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3个孩子,她为什么还不放弃成长?
寻回自我
从做回“孩子”开始
周一晚上,汉语课第一次开课,教室租在社区教堂里,我在停车场等学生,一页页翻着教材,内心期待又紧张。
只见一辆大红色车开过来,里面钻出一姑娘,风风火火的 ,她边走边说,“老师老师,你喜欢我的背包吗?”
帆布斜挎包,红黑色字体相间,那上面写着“北京大学”,这是新西兰姑娘Carla,她去年申请了奖学金,在中国学习了6周,圣诞节刚回来。
Carla兴奋地说,“中国真好玩!中国人太友好了!我让朋友猜我的年纪,他们说我二十五岁,哈哈,我说我都有孩子了!他们吓了一跳!”
全身上下只有背包是中国式的Carla,却操着一口认真的中文,七年的汉语学习让她着迷东方文化,六周时间让她成了半个中国通,她中英文夹杂着说话,告诉我北京的冷,湖面的冰,爬长城的晴天,吃油条的罪恶,她甚至学会了点外卖和打滴滴,她最喜欢拉开车门坐到副驾驶那一刻,司机尴尬地说,“hello”,她哈哈哈地打招呼,“您好呀,您开几年车啦?”
Carla告诉我,她还在计划另一个为期4周的中国之行,她给我看链接,“你瞧,这个活动没有年龄限制,我还想去北大。”
北大让她做回了真正的学生,每天八点到十二点上汉语课,下午写作业,和语伴练习对话,晚上九点半睡觉,第二天六点起床复习。
我在Carla的手机照片里温习着我有过的生活,她真不像有孩子的人,她自己倒像个孩子,好像昨天才出生,对一切充满好奇。
Carla说,“我44岁了,有3个孩子。”
我揉碎了三本教材,整理出教案,这一过程极耗精力,我没想到,自己说了三十年早已习以为常的语言,深究起来竟然如此复杂。
汉语班有七个学生,全部年长于我,但他们让我想起自己二十岁的样子。
学生Mike八十岁,每周从附近城市开车一个多小时来上课,他随身携带一个本子,上面写满中文字,高兴时就用它们作诗一首;Glenn六十岁,有自己的园艺生意,学习汉语已七年,没有错过一次课;Sharon四十六岁,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在家里用中文代替简单英文,尽可能让所有人参与到学习中…
一个人有多大的热忱,才能在中国万里之外的南半球小城,拨开自己的文化,腾出一块给迥然不同的中国字?他们接住一个个笔画,在心里填起去古老文化的愿景,我何其幸运,能在别人的现实和梦想间作桥梁。
人是什么时候失去自我的呢?不是结婚后,不是有孩子后,不是六十岁以后,是停止学习的那一刻。停止了学习,就停止了探索,就停止了踏出舒适圈的欲望,停止了改变生活的可能。
是这些热忱的“少年”教会我,记得二十岁时你是谁,那个人永远在那,请你不要忘记他/她曾有过的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这一堂课,我老老实实做学生。
熹文导读
1、在自己的生活里开一项通往世界的门,去发现美的存在。——《致女孩:认识美,是你变美的第一步》
2、美,是女人一生的事业。活得漂亮也就会长得越来越漂亮。——《 48岁闫妮逆生长惊艳亮相春晚:新一年,一起更美》
3、这生活每达成一个新的高度,仿若身边就减少一个坏人。——《你没做错什么,你只是太弱了》
手 指 点 一 点 , 不 要 和 熹 文 走 散 ~
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女性丨励志丨成长丨情感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