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乡揽胜|白云岩有一种风景叫耍岩
耍岩一日乐,莫负造化功。风俗有真意,且存参悟心。
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日,枞阳名山白云岩前,便有一道独特的景观:四条通往白云岩的马路上,挤满了盛装艳服的游人香客和色彩斑斓的各式车辆,犹如四条彩色长龙簇拥在白云岩旁,可谓是“四面来彩”了;若是居高而观,又像一条条彩带由白云岩抛撒开去,猎猎飘扬,那又是“八面威风”。人流、车流集结于七家山水库大坝下的几个停车场,汇成片片彩云。行人开始徒步上山,拾级而行,抱龙洞前,圣佛殿下,汇成一片“人海”。这就是白云岩久负盛名的风俗——三七日耍岩。
入山耍岩,首要之务便是礼佛。记忆中的“三七日”是这样的:洞前礼炮鸣响,好似霹雳惊云;焰火闪闪,恰如佛光在天;焚香烟云,阵阵腾起,宛若朵朵祥云。洞内佛像庄重肃穆,梵音低回悠扬。置身其中,俗念顿消,肃然起敬,心中所系全是礼佛的虔诚。时至今天,思及环境,寺僧备办的花炮香纸,分量大减,香客也欣然接受,因为僧俗同感“敬佛由心非由炮”,而向佛之心丝毫不减。数十尊佛,上万种愿,签筒嚓嚓作响,嘴中念念有词,有并住双手长揖到地者,有秉香三拜而祷告者,有匍匐于蒲团顶礼膜拜者……无论洞外如何喧嚣,洞内总是宁静肃穆。礼拜完毕,还务必要到洞口的“一滴泉”下取一瓶圣水,说是可以祛病强身。完成了心愿,才欣欣然离洞而去。
其后,山便成了“人山”。三七日耍岩当然离不开一个“耍”字。冬日里尚显枯寂的山,正月初七日,仿佛刹那间变得山花烂漫,一峰一谷,一岩一壑,一树一溪,处处是红装,处处是翠袖,处处是革履,处处是闪光灯。行人流连,笑语欢歌回荡山间。岩石旁,青年男女,喁喁私语,笑容飘飞;草甸上,活力少年,腾挪跳跃,力道如霹雳;溪壑边,烤炉轻烟缕缕,三五友起坐喧哗,大块撕拽,轻捏慢饮;云深处,同道者指点比划,吟咏低昂;山径上,漫步徘徊,交替讲听,时而讲者凝重听者皱眉,时而讲者色舞听者开怀……
这片山是情感场!情侣藉此共话衷肠,相慕者也藉此牵手而成情侣。三七日,也就成了少男少女眼中的“小情人节”。泼水节”激情,“抹泥节”野性,而“耍岩节”优雅。
这片山是畅叙园!打拼四方的同学老友可以摆脱视频的可望不可即,直面相对,述说人生际遇,畅谈各自感慨。
这片山俨然人间乐土!行人褪去了厚着严裹,自由惬意地提前与春天亲吻;灯红酒绿羞愧地隐藏了踪影,享受的是风响、鸟鸣、水歌等天籁之音;金钱名利,黯然失色,心头荡漾的是返璞归真的释然情怀;纷争竞胜,完全没有了市场,参悟的是天地悠悠、人生一瞬的豁达心境。游人盘桓既久,夕阳在山,白云岩又回归了“游人去禽鸟乐”的幽静。
一日耍岩,心灵的空间,琐碎清空,真情存留,自然之美、风俗之纯让人陶醉。静下心来,又不免会思考起“三七日耍岩”的源头来了。大凡有寺庙处必有庙会,为何白云岩独称“耍岩”呢?这初七日怎么偏又称作“三七日”了呢?这一寻思,还真的发现这里的确没有多少商业气息,原因何在?
茶间通古者说,此俗源于宋代,说是义青和尚卓锡白云岩期间,这一带曾发生过瘟疫,病者体弱无力,肤色腊黄,因病亡故者,难以计数。后来,义青和尚夜梦华佗菩萨授意:正月初七日洒洞中圣水,以救苍生。此语一出,村民纷纷于正月初七日上山求取华岩洞前“一滴泉”的圣水,瘟疫果然得到控制。此后,初七日耍岩之风便流传开来。
好玄者反驳:据传白云岩有青鸟,体长毛黛,色泽亮丽,体态轻盈,叫声清亮婉转,本瑶池信使,专为播爱送福,凡遇鸟者,均得幸运。它飞往人间,专栖灵山吉地。白云岩抱龙洞顶处有石穴,清爽无尘,幽草掩映,香气浸润,洞前绿竹幽兰,下有洁石清泉,所以,这里成了青鸟的栖息地。每年正月前后是青鸟歇息白云岩时间最长的时期,而且初七日与“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相同。这一天听到青鸟细语的恋者,往往会模糊悟出爱的箴言,日后便会白头偕老、遇事吉祥。即使不闻鸟语不见鸟形,所有人等也会沾上青鸟散发的吉祥之气,而事事顺利。因此,三七日,便有无数人前来“耍岩”。
而学究者持见又异:认为此俗起乎明朝天启年间,时工部主事吴道新,从官场隐退,在白云岩下筑屋而居,前挖水塘,后建花园,常与黄道周、方以智等一干文人饮酒赋诗,谈文论道,抚琴下棋,雅兴非常。其时,“童心说”已然兴起,“性灵说”也彳亍走来,作为文人的吴道新等人,怀揣崇尚人性的信念,便商定,正月初七去“耍岩”。之所以择定此日是有寄托和考量的。传说女蜗初创世,造世上生灵万物,初一日造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人是第七天造出的,所以人们把正月初七这一天定为人类的生日,汉人东方朔的《占书》有此记载。而《易经·说卦》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显见,“人”的存在意义,跟天地一样,所以并称“三才”。基于这样的意旨,正月初七日被他们称为“三七日”了,明显的寄寓了人性至上的意义了。这些文人便相聚白云岩,感慨沟壑,摩弄石崖,登临攀游以健体,吟诗作文以兴怀,一时成为文人雅士的时尚。此风一开,仿效者无数,于是,就有了“三七日耍岩”风俗了。
渊源众说纷纭,是非之争实难定论。其实,风俗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往往是多种因素兼而有之。若要辨一辨这些传说的真义,似乎觉得互相之间又有着某种联系。避邪、祈福、天人合一,这些无不彰显着当地人对天地的崇敬(尽管带着明显的迷信与虚无)、对人生美好的祈求。这些思想在语言形式上是模糊的,意义上却存在于人们的内心深处。但愿:耍岩一日乐,莫负造化功。风俗有真意,且存参悟心。
引用须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大美文乡|白云岩游记
文乡随谈|由一幅贴倒的大门联所想到的
文乡特刊|【枞阳年俗】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
文乡情怀|【枞阳年俗】年三十,吃糊粉
文乡传真|过年啦,带您逛逛著名的麒麟集!
文乡情怀|悠悠麒麟集
周末情怀|四季周末,绚美枞川(三十七)
周末情怀|四季周末,绚美枞川(三十六)
文乡诗苑|回 家 过 年
文乡情怀|春联里的温暖
文乡情怀|雪在飞
文乡情怀|乡村腊月年味浓
文乡故事|写春联
文乡情怀|腊月至,欲还乡——枞阳的游子,回家过年啦!
文乡情怀|回忆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