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与剑》观后感10篇
《火与剑》是一部由耶尔齐·霍夫曼执导,伊沙贝拉·斯科鲁普科 / 米哈乌·热布罗夫斯基 / 亚历山大·多莫加罗夫主演的一部冒险 / 犯罪 / 剧情 / 历史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火与剑》观后感(一):改编得实在太“赶”了
几年前曾在CCTV6上过一点此片的结尾,其后就对这部小说很在意。终于拖拖拉拉地花了半年时间才把原著小说看完。
以原著的容量,电影就是拍个三部曲也不嫌长。但毕竟制作水平有限,近三个小时的电影显得十分之“赶”。
情节跳跃性实在很大,很多情节只是来了个过场,没读过原著的人或许会有些莫名其妙。比较满意的是人物,斯克热度斯基、包洪(我看的是林洪亮版)这些人物都和脑中的形象比较符合。
原著中将海伦娜描写的太完美了,所以初看有些失望。不过从头到尾看下来,她的确是全面最养眼的角色。
另外鹞鹰做媒,让斯克热度斯基和海伦娜邂逅的这个情节在电影中取消了。其实这是个标志性的场景,一些老版本的《火与剑》都以此场景作为书的封面。
《火与剑》观后感(二):乌克兰及顿河哥萨克极简史
文:刘仲敬(节选自刘仲敬《从华夏到中国》,2014上半年即出)
1、 蒙古灭基辅罗斯各邦,东正教遗民不堪奴役者逃于顿河,自称自由人,蔑之者呼为逃奴。
2、 蒙古势衰,天主教立陶宛、东正教莫斯科二大公国争相拓地。顿河哥萨克为立陶宛大公国马前卒,取乌克兰所向有功,大公许以内部自治,此系顿河哥萨克传奇中之黄金时代。
3、 立陶宛与波兰联邦,奉乌克兰于波兰,波兰承认顿河哥萨克历史权利,然渐次推进天主教同化主义,降乌克兰农户为啬夫,人心思乱。
4、 顿河哥萨克奉赫米尔尼茨基为首,迎俄逐波,引虎吞狼,兵戈百年,开波兰亡国之渐。
5、 俄罗斯厉行啬夫制,消解内部自治,黑特曼奥列克故伎重施,迎瑞逐俄,波尔塔瓦之败适足以成俄霸业。
6、 叶卡捷琳娜分波兰,废东乌克兰为小俄罗斯各行省,顿河哥萨克以全民军役仍享阶级特权,然内部自治一切建制尽废,无复有黑特曼。波属西乌克兰归奥地利,由波兰贵族自治,乌克兰农人无权,称加利西亚。
7、 19世纪末,加利西亚乌克兰人以奥地利文网宽,得发展民族语文。东乌克兰多俄化。
8、 帝俄解体,乌克兰左派各党组织拉达,自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都基辅。
9、 布尔什维克逐克伦斯基,顿河哥萨克奉卡列金为首独立,志愿军(邓尼金白军、士官生)走归之。
10、 布尔什维克立乌克兰社会主义共和国于哈尔科夫(东部),攻取基辅,拉达乞援于德,卡列金自尽,志愿军走库班。
11、 德军尽取乌克兰,拉达还都基辅,立《布列斯特和约》,许乌克兰、顿河哥萨克独立。
12、 德军支持乌克兰右翼军人政变,解散拉达,复黑特曼制度。顿河哥萨克立克拉斯诺夫继卡列金。
13、 德国投降,两政府失外援。乌克兰左派各党奉彼得留拉为首,以民军围基辅,黑特曼出亡。志愿军攻取顿河。
14、 志愿军宣布恢复统一不可分割之俄罗斯国家,攻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取基辅。彼得留拉走加利西亚。
15、 奥地利投降,波兰复国。加利西亚乌克兰人自立西乌克兰共和国,与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合师东进。
16、 两乌克兰共和国与布尔什维克建立左派统一战线,合攻志愿军,邓尼金走克里米亚。
17、 布尔什维克攻乌克兰,取基辅。彼得留拉乞援于波兰。
18、 波兰取基辅,宣布乌克兰自古为波兰领土。
19、 波军败绩,红军取基辅,攻华沙,败绩,以《里加条约》分乌克兰,西乌克兰归波,东乌克兰归苏。彼得留拉走死巴黎。布尔什维克承认乌克兰为民族,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不承认顿河哥萨克为民族,定为(一贯镇压革命的敌对)阶级,消灭其历史名号、历史特权及一切居留区。
20、 斯大林、希特勒分波兰,合东西乌克兰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
21、 斯大林割罗马尼亚河外比、北二郡,中部为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南北并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
22、 斯大林割捷克斯洛伐克喀尔巴阡区,并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
23、 赫鲁晓夫割克里米亚,并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
24、 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
25、 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未遂。
《火与剑》观后感(三):to be or not to be
“To be or not to be?”,在莎翁的剧本<<哈姆雷特>>里,有这样一句著名的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今天我向老师您推荐并评论的这部电影,就是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样一个命题。
在许多“骑士文学”题材的文学作品中,骑士往往是勇敢、忠诚的象征,几乎每一位骑士都以骑士精神作为守则,是英雄的化身。每当骑士遇到自己无法匹敌的敌人时,往往会带领着自己的队友,喊起:“忠诚、信仰、荣耀、勇气”,最后,这些骑士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自己的家园,骑士们永远不会背弃自己的家园,即使代价是死亡。而根据波兰现实主义作家亨利克·显克微支的长篇电影《火与剑》改编的电影正好符合这一骑士的训诫。
电影讲述了发生在欧洲大陆不同民族之间的一场激烈战争。波兰、沙俄、哥萨克酋长国、瑞典王国和克里米亚汗国,欧洲大陆的五大国纷争不休。在战争中,爱情与友情、忠诚与背叛,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波兰这个国家和我们中国有许多类似之处,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朴实的人民,一样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遭受着外敌的侵略,深处内忧外患之中,引用梁启超的一句话:我们中国是老大帝国,积弱已极,而波兰又何尝不是。
在十四十五世纪时,波兰还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大帝国,电影《火与剑》表现的是1648年开始的波兰国王军与哥萨克之间的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波兰收留了乌克兰的难民,这些人被称为哥萨克,这些人骁勇善战,却桀骜不驯,哥萨克的武装暴动时有发生。电影中记载的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五十万哥萨克发起武装暴动,随即演为波及乌克兰全境的战争。
这也拉开了波兰“历史的悲剧”的序幕,瑞典,沙俄,克里米亚汗国,鞑靼几国瓜分波兰,波兰从此一蹶不振,在期间主角索克斯基出身一个破败的小贵族家庭,实则与破产的农奴们无甚差别,青年时穷困潦倒,拿着家传的贵族族徽无人赏识,没有一个领主愿意接受他的效忠,甚至把他的效忠蔑称为“雇佣兵对金钱地位的追逐”,郁郁不得志,屡屡碰壁。可是在波兰动乱,祖国受到外国武装干涉之时,毅然决然的拿起骑枪为祖国的自由而战,甚至牺牲了自己的青春与爱情,在战争的残酷背景下,主角和海伦娜的爱情一波三折牵动人心。
而对于另一主角维西斯基公爵,从电影中的几幕出场不难看出,这是导演经过理想化的人物。他百战百胜,英勇无畏,有政治远见,又深受人民爱戴,他对敌人残酷无情,而对部下有如慈父一般,他既能从大局出发,忍辱负重,又能从小处着想,以身作则。他严于军法,能与手下官兵同甘共苦,他的威名令所有哥萨克都闻风丧胆。导演对维西斯基公爵是怀着敬佩与敬仰的心情去镜头的。
在导演镜头语言的组织下,我发现,波兰民族是个充满血性的民族。首先,就维西斯基公爵手下的士兵来说,他们对于战争的热爱,对于流血的兴奋不亚于那些狂热的哥萨克和暴民们。导演在电影中那些血淋淋的镜头,虽意在突出战争的残酷,暴民们的残忍,和将士们的爱国心切,却也在另一方面表现出波兰人同样的残忍和无情,只不过,在这残忍的表面被蒙上了一层爱国与复仇的幌子罢了只是导演站在波兰的角度罢了。波兰人对敌人,对自己同样残忍,尤其是后来,皮瓦富车则大溃败后,所有的军队都不愿听从统帅的指挥,甚至公然对其辱骂,威胁,因为败军之将失去了所有人的尊重,而这背后都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波兰民族精神深处的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波兰人对待朋友的义气超出常人的想象。当我们的主角索克斯基的爱人海伦娜被哥萨克头领包洪截走时,他的三位最要好朋友都能够挺身相助,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勇闯敌营。而且他的其他朋友都能与他同欢喜,共忧愁,真可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一点,我想也应该可以放大到全民族的精神,而这一点,同样也是我最为钦佩的一点。为朋友两肋插刀,说来容易,真要做到,却是不易的。
更为突出的,是波兰人对英雄的崇拜的激情。尽管这是一本电影,内容有所虚构,但所有的虚构都是基于现实的。因为维西斯基公爵的威名,竟让几乎所有的军队都对他俯首称臣,虽然他只是罗斯地区的总督,但他最后竟让堂堂共和国大统帅单膝跪地地将权杖敬献在他面前。此时此刻,他是全波兰人的英雄,也是显克维奇心中的英雄。为了他们的英雄,波兰人可以为之献出生命。正是这种对英雄的敬仰,对英雄的敬畏,还有波兰人民强大的爱国热情,不光是在本电影描述的时间,而是贯穿于整个波兰民族的历史间。而正是这种对祖国强烈的热爱,让受尽十字军骑士团压迫的波兰人进行了长达百年的战争,并最终推翻了十字军骑士团国的统治者,也正是这种热爱,让维西斯基公爵和手下一万五千名官兵在赫米尔尼茨基的五十万大军围困下坚守兹巴拉日要塞数十日之久,并最终同会合的王军一举踏平敌阵。而同样是这种热爱,让波兰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毫不屈服,为了民族的解放与德国纳粹斗争到底。所有的人,男女老幼,都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献身:为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这种强大的爱国之情,纵横于波兰的历史中,更让每一个试图践踏,蹂躏这个民族的人吃尽了苦头。这也是波兰民族最伟大的地方,最值得全世界人敬佩的地方,也是让我们中华民族惺惺相惜的地方。
将电脑合上,望着眼前还在冒着热气的花茶,感觉仍旧有点意犹未尽,导演将第聂伯河的急流险滩,将黑松林的松涛阵阵,将尸横遍野的兹巴拉日要塞,将《火与剑》的整个罗斯-乌克兰大荒原像羊皮画卷一样呈现在读者的眼前,阖上双眼,眼前依旧是最后的百人翼骑士团的骑士们高插的翎羽,平举着骑枪,或绝望或热血的高唱着火与剑之歌冲向数万人的哥萨克大兵团,这是翼骑兵最后的辉煌,但不是英雄的落日余晖。
《火与剑》观后感(四):自古最恨同室操戈
《火与剑》是波兰文学大师显克维奇的第一部长篇史诗,也是他的成名作。这部电影就是由它改编的。显克维奇的《十字军骑士》曾是我的最爱,他总是将小人物个人喜怒哀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完美的结合起来,构成一部部民族史诗。
故事的背景虽然是17世纪中叶,但是原著却是在19世纪末期出版的民族主义史诗。作者将自己民族主义的理想融合在历史背景之中。因此,我也将历史、现实与理想糅合着一并解读。
一切的开始
17世纪上半叶,波兰立陶宛联邦曾经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这个王国的领土广阔,从波罗的海沿岸一直延伸到乌克兰草原。贵族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他们广建庄园,召开议会,拥有选举联邦国王的权力。不同宗教不同种族的人,都在联邦的宽容政策下和平共处。可是当欧洲已从30年战争的痛苦中解脱的时候,联邦却发现自己的危机才刚开始。
17世纪波兰粮食出口持续增长,粮食价格的上涨刺激贵族们不断掠夺土地建立庄园,强迫土地上的农民为自己劳作。当乌克兰的统治权从联邦内的立陶宛转入波兰手中之时,贪婪的贵族们便打起了乌克兰的主意,这就惹怒了这片土地原有的主人,骁勇善战豪放浪荡的哥萨克们。
哥萨克是各种逃亡者来到新土地后所结成的社群。波兰国王曾经依靠他们的力量对抗奥斯曼土耳其和克里米亚鞑靼的侵扰。哥萨克社群中的上层人物也向往波兰贵族生活与波兰文化,而下层也十分清寒贫苦。作为逃亡者,他们无疑向往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可惜日复一日,自由却离他们越来越远。
当波兰贵族们带领着大批随从进入草原,哥萨克们就开始不断失去自己的土地。波兰贵族驱赶他们,或是强迫他们服劳役。对不服从自己的人,一律残酷虐待。而联邦给予哥萨克的补贴和待遇却越来越糟,于是哥萨克们的怒火终于要被点燃了。而在不远处,奥斯曼帝国、克里米亚鞑靼与俄罗斯帝国,都在等待着矛盾的爆发,好将触手伸向觊觎已久的这片土地。
赫梅尔尼茨基起义
赫梅尔尼茨基是哥萨克们1648年起义时的领袖。他自己就曾被波兰贵族夺去土地并迫害。他自己曾经为联邦奋战过,而这次他却将反戈向日,可他却未尝不对联邦抱有的期望。电影中,他说国王是哥萨克的父亲,而波兰是母亲,这未必不是真心话。他一针见血的指出,正是贪婪的贵族们,正在伤害自己的母亲。当哥萨克们听说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去世的时候,他们也无一不感到悲伤与沉重。就在起义爆发前,这位国王还想给予哥萨克们这种好处,将他们的怒火引向奥斯曼土耳其。
随着起义的进行,乌克兰各地饱受贵族欺侮的下层民众,显然欢迎并支持着起义者。在电影中,可以看到赫梅尔尼茨基是如何受到贫苦的哥萨克们的拥戴和欢迎。当贵族的庄园陷落后,也可以看到下层民众是如何的欢呼雀跃,他们拿走那些劫掠来的财富,烧毁庄园,留下一片狼藉。起义的另一面,却是路边无数被绞死的波兰人和犹太人。似乎正义站在了哥萨克起义者的一边。可是他们起义的结果,却是让整个波兰立陶宛联邦无可避免的走向了衰弱。当1667年一切战争都结束的时候,乌克兰已经残破不堪了。衰弱的联邦与崛起的沙俄两分乌克兰,而自由却依旧离哥萨克遥不可及。
波兰贵族
在原著和电影中,耶热米亲王显然是波兰贵族中杰出者的象征。电影中,他知道贵族们的腐败,却极力维护贵族们的利益,不惜残酷铁血。当他的军队反击时,似乎一切都被反转了过了,却又那么似曾相识:反抗贵族的村庄被烧毁,因拿走贵族财富而被绞死的贫民挂满了路边的树枝,连作为使者前来的哥萨克都被以叛国者之名残酷处决。他是如此的有才而又残酷,以至于无能的贵族们不理解他,而想要维护联邦的议员们却又害怕他,可他却依旧坚定维护着这些人的利益。
耶热米亲王或许能够赢得一时的胜利。可是波兰母亲的健康却依旧被贪婪的贵族们日复一日的侵蚀着。他们控制了波兰的议会,让国王无能为力,让联邦一日日的腐朽。在电影中,波兰继任国王卡齐米日已经在贵族的包围和压力下倍感无奈。终于在下个世纪,他们将曾经强大的联邦带向了毁灭。即便如此,他们还依旧纸醉金迷鼠目寸光,为了维护自己私利争相勾结境外势力,甚至镇压自己国内的改革。波兰终于走到了被瓜分的那一天。
波兰骑士
电影也向我们展示了17世纪波兰最强大的骑兵,带双翼的Hussar。他们是波兰军队中最英勇的战士,也是波兰军队中最具决定性的打击力量。他们身着重甲,带着双翼,手持超长的长枪,发起铺天蔽日的冲锋,往往在气势上已经压倒了对手。当欧洲开始抛弃重骑兵与枪骑兵的时候,他们却逆流而上,用超长的长枪击破长矛兵方阵,为联邦赢得一次又一次胜利。1605年,2600名翼骑兵,配合1000名步兵,击败了11000人的瑞典大军,以300人的代价换取对方8000人的伤亡。1610年的Klushino战役,3200名翼骑兵配合800名步兵,竟然击败48000人的俄瑞联军。就连被尊为自古以来最伟大的统帅之一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也吃过波兰骑兵的苦头。
电影中,这些骑兵在与赫梅尔尼茨基第一次交锋中,击退了对手的攻势。在对峙中,他们冒着雨严整列阵,彻夜守护着自己阵地的前沿。在次日也坚持在不利的条件下冲锋。很难说,17世纪中叶,那批英勇的战士已经领悟了国家民族大义,也很难评估那些人对这场战争的历史意义又多深的了解,但电影向我们展示的,是他们坚定的守护着自己的国家,被称为母亲的波兰(波兰语中词汇区分阴阳性,波兰 (Polska)这个词属阴性。因此某种意义上说,波兰可以被认为是一位女性)。而我们的男主,也可以被认为是这些守护者中的一员。
可惜重骑兵与枪骑兵终究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当古斯塔夫二世用轻骑兵+马刀冲锋后,整个欧洲都在学习他。波兰的双翼hussar越来越显得笨重无用。在电影中,波兰的hussar就是自己陷入雨后的泥沼之中,而被哥萨克消灭的。终于在18世纪,他们消失在了历史的浪潮之中。
恋爱
故事的一条主线,便是两男一女的纠缠三角恋。哥萨克Bohun迷恋着女主Helena,而Helena却心属男主。浪荡野蛮的哥萨克青年并不能赢得女主的芳心,而作者却又阴毒的给他贴上了勾结女巫邪教的标签。或许在当时的波兰贵族们看来,哥萨克不过是群野蛮没有教养的低贱之人,这样的人又怎会赢得高贵而美丽的女主的芳心呢?可是联邦却并没有给哥萨克通往高贵的道路,当波兰有意承认哥萨克上层与波兰贵族具有同等地位的时候,就连赫梅尔尼茨基本人都已经去世了。这一举动没有挽回哥萨克的人心,反而加速了哥萨克的分裂,使其更加依赖俄罗斯帝国等外部势力的支援。
失去的不能再重来
电影中,赫梅尔尼茨基告诉前来谈判的波兰议员,一切都太晚了。是啊,一切都来得太晚了。在克里米亚鞑靼被波兰国王策反后,赫梅尔尼茨基将俄国人引进了战局,俄国人的介入又引发瑞典侵入波兰,奥斯曼土耳其则趁机在南部趁火打劫。波兰几乎全境沦丧。而这便是电影导演耶尔齐-霍夫曼经典作品《洪流》的历史背景。
当战争结束时,波兰与乌克兰都已经全境残破。波兰的中小贵族损失惨重,大贵族开始掌权。在混乱之际,波兰议会竟然通过了“一位议员反对决议便不能通过”的绝对否决权,于是波兰王国的行政便日渐瘫痪,大贵族们开始无法无天。教会与学校在战争中被毁灭,财富大量被劫掠或被征用,而正在崛起争霸的周边势力却才初登舞台。而乌克兰的哥萨克们,在全境残破之后,既被波兰人视作叛徒,又被俄罗斯人视为工具。在全境被波俄两分后,哥萨克们的处境只是更加艰难。
这便是这场同室操戈的结果。波兰议员已经告诉赫梅尔尼茨基,战争的结果会是两败俱伤。只是哥萨克却觉得自己可以幸免,只是赫梅尔尼茨基觉得一切都已太晚。200年后,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女皇策划瓜分了波兰,又策划彻底瓦解了哥萨克自治政权。曾经激战的两方都消失在同一人手中。这就是那场同室操戈最后的大结局。追求自由者最终被奴役,守护国家者最终丧家亡国。自古最恨者,同室操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