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被隔代养育压垮的晚年
前段时间,澎湃新闻的一篇报道《山东一老人帮女儿三年连带两娃,暴瘦十多斤患上抑郁症》,让“老漂族”成为新闻热词。
所谓“老漂族”,指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背井离乡,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居住的老年人。
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越来越多的退休父母不得不搁置酝酿已久的退休计划,远离故土,成为隔代养育的主力军。
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户籍不在原地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60岁及以上的流动老年人口数量接近1800万,为照料晚辈而流动的老年人口占流动老年人口总数的43%。而到了2016年和2017年,这个数字还在攀升。
这些被连根拔起的老人“空降”在陌生的城市里,既要适应环境,与儿女的小家庭产生各种磨合,同时又兼顾着高强度的养育工作。
这样的晚年常常心有力,而力真的不足,更与天伦之乐相去甚远。
走近“老漂族”,便触碰到一曲更新更无奈的老年悲歌。
01 含饴弄孙还是含辛弄孙?
在《山东一老人帮女儿三年连带两娃,暴瘦十多斤患上抑郁症》这则新闻中,主人公63岁李阿姨是山东人,退休后她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实而轻松:白天在老年大学上课,晚上去跳广场舞,周末就和老朋友约着出去旅游。4年前,大学毕业留在武汉成家立业的女儿生了大外孙,李阿姨便从山东老家去武汉帮女儿带外孙。大外孙上幼儿园后,女儿又生了小外孙,小外孙3个月时,女儿上班了。一个人既要管娃,又要忙家务,李阿姨每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外孙晚上跟着她睡,她经常刚睡着就被孩子闹醒,晚上也不敢睡得太沉。而最让李阿姨感到憋屈的是,常常因为育儿问题跟女婿起争执。
由于常年得不到休息,内心情绪又得不到释放,老人最终患上了中度抑郁症。
这样的例子,似乎我们身边也有。
隋昕在北京某高校做老师。她晚婚晚育,儿子童童出生时,隋昕的爸妈已经70岁了。由于公公婆婆都不在了,带娃的任务自然落在隋昕爸妈的身上。
于是,两位老人从鞍山老家来到北京。至此,他们的生活节奏全变了,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会会老友和一起出去爬山、打拳。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他们每天忙着做饭、看娃,用隋爸爸的话说:“偶尔在沙发上打个盹儿都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童童在4个月时患上了肺炎,老两口外加隋昕夫妇轮流值班,一个星期后,童童出院,隋爸爸却轰然病倒——脑出血。尽管抢救很及时,但康复后,老人只能靠轮椅出行了。既要照顾孩子,又要照顾老伴,隋妈妈以70有加的身体支撑着这个家,天天告诉自己千万不能倒下,否则女儿身后就无人支援了。
2017年9月1日,童童终于上幼儿园了。早晨,把女儿和童童送到楼下,隋妈妈转身刚要上楼梯,整个人就昏倒了,还是邻居给叫的救护车。经查,隋妈妈已经是胰腺癌晚期。
可想而知,老人是怎样苦苦克服身体的诸多不适,帮女儿支撑到娃上幼儿园这一天。一想到这里,隋昕的自责便让她痛不欲生。
隋昕一直对自己说:等孩子大点儿,自己有时间了,一定要好好孝顺父母。可是,父母的晚年却在力不从心的带娃中艰难地度过了,连起码的健康都透支殆尽。
隋昕问妈妈:“你有什么愿望?”
老人没有说想去一直没有时间去的故宫和长城,而是含着眼泪对隋昕说:“我和你爸做梦都想回老家,但我们好像都回不去啦。爸爸妈妈本来想帮你,但现在看来,我们成为你的负担了。”
本应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却有多少中国父母告别故土,漂在儿女所在的城市里,辛苦地养育孙儿,艰难地面对精神与体力的双重困境呢?
02 没有自私的子女,就没有崩盘的老人
腾讯《大家》栏目在读者中做过一个调查:《孩子自己带,还是交给父母带,你是如何选择的?》其中12%的人选择靠父母,40%的人选择自己带,18%的人选择想其他办法如请保姆,而27%的人怕麻烦,拒绝生孩子。
不管怎么说,由父母帮忙带孩子依然是众多家庭从经济到安全所考虑的最佳方案。
对于1800万“老漂族”来说,隔代养育不仅是体力上的支出,也是精神上的移民。背井离乡“空降”在儿女家里,他们一直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寄居感,而育儿观念与生活习惯的冲突,常常令他们的精神世界面临崩溃。
在大连高新园区弘基书香园小区,笔者见到了众多“老漂族”。由于临近软件园,该小区绝大多数住户都是在软件园工作的外地人,而这些“老漂族”大多是来帮他们带孩子的。
谈及自己的晚年生活,每一个“老漂族”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而他们却把话语权交给了郭阿姨,因为她的故事最典型,几乎囊括了“老漂族”的所有辛酸。
郭阿姨退休前教高中地理,老伴是公务员。5年前,儿媳生完孩子3个月后,由于没有奶水就去上班了。孙女乐乐交给了从老家赶来的郭阿姨和老伴。儿子和儿媳都是甩手掌柜型的,从此,家里的吃穿用度都由郭阿姨和老伴来支付,常常是饭菜一不合口,两人就放下筷子出去吃。至于孩子,他们只负责偶尔逗一下,其他时间都交给父母。
一次,郭阿姨感冒,怕传染给孙女,就将孩子交给了儿媳。结果孩子半夜哭闹,儿媳直接给送了回来:“她不跟我,闹得烦死了。”谁知,孩子第二天就开始发高热,这下,儿媳开始怪罪郭阿姨:“你就是生活习惯太差了,不然不会传染给乐乐的。”
一句话,把郭阿姨的心堵得死死的。
孩子生病一周,儿媳各种抱怨。郭阿姨忍不住跟小区里同样带孩子的老伙伴们吐了个槽,结果传到了儿媳耳朵里,儿媳冲她大发雷霆,老伴气得一个人回了老家。
郭阿姨放心不下老伴,想带着孩子一起回老家,结果儿媳说:“你要走就一个人走,而且,你走了,以后你们就跟我们这个家一点关系都没有了,你们老了,也别指望我们给你们养老。”
为了减轻儿子的负担,郭阿姨含泪留了下来。老伴也跟儿媳相处不好,他们就忍痛在儿子小区附近租了套一居室,白天在儿子家带孩子,晚上做好饭,伺候儿子儿媳吃好收拾好后,带着乐乐回到他们的蜗居。
即便如此,依然无法相安无事。儿媳就乐乐的教育问题跟公婆冲突不断,最激烈的一次争吵后,郭阿姨和老伴收拾东西回了老家。可是,刚到家一天,乐乐就打来电话,一哭就是一个小时,无奈,郭阿姨一个人又从老家回到了大连,但老伴再也不肯回来了。
就在前几天,乐乐去了姥姥家,郭阿姨趁机回家看看老伴。可是,令她崩溃的是,自己家里却多了一个“外人”。老伴对此的解释是:“人老了,一个人住太危险,死了都没人知道,饭也吃不上热乎的。”
郭阿姨哭着回到大连,这件事,她打死也不能对儿子和儿媳说。
“老了老了,老伴没了,老家回不去了,儿子家根本就不是自己的家。我永远都想不到,自己的晚年会活得这么没质量、没尊严,就跟崩了盘似的。”
说这些话时,郭阿姨哭得站不起身来。她泣不成声地说:“如果不是为了乐乐,我早就跳海了。”
笔者无言相慰。
采访的整个下午,笔者被“老漂族”的故事堵心。他们有那么多话要说,可是,他们没有时间说,也没有人愿意听他们说。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大叔的话:“这两天看新闻,说大爷大妈成了KTV下午场的主力。真羡慕他们啊!”
人说,老有四宝:老窝、老伴、老友、老底。
可是,对于很多“老漂族”来说,这四样几乎纷纷、统统失去了。
这样的晚年,何谈幸福?
作家、媒体人德尼罗说:没有自私的儿女,就没有崩盘的老人。
德尼罗的儿子出生后,也是由他母亲来帮忙带的。对此,他和妻子有过很认真的协商与规定:即使在妻子坐月子期间,也让母亲中午可以睡午觉,晚上可以出门跳舞,保证她的私人休息和放松时间。
03 盘剥时间和精力是更可怕的啃老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关于“老漂族”的诸多报道中,笔者看到了众多网友的留言,他们大多是中年子女们,如此让老年父母颠沛流离,他们也是情非得已。
网友“Dorothy”说:孩子给老人带?不行!因为老人没义务,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孩子由亲妈带?不行!《我的前半生》之类电视剧的各种剧情告诉你,全职妈妈没出息,全职妈妈只会伸手要钱,全职妈妈活该“被小三”……那我想问,孩子到底应该谁带?
网友段诚汐说:年轻一辈不容易呀,两个独生子女供养四个老人和两个娃。妈妈自己带孩子?有几个爸爸能挣到双份工资?如果不能,就必须维持双职工现状。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帮忙带孩子就成了维持家庭生活质量的必要之法。只是,帮忙归帮忙,爸爸妈妈也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不能做甩手掌柜。
也有人说,看到这些报道后,更加坚定地做丁克,舍不得父母受苦。
有人建议,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应该增加产假的天数,配套相关的养育中心,减轻家庭养育的时间与经济压力。
然而,在这些配套的制度和辅助措施没有出台之前,隔代养育依然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首选。
我们通常把那些子女到了自力更生的年纪却花父母钱、靠父母养的行为叫啃老。事实上,儿女们对父母的时间与精力的盘剥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啃老?而且,同啃噬金钱相比,啃噬时间和精力更可怕。因为时间和精力不可逆,金钱和物质都有机会再次得到,而时间和精力失去了就永远不会再回来。
2003年,记者曲兰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名为《老年悲歌——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她再现了中国式养老的现状。曲兰关注的,是比一再向儿女奉献的“老漂族”更老一些的垂暮老人。然而,14年过去了,悲歌犹在,且延伸到比曲兰笔下年轻许多的老人们身上,他们本可以在“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之前,活出一段最美的夕阳红,可是,隔代养育的重担就这样不由分说地落在了他们肩上。
走近“老漂族”,仿佛听到了另外一曲无奈而凄凉的老年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