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战火》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战火》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10-13 02:2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战火》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战火》是一部由罗伯托·罗西里尼执导,Carmela Sazio / Robert Van Loon / Benjamin Emanuel主演的一部战争 / 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战火》观后感(一):无法写短评的凑字数

  这个不太知道怎么评分,妓女教堂那两段挺有意思的。这电影属于战争全景??现在这部电影不能写短评了???不清楚为什么,感觉也没有政治正确地方啊???写那么多就是为了凑字数发长评。好害怕标记的电影被删,特别是那些不怎么印象的电影,豆瓣就属于唯一的凭据了,如果被删了,可能永远记不起这一部电影了,删除,很可怕

  《战火》观后感(二):原谅我给了一星

  好像说本片是大师罗西里尼的战后三部曲的第二部,里面有六个小故事(算吧我都不记得几个了),开始一个美兵和西西里菇凉语言不同,靠手部动作沟通,开始还有点期待剧情怎么发展,哪知道又来了一个小孩偷鞋的故事以为是支线。。。

  第三个故事是个爱情悲剧,一个美国大兵跟一个妓女过夜时聊起自己曾爱过的姑娘,殊不知这个妓女就是那个姑娘越看越乱,电影结构松散

  原谅我给了一星,水平有限不懂欣赏

  《战火》观后感(三):战火

  二战期间的六个故事.1、美国士兵和意大利女孩不通语言情况下的交流,有着想通的对战争厌恶情感。2、美国黑人士兵在醉酒后被小男孩偷去衣物,再次遇到男孩看到男孩居住环境离开。3、被迫沦为妓女和一个美国士兵的故事。4、一个苦寻前线作战的爱人的故事。5、教堂里的人与美国士兵的故事。6、游击队穷苦环境作战的故事。影片记录了战争中不同环境人们处境。罗西里尼只是用镜头让我们静静的跟随这些故事,然我们自己去看战争所带来的惨境。

  《战火》观后感(四):看此片理解了新现实主义

  罗贝托·罗西里尼的经典作品讲述二战意大利全境解放前夕的六个小故事。罗西里尼的镜头对真实的捕捉不是没有选择的,但他只靠拍摄下的真实内容来获取逻辑关联来讲故事,从而完成电影叙事的指涉,而不是依靠蒙太奇去“营造”一个故事来达成导演诉求。这取决两点,一是编导对现实发生事情有着强烈关注巨大的情感;二是编导具有敏锐的捕捉现实细节能力

  而同时,编导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之所以强调编导,是因为这部影片的编剧是费里尼)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纪录”。在电影叙事中,依然强烈渗透着他们对故事(现实)本身的思考。比如第一个故事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仇恨产生;第二个故事的人道主义普世情怀;第三个故事中爱情的娇嫩萌芽与它所产生的战争背景这样残酷反差;第四个故事中人面对爱时的不畏死亡;第五个故事则讲述了传统天主教在战争与现代宗教观念挤压下显现出的尴尬,渗透出身为意大利这个纯正天主教国家的编导对战争和宗教的深层思考;第六个故事,用完全写实的游击队员全体牺牲突出了意大利人民在二战中的英勇无畏,也是战火刚熄的意大利(影片拍摄于1946年)民心的真实写照。放在影片最后,在当时的语境下,也起到了激励人心高潮效用

  《战火》观后感(五):战火就没停过

  罗西里尼关注战后的意大利,在《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里,他把希望寄托孩子,新一代生命。而《战火》里,罗西里尼更多聚焦于战火意大利人与美国人的沟通,广泛讲是意大利与外界关系,他通过6个片段组成,第一部首先阐释关系的遥远,当美军发现洞下的战友被打死首先想到了那个意大利女人凶手,但下个镜头意大利女人被抛尸荒野比士兵还惨烈的死相见证了意大利人与外界关系薄弱,不能彼此信任,第二部更加真切反映了两个不同世界距离,当美国士兵看到偷鞋的小男孩生活水深火热中,感慨弃鞋而去,回到了他的世界。第三部很唯美田园,似乎意大利人与外界构成了美好关系,实则中间却有着很大的鸿沟,美国士兵是意大利女人的英雄,而意大利女人是否是美国士兵的女神,镜头首先对准在雨中等待心中英雄的意大利女人,然后切到抛弃旧梦的美国士兵冰冷的离去。第四部两个失去爱人的男女,到危险地带寻找,他们不惜牺牲性命,前往前线,最后一名士兵倒下躺在女人怀里,士兵嘱咐她找到他的家人,可以说这一部是个旅程,他们去寻找自己失去的爱,而在前线有无数背离爱人的人,颇具人道主义观。第五部,是文化的对碰,信仰在意大利仍是纯净地域,美国牧师最后得到升华,这一部好像是对现今的讽刺迷失信仰的人被救赎,而另一方面,那些自称拥有信仰的教徒得知三个士兵中有一个是犹太人时,那样慌张不雅,也同样反问他们真的存有坚实的信仰吗?第六部这幅众人像受到残酷的迫害,镜头最后投向滚动的河水烈士抵抗精神连绵不绝。每一段虽然短但足以表现当时意大利人遇到的问题,他的纪实性很强,记录段落与拍摄段落丝丝入扣完美衔接展现了罗西里尼对真实感的控制

  《战火》观后感(六):小评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几个代表人物,我更喜欢罗伯特·罗西里尼,他的现实主义带着浓重诗意般的浪漫主义情调,更体现了导演悲天怜人的,对生活抱着乐观心态胸怀

  战争三部曲,以一种不同的视点,带领我们进入二战时的战场里。尤其是这部战火,在这些各国士兵、游击队者、医护人员儿童、教士、妓女,平民的身上这种大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善恶。两个场景里,一是天主教士对新教徒和犹太教徒的态度和电影最后德国士兵在面临失败溃堤的情况下对建造“新世界”的憧憬,他更加重了这个深层主题,为什么会有战争?他不简简单单的是人性中的贪婪,更有的是不同的文化基调,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背景的深深影响。而为什么会有贪婪,人性中的丑恶,在妓女和儿童那个篇章里,放佛导演又给了我们一个解答,儿童天真般的成人化的犯罪,妓女的沦落又是因为社会的大背景。

  我觉得这部电影在他的几部现实主义时期的电影里是最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其一、整部电影在拍摄技巧上最体现现实主义风格,镜头不修饰化的战地色彩、跳切的剪辑技巧十分延续纪录片风格。其二、整体介入导演的视点和引导,少用主观镜头,更加让我们对这些社会客观现象有自己的归纳和感想

  几个篇章不同的影调,更加让人五味杂陈的感觉。而且导演特别会用对比手法。整体看下来,会对生活充满感恩,会对自己反省,我觉得这就是一部好电影。

  电影有一个地方在天主教士与犹太教士那个篇章里,当众意大利天主教士围着美国的天主教士来质问他为什么和犹太教徒在一起的时候,本来镜头里出现了那两位犹太教徒和新教徒,但是,突然,同一个景别机位视点,两个人在镜头画面中消失了。这是为什么?技巧的失误还是诗意化的安排

  《战火》观后感(七):【119】《战火》——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战火浮生

  《战火》 Paisà 年代:1946年 / 国家:意大利 / 导演:罗伯特·罗西里尼 / 主演:卡梅拉·萨齐奥、茱莉艾塔·玛西娜、卡尔·穆尔

  大卫·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算是“拼盘电影”的滥觞,而罗西里尼承接了这一形式,在《战火》中讲述了6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并把这些故事的背景统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从平民的微观视角来表现盟军的美国跟意大利的关系。由于形式很新颖,使得它不仅在罗西里尼的“战后三部曲”(另外两部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德意志零年》)中独树一帜,而且从新现实主义风格影片里也是独一无二的。

  第一个故事是登陆意大利后的美国大兵跟一个当地的姑娘独处,两人从抵触到消除隔阂建立起了友谊。第二个故事是一个美国黑人大兵的鞋子被一个小男孩偷走了,他追到了男孩的住处,被眼前的破败震惊了。第三个故事是个爱情悲剧,一个美国大兵跟一个妓女过夜时聊起自己曾爱过的姑娘,殊不知这个妓女就是那个姑娘。前三个故事分别以信任、谅解爱恋这些人性中美好的品格为主题,展现出人和人之间的友善依恋的关系。后三个故事相对可看性较低,但也分别以执着、信仰和献身作中心,全景式地呈现了战争中的意大利,人物从底层贫民窟小孩、妓女,到前线的游击队员、寻找战士家属,以及教堂里的神职人员等等,全部的真实剧情,加上非职业演员出演,令影片的纪实性、戏剧性宿命感全都十分强烈。战争是最能体现人性复杂点的熔炉,它可能会锻造出一座巴别塔,也能让绝望中透露出一丝希望

  笑点

  第17分钟,乔和卡米拉这两个语言不通的异国男女,坐着聊起了天。美国大兵乔想家了,而卡米拉却把“家”这个字理解成了“比如”;乔的老家是饲养奶牛农场,卡米拉却以为是“叮当”;谈到奶牛,卡米拉说起之前有几个孩子站在牛身上的事情,可乔误以为是卡米拉怀了孩子。总之这两个人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却依然聊得津津有味,也许是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超越了语言的纽带,让这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实现特殊的沟通。

  《战火》观后感(八):战火的彼岸和平

  这是迄今我看过的第二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名作,第一部是《偷自行车的人》。两者完全不同,前者是二战中的军事题材,后者是二战后的平民生活;前者以大见小,讲述大事件中的小故事,后者以小见大,讲述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新现实主义风格,用真实的镜头纪录真实的生活。

  这也是大师罗西里尼的战后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最后一部是《德意志零年》。作为新现实主义的奠基人,罗西里尼几乎不使用剧本,并明确拒绝使用摄影棚、服装、化妆和职业演员。影片由6个小故事组成,背景是二战后期盟军在意大利登陆后攻破德军防线,从南部向北部进攻期间引发的一些民间小故事。罗西里尼在摄影机前重现了美国大兵,游击队员、修道士,妓女,以及普通平民在那个烽火连天岁月里的真实遭遇,影片穿插了很多真实的战争镜头,令观众感同身受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其中两个小故事。其一:一个意大利妓女在街头勾搭上一个醉酒的美国大兵,并把他带到床上。不料美国大兵对她并无兴趣,他抱怨现在的意大利女人都是妓女,并怀念起半年前开着坦克进城时受到的热烈欢迎,特别是那位请他进屋洗脸喝水的意大利女孩,记忆中的她是那样美丽纯洁和善良。当时分手太匆忙,未能留下地址,这半年来他一直在寻找那个梦中的女孩。巧的是这个妓女正是那个女孩,她给大兵留下了他们当初相遇时的地址,并约他第二天见面,期盼再续前缘。谁知第二天大兵即将出发,上车前他随手丢掉了那张纸片,以为只是一个妓女的地址,最后的镜头是可怜的女孩在风中焦急等待着一个不会来的人。故事很简短,也很伤感,这个故事是对战争的无声控诉,因为正是战争带来的饥饿贫困让许多良家女孩变成了妓女。其二:三个美军牧师来到一座历史悠久的天主教修道院借宿,受到修士们的热情欢迎,并为他们准备丰盛晚餐,尽管他们自己已经没什么可吃的。美军牧师也向修士们赠送了不少罐头食品双方交谈中美军牧师无意透露了他们中有一个犹太教徒,这让修士们极为不安代理院长出面找年长的天主教随军牧师谈话,要求劝说那位犹太教牧师改宗,因为只有信奉天主教才是唯一正确的天堂之路,但被拒绝了。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都是正确的道路。修士们只好不再坚持,但是心中已存介蒂。在最后的晚餐上,天主教随军牧师主动发言,感谢主人盛情款待,并阐述了自己对信仰的理解,他说战争让我们一度忘记了信仰,忘记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这个故事是导演对宗教的深刻思考,包括宗教信仰自由,战争对信仰的考验等等。

  这部电影有多个译名,比如游击队,比如老乡,但我觉得还是《战火的彼岸》最为贴切,因为影片表现了正是战争的残酷及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从而折射出人们对和平的向往渴望。BTW,大师费里尼是此片的编剧,两位大师的合作成就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战火》观后感(九):战争期间,世事百态

  Roberto Rossellini在这部电影中,讲述了六段故事。

  第一个故事:一队美国士兵在意大利本土登陆,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才取得了一个意大利姑娘的帮助,又经历了一段鲜血洗礼之后,意大利人和美国人之间终于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互相尊重与理解。

  第二个故事:一个意大利孤儿偷走了一个美国宪兵的皮鞋,之后被这个美国宪兵捉拿归案,但在了解了这名孤儿的悲惨身世之后,被这个美国宪兵放走了,还把那双皮鞋送给了这个可怜的孩子。一段喜剧与悲剧色彩,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交织的故事。

  第三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美国大兵和一个意大利本土女人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它象征着当时美国远征军与意大利本土居民之间的“蜜月期"的结束。美国人刚到意大利时,他们是意大利女人们的英雄,美国兵们呢,他们把每个意大利女人都看作是天使。但似乎没过多久,他们就互相“不爽”起来,美国兵们被意大利女人们看作是一个个”好色的兵痞子“。美国兵们呢?他们把所有意大利女人看作是妓女。究竟谁该对(出现)这样的状况负责?

  Rossellini在此只是作出客观的叙述,然后提出问题,答案让观众们自己去思考。

  第四个故事:讲述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在枪林弹雨中寻找自己各自爱人的故事,简单的故事架构,在Rossellini导演下,却充满着强烈的戏剧张力。

  第五个故事:是关于宗教的。讲述了一群宗教观点不同的宗教界人士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后,发生的故事,(在几位美国随军牧师【犹太教,新教】和一帮意大利本土的(天主教)神甫之间)。

  Rossellini在此想说的是,就算是战争涂炭世界,我们也要时刻保持对上帝的虔诚。

  第六个故事:它讲述一群不同国籍的反法西斯战士(美国人,英国人,西班牙人,中国人,意大利游击队)的战斗故事。让人感觉比较平淡,乏味的一个段落,在此不再详述。

  《战火》观后感(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诗意

  有些电影所带来的是感官享受,有些电影带着的则是精神享受。这些电影即使是平民看了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诚。毋庸置疑,伟大的电影往往是后一种电影。巴赞对“战火”这部电影赞誉很高,他认为这部电影解决了自德国表现主义以来唯美和现实的冲突问题。可见这部电影的价值。电影分成6个部分,每个部分20分钟。看完其实你会发现这部电影是按战争时间来排的,但是你与其说是时间,不如说是意大利和盟国的友谊来排列。而开场的故事是友谊的开端,但是也同时最让人深思。

  那么我们不禁要提问,是什么让这部电影如何富有美学价值?是真实性吗?还是非职业演员的出色演出?是这些的综合?

  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这部电影的美学意义。不仅仅是因为罗西里尼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端人,还因为这部电影所带来的影响。(从法国的新浪潮或者现今都可看出)

  战火是由费里尼和罗西里尼共同拟写的剧本。但是与其说是一部计划好的剧本,不如说是一个即兴小说。而这些非职业演员的出色演出当然尤其功不可没。但是这些只是基础。

  我们可以转回去好好看一下第一个故事。主要是讲一个美国大兵和冷漠的西西里姑娘的友谊。两个人的谈话并不顺利,但是当暖色的月光照着黑色的塔楼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种强烈的诗意。这不是法国30年代的那个诗意主义,也不是德国表现主义的夸张的布景。这是一种在罗西里尼所打造的现实主义里的诗意。同样的,与费里尼的《大路》里当杂布儿看着那些随风而起的被单而陷入沉思的镜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镜头,我们渴望靠近,但是同时我们也会逃开。背后是战争或者是复杂的社会。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峰回路转,那个火光打伤了乔,而德国士兵发现了他们。镜头几乎是跳接的,没有交代德国士兵如何对付乔。很多镜头省略了,在美国大兵回来后站在悬崖边说完我的天哪之后就切到了那个可怜姑娘的尸体。我们什么都明白了,又什么都不明白。

  整部电影的每个部分都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结局,但是却只有第一个故事的结局最震撼心灵,而这个故事的环境“序幕曲”也是最短的。(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弊端,比如第六个故事环境交代太多而导致的不知所云。)

  巴赞对这部电影的高度赞美,而这部的本质价值我们已经提到过。但是对于创造力的现实镜头我们除了归结于罗西里尼的天才之外,我们是否可以从其他方面得到些启示?与《偷自行车的人》相比,战火的叙事是比“偷”好的。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所在的潜在特点并不是非职业演员,也不是不利用布景。从“战火”这部电影看来,同时也并不是完全的现实主义。

  不管是费里尼的《大路》还是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我们所说的上述特点只是基础。这种现实主义并不是浮在表面,而在融于内心。我们相信,导演开始并无意表现这种现实诗意,这是不经意流露出来的。而我们也是很难解释的。除了表现现实生活的那些社会小事外,最重要的是导演们的创造力。这创造力在临时之中产生,就几乎有点类似女人的第六感。我相信,这些电影都不是费里尼或者罗西里尼事先能预料的。他们和我们一起见证这些美好镜头的产生。

  我想,这就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最美好的东西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