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春蚕》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春蚕》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10-04 01:1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春蚕》经典观后感10篇

  《春蚕》是一部由程步高执导,龚稼农 / 高倩苹 / 艾霞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春蚕》观后感(一):春蚕的决战

  一个春风骀荡的下午,老通宝家迎来春蚕的决战。美丽空镜、室内长摇镜头字幕参与叙事,堪称此片的三大亮点缺陷集中在“荷花”这一角色上:一、荷花和多多头的感情线似有还无,无法烘托主题;二、她“偷蚕宝宝扔进小溪”那段,古怪性格发展让人摸不到头脑;三、她被全村人诟骂晦气星的前史未交代,其实只须一句村妇舌根底的话就可讲明,那样这个角色会更丰满可信农村封建迷信愚昧不幸女性压迫和妖魔化,可以使该片主题能更多义化。

  《春蚕》观后感(二):《春蚕》:中国银幕第一次出现高利贷

  《春蚕》:中国银幕第一次出现高利贷

  这部电影是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老蚕农通宝,没能靠着他所深信的封建迷信找到生活的希望的一个悲剧运用很好的镜头语言美术特征和剧情安排,写实性地描绘出一幅中国20世纪30年代以来农村生活在帝国主义压迫下的贫困面貌

  这部影片有着很多具有纪念历史意义地方,诸如,第一次(目前存世的可观看影片中)拍摄雨景;第一次在中国银幕上出现高利债(即高利贷)的情节和字幕;第一次把新文学作品搬到银幕上来,实现了电影与新文学的结合,“开辟了中国的新文艺电影之路”;创造了电影散文化的纪实风格,开创了中国故事片的纪录风格。

  如果是从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看过来,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确实会一下子感受到它的纪实风格,很明显

  电影之外,为拍摄这部电影,在明星公司摄影场搭建了真实的养蚕房和乡村实景。影片上映后获得了舆论和观众的认可积极评价值得一提的是,据导演程步高回忆,影片首映的时候,鲁迅先生也到场了。

  《春蚕》观后感(三):蠕动的春蚕,闪动的文字

  此片的开创意义在于其对文学改编的第一次尝试,也是众多电影改编之路的开路者。1933年,安逸一角的中国电影,继续讲着其与时势脱节的故事。而另一边厢的文坛,正为着战乱中的人民诉苦喊冤。

  改编自茅盾的《春蚕》,反映浙江一带的养蚕户,帝国主义的入侵让蚕农苦不堪言。虽受到资本家的压榨,但还是寄希望于那些蚕。老通宝把他的希望给予于这一次的蚕,但求这次的蚕能够养得肥肥白白而有个好价钱日子也可以过得好一些。所以他处处忌讳,尤其是邻居家被指为“白虎星”的荷花。老通宝确实养出了肥肥白白的蚕,结出了茧。但却遇上了战争,丝厂倒闭。又介绍完剧情了。

  此片的开创性在于其对真实的还原,对于水深火热当中的中国农民刻画细致之处往往见于对蚕的特写。蚕虫相互的缠绵蠕动,一大盘蚕虫的集体爬动,就犹如国人当时的挣扎。茅盾的文字符号反映到读者当中是刻入于心底大脑幻想之中,而程步高的影响则是直接反映于观者视觉直观之上。不知道此片的开拓性是否包括有现实主义体现片子与之前的鸳鸯蝴蝶派的电影调子完全不同,更深入贫苦大众的生活之中。

  《春蚕》观后感(四):春蚕的诗意表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九一八事变改变了国内政治形式以及外国电影的涌入以有声技术主导的电影技术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电影摆脱了之前“神怪武侠”片占据市场肤浅状况。1932年左翼运动的兴起,一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加入了电影的创作大军中来,使得涌现出了一批关注社会现实,具有人文主义思想深度的优秀作品。像《神女》《三个摩登女性》等影片,虽然展现底层生活的状况但是场景依然是处于城市当中。那么非城市题材的影片发挥自己本身的优秀与不同,像是《春蚕》突出了其具有诗意表达的电影美学特征。

  以《春蚕》为例。在电影语言上,首先导演在摄影方面具备了极强的景深概念,注重了构图的立体之美。其次,大量空镜头的使用使一副江南农村风光写意美跃然于屏幕,诸如在开始,遍地的油菜花,风吹麦浪水波粼粼的一组镜头的使用使得画面诗意盎然。程步高导演对于场景的搭造是刻意的,为了呈现江南农村的景色,公司刻意搭建了:小桥流水,未央柳等景物。这说明了此时导演对电影美学的追求和场景的重视。最后对于镜头的情感表达,该片也用的非常娴熟,诸如荷花的男人一气之下倒掉坏了的蚕宝宝,特写镜头切入蚕宝宝沉入水里的镜头,极富情感力量。另外,长镜头的使用是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一大进步。在《春蚕》中,长时间移动镜头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导演务必要重视场面调度,而这种场面调度配合移动镜头的使用方法在该片大量出现,是这部电影拍摄手法的一大特色。该片节奏缓慢,没有激烈矛盾冲突,而把细节放在了养蚕的过程之上。这种叙事的表达从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能够放大该片人物不同特征的戏剧张力,例如荷花偷蚕多多去追被六宝看见这场戏里,荷花和多多基本都处在一个全景的氛围之中,溪水柳树辉映,而躲在后面的六宝和刻意对倒影的呈现都使这充满张力的剧情拍出了其颇有月上柳梢头的寂静之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物明显性格特征的表达。因此虽然电影讽刺了以老通宝为主的农村人物的愚昧荒唐,但这种诗意的拍摄方式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原著更强的讽刺和凋零的悲剧感,反而使最后多了一丝丝同情的力量。此外,在蒙太奇的运用方面,在一个场景里,蚕没有了桑叶,老通宝的儿媳妇一筹莫展儿子紧张和送蚕叶人的交叉蒙太奇的运用使得紧张的气氛延续

  《春蚕》观后感(五):评《春蚕》1933

  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画质比较差,看起来还是蛮痛苦的。这夏衍担任编剧由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一部三十年代的黑白默片。这部电影1933年上映的。“一•二八”事变后,民族矛盾加剧,观众不再沉溺于20年代类型电影的幻梦中,电影市场缩小,张石川与郑正秋合办的明星影片公司也面临着倒闭的危机。在这个时候,公司决定和左翼合作,聘请了夏衍等担任公司的顾问。这部《春蚕》和《狂流》均是夏衍的代表作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老通宝家借高利贷买蚕叶养蚕却最终只能低价卖出的故事。这是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的一个悲剧故事,充满了批判意味。不过,这部影片还是有着它的可圈可点之处。影片的开场是一个空镜头,然后摇镜头,出现一个特写“源来当铺”,接着往下摇,显示当铺的营业时间,并且镜头在这里停留了几秒钟。接着一个镜头是当铺前等着的人群,一直摇到老通宝的近景上。以一群人等在当铺前以及大家廉价东西的场面,表明了故事的基调环境。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开场。在开场上运用的镜头语言也相当熟练,比如当铺中,仰视的当铺人员与俯拍的人群,都很好地表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性格。

  之后,主要围绕着老通宝家和荷花两条线来写。重点表现了老通宝家全家齐上阵辛辛苦苦地养蚕的情景。但其中穿插了老通宝认为荷花不祥的迷信。从老通宝各种拜神灵,以及禁止小儿子与荷花说话等表现了老通宝的迷信。在这个整个叙述中,充满了浓厚的批判色彩。不仅批判了放高利贷的地主阶级,还批判了封建迷信。展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贫苦和他们所受到的压迫。

  这部电影的高潮在于老通宝家卖蚕的场面,这些可怜的蚕农只能站在高高的栏杆外面递过成筐成筐的白花花的蚕,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不眠不休的心血买家挑三拣四地低价买入,只能无奈地叹气。本该是一种平等交易,却变成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严重失衡。

  这部影片的出色之处,一是在于它的镜头语言的应用上。对于不同的人物身份使用不同的镜头语言。以空镜头摇开的一个个段落,有着一种节奏感。虽然有些镜头使用地有些缺少变化,例如,在人物出现前镜头总是等在那个地方。二是,影片采取的一种人物对照模式小儿子的开明与老通宝的迷信,小儿子的聪明与老通宝的泥古。影片的结尾也是小儿子扔掉老通宝的迷信之物。这些似乎在说明着中国的未来在新的一代身上。三是,放在当时的环境来看,这部电影的现实色彩与教化意义却是别树一帜和进步的。对于扭转电影的风气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虽然,相对于这部《春蚕》来说,我更喜欢大路》。在《春蚕》在当时的地位却是值得重视的。虽然,有时候对于染上左翼色彩的电影或者文学有着一种排斥,但是却不能不公正地看待这些艺术作品。今天也听一位老师讲起文革时期的样板戏《红灯记》。对于这部样板戏,我们多是批评得多肯定地少。我当初看这部戏的时候,倒没有太多的反感,甚至有点喜欢人物纯粹的思想。但听老师提起,《红灯记》的基调虽是向上的,但却是充满了反人性与读书无用论,突然若有所思。我们看待一部作品,除了要放在当时来看外,还要放在现在来看。也许在当时不结婚去闹革命是值得赞赏的,但是从人性的角度看,这却是反人性的。看来,不能简单地被作品的基调欺骗,而更应该多一步思考,这样才不会肤浅。但《红灯记》的艺术水平却也是我们值得我们再思考,予以肯定的。凡事主观后,多些客观的思考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