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半边人》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半边人》经典影评10篇

2022-03-15 11:08: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半边人》经典影评10篇

  《半边人》是一部由方育平执导,王正方 / 许素莹 / 郑智雄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半边人》影评(一):还原一种真实

  阿莹平日在菜市场操刀卖鱼,闲时在“电影文化中心”工读戏剧班课程,在跛脚老师张松柏指点下,阿莹的世界有了鱼腥味之外的别样气息,两人间亦生发出一种微妙情愫。继半自传体处女作[父子情]两年之后,方育平在新作中继续模糊现实与戏剧的界限,延续对于庶民阶层的洞察,推出了这部取材自真人真事的[半边人]。

  [半边人] 的真实在港产剧情片范畴内实属罕见,张松柏原型为方育平好友,阿莹更是以真实身份出镜,片中所展现的家庭亦是其本人的家庭。方育平对于这些平凡的人和事,没有任何的夸张抑或修饰,只是用平实的镜头语言给予重现,与其说他是在创作一部电影,不如说是在还原一种真实(此种以假乱真的创作方式将在其下部作品[美国心]中达到极致)。就在一个个看似乏味琐碎的场景中,却铺陈出了不逊于前作[父子情]的生动质感,及平民阶层因梦想、爱情、善良、执着而生的不平凡的光芒。

  《半边人》影评(二):戲內~~ 戲外的情真

  如果說,這是一部糅合現實和戲劇的紀錄片,不為過也。

  她說,她的恩師戈武教她演戲,一副藝術家脾氣,NEVER COMPROMISE,所以一輩子也拍不出一部戲,後來他病逝了,她就好想做一件事紀念他。她向方育平自薦當本片演員,說自己是賣魚、熱愛搖滾樂,又在樂隊玩打鼓,晚上學電影和演戲,是戈武的學生。方一聽,心頭一驚,因為他和戈武正是老友。他聽完阿塋的故事,覺得她真實的故事比自己創作的更動聽。

  大家問,導演要她回憶過去發生的事,又要她重演幾個月前的愛情故事、家庭經歷,還叫她的爸媽和兄弟姐妹容串演出,感覺如何。她說,要不斷反芻過去,其實十分痛苦,但拍完影片後,她感覺更有自信。她笑說爸媽很會演戲,全家人也說好好玩。當然,她強調和老師是100%無愛情,片中的師生戀只是增加戲劇元素。

  她說,這部影片是永不過時,因為任何時代的年輕人也會夾在現實和理想之間,她更向大家說,「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不要理賺錢不賺錢,做了再算,因為那團火可能完了,就沒有。」

  放映後,大伙人一同吃宵夜,大家聊起此片的觀感,她更補充不少戲外故事,說「爸爸好依賴媽媽,沒有她就不能生存。」(有人高呼好浪漫呀)她笑說,他愛飲酒,一喝醉酒就打媽媽,但媽媽也是小飛女,不是好惹的,會和他對打。如果媽媽生氣說離家出走,他就會哭起來,叫子女勸媽媽回家。爸爸幾年前病逝,媽媽也堅強地活著。可能,阿瑩的硬朗個性就是媽媽遺傳的印記。

  我一直不知道本影片是真人改編,當片中女主角出現,她娓娓道來戲內外的故事,豐富了觀影的層次和感覺。

  可以說,這是香港影片的經典,也是屬於香港人的故事,不可不看。

  《半边人》影评(三):半边人,或是一条鱼

  看了首页长评,才知道原来女主的戏竟然直接来自于她当时的人生,而父母兄妹也是真人出演——回想起戏中的演技种种不禁莞尔。

  整出戏以鱼档开头鱼档结尾,阿莹依旧麻利地剖鱼,只是心境早就从愁云惨淡转化到了新的希望满满,而不断出现的拥挤蜗居的屋企人生活,也一再激励着她走出自己新天地的决心。

  是戏剧改变了她。作为家庭里最具“文艺细胞”的那一个,她报名没酬劳的演艺班,也是班上勇敢上台演出的第一人,并成功用生涩但充满灵气的演技吸引了老师老张的注意。两人就像戏中戏里的老兵和孤女,互相吸引甚至借戏表达着真情。只是老兵终究要离去,墓园里目送着承载太多回忆的老车挤压成废铁,就此话别彼此的一段相伴人生。

  导演之善于捕捉小人物细节,加上人物本身就在演出自己,使得影片感情极度细腻真实。八十年代,浑浑噩噩中一边与原生家庭做无声对抗,一边寻找人生出路的年轻香港人,碰撞上怀揣着中华文化与艺术追求,兜转在HK这亚文化之地的孤独异乡人。都不是主流,或许这就是半边人?少女还想摆脱卖鱼的身份,或许还有点点明星梦;老张一边需要治腿摆脱传染病阴影,一边也在心里踌躇是否需要作出剧本的商业妥协…逆流而上的鱼,想多努力一点点,好在平庸生活里更接近理想,是他们,也是现今的我们。

  而爱情是附赠的小温馨。其实阿莹对老张真的就是一种替换式的假爱情,年龄和身份差距摆在那里,老张也知道不可能,一次次老练地回避着少女的爱情表达。

  本人观看的双音轨版本,音轨齐开,所以同时听到配音与原因,折磨但有比较。国语版本配音天真而且非常80’s,出现配乐的部分也与粤语版不同,都使用轻巧活泼的音乐,替换掉了原版的摇滚乐,一副打造青春活力片的努力感;粤语版实在,原音有味,配乐简单流畅,也与剧情合拍,尤其女主声线其实偏粗,而国语配音又假又甜,实在扰民。一定要看粤语版!!

  《半边人》影评(四):《半边人》:我们曾经存在过

  市场中的卖鱼女阿莹尽管整日不辞辛苦的任劳任怨,帮助父母减轻工作的负担,但还是对这份毫无出路的家族事业怨气颇深。时不时的会偷闲半日,去了解外面世界的广大,或者在家中听着各种前卫音乐自我陶醉。一日,在街上看到一则招聘影视方面的广告,抱着试试的心态参加,由此开启了不同以往的新生活。最大收获是,认识了心怀抱负的授课老师张松柏,不仅让阿莹重新定义了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的价值。并且在张老师的倾心帮助之下,参演了颇受欢迎的舞台剧,还获得了电视台的二次面试机会,演绎事业似乎正在慢慢渐入佳境。

  此片看似在演绎卖鱼女阿莹追求梦想的半边生活,实则编剧王正方,也是张松柏的扮演者,借助阿莹对未来生活的困顿追求,来表达香港电影事业发展的困境。一名对精神追求大于对物质追求的理想主义编剧者,创作的剧本总是四处碰壁得不到投资公司的认可。一边要平衡商业收益,一边又要兼顾价值取向,着实是为难了两边人的标准。但是,当两个半边人互有磨合,找到共同的感情出发点,阿莹了解了张老师的苦楚,就像投资公司了解了张老师的理想追求以后,双方各有退让又各有启发之后,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可以新鲜出炉面对大众了。一个是卖鱼女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一个是编剧对电影理想的追求,看似两者的追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内里却是大同小异互有暗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来证明“我们曾经存在过”!在这一点上,就要比同期竞争最佳电影的历史剧《垂帘听政》高出许多。

  《半边人》影评(五):半边人,卖鱼的姑娘

  每个人都有理想,但每个人的理想并不都能实现。

  你可以给自己画一个饼,饼的大小由你手中的笔决定,但你画的仅仅是饼,如果想这个饼成为真正的饼,你就要结合环境,坚持不懈朝着这个饼去努力,可能最终你得不到饼,但你可以拥有得到或者得不到饼的过程。

  电影里卖鱼的姑娘阿莹,她喜欢音乐,喜欢演戏,她卖鱼的同时又去工读班学演戏。其实,生活并没有一些电影中所表演的惊心动魄,付出了多少波折与辛苦才最终成功。生活会推着你的想法抑或潜意识一直前行,许多人就是在前行的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事情而退却了。一如阿莹表演《将军族》的自卑。

  电影里的阿莹克服了自卑,成功地出演了《将军族》,然后她又获得电视台的复试。电影完整地将阿莹生活平淡地展现了出来。看着他们本色的演出,我脑海里只有八个字:“平淡如水,顺其自然。”

  阿莹也曾经绝望过,但是他看到演戏的工读班时便走了进去。这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但是因为阿莹很努力,去书店买书学习,深夜还在听音乐学歌,偶然中又有着必然。

  再说说阿莹的老师张松柏,一个剧本写作者,他不愿意向商业妥协,他只愿写自己想写的剧本,因此被无数次拒绝。他仍然坚持,然而他并没有阿莹那么幸运。在阿莹的影响下,他改变了。他把车卖了,他穿上西服,他刮掉文艺青年的小胡子,他决定去美国治疗腿疾。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他的新生。

  张松柏的腿疾,来源与打预防针。用张的台词来说,打预防针本来是预防病菌,却带来了病菌。医生打针时,打了许多人,针头却不换。听到这些台词,我突然想到小时候在学校里打疫苗的情景,那时候也是两个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手里拿着一个大大的针管这个人扎下那个人扎下,所幸的是我们那个学校的人并没有所谓的传染病,否则的话,很有可能也会有同学像张松柏一样患上腿疾。

  说到腿疾,我总感觉这个很像一个象征,象征着张松柏的坚持不愿改变。

  你预防什么,可能就会带来什么。一如赌徒在赌桌上把赌注都押在最后一局,心理忐忑不安地等待结果,总怕自己输掉,一般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是这个赌徒必输。

  看这部电影,我首先想到的是刘青云《我要成名》的剧情,《每当变幻时》卖鱼的鱼佬。同样作为励志片,虽各有千秋,但最能打入心扉的却是这部,因为他所讲述的就是我所熟知的真实的小人物的生活,小人物的故事。

  《半边人》影评(六):《半边人(Ah Ying)》:双面人生【第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12/ah-ying3.html

  1260259935078

  本片获得1984年第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两个人在香港的生活。女主角是一个年轻女孩,她全家都是鱼贩,她也只好帮助家里卖鱼。女主角喜欢电影,就趁空闲时间参加演员培训。因此,女主角认识了从国外回来准备投拍电影并兼职做老师的男主角。一天,两人在书店偶遇,此后他们就经常在一起吃饭、看电影。此时,女主角妹妹与男朋友旅游后怀孕,惹得大家很生气,父亲更是暴跳如雷。同时,男主角的电影始终拍不成,即使听了女主角男朋友的故事,也没有让投资商满意。最后,男主角领导学生们成功演出一部话剧后离开香港,女主角则用学习到的表演赢得了电视台的复试。

  这又是一部方育平的电影,让我很无语。因为他的电影真不好看,都是反映普普通通的现实而已,即沉闷又无趣,看起来很痛苦。事实也确实如此,本片让我昏睡了将近一个小时,我还得跳回重看。这样没有看点的电影能获奖,香港电影金像奖也太艺术了,快赶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了。

  至于电影表现的内容,则很浅显,即反映现实生活,也就是片中有着两种生活的男女主角。女主角是鱼贩也是电影爱好者,男主角是老师也是落魄的电影人,两人都是“半边人”。通过这些,影片展示了八十年代初香港电影的境况以及平民的普通生活。哎,写这些我都觉得重复,本片编导们你不觉得重复吗?

  再者说,反映现实有很多种方法,编导们非要用这么枯燥的形式吗?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看起来很闷啊!这部电影甚至于将开车门、上车、打火的动作都描绘出来,太能抻电影时间了。总而言之,本片拍摄上不仅中规中矩也很老套,对编导们来说,他们只是用常规方式讲述了一个贴近现实的故事。

  此外,片中女主角妹妹怀孕的情节和女主角与男朋友的关系都不是电影重点,何必要表现出来?这样做,使得电影主题模糊起来,这也是本片一个缺点。

  演员方面表现一般。男主角王正方虽然名气与才气不小,但他猥琐的长相很难让人相信他是男主角,总感觉他要拐骗幼小的女主角。不过,放荡不羁的艺术家气质,王正方还是体现出来了。女主角许素莹表现同样一般,长得不是美女、演技也很青涩。本片之后她没红起来这不怪他人,毕竟她没有红起来的资本。片中其他人都是龙套,不说也罢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很无趣的现实主义电影,除了表现现实之外没有其他。当然,或许是我电影看得越来越多,对于这类影片我已经麻木了!

  序列:0980

  2012-12-21

  《半边人》影评(七):《半邊人》:在理想和現實中間上路

  《半邊人》是一部反映當代社會現實的電影,唯其骨子裡所欲呈現繼而批判的卻是資本主義社會底下不變的真實。

  人的生活總得分成兩邊:理想和現實。

  戲名「半邊人」指的就是其中一邊,主要是理想方面的犧牲甚或是被閹割。

  本片的女主角希望成為一位演員但在日復日的生活裡卻只是一位賣魚小販。在十口子的家中,只有她肯承擔兩老的賣魚工作;愛情路上也只有她向對方單方面付出。圍繞著女主角身邊的盡是不公平,她對現實跟理想的矛盾毫無辦法,只有寄情於搖滾音樂逃離現實。

  上面是女主角的背景而直到她遇上從外國回流的戲劇班老師張松柏,電影的主戲-在現實與理想中間的掙扎-才正式開始。

  而要分析主戲的結構及其意義,首先得作兩個前設:

  張松柏除了是女主角的戲劇班老師同時也是一位準導演,他代表了女主角的理想。如上所述,女主角十口子的家庭讓她不得不扛下賣魚的工作,所以家庭於本片是為現實的象徵。

  依此出發,我們不難發現本片除了寫實的文本還在情節結構方面花了不少心思。女主角自主戲開始到張松柏離開後的尾聲為止,一直被劇本工整地安排在張松柏(理想)與家(現實)兩者間遊走。設想女主角由左至右被分成兩半,左邊代表理想右邊代表現實,劇本的結構就像在模擬女主角的走路一樣,左腳踏一步然後右腳踏一步;上張松柏的課跟他吃飯接下一個段落是在家跟兄弟姊妹於床上談天再接到張松柏的課又接回家中的戲...如此類推。這個工整的結構勝過戲劇性的情節因它化成了無形的節奏一步步傳達著女主角如何被切成兩邊並在中間掙扎的歷程。

  除了結構上的心思,本片劇本還另有特點。那就是透過大量的預演暗示劇情和對前面的留白作出回應。比如是影片中段女主角的妹子帶男友回家吃飯就是往後女主角帶張松柏回家的預演。這個作法不獨突顯了兩個被帶回家的男人在態度上的差異和從此延伸出來的有關兩人的不同身份(妹子的男友是被觀察者而張松柏則是觀察者),還借此讓觀眾掉進到跟女主角同樣的,對張松柏與自己之間關係的誤會來說明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

  本片正是透過上面兩種方法讓觀眾感受如何在現實不符理想的失望中掙扎。

  而有如顯微鏡一樣的生活化筆觸一則提供了意料之外笑料,二來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的諸種不滿,但最重要的始終是要讓觀眾明白他所作的實際上是眾人的故事。他這樣作的目的不單純為了反映現實卻是有如電影的結局:女主角在魚檔工作時收到電視台請她去第二次面試的電話。

  藉此給予佔了社會上大半數的只餘下半邊的人要繼續上路的勇氣和希望。

  《半边人》影评(八):Take your broken heart,put it into art.

  上半年在香港影展的推送中,一眼看到《半边人》的海报,窃喜能有机会在大陆的银幕上看到这部自己私心极爱的小众港片。北京、济南、成都、昆明站已确定放映。作为一个苦逼的学生党,只坐等《半边人》来到近点的城市,好坐车过去。无论是阿莹、张松柏那样动人的角色,林敏怡的配乐,方育平导演的写实影像,都能让人着迷。在大银幕上看到30多年前的香港面貌,也是件奇妙的事。

  1 卖鱼妹的文艺梦

  阿莹的演员许素莹,正是卖鱼妹出身。《半边人》的故事就改编于许素莹与其老师戈武的真实经历。

  影片开始于嘈杂的菜市场,阿莹熟练地给鱼剖腹挖心、上称装袋,而买鱼女却嫌鱼脏不停擦手。阿莹便置气于此,回到屋中只顾闷在角落听摇滚乐,暂时逃离窘迫的现实。屋里实在拥挤,阿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正围在桌上吃饭,同样是真实出境。

  一半是现实,而另一半的精神世界无处安放,阿莹决定给自己再找一个出路。在电影工作室的窥视、逛书店和家中的藏书展现了另一半的她。和前男友相恋的日子、与表演班老师张松柏相处的一朝一夕,也许是阿莹最快乐的时光。

  话剧演出成功后,她直接奔向洗手间。压抑的情绪完全释放,镜头记下了阿莹悲喜交加的面孔。

  结尾的她仍在卖鱼,但接到了电视台的复试电话。“什么都试,就是不安本分。”旁边的阿婆如是说。阿莹只会心一笑。镜头拉远,最后她定格在画面的半分线旁。

  2 点到为止的暧昧

  怀孕事件是阿莹家发生的一个戏剧化的小插曲。父亲发怒,阿莹藏刀,姐妹们阻挡,母亲跪下求情,父亲消气,一切又重归于好。下一个场景中张松柏的话刚好是此插曲的概括:“中国人表达情感含蓄。” 转而学生表演爱,也皆是点到为止的暧昧。

  无言尽述却自流露,细节处自见真情。《半边人》的动人之处便在于此。阿莹只说:“有时候我喜欢人,却不知道怎么说。”话落便小心地帮老师系上一粒扣子。张松柏则向阿莹道出了心中的苦闷和腿伤的往事。两人精神契合,却一直未戳破彼此间的微妙情感。

  与阿莹和家庭、老师的情感处理不同,阿莹与前男友的关系则以回忆和对话的方式呈现,并多了一层理性分析。两人曾当面讨论彼此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手之后也在张松柏的提问下道出了真实的思考与感受。

  3 对艺术的思考

  张松柏曾直言:“不要都听我的,要有自己的思考。”,“中国电影,迟早被你们这些人搞坏了。”,“我这一生都献给艺术了,爱情,随它去吧。”

  张对艺术的思考和追求是理想,而影片被剪和工作困境却是残酷的现实。(艺术发展的限制在今天仍是未被改善的问题。)张为此痛苦,艺术本身却给了他慰藉和不妥协的信心。

  “Take your broken heart,put it into art.”好的艺术有对人的终极关怀。阿莹把对前男友的思念表达在表演课的肢体语言中,也因为对剧本中不认同的观念的排斥而表演不投入。电视台面试时则重演话剧,道出了之前表演时未说出的心里话。

  因为现实的苦痛,理想便弥足珍贵。也许艺术正源于此,是痛苦的升华。不同于菜市场竹筐中挣扎的鱼、被压成废铁的轿车、阿莹与老师眼中出港的船,人是有反抗的能力的。这一半与另一半并不完全矛盾,“半边人”便是刚刚好的状态。

  4 影片风格与导演的个人映射

  导演借片中张松柏的口说:“想拍一部反映这个时代的电影。不然许多年后,都没人知道我们存在过。”《半边人》采用非职业演员,镜头平实,剪辑浑然天成,以一种半记录的影像展现了香港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张松柏也作为一个旁观者拜访了阿莹的家庭、与阿莹的前男友对话。

  影片获得了第三届金像奖最佳影片奖,这届的最佳导演也正是方育平。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网络上能找到的关于方育平的信息却寥寥无几。半自传的《父子情》是否暗示着导演曾在苦难中成长,被迫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路(毕业于香港浸会学院物理系)。转学电影后,在大环境的压力下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陆续拍摄了《狮子山下》系列、《父子情》、《半边人》、《美国心》、《舞牛》、《一生一台戏》等影片。1998年的《一生一台戏》以两千多港币的惨淡票房,宣告了方育平导演生涯的结束。一半是甜蜜,一半是辛酸,导演以自己的经历演绎了“半边人”。

  《半边人》影评(九):洗不干净的脏

  鱼贩通常被认为是最脏最臭的职业,东西方在这一点上不谋而合,《香水》的男主角就是个生在鱼摊的倒霉孩子,对于这一点阿莹显然是非常自卑又无奈的,当她从鱼摊上下班,去表演班上课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匆匆忙忙地跑到厕所拼命洗手。张松柏也是脏的,他脏在不修边幅,脏在他的那条坏腿,还有他学戏剧半生,也没能拍出来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不过我觉得他最自己最在意的脏,可能是他是个年纪半老的外乡人,在香港也不怎么会说白话,而且已经年纪大到不允许他接受年轻阿莹的爱情。

《香水》主角出生

  让我们最感受到自己脏的情况,通常是面对爱情,这种脏常常表现为一种“配不上”的自卑心理。电影刚开始的时候,阿莹在熟练地撕鱼皮切鱼鳃(演员许素莹本就是鱼贩出身,这一段娴熟的动作应该是亲身上阵),之所以忽然间停下来也是因为男朋友的冷落,于是她开始去报名上表演课,想学一门新的营生,不甘心一辈子都待在又脏又臭的鱼摊。也是因为自卑,她在爱情里的姿态异乎寻常的低,在即兴的表演课上,一点也不在乎那个只顾发泄性欲“男友”的无情,仍旧告诉“男友”,“你几时需要我就来”。张松柏也是一样,如果不是遇到了年轻的阿莹,他怎么会剪头发刮胡子、穿上西装像一个绅士,甚至要去美国打算医好他的坏腿呢,他可是已经破罐子破摔了大半生了。

  因为要追求爱情或者遇到了不忍接受的爱情,阿莹和张松柏都想要去洗掉自己身上的污秽,阿莹去了电视台面试,张松柏去美国医腿,看上去似乎是个充满希望的结尾,可是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仍然是阿莹在娴熟地撕鱼皮切鱼鳃,张松柏虽然去了美国,但是他的腿能不能治好究竟没有说明。张松柏在话剧台词里写到,要下辈子再做夫妻,下辈子她就能够不再是个卖淫的妓女,他也能够不那么老而猥琐,下辈子他们也许能够干净地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那样他们就可以在一起了。这实在是太幻想化的情况了,刚出生的婴儿身上充满血污,哪里很干净呢?或者换句话来说,人从来就没有干干净净的时候,出生时一身血污,临死时大小便失禁屎尿横流,中间生活的过程里就更加不用多说,神上不脏的话哪里需要洗澡呢?可是这脏从生而死相伴我们终生,这是没有人能够洗得掉的。

  电影叫做“半边人”,通常的解读是一半理想一半现实,这样的说法实在太过标签化了。在我看来,“半边人”可能更像是王小波说的那样,“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身上洗不掉的污秽并不是全部,这并不影响我们拥有另外一半人生。所以阿莹虽然白天在脏臭的鱼摊,晚上还是可以去学演戏,可以听摇滚乐,可以看历史书,可以去谈恋爱,可以去海边露营。与阿莹相反的,张松柏除了在他纯真的戏剧世界里钻研,他也需要写一个迎合市场的剧本,拍一部能够给自己带来价值的电影,只拥有纯粹诗意的追求也是不够的。最后殊途同归,他们的人生都只有一半的快乐,不过这一半其实也已经不少了。

方育平

  .S. 《半边人》的导演方育平是首届香港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得主,拿过三次最佳导演的他仅次于五次的许鞍华,和杜琪峰、王家卫、徐克并列,然而方育平的名头在今天显然是不如其他几位了。

  .P.S. 影片中有一段阿莹在车里练习台词,说了好多遍的“我爱你”,底下的英文字幕配的是“I love you, Je t’aime, Ich liebe Dich……”今天的大银幕上,这种细节与情怀怕是不多见了。

  .P.P.S. 《半边人》的剪辑叫做秋木凉,这可真是个充满意象的好名字。

  《半边人》影评(十):客途上的半边人

  方育平和许鞍华都是香港电影新浪潮中极具风格的导演。二人同年出生,都留学海外学习电影;几乎也是同一时期在香港电台电视部工作,拍摄电视短剧《狮子山下》系列;在许鞍华的《女人四十》和方育平的《一生一台戏》中,互相都有合作。我估摸著二人交情不错,不过香港电影圈就这么大,又是在不用北上的时期,导演们互相来往频繁想必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真实

  方育平的《半边人》和许鞍华的《客途秋恨》,分别是我看过的这两位导演的作品中,最喜欢的两部。《半边人》拍摄于1983年,讲述的是一位卖鱼姑娘阿莹不满于整日在腥味浓重的鱼档工作而去报名表演培训班,与她的培训老师张松柏──一位美国留学归来的正筹拍电影的导演──之间的故事。“半边人”是一种对人的生活状态的形象描述,人们往往面对著理想与生活的选择,在这种矛盾中挣扎的人,都是试图使自己平衡或者完整的“半边人”。7年后,方育平在他的另一部戏《舞牛》中,依旧探讨著理想与现实,述说著对艺术的坚持与对生活的困惑。

  两部影片里故事的真实,是它们如此打动人心的原因之一。《半边人》中的大部份演员都是在演著自己,导演在这部影片里介入真实生活、重现真实生活的表现手法也为圈内人和影评人津津乐道。电影开篇在家裡鱼档帮衬的阿莹,观察到年轻女顾客挑鱼时不愿多碰鱼身,不停地擦拭著手指的细节后,她带着不满并且带有敌意的眼神。同样,在张松柏、阿莹与她真实的前男友在茶餐厅对谈的那场戏中,观众也实实在在地为那浓稠的尴尬气氛而坐立难安。

  提到许鞍华的自传电影,难免不会联想到侯孝贤拍摄的自传《童年往事》。一直觉得《客》有著浓浓的台湾电影的温润气息,它的编剧是吴念真──长年与杨德昌、侯孝贤合作的台湾新电影的代表剧作家。片中许多次时间线的跳跃,都处理的十分平滑自然,不紧不缓。自传中的细节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甚至可以让观众看见一个时代的人。

  我始终记得《童年往事》中,在那个阳光充足的下午,祖母带著阿孝走上那条回大陆的路,路上采了许多芭乐。在《客途秋恨》里,晓恩的爷爷也是一直唸刀著要回广州,直到最终爷爷病倒在广州,面对前来探望的晓恩,还是说出那句“不要对中国失望”。侯孝贤与许鞍华亦是同年出生,所以他们的祖辈是如此的相似,相同的历史背景下不同境遇的人们,这也是真实的力量。

  边缘

  之所以要把《半边人》和《客途秋恨》放在一起,除了偏爱,更多的是在两部电影里,我都看到了一种“边缘化的存在”,我们都是奔波在客途上的半边人。张松柏以为回到了香港可以施展抱负,不料电影公司却并不看好他的剧本,觉得在香港市场没人关心美国留学生的故事,而他自己也写不出地道的香港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他是边缘人,他也是“客”。方育平现在定居加拿大,没有继续拍片。人们对他的定义是“在香港电影中唯一坚持走非主流路线的导演”,这个描述充满敬仰,听起来却有些酸楚。在香港电影新浪潮和投资老板的眼中,算是个边缘化的导演。

  想起最近看的两部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电影,一部2005年的法国片《我心遗忘的节奏》,本是流氓的汤姆一直有个当钢琴家的梦,为了淮备两个月后的试演,他向一位华人女孩学习钢琴。汤姆并没有试演成功,而最终,他成为了华人女孩的经纪人,陪伴她参加各种演出。另一部是科恩兄弟的新片《醉乡民谣》,民谣歌手勒维恩在一週内历经了各种变故,奋力为自己的梦想一搏,失败后也试著放弃音乐去当水手,可最后什么都没奏效,生活依旧回到了原点。这两部片子都告诉我们,可能你一辈子,都只能在梦想的外围绕圈,你以为你的梦想之门正要打开,却没料到那恰恰是你最接近它的一次,可能一辈子你都是在客途上的半边人。

  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方育平和许鞍华,可是那又怎样。做著自己想做的事,忘了它本身能带给你的好,人生本就不需要那么完满,它又不是个盘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