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孩子差点没了,家长可千万别做这件事!学会这招关键时刻能
每 天 陪 你, 一 路 读 行
点 击 上 方 蓝 字 关 注 一 读
又一个孩子差点没了,
家长可千万别做这件事!
文|非颜
这两天,微博上一个“宝宝差点被呛死,告诫各位家长长点心多注意!”的视频让很多人看得胆战心惊 !
深夜,一对神色慌张的夫妻抱着3个月大的婴儿快步跑入急诊室。此时,怀里的孩子已经呛奶2分钟,口唇发紫,濒临死亡。医生见状,根本来不及解释,直接动手去拍阻塞孩子气道的异物,与死神争分夺秒。
幸好最后孩子转危为安,医生不由地后怕:你们家长心太大了,自己应该有点急救常识啊,再耽误几分钟,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是啊,阻塞气道可不是小事,分分钟就可能危及孩子生命,而生活中,类似事故已经发生多起。
2016年1月,福建厦门的林先生夫妇去上班,将两个孩子留在家中。1岁的弟弟饿了,7岁的哥哥给他喂食果冻,没想到吃了几口就噎住了,奶奶发现的时候,孩子已经面容发紫,还没等送往医院抢救,就不治身亡。
2017年,一个6岁的女孩,吃果冻时被噎住,气管堵塞,呼吸心跳骤停,最终抢救无效身亡。
今年年初,一个两岁半的孩子,在家庭聚会的时候,被亲戚喂食开心果,导致呼吸不畅,紧急送往医院,接受切气管手术,可是仍没有抢救回来……
而这些并不是小概率事件,网上随意一搜,类似的新闻就比比皆是,令人痛心万分!专家说:气管阻塞多发生于5岁以内儿童,约占80%~90%,尤其以1~3岁小孩多见。
儿童的食道极其细小,尤其幼儿的气管软骨发育都不成熟,非常容易噎住,而一旦呛入气管,5-8分钟大脑就可能死亡,后果难以预计。而这些悲剧之所以发生,和家长的疏忽大意是分不开的。
俗话说,“祸从口出”,
下面这些极易让孩子堵塞气管,
家长一定要警惕!
果冻
对孩子而言,果冻一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然而果冻一类的胶类食物,太过软滑,极易变形,一不小心就会滑吞进喉咙。一旦孩子吸入,就会把气管堵得严严实实,医生很难快速取出。
三四岁以内的孩子应该禁食,如果一定要吃,家长最好将果冻切成小块,而且一定要在旁监视,防止小孩不小心被噎住。
很多家长会觉得宝宝长牙了、能咬了就可以吃坚果了。但医生说了:婴幼儿后牙尚未长出,咀嚼功能差,且喉头保护性反射功能不良。
哪怕宝宝能咬动花生、开心果等食物,也不能充分咀嚼,大颗粒仍然容易卡住气管,如抢救不及时,短短几分钟就可能丧命。家长不要给3岁以下的小宝宝喂食这些,也要小心聚会时周围的亲戚拿这些食物“逗”孩子。
元宵,年糕
很多地方可能会把糯米类食物当作主食。但是,孩子极易被元宵、年糕之类的糯米食物噎住。曾经,日本元旦当天就有14个人被噎住,其中2个人窒息而死。
而且糯米不好消化,加剧孩子的胃酸反应,因此,3岁以下的宝宝最好不要进食。
带核类水果,鱼刺
家长一定要注意以葡萄为首的带核类水果,这类水果核太小,宝宝可能会因为囫囵吞下而卡住。给宝宝喂食之前要记得去核。
家长经常会用营养丰富的鱼肉给宝宝制作辅食,请一定小心潜藏其中的鱼刺。如果不幸被鱼刺卡住,要去医院就诊,不要“吞咽”,以免划伤食道,或者直接呛入气管中。
其他小物件小孩子3岁之前处于磨牙阶段,极易往嘴里放入东西。因此电池、纽扣、弹珠、笔帽等物件一定要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这些小物件都是导致宝宝窒息的根源。
除了要小心上述极易导致宝宝噎住的食物之外,家长还要注意:
不要在孩子走路、奔跑、玩耍时喂食,也不要特意催促孩子,食道细小的宝宝极易在这些状态下噎住。
宝宝不比成人,他们的身体非常脆弱,对孩子,任何失误我们都承担不起。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宝宝被噎住的问题,有时虽然无伤大碍,但有时却因为掉以轻心没有及时施救而丧命……4分钟,是孩子噎住窒息后的黄金抢救时间,家长在拨打120的同时,要学会自救,争取最佳抢救时间。
下面这些应急措施,
一定要记仔细了,关键时刻能救命!
1.三个千万不要
千万不要拍背顺气;千万不要徒手去抠喉咙;千万不要着急喂水。
以上行为很有可能让宝宝喉咙里卡住的异物掉落得更深。家长第一时间先要清理孩子口腔里残存的物品,以防吸入更多,帮助孩子身体前倾,面朝下,用力咳嗽,排出异物。
2.急救——海姆立克急救法
如果孩子无法咳出,且不能说话或哭闹,呼吸微弱,咳嗽乏力,吸气高调音,或呼吸困难,脸色发青时,快速采取王宝强亲自推荐过的海姆立克急救法。
2岁以上儿童:
1. 从背后环住孩子,一手握拳,一手抱拳,放于宝宝上腹部(肚脐以上两横指处)。
2. 双臂用力收紧,瞬间按压孩子上腹部
3.持续几次挤按,直到异物被排出或停止排斥反应。
2岁以下儿童:
1.家长屈膝跪坐地下,把孩子抱起放在膝盖上,让孩子脸朝下。
2.一手捏住孩子下巴,另一只手放在孩子后背靠上部位,快速捶打5次
3.如果无效,就把孩子翻过来、脸朝上。用食指和中指放在孩子的胸口中央,快速按压5次。
两种姿势交替进行,直至异物排出或停止排斥反应。
◆ ◆ ◆ ◆ ◆
带孩子真是一刻都不能大意,没有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父母一定要多掌握一些急救措施,你多预防一些,孩子可能就少一些伤害,多一份安全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