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德尔苏·乌扎拉》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德尔苏·乌扎拉》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10-12 01:3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德尔苏·乌扎拉》经典观后感10篇

  《德尔苏·乌扎拉》是一部由黑泽明执导,马克西姆·蒙祖克 / 尤里·索洛明 / 斯韦特兰娜·丹尼尔琴科主演的一部冒险 / 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德尔苏·乌扎拉》观后感(一):黑泽明:拍摄《德尔苏》是我三十年来的梦想

  以下内容摘自《反华电影剧本<德尔苏·乌扎拉>》,这本批判材料,胤祥那篇影评介绍,我看目录就对黑泽明自己写的这篇文章兴趣,就去学校图书馆借来。挺有参考价值的,录下来分享

  《德尔苏·乌扎拉》观后感(二):希望失去领土早点回来

  俄国占了我们几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什么时候能收回来啊,还有蒙古,现在虽然中俄关系不错,但也要警惕这个侵略性很强的国家。果儿特人杰尔苏因为视力降低,打猎没法生活,在队长要求下到他城里的家生活,但不适城市生活,要求回山里,队长送了新式步枪给他。之后他在森林被人杀死,枪却不在,警方说应该是因为有人抢枪打死了他。队长为他好反而害了他。然后挖了个坑就埋了,队长在土堆上插了他的猎叉

  《德尔苏·乌扎拉》观后感(三):Дерсу Узала

  在风雪交加寒冷高地大兴安岭,一群俄国探险科考队员在队长亚森尼耶夫(虞瑞•索罗民Yuri Solomin 饰)的带领下进驻这里,寻找附近的资源矿藏。这些远离家乡的队员,每到夜晚的时候,都会唱起思乡的歌曲表达各自的离愁别绪。正在此时,他们聆听到一阵悠扬旋律,后来才发现有个当地的蒙古老猎手德尔苏•乌扎(马克西姆•门祖克 Maksim Munzuk 饰)拉常年驻扎此地。为了能够在陌生地方不被野兽吞噬不走弯路,队长决定雇佣德尔苏•乌扎拉为向导指引军队前行,后者欣然应允,并且帮助他们躲过了老虎的血盆大口,穿越了活埋死人沙丘,在与自然对抗相处中,德尔苏•乌扎拉和科考队员慢慢地建立了跨文化深厚情谊,他们对自然的认识也逐渐加深……

  本片获第4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德尔苏·乌扎拉》观后感(四):纯朴作品

  大力推荐这部作品!影片讲述的是一位生长在森林里的猎人德尔苏与城市中的上尉的故事,共分上下两部。

  其实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精华之处则在于对人的情感无声的刻画。影片中语言不算丰富,但是句句传达着纯朴的感情。德尔苏把自己的一切寄托给了森林,用善良机智一次次救活了上尉,但最终却摆脱不了命运安排

  这是一部看了之后会让你时时去思考的影片,感情上会受到强烈冲击,但不像惊秫片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蘸了水的纸巾一样慢慢的侵入你的体内。也许前苏联的影片都有这种特质吧。

  我喜欢!并推荐给大家!

  《德尔苏·乌扎拉》观后感(五):一个天生属于自然的人

  40年前的老电影,俄语英字幕浑浊的彩色画面,却让我看的热血沸腾。。。。。。

  1.源于对自然的热爱,看了一少半翻译原著,就迫不得已的下载了电影,虽然少了太多的镜头,但是看的很是过瘾。德尔苏乌扎拉是自然的儿子,生于斯死于斯,不沾染一点污秽,他把天地万物比喻成人,遵循自然规律,在乌苏里的山林里就想自己家的后花园穷山恶水在他眼里是那么和谐。然而到了城市后,他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了。

  2.文中多次提到中国人,除了穷困的,就是红胡子了。分明是苏联的一部侵略史,获取地理位置,但是却写的像地理学家考察

  3.在原著和翻译的书中不难看出,原作者是一个博物学家,书中用了大量的词汇准确的描述了乌苏里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翻译者也是专业的)

  4.黑泽明就是黑泽明

  5.我要接着把这本书看完

  《德尔苏·乌扎拉》观后感(六):过高的期望

  对黑泽明不能没有期待,尤其是他诠释的德尔苏。但这部电影让我失望了。原书中的德尔苏最有神采的一部分被电影遗忘,在自然中如同敏捷自由的猎豹的德尔苏消失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虽然乐观能干,却形象单薄的猎手。全片沉重哲理味道,却有沦于说教危险

  黑泽明善于讲人性,却难得地在德尔苏面前跌了跟斗。不晓得是什么原因

  很多细节让我对这部片子不满。比如黑泽明选择一个有蒙古血统群众来演德尔苏,但其实,乌苏里山岭里的猎人通常是不应该有蒙古人那种标志性的罗圈O型腿的(长期骑马的结果?),我也不记得原书中所附德尔苏照片上有这样的O型腿。这双腿让人看了真不舒服

  值得一看的大手笔仍然是有的,兴凯湖风险一段,地平线尽头的落日被漫天风雪模糊,近景处德尔苏和上尉拼命割芦苇求得一命,只怕现如今的好莱坞也泡制不出这样的气魄来。

  《德尔苏·乌扎拉》观后感(七):德尔苏·乌扎拉影评

  黑泽大师的电影就是值得看的,每一部都是。

  不想过多理会电影拍摄时的历史时代可能带来的政治偏见,以及故事发生的地理位置可能引起的政治争端,只看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思考。

  德尔苏·乌扎拉是一位熟悉那片大地的人,而且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他相信万物皆有灵,几乎以一种对待人类方式对待森林中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我十分喜欢,甚至可以说崇敬这样的人和观念

  人类是最聪明生物,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也正是因为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出现了“人定胜天”的思想,或许并没有说出来,但毫无疑问,在大部分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想法

  但大自然是什么?大自然是谁?它或许默默无闻,但我们必须记得,是它创造了所有生灵,包括人类。知道现在,人类对大自然的探索依然在继续,大自然还有太多太多我们没有了解东西,甚至,我们所看到的,连大自然的真相的万分之一(甚至更少)都不到。

  如果我们自始至终对大自然都葆有敬畏之心,人类的很多悲剧都可能不会发生。

  《德尔苏·乌扎拉》观后感(八):德尔苏

  德尔苏说:“我是个坏人,我想要些子弹,打很多黑豹。”之后再遇见,他说:“我打了很多黑豹,换了很多钱,后来有个商人想用很多威士忌跟我换,我给了他钱之后他就不见了。”

  上尉说:“德尔苏就过我好几次命却从来没有跟人提起过,因为这是他觉得理所当然的事。”

  德尔苏说金钱食物对我来说并不重要。在城里我能做什么呢?

  作为一个猎人,最后活在得罪山神的惶恐中,失去了百发百中风采,甚至害怕起了了如指掌的森林里的一切。逃离了森林来到城里的德尔苏在重新回归森林之后却丧生在最新型的来福枪下,不得不说是在大趋势发展下的悲哀

  德尔苏是个野外生存的专家,森林里的侦探,也是个足迹专家。

  但是这些,在逐渐现代化的趋势中,只会越来越失去存在意义。而最终就连埋葬他的坟墓,都消失在正在被开发的森林之中,悲哀中的悲哀。

  让我联想到同年筱田正浩《樱之森之满开之下》的主角,又想到了无法松,三个人各有各的悲哀,却又有相同之处。

  《德尔苏·乌扎拉》观后感(九):大自然化身——德尔苏

  德尔苏说火、水、风是三个很强大的人。他与这片森林,这块土地结下了深深的情谊。他敬畏自然,奉其为神明,而火、水、风则是神的使者敏锐的他,洞悉着这片他土生土长的土地,也注定他永远扎根于此的现实

  他的善良使我动容,为不可预期来客预先准备好食物,因为“坏中国人”设密集陷阱愤愤不平,他秉持着传统心灵,用最接近自然的方式宣泄着对人类本身邪恶愤懑。而猎人身份的他,虽有恶的成分在里面,却无法改变德尔苏想与家园共存共生的理想。《HOME》的最后期盼也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德尔苏做到了,那么人类是不是可以考虑回归德尔苏式的生活。要不河蟹本身只是就是一个木偶,被某只手操纵而已,糊弄大家。

  昂巴,亦即老虎,也意味恐惧,如跟踪鬼一般,是德尔苏的死的最为主因。这也过于牵强,他太相信大自然这个神明,相信犯下的罪恶将要得到惩罚,因此他开始渐渐失去了生存的准心。

  乌扎拉,让我联想起乌尔苏拉,马尔克斯大概也能帮助乌扎拉塑造一个自己的世界,让生与死变得荒唐,让德尔苏永生,但是他大概不肯,他想一辈子待在自己的土地,即使是短短的几十载。

  队长在大自然面前的感叹:在大自然的广阔前人类如此渺小

  从始至终,针对大自然的哲学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直到德尔苏的死,沉默结局也带给观者无限的遐思

  匡古斯,中国坏人——偷钱,偷皮,偷女人,杀男人。我们是那样一群不守规矩的人,这些中国坏人与那个善良的中国老人造成的反差,似乎也是黑泽明故意制造的。

  黑泽明并未一棒子的打死所有的中国人,我并不为此感到欣慰,而感到更深层次悲凉感。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代名词,却渐渐披上山寨、无素养外衣,想来实在痛心。记得《127hours》主人公的刀具就是made in china,他抱憾终身似的仰天长啸说后悔没买瑞士军刀,虽然这个中国刀具最后救了他(或许瑞士军刀可以使他更早脱险),但我想Aron Ralston 大概再不会轻易拿自己的命开玩笑

  德尔苏在枪击老虎后,总不停说自己是坏人,他的道德底线很低,他与自然融为一体。他甚至后悔开枪,此后,他跟随着队长去了城市居住矛盾因此产生,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不协调在片尾集中爆发,最后德尔苏,连摆脱文明的机会都失去一空,那片森林,那块土地,在遥远的西伯利亚的乌苏里等着他死后的魂归来!

  2012.2

  《德尔苏·乌扎拉》观后感(十):真性所在

  从未听说过黑泽明还在苏联拍过这样一部片子,看过后意外的收获

  德尔苏是一个普通的猎人,他属于森林如同鱼儿只属于水。在“他”的森林中,他似乎是万能的,他有灵敏嗅觉和极其敏锐的观察力,这使他如同人猿泰山一样,在这个环境展示英雄般的非凡的生存能力。象是神话,他可以看一下脚印判断经过的人的体征,可以从树皮知道下一步的地形,在森林里他无所不能风暴洪水猛兽没有他不能克服的。但是他有他意识中的猛兽,当那个猛兽一旦来临,我们就不可避免地嗅到了死亡的气息。当他心中开始害怕山神的旨意,他已经开始垂垂而危,当他的眼睛看不清了,他就已经死了,至于最后死于什么形式,对于他已经是无所谓了。这是一个悲剧吗?也不是,这是一段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是一个完整的真性在世间行过的轨迹

  看他在城市里生活的场景,令人有种揪心的痛,仿佛是英雄遭囚,龙遇浅滩。适意的生活是在适合的环境中迎风招展地开花,而不是物质充裕。在森林里,他是自由的精灵,是全能的英雄;而在城市中,他仅仅是一具干尸!

  在森林中,他是朴素的道的化身,所有的生命无一不是“人”甚至一根枯木,一只老鼠。他的道使他会想到要在空房子里留点食物,使他会爱怜每一个生命,使他会不要上尉的钱和食物。他的道更在于他在开始体力渐弱时,嗅到了神谴的气息,他也并非对死亡的气息真正安之若素,他恐惧,他不安,但你只会感到,他真实而且依然坚强

  大场景的镜头充斥了整个片子,使这部影片看起来唯美且唯真。落日冰河,呼啸的风雪,夕阳西下旭日东升,茫茫的芦苇坡和雪野,没有一处不可成为一幅极佳的摄影。当上尉与德尔苏重逢,士兵们围坐在右上角的篝火边,而二人坐在左下角,其余全是黑夜。士兵们轻声地唱起--远方的鹰啊,你又回来了--。令人不由不怦然心动

  影片中还有一些其它的东西深深地吸引着我,如德尔苏用天真质朴声音大叫"captan!",他那种象孩童一样的天真让人在崇敬之余油然而生爱怜之意。他在要迷路时会说,我害怕。在真迷路时,会说我找不到路,最后,他说,我们迷路了。很简单,很纯真。在城市的家里,他身披毛毯坐在地上,久久地望着那一点点炉火幻想着远方的森林,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开始知道,他要死了,或者痛心地感觉到他渐渐地冰冷,渐渐地离去

  他的死也是这样的自然,他认为他将死于虎口,他的虎口却最终是歹人之手,他是注定不会被森林吞没的,因为他是森林之王!但是这个人类社会会吞噬掉他的生机与生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