发,却并不带个人的歧视,即使说她歧视性开放的女子,那也是因为她所认同的宗教,这点也是非纯真

  这个老太太几乎在修道院度过了一生,看似过着非常确定没有冲突的生活,有个绝对的道德标准稳定身份和任务,却在临终时说出了所有这一切的原因

  她请求伯纳黛特不要扔下她独自面对死亡,她说要等妈妈来接她,从叙述中大概是小时候家里孩子多,又穷,于是送到修道院了。但她从未放弃过有一天“仁慈和蔼”的妈妈会来接她的愿望,一直努力表现为一个好女孩,直到临终时,仍然如此期待

  她的母亲果真仁慈和蔼吗?那是她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和最深的被爱感,这也许才是支撑她在修道院度过一生的真正信仰。而直到将要面对死亡,妈妈也没有出现。其实她的妈妈不论是否爱她,抛弃了她没再看过她,这却是真的。

  在最后,伯纳黛特戳破了她的梦想,告诉她说,没有人在乎她,然后就走开了。等她回来,老太太已经孤独地死去了,伯纳黛特吻了她的额头说“这是你应得的”。我不记得英语原话是什么,翻译看起来像是对她惩罚报复一句话,也许还有别的意思,伯纳黛特是想说,面对了真相,然后死去,这是生命应有的归宿

  不过这样真的好吗?这里我挺难过的。

  《玛德莲堕落少女》观后感(十):比电影更惊人的永远是现实

  每次看这类影片的时候都极为不适,百爪挠心似得希望影片的后半段突然变成一部cult,少女们邪恶基因觉醒,变身天生杀人狂,上演一出血洗修道院之类的戏码,恶狠狠的舒一口气。比如嬷嬷们遇上海扁王里的小萝莉......

  当然,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现实残酷压抑的多。

  其实玛德琳真正的的“墙”并不高,嬷嬷们其实也是很怕死的。技术性的分析一下,仔细定个攻略,过关还是比较容易的。看看最后逃出去的,也并没有用什么高明手段,一颗坚定的心和一把随手拿到的剪刀就足以了。鞭打姑娘们的修女们用烛台一吓就跑了,根本毫无战斗力

  但是逃出去就行了吗?逃去哪儿呢?

  伯纳黛特幸运的有个接纳的表姐,而可怜的乌娜则被父亲扭送回来遭到更残酷的对待。

  1960年代的爱尔兰世风极为保守,天主教会的势力在已经洋溢着自由之风的西方罕见的强大。1973年时爱尔兰定期弥撒出席率还超过90%,要不是1990年代,天主教会经历了一系列的性丑闻,爱尔兰恐怕也不会终于在1995年以50.28%的公民投票率废止了延续了58年的禁离婚法,并于1996年关闭了最后一家像Magdalene这样的感化院。

  20世纪初,爱尔兰要求独立的运动极大的依赖于教会的力量,以至于北爱尔兰的新教徒开始要求与英国统一,此后天主教成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加上当时严重依赖农业的爱尔兰连年歉收导致经济衰退,社会气氛紧张之下,信仰成为稳定的唯一出口,假借宗教之名的迫害如此明目张胆并获得支持也就不足为奇了。

  影片的最后逃出来的姑娘最后去了英国,因为不被社会接纳的她们在爱尔兰始终不安全。

  影片因为揭露教会的罪行引来梵蒂冈的震怒,但是看过就会发现片子拍的还是很克制的。导演彼得•穆兰把更多的篇幅给了女孩们的各种感受,所以影片的细节还蛮有意思的。比如玛格丽特终于被弟弟救出感化所时为了讨回尊严,要求嬷嬷让路没成功时,突然跪下祈祷,嬷嬷最终绕行。有人说这反映了玛格丽特的软弱,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她的心机。如果不想发生正面冲突的话,在嬷嬷的地盘上让她让路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她开始对着嬷嬷向上帝祈祷,没有人敢站在前面接受,也无法说出不是,只好绕开了。

  现实永远比电影更惊人。

  不止是在玛德莲这样的不良少女感化院,在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爱尔兰天主教开办的感化院、学校和救济所有数万名儿童普遍饱受修女、神父和其他神职人员的虐待,在2010年,经过9年的调查,爱尔兰调查虐待儿童委员会最终公布了该国天主教机构持续虐待儿童丑闻的细节调查报告,最终版本多达2600多页。

  2002年,爱尔兰天主教会同意支付1.75亿美元,作为遭神职人员性虐待受害者的补偿。迄今为止,已有超过1万人领到了该补偿。而涉及防碍调查的梵蒂冈对于长达60年的虐童事件,至今未有任何回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