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为了钱所做过的一些事
我出生在1981年的农村,那个时候还是贫穷的年代,当然要比我的上一代人或者上上代人的条件已经好了很多。
农民的粮食产量还低,夏季要交公粮,秋季要交提留款,日子很是煎熬,够吃都是问题,别说要供孩子再读书,难上加难。
我从小就受大环境的影响,立志要好好读书,读书是出路,读好书将来会有稳定的工作,会有稳定的工资,读好书不会受穷。
否则就一辈子待在农村受穷,真的,这是我要好好读书的最初的想法,当然也因为自己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对外面世界强烈的探知欲夹杂其中。
那个年代不像现在的社会这么多元化,现在机会多,头脑灵活的人能找到捷径,能少走弯路,成功的几率也大。
那个年代工作都是“世袭制”,现在的年轻人没经历过,应该想象不到,也就是如果爷爷有正式的工作,那爷爷退休以后,爸爸就可以接班继续在爷爷曾经的单位上干下去,爸爸如果退休了,那么子女就可以接替爸爸干下去。饭碗永远稳定,没饭碗的,除了好好学习考出去,否则永远也没有固定饭碗。
当然,这种铁饭碗的世袭制在后来的年代已经被取消了。
再后来,下岗潮在城市里横行,所有的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农民想到城里去找个工作干,除非有那种在城里特别有本事的人做引荐,可能还能找个谋生的职位,但是毫无门路的平头百姓想到城市挣钱,那想都别想。
农民想在农村打零工挣钱更是不可能,家家日子穷,谁挣谁的钱?
在当时的农村盖房的都很少见,如果村里谁家要翻盖房子了,肯定是村里的一件大事,家家户户都会出一个人去帮忙,大伙齐心协力把房子盖起来。
后来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农村的日子过的越来越好了,把以前的土房子翻盖成大瓦房形成了一股热潮,然后才慢慢催生出农村的有偿建筑队。
农民们种地凭人工劳动,靠天吃饭,旱了涝了都是煎熬,每一天的日子都是煎熬,穷,没钱,成为最无力的事实。
我上学的过程可以说是历尽艰难,这样的环境使我在年龄稍微大一些的时候,就为了如何挣钱绞尽脑汁,我曾在有限的时间里想尽了挣钱的方法。
最初农村里做小买卖的人,就是收“酒瓶子的”,其实就是现在的收废品的,可是那个时候的农村都基本不买什么东西,也没有那些可再用垃圾繁衍出来。大多数就是收空酒瓶收废铁,在我的老家里这个行当俗称“收酒瓶子的”。
这些收酒瓶子的小贩,基本上每个村里都有,他们顺带着也收破碎玻璃。我家里一年到头没几个酒瓶子,但是为了能挣钱,我和弟弟到处去捡碎玻璃。
星期六下午开始,加星期天一天,那时还是一周一天半休息日,不像现在,每周可以休息两天。
星期六吃完了饭,爸爸妈妈要忙地里的活,那个年代地里有好多活要干,没有除草剂,没有抗虫棉,没有控释肥,地里的草薅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庄稼成熟;棉花上的棉铃虫光洒农药不管用,还要人工捉,直到开棉花的采摘期;期间每隔一段时间还要挨棵给地里的庄稼苗施化肥,累人又费事。
这些活我干过很多,那时年龄小,身体不禁累,最怕的就是放暑假,跟长在地里一样的,天天在太阳底下干活,累得腰痛的都站不起来不说,而且晒得像只黑猴子,样子又土又丑。
有一天,我跟弟弟偶然听到邻居家收酒瓶子的大哥说,一斤碎玻璃能卖五分钱。于是我心动了。
那天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弟弟没去地里帮爸爸妈妈干活,我们俩一人拿着个小筐,在村边的池塘边上的生活垃圾里仔细地翻找破碎玻璃。
直到傍晚,妈妈高声喊我们回家吃饭,我们才罢休。
到家以后我们把玻璃放在脸盆里,用水洗干净,然后盛到小竹筐里把水滤干净,等吃完饭,再提到邻居家里去卖。
其实当年在手上割了许多小口子,但是当时并不在意,直到现在我的手指上还有很多白色细小的伤疤,每个手指头上都有,当年也没感觉疼呢,甚至对手指受伤没留下任何印象。
那天,我和弟弟一共捡了五斤多玻璃,大哥给了我们三毛钱,多给了我们几分,我和弟弟心里感动的不得了。
从那以后我和弟弟只要有空就去捡玻璃,田间地头,沟沟坎坎,到处翻,到处找。直到最后我们找上一天,都凑不齐一斤,慢慢就放弃了。所有的破碎玻璃都被我们找出来卖了,再想找也找不到了,卖玻璃的钱,一共才攒了几块。
再后来我和弟弟一起捡废旧塑料布,捡废旧地膜,那东西便宜,才一分钱一斤,抖搂干净上面的泥土,一筐一筐地背着去卖,才能卖一两毛钱。
我们攒的每一分钱,都放在一个用硬纸做的钱包里,断断续续地攒,每一分都舍不得花,到了来年,我们攒到了三十多块。
那一年该收麦子的时候,家里割麦子的镰刀太旧了,爸爸磨了又磨,还是不好用。我建议爸爸去集市上买两把最时兴的锯齿镰,我看到好多人都买了,都说用那个镰刀割麦子既速度快,又省力气。
看着爸爸有些舍不得的样子,我想着应该是家里没钱,我和弟弟两个人上学,每年下来要花不少钱,家里的余粮该卖的卖,口粮所剩无几。
于是我和弟弟商量把我们两个积攒的那三十多块钱贡献出来,买上四把锯齿镰,我们家一人一把,收麦子的时候好好干,割的干净,掉在地里的麦穗就少了,变相也算节省。
弟弟听我一说,立马赞成。
我们俩虔诚地把那个钱包举到爸爸面前时,爸爸很感动,还对我们说了句:以后别再捡这捡那的了,你俩只管好好念书就行。
其实,我和弟弟没敢告诉爸爸妈妈,我们攒那些钱是有计划的,弟弟想要个书包,我想要一条裙子。
那个时候我俩的书包都是妈妈拆了旧衣服缝制的,跟个口袋似的,缝两个布条子做书包带子,只能背在一侧,特别勒肩膀,每天回家后肩膀都红红的。
村里有个伙伴的叔叔在城市里出门回来,给他带来一个书包,双肩背的,特别洋气,弟弟特别羡慕,告诉我说,他想要一个,我们没敢跟爸妈说。
我一年到头穿着妈妈用旧衣服衣服给我改的衣服,一年四季都是长裤,那个时候还没人穿短裤,但是有人穿裙子,我看着特别羡慕,就想买条裙子,不管红的绿的还是花的,只要是条裙子就行。
我和弟弟分别对这两样东西充满了期待。
最终,我们放弃了。
但是把钱交给爸爸的当天晚上,我和弟弟就商量出了另一条生财之道,等大家都收完麦子,我们俩就一人提一个篮子,去地里捡麦穗,捡回来的麦子单独放着,不跟家里的掺和在一起,到时让爸妈帮我们收拾干净,再卖掉,钱还是我们俩攒的。
我依然记得,那个麦收季过了以后,我和弟弟每天放了学,一人挎着个篮子,依然在田里天天找找捡捡,直到后来地里的玉米苗都出来了,还下了一场雨,所有落在地里的麦穗开始长芽了,我们才罢休。
麦穗攒了两大竹筐,我俩有些失望,知道那两竹筐麦穗打不了多少麦子。
后来爸爸把那些麦穗摊在院子里晒干以后,用石磙给碾了,然后扬净里面的麦糠,最后也就有两簸箕麦粒,能有十几斤吧。
我从小就跟着父母在场院里装粮食撑口袋,对于一簸箕麦子有多少斤,心里是有数的。
爸爸跟我们说,就这些粮食不值得他单独去给我们卖一次,就直接给我俩一人二十块钱,算是卖给他了。
我和弟弟不要,那时的麦子是四毛多钱一斤,我俩捡的那些麦子也就值个六七块钱。
爸爸非要给,我和弟弟相互看看,心里挺难受,最后我俩干脆一分都没要,跟爸爸说,留着吧,等下学期交学费用。
后来我和弟弟每天晚上去地里抓知了猴,那一年,村里有个人的远房亲戚在城里开饭店,托他在农村帮忙收知了猴,二分钱一个。
我弟弟一晚上能抓三四十个知了猴,一晚上能挣七八毛钱。
可惜当时的手电筒不给力,里面放着两节1号电池,用两三个晚上,手电光就开始发黄照不清了。
有一天爸爸赶集回来,送给我和弟弟一人一个装三节电池的手电筒,那时装三节电池的手电筒刚开始时兴,相比来说照出来的光特别白,特别亮。
我们两个高兴的不得了,天还没擦黑,就出去抓知了猴,其实也是为了向小伙伴们显摆我们俩的手电筒,我俩一人一个啊,这在当时来说,是多么光荣和奢侈的一件事啊。
我们一人一个手电筒,抓到的知了猴比原来多了许多。一个礼拜,我们就把买手电筒钱给挣了回来。
那个夏天,我和弟弟又攒了二十多块钱,看着那些钱,我们放弃和买书包和裙子的计划,全部交给了爸爸。
因为这个夏天去公社交公粮,拉去了一大牛车麦子,家里打下的粮食减了一多半,我和弟弟心疼得直想哭。
因为上学再交学费,家里还是靠卖余粮或者卖棉花来凑钱,虽然说棉花比粮食要贵的多,可是那些年棉铃虫成灾,棉花的收成越来越少,再加上春天种棉花时铺地膜的钱,喷洒农药钱和施化肥钱,我们这些农村在田地里长大的孩子,早就知道了什么叫入不敷出的日子。
后来慢慢有了打工潮,农村的壮劳力都纷纷涌入城里去当建筑工人,我爸爸就在其中。
于是出现了一种现象,农村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幼妇孺,小的上学,老人看家,年轻女人种地,最初入城打工潮滋生的是农村的留守妇女,后来才有了留守儿童,直到现在,这种现象慢慢改善。
到了当今社会,户口在农村的80后,又到了现在的90后,这些年轻父母都会把孩子带到务工城市上学,于是出现了城市里的学生激增,师资力量有限,入学困难等各种现象。
所有的社会环境,都是一点点发展过来的,我这个年纪的人,见证了其中过程的艰辛,这是一种进步,每种观念的进步,也是由一代又一代的人通过经验和教训得来的。
我的父亲那个年代外出打工时,我开始念高中了,我弟弟在读初中。爸爸一进城,就留下我妈妈自己在家里,农活多,家里养的牲口也多,猪圈好几个,养了六七头大肥猪,还有一头大黄牛。
我妈妈在那些年一直辛辛苦苦地在田里劳作,累了一身病,腰不好,腿不好,肩不好,这里疼,那里疼,浑身上下都出了问题,我在学校里念书都安不下心来,经常挂念着我妈,她是第一代农村的留守妇女。
最初的时候,建筑工地的工钱要过很长时间才能拿到手,不像现在,现在政策好,不允许拖欠农民工的工资。我记得我爸爸刚开始打工时,有拖欠工资拖欠两三年的,活干完了,钱却挣不到手,整天愁得唉声叹气。
有一次,学校里要提前交下学期的书本费,要120元钱,现在看来120元钱也就一个孩子几天的零花钱,可是那个时候对于我来说是天文数字。
前一段时间和高中的同学聚会,有个女生还说,记得静静有一次丢了三十块钱,在宿舍里哇哇大哭。
是的,我就大哭过那一次,哭得歇斯底里,然后把所有人都惊呆了,所有人都记住了我的失态。
当时在一个班里有个男同学曾在初中时和我一个班,我们是从同一个镇上考过来的,我们的家庭情况都相似,贫困程度相近。
他在同学那里听说了我丢钱的事情以后,跟另外两个同学,也是同一个初中考过来的,但那两个同学高中没和我们分在一个班,他们三个人一人十块钱,给我凑了三十块钱,我才有了当月的生活费,否则我连吃下一顿饭的着落都没有。
就在同一个月,学校又下了通知,提前交下学期的书本费,我当时就有走头无路的感觉。
我爸爸那个时候到远方的城市去打工了,家里的钱都花光了,我妈一个女人没钱的时候只会卖粮食,拉不下脸去找别人借,几百斤余粮卖光了。我弟弟当时上初中,在学校里吃饭要给食堂交粮食,后来粮食都不够吃,没办法,我妈借了一口袋麦子送到了学校。
家里所有的钱都被我拿来了,我回家再怎么开口跟我妈要钱呢?我也舍不得回家,因为我回家的来回车费就要六块钱,我舍不得花,六块钱对语我来说,是好几天的饭钱,我那个时候买饭只买馒头,然后就着咸菜吃。
我在宿舍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我后来想到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很老套,电视里经常看到的,就是去卖血。
第二天中午放学以后,我真就一个人跑到县医院去了,我到医院后跟人打听在哪个房间可以卖血。
我记得当时我问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女医生,那个人短发,大眼睛。当听到我的话以后,吃惊地看着我问:“你一个孩子想卖血?”
当时我不知道那个阿姨出于什么心理,应该是看着我是个孩子感觉心疼,也许是怕出什么事,一句话就把我打发了:“医院里不收血,走吧。”
我当时特不甘心:“哪里有收的?您告诉我吧。”
阿姨接下来的话更让我绝望:“整个德州市都没有收血的地方了,别卖了,回去吧。”
就这样,我心如死灰地回到了学校。
直到后来很多年,我都怀疑电视里演的那些卖血的情景是假的,根本没人花钱收血嘛,到处都是免费献血。
那次,我实在想不出来钱的办法了。硬着头皮在周末的时候回了家,跟妈妈说了要交书本费的事情。
妈妈说,我去借吧。
以前有爸爸在,所有的事情都是爸爸扛着,妈妈只管干活,只管好好照顾我们,她从来没跟人借过钱。
我知道妈妈脸皮薄,所以我跟妈妈说:“我跟您一块去。”
那一天我跟在妈妈后头,第一次体会到了找人借钱的滋味。
同一个村的人,相互之间的情况都知道。
我村里跟我同龄的一共有十来个孩子,当时只有我一个人还在念书,其他的小伙伴念到初中的都很少,大多数小学念完就在家务农了。
我有着平常孩子所没有的幸运和骄傲。
我也从小就有其他小孩所不具备的上进心,所以村里有好多长辈都高看我一眼。
当真的跟在妈妈后面,走进别人家里去借钱的时候,我才发现,我之前所有的傲气都没有了,由于我一直不停地念书,给爸爸妈妈增加了好多其他父母不用承受的负担。
那天,我们走了好几家,终于凑够了200元钱,有120元是书本费,有30元要还给我的同学,还剩下50元钱,我用这50元做接下来一个月的生活费。
最难的时候就是这样,跟要饭没什么区别。
在学校里我连一毛钱一壶的开水都舍不得喝,只要不是生理期,我在学校里就喝自来水。
最难的时候就这么熬过来了,后来的日子越过越好,爸爸打工挣的钱越来越多,农民的各种农业税也取消了,经济条件越来越好。
虽说不用再借钱上学了,但是也都是爸妈省吃俭用靠力气一分分赚来的,那个时候我从来不乱花钱,一分钱都不乱花。
再后来我上了大学,我在大学里过了很多勤工俭学的生活,曾经有一段时间抱着箱方便面挨个宿舍里去推销,下了晚自习,学生们都饿,我一天晚上能卖三四十包,每包能赚一毛钱,每晚就赚好几块。周六周日我还会到饭店里去洗碗,去马路边发传单,日积月累,我能自给自足。
还有,我去支教的日子,每个月在当地只能拿到500元补助,我坚持了两年,有时候好多人都感慨,那个地方那么苦,你怎么能坚持下来?
说句心里话,支教的日子我没觉得苦,因为我吃过比这更苦的苦。
每个月有500块钱,我吃馒头青菜吃的很好,吃得很饱,每个月还能省出200左右来给孩子们买课外书,买画纸,画笔,帮念不起书的小孩子多读几天书。
也有好多人问我,你那么穷,干嘛不去挣钱,反而忙着去支教呢?
我想我还是为了改变贫穷,贫穷真的是太可怕了,真正的贫穷不是物质上的穷,真正的穷是对教育的漠视,真正的穷是心安理得地一代一代地继续穷下去,真正的贫穷不认为教育能提高全民素质,不认为知识能改变命运。
我想改变一些人真正贫穷的思想和对教育的认知,这是我支教的初衷。
我不知道我影响了多少人,我尽力了,虽然后来的无力感还让我患上抑郁症,但是,我不后悔,那段经历是我宝贵的才生财富。
吃过苦中苦,才能知道,后来的日子都是甜的。
直到现在,我在城里有了房子有了车子,有了自己的公司,回想起来,我依然佩服那个青春年少的自己,那个为了钱绞尽脑汁的自己。
那个时候就是盼着日子赶紧过,把苦日子过完,好日子就会来临。
好日子真的来临了,而且是过上了小时候做梦都想不到的好日子。
那个时候想到城市里能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真的是太让人向往了。
然而当今社会,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早就把当初心心念念的好日子提高了好多个档次。
有种心情,是一出生就在优渥环境里成长的年轻孩子们体会不到的。
你们生在太平盛世,现在国泰民安、岁月静好、教育普及,你们只管为了你们的梦想而努力,努力去靠近你心里更美好的世界,只这样,就好。
——完——
作者简介:灯下香草,一个用心写作的安静女子。作品以纪实文学和短篇小说为主。她的文字直面人生、揭露人性!一个不为金钱写作的女作者,她不博流量,不灌鸡汤,不沾黄,不涉污,更不会哗众取宠。她都是把自己经历过的、看到过的、听到过的人和事,以小说的形式写进公众号——静心写人生,所有的故事都是娓娓道来。在这个嘈杂的人间,静下心来阅读,你会发现香草的文字里有现代人的灵魂所需。
香草说一下关于投稿的事情:
来稿请直接发邮箱:862553288@qq.com
文章要以人物故事、情感故事为主,必须故事性强,静心写人生本身就是故事号,散文随笔诗歌之类的不要发,不适合。文章字数不要低于三千字,一旦采用,七天内会有回复,定付丰厚稿酬,从2018年6月18日起,暂定稿酬为500元起步,1000元封顶,稿费数额由文章字数、文采、故事的精彩程度等,多方面考量而定。来稿请在文末注明微信号,如果被采用,我会主动联系您,并在微信上给您转稿费,不要加我微信,人太多了,加不上,就算加上了也没用,我多数时间不在线。若七天内未收到回复,请自行处理或另做他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