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击穿无力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击穿无力感

2018-03-06 12:30:59 作者:徐倩 阅读:载入中…

击穿无力感

  “我真的受伤了。”歌这么唱很顺。话如果这么说,可能难以启齿了。

  前天,我险些从楼梯上滚落,还好稳住,手擦破点皮。随后,我被自己反应惊到了:我看了看伤口,没有做任何处理,就坐回到电脑前,继续敲字——麻木癌的典范,是我事后的总结

  但类似的麻木癌,不止我一个。

  在一次聚会上,朋友倒了杯水,眉头紧锁地把杯子端过来,最后坚持不住松了手,杯子摔了。原来,水很烫。朋友连忙道歉,想要收拾地上的狼藉,却顾不上自己烫伤的手。

  还有一次在游乐园,一个3岁的男孩骑着木马,摇着摇着,一时失衡,身体就从木马后面歪了下去。男孩趴在木马臀上,皱眉、扁嘴了0.1秒,看到有人看他,就立马笑嘻嘻地再次站起,上马驰骋。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吃到烂瓜子,硬是往肚里吞;过着一段不如意婚姻生活,偏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离不开等等。

  好了,问题来了:

  当一个人受伤了,为什么会对自己的伤口熟视无睹呢?

受伤,是伤了面子

  这让我想到这样一副画面: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孩子在前飞快地跑着,父母携手跟在后散步。突然,孩子摔倒了,哇哇地哭起来,爸爸赶紧上前,看到孩子无恙后,训斥着说:看着路啊,干嘛跑这么快?!

  这里传递的信息非常微妙,似乎在说,你摔倒了,是因为你没有注意路面状况,如果你刚刚留心了,就不会摔倒了。也就是说,受伤是你因肆意任为造成的错误,你完全可以避免意外的发生

  爸爸愤怒或许还有一个原因:你为什么在这个美好的午后摔倒?

  这里的潜台词透着人类狂妄自大的自恋幻想,觉得一个人可以操控一切,甚至包括环境时机

  爸爸把对这种全能幻想投射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应该可以掌控所有,而当他看到孩子摔倒后的无助和弱小时,他就怒了,因为他的期望破灭了。

  或是,孩子的受伤让他受了惊,从而让他感到无法保护孩子的无力感。愤怒,可以推开无力,好像在说:起码我现在还有愤怒的力气

  父母对受伤的严防态度自然会传递给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受伤意味着ta做错了。比如,摔倒了,是我的错;婚姻失败了,是我的错等等。

  这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抑制一个人对新事物和新环境的探索,不做选择,就不会犯错,进而抑制ta创造的本能;二是,陷入自我攻击的挫败感中,从而无力看到导致当下局面其他可能性的原因。

  比如,我摔倒了,是道路不平,还是为了避免行人,又或仅仅是个意外?即使是自己的一时疏忽,那也不应被归结为错误。

  把受伤归结为自己的错误,是自恋的需要因为如此,就可以在想象改变受伤的结果。而防范错误,是为了防止自恋受损。

  而自恋受损,说到底,是一种无力、无助和脆弱体验

  那么,问题又来了:

  为什么一个人会抗拒自己的脆弱和无力?

无力,带着致命恐惧

  可能有人说,难受才会抗拒啊。若是如此轻描淡写地飘过,这难免不是另一种抗拒的形态

  无力感的难受到底戳中了人类哪条软肋?

  首先,对无力的防御,往往是对无能的防御。也就是说,无力感被异化成对一个人能力价值判断标准当一个人无力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这会让人感到羞愧,特别是在竞争场合。所以,很多人通过不断的学习工作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以隔离无力感。

  再往深处说,我们每个人最原始的无力感,来自生命受到威胁时的极度恐惧。

  春节前,在幼儿游泳馆,我曾看到一个5、6个月大的女婴哭得嘶声力竭。这是她第一次来到这个游泳馆,当妈妈把她交给工作人员时,她哭;当她被放入泳池中,她哭;当她被一个人圈在水中央的时候,她哭得撕心裂肺

  女婴的崩溃只能通过哭喊来表达,这是站在生死边缘的无力狂啸。我想,面对死亡的无能为力,便是人们对无力感最底层的恐惧。

  当我们还是婴孩时,也许在不同程度经历过类似的恐惧。这种经历或许会被忘记,但我们的潜意识不会忘。

  成人后,当我们努力地靠近无力感时,反而有了力量因为儿时的恐惧将在你靠近的过程中慢慢解构。即,从濒临死亡的恐惧到面对一种新情景困难内心恐惧的程度在慢慢减少。

  我曾经有位来访者,他对工作不满,但又不想改变;对父母愤怒,却说着理解他们的话。我跟他一起工作的感觉就是无力,让我感到我帮不到他,一度不喜欢这位来访者,对他有怠慢之心。

  为此咨询一直无法向前推进。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我抗拒她是因为我在抗拒他投射给我的无力感,我无法接住它,然后以见诸行动方式把无力感踢了回去,认为他是一个没有悟性的来访者,所以不喜欢,会有怠慢的态度。

  而当我回到无力,并开始思考它的时候,来访者也感受到了我对他态度的变化,使得他也可以看到自己想要依赖以及害怕依赖不能背后的恐慌。由此,我们的关系也正向无力靠近,推动着咨询的进展

  话说回来,与无力、脆弱的地方保持距离,是我们本能的防御。要想靠近,就需要一种有人保护的感觉。

  比如,再回想到刚刚我摔倒后对伤口的视而不见,我可以把它理解为冷漠,这样的想法是自我攻击使然。我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自我安抚,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这样考虑的不同在于:一是我承认自己受伤了,二是我可以为自己疗伤。

  话说,这是不是另一种自恋呢?哈哈~

  健康的自恋,给我来一打。

  作者  徐  倩

  思考,让生活变得重而不沉。

  欢迎关注我们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心理咨询预约电话

(周一至周五10:00~17:00)

  027-85308050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击穿无力感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