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十年细说从头》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三十年细说从头》观后感10篇

2018-10-14 01:4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十年细说从头》观后感10篇

  《三十年细说从头》是一部由李翰祥执导,刘永 / 戴良纯 / 邵音音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十年细说从头》观后感(一):李翰祥1982《三十年细说从头》好精彩, 白蛇传、 野花香少年黄飞鸿, 段段精彩 !电影拍摄趣事一一道来。 邵音音 当真女神,但是那个全裸的是她吗? 李导演 女儿也很牛,漂亮。。。。。

  李翰祥1982《三十年细说从头》好精彩, 白蛇传、 野花香、 少年黄飞鸿, 段段精彩 !电影拍摄的趣事一一道来。 邵音音 当真女神,但是那个全裸的是她吗? 李导演 女儿也很牛,漂亮。。。。。

  李翰祥1982《三十年细说从头》好精彩, 白蛇传、 野花香、 少年黄飞鸿, 段段精彩 !电影拍摄的趣事一一道来。 邵音音 当真女神,但是那个全裸的是她吗? 李导演 女儿也很牛,漂亮。。。。。

  《三十年细说从头》观后感(二):将八卦讲的那叫一个不文艺

  我以为这是有关大导演李翰祥的人生回忆录带着整肃的心情去拜读的。结果……

  李老师无处不在流氓气,这对我其实还是有点别扭的。

  啥叫囧,这就叫囧。

  -

  电影该改编自《三十年细说从头》,上映于1982年,距今亦有三十年了。细想想时间真是好恐怖东西

  有很多风月镜头说实话不好看。还没偶尔为之女导演的美腿特写更优味道

  话说是不是没有风月镜头就不像李翰祥的片了?

  但一个个小故事还是风趣的,所以我十分想看《影海生涯》,那里的八卦一定更爆笑。

  其实我一直以为,发生在三天前得八卦叫八卦,发生在三十年前的八卦叫文艺。

  我错了。

  李老爷子就是在以一百分的专业八卦态度在讲一堆少儿不宜的老八卦。

  其实我看邵氏片很晚,但至少那时候还没出现 SB的彪悍解释。但照李翰祥这么拍,邵氏怕是比SB更BH。

  片场像一个杂货铺。所有的灯光道具化妆音响统统像旧时代江湖人,流氓习气颇重,演惯乾隆皇的刘永在这里被折腾的那叫一个惨,搞的我看最后《雪地恩仇》那一段,明明是和从前一样正气凛然的脸,却忍不住自己恶意笑容

  《三十年细说从头》观后感(三):4825:三十年细说从头

  李翰祥算是邵氏最得力的导演了,早年的风月片,黄梅戏,给邵氏赚得满盆满钵的,和邵逸夫的恩怨也不少,分分离离,搞得像两口子

  这部戏基本上就是幕后戏,趣闻或者说花边新闻,无论何时,这类东西总算有人爱看的,集合起来凑几个小段,也是一部电影了。,不过李导演可能风月片拍的太多,也有不少露点镜头,还有就是好几次拿自己开玩笑,说李翰祥的干女儿很多什么什么的。

  看片头有王莱和曹达华,一直没发现,没想到在最后曹达华穿着黑衣黑帽拿着手枪闯进了古装戏场,然后王莱这个老婆子貌似扮演佘太君也混进来了,然后,电影也结束了。

  片中有句台词:嚤啰差,这个名字来源自M.oleifera这个词,这是北印度的一个地名,香港刚成为殖民地时当地警力不够,但又不信任当地华人,所以到会说英语的北印度地区招了一批人,这批人很多来自M.oleifera,嚤啰就是地名,香港人管警察叫做差人,差人就是公差的意思(所以粤语里保留了很多古老语言),香港人便管这批印度警察叫做嚤啰差。之后看到印度人就唤作嚤啰差,就像上海人看到印度人就唤作红头阿三一样

  《三十年细说从头》观后感(四):三十年细说从头

  “三十年细说从头”是李翰祥在香港《东方日报》的专栏名字,其中写的尽是自己从影三十年以来的见闻,什么八卦典故,轶事趣闻,写的风趣幽默,笔调满是调侃,满纸皆是荒唐。但是细致读来,却又觉书中道尽了这位由家乡而北京,由北京而上海,由上海而香港的东北汉的传奇经历,真应了那句“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同名影片上映于1982年,是李导在邵氏的最后一部片,当时正是邵氏减产,转向电视时期,拍罢本片,李翰祥转向彼时开放不久的内地,拍出了倾尽心力的巨制《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但也因此得罪了台湾方面,惟利是图的香港投资商又怎敢用他。1996年,壮志不已的李翰祥再赴内地执导电视剧《火烧阿房宫》,结果操劳成疾,死在片场,一代传奇,就此落幕。

  《三十年细说从头》是李翰祥式风月片常见格局随意拼凑的若干个风趣幽默的故事小段,其中穿插着贩卖色情暧昧元素。因为拍的是片场趣闻,所以邵氏影迷会有些意外的惊喜。整部片子格调虽不高,但新鲜有趣,简直可以看做夸张变形版的邵氏片场纪录片忠实的邵氏影迷应该最是喜欢

  其实,影片不过尔尔,值得提的是书,关于李翰祥的书和资料,我之所见甚少,其中不乏《大导演李翰祥》这般不搭界的离谱写法,总归来说,李氏本人的这本《三十年细说从头》,称得上是邵氏八卦必备良书。

  我曾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一册电子版,书名作《影海生涯》,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后来有次硬盘挂掉,一并全失,几番寻觅不得,实在大大遗憾。哪位同好倘有常余,或是知晓购书途径,敬请告知一声,先行谢过啦。

  《三十年细说从头》观后感(五):语录

  同人不同命,同遮不同柄。

  导演真厉害,他说下雨就下雨,说刮风就刮风。

  “我拍床上戏?”

  “怎么?连《圣女贞德》都拍床上戏了!”

  开工一条虫,收工一条龙。

  天作孽,尤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许仙粘胡子

  观众要是喜欢笑,我们就让他笑。观众要是喜欢打,我们就给他打。

  落街没钱买面包,借钱又怕老婆闹。

  疯拳可没有一定的路数。

  以前流行表哥啊、干爹啊,现在流行未婚夫了。

  责人要宽,责己要严。

  有当有赎,上等人家

  “你干什么呀?打灯还是打炮?”

  “我是一流的灯光师,打亮点才有情调。”

  二人同心,黄土变金。

  “银幕普通的大三分之一,所以票价就要比普通的多三分之一。”

  “那我的片酬是不是也加三分之一?”

  你们电影界卧虎藏龙,现在连狼都有了!

  父债子还,夫债妻偿。

  种鸡养菜。

  好男不跟女斗,好狗不跟鸡斗。

  你们这帮是粗人,怎么可以用樱桃小嘴一颗一颗地吃呢?你们以为在拍苏州美人啊?

  你以为做明星那么容易呀?冷就冷到你抽筋,热就热到你头晕。

  佘太君嫁给印度人了!

  不标新立异,到哪儿混饭吃呀?

  圈内的朋友,看了也别生气。圈外的朋友,看了也别认真

  人生如戏,谁的戏都有掌声起落的时候,谁的戏都有落幕的时候。

  《三十年细说从头》观后感(六):导演说

  李翰祥:三十年细说从头

  在李翰祥为邵氏拍的最后一部电影《三十年细说从头》里,有一段情节是导演指导演员拍吻戏,结果导演和女明星吻得太投入舍不得放,旁边的男演员拉拉导演的袖子说“导演,导演,长过李翰祥了。”只要是稍微对李翰祥有所了解的观众大概都会为这样的自嘲大笑不已,不过影片后半部分李翰祥再度自嘲因为拍戏用道具要求逼真而没人请他拍戏,以及年岁渐长没什么花样了等等话语,听来就颇为凄凉无奈。其实这不仅是他个人创作困境,也是一个时代的电影潮流渐渐没落的征兆,甚至那也正是邵氏辉煌尾声。不过影片最后李翰祥现身说法表示人生总有起落,片中所说有真有假,都不必对此太过认真,显示出大师胸怀清醒人生感悟表达得幽默且豁达,不愧为影响后世颇深的一代大师。

  试说一个不知从何说起的人物在香港电影史中李翰祥是一个令人不知从何说起的人物。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如果从影片风格推论导演性格为人,遇到李翰祥就难下断语,他编导的影片格调有正有邪,正邪之间还有一批亦正亦邪,亦庄亦谐,艺术水准参差不齐,风格流派截然不同的影片。

  内地观众最熟悉的是《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强烈忧患意识渴望中华民族崛起的迫切愿望。这展示了正人君子一面

  李翰祥长于说古,疏于论今。说古就是为了论今,只是他把自己的直接动机隐藏得很深。他从女性形象切人历史。大凡在历史上留下政治印记的女性,他都让她在银幕上亮相,从《嫦娥》、《西施》、《杨贵妃》、《貂蝉》、《江山美人》等片名可以想见他的偏好。最下功夫,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写慈禧太后的影片,《倾国倾城》、《瀛台泣血》、《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西太后》,可以构成完整系列。他把宫廷作家庭来写,以家庭情节剧的框架描述历史风云,将正史风情化,野史正统化,或许为文人学者所不屑,却正好适应了一般观众的趣味

  其实李翰祥拍摄清宫片就是抒发政治抱负。40年代末在北平,他因争民主闹学潮,受国民党政府逼迫,中断美术学业,毅然客走他乡,辗转到香港,投入电影圈,此后再也未见这种血气方刚之举,但是在他的历史片中总能察觉他内心有一种不安分。虽然不再直接过问政治,但看来对政治似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有一种社会启蒙责任感。这种隋绪多少影响了他塑造的人物,最典型的是西太后,他的初衷是将她当作近代中国丧权辱国万恶之源,影片一路拍下来,却写尽她的野心勃勃翻云覆雨,成就一番伟业,不像千古罪人,反倒像一位雄才为咯的女性政治家。大慨将心比心,他多少有些佩服她的政治手段阴谋。为历史注^忧患意识和个人情怀,也许不是史家应有的写作态度,但却可能成为执导历史片的成功之道。因为观众可能喜欢这种更有人情味方式远胜过说教

  李翰祥最易为人诟病的是他开了风月片先河。仿佛一个人本光明磊落,粘上色情,一失足成千古恨,被定性为一个灵魂深处猥琐下流小人。有些好心人爱护他的声誉,多把责任推给邵逸夫,说每逢电影业不景气。邵老板就要逼着明星脱光了拍片救市。其实看风月片中李翰祥显示出的创作状态才思敏捷天马行空洋洋自得游走于邪正之间,丝毫不像被逼下海。这多少暴露了他内心真实性情的另一面,放荡不羁风流而不下流,邪狎又不失谐趣。

  风月片这个概念似乎是专门为他拍摄的一类三级片准备的,有意用来区隔它与一般色情片。李翰祥是最早意识到身体本身魅力的香港导演,《风月奇谭》、《风流韵事》、《金瓶双艳》、《声色犬马》等为其代表作。他成功在于从改编《金瓶梅》人手,创作灵感多取自中国文人雅士的勾栏文化凡夫俗子青楼文化经验,他主观希望在雅与俗之间寻找发挥才能空间,既要活色生香,又要避免低俗下流。当然有时难免顾此失彼

  李翰祥不能算是一位自觉的文化使者,他一生或为避祸,或求发展,或因转型,奔走于内地、香港、台湾之间,无意中却促进了三地之间电影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香港电影受南下电影人带来的成套的上海电影经验与外国电影观念影响,李翰祥(还有胡金铨等人)将中原文化融入香港电影文化之中,逐渐被香港观众接受。他的敏感在于,能够将中国文化元素转化成香港流行文化,中国电影《天仙配》在香港街头传唱一时,引发他突发奇想,创造出黄梅调电影,占领香港影坛数年。60年代他自组公司到台湾发展,带去香港电影经验,促进了台湾民营电影业的繁荣。80年代到内地开始合作拍片,又使内地电影人近距离地借鉴了香港电影制作与创作经验。李翰祥电影在港台地区及东南亚华人界走红,表明这些地区民众对于中华文化的渴求

  喜剧片、历史片、神怪片、稗史片等在邵氏家族创办天一公司时就是打天下的制胜法宝,数十年后,经李翰祥改造,日趋成熟。他和朱石麟、胡金铨等一批内地来港的电影人一道,为香港传统电影观念奠定了坚实基础,香港电影新浪潮本来是以他们为对手的,但几年后新浪潮式微,徐克等新一代电影人纷纷沿着李翰祥等人开辟的道路前进。而他的消极面也显露无遗,有人把风月片发展成色情片,原有的一些艺术性也销蚀殆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