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呼唤易客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呼唤易客

2018-12-29 16:30:31 作者:时风ssfssf 111 来源:诗评媒 阅读:载入中…

呼唤易客

  编者按】易客,本名赵新林,诗人评论人,也是诗评媒特约评论员,为诗评媒做了不少贡献

  前天深夜,诗人古道微信问我,与易客有联系没有?方想起约有半年时间没有易客消息

  古道说,他与易客常谈诗论诗,最近却忽然不见,多方联系,依然不知所踪。易客身体不好,古道怀疑他出了状况。诗评媒的读者如果知道易客最新消息,请帮忙寻找。

  世事无常,我们祝愿爱诗的人,既要读诗、写诗、评诗,更要好好活着。

  高亮璀璨之美

  ——易客诗荐读

  古道

  前面的话:   

  我与易客网上相识不到一年,从未谋面,他却算得上是我屈指可数的几个神交好友之一,短短几月已堪称知音,这缘于我们在诗歌方面谈得较深,诗观高度一致,互相都很欣赏对方。易客痴爱诗歌,写读多年,诗风高亮洁净谈吐温润儒雅,性情敦厚朴实,与之交言如触美玉,怡人心田。我们4月初相识,常常夜聊诗歌至子夜时分,七月初他却突然失联了,大小微群不见露面,呼之不应,其维护多年的诗文美篇也止于其时,再无更新。初以为他有事小耽,不以为意,七月底始觉异常开始反复呼他,但至今杳寂。易客生活工作正派为人诚恳思想言行均不过激,料无它事发生,恐有身体方面不测矣!数度寻之不得,再次启读其赠读诗作,惊其璀璨、高雅、温之美,禁不住挑出几首赏评,一荐佳品,二寄情思。行笔至此,忧其安危心意黯然。希望易兄安好,逢凶化吉,早日归来,与子重续伯牙子期知音之乐,携谈于高枝洁地,陶陶然忘归于浊世哉!

  易客的诗多有一种精神立于高处的璀璨大气之美,在今天荐读的四首小诗里面,前三首《北川》、《夜行》和《朝露》均有这个特点。最后一首《五月花》是叙事,写得十分干净利落传神

  立于高处的写作较易被人与过去虚张夸饰的流弊混淆,其实这原本富有表现力的一种风格。其特点是精神气质趋于高蹈、优美纯净、脱俗、雅丽,但易致矫情虚伪做作、夸耀、伪崇高、假美好,还因较难做到雅俗共赏,不接地气而难以满足部分迷俗的审美要求,更因相对偏向传统而被新生代、后N代风格反叛抵触。因此,写这种诗要特别注意去掉语气上的慷慨大歌之态,疏密有致地切入一些真实可信细节表现,尤其是情感表现必须要真实可信和温暖细腻,要将其化入表达之境,以弥补高亮带来的不真实感问题。  

  易客这几首诗这点作得十分不错阅读欣赏的时候,要尽量跟随它们的引导,专注于其呈现的那颗核一一高洁优雅迷人的精神气质之上,而放弃那些对以多变性、跳跃性、浅涉性为特征的现代精壳的要求。这三首诗用词普通,壳很简单朴素,但内核亮丽,过度沉迷于词句炼金术和语言跳变的诗写者,如果没有足够纯度的情感气质、思想深度经验积累,是无法在自己花枝上呈现出如此温暖迷人的内核的。

  那它们具体是怎样的一个核呢?

  1. 北川

  我的北川是排箫之一孔

  自然之唇对着它柔和地吹

  曼妙之音催生众草

  令众鸟高翔,令众水相聚

  令脚着素履的少女花树下久久伫立

  久居北川,我已成北川

  每一次的声起

  都是我与自然之唇的

  一次热烈拥吻

  山西北川是易客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他久居此地,对其产生了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好几首诗都是以它为题。我从中选择这首较短的进行荐读。

  “我的北川是排箫之一孔/自然之唇对着它柔和地吹”。诗人首句即把北川直喻为排箫的一孔,大自然嘴唇在吹奏着它。这个比喻干净美好优雅,且十分新奇别致出彩,完全符合现代诗歌所提倡的“陌生化”的要求。  

  随后,在排箫吹奏的乐音中,诗人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曼妙之音催生众草/令众鸟高翔,令众水相聚/令脚着素履的少女在花树下久久伫立”。这既是诗人对北川这个排箫之孔所吹奏出来的音乐的美好理解,又更是他眼中美好的北川,他把这些妙曼场景统统覆盖回了他深爱的北川身上,表现出了对它的深厚感情。既把表现对象喻为排箫,就借音乐来展示它,以达到充分利用素材平滑自然地过渡升华效果,不玩弄跳跃而人为制造断裂,避免影响结象的饱满圆融,易客在写法上采取了这个高效扣合和顺势推升的策略

  “久居北川,我已成北川/每一次的声起/都是我与自然之唇的/一次热烈拥吻”。最后,诗人认为自己久居北川,已经融入了它,因此也成了排箫的一孔,从而成为了得以拥吻吹奏者——自然之唇的幸福的人。这样,结合美好的想象进行的同化性升华处理,因为有了前面对排箫、音乐、北川、大自然和我的逻辑合理巧妙糅合,十分自然可信,外表上几乎看不出夸张的形迹,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夸张,技巧被完全隐藏了。这样的表达,带给读者的是一种十分高雅、美好、愉悦、畅达的精神享受

  读到这里,还需要怀疑这首看似简单的诗的品质,质疑其中没有技巧吗!

  2. 夜行

  那夜星光并不明亮

  仅够我分辨远山的轮廓

  穿行于众树的暗影中

  星光并不能及于我身

  林间四处都有微弱声响

  恍若夜行人心中渴望的缕缕星光

  沉醉于脚底海绵般的小径

  我听到一丛丛细小的紫花地丁

  正在黑暗中悄悄绽放

  这首诗的诗眼在于夜行二字。为什么放着大白天不走,偏要夜行?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先产生了这个读感,就有了更好的延伸基础。现在,再来跟随夜行者的所见所触所感:  

  “那夜星光并不明亮/仅够我分辨远山的轮廓/穿行于众树的暗影中/星光并不能及于我身/林间四处都有微弱的声响/恍若夜行人心中渴望的缕缕星光”。

  夜行人的处境是艰难的、孤独的、苦的,心中仅有的一份愿望“渴望缕缕星光”又是那么微不足道令人担忧,但他却仿佛是在一片美景中穿行,所见所想全是温柔细致、美好和谐、令人安慰和感念的内容,这样一来,就不再是对艰苦环境的简单呈现和叙说了,而是在一个带着浅淡忧伤灰色背景鲜亮地点染出了一种优雅从容泰然自若的精神气质,避免了对现实艰辛的庸常再现和纠结。不止于此,诗人随后进行了彻底的摆脱和升华:

  “沉醉于脚底海绵般的小径/我听到一丛丛细小的紫花地丁/正在黑暗中悄悄绽放”       

  此时,再也看不到“夜行之苦”的影子,完全转向了精神的璀璨优美、大气脱俗、温暖迷人,读来令人顿感宽慰和感动。读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苏东坡与好友佛印和尚之间发生的那个“心中有佛,所见乃佛”的故事。     

  另外提一下,无论在前半部分还是在最后的升华部分,诗人都统一采用平稳冷静情绪去贯穿,没有使用大起伏、跳跃、断裂等手法,以达到圆润地呈现这颗“沉静、从容、无畏”的精神内核的目的

  读感延伸到此,就猎获了这首小诗所表现、孕含的精神气质,对它的阅读就圆满了。

  3. 朝露

  我的灵魂清如晨曦中的朝露

  夜空中的星光凝于我身

  广阔无垠大地上众多的树在生长

  你晨起的泪与夜晚的伤,我已了然于心

  你极目处的远山与星光是我对你的温暖一笑

  你可知你的命运已因这温暖一笑而改变

  满座为客的群山

  率细小和奔湧的水、风的吟唱和遍野的晨雾

  向我而来,向我们而来

  洗去心中与生俱来恐惧

  使我们变得自由,更加自由

  旭日即将升起,照亮我们的世界

  照亮孤寂街上每个独行的人

  以及每个独行者的灵魂

  使我们的灵魂清如晨曦中的朝露

  这首诗的特点是既有外向视界的大气,又有微观内视的细致,还有对倾诉对象的温柔体贴关怀,由这三个向度交叉拱卫构成这首诗的基本架构,撑开展现内核的空间。 

  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精神的纯洁和想象的美好,开言即是一个大胆直接的精神宣义:“我的灵魂清如晨曦中的朝露/夜空中的星光凝于我身”。随后交叉穿插三个向度的所见所感所爱,包括对星宇大地的宏大视野:“广阔无垠的大地上众多的树在生长/你极目处的远山与星光/满座为客的群山”,和反向的细致入微观察:“率细小和奔湧的水、风的吟唱和遍野的晨雾”,以及对倾诉对象的温柔体贴关爱:“是我对你的温暖一笑/你晨起的泪与夜晚的伤,我已了然于心/你可知你的命运已因这温暖一笑而改变”。

  这种对精神质地高蹈璀璨的表现,一般来很容易流于虚假、夸饰、不真实,但细读易客此诗,写法上引入了一个“你”作为倾诉对象,在表现出“我”的高蹈大气的同时,又不失对“你”的真实细致的温柔关爱,在目光遥视星月山峦同时,又细察草木流水雾气,并内视情感关怀的需要,就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最后的结象在立于高处的同时,还显得真实、饱满、可信。

  这首诗小有不足的地方,是最后升华段落的特异度、结象度不够,空间拉升得不大,略显平庸

  4. 五月花

  诺丁汉郡的一个小村庄

  小酒馆里聚起的这群人

  刚从田野回来,刚从教堂回来

  在这里喝酒,谈论自由和远方

  五月,他们登上一条船

  航行到荷兰的莱顿城

  那里的繁华让他们留恋

  但他们知道莱顿不是他们心灵中的远方

  他们又启航了

  这次,他们要跨越大西洋

  美洲,才是他们梦中的地方

  他们是朝圣者,他们到达了普利茅斯

  登陆前,他们签订了五月花号公约

  五月花,是他们的帆船名字

  《五月花》与前三首风格不同,它以叙事方式描写了十九世纪初发生在英国、荷兰、美国三国间的五月花号事件,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由、平等、公约的思想诉求。这首诗写法上朴实无华成功之处是采用了摈弃主观表达的据实叙讲法,准确抓住事件的基本构成元素进行了生动的复现和还原,读完后我丝毫不怀疑诗人用诗歌进行简洁叙事的功力。    

  第一段“诺丁汉郡的一个小村庄/小酒馆里聚起的这群人/刚从田野回来,刚从教堂回来/在这里喝酒,谈论自由和远方”写的是在英国诺丁汉郡,一群当时受到正教迫害的分离教徒和一些农夫在酒馆聚会,谈论、向往自由并计划远行,勾勒了他们从英国出发前商谈计划的场景。

  第二段“五月,他们登上一条船/航行到荷兰的莱顿城/那里的繁华让他们留恋/但他们知道莱顿不是他们心灵中的远方”和第三段“他们又启航了/这次,他们要跨越大西洋/美洲,才是他们梦中的地方”再现了他们按照计划到达了荷兰的莱顿城,但后来发现那里也不是自己渴望的自由之地,因而几年后又再次启程前往美洲大陆曲折过程

  最后一段是事件的结尾叙述:“他们是朝圣者,他们到达了普利茅斯/登陆前,他们签订了五月花号公约/五月花,是他们的帆船的名字”。这是五月花号事件的高潮部分,也是它得以名垂青史原因——这批奔向自由梦想的人到达美洲普利茅斯后,登陆之前在船上签约立下了一份关于在新土地上基于自由、民主公正契约精神的土地及社团管理重要公约,这份公约后来对美国的民主宪政起到了巨大的先导示范作用,可以称为发端。“他们是朝圣者”这句值得专门说一下。五月花事件中这批远渡重洋的人是以原英国正教的分离教徒为主,他们在先行到达荷兰莱顿城的几年间,发现与荷兰前期到达的分离教徒的教义有很大分歧,他们想维持自己心中的信仰,同时由于向往真正自由之地的火焰一直在内心燃烧,促使他们选择了再次起航登上五月花号航船奔向美洲,两个因素——“维护教义信仰的纯洁”和“实现自由梦想”,即是此句中“朝圣”所指,是双意,并非是指到美洲去朝圣的意思,请注意这点读感上的准确度。   

  在对易客的这四首荐读完后,我想说下另一个问题,是批评性的,建议有心者留意,无意者忽略。笔者在一些诗歌论坛上混迹,常听到一类声音,也包括看到一些对诗评文章的留言评论,说这诗不行,写得太烂,有说词语陈旧的,有说没有技巧的,有说预设情景的,有说主观过强的,有说连接词太多的,有说太啰嗦的,这些说法并非没有道理,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但大多停留于对诗歌外形技巧的挑剔上,很少有人真正把注意力放在一首诗的内核——它呈现的精神气质和思想情怀上,这就有点问题了。这个现象说明可能有些诗爱者正受囿于前卫写作的外形模板,要提防发展成只重形表,甚至成为舍本逐末、买椟还珠的主。产生的根源,一方面既有对诗歌语言外形的观念过于片面极端的因素,另一方面还在于对自已生活经验的提炼不够准确精纯,在认知的积累中错误淘汰了内质精华而留下了一些空壳,无法去做深入丰厚的经验投射。此外还有文学艺术修养本身就欠缺的问題,使意识和审美的深入度、敏感度开阔性、情趣性不够好,无法在多形态模式下去写读出更重要、更有欣赏价值的东西。以我的经验来说很多诗友不喜欢听到批评,其实从一个普通诗友的角度,别人的问题不关我事,但从严肃的诗评理论作者的角度,我觉得说出来又是我的责任,而且我也并不擅长于隐藏观点。然而这样说,又并不是不允许别人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和选择,包括对我进行批评和否定,所以,这仍然是一家之言,笔者仍然会慨然接受和感谢任何不同的意见,包括任何形式的批评!

  (对易客另3首具有隐义的短诗的赏析,将于近期发布于诗坛周刊,有兴趣的诗友敬请关注。)

  易客,赵新林,山西原平市人,山西作家协会会员。平生喜易与弈。曾在《文学评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作者介绍:古道,本名张马,左手写诗,右手写诗评,现居广东。

  诗铭:怀着圣徒的虔诚、修女的怜悯、处子的纯洁、天使的快乐、工匠的精致、隐士的淡泊、平民的苦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呼唤易客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