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的事情,不问值不值得。
文 / 张荆棘
一。
想要的事情,不问值不值得。
其实那个下午并没有太多焦灼,更不存在着急,对于我来说,它就是一个稀松平常的“逃跑时刻”。
前一天晚上离开前安排好大家的工作,然后第二天抬着手提进咖啡厅,点一杯拿铁加水果沙拉,从早上十点半坐到下午四点半。
做这种事情的时候,我总是有理由的。
“我要一个人写一篇无敌的稿子。”这是我前一天晚上在编辑群留下的结束语。
同事们也都早就熟悉了我这种莫名其妙的工作方式,所以一般看我不在办公室,就不会轻易找我。
回到那个下午,我说了没有太多焦灼和着急,但更多的是无力感。
拿铁喝完了,西瓜也都落进肚子里,但想写的文章,该有的分享思路,是一点没有。
等磨出好东西,或者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再回到办公室里,告诉谭敏刘白他们:“你们看,这事情就这么简单。”
但那天下午,我差点就彻底投降了。
我告诉自己“没关系啦,没人记得的”,又安慰自己“反正今天写不出来,团队也能顶上”。
所以是文章开头的那句话把我捞了起来。
它不是拯救了溺水的我,而是告诉正在假装抽筋的我:“其实水没有那么深,你把脚伸直就可以站起来了。”
我回答说:“因为我们常常陷入‘值不值得’的思维当中,我们应该问的是自己到底想不想要。只要答案是想要,那就继续把这件事完成下去好了,没有其他理由。”
二。
不问值不值得。
这句话,真的好简单。
但它跟其他的否定句不太一样,因为它里面藏了两个问句:
“值得?”
“不值得?”
这两个问题,我们不经常问自己,不是因为它们不重要,而是因为它们根植在我们的本能当中。
如果拿起一杯水,手会断掉,那我们估计就不会拿起那杯水;
如果拼尽全力,就有可能获得最后的冠军,那么即使有百分之五十的失败概率,我们也会在抽筋之前继续抬腿。
所以“值得”跟“不值得”,它藏在我们脑子里,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我们的每个决定,都其实在回答它。
但人就是这么奇怪。长跑时小腿的疼痛感太明显了,或者面试前的等待时间太长,又或者只是另一半对生活的一声抱怨,就会让你忘记你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
而面对生活的力量总是躲藏于这些简单的人生哲理当中,“不问值不值得”一旦被说出口,就意味着你已经跳过了那个做选择的时刻。
剩下的,就是继续前进,仅此而已。
我见过一个女生,她问我“这样下去值得吗”。
她抬头看我,眼睛里闪着泪光。我别过头去,拿起饮料就喝,一会后,我回答她:“我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你得自己想。”
她说:“我不想回家。”
爸爸只回了一个字,“哦”。
不问值不值得,因为这个问题,你早就回答过了。
三。
想要,
其实是一种状态。
我们都是因为“想要”,才来到如今的位置。
但曾经想要,不代表它不会消逝。
我见过太多从“想要”变成“不想要”的场景:
干了三年的广告,终于从“喜欢广告行业的不断变化”变成“后悔当初没有选择国企”;写了十万字的稿子,最后问责任编辑:“我是不是不适合写稿”;每天最后一个下班的“老板”,终于在朋友圈坦诚“我失败了”;从高中就开始的恋爱,大学毕业后异地半年,说“算了”。
他们都是我的朋友,那副气馁的样子我想我这辈子都无法忘记。其实他们不是输了,只是对自己曾经的选择失望。
一个人的颓败,可以是舒适。
继续干着广告的工作,但所有的创意都来源于国外的设计网站;继续写着稿子,但文章里的都充满着其他作者的影子,行业里有其他的形容,叫作“洗稿”。
不仅上班没那么累了,通过率似乎也跟着变高,但谁都清楚,这种舒适里没有一丝满足感。
一个人的颓败,也可以是无奈。
把公司卖掉,除了工作其余一切正常,旅游健身社交一个不落,但到了晚上还是睡不着;继续在一起嘛,努力在电话的镜头里挤出笑脸,但再也不担心对方了。
似乎生活在继续前进,没有事情能够给自己造成困难,但也得看着自己被一点一点蚕食。
所以,跟“努力”,“拼命”这种常常被人挂在嘴边的词汇相比,我更喜欢“想要”。
想要,才会积攒力气。
想要,才会去选择方向。
想要,才有可能获得。
记住这三句话。
最后。
今天是高考的出分日,我在后台看到了许多“差一分”。
其实不仅你们很遗憾,我也很遗憾。
但抱歉,除了安慰我并不能提供更多的建议跟方法给你们,因为在人生这条路上,每一天都可能是出分日。
有可能是研究生录取结果,有可能是面试通知,工作的季度评定,甚至是家人的体检报告。
在我们仅有的人生里,或许会遇到不止一个“差一分”,甚至会遇到各种“就差一点点,真的一点点”。
有的它们会使我们变得更强大,有的它们会成为击碎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管你多么害怕,多么厌恶,都不可能完全避开它们,因为这就是我们在无数次“想要”之后,需要面对的人生。
晚安。
作者/ 张荆棘
歌曲/ CREEP - Scala & Kolcany Brothers
插图/ 无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