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北大,长在北大,学在北大,这位哈佛终身教授最近回国了
2018年7月1日起,
北大官网报道
谢教授到底多牛?
值得北大轰动
朋友圈刷屏?
1999年,37岁的谢晓亮
Harvard 哈佛大学
哈佛任教十年后,
2009年,谢晓亮,
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哈佛冠名讲席教授;
Named Professor
Named Professor是什么概念?
就是会塑雕塑的那种
反正很牛
谢晓亮的介绍
多!
生在北大
1962年6月,
谢晓亮出生于北京,
皆为北京大学化学系的教授
长期从事物理化学、
杨骏英,化学家
学在北大
北大附属小学
北大附属中学
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北京大学未名湖
谢晓亮北大毕业后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简称为UCSD,
又常译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是设立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拉霍亚(La Jolla)
的一所世界顶尖的研究型大学,
隶属于著名的加州大学系统,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
该校被誉为“公立常春藤”盟校,
博士毕业后在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
芝加哥大学
1989年,博士毕业后去芝加哥大学物理化学教授格
雷厄姆·弗莱明(Graham Fleming)的实验室做博士后。
1992年,进入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工作,
从事单个分子光谱和动力学、
超高分辨光学成像研究,
1999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
谢晓亮是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
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世界上第一例“MALBAC婴儿”
2012年谢晓亮在
多重退火循环扩增法(MALBAC)。
2014年9月19日,
世界上第一例“MALBAC婴儿”在北医三院诞生,
截至2017年4月,
谢晓亮教授共发表SCI收录科学论文210余篇。
210余篇
……
……
1999年谢晓亮进入哈佛大学任教来,
二十年
培养了一百多名博士和博士后,
截止到2017年,
他所培养的学生在世界四十多所大学任教,
谢晓亮在哈佛培养的学生
齐聚哈佛
二十年时间献给哈佛
谢晓亮在哈佛培养的学生
还有这样的四页多
小编辑数了一下
一百多位
很多都是大陆去哈佛留学
后来又回到大陆工作
要不怕困难的做下去,
要有耐心,
谢晓亮常常会用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做一个研究,
他发现自己做错的东西,
也不放弃,重新开始做,
所以,坚持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庄小威)
哈佛教授 庄小威
(中科大少年班,
72年生在江苏省)
中国引进现代医学后,
在现代医学技术上唯一的发明和应用就是
谢晓亮和汤富酬、乔杰三个团队合作诞生的‘MALBAC婴儿’。
谢晓亮的MALBAC技术能够改变整个生物医学,
“获得终身教授的人很多,
是引领整个科学界发展的真正的一流科学家,
他是一个让你无法预知将来还会做出什么创造性工作的科学家。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科学家
随着谢晓亮的全职回归北大
中国可能再添诺贝尔奖
北大可能要收获第二枚诺贝尔奖
屠呦呦获得第一枚自然科学类诺奖
早就该得诺奖
引发的争议
201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8日宣布,
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
Eric Betzig、William Moerner 和德国科学家Stefan Hell,
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但是这个领域真正的权威是谢晓亮
无标记光学成像技术,
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对落选诺奖
谢晓亮很坦然
也没有去多想
继续自己的科学研究
他肯定会拿诺贝尔奖
除了在学术领域硕果累累,
他与丁洪、何川、李凯、饶毅、田刚、王晓东、文小刚、夏志宏一起,
他表示,科学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社会的每一员都受益于科学的发展。
未来科学大奖来自于民间,
谢晓亮亦曾被富士康CEO郭台铭点名,
正是因为患上AL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又称“渐冻人症”,
因此非常乐意参与此项挑战。
而他的实验室发明的新的光学成像技术
——无标记光学成像技术,
则有望用于ALS的早期检测。
科学家也很帅
“Live long and prosper(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而在真实世界中,
正是因为有了奋斗在各个领域的科学家,
才有了人类文明的螽斯蛰蛰,瓜瓞緜緜。
谢晓亮曾说过:
但如果只有独立的原子们,
我们这个世界会变得非常无趣,
没有生命、没有爱。
这才有了生命。
便是对我们的科学家们最好的褒奖。
如今
谢晓亮全职回归北大
诺贝尔奖不诺贝尔奖不重要
重要的是
中国人
开始引领科学的进步
开创对世界的探索