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她们俩的18岁。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她们俩的18岁。

2018-01-03 07:00:20 作者:君子兰 阅读:载入中…

她们俩的18岁。

  她们俩的18岁。

1

  元旦假期,朋友圈被大家晒18岁照片刷屏了。

  我们的18岁,是一生中颜值最高时期姑娘们胶原蛋白满满,每个人笑起来都像一朵花。小伙子们个个风华正茂青春激扬,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年龄,虽然很穷,却满脸英气,豪情万丈。

  下面这两位的18岁,却与我们的18岁相差千里。

  第一位,是我在小区超市偶遇的一个女孩

  当时结账的人很多,我们都拿着自己要购买的东西等待,这时候她从门口进来,穿着中学生的校服,看样子高中学生(16-18岁左右),因为戴着耳机,所以她说话很大声。

  “给我拿一个口香糖,那个黄色的!”

  “你记住啊,我爱吃的是这个黄色的,下次再来买,就不用我告诉你了!”

  说完了,把1.5元递给收银员。

  收银员默不作声地从银台旁给她递过去口香糖,结了账。

  她无视我们排队的这些人,无视规则要求一个每天接待无数顾客的收银员记住她喜欢的口香糖是哪一种。

  强加自己的意愿在别人的身上,要求人人为我服务,不太可能是我们这代人18岁做过的事。

2

  第二位,是12月30日参加我市教师入编考试的一位考生,也是一个女孩

  我们在考场门口用金属探测仪检查参考人员是否带手机入场,检查到她的时候,金属探测仪滴滴直响。

  “同学,请把你兜里的金属物品拿出来,放在考场外面。”

  她从兜里拿出手机。

  “你好,考试规定,不允许将手机带入考场。”

  “静音不行吗?”

  “不行。”

  “那我设置成飞行模式!”

  “考试规定,参考人员不得将手机带入考场!”

  不满,冲我翻白眼。

  “那我现在可以打电话吗?”

  我无奈地说:“可以”。

  接下来就是我们在考场里宣读考试规则,她在外面讲电话。

  她不进来,我们也不能强迫。

  监考过程中,我核对了她的身份信息,1997年出生的孩子,整20岁。

  在我们18岁的年纪,尊敬老师、遵守规章、礼貌待人;她,唯我独尊,没有规则意识

3

  遗憾的是,这样的孩子,就是我们这些40岁左右的、曾经能量满满、尊重他人、敬畏规则的中年人培养出来的。

  我们是接受过“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的一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深入到我们骨子里的道德准则。18岁的时候,我们没有手机,没有零花钱,没有父母的独宠,遵守规则是我们的自觉行为,严格要求自己是有上进心的表现,学雷锋做好事,也是我们引以为耀的光荣。但我们,却没有把孩子培养成自己的样子。

  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那就看看我们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有着自身独特方式,它通过家庭环境氛围及父母的言论、行为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影响,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品德与基本素质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生命状态真实写照,看看下面的场景是否似曾相识

  家人,24小时围着孩子转,甚至想让地球都围绕他的意愿转。

  孩子喜欢吃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孩子喜欢玩什么,我们就陪着玩什么;

  孩子要去东边,我们绝不去西边;

  孩子要天上的星星,我们绝不去摘月亮

  孩子摔倒在地,我们都要打地板一巴掌;

  孩子出门下了雨,我们都要埋怨老天爷不长眼;

  孩子被同伴推倒了,我们要找人家家长算算账;

  。。。。。。

  对孩子,爱是单向的形成,众人为我的定势。

  当他们走向社会,面对老师、同学、他人的时候,无法脱离这种众人为我的模式。

  想想我们生下孩子的那一刻,他们纯洁的就是一张白纸,我们对他们的成长有无数个期许,期许他们成为一个有担当、懂礼貌、负责任、有爱心善良勇敢的人,一定没有期许他成为一个唯我独大、人人为我的孩子。但我们,确确实实、一步一步地把孩子培养成这样了。

  这样的孩子,送到大学校园里,他们会怎样与舍友相处?他们怎么谈恋爱并与异性相处?他们参加工作后,如何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他们又将如何应对上下级关系?又或者在我们暮年之时,他们会如何孝敬我们?

  尽管,这两个18岁的孩子不能代表所有18岁的孩子,但也绝不是危言耸听。他们身上有多少孩子的影子,我们都心知肚明

  那些还在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中心、捧在手里溺爱的父母,你的孩子长大了,或许就是今天我写的这两个18岁孩子的样子。

  她们俩的18岁,还充满了无限可能性,也许未来,他们走向社会碰壁无数后,有勇气改变自己。希冀她们未来回忆起自己的18岁,没有嫌弃那时的自己。

  -End-

  作者简介

  君子兰 ,理工女却偏偏喜爱读书写字,从事亲子教育领域多年,自媒体人,擅长输送情感正能量,分享中年生活智慧,常常推送直击父母心灵故事。个人公众号“人到中年那些事儿”(ID:At-middle-age),公众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她们俩的18岁。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